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吴忠市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宁夏吴忠市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宁夏吴忠市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宁夏吴忠市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宁夏吴忠市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吴忠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周学林曹玉魁

宁夏吴忠市地处西北内陆,属温带丰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气候特征。日照充足,积温高,光能丰富,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8度,极端高温为36.9度℃,极端低温为-24度,无霜期平均17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36.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93.4mm,相对温度57%,年平均蒸发量2013.7mm,适宜鱼类生长180天。黄河引水量4.8亿m3,地表径流量336.68m2,灌区地下水资源是2.12亿m3/年。黄河流经吴忠26.4公里,在河套灌区形成了20万亩农林牧业无法有效利用的低洼盐碱荒地和4万亩天然水面、1万亩沟道流水水面,这些水域水质好,无污染,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淡水鱼类繁衍及生长要求。吴忠市现有渔业养殖面积72200亩,全年水产品产量14156吨,,实现渔业产值15000万元。人均水产品15公斤,居西北五省区首位。吴忠市生态渔业养殖面积达到6万亩,占全占养殖水面的83%。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到5万亩,其中3万亩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同时,“上农下渔”、“以渔改碱”等生态渔业养殖技术模式的推广,实现了“以渔养水“生态养殖,促进了湿地资源保护与渔业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养殖品种有鲤鱼、鲢鱼、鲫鱼、草鱼、大口鲶、黄河鲶、团头鲂、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河

蟹等,其中鲤鱼仍占主导地位,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65%。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吴忠就开始注重水产品市场的开拓,目前已开拓出西北各省区及内蒙古、西藏市场,实现了水产品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受市场对无公害水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生态养殖面积增大,特别是草鱼养殖面积大幅增加;以青铜峡树新林场,恒丰渔场为主的草鱼,团头鲂基地;以利通区孙家滩水库、滨河湿地、青铜峡鸟岛、盐池塘坝水库为主的大水面绿色水产品基地养殖优质草鱼面积达到 2.5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34.6%。城郊型休闲、观光渔业蓬勃兴起,拓展了渔业的发展空间。目前,吴忠以利通区古城湾、马家湖中营堡、怡养园、青铜峡鸟岛、金沙湾等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观光渔业场点达20多家,已成为渔业结构调整、渔民增收的新的亮点,年产值5000多万元。

近几年来,我市渔业经济发展迅速,放养密度不断增大,而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枯竭、产业化水平低,大部分池塘老化,不符合我市渔业产业化要求。由于大部分渔民科技素质不高,信息闭塞,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新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增加渔业效益,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市渔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市渔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我市水产业正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市水产中心近期制订了《吴忠市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对下一阶段水

产工作作出了部署和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产业,大力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吴忠渔业在自治区农牧厅及吴忠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大环境下,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水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大力推行结构调整战略,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渔业资源利用率低,池塘初级生产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天然湖泊和湿地利用差,有80%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2、池塘老化,渔塘老化,渔池面积小,生产规模小,渔业养殖不连片,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陈旧。

3、产业结构不优,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鲤鱼养殖面积过大,名特优新产品养殖落后,在周边省区广泛的销售市场中产品占有率低。

4、渔业结构单一,只有养殖业和产品运销业,无水产品加工业和集约化工厂养殖业。

5、大部分养殖基地渔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发展后劲不足。

6、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枯竭。

按照吴忠市发展渔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市场为先导,围绕渔业增效,渔农增收,优化渔业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优水产养殖品种,建设以生态渔业、绿色渔业和品牌渔业为核心内

容的名特优新渔业基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实施以生态渔业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渔业开发,加快宜渔资源外延式开发建设,扩大吴忠市渔业生产总量和产业规模,并形成产业化,推进吴忠市渔业大发展,为此因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生态渔业基地建设。

宁夏吴忠平原引黄自流灌溉历史悠久,在吴忠部分农田和低洼土地盐渍化。这些低洼地农林牧业无法有效直接利用。一方面将造成宝贵的国土资源闲臵浪费,另一方面将促使生态环境恶化。“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改良利用低洼荒地,发展种养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农业,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政策和宁夏农业发展方向。湿地对调节区域性气候,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吴忠市渔业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天然湿地资源。近年来,吴忠市调整渔业生产结构,依据资源特点,把湖泊湿地养殖确定为吴忠市渔业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实施“生态渔业产业化养殖工程”,大力发展湿地水生动养殖生产,大面积示范推广湖泊湿地养殖水生动物技术,走出一条科学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新路子。这对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生态脆弱带的宁夏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战略意义。

我市渔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开发利用的养殖水面仅占全市渔业资源的16%,导致宝贵资源严重退化,围湖造田,乱占

