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应该怎样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大学应该怎样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大学应该怎样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大学应该怎样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大学应该怎样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杨玉良认为,首先,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在一个工业区中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以一所研究型大学作为核心工程。第二,要发挥大学的生产性和服务性。德国大学由于过分强调大学的学术性,而不强调生产性,所以已经尝到了这方面的苦果。大学要生产出一些以知识为基础的小型企业,让这些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学校要和工业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的大学大部分都有围墙,这在国外非常少见。我希望这只是个物理上的围墙。作为大学来讲,应该和工业界是没有任何隔阂的。实际上,在距离一所研究型大学不是很远的地方,应该有一些大型企业。应该让高校的成果转化“长”出一些大型企业来。第三,大学周边应该有足够大的物理空间。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地处市中心,在纽约市,从一个单个单位所拥有的房产数,哥伦比亚大学是最多的。所以,我认为要为大学留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再一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科技园区。如果没有这个中介,很难推动经济的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园区成立了2年多,它的发展非常快。实际上是社会的需要。从大学内部的文化来说,要有一种创业文化。比如说麻省理工学院,他们有一种文化叫做“校园企业家文化”,它必须要和校园的学术文化相融合,而不是冲突。

那么地方政府应该怎样来保证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杨玉良认为,应该给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一定的可发展空间。从国际上很多大学的发展来看,预留一定空间,对学校未来50年甚至100年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应该明确一点,要想使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贡献,首先要把大学做强做大,否则很难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影响力。实际上,对美国经济推动最大的就是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第三,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而应该是学术性和生产性。生产性是一个新的概念。大学除了人才输出之外,应该在各方面有一些明显的产出,否则,社会对大学不会承认的。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不仅仅是有序的,更要是有效的。现在强调有序很多,但是要发展,必须要打破稳定的状态,所以,我认为,应该更多着眼于管理的有效性。政府还应该做的,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出面推动国内的一些大企业与大学联姻。我们的国有企业有它的惯性,我们的大学受苏联模式影响也有惯性,所以二者的结合总不是很好,如果政府有意识地去推动,这件事情会做得更好。

杨玉良强调,大学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不是立竿见影的。他认为,我们现在的科技园区如果做好的话,10年、20年之后的重要作用会逐渐显现。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给大学

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大学进行有效管理,相信上海的大学将会对上海和全国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2018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录取名单、专业指导-新祥旭考研

020202区域经济学01(全日制) 区域经济理 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01-04 属于区域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④832 经济学基础 (微、宏观) 02(全日制) 区域发展战 略与区域规 划 研究方向01-04 属于区域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④832 经济学基础 (微、宏观) 03(全日制) 区域产业结 构分析与优 化 研究方向01-04 属于区域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④832 经济学基础 (微、宏观) 04(全日制) 区域经济政 策与管理 研究方向01-04 属于区域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03 数学三④832 经济学基础 (微、宏观) 05(全日制) 区域经济理 论与政策 研究方向05-07 属于经研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3数 学三④832经

