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第一个竞赛单元(7月26日上午)

1.名师示范课:《语文报》读报课。执教者: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

2.《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执教者: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

3.《最后一课》。执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评课专家: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首先,余映潮老师读报课给我的三点启示。第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第二,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化;第三,优秀教师的有效率的教学应该体现教方法。这三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就是三个词,“有思想”、“简约化”、“教方法”。

我只谈几点关于“有思想”的问题。名家上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学生还有可能很多的听课教师就能洞悉他的教学意图,就是说,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一份报纸,要让学生有所得。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和任务呢?显然,它面临的第一个备课的考验就是读报的课跟读课文的课两者是不同的,读课文的课题是明确的,课文的文本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其主题探究是清晰化的,但读报课,报纸内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提供话题,怎么欣赏文本;如果是我们往常教课文的方法,还追求教意义的话,你会发现报纸中的意义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难体现教意义,最佳落实的点是教方法。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怎么样习得方法,这样的意图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优秀语文教师,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的向前辈的语文教师、学者学习,去传承他们的思想。

其次,我想跟今天执教赛课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三点认识。

第一点认识,青年教师怎样追求教学技术的成熟,而至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我想,今天参赛的老师都是经过各省竞赛遴选出来的教师,因此他们都是会教课的教师。然而,当我用教学技术的眼光去评判两节课的话,却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离教学艺术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他们正处于发展中,我就要用挑剔的眼光说说他们的不足了。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参赛的老师很注意课堂中的“冷”和“热”(冷场和热场的问题),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事先没有读课文,因此这节课应该教的是文本的初读课。初读课文,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此时课堂的场面是处于“冷场”的状态;学生读书之后,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此时,课堂气氛才慢慢由冷转热。一个合理的课堂应该是先冷后热的,它不能回避学生独立自学。但是,在有的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时有的老师的课堂安排是不尽合理的,因为我们知道,默读的时候人的思维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因此在默读的时候一般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或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组织,也就是给出让学生5分钟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给出思考题,一定要给出任务,否则这个默读就往往指向不清,缺乏阅读效率,这是大家关注到的第一个教学细节。第二个细节,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问答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冷场的时候,即教师提问之后学生没有进一步“接答”,课堂迅速出现了冷场,原因何在?因为有的教师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怎样的。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三步:第一步,自己读,即自学;第二步,自学之后跟附近同学做同伴交流,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步,在大课堂中与教师一起进行互动交流。如果我们的问题出来之后,不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就迅速地说:“好,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讨论不起来,其实学生课堂此时的不活跃跟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当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们教师在追求教学技术发展方面,应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二点认识,谈谈关于教学要根植于文本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学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大家就执教赛课的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都感到不满意。原因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肤浅化的问题非常普遍,原因在于:

一是,教学处理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问答式。此时,有两个问题是共同存在的:(1)要么是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教师的设问都是一般化的问题,比如说“好不好啊?”“你们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啊?”等等,所有语文课堂都会这么问,因此他对这篇课文的认识缺乏新鲜感,他就没有办法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生答问意识不强”跟“教师提问缺乏讲究”是有关系的。举个例子,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我读文章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演说不同于一般的悼词,也就是文章中看不到悲伤,看不到爱怜,看不到怀念,这种在一般的悼词中弥散的情绪是没有的;反过来,它却是温馨优美的,甚至还带着点儿淡淡的喜悦——这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力的。”因此,我当时就想,这篇文章不悲伤,不伤感,不怀念,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思考会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解读。再说了,文章开头一再强调“我是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的”,意味着演说者左拉不是作为同行、同道来讲话,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之把握深刻的话,也许到后面我们去解读“兄弟”词汇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写私情的文章,它强调的是从文学传承的高度来表达对莫泊桑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健康气息的赞美,它的人性之美,它的完美如其人,我们喜欢莫泊桑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喜欢他的为人。因此,本文包含着的很多很深刻的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关注它。(2)问答式教学中,问答的数量过多,教师问学生答,即问即答,追求问答的频率,很多老师考虑的是“热场”的问题,“我得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啊”,甚至还出现“接答”,即教师给出前半句学生接下去说后面的一个词,这种强调“短、平、快”的问答,在我们的语文课中比较普遍。在这样的问答中,学生只能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进入比较深刻的思考状态的。因此,这种教学无法深入文本,文本解读的肤浅性就必然客观地存在了。

二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把握不够深刻或者不够深入的话,或者说不能进入那种很动情的情境中的话,我们很多的铺设是出不来效果的。比如《最后一课》,小说最后(高潮和结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刻,他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此时此刻最不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他最不想说的是“放学了”“同学们走吧”,两句话中间用破折号连接,这两句话之间是一种动作的凝滞、语言长时间的空白(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是高度伤感的凝练;而他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是“法兰西万岁”(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这里是很长时间很丰富的情感爆发,是伤感、饱满、慷慨,因为前面有动作铺陈;此时,他是用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上这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用了多少力气呢?他写完这两个字他就没力气了,“头靠在黑板上”说明他用尽了所有的生命的力气,他是在用生命呐喊这两个字,他的呐喊是在这样的行为中包含着的。这种文本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老师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在朗读这里的句子的时候,学生就不能随老师的指引进入深痛的感觉之中。

——以上两个问题都可能有害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

第三个认识,关于教学自然状态的问题。我们的比赛是借班上课,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课,我们的上课老师容易背着很重的心理负担,对课堂有着过高的期望值,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融进了自己过多的东西之后,就很容易有害于怎么上课、在上课过程中跟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了,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紧张,在教学语言上和动作上都跟正常状态不吻合。比如,从声调上来看,这些教师都是在哪里大声地呐喊着上课,为什么呀?他看着台下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他紧张,他害怕大家听不到,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时应该是比较轻声地组织着说话,而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大声地呐喊着“同学们,这样好不好啊?!”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些老师很紧张。还有,就是有些行为是很不得当的,比如,我们要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进行评说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一个词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来评价“。当我看到此处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对这两个人物都要进行评说的话,学生消耗的时间成本要扩

大。还有,针对这两个人物进行评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讨论呢?你是两个人物共同讨论,还是一个一个人物的讨论,这就是老师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啊。当然,老师比较聪明,着重于一个人物进行评说,但对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两个人物的评说,时间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说,“请同学们一起来评价韩麦尔先生,用一个词来评价”,在学习行为结束之后总结一下学习方法“我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发现韩麦尔先生的行为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由“教”而“不教”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教学中,教师的处理过程欠妥当,如果我们来将它们全面铺开的话,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个过程,布置任务;第二个过程,学生自读;第三个过程,小组交流;第四个过程,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消耗时间非常大;而且,讨论又是散点讨论,你要不断地点评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发现课文时一会要到前面去找一会要到后面去找,把文章的思路完全打乱了,讨论也是分散的。在散点阅读的状态下,要想让学生构建课堂学习和认知的完整体系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消耗时间非常大”和“散点阅读”两个原因使得课堂上大的讨论环节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时间不够就讨论不充分,就只能匆匆走过场,结果是结论似乎出来了,但感觉总是“不到位”,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效果怎么就没有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此。

——希望所有青年教师关注教学技术专业发展的成熟。

再次,跟所有青年教师谈三点专业发展道路的建议(我不展开说)。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道路可走(今天上午的三节课也给大家提供了三条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条路,走技术发展的道路,做一个会教课的教师,甚至成为一位会构建艺术课堂的教师。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于漪老师,我一直认为,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艺术境界上给老师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如果要走这条道路的话,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高度,于漪老师就是一个高度。

第二条道路,应该走学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强调知识的先进性,成为知识先进性的教师。为什么我们能教课呢,因为我们先学先教,我们在知识上有“先进性”。很多老师在文本解读上达不到“先进”,和学生的认识在一个水平上,那我们怎么去引领学生发展呢!一篇很短的经典文章(今天课堂上的两篇文章都)很耐读,希望老师们在文本解读上要有独到的见解。

第三条道路,走教学思想发展的路子。今天,余映潮老师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大家”上课,是能够压台的!同样是走上讲台,刚才我们分析了青年教师走上讲台的紧张感,而有风格的老教师能放下这些东西。也许余映潮老师不会呈现一节非常艺术化的课堂,他本身也没有去想这样做,但他非常“压台”,那么他非常沉稳地站在课堂上的原因是什么,是他肚子里有积存,他知道“我这节课能给学生什么”,而且他坚信“我一定能给得到”、“我所给的学生一定能拿到”,也就是这节课我能够扎扎实实地给学生点什么。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教学应该走扎实发展的道路嘛,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讲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嘛!这就是“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所坚守的课堂教学原则。我们会发现,余映潮老师一上课就跟学生说,两年前我给同学们上读报课,我讲的是什么(投影显示出要点),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一节专题研讨课,我们要干什么(投影显示出要点)。很多老师恐怕没有在这方面思考过,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余映潮老师的每节课是有预设的,也就是说“我希望这节课是一个什么课”,他非常清晰。因此黄山赛课时(第八届)他上的是“浏览后的积累”;而今天他要上的是“阅读精选之后的思维方法的点拨”,于是,他就从这期报纸里精选了几个片段,让学生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认识到思维方法是怎样的,并进而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因此,课堂的高明之

处就在于整体的反复是非常精致、非常清晰的。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走教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以上的三条道路,是我今天听完课之后的有感而发,未必是科学的判断,仅供老师们参考。

谢谢大家!

