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临骏:元认知理论在地理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肖临骏:元认知理论在地理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肖临骏:元认知理论在地理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肖临骏:元认知理论在地理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

(一)元认知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J.H)在其《认知发展》中最早提出“元认知”这一概念。[1]根据他的观点,所谓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识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由三部分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它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认知主体的知识;(2)有关认知学习材料、任务与目标的知识;(3)有关认知方法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地监控和调节的过程。主要包括:(1)制定计划;(2)执行控制;(3)检查结果;(4)采取补救措施。在实际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最早由霍勒克(Holec)提出,他把“autonomy”定义为“学习者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负责的能力”。[2]国外其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他们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我国教育专家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3]概括起来,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内容和材料,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调整学习步速,监控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检查评估,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元认知理论对地理自主性学习的重要作用

元认知对整个地理学习过程起控制和协调作用,监视和指导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正如王笃勤的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学习者来说,如果缺乏元认知策略,那么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的几率很低。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由于善于选择策略,从而表现出目的明确、计划性好、自控能力强、灵活性高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则学业成绩越好。由此推理,如果帮助学生提高其元认知水平,则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好的,成功的自主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支配自己学习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选择学习地理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元认知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培养其地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应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中应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累元认知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它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认知主体的知识;(2)有关认知学习材料、任务与目标的知识;(3)有关认知方法策略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加强元认知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

1、加强自我的认识

作为学习者首先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这属于元认知内容中关于个人的认知范畴。这种认识要求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要对个人品性、学习风格有所了解,对自己已知和未知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不理解什么以及自己的学习进度都有所认识。

2、加强对课程目标、教材的认识。

作为学习者在学习地理每节课程之前对地理的课程目标、教材应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尤其是当下一纲多本的时代。当然还应该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作为教师应给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教材的机会。学习者分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以及所隐含的学习策略,这个过程属于元认知意识的范畴。另外,在第二阶段,学习者需从提供的学习目标中做出选择,这是关于任务的认识中的选择能力。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认知

在地理学习中有关策略的认识是指学习者根据任务(教材、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水平等)采取相应策略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者自主性要求学习者在对地理教学目标和教材进行分析后,确认应使用的策略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出选择,这是关于策略认识的直接运用。比如何时采用识记策略、怎样应用重复策略,如何应用精加工策略、内在联系策略。

(二)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高中生的元认知水平都偏低。因此,这项策略培训可放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之后。尽管在课程设置中对课程目标有规定,但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要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通过自我认识,学生掌握了自己的现有水平,同时也了解了学校的要求,于是他们找出自己的差距并制定出符合个人情况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比如学习海水这一节,学习者应明确这一节的首要目标是知道海水明确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在全球按维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还应该制定相关计划会结合世界地理知识判断哪一地区海水盐度高,如何应用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等。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调节学习方法

元认知监控和调节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元认知体验是人们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在认知任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地理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和培训监控调节策略会增长元认知体验,丰富元认知知识。在地理自学过程可以运用以下监控策略:(1)方向监控。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时要确定是需要识记的知识,还是需要理解和应用的知识。(2)进程监控。以城市化为例,要边听边思考,观察识别材料提示的重

