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一、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一、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一、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一、把握课标和教材很重要 所谓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二是怎么教(学生怎 么学) 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两大方面: 。 老师不知道教什么 (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和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 。这几年我们注重了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是个很大的进步, 课堂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而变为“先学后教”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但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 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二是对学生的引 领和指导。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 很低。目前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教师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许多老师是在“教教辅”而 不是 “教课本” 我常常在想: 。 如果一个老师不用任何教辅资料只用一本课本能不能教好学? 教师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自编一些题来做?现在好像很少有“一本课本决胜负” 的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教辅减下来,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老师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个学段的教学任务,而是搞分年级教学。这 种分年级教学的做法,使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的理解整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完整 的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所以在教学时只能跟着感觉走。教第一册不考虑第二册的内容, 教第一章不想第二章的事,完整的知识体系被人为的割裂,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知识的 碎片。现在提倡“一标多本” ,即各门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材可以多样。根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区可以自选教材。同一个学校各科教材的版本也可能不同,语文可 能是人教版的,数学可能是北师大版的,物理有可能是沪教版的;甚至这一级学生语文是 人教版的,下一级学生又换成了鲁教版的。这种教材的多变,也给老师把握教材带来了难 度。对于一级学生来说,用什么教材都无所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不管用什么版本的教 材都是新的。而对于教师来讲却大不相同。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 效的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二、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这次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 , 而不是“教教材” ;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 ;要注重“开发 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 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 革的老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 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 逻辑体系,忽略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 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 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 (扣纲扣 本) ,正所谓“教教材” ,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而新的课程标准要 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 ,强调 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 我们感觉新教材容易了,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 的发展空间。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 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 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 ,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 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 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搞一些 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 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进行了若干次,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认真抓 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 。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 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 用?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 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 ,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 种做法: 一、替换教材的例子 为了说明基本概念, 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 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 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要开发课程 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 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教材是“找 规律” ,教材中选用了一些花朵、几何图形、人物图像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图案的排列有什 么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图案制作成幻灯片、剪纸、图画、学具 等,在备课时费了很大的功夫。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用这些图案,因为教室里就有活 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教室里的桌子排列有什么规 律?窗户排列有什么规律?电扇排列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教室里每排课桌 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距离差不多;教室里的窗户南北都是对称的,窗户之间的间距差不 多;每排电扇的数量是一样的,间隔的距离也差不多。通过这一引导,学生大致知道了什 么是“有规律”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学生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衣服上的图案是有规律的,人的五官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再 进一步启发学生想像:马路上会有哪些有规律的事情?学生就会联想到:马路旁路灯的排 列是有规律的,树木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汽车和自行车 的行走是有规律的??这样逐步拓展,学生从眼前看到的,到脑子里想到的,对概念的理 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这样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丰富,更符合学生认 识和记忆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放学后学生走在路上回到家里都会 自觉不自觉的找规律,这就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体验课程。 二、拓展教材的主题 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是报 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现在的罗布泊神秘、荒凉;过去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 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它为什么消失了,与塔里木河有关:塔里木河过去也是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而后来由于盲目用水导致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也就成了死湖,成 了沙漠,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木也成了“木乃伊” 。最后作者提出“救救青海湖! ”本文的 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 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 情况,引导学生谈一下黄河的断流情况,海河的缺水情况,白洋淀的枯水情况,微山湖的 污染情况,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自发的发出“救救黄河”“救救 、 海河”“救救白洋淀”“救救微山湖”的呼声。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 、 、 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