第五个竞赛单元(7月28日上午)

1.《古诗四首》之《春望》《过零丁洋》。执教者:甘肃兰州市六十四中学吴宇坤。

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执教者:四川成都市树德中学李解。

3.《诗四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执教者: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明园中学孙丽娟。

4.《走上辩论台》。支教者: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魏新磊。

评课专家:楮树荣(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大学课程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

各位老师很辛苦啊。今天上午的四堂课,我相信很多的老师都有很多的感受和看法,有些话不是在这么很段的时间里就可以出结论的,所以我想就有些话题和大家一起探索,我做一个开始;很多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在职业当中去进一步琢磨,去解决。

首先,我说一下我评课的标准和想法,提供一种参照的标准;然后,我具体说说四堂课的教学;最后,就这四堂课以及在此之前的赛课所表现出的一些共同问题,我提一些我的看法。以一些话题,请大家带回去可以继续思考。

一、我评课的一些标准。

评课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有些是评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有些是评课堂上老师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比如说课件制作、朗读、提问、板书等等;有些是侧重评价教学的达成度,看学生在课堂里面有没有发展的地方;有些是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合不合适的角度来评点……就上午的四堂课,我想从教学内容选择的合宜性的角度来评,也就是说,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样?

那么,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昨天晚上(互动评课专场)有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按照什么标准来评价这样的课?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判定你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适宜的呢?在我看来,判定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合理,可以有这样几个维度,或者说几个框架,或者说几个参照,我们从大往小说、从高往低说:最首先是课程理念,即你对课程的认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理念,你就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次是学科的规定或者说学科的特点,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身也是有制约的;再次,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正如余映潮老师昨晚所说的那样“文体教学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明确,拿来进行教学的文本,它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亮点、精彩点,这些才能形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这个学科到这个文本到它的文体,我们搞清楚了这些,如果我们再把学生学习这个学科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做到适宜了。

二、上午的这几节课,我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去考虑的呢?

第一个,从课程的理念和课程认识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不同的课程理念和认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合适不合适就有不同的看法了。今天的四堂课,我们可以归为两类:两堂诗歌教学课和写作教学课,可以作为学科课程;最后一堂课《走上辩论台》可归为活动课程。这是从课程的形态上来划分的。学科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以训练为目的;活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什么,是要追求活动的深度、广度、效度,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有一种深度的体验。

第二个,从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写作课和辩论赛的活动课先放在一边,先看两堂诗歌的教学课。文本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古典律诗,

这样大家就可以去想,这些古典律诗,它们在文体特征上有些什么要素呢?①“题材”和“情感”的要素要考虑;两首感时诗(《春望》《过零丁洋》)、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是不是题材,这种题材跟它的情感还有关系;②对于“意象”和“意境”,古典诗歌的教学肯定要考虑;③“表现手法”或者说律诗修辞、想象等艺术方面的特色,是要考虑的;④诗歌的“音韵和节律”,要考虑的。这四个方面,在古典诗歌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需要考虑的。如果教学中不去考虑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不注重文体的教学,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再看写作课和综合性学习这两种课:写作课是“写作训练课”,写作课就是要训练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形成,是要靠写作实践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传授写作知识来形成的,也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必须在写作实践当中扎实训练才能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判,刚才大家也看到了,我刚才也说了几点。

《春望》和《过零丁洋》这堂课,基本上是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的,一个是朗读,一个是品析,一个是悟情;而且每一个教学版块中都有好几个教学环节,例如“品析”这个板块中,它是品析《春望》这首诗的,主要是叫学生自由地品析,“你喜欢哪一联就品析哪一联,”这样学生就展开了品析;单就尾联,学生就说了好多;这时候,老师又补充了杜甫另外几首诗中的句子,问同学们如何欣赏。我觉得,这些教学环节,尤其是它在大的“品析”的教学环节上运用的就相当于“拓展迁移”的手法,杜甫另外几首诗的诗句(我注释:①《水槛遣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③《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为了进一步品析诗句的手法之美呢,还是要评析诗歌的词句之美呢,给多了品析就不够深入、不能做到相对完整了。再例如,《过零丁洋》的品析,看是品析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但实际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品析内容都是在表现手法上,所以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教学环节是没有达到这首诗开始时教学设计的目的的。我们再来看看“悟情”的教学板块,老师问“这两首诗有何相同点?”其中,老师把杜甫《春望》和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主题都定格为“爱国”上,这有点儿不是太合适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另外,老师带领学生在诗歌的韵律上、韵味上进行品析或者说是品味,这样看来,你的这一点是不是使得你当初的教学目标有些偏移了(老师要求学生读一读,当堂把诗歌背下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需要),你的诗歌教学就有“散点分析”的怀疑了;再一个,诗歌的“爱国”的情怀,杜甫那几首诗歌和这首诗歌(《春望》)完全不是一回事;杜甫也好,文天祥也好,他们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那种“伤时忧时”的感慨,这种感慨更多的是当时士大夫的感时情怀,教师要带着学生去体会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是我们常说的“爱国思想”呢?当然,这堂课的朗读处理得比较好,你看,齐读、师生分任务朗读、教师范读、分联品读。朗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主题,我在此不多赘述。

孙丽娟老师的《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是一堂非常朴素、比较有效的古诗教学课。先朗读、初步感知,然后想象、赏析、品词析句,最后再朗读,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得比较少,容易使教学集中:通过朗读来探究诗歌的格律之美,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诗歌字词的品味来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就是通过这第三个角度来探究诗歌之美。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探究”这个词不够妥当,课堂上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三个角度来品味诗歌之美。但是,老师对教材不是很熟悉,在两首诗的教学过渡与衔接上,表现得不是很顺畅,所以有时候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得有些琐碎,甚至有不成句的教学语言现象不断出现。总体上来说,这堂课的教学还是不错的。

写作课,应是以“在书面上的写”为主体。从写作知识的传授上来讲,这节课比较好,那它有什么问题呢?课题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它的中心就是“围绕写作中心处

理好详略”,我们就可以对课堂这样思考:“是否是围绕中心处理详略呢?”那么,你是着重于写作过程的训练,还是写作思维的训练;这个过程是不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台阶式的训练呢?老师的课堂上,“说一说”“学一学”(包含“读一读”的小环节)“练一练”“改一改”,其中的“说一说”的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以片段作为例子、以活动作为方式,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达到目标了;而“学一学”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一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背影》中的精彩段落,着眼于文段的动词的品读——我们就在想啊,这是在教学生“详略”呢,还是在教学生“动词运用之妙”呢?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品析了动词、修辞、虚实、感觉器官(视觉、听觉之类)等写作手法或角度,还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更点明这是一种“蛛网式”的布局——这样一来,花了大量时间的这个教学环节是没有实现老师事先的教学设想的。“写一写”是本堂课的核心教学环节,老师开始的设计是不错的,但有一点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为了实现“围绕中心处理详略”,选什么话题来进行落实呢?选择一个事件来写作,就要确定有起因、有发展的事件来处理详略,老师选择“喝汤”(母亲心灵手巧烹饪的美味汤)从不同的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写“喝汤”的感受。由此看来,这个话题的选择本身就不容易做到“处理详略”了。还有,学生写作完成后,老师要尽量多地把学生的写作成果呈现出来;可是,老师只呈现了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老师简要地评点一下之后,老师就呈现自己的写作片段(这位老师自己的写作功底很好哦),大家都来评价老师的写作成果了(我注释:老师的写作成果,是他在备课时早就准备好了的;而学生可是在事先并不知道话题的时候,在课堂上很短的时间内——大约2分54妙——现场写成的啊!其实,现场很多同学没有写完或者写的不满意,因为极少有同学举手,想交流自己的习作,90%的同学低着头,不愿意参与其中。)本来,这样的写作实践环节设置得很好,可实际上,师不得不匆匆收尾(我注释:因为没有时间了,要赶场子了。这堂课后来就拖堂2分多钟了。)这样,后面的“改一改”教学环节的时间就更紧张了,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少部分)改的还不错。但我们在想,如果把学生自己改一改的“喝汤”的写作片段呈现出来,大家和学生自己改一改,教学效果是不是更好呢?因为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改完,只能草草收场吧。

第四堂课《走上辩论台》,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呢?我曾经和几位名师(特级教师)一起探讨过综合实践课,发现语文综合实践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和可资借鉴的好思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课,实际上是研究语文的主题实践活动课。因此,我对这节课是比较认同的,不知道老师们怎么看。对于这样的活动课,我们有几个认同的特点(我们做个交流):这样的课,它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趋向于文本的;它的课堂的主要方式一定是学生活动,因为这是综合性的学习;它的教学内容一定是综合性的。如果我们把这三个特点连贯起来,就可以得到“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一种解释。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它是综合的、开放的、以语文为内容的,并且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这样一种活动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对这样的课,我们也可以提出三点评判的依据:第一,教学的内容有综合性吗,有开放性吗;第二,教学的形式,即课堂的活动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吗;第三,学生的语文素养或者说人文素养得到训练了吗,得到提升了吗。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看刚才的第四节课(《走上辩论台》)。听到老师上课的开头,我们还是有点儿担心,哎,怎么是在教学生阅读知识短文哪?到后来才知道,哦——这是在铺垫,讲清楚了“一个原则,一个准则,两种策略,三个要求,四块‘基石’”。最经典的片段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就“长沙市该不该建造世界第一高楼”的话题展开辩论。这样的话,前面的知识呈现和后面的实践活动是有内在联系的,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针对热点话题展开现场辩论的板块。所以,这是一堂好课。(我注释:课赛进行到这第五个单元,到现在,所有的专家评课,只有这一堂课才被定位为“这是一堂好课”,而且最终的它得分是全场最高分9.36分。)

三、课的价值,在于它会产生很多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我想,我只是在大的方面提出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

第一,以对经典教学的模仿来取代对文本深入的研究,这是不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对教学形式的过分的倚重,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第二,局部的分析代替整体的观照,也就是说对教材的文本缺乏整体把握,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第三,教学内容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教什么”我们怎么来定,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一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平常的课都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解决。

谢谢大家!