要信息;同时应用相关知识讲练结合,完成相关的练习。(3)策略监控。善于自我提问(self-questioning),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多角度分析推理,懂得运用有效策略处理地理综合性问题。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完成这一策略。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多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既定的目标。它在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有很大帮助。重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注重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对我们今后的地理教学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听力水平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视听教学法时期的听力不可教——认为学生会通过渗透、慢慢地融会贯通来掌握听力,变化为随意听些带有听力理解题的篇章,其大部分篇章的语言都是书面语,然后到策略教学法,主张学生运用听力学习策略,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去“听”。学习策略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它与元认知知识同属于元认知范畴。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是关于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元认知策略则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如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 二、元认知策略概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O’Malley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①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整策略和驾驭学习策略;②认知策略——理解策略,如利用原有知识帮助理解等;③交际情感策略——如提问策略和主动发言策略三大类。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即用于了解学习并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学习活动来控制学习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执行性策略,学习者用以控制、调节并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影响英语听力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此外,Wenden等学者利用访谈等方式,根据不同社会环境中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活动,把元认知策略概述为“学习者对语言目标、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优先考虑的语言项目、学习语言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所做出的决定”。 我国外语教研人员调研学习策略时,结合中国学生具体情况,把元认知策略细化为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预测重点难点、选择注意力、安排时间等。调查结果表明,听力学习策略是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之一,不仅得不到学生重视,也被教师忽视。元认知知识或意识是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了所学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了自己语言学习的能力,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随时监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所以,对元认知意识和策略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三、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1.听前策略 听前策略是指听前的组织计划安排,包括找出听力课程的特点及难点、制定短期或长期目标。开始听力训练前学生通常不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与学习方法,对听力课程有畏难情绪,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为听力训练做好准备。上课前应帮助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叠加。 说到高二阶段的区域地理复习老师们的困惑一定很多。到底复习哪儿?不复习哪儿?没有教材怎么办?是使用初中教材?还是从教辅书籍中选择?甚至干脆自己组织?区域地理的复习如何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和高三的综合复习又有何区别?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和有限的复习时间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权衡?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 面对这些困惑,我也在不断尝试,我想首先对区域地理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首先,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有了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二是以系统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做指导;三是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下面就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问题》一课,来谈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初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小组合作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并绘制思维线索图;3.总结和归纳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逐步渗透关注区域发展,心系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当时的设计背景是中国自然概况的复习基本完成,注意到高考题连续考察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于是想以这一区域为例,整合一部分系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就是想做四件事:第一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概况;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第四归纳可以迁移的方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选取和整合素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华北平原作为本节课案例的原因: 1)案例符合课标要求:通过对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分析、治理措施的探究可以很好的完成课标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3)从华北平原具体情况来看: ①具有典型性和思想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又受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去讨论和解决,同时又

(完整word版)怎样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怎样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元认知是近十几年来,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个非常引入注目的新概念。所谓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与监控。 通过研读《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一章,我发现“元认知”与有效的“学习策略”直接相关,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①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干得怎样、进展如何。②调控性。使学习者能随时根据自己对认知活动的认知,不断作出调节、改进和完善,使认知活动能有效地向目标逼近。 结合我研究的课题,相信元认知策略将会引领学生畅游数学王国的过程中,时时反思,用心感悟,从而使隐形的数学基本思想在恰当的契机中彰显。那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了解自我的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采用元认知策略,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首先应了解元认知的发展特点。《认知心理学》较系统的揭示出:元认知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1.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从外控到内控 3.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 4.从局部到整体 由此,我联想到班级里部分学困生果然表现出元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往往是外控还未有效地向内控转化,自我观察、自我监控仅停留在无意识或操作不熟练的水平上,或元认知的操作还仅限于局部范围内。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元认知的水平呢?我翻阅了相关理论资料,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传授法:传授必要的学习方法知识。 1、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鼓励“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 2、培养课前预习,学会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3、思考问题注意运用“归纳”“转换化归”“简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4、传授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生成适当的学习策略。 二、评价法: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1、教师的鼓励要及时、评价要适当和具体。 2、引导学生善于接纳他人的评价。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继识别、记忆、注意、思维之后的属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新名词。首先使用该名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udd Flavell)。尽管迄今为止对此概念的表述尚未统一,但一般都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含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作出补救措施等。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基础教育阶段的元认知教育是学生学习由他主到自主的一个过渡过程,该阶段的顺利进行对于学习者学习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元认知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是终身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需要把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完成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1. 元认知的概念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

