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师(基础知识)-试卷1

麻醉师(基础知识)-试卷1

麻醉师(基础知识)-试卷1
麻醉师(基础知识)-试卷1

麻醉师(基础知识)-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保持心输出量的最重要因素是

(分数:2.00)

A.搏出量

B.心肌收缩力

C.心率√

D.供氧量

E.耗氧量

解析:解析:在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心率是保持心输出量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其心肌收缩力和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有限。

2.应对新生儿采取保温措施的原因有

(分数:2.00)

A.当环境温度下降时,新生儿只能通过寒战反应产热

B.新生儿的皮下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C.新生儿不容易通过辐射方式散热

D.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

E.新生儿对炎热环境的适应性好

解析:解析:当环境温度下降时,新生儿缺乏有效的寒战反应,只能通过非寒战性产热反应来产热,即由于寒冷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使组织释放儿茶酚胺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在氧的参与下,释放能量。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下血管丰富,外周血流量多,缺乏有保温作用的皮下脂肪,易于通过辐射散热。新生儿缺乏使饱和脂肪酸成为不饱和脂肪酸的酶,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而熔点高,寒冷时易发生凝固,易发生硬肿症。故对新生儿采取保温措施至关重要。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尚不健全,对过高、过低环境温度失去调节能力,导致体温升高或体温不升,增加耗氧量。因此,将小儿置于较低温度时会引起寒冷损伤,加重低氧血症、酸中毒或低血糖、肺出血等症,环境温度过高时增加耗氧量、脱水、呼吸暂停等,严重者危及生命,增加死亡率。

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新生儿能感知疼痛

B.新生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均不完善

C.与成人相比,新生儿心脏对缺氧的耐受性差√

D.新生儿依靠心率快来保持心输出量

E.新生儿喉头最狭窄的部位是环状软骨处

解析:解析:新生儿和婴儿对低氧血症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强,轻度或中度的低氧血症对新生儿的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影响很小,在此情况下新生儿仍能增加心率维持心输出量。这可能与其能较有效地利用替代能源(如乳酸、酮体和脂肪)而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有关。

4.新生儿、婴幼儿易于产生缺氧的原因不包括

(分数:2.00)

A.体内的胎儿血红蛋白多

B.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低√

C.可能存在心脏右向左分流

D.闭合容量高

E.肺顺应性低

解析:解析:新生儿闭合容量很高,婴幼儿闭合容量也增高,且在功能残气量以上,使通气/血流比值降低,致肺内功能性分流增加。新生儿的肺顺应性低,其峰值在青春期后期。由于胎儿血红蛋白不与2,3一

二磷酸甘油酸盐(2,3一DPG)结合,故新生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高,且P 50左移。新生儿还可能存在心脏右向左分流。以上说明新生儿存在易于产生缺氧的因素,应注意麻醉期间呼吸的管理。

5.FEV 1/FVC%正常值是

(分数:2.00)

A.60%以上

B.65%以上

C.70%以上

D.80%以上√

E.90%以上

解析:解析:临床上FEV 1/FVC%在80%以上为正常,低于70%为异常。

6.PaCO 2升高,PaO 2下降,对颅内压力和容量关系的影响为

(分数:2.00)

A.脑血流量与脑容量减少,颅内压下降

B.脑血流量与脑容量增加,颅内压下降

C.脑血流量与脑容量增加,颅内压升高√

D.脑血流量与脑容量减少,颅内压升高

E.以上均不对

解析:解析:通过PaCO 2来调节脑血管的舒缩是脑血流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PaCO 2增高可导致脑血管的显著扩张、脑血流量相应增加,颅内压随之增高。

7.生理无效腔量在潮气量中约占多少

(分数:2.00)

A.5%

B.10%

C.25%

D.30%√

E.40%

解析:解析:正常人的生理无效腔与潮气量的比值为0.3,也即30%的通气停留于无效腔内。

8.管径小于2mm的气道阻力占总阻力的

(分数:2.00)

A.10%√

B.15%

C.20%

D.25%

E.30%

解析:

9.当吸入气中CO 2含量增加超过20%时

(分数:2.00)

A.肺通气量增加3~4倍

B.肺通气量增加8~10倍

C.肺通气量不增加

D.兴奋呼吸

E.对呼吸中枢有麻醉作用√

解析:解析:当吸入气中CO 2含量增加时,PaCO 2增高,呼吸加强,通气量增大。超过20%时,会出现对呼吸中枢的麻醉作用,抑制呼吸。

10.最能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是

(分数:2.00)

A.PaCO 2

B.PaO 2

C.SaO 2√

D.pH

E.BE

解析:

11.气道内径缩小一倍,呼吸阻力增加

(分数:2.00)

A.2倍

B.4倍

C.8倍

D.16倍√

E.32倍

解析:解析:气道阻力的大小与管道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气道半径是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

12.正常情况下肺循环压是体循环压的

(分数:2.00)

A.1倍

B.1/2

C.1/4

D.1/5

E.1/6 √

解析:

13.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因子是

(分数:2.00)

A.二氧化碳

B.氢离子√

C.钠离子

D.氧分压下降

E.氮气

解析:解析: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主要接受H +的刺激。

14.能缓冲肺泡气体分压的肺容量是

(分数:2.00)