乱垦国有水域滩涂资源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今后,在引黄灌区和唐西地区,通过引导和扶持,重点发展以低洼盐碱荒地“以渔改碱”、湖泊湿地“以渔养水”生态渔业。在“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渔业面积力争达到12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52%。其中利通区、青铜峡市“上农下渔”、“以渔改碱”生态渔业面积8.8万亩。以利通区孙家滩水库,青铜峡鸟岛、三道湖、盐池坝上湖等为重点的湖泊湿地“以渔养水”面积3.2万亩。生态渔业的发展,为建设吴忠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二、优化渔业生产结构。

“十一、五”以来,吴忠市加大了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养殖品种上,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草鱼为主的优质水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养殖规模稳步扩大,长期以来鲤鱼“一统天下”的养殖格局开始扭转。在区域布局上,贯彻落实《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和《吴忠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孙家滩、鸟岛草鱼河蟹产业带、金银滩鲫、鲂鱼产业带和陈袁滩、树新农场黄河鲤、黄河鲶产业带开始形成。在养殖方式上,大力倡导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推广生物互补养殖模式,开展大水面增养殖和多品种混养。加快渔业养殖模式的转变和养殖品种的结构优化,采取有力措施,以发展草鱼、鲫鱼、淡水白鲳、河蟹、罗非鱼、革胡子鲶、大口鲶、黄河鲶、乌鳢、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力争到“十二、五”末

全市渔业养殖品种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并努力形成规模和产业化。

在产业结构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郊型观赏、休闲、垂钓渔业,以及湖泊水产养殖、水生种植、水禽养殖、水上旅游的“四水产业”和稻田养殖河蟹的“适水产业”,拓宽了渔业的增收渠道。全市休闲、观光、垂钓渔业场点40多家,年产值5000多万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多,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这使得渔业功能得到拓展,由最初的单一垂钓向集休闲、餐饮、娱乐、旅游等综合功能发展。通过开展垂钓活动,大大提高了水产品附加值,引导了消费,带动了产业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

在国际水产业界休闲渔业被视为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化产业。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发展休闲渔业是渔业现代化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渔业的产业特点,在于它是渔业同业(钓、采、捕、观赏、品尝等)与异业(交通、旅馆、餐饮等)相结合的第三产业。这种产业的形成及发展,除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之外,更主要是它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这一点对当前中国国情和宁夏实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家庭开始饲养五彩缤纷的观赏鱼,美化家居,陶冶性情,中国已经成为观赏鱼的巨大消费市场,而且观赏鱼饲

养正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的成立与观赏鱼吴忠连锁店的联营,将总结以前我国观赏鱼事业的成功经验,解决正在出现和将要出现的问题,成为观赏鱼行业间物种交换、信息交流的平台,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将极大地推动宁夏与吴忠的休闲渔业、观赏鱼业的发展,打造吴忠水产行业品牌,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渔村和休闲山庄建设,扩大就业机会。主要是带动交通、酒店、餐饮、渔具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渔业生产和渔区经济生活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吴忠市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学习全国先进经验,中国水产学会休闲养殖示范基地--深圳大鹏休闲渔庄, 是中国休闲渔业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休闲渔业与世界接轨的一个窗口,作为深圳休闲渔业的成功示范,对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颇有借鉴意义,举办“黄河鲶鱼垂钓比赛”,品尝“黄河鲶盛宴”,使休闲渔业与黄河鲶养殖业相互结合,从而促进黄河鲶种苗繁育及人工养殖,将有利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充分利用,对保存物种的多样性起有效的作用。

三、认真抓好大水面养殖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在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渔业功能区规划的双重限制下,充分利用丰富的江河水面资源,发展大水面网箱和围栏库叉养殖,拓展水产养殖新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草鱼、键鲤、河蟹等优势品种,大力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HACCP管理示

范基地及标准示范区,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使生态环境与渔业生产友好共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以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工作突破口,认真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规范,以“五项制度”为核心的投入品使用监管制度、水域环境监测制度、生产日志制度和养殖产品标识制度开始建立。2009年,全市共建立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和科技水平的无公害或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3万多亩,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执行标准化养殖技术。今年我市有23500亩水产品生产基地得到无公害产地认证,并对我市五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共八个品种进行了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并将我市生产的十五个水产品上报农业部,有望年底通过无害水产品产品认证。这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奠定了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基础,今后,将继续扩大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

四、认真抓好水产良种体系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应重点抓好五个水产苗种工程项目,即:吴忠市黄河鲤鱼良种场项目建设;吴忠市黄河鲶鱼良种场项目建设;吴忠市黄河鸽子鱼良种场项目;建设吴忠市奈光湖鲫鱼良种场项目建设;吴忠市观光鱼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建设;休闲渔业联盟中心建设;河蟹育苗基地建设等,届时吴忠将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自己的优势品种,不仅能真正满足自身需求,还能形成种苗产业化,成为宁夏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重要的鱼类种苗繁育基地。