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内容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如对一列数字求和,就是将一列数字按照有关的运算法则相加。元认知活动的内容则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确定阅读目的、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若发现错误则纠正等。 (2)对象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如,阅读的对象是某段文字材料,回忆的对象是过去经历过的某种事情。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认知结果等。 (3)目的 认知活动的目的是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将一列数字相加,为的是得到这列数字的和,这是认知活动的目的。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Flave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文译法主要有这样几种: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一、相关背景概念 (一)元认知 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即有关个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即有关修正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 (二)元认知策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知道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doc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学科门类:理学(07) 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属地理学一级学科,是在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该专业以地图、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信息源,利用地图学、地理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S技术进行地理认知和地理信息传输、分析与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知识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学科在深化地理认知的同时,已逐步成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与环境、城市及区域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水利、交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河海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流域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为特色,着重研究地理信息认知理论、空间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的遥感提取,专题信息制图与数据更新技术;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决策支持原理与方法;为全球变化,区域资源环境、数字流域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分析技术、空间数据结构及信息处理技术、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地图可视化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应用、遥感数据分析及处理、空间决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GIS及应用 2、遥感及应用 3、地图学 4、数字流域 5、GPS及应用 三、学制与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何为区域认知能力?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区域认知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具体课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例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尝试在构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课例寻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 “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提出的名词,在日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 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x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观点,并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初步梳理出以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见图1)。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 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 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度数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图9.3和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呈现了 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地形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够顺利地认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但考虑到八年级(下)阶段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区域位置应有

(完整word版)怎样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怎样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的有用性 元认知是近十几年来,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个非常引入注目的新概念。所谓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与监控。 通过研读《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一章,我发现“元认知”与有用的“学习策略”直接相关,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严重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两个严重的功能:①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干得怎样、进展如何。②调控性。使学习者能随时根据自己对认知活动的认知,不断作出调节、改进和完善,使认知活动能有用地向目标逼近。 结合我研究的课题,相信元认知策略将会引领学生畅游数学王国的过程中,时时反思,用心感悟,从而使隐形的数学基本思想在恰当的契机中彰显。那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了解自我的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采用元认知策略,从而提高学习的有用性呢? 我认为,首先应了解元认知的发展特点。《认知心理学》较系统的揭示出:元认知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1.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从外控到内控 3.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 4.从局部到整体 由此,我联想到班级里部分学困生果然表现出元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往往是外控还未有用地向内控转化,自我观察、自我监控仅停留在无意识或操作不烂熟的水平上,或元认知的操作还仅限于局部范围内。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训练,有用地提高学生元认知的水平呢?我翻阅了相关理论资料,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传授法:传授必要的学习方法知识。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9424241.html,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作者:刘旭东 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7期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当前,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效初显,但是学生在区域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尚有诸多不足,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种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讨论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方法 一、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学生总区域认知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我以所在学校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有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都不够理想,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部分学生只善于比较常见的区域地理要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已经学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区位因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当遇到实际问题需要比较区域差异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只能比较区域中的常见要素,如地理位置、交通、人口和劳动力等,而对于区域之间的市场、政策、国内外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则很少会考虑到。这表明高中生头脑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最后,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不足。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地图并不敏感,他们不能准确地从地图上识别出所需要的信息。众所周知,地图中承载着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够将地理事物复杂的时空变化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果学生不会读图识图,必然会制约其区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案例教学法增强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从而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意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研究.pdf

教学方法研究2014年第33期读写算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研究 戴维洋 (安丘市体育中学山东安丘 2621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 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 告指出:“教 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什么’,而是要看他‘学会怎样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代教学理论和实践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 体育中学是一所体育特长学校,学生来自我市的各个镇、街道,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不爱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为此,我们不断加大教研力度,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不会学”的窘境。如何在“自主互助型课堂模式” 上找到与学校特色相吻合的切入点,大面积提高体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方向。07 年下半年,开始了新的探索,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学习方法的先进经验,结合体校学生的特点,以“元认知”理论为依据,设计、制定了我校的教研课题:《元认知学习法的实验与研究》,让学生学会学习。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97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佛拉维尔依据元的概念提出元认知的术语。佛拉维尔学说被称为当代世界前沿理论。元认知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迅速在全球展开,影响深远。“元认知” 已成为心理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并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到了80 年代、90 年代初,我国心理学界对元认知的研究多了起来,北师大董琦教授和西南师大张庆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显著。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建设,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当今教育的大方向。而元认知理论在实践中对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等问题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课题与我市开展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专门针对那些不会学习的学生进行的教学研究,它主要在教学中运用元