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二是 要素性课程资源。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 资源。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把单一的文本教材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喜欢的多种形式, 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 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 也更容易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 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 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 ” 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 四、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一方面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来整合学生的知识,如“科学”课整合了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 “艺术”课整合了音乐、美术的内容; “历史与社会”整合 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分科教材中也增加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强不同学科 的联系。如初中语文新教材设立了“科学”单元,生物新教材设立了“生物学与文学”栏 目;历史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 理等科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 精神与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在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师在运用 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的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如 学习小学语文《第一场雪》 (峻青)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雪地里观雪景、滑雪、堆雪人、 打雪仗、拍照,回来后写感受;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雪有关的小说、诗歌、散文、 图画、照片、歌曲等;也可自己创作与雪有关的图画、文章等。这样上课时,在基本学习 课文字词、结构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体裁和形式的与雪 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朗诵诗、唱歌、绘画等,内容都与雪有关系,丰富多彩,既加深了对 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发 展的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 、 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如 , 初中生物新教材在引导学生讨论生物的共同特征时也写道: “请注意, 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 专家们做出的概括也不尽相同。请你分析一下下面的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你有什么不同 意见或补充建议吗?”这就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权威。这些设计对于教师在教 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 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超出教材”了。 三、如何利用知识树解读课标和教材 王敏勤教授指出: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他 认为绘制“知识树”和教材解说是解决教师驾驭教材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此观点,我县 在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中,将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方式,提出在 统揽学段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绘制知识树以及做相应的教材解说,促使教师驾 驭学段教材,把握学段目标定位。实践中,我们感到知识树绘制及相应的教材解说,在学 校层面开展,应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的意义 教师通过对单元知识树的绘制及相应教材的解说,不仅使其加深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准

确把握,而且会有效提高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材的水平,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和 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因而,学校要 引导教师按照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要求,即要轰轰烈烈、又要扎扎实实的开展,经过 几年的努力,使学科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达到高屋建瓴、准确把握、合理整合和灵 活处理的目的。 二、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范围 教师工作很辛苦,每天应处理的事情比较繁杂,因而,钻研教学内容,绘制知识树及解说 教材,必须与其本人实际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吻合。我们认为,用绘制单元知识树及对相应 教材解说,来替代教师的单元备课,这样既不加重教师的负担,又会使其欣然接受。因此, 我们对学校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教师教哪个学科哪个年级,就绘制和解说哪个学科哪个年 级的教材;二是要求教师按单元绘制知识树和解说相应的教材为主(其它知识结构为辅) , 同时取代单元备课;三是要求教师站在学段课标和教材的高度,不能仅仅盯在所教年级的 教材上,要从学段教材整体上把握,理顺知识结构脉络。在处理本单元教材中,以便使学 段知识前后贯通,找准新知识的生长基础,方可使单元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四是学校要为 每一位教师配备一套学段教材和学科课标,以便教师在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中熟悉和准 确把握相关具体内容。 三、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内容 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内容是一致的,按照绘制图解说教材,具体内容我们从五方面提出 要求: 1.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要站在学段课标和教材高度, 绘制出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学段相 应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是教师必须绘制的一棵树) ,同时在教材解说中,说清楚该单元教 材内容在学段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哪些(找准知识 的生长点) ,以及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对后续知识学习会产生哪些影响(展望知识的拓展趋 向) 。按照课标对本单元所涉及知识体系(或知识板块)的总体目标,确定本单元教学的具 体目标。 2.绘制和解说要抓住教材的“点”和“眼” 。教师绘制单元知识树,要突出教材的四个“点” 一个“眼” (这是教师要绘制的第二棵树) 。即要绘制和解说清楚本单元教材知识的重点、 难点、易混点以及高频考点,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所谓“眼” ,就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是什么,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分解教学难点等。这些内容只要烂熟于心,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学生自学问题的设置,课堂讲授问题的预设,练习内容的安排,就会恰到好处,就会确保 课堂实现高效。 3.知识的整合思想及策略。教材解说,教师还要说清楚本单元知识的整合思路、整合方法、 整合的具体内容(这是教师要绘制的第三棵树) 。教师依据教材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合理调整、补充、取舍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解说教材时应该静心思考的问题。合理 的调整、补充和取舍,为学生有效学习、知识构建、融会贯通提供条件,铺平道路,创设 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新知识,而且会有效提高其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师在合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划分课时,从课时的知识划分,目标要求上作出 具体的分解,以便每节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确保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4.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学生高效学习,与恰当的学习条件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再现,是 息息相关的(可以绘制第四棵树) 。因而,教材解说教师要清楚、明白本单元教学,哪些教 育资源可以利用、可以挖掘或可以重新整合,为教学服务,尤其是单元知识与现实生产生 活的结合点,要分析到解说清楚。比如:教具准备、学具准备、实验准备、课件制作、调 查问卷、实践活动、再现哪些问题情景等等,均要结合实际恰当使用,防止牵强附会、舍 近求远、舍熟求疏、远离生成生活实际的选择和利用资源的习惯。