我市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成就是显著的。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品种较多、效果不佳。多年来,我市已把水产养殖良种的引进、移植作为水产养殖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其良种的培育基地、实验场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越来越大。近几十年来,引种集中在改良我国的养殖品种和直接将引进种类投入市场。以达到提高水体的生产能力,获得更高质量的养殖品种和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商品。在此期间,主要引进了革胡子鲶、澎泽鲫、异育银鲫、团头鲂、淡水白鲳、河蟹、罗非鱼、罗氏沼虾、散鳞镜鲤、大口鲶、甲鱼、牛蛙。其中革胡子鲶以其不耐低温,体表灰黑色,口味不佳;罗非鱼雌雄转换技术难掌握,性成熟早;罗氏沼虾、甲鱼成本太高利润低;散鳞镜鲤体表难看;牛蛙声大,回族群众不食用等多种原因造成近年来引进的品种只剩下澎泽鲫、大口鲶、建鲤几个品种,而吴忠本地的黄河鲤鱼、黄河鲶鱼、奈光湖鲫鱼、黄河鸽子等优质品种无人问津,因此我们今后将以发展本地优势品种为产业调整的方向。

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引进。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扩大,不少单位自行联系,往往造成同一技术、同一种类由不同地区和单位重复引进,有的因

引种后的保种及纯系复壮工作做得不够,导致很快失去其经济优良性状而不得不再次引进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推广应用的力度不够。调查发现,不少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小集体意识,往往自行引进、自行试验,自然推广生产,导致许多技术和品种引进后多年仍难以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是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一大浪费。

4.检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视。经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在新技术、新品种及苗种引进过程中不能按规定进行检查、检疫。有的虽履行了检查、检疫手续而未能真正做到检查、检疫,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通过民间渠道和三资企业的商务活动引进的种类根本不履行检疫手续。因此,难以杜绝和查处病虫害的带入,这一点,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充分关注。1992年从南方调运的鱼苗带有车轮虫和2002年调运鱼苗的鲤蝽病,给我渔户造成了巨大损失,草鱼乌仔一度涨到了380元/万尾。

因此要使我市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必须建立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根据产业发展,制定出今后引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进新品种,防止重复引进和分散引进。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虫害带入,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

不断深入,水产品流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有些养殖品种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而流入我市,导致一些病虫害的漏检,今后应加大执法力度,严防带入新病原。应尽快建立良种引育中心并加强对良种场的规范化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市良种资源的紧缺和浪费并存。因此,建议一是实施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狠抓良种场的年检。同时,要制定一系列包括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从物质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并实行良种的定点生产,取缔无证生产;二是建立健全权威性的良种监测机构。建全有关法规,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苗种生产规范;三是加大对良种场的资金投入,改变良种研究和推广滞后于生产的局面。重视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物种进入新环境,适应后一般会获得长足约发展,因为新环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种的结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引进的优良养殖品种和养殖技术,对于缩短周期,增加我市水产种质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我市引进的不少品种和技术尚未能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其原因之一是多数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保种和推广基地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

五、完善四大保障体系促进水产养殖规范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四大保障体系,促进水产养殖规范化。

1、建立健全水产养殖许可证及种苗生产许可正证管理体系,提高我市养殖证制度管理水平。

继续推行养殖证制度建设,截止到2009年10月,全市普查、登记养殖面积72200亩,638户,核准发证面积65364亩,623户;已核发养殖使用证584本。同时,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工作已经结束,已发放5本苗种生产许可证。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西安渔场,农校王永利,四川裘绪卫、雷必万,安徽等一批有志之士到我市投资创业。通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已基本形成了青铜峡二渔场的早苗繁育和陈袁滩黄河桥渔场及刘庙渔场的常规苗种繁育基地,年生产各种水花夏花2.5亿尾,延长了我市鱼种生长期。有效解决围绕我市的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大水产养殖许可证及种苗生产许可正证管理力度。

2、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吴忠市无公害水生动物、蔬菜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程。

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标准,执行标准化养殖技术。2009年我市有65000亩水产品生产基地得到无公害产地认证,并对我市三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共八个品种进行了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大各大渔场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力度,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进一步奠定我市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基础。

3、建立健全养殖病害防治体系,着力建好吴忠市水产病害防治检测中心。

吴忠市水产病害防治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使吴忠市建立一支以水生动物防治为主的检测检疫队伍,形成一个快速准确的疫病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和决策反馈系统,逐步实现信息采集科学化、检测专业化、传输网络化、数据处理现代化,使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能及时掌握病害疫情的发生动态和趋势,为鱼病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4、建立健全水产技术示范推广体系,全方位开展水产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服务渔民,促进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以实施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为契机,结合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宁夏稻田养殖5万亩示范推广项目,围绕优势水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点,加强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培训计划,大力推广主导产品,主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优良品种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包池塘、包产量的一线工作法,开展养殖技术指导及苗种、渔药、渔用饲料等服务,切实解决渔业生产中实际问题,重点推广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大水面草鱼池塘、池塘草鱼、草鱼种培育、武昌鱼养殖、大口鲶养殖,河蟹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等重点示范推广技术。结合渔业生产特点,想方设法开展了周期短、易实施、见效见快的增收项目。一是套养多一点,积极推广池塘、湖泊鲶、鲫、鲂等水