济学基础(微、宏观) 06(全日制)新经济地理学基础研究方向05-07 属于经研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3数 学三④832经 济学基础 (微、宏观) 07(全日制)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05-07 属于经研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3数 学三④832经 济学基础 (微、宏观) 08(全日制)台湾经济研究方向08-10 属于台湾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3数 学三④832经 济学基础 (微、宏观) 09(全日制)两岸经贸关系研究方向08-10 属于台湾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3数 学三④832经 济学基础 (微、宏观) 10(全日制)两岸经济比较研究研究方向08-10 属于台湾所招生 范围。 Y195M125 ①101思想政 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203 日语③303数 学三④832经 济学基础 (微、宏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试卷 只选错的 1、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时期,产业结构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三产、二产、一产。 正确 错误 2、四大功能区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四大板块的区域政策相结合。 正确 错误 3、城市发展要以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正确 错误 4、民生的最基本问题是“三就一保障”。三就指就业、就学、就医;一保障指必要的社会保障。 正确 错误 5、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中要求,要把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变为二三产协调拉动。 正确 错误 6、东部地区在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业时,一方面要体现(),促进社会经济 市场经济规律 以人为本 以产业为中心 高科技含量 7、国土的开发密度和开发水平较高,资源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却已开始减弱,这样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8、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9、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经济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条件较差的区域被划定为()。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0、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被划定为()。 优化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 遵循商品价值规律 遵循宏观调控原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最终目标 1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 灵魂 基本原则 基本方法 最终目标 15、我国的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强制执行 政府援助 公共服务 财政管理 16、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禁止开发区的是() 自然保护区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1)区域平衡增长论。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3)区域阶段发展论。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区域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边界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吴浙(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尽管一些相关学科需要将区域经济学作为它们重要的知识基础,但这并不 等同于区域经济学学科边界的扩展。而从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 角度来看,如何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进而在各 个领域的决策中体现区域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 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学科边界学科影响力相关学科 一、对区域经济学的边界进行明确界定的可行性 区域经济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首先是与经济学学科体系内的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相关联的。例如,厂商的区位决策通常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区域政策往往只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和各种数量模型主要来自数量经济学……。近年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正在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生产越来越大的影响,区域经济学者也开始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问题、关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关注跨国性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且还有一些分支学科从区域经济学中派生出来、并得到了发展壮大,如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

在区域经济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经济地理学,不但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空间分析方法和具体案例,也为区域经济学的学术队伍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员。此外,政府管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政府管理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重视政府活动的区位决策,社会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居民生存和发展问题,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与此同时,这些相关学科也将区域经济学作为它们重要的知识基础。 但是,无论是经济学科领域中的有关学科,还是经济学科领域之外的其他一些相关学科,与区域经济学之间仍然是有着明确边界的。因为不同的学科都有着各自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虽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并且在某些边缘领域相互渗透和融合,但却很少能够完全覆盖对方的学科领域。对于区域经济学来说,其所具有的空间属性正是区别于经济学科领域的其他分支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后者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距离成本的理解与前者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宏观经济学通常采用的是平均距离成本,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供给和需求双方平均分担而消失了;微观经济学只是把距离成本作为成本构成中的一个普通因素来看待;发展经济学在探讨城乡二元结构时并不具体考虑距离成本因素。虽然主流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和其他论著中曾经试图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来诠释一些经济现象,但在其所擅长的国际经济学领域,距离成本也只是在某些具体案例中才会被提到。至于在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领域,只有经济地理学对距离成本有较多的关注。①但经济地理学 ①这里的距离成本不仅仅指运费,也包括了由 于距离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和其他各种支出 的变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国财税政策方面的缺陷,如分税制、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时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这个难题也困扰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扶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做到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主要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途径来协调区域发展。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是基础,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市场机制缺陷所引起的,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某些缺陷,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杠杆之一的财税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作用于经济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起到自动调节和“熨平”经济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是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投资、消费、国际贸易,公共品的供给三个方面来影响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引导资源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重新调整,保持发达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干预经济:政府直接投资或运用财税政策引导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公共产品领域,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逐步实现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如通过政府采购从产品市场上直接启动落后区域的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区域结构性转换;通过调整产业政策,限制某些产业的区域进入或促进某些产业的区域退出;政府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来影响私人经济主体的区域决策行为,引导私人经济作出符合财税政策导向的决策,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 二、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财税政策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现行财税政策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1953~1978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平衡”的时期。那时的“平衡”是一种生产力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南开大学经济学专业方向介绍