5.单元达标练习题的筛选与设置。 根据课标要求, 教材解说要说清楚本单元的考点和高频考 点,根据课标及单元教学目标要求,筛选一套时长一个课时的单元达标练习试卷(可以绘 制出第五棵树) 。教师要逐题说明设计的意图和检测所运用的知识点,以防止随意性,提高 检测的质量。达标练习考卷放在单元教材解说中,要求教师完成,好处是:在教师心中渗 透达标试题的难度、内容以及与生产、生活联系的结合点,使教师有的放矢的筛选课时达 标练习题。 四、绘制知识树与教材解说的形式 教师在单元教学前,把知识树的绘制与教材的解说,作为单元备课的一项任务去完成即可。 但是,为了促进同学科教师熟悉课标和学段教材,同学科教师相互交流知识树绘制与教材 解说,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经验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劳动成果展示 与评价的过程。因而,在知识树绘制与教材解说交流中,适当安排一些交流活动,是非常 必要的。建议如下: 1.交流小组的建立。每个小组 5—10 人为宜。学校每个年级为单班的,小学拟建立语文、 数学、英语、其他四个学科四个交流小组;初中拟建立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 地、其他六个学科交流小组。班级较多的,在分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按高低段或年级建 立学科交流小组。 2.分工明确责任具体。每个小组首先在建制上要明确,组长、副组长和相应的成员;二是明 确一期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的具体时间安排(每期四次为宜) ,每次展示的人数(一般 3 —5 人为宜) ;三是明确每次知识树及教材解说展示抽签的办法,以便督促每位教师都要是 实实在在做好这项工作;四是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评价的办法要明确;五是建立和完 善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的档案。 3.校级展示与典型引导。 这是学校此项活动整体安排的一项, 每期在适当时候安排优秀教师 示范引导,人员由小组推荐产生,学校将相关学科教师集中分组展示。知识树绘制展示及 教材解说的过程,就是相互交流、示范引领和问题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每个学科小组此项 活动检查或验收的过程,对优秀教师赞扬和表彰的过程。所以,学校要重视每一项活动的 整体谋划,确保活动有始有终,收到实效。 我们觉得,知识树的绘制及教材解说,不要将其看成是教师负担,是实实在在的教研,是 教师钻研教材的一种有效形式,做得到位与否,不仅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会产生很大影响。这方面活动,最适宜在学校层面展开, 学校要引导教师,营造环境,把知识树绘制与教材解说活动开展起来,形成学校教师解读 课标和教材的独特风景。 四、教师怎样才能把握教材?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课本拿到手,对照新 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 然后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 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演讲,每个人把自 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 ,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 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 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 ,张贴于教室的墙壁上。新生一入学,教师不要急于讲 第一册的第一课,首先要给学生讲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感性的认 识。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 现在好多教师在假期拿到新课本后,往往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来,后边的知识甚至

连看都不看。有的老师讲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讲第一节不看第二节。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 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 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 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 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 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 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 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 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 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以往三 课时的内容可能一课时就能处理完。 五、 “研课标、说教材” 评价标准 序号 项目 评分标准 1.说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或学段目标。 一 说课标(16 分) 2.说本学段或本册书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 优 8 良 一般 得分 6 5 备注 根据课程标准 如果课标中学段目 标和内容标准合 并,可把 1、2 项合 并说。 根据教材和编者的 解读 根据课标、教材和 编者的解读 根据课标、教材和 编者的解读 根据课标、教材和 编者的解读 根据课标、教材和 编者的解读 4 4 5
8
6
5
3.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 16 如有条件可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 二 说教材(34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既能在横向上 分) 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说明逻辑序列,又能按照知 18 识大类把整个学段(或相邻年级)的同类知识 作简要纵向整合。 5.说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特 10 点,谈具体的教学建议。 三 6.说评价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 10 说建议(28 谈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 分) 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课程标准的 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 8 拓展资源和课外的资源。 8.能脱稿演讲(包括少看银幕和荧屏) ,内容熟 7 练。
13
10
15
12
8 8
6 6
6
5
5 5 6