产品品种的多品种套养技术,拓展渔业发展和渔农增收空间;二是成本降低一点,推广应用自动投饵机、颗粒机、增氧机、颗粒饲料等实用技术,降低渔业生产成本,提高饮料利用率;三是效益增加一点,组织实施精养、多茬养殖、轮捕轮放、反季节上市、搞活流通等措施,挖掘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的潜力;四是增值多一点,积极发展休闲、垂钩、观光渔业,拓展渔业外延,促进增产增收。同时加大增氧机、投饵机等渔业机械设备使用率,引导渔农购买增氧机、投饵机,为提高渔业单产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加大水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优化水产加工和流通环境。

对出外销能力强、产品结构优、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水产龙头企业,将利用自治区和我市的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更好地发挥对行业的引导、带动作用,提升吴忠市水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认真抓好草鱼养殖园区、黄河鲤鱼、黄河鲶鱼加工餐馆、河蟹养殖园区和吴忠市水产学会的建设,加紧培育“西门”、“东郊”、“西湖”“朝阳”鲜活水产品市场等四大专业市场,力争使我市在水产品物流的传统交易方式有质的飞跃,并逐步发展成为宁夏第二大水产品物流中心。逐步进行招商引资,在吴忠建立起一个以加工鲢、鳙、鲤为主的水产品罐装企业,从而解决我市鲢、鳙、鲤鱼产量高,外销价值低,水产品深加工低的现状。另外不断发展壮大渔业中介组织。“十二、五”期间,重视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职能,积极引导水产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养殖大户走联合发展之路,壮大渔业生产主体和市场主

体,推动了渔业社会化合作组织发展。在对现有的合作组织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渔业合作社。渔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组建成立和发展,在渔业生产、饲料、苗种供应、技术推广、病害防治、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广大从渔农民提供了高效、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从而形成水产养殖、技术服务、饲料供应、水产品运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壮大了市场主体,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为吴忠渔业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开拓发挥重要作用。

七、加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建立了渔业资源保护制度。

《宁夏实施〈渔业法〉办法》的实施,完善了养殖管理制度、水产品苗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渔业资源保护制度,为渔业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环境。在渔政执法体系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农业部的支持,渔政机构配备渔政执法车辆、执法快艇,同时,充分利用吴忠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执法职能,有效地改善渔政执法手段,提高渔政执法水平。积极开展黄河宁夏吴忠段休渔工作,对有效保护黄河渔业资源,促进吴忠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做好黄河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对实施黄河禁渔期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定做好黄河渔业资源养护(积极开展黄河增殖放流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三、求真务实,把黄河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将专业渔民纳入“低保”政策范畴,我们也应该对专业渔民因实行禁渔期制度造成的生活困难

予以救济,使所有应该享受这一政策的渔民都能享受到;争取将专业渔民纳入"低保"范畴,确保渔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确保禁渔期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统筹考虑逐步降低黄河的捕捞强度问题,逐步开展和扶持黄河渔民转产转业,支持渔民退出黄河捕捞业。

“十二、五”期间吴忠渔业发展的基本措施为: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坚定不移地推行渔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大众”水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必须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渔业社会化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市场主体,促进产业化发展;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渔,和谐发展。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和渔业资源管理,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O一O年四月十五日

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环境问题目前是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不断创新.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新的价值.改变着生活.当我们陶醉于用聪明才智从大自然那里获取的各种利益时.大自然也慢慢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这样做的代价。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等等。这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停的对大自然索取资源.而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适度、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使这一过程维持在可持续的轨道之上. 1 我国资源现状 1.1我国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南海不仅是我国渔业面临的现实选择,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南海渔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捕捞能力过剩、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远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等诸多问题。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加大对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渔业立法执法力度,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远海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关键词: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开发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渔民远去西、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明代远海生产尤为盛行。近年来,随着“六国七方”对南海领土主权的要求,使涉及南海的纠纷和冲突不断升级,渔业资源也成为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现状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可以划分为位于北部大陆架水域的北部湾渔场,以及西、中、南沙礁盘区渔场。由于年平