A.余气量

B.补吸气量

C.补呼气量

D.潮气量

E.功能残气量√

解析:

15.患者在全身麻醉后肺通气的改变是

(分数:2.00)

A.控制呼吸时两肺相等

B.自主呼吸时下肺好于上肺

C.自主呼吸时两肺相等

D.控制呼吸时下肺好于上肺

E.自主呼吸和控制呼吸时都是上肺好于下肺√

解析:解析:此题要求掌握体位对通气的影响、麻醉对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

16.麻醉期间被动性过度通气最常见于

(分数:2.00)

A.呼吸中枢兴奋

B.控制呼吸√

C.使用纳洛酮

D.辅助呼吸

E.使用吗啡

解析:

17.慢性缺氧者,吸入纯氧易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是

(分数:2.00)

A.吸入纯氧后使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导致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减弱

B.高浓度氧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C.低氧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当吸人纯氧时使此反射减弱√

D.高浓度氧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对氢离子的敏感性降低

E.高浓度氧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对氢离子的敏感性增加

解析:解析:低氧在正常呼吸活动调节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但在慢性缺氧患者,低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兴奋呼吸中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

18.肺功能单位不包括

(分数:2.00)

A.小气道√

B.呼吸性细支气管

C.肺泡管

D.肺泡囊

E.肺泡

解析:

19.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它由Ⅱ型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顺应性√

C.保持大小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D.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E.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

解析:解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之一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

20.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分数:2.00)

A.机体的代谢率√

B.通气/血流比值

C.气体的扩散系数

D.呼吸膜的通透性和有效面积

E.肺泡气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

解析:解析:此题要求掌握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

21.血管半径缩小一半,血流量将减少到原值的

(分数:2.00)

A.1/2

B.1/4

C.1/8

D.1/16 √

E.1/32

解析:解析:泊肃叶定律指出,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和压力差及管道的半径的4次方成正比,和管道的长度及液体的黏滞度成反比。

22.决定血液黏度最重要的因素是

(分数:2.00)

A.血流切率

B.血细胞比容√

C.血管口径

D.温度

E.细胞形态

解析:

23.心室的易损期在

(分数:2.00)

A.QRS波末到ST段开始后20ms

B.T波升至顶峰之前约30ms √

C.P波初始20ms

D.P-R间期内

E.P波初始10ms

解析:解析:心房的易损期位于QRS波末到ST段开始后20ms,心室的易损期位于T波升至顶峰之前约30ms 临床上采取电击复律术治疗心律失常时,常用心电图R波触发并经一定时间延迟输出直流同步电击,使刺激不致落入心室的易损期内,以免引起心室颤动。

24.中心静脉压(CVP)指的是

(分数:2.00)

A.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B.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C.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D.导管与肺毛细血管相通所测得的压力

E.右心室收缩末期压力

解析:

25.心肌调节冠脉血流量最重要的因素是

(分数:2.00)

A.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

B.心率

C.心室舒张期

D.心肌厚度

E.心输出量

解析:

26.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分数:2.00)

A.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B.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C.心肌的伸展性较小,静息张力较大√

D.心肌的储备能量较多

E.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解析:

27.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分数:2.00)

A.心房、心室顺序收缩√

B.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C.增强心肌收缩力

D.心室肌不应期延长

E.心室肌不应期缩短

解析:解析:房室交界内兴奋传导慢,会出现房室延搁,可使心房兴奋和收缩先于心室,有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

28.血压自身调节中的减压反射

(分数:2.00)

A.在血压升高时才发挥作用

B.在血压降低时才发挥作用

C.平时经常起作用√

D.在血压升高时才发挥作用,在血压降低时不发挥作用

E.在血压降低时才发挥作用,在血压升高时不发挥作用

解析:

29.能使脉压增大的因素是

(分数:2.00)

A.副交感神经兴奋

B.交感神经兴奋

C.心率加快

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减弱√

E.外周阻力增大

解析:

30.安静状态下,单位重量耗氧量最多的器官是

(分数:2.00)

A.心√

B.肝

C.肾

D.肺

E.脑

解析:

二、 B1型题(总题数:2,分数:12.00)

A.羟丁酸钠B.依托咪酯C.丙泊酚D.硫喷妥钠E.氯胺酮(分数:6.00)

(1).可引起精神运动反应的是(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2).难溶于水、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的是(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3).可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是(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A.剂量应减小B.剂量不变C.剂量应增加D.补充维生素EE.补充维生素K(分数:6.00)

(1).肝病患者使用大多数麻醉药时(分数:2.00)

A. √

B.

C.

D.

E.

解析:

(2).肝病患者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时(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肝病患者,术前应补充(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肝病患者合成白蛋白减少,使大多数麻醉药物进入血液后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减少,而药理活性部分相应增多,有可能出现药物敏感现象,甚至发生相对逾量中毒,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此外,在球蛋白增高的肝病患者,可见药物敏感性降低,例如非去极化肌松药与球蛋白结合增多,使药物活性部分减少,因此药效减弱,需增加剂量才达肌松效果。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中,凝血因子Ⅱ、Ⅶ、Ⅸ、X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维生素K并不参与这4种因子的合成,这4种因子的前体在肝细胞内合成,但需维生素K将其活化。术前补充维生素K,可使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