第二竞赛单元(7月26日下午)

(录音整理/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初级中学王麟;终极校对/孙旺)

1.《都市精灵》。执教者:江苏南京市竹山中学孙振坤

2.《父母的心》。执教者:黑龙江哈尔滨市凤华中学孙鸿飞

3.《奇妙的克隆》。执教者:湖南常德市第四中学谭惠琼

评课专家:孟素琴(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主任,特级教师)

说说听课的感想,无非是多提供一个看课的思路,让我们大家可以多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按照顺序先说说这三节课。

1.第一节课《都市精灵》。

按惯例都要先讲优点,我觉得这节课,这位老师一上来就把南京和长沙都有的一个小动物(白鹤)导入,用这个巧妙的办法来弥合两地产生的这种隔膜感。实际上这个白鹤还有第二个作用,引入了人与动物关系的主题,很快地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这样的一个导入不做作也不夸张,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另外还有,贯穿全课的一个特点这个老师也抓住了,就是对比,昨天和今天的对比,北京、昆明、上海的对比,这个对比出现在这一课里,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看做一个手法、一个技巧,实际上是揭示出了我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一个残酷的事实。第三点,这个老师的字写得很好。我们这次的三个单项奖里有一个是板书设计奖,板书设计我想,它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字写好,老师的书写成为学生的范本儿、楷模;第二个,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它是一个手段、一种途径,至于后边这个条件这位老师体现得怎么样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说第一条他的字写得很好,好像有隶书的底子,现在认认真真练字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不过我想,如果我们给这个老师提一点改进的意见,我觉得整节课我的感觉是稍微有点散,有点碎,而且就从教学方法和学生训练的方式来说,有点儿单一。基本上是老师问、学生答。在这样的层面上设计的这些问题,恐怕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打了点儿折扣。

2.我们再来看第二课《父母的心》,川端康成的。

我想说大家很可能注意到了贯穿全课的五个词语(或者说五组),它有时候一组是两个词语出现的。这五个词语,它正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成为概括故事梗概的线索。一开始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有汉语拼音,我以为这个老师要正音、正字,可是接下来我发现,我想错了,这个老师让孩子们看着这些个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下来了,我觉得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个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没有只顾接着往下走,在已经大大压缩字数的基础上,又变成了四个字“三送三悔”。这五个词语还有一个作用,它成为触摸人物内心情感的切入点,还有,成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另外这一课,关于小说里面的重要的教学要素(人物、语言等)都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给予安排。[我注释:这五个词语依次是“衣衫褴褛”、“难割难舍”、“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老师直到下课都没有发现

这个小错误)、“失魂落魄”、“痛哭失声”。]

我想这一课,我在听课的时候,我有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跟老师们商量:

首先,比方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很难构成小说或者很难构成精彩的小说。我们来看,首先从人物的两组,穷人家的这六口人和有钱人家的财主夫人,这是不是一个矛盾,她们的人物关系集中表现在“送孩子”、“买孩子”。这个矛盾发展的过程最后怎么解决了?怎么会演变出那样一个结果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都得到了怎样的展现呢?本来应该是穷人家的人在悲哀悲伤,大家看,最后却是那个有钱人家的人也变得悲哀悲伤起来了。一个要送孩子的悲惨故事最后怎么解决了?结局是这一家六口人最终又团聚了。灾难中、贫困中那种割舍不下的“送”和“要”(或者“悔”)当中,迎来了最后的含着泪的团聚——这样的几组矛盾,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一些教和练,来深化孩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有一段很短的话,老师指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进行朗读训练。这段话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穷人……”大家注意到这段训练没有,反复训练,我忘了记开始的时间了,大家今后看这个录像带可以卡一下时间,学生个人读,老师范读,全体齐读,这中间还间杂了一些评论,比方说“淡淡的忧伤”、“很悲伤”,这是两个孩子(学生)先后的发言,其中还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简短的评价。大家算算看,在我们课堂上这宝贵的45分钟里,这样的一段话要投入这样长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反反复复的训练,那它的训练效果究竟怎么样呢?我们还有没有更好一些的办法呢?

第三,课堂教学后半部分,老师投影插入了《祝福》中祥林嫂的一段,“她的眼睛间或一轮……”那一段,我没有机会倾听这位老师谈谈关于这段设计的出发点,他肯定是有想法的。我想,他应该是很想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失魂落魄”情境和感情的理解,想让孩子们学习一种语文的技能。但是,这么一段话搁在这儿,是不是特别合适呢?这个,我们可以再商量商量。

第四,大家注意到,最后比较靠后的教学环节(我注释:课堂第四个教学环节,教师名为“体读”。),老师展示了“家长‘你要多吃点儿’、‘你不要吃太多’,‘你要把各科作业写完再睡哦’、‘你不要睡得太晚’”之类的日常话语。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很难再经历爸妈含着眼泪卖儿卖女的苦难经历了,父母的爱换了一种新时期的表达方式,我们怎么让孩子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触摸到自己父母的心呢?我想老师很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设计、这样的想法来特意做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收束的片段。但我要问的问题是:真正的阅读的发生它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读者自己生活经验的参与”,没有读者自己生活经验参与的阅读,我们说不可能是真正的阅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接下来,我还想讲,我们整天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像刚才那样两组似乎矛盾的话,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学生自己说出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理解呢?或许,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孩子们亲自说出来或许更生动、更真实;也许,这对他们心灵的触动更强烈、更深刻。

3.我们再来看《奇妙的克隆》。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这个老师“脊梁”的“脊”字,还给孩子们交代了这个字书写时的笔顺。此时,我心里暖暖的,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老师没有因为是一堂公开课,还要赛课、还要被打分而把这个环节抹掉。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另外,我们看她的板书,这一课的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简明的板书,提起了重要的信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关注一下老师这个板书,会帮助他的记忆和理解,它带有图形的性质。这样,我们同时使用了左半脑和右半脑。就我这个年纪,我小时候(上小学时候),我的老师的一些板书,我居然都能回忆起来,可能年龄小的时候对图形的记忆是比较强的。

还有,老师一开始就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克隆‘是一个名词还是动词?”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它成为一个引入课文教学的把手,启发孩子们去认真阅读文本,学生不认真读书就无法回答是动词还是名词的问题,即使判断了也无法给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

4.三节课,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随笔、小说、说明文”三类文本的教学范例。

尽管它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所说的不足还未必是不足,比方我刚才说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这其实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一个想法;我所想的也未必对。我们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和智慧贡献出来,或许能促进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清晰的了解、深入的了解,提升我们大家的水平,这大概也是我们“语文报杯”坚持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出发点和归宿吧。

5.下面着重说一说我听第三节课跳出来的一些想法。

我们阅读教学,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语文老师先天不足,我们文学性文本积累的量大大超过非文学性文本积累的量,这不是个别,是总体的现象。现代科学技术又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研究远远跟不上,我们看到的各类优秀的教学案例,说明文的比例占得非常少,而时代的发展会有大量的非文学性文本卷入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来,我们的研究是跟不上的,是严重滞后的。我有学习和教学说明文的三点体会,跟老师们交流一下,不知道能不能对老师们有一点儿启发。

(1)我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说明文教学理论的支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教说明文用的是北大叶昌岑《说明文通论》《说明文教学问题研究》,尽管那时我经验欠缺,但有理论的支撑,感觉到教学时不是特别的困难。想和老师们分享的就是要学习理论,今天,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成果,关于不同体式的文本对我们教学的指导意义,或许都会对我们加强对说明文教学研究有非常大的价值。这样,我们可以脱离只研究这一篇那一篇的说明文,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2)我的第二点体会是要研究课例。

上个世纪,上海于漪老师的《晋祠》,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说明文教学的代表作。至今仍然闪耀着它经典的光辉。

今年春节,我一个学生来看我,他说“上海的钱老师最近怎样”。31年前的一幕像画卷,展开了。那时没有声、光、电,没有那么多东西的狂轰滥炸,钱梦龙老师那么沉稳、智慧的站在讲台上,他把《中国石拱桥》这么一个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讲桥梁建筑的说明文讲的那么丝丝入扣。他讲到“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时,他做了个动作。为什么学生还记得钱老师呢?因为提问的时候不像我们上公开课的老师,一定要挑最伶牙俐齿的学生回答问题,一定要小组讨论之后找小组里最能发言的孩子,钱老师问:“你们班最不爱发言的是谁?”全班指着杨浦,他满脸通红的站起来,钱老师走到他跟前,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他,伸出一只手放在他肩膀上,像聊天一样问了他一个问题,杨浦羞涩的回答了,钱老师接着使劲儿表扬他,超出他原本水平地表扬他。奇迹发生了!在这一堂课,杨浦同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14次,我作为他的班主任写下了这非比寻常的14次,也同时记下了一个老师如何开启学生心灵的精彩瞬间。

在这样看似并不温情的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把孩子当做人来看,长善就师。永远对他们不失望,永远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对待他们。当我们今天说新课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新课改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的时候,钱老的这一幕,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前几天,我看到郑桂华老师一本书里头,她选了钱老师的另一篇说明文《死海不死》,她研究的论文选的切入点是钱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共有多少个提问,分多少种,那篇文章写得极其精彩,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找一找,也可以问郑老师书名是什么。

这堂课(《死海不死》)和于漪老师的《晋祠》,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师级的宝贵财富。

所以,我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二点体会——研究。

(3)第三点体会是应对信息时代对说明文教学的挑战。

跟大家一起分享几个咨询,调查学生利用手机进行阅读的比例高达百分之31.3,我也没去佐证;对于城市中的小学生,这个比例我是绝对相信的。

PISA测试研究,国际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组织和一些测试给我们很多启发。中国是2006年第一次开始参加这样一个国际性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项目。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是怎么划分阅读种类和阅读系列活动的。从阅读的目的和角度分,它把阅读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第二大类,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

在他们研究的学生阅读的先置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后面的我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上网查。

拐回头来看,我们的说明文教学,非常明确地进行“信息提取”训练的,在我们整个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呢?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能否应对信息爆炸这个时代对我们孩子未来生存能力的挑战?