均气温较高,水系组成复杂,因而呈现出热带海洋生物区系的特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种多样性极高。 近年来,随着南海开发战略的兴起和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我国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增加,渔业资源结构得以改良,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等,具体概况如下∶ 1.1 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 近年来我国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 势(见表1)。 1.2 南海海洋捕捞产量 近年来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根据2011-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得知,2009年到2012年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分别为3 262 318 t、3 299 928 t、3 392 591 t、3 522 760 t。其中2012年相比2011年增长了384%,其捕捞产量仅次于东海,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7.80%。随着南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深度 实施,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1.3 渔业资源结构得到改良,资源数量趋于恢复 随着国家到地方渔业管理监督执法体系的建立,捕捞许可制度、伏季休渔制度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相继设立,给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渔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渔业技术经济学B》论文-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 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渔业领域的延伸或具体化。因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渔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稳定、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占世界的0.5%。(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1.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2.我国能源的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下面就介绍中国的几种能源的基本情况。 2.1石油 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可见,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资源分布在较恶劣的环境中,56%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多大于3500米。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占陆上资源量的16.4%,占海上的33.3%。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难动用的资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东部产量逐年递减,近10年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论中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有效管理 摘要 近年来,中国渔民出海捕鱼,总是面临着被周边国家干扰。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渔民不惜冒着危险远离近海捕鱼,以致被他国骚扰?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过度的捕捞所带来的渔业资源衰减,污染加剧带来的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渔业增长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但是目前正处在第二次转变的高位起点上。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中国渔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影响。在这样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阶段,我国渔业如何铸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如何实现渔业和渔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清楚认识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找出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成为一项紧迫且必需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国内外因素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从国内法律法规建设,到国际交涉,再到国内渔业资源的系统结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渔业;系统;资源;生态环境

一、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现已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如渔业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渔业的发展。 (一)、我国渔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随之的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问题既独立的与资源环境发生着影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渔业系统。我国渔业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内生力量,受资源环境约束性大。伴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显出来,如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品种层次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等。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不协调成为限制我国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1、资源: 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渔业资源的共有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捕捞强度始终居高不下,致使过度捕捞随着人们对渔业资源的认识从无限到有限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渔业资源的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种类减少、数量下降和资源结构改变等。近海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历年来渔业的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濒临消失,资源量趋于枯竭。据资料统计,胶州湾渔获种类已由80年代的109种降至90年代的58种,减少了46.3%,90年代的网获量仅占80 年代的10%左右,尤其以牙鲆、真鲷、梭鱼、半滑舌鳎鱼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等状况日趋明显。由于过度捕捞,致使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资源结构基本解体,而被新成长的生物群落或为食物链更低一层次的生物群落代替。据测算,东海渔业资源的平均营养级,60-70 年代在 2.7-2.8 级之间,1990 年加权平均仅为2.49 级,近年来更在2.45 级以下,已接近极限。据监测,帆张网捕获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 种幼体的比例达44.3%-54.6%。带鱼虽然维持在较高的产量,但鱼体逐年小型化、低龄化,且渔场分散。连原来量多、值低的马面鱼,也难逃资源衰竭的厄运。并且,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已后,大量渔船被迫退回近海渔场作业,渔业资源将因此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环境: 环境污染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根本。水域环境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生存、繁衍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渔业的生态环境虽然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使渔业经济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捕捞业、养殖业、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陆源污染物大量倾入近海及其沿岸,使近岸海域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水水质呈下降趋势。污染事故又不断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有机物、无机氮、无机磷超标呈上升趋势,水质呈