元认知策略

浅谈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根据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高效解决认知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方法体系。有效的学习应该是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学习策略,积极及时的解决学习中影响学习目标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各种问题,不断评价自己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课堂上听讲,遇到老师讲解内容自己不明白应该如何处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老师讲解的内容自己已经明白,这是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老师的讲解,对自己的要求应该定位在什么水平,才能够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老师讲解的内容自己好像已经明白,但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可以认定自己已经完全掌握,采取什么策略可以验证自己的水平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选择的嘛它包括计划策略,控制策略和调节策略。 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对即将进行的学习进行规划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计划策略包括浏览学习材料,设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根据自己和学习材料的特点选择学习策略、预计学习所需时间等句号,学习者养成计划的习惯。逗号用计划策略指导其学习,有利于管理自己的认知过程,逗号反思自己的认知特点。提高学习效益。比如课外读《三国演义》。准备多长时间看完?每天看多少页?每天的什么时候看,读这部名著要得到哪方面的收获?监控策略即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就是监控策略。监控策略主要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注意,以确保其思维行径朝向学习目标的轨迹轨上。选择的学习策略适合因目前的学习任务学习正处于高效运作状态之中等。监控策略包括领会监控和控制,注意两个具体的策略。领会监控记学习过程中始终用领会学习内容来控制自己的认知质量。其中注意是指把注意力贯注于目前进行的学习任务中,是心无旁骛,比如学习语文时运用圈点批画的方法,使自己始终关注所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其他不相关的事情。调节策略是指学习者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利于学习的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积极的调整。使学习顺利高效的进行下去。 现在大多数高中学生作文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中心旁弱等。学生面对作文没有创作的动机,反而多数会产生畏惧厌烦甚至逃避的心理。所以元认知理论应该很好的运用到高中作文教学中来。因为他强调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监控要求学生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意识进行监控调整。应用元认知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作文知识或规则来支配,控制调节自己的写作构思过程,既把写作知识或规则转化为写作技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虽然高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反映元认知策略的缺失,但是高中语文老师作文教学也缺乏策略。高中语文老师对元认知知之甚少。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的繁重,他们对于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教师较少进行独立的策略。 就提高高中学生元认知策略在写作中运用的实际研究而言,实际研究中元认知策略的训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更见成效,由于研究时间的有限,我们的训练还是相对仓促的,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时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像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感不足。第二,元认知能力的训练缺乏系统化,仅仅注重写作修改中学生自我监控的训练上不能发挥训练的最大效用。如果能把各种元认知训练结合起来,将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写作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学生写作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而且第三,研究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是否作文成绩提高了训练就一定起作用了,作文成绩的提高是不是因为任务难度而发生的变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还是比较理想化的,忽视了很多可能引起变化的因素,所以,接下来的研究需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训练的影响。