大家再看,这样一个组织的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哪些类型?我给大家念一念:有广告、有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有图表(我注释:“图表”应是两类事物:“图”指示意图、柱状图、折线图等类的图;“表”是指各种表格。这两个不是一回事。)、有表格、有清单、有网页,结合刚才我说到的那个统计数据,小学生31.3%使用手机阅读,我们成年人(包括我们老师)对网页的阅读还远远不够,甚至是一片空白。当我们在强调我们一直批评说“进入读图时代”时,后来我们又说“进入碎片阅读时代”时,就拿我来说一开始我是用一种抵触的态度来对待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开始反思,我的一些想法是否正确?我是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呢?我们看到一个积极的应答是2011年版的课标,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它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这样一个概念和有关的要求。总之,我们面前面临着很多的任务,我们新老语文教育工作者团聚在一起,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进行研究,虽然艰难,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走,愿意跟大家一起走。

谢谢大家!

总评

作者:王鹏伟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于2013年7月26日—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次竞赛,高中组参赛选手共15名,一等奖获得者6名,其余选手获二等奖。一等奖之外,竞赛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竞赛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有一位评委做点评。以下为本人在闭幕式上对高中竞赛组所做的总评。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各位同仁下午好!

先做一点说明,按惯例,“语文报杯”教学竞赛一等奖之外,设有三个单项奖——创新奖、朗读奖、板书奖。本届竞赛,除朗读奖外,其余空缺(获得一等奖者,不再授单项奖)。

本届竞赛各单元已有评委做具体点评,这里谈几点共性问题。分两个方面:可资借鉴之处和需要商榷之处。

可资借鉴之处:

一、重视落实基础知识。

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教学一直持审慎态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和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对此进行了修订,在“实施建议”中强调,

阅读教学“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新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始于2001年,高中始于2004年),在公开的观摩教学中,语文知识教学畏缩不前,教师对此心存疑虑,与此不无关系。毫无疑问,脱离实际运用的语文知识教学是应该否定的。“系统、完整”与“散在、残缺”是相对而言的。在没有脱离实际运用的前提下,是追求“系统、完整”,还是追求“散在、残缺”?在我看来,应该是后者。

本次教学竞赛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有明显改观。

⊙《归去来兮辞》(吉林省实验中学李金红执教)一课,重点落实古今异义词,避免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很有针对性。仅举两例:

由“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补救)”,迁移到成语“追悔莫及”。

由“乃瞻衡宇,载(且)欣载奔”迁移到“载歌载舞”。

这是本次竞赛的第一节课,接下来的课,在落实基础知识方面多有良好表现。

二、教学设问切中肯綮,呈现方式有创意。

先谈教学设问切中肯綮。

设问于关键处,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诸多问题迎刃而解。例如下面几篇课文的教学。

⊙《陈情表》一课(马鞍山二中周文福执教),设问:作者抓住什么打动朝廷?答案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是本文在“忠”与“孝”的二难选择中,申述辞官以尽孝的关键。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一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冯瑄执教),设问:作者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为什么不说人是能思想的白杨、松树?学生回答:苇草是脆弱的,以脆弱的生命,反衬思想的强大。细究起来也有一点疑惑,设问为“树”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分别设为“白杨树”“松树”?有什么深意吗?不得其解。

⊙《说“木叶”》(广西柳州铁路二中黄明杰执教),抓住“木叶”与“树叶”的区别,以表格形式进行详细区分,凸显了“木叶”所体现的凄清萧索氛围。

再谈有创意的呈现方式。

前面已经谈到“创新”单项奖空缺,这反映了竞赛的整体情况,但不乏个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浙江宁波鄞州高中张全民执教),利用“别里科夫纪念网页”进行整体设计,可谓别出心裁。内容包括:人生经历;精神面貌、最大爱好、人生格言、最看不惯的事、最意想不到的事……。对此评委们是有争议的。我个人认为,值得肯定,至少值得关注。这个设计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直面网络,拓展了“语文生活”视野,突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

⊙《咬文嚼字》一课(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訾贇执教),在疏通课文大意之后,重点讨论《清明》诗(杜牧)的几种缩写样式。对此评委们也有争议,认为没有把功夫下在解读文本本身。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理由是,这篇课文有其特别之处,即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与其他课文的教学区别开来。教学设计从文本阅读迁移到实际运用,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练习上,恰恰体现了学以致用。

三、课程生成水到渠成。

课程生成是随机的,却是以预设作为起点的。问题在于课程预设是否从教学实际出发,“教”要立足于“学”。

⊙作文课《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一课(河北石家庄二中杨继先执教),先给出钱锺书的一段话引发讨论,大意是:有两种吃葡萄的方式,一种是先吃好葡萄,一种是先吃坏

葡萄。表面看来后者是悲观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他还有希望在。于是以“吃葡萄?悟人生”为题展开讨论,要求写一篇140字的作文片段。然后回到教科书文本“如何让你的认识更深刻”。这节课课程生成自然顺畅,水到渠成。先讨论作文材料,中间环节插入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最后进入写作。呈现过程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写作实践。符合认知客观规律。否则先认定教科书的理性认识,再按图索骥,就会先入为主,束缚手脚,缺乏针对性。先带着问题思考,后归纳方法,这是一个归纳过程,而非演绎过程。在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采取演绎方式是不可取的。

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处。其一,教师的选择误解了题旨。学生的意见不都倾向于钱锺书先生的选择,发生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先吃坏葡萄,好葡萄不也会烂掉吗?先吃好葡萄,毕竟曾经拥有过。这是个二难选择,是排他的。教师却给出了第三选择:把葡萄献给最爱的人吃。这等于说:我不吃葡萄,让别人出去吧!这个选择超出了二难选择的范围,已经与题旨无关了。其二,教师的表态禁锢了学生的多元思考。教师指出,先吃好葡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浮躁通病。其实先吃好葡萄,还是先吃坏葡萄,是处世方式的自由选择,而不是人生价值观的是非选择。这是个论辩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按主流意识进行说教,学生是不会心悦诚服的,有违引导学生多元思考的课程理念,也有违人格教育宗旨。

再有,作文片段字数设定为140字,而不是150字或200字,不知用意何在。

四、扎实的语文功底胜于技巧。

如果说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话,可以套用演艺界的俗语:台上一堂课,台下十年功。有人说,一位有学养的教师,讲课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位没有学养的教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这话说的虽然尖刻,但不无道理。怎么增强学养?很简单,读书呗!不要以为听了几节好课,或几场好报告,就真的“胜读十年书”了。借鉴他人固然必要,功底的积累还要靠自己。说个故事,见笑了啊!有个年轻人遇到了困难,到庙里跪拜菩萨,抬头一看,菩萨正在跪拜自己。年轻人问,您怎么拜自己呢?菩萨说:求人不如求己啊!

回到上面的话题,我想说的是扎实的语文功底胜于技巧。

⊙《陈情表》一课,以“除”“陈”两个金文象形字,凸显仕途晋升与身份之卑微之意。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催人泪下的效果。朗读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文本情感的准确把握。朗诵课文配了哀婉的音乐。我认为,还是不配的好。如果不配音乐,就足以证明那“催人泪下”的不是哀婉的音乐,而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平时教学中读课文也常常配音乐吗?

⊙《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朗读也是声情并茂,只是表达归隐之心怎能用高亢的语调呢?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诗风平淡自然,辞赋洗尽铅华。其归隐之心与魏晋清谈玄学、道家思想不无关系。陶渊明也偶有怒目金刚式的诗歌,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荆轲》),朗读这样的诗,定基调为“高歌言志”(教师板书)才对。

《陈情表》与《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就朗读技巧看,不相上下,但对文本基调的把握却有高下之分。

⊙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上面已经提到评委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有争议,认为利用“纪念别里科夫网页”呈现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文献的引入,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个人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引入高尔基等与契诃夫同时代作家的评述及卡夫卡《变形记》等作品,得益于教师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其视角与视野与一般语文教师相比是不同的,可以引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几点商榷意见:

一、语文因素与人文内容——教学取向的失衡。

语文教学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语言运用,而不在人文内容本身。即披文入情,析文入理。有些课教学取向失衡。

⊙《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教学设计有创意,搜集了大量图片资料,将古代经典建筑与“2013年最丑建筑”(一个为金元宝状,一个为外圆中方铜钱状。拜金心理无所顾忌)比较。应该注意的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解读《中国建筑特征》这篇文章,而不是学习“中国建筑特征”。课上讨论城市发展与建筑保护,失之毫厘,相距千里。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苏教版)一课,突出了解读难点:“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表达的是哲理而非“思想”)。接下来的讨论却与“语文”不相干了。讨论安史之乱,守城将士身陷绝境而拒降,食妇婴以果腹;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路人对车祸幼儿的冷漠等。这已经不是脱离文本的问题了,已经脱离了“语文”,偏离到伦理道德范畴了。