我国渔业资源现状

中国渔业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学院: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班级:海洋技术141姓名:褚鹏学号:1409043042 摘要:为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渔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渔区的行政管理制度下,我国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弱,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提高我国渔业的组织化程度,是我认为的比较可行的制度优化之路,由于近几年来渔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渔业资源的短缺,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影响,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应从政治上制定合理的政策规划,加大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缓解渔业的资源问题。 关键字:优化资源管理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t,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t/km,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t 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km[2]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t,其中渤海24.3万t,黄海87.2万t,东海168.9万t,南海472.5万t。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海洋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方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沿海滩涂的开发与内湾的利用上,但同时,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而临着很多的危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为追求鱼产品数量增加,沿海地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海洋捕捞业的投入,渔民借钱造船势头也很猛,而捕捞活动大多集中于近岸海域,强大的捕捞力量与有限的作业渔场、薄弱的资源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是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流入沿江、沿海,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主要入海流域沿岸和沿海企业每年排入的工业和生活废水,使渔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是海水富营养化、氮磷比失衡,一旦具有赤潮生物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就容易引发赤潮灾害。环境污染是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因素,据估算,全国每年因污染问题导致的渔业资源损失达几十亿元。据统计,“ 2003年全海域共发生赤潮119次,累计而积为14550km2 。”我国近岸海域而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海水质量恶化,受到严重污染的海域的不断扩大,海洋生态化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度,使其遭到很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由于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超越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导致了难以恢复的资源破坏。口前,捕捞是影响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因素,渔民不遵守休渔制度,酷渔滥捕等屡禁不绝。这种开发方式使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我国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影响着水体总的生态平衡。很明显的如我国渤海的对虾资源近年来大幅度减少,已基本上无虾汛。 三是大规模的围垦活动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品种的严重退化造成自然资源基因库的污染。首先,围海造田等人为活动,使得渔业水域而积缩小,自然渔业物种受到威肋、,鱼类产卵、繁殖、索饵、肥育、生长、栖息的场所遭到破坏,导致自然渔业资源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其次,苗种生产的不规范和养殖对象的遗传品质退化严重,因为尚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使得生产中的放流种质混杂、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区域系统的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演变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举例说明。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海尔一直在思索和实践的。创业29年来,海尔始终保持着创业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时代节奏,实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有效地履行着社会责任。 (1)经济责任:创新促发展 过去几年,虽然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家电需求萎缩,但海尔的业绩却一直保持稳健发展。2013年前三季,青岛海尔营业收入606.3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25.21%;每股收益1元,同比增长24.8%。欧睿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海尔大型家电市场份额达到8.6%,同比提升10%,不仅第四次蝉联全球第一,也是全球前十名品牌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幅的品牌。 最省电冰箱、无尾小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海尔带领消费者共建和谐生态。同时,海尔专卖店创新性推出了“七星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享受;青岛海尔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激发员工积极性。上市以来,海尔积极回报股东,已累计现金分红43亿元。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海尔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股东等利益攸关方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管理创新,是海尔持续创新的根基。目前,海尔8万多名员工,已组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海尔员工实行“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直接面向用户,创造了超额效益,可以分享。比如,青岛社区店经营体,针对保障房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包销定制提供窄而长的热水器,实现目标完成率达到113%,增幅46%,员工也得到奖励。 2012年底,海尔步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通过打造平台型企业,与利益攸关方搭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开放性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及创新共赢机制,提升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环境责任:建绿色企业 海尔一直以“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将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最领先的绿色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不断推出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如2012年海尔研发的水晶滚筒洗衣机,比欧洲最高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50%;卡萨帝2013年新发布的朗度法式对开门冰箱,拥有728L超大容积,日耗电仅为1.08度。 海尔还很注重“绿色制造”。2012年,在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治方面投资1355万元,在节能降耗方面投资2405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耗、物耗。2012年海尔万元产值能耗为0.0118(吨标煤/万元),比2011年下降3.44%。 “绿色回收”是另一个重要环节。海尔参与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年处理能力为180万台(套)。在减少废旧家电对环境污染的同时,可回收大量的可资源化再利用的材料。目前,海尔集团已回收废旧家电510多万台,累计处理420万台。(3)社会公益:回馈“正能量” 29年来,海尔集团在教育事业、国家活动支持、绿色环保、扶贫救灾等方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目前,海尔集团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和物品总价值累计已高达5亿多元。

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

国外及我国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要】介绍了休闲渔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资源破坏等突出问题,论述了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以提供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借鉴 关键词: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 引言:休闲渔业(Leisure fisheries or Recreational fisheries)是指以各种渔业资源(包括渔业设备,渔业生产场地,渔业产品和渔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渔业资源)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的,以休闲活动为表现形式,将现代渔业生产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行业。传统渔业概念是指从事水域生物资源的捕捞、繁育和生产加工等的各种行业,主要包括水产品的捕捞、养殖和加工业等。休闲渔业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是对传统渔业概念的延伸和拓展,休闲渔业扩大了渔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使渔业从单纯的第一产业发展成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休闲渔业也成为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地区以来,休闲渔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主要的渔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等)。比如,美国2001 年休闲渔业的直接消费达415 亿美元,直接及间接经济总效益达1 160 亿美元,创造了106.8万个工作机会和创造了73 亿美元税收,参与各种休闲渔业活动的总人数达4 430 万人次,占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日本则有世界“钓鱼王国”之称,有 3 700 多万钓鱼爱好者,约占其总人口的30%左右。而澳大利亚2003 年用在钓鱼活动中的总消费达18 亿澳元。在观赏鱼方面,目前全球观赏鱼年贸易额达50~60 亿美元。 1 世界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渔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休闲渔业主要集中在近海和淡水水域,这些区域是鱼类多个生命阶段和活动(如产卵、摄食、洄游等)的重要栖息地。休闲渔业活动比传统渔业涉及更多的人类活动,因此也更易造成对渔业生境的污染和破坏。比如对休闲区域的选址不当造成湿地、江河、海滩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工修筑的坝、堰、人工湖等阻挡了鱼类的洄游路径;对休闲渔业项目设计不当,在游客游玩、观光、餐饮和休憩过程