元认知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成果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成果应用 1.引言 元认知(metacognitive)的概念是由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控制。他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另一个是元认知控制(Flavell, 1976)。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元认知包括三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董奇, 1989)。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过程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而元认知监控则是人在认知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与调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使用到的策略叫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控制的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察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元认知的概念从Flavell于70年代提出后,就成为了国外学界的研究热点。而我国对元认知的研究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根据笔者在CNKI的搜索历史,搜索1979-1989年期间的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只出现了4个搜索结果;而在1989-1999年期间则出现了263条搜索结果。往后进入21世纪更是呈现倍速式增长,十年间由三位数研究量增长到四位数,进而到今日的五位数研究量。这表明有关元认知的内容的确引发了教育研究人员广泛的兴趣,元认知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下面笔者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概述。 2.研究成果 对国内已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有关元认知的研究偏向实际运用方面,即元认知理论与元认知策略等对教学与学习的指导帮助等,而对于元认知本身的理论研究不多。理论研究中较经典的如董奇(1989)年对元认知概念、历史演变、结构、作用以及培养的讨论;汪玲、方平和郭德俊(1999)对“元”概念的产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评定方法等问题的分析,以及汪玲、郭德俊(2000)对元认知本质与包含要素的概述等等。理论研究的相对较少也说明了我国对元认知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外国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之上。 而综合有关元认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来看,国内元认知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学科的研究上,尤其是英语学科。具体包括英语听力、写作、词汇学习和阅读理解等。英语听力方面,罗燕媚(2004)提出听力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策略及其水平的差别非常显著,她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给出了几点指导建议,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会学生对听力过程做出评估和调节等。邓巧玲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元认知策略与阅读能力提高的关系,指出对学生在阅读前、中、后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十分必要。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更多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及时和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循循善诱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认识,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使用这些策略,以及如何将元认知策略与其他学习策略有效结合。 标签:元认知策略;阅读策略;英语阅读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达到熟练应用与深入理解语言诸要素的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让学生对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与成就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对语言能力的提高,不论是对本族语言还是对外国语,都是一个重要基石。就外语教学而言,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然而,阅读能力提高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而且阅读对于听力、口语、写作等其他方面能力提高的呼应作用也未能达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最佳效果。究起原因,问题不在于阅读的时量不够,而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策略未受到应有的引导与训练,也就是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及时和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循循善诱的培养,尤其是站在认知与语言习得理论的高度,强化对学生阅读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一、元认知策略与阅读能力提高的关系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有意识无意识地使用着一些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他们采取这种行动,目的是为了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加便于自学、更加容易适应新的环境。O’Malley & Chamot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法最具代表性,即把学习策略分为四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通过计划、规范、监测、指导调整学习进程的行为;认知策略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社交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语言学习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控制情绪、消除焦虑或不安、进行自我鼓励。在O’Malley & 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中,他们主张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策略,因为元认知策略是高层次的认知心理活动[1]。元认知策略由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等内容组成,它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元认知策略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语言而采取的管理步骤,是规范和调节学习者自己学习过程的高级管理技能,它包括学习者客观地制定学习计划、主动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及时调控与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善于灵活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生,总是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效果[2-5]。因此,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对如何充分建构与优化元认知策略给予关注。Anderson认为:对于元认知策