顺便提及,要索解帕斯卡尔《思想录》,可以读以马内利修女的《活着,为了什么?》。一个15岁的小女孩,在阅读作业中读到了一页文学作品,开篇的一句话就吸引了她,“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译本如此)心头为之一振,“嘿,总算有个人讲些还算有意思的话。”这时她看到了对面屋顶上那只伸懒腰的猫,她想我和那只猫有什么区别呢?对了,我能思维,而那猫却不能。由此开始了对帕斯卡尔《思想录》长达几十年的索解,最后形成一本书——《活着,为了什么?》。她就是后来的以马内利(意为“神与我们同在”)修女。她几乎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拯救穷人的慈善事业。在即将退休之际,她目睹开罗拾垃圾者的艰苦生活,为之震动,决定从此生活在他们中间,开始与他们同吃同住。直到1993年,85岁高龄的以马内利修女才被迫“退休”,回到巴黎,但仍然为拯救穷人奔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既是帕斯卡尔《思想录》的解读者,又是践行者。她是继特雷莎修女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女性。

二、文本构思与语言肢解。

多年来文本解读普遍存在寻章摘句的现象。讨论一个词用得如何贴切,一句话如何富有深意,这些固然必要,但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无人问津。套用两句古诗:无边“木叶”萧萧下,不见树木亦可悲!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曾用常山蛇阵作比: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间首尾相应。读文章应该读出为文之道,以为写作借鉴。说到底,阅读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领悟:文章应该怎样写?你看人家!语文这样教才好。鲁迅主张:不要看所谓作文教程之类的书,一切好的文章都在证明着文章应该怎样写。(大意如此)

在解读文章构思方面下面一课可资借鉴。

⊙《项脊轩志》一课(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杨敏执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法:由轩记事,睹物怀人。取材日常生活片段,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线索贯穿全文,平淡之中见真情。此课教学呈现出文章的整体感。朴实无华。

顺便提及板书设计。板书有两个功能:一是呈现文本思路,一是呈现教学思路,二者高度浓缩,浑然一体。板书文字应该尽量用原文词语。在平日教学中,板书大多率性而为,杂乱无章。教学竞赛中的板书设计也很少出现呈现文章思路和教学思路的样本。

三、古典诗歌教学:特点和要素的缺失。

中国古典诗歌有别于外国诗歌和现代诗歌,其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有两个要素:意象和意境。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古诗特点和构成要素少有关注。本届竞赛也是如此。如果把教学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范畴的话,在教学内容方面古典诗歌教学与一般文体并无二致。没有凸显情景交融的特点,没有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解读作品,依然是只言片语的零打碎敲。不防设想一下,如果是一篇散文的话,不也是这么讲吗?那么古诗的韵味与旨趣哪里去了?

另外古诗教学中诗词格律等一些基本常识很少提及,几近空白,这是不正常的。这或许与“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倾向有关。课程标准没有提及这些常识,但讲了未必“超

纲”。

四、教学节奏失控,教学内容取舍适当。

1.节奏失控。

一篇长文几千字,一篇文言文若是算上注释,文字上万;教学环节多。课堂教学讲究节奏,每个环节应该分配多少时间,事关教学任务能如期否完成,应该严格控制,这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措施。教学节奏的掌控是教学基本功之一。多年来教学竞赛功夫大多下在制作课件和朗读课文上,看重装饰效果,但教学节奏掌控意识淡漠。课件制作花样翻新,但板书设计水平低下;配乐朗读声情并茂,几近表演水准,但事关教学实效的课堂节奏屡屡失控。很多课前紧后松,草草收场。

2.内容取舍失当。

语文(阅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严谨、系统的学科体系。一篇课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内容的取舍要仔细斟酌。在这方面应该引起注意。

⊙《长亭送别》一课,教学设要点之一是彰显戏剧结构(据当场散发给听课教师的教案),在整体感知文本方面是可取的;入手处也准确:“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也是经典名句。可是总讲“离人泪”是不行的,这只是开篇。岂不见下文“叫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又道是“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何逊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课上引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与《长亭送别》曲辞相比,前者写离愁,后者写别恨。细细品来,二者的旨趣是不同的。课文尚未卒读,又问古代爱情故事,涉及《梁祝》,何必节外生枝?

最后提一点建议:能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说“木叶”》一课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干扰的情况下默读课文5分钟,已属罕见。许多课让学生读课文,教师又不停地说啊,说啊,就怕“冷场”(这已经成为一些教师的习惯),既不是提示,又不是交流,学生烦不烦啊?咋办?很简单——不说了!

谢谢!2013.7.28于长沙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10篇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10 篇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一): 1、有效应用教具:小黑板。提前写好需检测词语,并背向学生。在适当时间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朗读。应用小黑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小组合作学生有充分准备。每组发放学习记录单,有利于学 生小组合作学习。 3、听写词语。对大多词语进行听写,部分词语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拼音,让学生写词语。让学生动手书写,可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会写的程度,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本事起到了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教学提议: 1、学生朗读本事需要加强,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第三学段朗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的教师,应把这一教学目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要求,只要解决了学生的识字问题,只要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就很容易到达这两个目标。朗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块,提议:根据自我体会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两者相互促进;教师经过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相信感情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加强 一流教师注重学生识字本事的培养,指导、帮忙、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同时注重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习惯和书写姿势。二流教师注重学生学会生字,到达会认、会写的目标,并完成识字量。三流教师缺乏识字和写字教学方法,不懂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识字和写字教学本事差,效果差。 我们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最为目前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料。不但使学生学会用字典查字法,并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一教学环节,不宜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应鼓励学生独立识字,提高独立识字本事,养成独立识字习惯。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识字教学的深度。如:咀嚼的嚼,是多音字。教师李娇娇讲到两种读音,并结合每种读音进行组词。我之后查询,嚼字应为三种读音,教师授课时的讲解与我查询的结果不相符。如果只让学生了解两种读音,是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教师对教学资料的处理,也应给学生说明,我们只了解或认识嚼字的两个读音。另外,关于嚼字在哪种情景下读哪种音,教师没有具体说明。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给学生将清楚,学生必须能将知识转化为本事,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应用也很有帮忙。 3、板书设计,力求书写规范,布局美观,框架简明,条理清楚。板书的所有资料,都要书写正确、规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加强练习,提高板书设计的效果。