看演讲(22 7 9.语言流畅,简洁、生动,教态自然大方。 分) 10.幻灯片制作以知识树为主, 文字较少。 清晰、 8 大方、有新意。

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 ,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 ,主要写了(主要内容) ,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 (一般 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我。。。 。。。难。。: 。。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 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 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 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 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 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 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或者是听范读) ,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 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 (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 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 学生边读边思考, 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 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 ”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 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 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 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等等之类

环节 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清晰直 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 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我教学生画知识树 有这样的想法是源于两次触动。第一次是在十年前的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了两岸教师 同台赛课的一个案例,老师用网络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当时是第一次听到“网 络图”这个词,只觉得新鲜,却没有过多的思考。第二次是在三年前听窦桂梅老师上“我爸 爸”一课,期间也用网络图的形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思路非常清晰,不但给学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开启了他们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当时,心中异常兴奋:这样的方法 真好,学生一定喜欢!但由于不在一线,这种兴奋也就慢慢搁浅了。 今年,有机会带班了,脑子就一直没闲下来: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外,我该 怎样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我该怎样让他们能够更科学、 更 有效地思考问题,为终身的学习做好准备呢?? … 拿到课本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让学生怎样快速进入第一课的学习,而是在想:教师在 备课的时候要求有整体意识, 学生需不需要也对整册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呢?平 时,我们可能会经常发现,一些孩子在拿到一本书或报刊杂志时,跳过简介、目录等,直接 翻到第一页或其中某一部分读的占到了绝大多数。 也许, 现在他们还感觉不到这样读有何不 妥,但当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时,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和梳理能 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不妨就从本册课本的认知结构开始训练!此时,网络图从我的脑海中 跳了出来。 通过资料的查阅, 我明白了: 在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时, 常用的方法有塔式、 树式、网络式、表格式……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决定采用树式结构。 于是,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便欣喜万分地和我一起结合目录和单元导读,画出了本 册书的知识树:在粗壮的树干上,生出了八条枝干,分别代表八个单元,每条枝干上显示了 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和训练重点。 接着是枝干上生出的细枝, 显示了每个单元具体的学习篇 目。从这个知识树中,孩子们非常清晰地了解了整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并大致了解了本册教 材在编写结构上的特点和训练点的侧重。 这样, 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学习的方向有了基本的 把握,这对之后的具体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单元的学习便在“我爱阅读”的召唤下展开了。和以往不同的是,孩子们在阅读 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能紧紧围绕单元的主题----“我爱阅读”来理解、交流。最可贵的是, 有些同学还能够把 4 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 前后贯通, 互相联系起来谈感受。 从阅读的兴趣, 到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收获,孩子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某一方面零碎的认知了, 从他们的交流中,我看到的是他们对阅读的渴求与希望。 “爱读书的我们,捧着阳光读,一 天一遍,读的兴奋满脸;爱读书的我们,捧着月光读? …”听到他们陶醉地诵读着改编的 诗歌,看到他们沉醉在书中的神情,我的心中满是欣慰。也许,没有知识树的帮助,孩子们

一样能领悟到每篇文章的主题,可是,有了知识树,孩子们思维的方向性更强了,课时也比 传统的方法大大缩减了。这不能不说,知识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提高效率、增加理解深 度的确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之后,我又尝试着让学生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整理出知识树;再后来,又结合单元 测试,学习整理试卷知识树等。虽然,每一次的整理,孩子们不一定能做到全面而精确,但 我希望, 孩子们在利用知识树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逐渐有意识地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的整体结 构,建立起一定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从而学会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 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部编语文教材的特点

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什么新变化? A增加语感练习,在朗读中学好普通话 B写字要求降低,识字要求增加 C拼音进入儿歌学习,增加“和大人一起读” D增加传统文化渗透,一年级开始学古诗文 “部编本”较之“人教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更加便学易教。“部编本”课文的版面编排设计更美观,使学生不致因为呆板的设计觉得无趣,也不会因为过于花哨而分散注意力,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偏旁、笔顺等小细节的设计,使教师更加容易把握教学的具体要求及重点和难点,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不像“人教版”那样在单元前会明确给出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但是每个单元的课文之间相互联系。《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和《四季》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自然四季”来设置;《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和《雨点儿》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儿童想象”来设置;《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和《项链》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儿童生活”来设置;《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和《小蜗牛》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观察”来设置。这些主题的设置都在努力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三,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部编本”课文内容文质兼美,《江南》等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回归课本,增强了课文的人文底蕴。随课文安排的语文要素,有“读准字音”“朗读时注意停顿”“认识逗号和句号”“认识自然段”“获取文中的信息”等,有机渗透在课后练习中[1]。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是经过多名专家和优秀教师精心打磨而成的,对教师而言,明确“部编本”和“人教版”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使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挖掘其价值。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特色: 1.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2.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3.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4.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5.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6.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 7.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 结构: 1.课文 2.习题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1.《我很重要》教学设计