南开大学经济学专业方向介绍 一、南开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南开大学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南开大学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 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3 数学三 ④899 经济学基础(微、宏观) 二、南开大学经济学跨考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南开大学经济学各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总额为282人左右,相对来说招生人数较多,与人大、复旦等学校的复试线相比来说,复试分数线低的多。因此,总体来说,南开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不大,而且复试专业课内容较为简单,对于跨专业考生是极为有利的。 据凯程从南开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90%以上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本科经济学学专业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那么深,此对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你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三、南开大学经济学就业怎么样? 南开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据南开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5.73%以上,就业前景非常的好。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在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后,点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东部中部西部 正文 纵观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骄傲的说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排名世界前列。中国这条巨龙终于开始腾飞。然而隐藏在这一现象之后的危机也慢慢浮现。相对于东部来说,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历史的日积月累,改革开放后政策向东部倾斜,计划经济的转轨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的问题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个东方巨人的话,有人形象地称西部地区为“巨人的跛足”,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较长时期,我国经济一直采取“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20世纪80年代,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1]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协调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1.总体发展水平比较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其经济发展与其人口规模及国土面积极不相称; (1)国民生产总值 199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46211.50亿元、21921.37亿元、14647.38亿元,东中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5:1.5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东、中、西部分别为10032元、5258元和4123元,其中东部的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达25192元,西部的贵州最低,为2301元,前者是后者的11倍。 (2)社会经济结构 1998年,东、中、西部的第一产业之比为1.66:1.3:1,第二产业之比为3.76:1.66:1,第三产业之比为3.55:1.42:1。由此可见,从第三产业角度考虑,东部的先进和西部的落后主要是在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其次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各类所有制企业工业总值占本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东部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40%,而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重占60%;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为74%,其他所有制企业的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最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课程作业 专业区域经济学 班级经管院研1022 学号 1002021085 姓名尚天祥 2010 年秋季学期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Ron Boschma Abstract Related variety is important to regional growth because it induces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complementary sector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is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ree mechanisms: spinoff dynamics,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They transfer knowledge across related sectors, which contributes to industrial renewal and economic branching in regions. Since these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re basically taking place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because they make regions move into new growth paths while building on their existing assets,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should encourage spinoff activity, labor mobility and network formation. Doing so, policy builds on region-specific assets tha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but also sets limits to what can be achieved by policy. Public intervention should neither apply ‘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 nor adopt ‘picking- the-winner’ strategies, but should aim to connect complementary sector s and exploit related variety as a source of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related variet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egional growth. 1. Introduction Why do some regions grow more than others? Till the late 1980s, neo-classical theory argued that technolog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regional growth. However, technology was treated as an exogenous factor and, therefore,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was left unexplained (Alcouffe and Kuhn, 2004). Inspired by Schumpeter’s work, economic geographer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criticizing this neo-classical framework. From the early 1980s onwards, the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ome regions are more innovative than others, and region-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like institutions may be underlying forces. This even led to the claim that regions are drivers o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cepts like industrial districts (Becattini, 1987), clusters (Porter, 1990), innovative milieux (Camagni, 1991), technology districts (Storper, 1992),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oke, 2001) and learning regions (Asheim, 1996) have been launched in the last decades to incorporate this view. Many of these regional concepts have drawn inspiration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Nelson and Winter, 1982; Dosi et al., 1988). This chapter aims to outline the drivers of regional growth, as proposed by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ers (Boschma and Lambooy, 1999; Boschma and Martin, 2007). We claim that regional growth is based primarily on exploiting intangible assets such as tacit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static cost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申论热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2011国家公考《申论》热点总论。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之主体功能区 理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国际通道、边境城市和口岸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吴优 专业:经济学 学号:20100828 指导教师姓名:任志军 论文提交时间:2013年9月1日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而产生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行为。因此,严格地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形成的,并越来越显示出特殊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全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此,研究、完善和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且基础较差、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有可 能的。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market defect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rictly speaking,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ally form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increasing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al. The party'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as a whole the area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rom entered the stage of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tudy,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an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our regional policy system,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e China such a large, multinational fusion and poor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as long as the right way, the correct steps,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entirely possible .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