语文报杯作文大赛获奖作文

爱让和谐沐浴深谷 夏日。悬崖、深谷、峭壁。 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空旷的山谷里也免不了夏日所赋予的浮躁,干热的空气里掺着一种无形的嘈杂,冥冥中这空旷隐上了无声的喧闹。夏天,夏天就是这样,永无止境的炎热让宁静也变得失去了味道。谷底的流水不断地向上冒出脱离了液体的蒸汽,这些无形的折射镜又把焦人的阳光折了好多遍。热,热……不时有不知名的鸟扯着嘶哑了的嗓子划过天空,穿过被蒸汽折过的阳光,渐渐失去力气。这让万物都失去活力的天气真像无形的杀手,它甚至让没有生命的石头变得惨白,仿佛久病人的脸,挣扎着他那如浮丝般余留的力气,妄图召唤来些什么。是什么呢…… 夏日的天气就是孩子善变的脸,转换在毫无意识的一瞬间。天边不知何时飘来了一层厚厚的黑云,太阳畏惧地躲开了这强大的阵势,天气立刻挣脱了炎热的束缚,天凉了下来。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密密麻麻充满整个谷槽,天地连在了一起,完全分不出了界限。这是一首歌吗?一篇众管齐鸣的交响乐旋律?似乎比它更加狂妄一些吧。这时的山谷像被魔鬼的阴影笼罩一般,那声音似乎用惊悚形容更加合适。就在这一瞬,逝灭的是无边的无声喧闹,代替的是充盈每一丝空气的惊恐轰鸣;逝灭了炎热,充盈了阴凉。 来自这样一个被雨水灌满的世界一角,高高的峭壁上透出了几道无助的微弱光芒。几只羽翼还未丰满的鸟雏蜷缩在阴寂的巢里,透过缝隙颤抖着黑黑的眼睛望着外面的一切:狂风、暴雨,它们组成的像屏障一样的几何体充满在整个山谷。这些给幼小的鸟雏带来无边的恐惧。更可怕的是.一只尖叫着的秃鹰在空中撕破着雨帘,一圈一圈兜着圈子,它的存在就像魔鬼派来了索魂的使者,于是,几道地狱之芒射向了那几条无辜的生命。 如果说此刻是一幅画面的片段,那构成这幅画的是阴冷的狂风骤雨,惊悚的轰鸣,一圈又一圈盘旋着尖叫的秃鹰,还有那峭壁一角上不起眼的小巢和巢中几条将要走向死亡的生命。“不和谐”贯穿了整个画面,孤独无助的鸟雏与气势汹汹的秃鹰构成了不和谐,狂风暴雨与温暖的小巢构成了不和谐,造物者本想勾画出一幅美景却弄巧成拙。 这时,几声焦虑急切的鸣叫穿过层层屏障打破了画面的浓妆淡抹,一只被雨水打湿的鸟冲破了边框进入了画面,它用尽全身的力气冲开雨帘赶走那只盘旋的秃鹰,那股子气势即使是魔鬼也该怕它三分。于是那只秃鹰灰溜溜地飞去消隐在了天边的雨幕中,这位勇敢的母亲战胜了死亡之神对孩子的威胁。 依旧是那份狂风暴雨,依然是那道峭壁:此时角落的小巢中依偎的是一位母亲和它的几个孩子,温暖充盈了这个小小的家,母爱为它生起了烧得很旺的暖炉。虽然巢外的世界还是那样令人恐惧,但此时的画面却只有和谐的节奏,是爱,是伟大的母爱让这幅弄巧成拙的画面再次反拙成巧。 爱是和谐的灵魂,只要有爱,和谐就会构造出完美的世界。 文章构思充满画面感,一个静景接一个静景,意象选取丰富,几种画面共同构成了夏日悬崖边、深谷里、峭壁上一幕幕爱的镜头。最后以狂风暴雨中母鸟守护幼鸟的画面收尾,让爱在我们心中定格。 抬头看,雪花烂漫 南国的故乡没有雪,我的记忆中也不曾下过雪…… 而今天,我却拥有了这份灿烂的记忆。17岁这年的冬天,我的世界真的飘飞着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而又羞羞答答,飘落在地化作泥。虽然不能堆砌成一片银装素裹的北方天地,但仍然会快乐着我的整个冬季。我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雪的记忆。成长在南国的我们,不能像北方的孩子那样堆雪人、打雪仗,不能观冰灯、赏冰雕,甚至自然不曾给予我们一个真正有雪的世界。于是我总爱从书本中,从你的嘴里收集雪的故事,雪的童话。你总说,只要愿意守候,生命总会收获惊喜。今天,我真的收获了奇迹,我的世界真的下起了雪!只要抬头看,就能看见漫天的雪花纷飞的烂漫! 想起你的声音,那是融化在雪中的叮咛…… 你不说你是园丁,一生只愿小心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你不说你是船夫,一生只不知疲倦地为学生渡船;你不说你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故事,“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篇。在温暖得不会下雪的春天,我知道你是那个培苗的人,我便是那棵树苗。你把光和热洒在那间教室里,而我便在那间教室里躲避风雨…… 十多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岁月啊,我依然坚强挺立,是因为你的春风化雨,记得第一次的你,为我颁奖状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录(第二学期11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 录(第二学期11次) 《雷雨》听课札记 3月6日; 地点:湖小三楼; 主题:新生代教师课堂比武 1、给“雨”字组词。 2、听“雨”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雨声;蛙声;雨声很大…… 师: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倾盆大雨。 师:若给这段声音起一个名字可以是—— 生:雷雨。 生:夜雨。 师:为什么? 生:青蛙白天不怎么叫,鸟叫声也不大。所以我认为是“夜雨”。 【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听同一段声音,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里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夜雨”,没有直接进行否定,多问了一个为什么。而学生的回答也的确言之有理,生成得精彩。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尊重。】 3、初读课文。 师:知道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吗?翻开课本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字、词。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给大家秀一下。(点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评:我个人是很反对这些时髦的、网络气息很浓的新词汇进入我们课堂的。什么“PK”、“晕”、“wo靠”、像这里的“秀”等等。一则,学生对老师你这样的“新鲜词”理解吗,知道你再说什么吗;再则,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很容易受到影响,老师在课堂上一说,学生在课后动不动就会从嘴里冒出这样的词来,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若听到了感觉总不是怎么舒服。】 师:看到红颜色的字了吗?你用什么办法把它认识了,记住了? ——学“乱”时,不要跟“刮”混淆。 生:“压”是“厂”把“土”压下来了。 师:“垂”字怎么说? 生:“睡”去掉“目”字旁。 师:知道笔顺吗?跟老师书空。 “垂下”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边出现了?课文当中是怎么写出的?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① 看动画,说“垂下”的意思。(蜘蛛爬下的速度很快) 【评:在讲解“垂下”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解释,还是动画演示,“垂下”的意思都偏向于数学上“垂直”的概念。而语文中的“垂”不同于数学中的“垂”,你能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下”是“柳丝成直角地垂下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这个词语时,犯了一个概念混淆的错误。】 请生读相关语句。师范读。 师:蜘蛛的心情怎样? 生:着急。生:害怕。 师:读课文,找找是什么原因? 师:为什么蜘蛛那么地着急,那么地害怕,那么地慌张,那么地……?为什么?② 【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要精心组织过的,要简洁明了,指向性强。上面①②两句话,执教老师在教学中的确是这样说的。第①句,一连问了3个问题,说了3个“谁来说一说”,给学生也好,听课的老师也好,感觉都是模糊、罗嗦、重复。第②句一连说了四五个“那么地”,感觉有些重复,混乱。一堂课听下来,这样的语句还是比较多的。】

小学语文识字课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识字课听课记录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 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识字课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师生问好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识字六,走进神奇美妙的动 物世界。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工整地书写课题。看这儿。 生跟着老师书写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识字六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到72页,自由读这篇识字韵文。听清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好了就坐正。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读好了。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好了。谁想试一试? 指名读,看黑板。 生:读韵文: 狮子大象老虎 仙鹤孔雀鹦鹉 猴子猩猩麋鹿 斑马棕熊袋鼠

师:他的三个轻声读得特别准确,真棒!还有谁想试一试,来就同桌吧。 生:读 师:咱们每一位同学读词语,就要像他这样,不仅要读准确,还要把每一个字音读满。老师把这个拼音帽子摘掉,你们还认识吗?别急别急,咱们自己先试一试。 生自由读。 师:来,谁想挑战一下?好,就你吧。 生读。 师:不仅勇敢,而且自信地读准了每一个词语。来,咱们班的同学就像他这样,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这12个词语都读正确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几个带有生字的词语,谁还想再读一读?指名读。 师:都读正确了,不知道动物们愿意和大家成为朋友吗?看—— 播放视频 师:读出每个动物的特点,这可不容易。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动物你了解它们吗?你最了解哪一个?你说说 生:我最了解孔雀。孔雀开屏的时候就像一把扇子。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送进这个词语里,读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集锦 读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请听一听那富有感情的朗诵。 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 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读的要求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我们同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重视的,做得很好。 读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其次是理解地读。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请各位再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弄懂它的意思。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能给我们再读一遍吗? 默读时,贵在可以边读边思考,现在我们就来默读,要边读边思考吆。默读,要讲究速度,我希望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思考……。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思考心得交流一下。 你朗读得真棒,比中央电台的播音员还出色。 你朗读得真棒,可以和中央电台的播音员相媲美了。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xx同学那富有表情的朗读吧!

这段话并不好读,也xx同学竟能读出激昂、自豪的语气,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 读得真好!准确、流利,还很有感情! 这个自然段挺难读,你却出错少,真不简单! 果然不出所料,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瞧,xx同学读得多好呀!声音又响又脆,语气充分感情。谁也来试一试? 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好,你读得比以前好多了。要保持下去。 如果在诵读时不紧张,你的诵读是非常精彩的。 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响亮,如果能带着xx的语气来读,肯定很精彩,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虽然我们班男子汉居多,可巾帼不让须眉,对吧!女孩儿们,把你们的魄力展示出来,让男孩刮目相看! 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由你们自己去体会体会。 同学们读得真美,很有味,这就行了。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不就明白了吗? 读书不要慌忙,静下心来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已经看出来的同学,可以把你的看法写下来。写完了,要读一读,看看顺不顺嘴。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第二节写得很美,大家读读,要读出感情来。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 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 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 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

2011年度最新小学语文示范课评课稿

2011年度最新小学语文示范课评课 稿 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白塔小学 辛勤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6课堂教学实录及评课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6课堂教学实录及评课 课型:识字课 学习目标: 1.认识“海、鸥”等14个生字。会写“沙、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师:投影片、生字词车票、景物名称卡片、数量词卡片、生字苹果 学生:词语卡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呀,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中队要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大家高兴吗?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同学们,你们看(以动画形式出现少先队员举旗、吹号、春游的活动场面,最后定格在韵文的第四小节)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少先队员们是多么地高兴啊!你们能把这个小节读好吗? 自由读第四小节。 2.师:除了生字,其它的字都摘下了拼音帽子(生字及其拼音变色,其它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小伙伴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3.师:就让我们在欢笑和歌声中快快上车吧!(汽车驶来)上车前,得先买车票(卡片“铜号”、“红领巾”、“铜”、“号”、“领”),每张车票上都有一个字或一个词,读对了,这张车票就送给你。 小伙伴互相读,指名读。 二、导游学文。 1.师:拿到了车票,就让我们出发吧!(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海边、乡村、公园的景色,最后三幅图定格在同一画面)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海边,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只海鸥在空中自由飞翔,海面上驶来一艘军舰和一条帆船。接着,我们要去乡村,太阳暖暖地照着稻田,一畦畦秧苗神气地挺直了腰,稻田的旁边是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果园里,果树开花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最后,我们来到山上,放眼望去,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2.师:今天,我们跟着旅游客车到了海边、乡村和公园(板书:海边、乡村、公园),老师在乡村看见了秧苗和稻田(板书:秧苗、稻田[词配图]),你在哪里看见了什么? 小伙伴互相说,指名说,并板书。

独家“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国家级获奖作品展

独家“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国家级获奖作品展 写在前面第二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正式开赛,许多同学在拿到大赛专刊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全面构思和积极创作。想要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除了要切题、有思想外,还要有胜人一筹的写作能力。小编特整理出第十八届、十九届的优秀获奖作文,供本届选手参考! 第十九届“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现场决赛国家级特等奖 薄凉背后的深情衡水第一中学张钰靖 “快练琴,完不成任务不准吃饭”!母亲恼怒的声音在你慵懒的身后响起。你不屑地勾了勾嘴角,又来了?你小小年纪,已有钢琴十级的本领,骄傲的你怎会把这些放在心上?终于,在母亲的又一次催促过后,你站起来,重重地合上了琴盖,第一次在母亲的滔天怒火下,无所畏惧地出了门。门外的世界对于你是一个捉摸不透的迷,你只好抬头望着晴得一丝不苟的天,却感到莫名的压抑。母亲的声音在你耳边挥之不去,一遍遍地重复着对你的要求,冰冷的毫无感情。你烦闷地摇摇头,眼前浮现出一个慈母的形象。那是别人的母亲,令你所羡慕的样子,可是,你认为,她不是。两年后,你考上了全省最好的高中,毅然拒绝了父母接送的你,站在学校门口,一时有些茫然。你看着迎面走来的一对母女,