毕淑敏《我很重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我很重要”的深刻内涵,了解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更好地为主旨服务。 二、将学生的欣赏感知、交流表达和质疑有机结合起来。 三、唤起学生青春的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培养尊重个体生命及自我价值的理念。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 教学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的意识。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主要作品有《预约死亡》《血玲珑》、《拯救乳房》,中学教材入选了她的散文《提醒幸福》。 二.新课导入 雷锋的名言“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毛泽东所说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及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请同学谈谈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自我谦虚的态度,面对大众,个人微不足道。 引导:诚然,谦虚和隐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公认的处世之道,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忽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也给自己留下了遗憾,从西方的“人文主义”到今天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是在呼唤个人尊严和价值的回归,也是在倡导人们更加关注自己,重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毕淑敏的文章《我很重要》。 三.课前思考、讨论 1.我是谁? 2.我很重要吗? 设置这样的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同学们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引起大家对毕淑敏《我很重要》的阅读欣赏兴趣。 四、整体感知

《我很重要》阅读答案

《我很重要》阅读答案 我很重要 ①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丝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 ②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不重要。 ③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④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⑤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蜘蛛般飘荡。 ⑥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的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⑦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 ⑧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落,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⑨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离去,孩子就失去淳淳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⑩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却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他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代替别人。 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许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吊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我很重要-教案

1 导学案 《我很重要》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读懂课文,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很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三、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激趣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名言能励志,使人心眼明亮。)送给孩子们三句名言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 这三人之言有何共同之处是什么?;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引入课题)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作家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吧。 (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本课中贯穿全文的主线索是什么?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我很重要”? 2、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请以“我很重要,因为……”说一句或几句话。如: “我很重要,因为无论父母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我很重要,因为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隽永而优美,哪些句子最触动你的心弦,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请用波浪线勾出,读多读几遍,写下你的感悟。(可以从内容情感上谈,也可从修辞手法、句式、语言特色上谈。) 1、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们不重要吗? 2、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 用风中飘荡的蛛丝比喻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慈爱,给人一种孤独无依空虚寂寞之感。 3、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就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夸张,写出了失去子女的悲痛之情从而突出了我对于父母双亲的重要意义。读来令人动容 4、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们把它用金线穿起。 (四)、探究质疑,提升认识 1.作者以雅致但又充满哲理的的语言告诉我们:我很重要,肯定了自我的价值。但那么,作者

我很重要·说课稿

我很重要 毕淑敏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毕淑敏的《我很重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我很重要》是粤教版第一单元“认识自我”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从亲情、友情、事业等方面反复强调“我很重要”,提出要“珍视自己、珍爱生命”的人生观。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篇课文比较简单,语言朴实,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更多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课时为一个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与课文内容,综合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品析、审美、探究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以及排比、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④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合作探究; ③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感悟与呐喊,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责任,树立自信、自强之心,并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至于本文的重难点,《我很重要》这篇文章文字朴实却不失文采,它不仅采用贴切的生字词,多处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还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和积累。另外,本文具备深刻的人生意义。综上所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四点: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学习本文的入情入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以及大量的修辞手法; 3、品析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我很重要”包含的深刻含义; 4、探索自身的存在的价值与责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设计我想要实现两个教学新理念:一是将“讲课文”变为“学语言”,二是将“读课文”变为“学阅读”。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表达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更多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因此综合运用讲授法、谈话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浙江上虞市小越镇小陆敏娟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我很重要》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我很重要》教学设计西师大 版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段。 3、感受生命的美丽和可贵,真正明白“我和重要”,树立自信、自强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我很重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和体味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新鲜生动的修辞手法。 教学手法: 以读为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通常,我们形容一个人异想天开,想得到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会用一个短语来形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如今,癞蛤蟆也敢给天鹅写情书了。癞蛤蟆之所以敢给天鹅写情书,是因为它认识到了自己的可爱之处,认识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它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的世俗观念,它用它单薄的生命向世界宣告了“我很重要”——板书题目《我很重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 宰嘹扼瞳 3、同学们,你们认为:构成社会的一个个“我”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师评: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明“我”很重要这个观点的? 明确:(3-8段为亲情,9-10段为友情,11-14段为事业。) 三、品读课文,分析鉴赏 1、阅读3—8段,思考:作者写亲情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的呢? 明确:从“我不存在了”、“我生病了”、“我成功了”这三种情况下,母亲的表现来写亲情的。 2、细读课文,作者写亲情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爱的沉重而深情及“我”在母亲心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3、指名朗读9—10段,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作者把友情比喻成沙漠中的古陶,非常形象而贴切地道出了“我”在朋友心中的重要性。 4、分组朗读11—14段(指导朗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体会11段中比喻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这部分作者用多个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景,阐明了“我”对