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

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朱锦昌】 一、资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两大战略性难题:一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现有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两大难题有一个“交集”,就是资源紧张。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 一方面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型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2003年,我国实现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 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算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高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也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无限的观念影响下,我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十分淡薄,在资源使用上大手大脚。有专家指出,全国因电能利用率低下造成的浪费年约2000亿千瓦/时。三峡电站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运行时,年均发电量约850亿千瓦/时。也就是说,我国一年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总量。据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最近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7个城市2211名居民进行调查。尽管八成以上回答者表示他们现在更加注意节水节电,但只有34.2%的回答者说他们将改变生活方式。在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当中,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成风,斗富摆阔,暴殄天物,甚至大摆豪华黄金宴;在名山滨海,到处是休闲度假的楼堂馆所;党政机关机构“公车”越来越多……。这种不科学、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仅给本来就异常紧缺的资源造成惊人的浪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巨大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口、消耗国外的资源,资源的对外依存

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5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 1.学会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理解鲁尔区经济衰落的原因 3.掌握鲁尔区重新发展的措施 4.学会分析不同区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措施 【知识梳理】 填出A、B、C、D、E、F名称并找到德国鲁尔区的位置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2.鲁尔区传统的工业部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尔区主要工业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原因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1.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1.德国鲁尔区振兴的措施有 2.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鲁尔区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鲁尔区是原民主德国经济恢复和迅速发展的根据地 B、战后鲁尔区的所有工业部门都持续迅速发展 C、本地铁矿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发达 2、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正确的是 A、自然景观宜人 B、森林资源丰富 C、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D、广阔的市场 3、鲁尔工业区内有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其中主要的天然河流为 A、多瑙河 B、莱茵河 C、塞纳河 D、泰晤士河 4、新企业不愿落户综合整治前的鲁尔区是因为该区 A、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B、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基础设施陈旧 D、通信服务落后 5、鲁尔区的钢铁公司把高炉建到荷兰的海边,其原因是 A、荷兰海边有丰富的煤矿资源 B、荷兰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荷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D、为了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进口的铁矿石 6、鲁尔区著名的工业城市有 A、柏林 B、汉堡 C、杜伊斯堡 D、斯图加特 7、关于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区 B、丰富的铁矿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 C、属于分散型工业化的地区 D、新建或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8、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鱼米之乡,农业发达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鲁尔工业区内有便捷的水陆运输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天然河流为( ) A.多瑙河 B.莱茵河 C.塞纳河 D.易北河 10、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各类能源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电 C.水电和核电、煤炭、石油、天然气 D.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11、下列关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错误的是()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拓展交通,完美交通网 C.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D.增加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 (二)综合题 12、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回答: (1)该区形成于第次科技革命时期,其工业布局的格局属“”型。它是___(按产品性质划分)工业占绝对优势的综合性工业区。 (2)该区成为世界著名工业区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50年代后,该工业区又大量进口,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工业和_____工业。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 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它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在本国以致世界工业发 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地。作为能源大省,它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山西省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 大省。 材料三:图是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图(煤矿用○表示)。 (1)写出图中字母A、B代表的煤矿名称。A ,

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文档

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回顾: 1.国外方面:国外很很早就有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理念的萌发及实践。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再生性,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印第安人在观察到此特征,并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建立了适合当时发展的渔业可持续发展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可持续发展制度被过度开发的制度取代。导致了渔业的衰退。 加拿大科学家 H.Scott gordon ( 1954)《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对海洋渔业资 源中存在的过度捕捞问题进行了解释,他指出海洋渔业资源过度业活动的无序竞争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使渔获量超过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值,政府等组织对渔业活动进行管理。他强调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不能仅仅集中于生物学层面,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同时加强经济学研究。 1968 年 Garrett Hardin 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受到了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他指出,自由竞争无法实现渔业的良性发展,由于“自由准入”的存在,没有哪个人会承担资源状况恶化的全部成本,其结果就是“搭便车” 和过度开发, Hardin 将此命名为“公地的悲剧”。 Francis 利用的原因在于渔业资源的公有性而非私有。他认为由于渔民渔T.Christy 于 1973 年在 Scott ( 1955)的独占性所有权思想上提出了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