女儿的眼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而提着大包小包的母亲,则看向女儿,毫不掩饰满眼的疼爱。宠溺的笑恍惚了你的目光。你呆愣了片刻,却很快回神,暗道一直薄凉待你的母亲,怎会有那样的心性,不属于你的东西想的再多也是枉然。你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要靠自己,却不知道,在你瘦小而倔强的身后,有双含泪的眼睛,正在你的身后,默默地注视着你,直到你的身影在人群中,小的再也看不见。你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你一直以来用实力堆砌出的自信,却未曾想到,你的高中同学们一个个都是那么的深藏不露。第一次调研考试,就让你输的一败涂地。记得当时,在考场上,你已颇感不顺,只以为是第一次对题目的形式的不适应,看到成绩单,把你一切的幻想摔得粉碎。成绩出来了,你略过挤挤压压的名字,习惯性地瞥到第一名的位置,却看到一个陌生的名字。没什么,一次失利。回到座位上,刚想把不愉快甩出大脑的你,却被老班叫了出去,“知道考了多少名吗?”顺着老班的手指,你看到了那个让你羞得面红耳赤的名次。本以为,即使不是第一,凭你的实力,你也不会考出那样的成绩。正当你沉默着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老班却轻轻地拍了拍你的肩,说“没事,下次尽力就好”。宿舍里,不出所料,母亲的电话永远离不开成绩,当一连串的责问过后,你轻轻地合上电话,早已冰冷的心,感觉越发的冰凉。岂知天不遂人愿,一次次的成绩总是那么不尽人意,

第十七届“语文报杯”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获奖名单及指导老师名单

附件: 获奖作者及指导老师名单 初中组 特等奖(5名) 姓名学校指导老师姓名学校指导老师陈扬新昌县实验中学八(11)班张静赵可欣上虞丰惠镇中八(7)班向玲莉杨其帆柯桥区实验中学新校区八(10)班王佳董祎然上虞春晖外国语学校八(1)班王苗红施子琪柯桥区实验中学八(11)班夏雪琴 一等奖(15名) 姓名学校指导老师姓名学校指导老师曾洋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八(6)班梁钢鸿李欣洋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初二(9)班贾芙英徐梦琳上虞春晖外国语学校八(2)班王苗红董汝燚嵊州市初级中学八(12)班周国飞金雨欣柯桥区实验中学八(6)班孟雯娟沈霞绍兴市皋埠中学八(2)班金晓磊沈佳禾嵊州市初级中学八(7)班吕杭珍王硕诸暨天马初中八(16)班杨丹其潘怡蕴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八(1)班章晓霞裘沚甜柯桥区实验中学新校区八(12)班章晓燕何圣予柯桥区华甫中学初二(1)班何建亚高羽冉柯桥区华舍中学八(2)班吕志平傅子涵柯桥区实验中学新校区八(1)班章晓燕吕嘉欣嵊州市城关中学804班王夏洁 周欣怡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山 校区809班 赵文静 二等奖(30名) 姓名学校指导老师姓名学校指导老师唐煜菲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初二(10)班贾芙英马国缘鲁迅外国语学校八(10)班石月琴王奕杲新昌县城关中学八(8)班张美燕杨馥玮嵊州市城关中学803班王夏洁胡佳烨鲁迅外国语学校八(9)班石月琴沈凌铃沥海镇中学初二(8)班王燕燕鲁从仪上虞实验中学初二(7)班张宁宁祁佳颖绍兴市柯岩中学初二(3)班王艳黄静雯柯桥区钱清镇中学八(16)班赵利红方金灵诸暨陶朱初中807班丁秀明王舒婕新昌县城关中学八(2)班陈泾霞陈以琳柯桥区马鞍镇中学809班钱海峰杨禾上虞市百官中学初二(5)班章青芳周芷青嵊州市初级中学八(4)班钱帅英阮芳婷越城区马山中学初二(10)班金娟伟汪熙纯上虞实验中学初二(3)班李建莉范幸尔嵊州市城关中学811班郭丰翟风玲绍兴市袍江中学初二(1)班徐建英毛金轩诸暨海亮初中801班丁黎英陶洲宁绍兴市元培中学初二(8)班骆丽红吕琦琦新昌县实验中学八(12)班张静徐溢群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二(3)班傅旭明唐瑜菲绍兴文理学院附中初二(4)班屠晓妍沈婷婷柯桥区秋瑾中学八(4)班章军飞 谢文乐诸暨浣纱初中818班戚成峰陈汉诚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镜 湖校区初二(5)班 单兴根 俞昊沅诸暨市秀松中学807班周海燕赵鱼庭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初二(12)班石伟丽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10篇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10篇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一): 1、有效应用教具:小黑板。提前写好需检测词语,并背向学生。在适当时间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朗读。应用小黑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小组合作学生有充分准备。每组发放学习记录单,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听写词语。对大多词语进行听写,部分词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拼音,让学生写词语。让学生动手书写,可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会写的程度,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本事起到了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教学提议: 1、学生朗读本事需要加强,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第三学段朗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的教师,应把这一教学目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要求,只要解决了学生的识字问题,只要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就很容易到达这两个目标。朗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块,提议:根据自我体会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两者相互促进;教师经过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相信感情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加强。 一流教师注重学生识字本事的培养,指导、帮忙、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同时注重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习惯和书写姿势。二流教师注重学生学会生字,到达会认、会写的目标,并完成识字量。三流教师缺乏识字和写字教学方法,不懂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识字和写字教学本事差,效果差。 我们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最为目前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料。不但使学生学会用字典查字法,并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一教学环节,不宜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应鼓励学生独立识字,提高独立识字本事,养成独立识字习惯。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识字教学的深度。如:咀嚼的嚼,是多音字。教师李娇娇讲到两种读音,并结合每种读音进行组词。我之后查询,嚼字应为三种读音,教师授课时的讲解与我查询的结果不相符。如果只让学生了解两种读音,是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教师对教学资料的处理,也应给学生说明,我们只了解或认识嚼字的两个读音。另外,关于嚼字在哪种情景下读哪种音,教师没有具体说明。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给学生将清楚,学生必须能将知识转化为本事,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应用也很有帮忙。 3、板书设计,力求书写规范,布局美观,框架简明,条理清楚。板书的所有资料,都要书写正确、规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加强练习,提高板书设计的效果。

(完整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评课稿.doc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评课稿 就本次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阅读课作一简要的评述。纯属我个人参加本次活动的粗浅体会,有些观点主要是想引发 同行的研究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这次活动的总体印象(三句话):新秀荟萃,名师辈出,每堂课都闪现出令人鼓舞的亮点; 把握目标,设计精到,每堂课都凝 聚着各地教研团队的智慧;童言童话,精彩纷呈,每堂课都展示了济南的孩子们活泼灵动的 童真! 具体表述为如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阅读教学课堂目标。 课堂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据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 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 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 育,基本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 统一。如《窗前的气球》、《谁打碎了花瓶》等课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 书、识字是首要任务,阅读理解可以 迟一点、浅一点、少一点。课堂要以读为主,把讲的时间放在难理解的词句上,切忌把精力 放在分析课文内容上。 (二)生动展现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研究成果。 在课堂上,老师们把传统的生字卡片运用得淋漓尽致,有老师精心制作的各种孩子们感兴 趣的外形的卡片,也有学生预习时制 作的略显粗糙的卡片,还有用卡片“开火车” ,做游戏真可谓是卡片小,功能大。识记生字 新词的方式还有:找朋友、拼 音小帽找小主人、猜字谜、摘苹果、一字开花、拍字游戏、识字魔方、与课文内容有机联 系的“飘浮着的云朵”等等,不胜枚 举。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供了五种识字游戏供学生小组学习时选用。 (三)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第十九届语文报杯获奖作文四篇

第十九届语文报杯获奖作文四篇 Llt32100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1.从“碎片化阅读”中走出,去关注“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认识历史的全貌、人性的丰富、思想的博大等。结合你对阅读过的一本“整本的书”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 2.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夺冠,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戏曲、书法走进课堂,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一把古琴、一段古城墙、一把油纸伞、一件青花瓷……很多很多事物都显示着某种传承,我们在传承中回望历史,弘扬精神,开拓前行。关于“传承”,你想到了什么,请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 【现场特等奖作品】 题目2 传递中的汤匙 四方的桌子上摆着一把汤匙和一粒药片。 那一粒面目狰狞的小药片像一只魔鬼,在锡箔纸的颤抖中失声尖叫着,时时刻刻想往我肚子里蹿。 我咽了一大口口水,颤巍巍的手把那药片放在陶制的汤匙里,硬着头皮往嘴里塞。只感