生命生命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台湾女作家杏林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2.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拨、创设情境、品析词句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情激发爱,以情打动人。

2、点拨法: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 (二)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梳理脉络。 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并回忆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二)赏析词句,感悟内涵。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哪些思考?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点拨方法: (1)比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 (2)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想什么? (3)范读——感情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悟情,用激情洋溢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培训笔记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编写“背景”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其纠偏作用 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 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三、七个创新点 1、选文的问题 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32课)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内容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A、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一开始 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是拼音教学。 B、选文的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作。

﹡但总是要让一线教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备课时注意一: 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备课时注意二: 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 备课时注意三: 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课型混乱的状况,加大了精度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 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 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两个问题:阅读方法阅读速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采用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注意两点: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教学设计】《我很重要》人教版语文教案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思考:在学习新课以前,请同学们思考:“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2.“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就这一长期无人敢公开谈论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从人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深刻剖析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了“我很重要”的结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撼人心灵的女作家毕淑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战栗(lì)菽粟(sù)单薄(bó)回溯(sù) 雾霭(ǎi)混淆(xiáo)微蹙(cù)一沓(dá) 生死攸(yōu)关一模(mú)一样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 2.文章体裁 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提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至第29自然段):分析为什么“我很重要”? 第一层(第8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 第二层(第16自然段至第26自然段):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结束),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呐喊,充分肯定了

个体的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四、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开篇为什么写“我不重要”? 明确: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出这四个字就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一悬念很快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 2.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首先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追溯。“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因此,比之于国家、集体、他人,因此个人显得“不重要”。作者列举多年来“我不重要”的例证: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体与集体相比、女性与家庭相比、众生与物质相比,都是“我”处于次要位置,阐发了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三题。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2.班级分成两个小组,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为下节课的辩论做准备。

明白编者意图用好部编教材一年语文

把握教材特点提升教学效果 ------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常海梅 小学谁没上过,小学语文谁没学过;思路决定出路,想到了才能做到,想不到一定做不到;用智慧教学--------题记 2017年8月13日------15日,我有幸在天水市参加了部编本人教版新教材培训,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培训,却让我茅塞顿开。回来后,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学习,这样,让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从而让我懂得了怎样更好地把握教材,如何有效地去教。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4. 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变化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变化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调”、“减”、“增”、“融”。调即“教材板块调整”、“识字和拼音比重调整”、“选文调整”、“字种调换”。其中教材板块由原来的拼音教学调整为识字教学;识字和拼音的比重调整为:由原

来的4单元减少到目前的2单元,识字由原来的8课调整为现在的10课。集中体现了新课标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要求,也体现了拼音为识字服务的定位。选文调整即新版本教材14篇课文,保留了原来5篇课文,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乌鸦喝水》、《小蜗牛》等9篇课文。选文突出了经典性、时代性,选用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内容,一些经典课文又恢复了。并且选文按照“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其中一条线是“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字种调换”即调换为儿童使用的高频字。如:《小小的船》,原版本要求会写“见、白、田、电”,新版本要求会写“月、儿、头、里”。《画》,原版本要求会写“人、火、文、六”,新版本要求会写“水、去、来、不”。《四季》,原版本要求会写“七、儿、九、无”,新版本要求会写“天、是、四”等。 “减”包括“内容减少”和“识字量减少”。和原版本相比,新版课文数量减少了,课文由原来20课减少到14课,拼音由原来的4单元减少到2单元。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内容的调整和融合,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识字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300个。这样的目的是降低入学的难度,放缓坡度,减轻负担,保护孩子爱好学习的天性 “增”就是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如:《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从内容上来讲,既具有中国传统元素又极具哲学感;并且用傅抱石的图画做插图,给人以辽阔的空间感。过去小学阶段古诗文很少,这次有了较大的增加。新版本教材整个小学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 一、读懂教材: 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2