简称ITQ)。该制度提出后,Moloney 和Pearse (1979)等人又 对 ITQ 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按照他们的观点, 能力的增加、 过度捕捞的出现, ITQ 制度在确定渔业资源总可 捕量 ( TotalAllowable Catch , 简称 TAC) 的基础上, 将 TAC 分成若干份渔获配额, 分给渔民及相关组织, 允许他在渔 获量配额范围之内自由捕捞, 当其渔获量达到配额后,禁止该 渔民或组织在该年度内从事该鱼种的捕捞, 同时配额作为一种财 产,可以如同其他财产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或交易。 年代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 我国渔船数量一直在增长。 直接照搬 别国的 ITQ 制度的实施有可能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我国更多 学者关注于成立渔民组织。郭文路等( 2001)详细介绍了我国台 湾地区的渔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深入分析了它对渔业经 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高健 ( 2006)运用组织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 学理论深入分析了建立渔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理性, 得出我国海 洋渔业经济发展通过市场自我调节相结合和宏观调控和双向结 合的方式是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唐建业 2006)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 《渔业法》中的捕捞限额制度, 就我国现实结合国外个人可转让的捕捞限额制度, 对该制度在我 国实行提出了设想。 杨正勇( 2006)从 Williamson 的视角出发, 分析了我国引入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时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降 低交易成本, 应当在大的渔区首先实施该制度, 同时通过转产、 为避免捕捞 2. 国内方面: 中国是一个渔民众多的渔业大国, 20 世纪 80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它的含义是极为丰富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环境与其主体是相互依存的;它因主题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明确主体是正确把握环境的概念及其实质的前提。 2.环境问题:我们把环境中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变化称作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3.原生环境问题:我们把自然界由于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问题称作原生环境问题。例如,火山的爆发、地震、泥石流、气候巨变等等产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既是原生环境问题。 4.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导致环境恶化并进而影响到人类及生物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如化学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而排放进入环境的有毒化学物质,会强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5.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性 6.环境的分级: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根据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程度及受人为影响的程度按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四大类,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1)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场所、活动中心的环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是人类自身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最能反映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的程度。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 3)地质环境是指地表之下坚硬的地壳层,即岩石圈,它与地理环境完全不同。地理环境是地表环境,由无机界和有机界共同组成,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生产资料,既可再生资源。 4)星际环境好象距我们很遥远,但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章 1.生态系统的特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是一种动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无机物,有机物,自然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氮循环:氮是形成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是生命的基本元素。大气中含量丰富的氮绝大部分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大气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个途径: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细菌、藻类等)、工业固氮(合成氨)、岩浆固氮(火山活动)、大气固氮(闪电、宇宙线作用)。其中第一种能使大气氮直接进入生物有机体,其他则以氮肥的形式或随雨水间接地进入生物有机体。 5.碳循环:地球中的硫大部分储存在岩石、矿物和海底沉积物中,以黄铁矿、石膏和水合硫酸钙的形式存在。大气圈中天然源的硫包括硫化氢、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硫化氢来自火山活动、沼泽、稻田和潮滩中有机物的厌氧分解等途径;二氧化硫来自火山喷发的气体;大气圈中的硫酸盐则来自海浪花的蒸发。 6.磷循环:生态系统中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成分,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磷是携带遗传信息DNA的组成元素,是动物骨骼、牙齿和贝壳的重要组分。生态系统中的磷具有不同于上述元素的特点。 7.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分子的植物被称为自养生物,其他生物靠自养生物取得其生存所必须的食物分子,这些生物称为异养生物。 第三章 1.全球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产生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必须由全人类共同面对。这种跨国境的和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称为全球环境问题。 2.全球十大环境问题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海洋污染4、生物多样性减少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9、酸雨蔓延10、固体废物污染

资源、环境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

资源、环境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 欧美国家在19世纪开始建立以大规模使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在这种经济下,20世纪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使欧美国家的富裕程度达到了过去的人类从来就不敢想象的程度。这也使20世纪成了一个追求经济发展的世纪,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争相以欧美国家为榜样来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但是20世纪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而那些成为全世界效仿的榜样的欧美工业发达国家,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15%,却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整个地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人们在认真地讨论现代化的经济增长在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上的有害后果,研究如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便使目前的经济增长变为可以持续。但是,就在欧美国家考虑改变其过去200年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增长方式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却正在按照欧美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来谋求经济发展,而这样的落后国家却占当今世界人口的大多数。这就使当今的世界经济面临着空前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个问题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难题。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地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在这样长的时期中达到年平均3%的增长率,已经是很快的经济增长了。 中国经济如此高增长的结果是,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如果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换算已经达到1.65万亿美元,人均接近1100美元。这样以美元计的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五位,而由于汇率有着不确定性,特别是人民币当前面临升值压力,这样以美元计的GDP总量和世界排位并不准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按目前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下去,中国的GDP总量在最近几年就可以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20年内可以超过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而在30年之后就可以超过世界的第一经济大国--美国。 但是中国经济今后的持续高增长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能否保持快速的技术进步,因为现代的经济增长首先依靠人民掌握的技术和技能的不断增进。除了本国人民掌握的技术的快速进步之外,妨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 至今为止,中国还是靠复制欧美国家的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增长,而且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低,中国复制的多半是欧美国家过去的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这就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给中国带来了两个重大的问题──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在谈到环境污染问题时我们必须牢记,中国是一个人均土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将近1/15,却占了世界人口的1/5以上。这意味着,即使中国每人平均制造的环境污染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每单位国土上的污染也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更何况中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东部的那一半国土上,这就使中国东部的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 由于中国不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再加上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8%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27%低9个百分点,而沙漠和沙化总面积却达17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仍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等于每年有一个县的土地荒漠化;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 至今为止,现代工业的发展还只是给中国的环境问题增加了一个新的负担,那就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的33%;化学耗氧物排放量13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