觉那小妖精往我喉上狠狠地刺了一刀,“哗”地一下连药带水全吐在白得发亮的地板上。 妈妈什么也没说,只长叹了一口气,再默默地去卫生间拿拖把。 自小我就不会吞药片,因此那把汤匙成了我小时咳嗽痛苦最好的陪伴。每次感冒咳嗽的时候,妈妈总会在那红豆色的汤匙里一圈一圈地把药磨成粉,泡成又苦又黏的一勺药水,再吹一吹,亲手送到我嘴边。我总是心安理得地抿下,从未看见持着汤匙的她是怎样的表情,只是用余光瞥见棕褐色的药水下有一个字样,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只感觉一股暖暖的苦水从舌尖流过,留下满口涩涩的芬芳。 但药粉的药效总归是差劲些,我整日地咳嗽,日夜不停。此刻的厨房里,妈妈便会在红豆色的汤匙里一圈圈地打转,有时会有一撮粉末扬起,溜到妈妈眼眶里喉咙里,惹得妈妈一阵又咳又呛。褐色的药水透过妈妈的眼泪,折射到她的心窝子里。她跟我讲起她小时候的事。 那时妈妈家里穷,一碗稀饭里米也捞不到几粒。妈妈身体又差,体弱多病。因此外婆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到后山的林子里去找草药。回来之后,又要在炉子里熬。那跳动的火苗带着一团乌烟,扑到外婆脸上,惹得外婆也是一阵又咳又呛。 妈妈还说,这把陶制的汤匙是当年外婆攒了一星期的钱买的,专门用来给她喝药。时间久了,上面的字样看不清了,但妈妈舍不得扔,一直用到现在。 “那也算是个传家宝了。”我说。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是我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追求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它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那么,语文课堂上怎样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评价的语言要艺术化,活跃课堂 1、评价的语言要幽默。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很受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树木“葱葱郁郁”的文字,一个学生用

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我觉得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 2、评价的语言要生动。 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使评价更富感染力。如在学生取得成功时:“你真是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在学生迷茫时:“真好,你们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老师相信你们,你们一定做得很好。”这一句句动情的话语,似春风如春雨,催开了学生心灵的花朵,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学生新奇的创意和意外的回答,教师需要花些时间耐心地倾听和询问,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及时地肯定性评价,缓解了课堂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所以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如果想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那就恰当运用评价语吧!让评价在语文课堂上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二、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有效激励 评价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小组评价的借鉴作用。因此,要让评价发挥出它

高中语文评课稿15篇

《高中语文评课稿》 高中语文评课稿(一): 听了王老师的《黄英》这一节课,十分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那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一节课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 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 2、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 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3、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4、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 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必须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一 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 6、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带给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 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 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潜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潜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潜力和自主学习潜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 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推荐。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推荐。

识字教学的评课稿

因词而异,独具匠心 ——评林芳师《老人与海鸥》一课的字词教学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主要的载体。人生识字聪明始,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好汉字是重中之重,而高年级也应把识字教学作为侧重点之一。 林芳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对于识字教学处理的很有特色,独具匠心,表现如下:一、把握词语教学的时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课的开始,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一组词:塑料袋、企盼、歇落、抑扬顿挫、褪色、扇动翅膀、白色漩涡,抓住“褪色、扇动翅膀、白色漩涡”中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调,做到了扫除障碍,轻松入境。可见林芳老师平时是非常重视学生生字词的预习。 课中,老师把“抑扬顿挫、褪色”作为重点词随文教学,在文本中还原词语的感情色彩,赋予词语以生动的意境,使词语得体会与文章的意境紧密相连。 二、重视词语教学的方法,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1.因词而异,独具匠心 “抑扬顿挫、褪色”是本文的关键词,对他们的感悟理解,老师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理解“抑扬顿挫”时,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平常你的妈妈会对你亲昵的说些什么?学生回答后,令人遗憾的是教师把关注点停留在内容上,而忽略了亲昵的语气。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想象一下,海鸥在远处时,老人会怎么呼唤;海鸥在近处时,老人的叫声又是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忽高忽低地呼唤起海鸥。见到形式成熟,教师小结:像这样忽高忽低地叫唤,就是——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回答的是“亲昵”!这是教师问题的指向性含糊,学生答案不一的结果。“亲昵”,这也是能体现老人对海鸥爱的词语,文中出现了两次,也是一个关键词,教师应该抓住亲昵的语气引导学生感悟后,再去理解“抑扬顿挫”。而不是把二者混在一起。但不可否认,教师能根据词语的含义,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如剥笋般深入浅出地理解词义,可谓是独具匠心。 因为“抑”是本课的生字,又是容易写错的字,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写时要注意什么?可以与什么字进行对比?当学生回答出“柳”字时,教师根据那一撇,教给学生:柳树有柳枝多写一撇。多么形象的区别,可见教师事先进行了精心准备。 写完,教师还要求同桌间互改,这充分体现了高年级学生识字的自主性。 2.还原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本中,“褪色”连续出现了三次,教师引导学生读透句子后,抓住“褪色”让学生谈体会,还通过出示图片补充材料,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透过这个词,学生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深深的爱,这样的理解方式又与刚才不同,体现了高年级多样的学习方式,

启事:第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启事

第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 一、大赛宗旨 放飞心愿,追求梦想,享受悦读。 二、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心愿、追求、悦读”,参赛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写作。 三、参赛对象 全校二~六年级。 四、大赛时间 2013年9月1日始,2014年3月15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注明:本校所有稿件必须在本周五晚放学前由各语文备课组长收齐后交王树峰主任处。 五、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设学生佳作奖、优秀指导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具体为: 学生佳作奖分国家级和省市级等级别。大赛将给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和精美奖品,给其余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大赛将给优秀指导教师颁发获奖证书。 凡组织1000名以上的学生参赛的学校或教研室均可获得优秀组织奖,并将荣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奖牌。 大赛将给参赛作文多、作文普遍优秀的学校颁发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奖牌。 六、具体篇数及填写要求 二年级每班至少2篇;三、四年级每班至少8篇;五、六年级每班至少10篇。具体填写要求请认真阅读杂志上的参赛要求。 七、大赛辅导 为使广大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大赛主题,更好地发挥水平,大赛组委会特别编制了“作文大赛辅导专辑”,帮助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全面、系统、详尽的辅导。“作文大赛辅导专辑”的辅导文章均由优秀的儿童作文指导名师精心撰写,是参赛同学不可或缺的参赛指南,也是教师提高指导艺术的重要教本。请各语文老师充分利用,组织学习该专辑。 八、注意事项 1.本次大赛不收任何参赛费。所有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2.请按本次大赛的主题并结合参考赛题(详见“作文大赛辅导专辑”)的具体要求准备参赛作文。参赛作文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抄袭之作,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参赛作文须誊写在“作文大赛辅导专辑”中提供的“大赛专用纸”上,然后贴上“参赛标志”寄回编辑部,否则不予评奖。 3.大赛分小学低段、中段、高段三组进行。 4.请按要求认真组织学生选题,构思,修改,特别要重视誊写,掐准字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第十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第十四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编辑部、《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该项赛事每年一届,参赛人数已逾千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已成为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中的权威品牌,更得到国内一批高校的高度关注。如中国政法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均在《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简章》中明确表示,在该项赛事中获规定奖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有参加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报名资格。还有为数众多的高校表示,在自主招生报名审核时会优先考虑在该项赛事中获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一、大赛宗旨 弘扬时代精神,抒写性灵文章。 二、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的主题为“幸福——心灵的家园”,参赛学生须围绕这一主题写作。 三、参赛对象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港、澳、台地区)所属义务教育初中段学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生,职业高中学生,中等师范学校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四、大赛时间 本届大赛从2011年9月1日起至2012年2月28日止。(以当地邮戳

为准) 五、辅导办法 为了使广大中学生更好地把握大赛主题,写出更加感人的性灵之作,《语文教学通讯》特设“大赛辅导专辑”(初中组、高中组各一册),对参赛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参赛办法 1.大赛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不收参赛费。《语文教学通讯》特出版“大赛辅导专辑”(初中组、高中组各一册),对参赛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2. 大赛分初中组、高中组分别进行。 3.大赛提供统一参赛用纸和参赛标志,参赛用纸和参赛标志附在“大赛辅导专辑”中。 4.可单独参赛,亦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统一参赛。 5.欢迎各省、市、县级教研室统一组织学生参赛,并可设立分赛点,有关事宜请和大赛组委会联系。 6.欢迎各校、文学社统一组织学生参赛,有关事宜请和大赛组委会联系。 7.作文完成后,请在大赛提供的统一参赛用纸的指定处贴上参赛标志(见“大赛辅导专辑”封二的左下角)寄回大赛组委会。集体参赛者请将参赛作品统一寄回。 初中组请寄至:山西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作文大赛初中组王华林收,邮编:030024;

语文课评课稿

朱岚老师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刘金枝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听了三一班朱岚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朱岚老师虽然走上讲台的时间不长,但成长很快在课堂教学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我粗浅的总结了一下: 一、这节课,朱老师教学思路很清晰。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课文的中心句子,由中心句作为切入点,进行层层剥笋式的理清课文内容及文章的结构,然后分层学习课文。 二、读代讲,在读中感悟。读是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读是学生感悟,思考的前提。纵观整节课,课堂上书声琅琅,教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西沙群岛海水的美,在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在读中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爱。 三、运用多媒体,搭建学生走近文本的平台。 我们知道“儿童是由声音、色彩、语言”来思维的,朱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运。课文虽然生动、形象、优美,但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课件出示海底的各种各样的鱼。各类不同的贝壳形态各异珊瑚,学生就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互交融。 四、把口语交际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朱老师教学海底的鱼多这段时,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词句说明鱼多后,适时地让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遣词造句的艺术。 五、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朱老师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蠕动”这些词,通过图片展示和学生带动作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珊瑚的美丽,海参的动态,大龙虾的威武。老师还巧妙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写海水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的不同和用词的妙处。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堂永远属于她的下一节。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探索,才会找到教学的真谛,我相信,朱岚老师会成为教坛上空一颗璀璨的明星。 谢谢大家! 2015年12月2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