《我很重要》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学生辩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教师指导:“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需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都要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光辉。 二、主旨探讨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参考:(1)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从人体的物质构成进行论证,每个人都是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其次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历史进行论证,我们是人类进化史上最精致的一环,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最后从每个自我的个体诞生进行论证,每一个“自我”的诞生都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概率如同“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微乎其微,每一个“自我”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的降临是如此的偶然和神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不重要。 (2)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文章着重从社会关系的五个方面论证了主旨。其一、父母。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承载着父母的关爱。此处,连续三段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其二、伴侣。以色彩的调和为喻,说明终身的伴侣是双方感情的高度吻合。连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失去爱人的凄楚。失去了另一半,爱人的精神就会变得孤苦无依。其三、后代。我们有抚养后代的责任,失去了父母,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父爱、母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道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每个“自我”应负的责任。其四、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作者用计算机中“不曾复制的文件”、“沙漠中的古陶”作喻,抒写了知音的珍贵。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将永失可以畅谈的知己,逢年过节,只好在风口默默地将我们祭奠。其五、事业。每个“自我”在各自的事

生命只有一次说课稿

《生命只有一次》说课稿 湘潭县易俗河镇一中 彭 聪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生命的滋味》第四框“生命只有一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简析 “生命只有一次”一框教材内容包含“生命的滋味”、“我们都很重要”两个部分,细看起来教材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命之美、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于自己、他人、社会都很重要。教材中的主要素材和活动:生命之美中有“细细品味”文章《生命之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燕子矶树立的“想一想死不得”劝解石碑。活动有“心理医生”:青少年轻生的主要心理原因及开导方案,以表格方式呈现;写一段劝解碑文,以正面和背面的虚线空白框的方式呈现。“我们都很重要”中有“阅读角”:主要内容为一位南京市民利用休息时间在南京长江大桥上阻止跳桥轻生者的事迹,文章名为《不让你自杀》;活动 有“感悟角”:内容为我很重要,提供范例一句,以仿写的排比句式方式呈现;还有“假如生活中你也遇到想要轻生的人,你又将如何开导他(她)?” 以问答形式呈现。 这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的话题,探讨的是对待生与死的态度的话题。看到这个内容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还有2010年发生在湘潭的多起学生自杀事件。它很沉重,尤其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如何正确面对生命,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这堂课该怎样上?首先我们的设计是列举身边血淋淋的死亡事例,来感受生命的可贵,进而达到让学生珍惜自己生命、善待生命的目的。还设计过感受特殊人群生命力的顽强和美好(比如千手观音中的聋哑艺术家们),来谈这个话题。但是多次试教后发现效果都不好,学生觉得很压抑,很沉重。对于赛课来讲,上这样的课挑战性很大,压力很大,但也正是因为是上赛课,我们想要上就上大课。于是在经历了很多的弯路之后,有了以下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部编教材的特点及追求

部编教材的特点及追求

部编教材的特点及追求 三里畈中学何琳 一、教材特点 1、更加科学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全套教材6册,每册6单元,由若干内容不同的板块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阅读与写作构成教材的主体。阅读部分着重培养阅读一般文章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同时又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培养写作一般性文章和应用类文章的能力。 各单元相机安排内容还有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语文知识(补白)等内容,确保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识字写字”内容随文以“读读写写”方式安排) 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

◎显著特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双线”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是指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单元组合,形成以人文教育为抓手的单元学习核心。如“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新教材力求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 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两个方面的训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如七年级,阅读方法方面强调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阅读能力方面,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品味语句、梳理内容、概括中心等,大致按照先易后难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

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继续坚持“双线”构建单元。 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八、九年级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