元认知策略的分析与应用

元认知策略的分析与应用 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它是学习策略的动力系统,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能将各种认知活动整理成一个有序的组织以便理解和加工。在元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就是元认知策略,它是学习者在对所完成的任务及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管理学习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操作和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察策略以及调控策略这三种。 一、元认知计划策略的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任何认知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需要设定目标以达到更好的结果。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并预估有效性。当你在每个学习阶段中拥有了明确的目标: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名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等,随之就会产生朝目标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盲目的被动学习者。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随堂测验、阶段考试或期末考试的成绩提醒学生在排名中处于什么位置,让学生找出自身不足并确立符合个人情况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从而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成绩。 二、元认知监察策略的应用 元认知监控策略是整个策略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学习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方面。在自主学习中,监控策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根据这一策略,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定期写学习日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自我监控的方法,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理清思路,少走弯路。 三、元认知调节策略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 所谓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识,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进行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的活动。它是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实现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从而相应地决定着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元认知可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决定着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探索元认知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元认知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元认知知识是指有关认知的认知,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关于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认识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认知方面的不知的知识;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的知识;知道理解,记忆不同的水平,在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知道认知能力可以改变等。二是有关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方面的知识。主体应认识到,不同的学习材料、任务和目的会导致认知的加工方式的不同或难度不同,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例如学生面临的任务是记住某些材料,他可能意识到此类材料比其他材料更难存储,而把这些材料里的新知识与先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能会有助于成功地存储。三是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指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调节与控制有所认识,如能够了解影响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各种因素是什么,各种学习策略之间有何不同,它们应在什么条件下使用,适用的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方法对何种学习任务是有效的等。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善于学习,与其所具有的学习元认知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会学习”方面的目标。如通过提问来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通过形成性评价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会学生在听课或读书时如何记笔记来促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从而使新的知识技能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0-03-03T13:31:37.0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9期作者:张明康[导读] 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不仅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结合特定的地图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354000 摘要: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不仅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结合特定的地图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鉴于此,高中地理老师应着重于增强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其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策略 对地理区域的认识是地理课程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这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所必需的技能之一。它在区域地理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概述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区域划分,这是高中地理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种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区域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对区域的认知和对区域本身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以便利用特定的空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风格。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考试,其教学过于正规化,很难有足够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效整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探究和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和感知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1.感知记忆并获得有效信息。所谓的感知记忆就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再现、识别和再认过程来有效地增强信息的记忆效果,并可以在再现场景的过程中有效地增强,巩固信息记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授高中空间地理区域空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经纬度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确定空间中的区域。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并让他们有效地理解和记忆重要区域的经度和纬度。例如,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三面环山,东南是北京平原,缓缓地向渤海倾斜。北京平原的海拔是20-60米,山脉通常在海拔1000至1500米之间,与河北省接壤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属北京最高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经纬度、海洋和陆地位置以及重要的地标和物质信息来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并可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区域性认知技能。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学习和记住很多的知识点。每个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造成人文景观的差异。如此多种多样的知识点,教师讲解起来与学生背诵记忆起来都会有很大的挑战。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来教授区域地理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知识框架,从而优化地域知识的教学效果,也会减少学生记忆的难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并指导他们根据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构建开放式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自由创新的足够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跟踪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合高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实践是评估真相的唯一标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研究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在生活中得到正确应用,还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正确解答高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高考题与区域性认知结合起来,以高考的实际题为例,不断培养学生的地域知识和地理知识、区域认知素养的应用。例如,在教学 “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高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总结等环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人口迁移知识,教师即可以引入2019年全国卷Ⅰ第4、5题,应用欧盟境内欧盟人口和非欧盟人口的人口结构图了解欧盟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知识,并通过解题了解欧盟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性认知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地理现象并培养其整合数据的能力,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庭新任务新模式新教法——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9)。 [2]夏宏华刘建平江盼盼刍议高中地理学习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18),15-18。 [3]陈祝清探究研学旅行见闻提升地理区域认知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七十年代提出来的,不到二十年,“元认知”已成为心理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并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元认知的涵义与特点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从元认知的构成成分来看,它包括三种成分。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元认知知识可分为三部分:①关于个体的知识,指关于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加工的一切知识。一是个人认知特点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程度;二是个人与他人认知特点的差异,如自己的观察力比别人强,而注意控制程度又较某人差等。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是指人们对认知活动中任务要求的认识。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关于任务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如这种信息是丰富的或贫乏的、熟悉的或生疏的,复杂的或简单的、简约的或冗余的;另方面指任务要求和目的的认识。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能认识

到进行某类认知活动存在哪些策略,各种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能够根据不同任务,不同情境选用有效策略。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时间有长有短,体验内容有简有繁,它可以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阶段中产生。元认知体验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至于产生什么体验,与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已取得的进展和取得进展的可能性直接有关。元认知体验对认知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怀疑自己所解的题有错而进行重新审视,阅读遇到障碍而反复阅读,也可能由于失败或困惑的体验而修改或放弃原有的目标。 3.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已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质上,元认知监控是在元认知体验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只有在认知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情境的变化,敏感地理解或体会到导致变化的原因,才可能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因此,也有人把元认知监控归入元认知体验。这里单列只是为了强调元认知监控的作用。 从上可见,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①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