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邵建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

邵建文

在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本质是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角度来看,重点聚焦那些可以教授且可以学习、具有广泛性与重要性的素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其本质内涵的重点是“立德树人”,一方面是利用完整、成熟的人类文化启蒙学生思想,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学习高雅文化后,破除学生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陶冶性情,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依归。

一、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欣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它们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总体目标的关键性构成要素,也是制定新课程标准中有关高中语文的核心基础。首先,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文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为基础,注重语言文字的内容与发展,组织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建构和运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的价值与意义。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泛化过程,与语言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教育应将思维训练渗透到丰富多彩的实用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再次,审美欣赏不仅是一种把握世界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生存方式,审美活动一直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语文学科的本质诉求就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语文课程的教育是建立在中国汉语文化的基础上,是以人类文化传承和文化理解为背景的教学过程,换言之,语言教育不仅能实现文化的“增值”,还能促进学生精神和生命的成长。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第一,评价指标准确。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主要依托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外显特征,两者之间是一对多的相互关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的第一任务是观察留意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过滤掉无关的行为表现,筛选出与特定核心素养有直接关系的关键性行为表现,例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涉及的关键行为表现就是对语言的积累、建构及运用。第二,评价信息高效。为了确保对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评价,任课教师所选择的评价信息不仅具备较强的灵敏性,还要拥有较少的干扰因素,进而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评价有效性的影响。第三,评价维度全面。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获取评价相关信息,可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准确性,比如,阅读课程中考察学生是否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篇章结构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在写作课堂中观察学生的语言逻辑规律、填充内容的丰富度等方面。

(二)教学评价采取的标准

为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三方面。其中,教师评价主要体现在语言评价上,也就是通过诙谐幽默、宽容理解、尊重信任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用亲切平和的态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 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 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 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 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 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

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 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 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 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 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 月”“ 黄河”“ 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 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 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浅谈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 拜读张华老师的《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堂的几点认识。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 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公共参与。 那么在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 1、通过课前时政报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顾之川: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 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师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0期第48—52页。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启示: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二是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四是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考;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阅读;写作 201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校录取到合格新生,被录取学生走向心仪高校,开启新的人生。然而,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下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 1、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出

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将育人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深入挖掘本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实际和本质特点,总结、提炼并归纳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 因此,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新课改之前的语文教学倾向于应试教育,重视封闭性知识的学习,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等等,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低下。新课改的出现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理念等让我们耳目一新,十几年下来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也暴露了许多缺点。 一、语文教学的困境 1、教师观念落后。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 授,是一种复制、粘贴的过程。然而,真正的教学应该是知识的 再生成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寻 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实现知识的内化。落后的教师理念导致 教师的职业倦怠期延长,很难寻找到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实现 教师专业的纵深发展。 2、评价体系单一、教法单一。高考分数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指挥 棒,高分数代表高素养,低分数代表低素养,不仅得到老师同 学们的认可甚至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高考语文分数是一个学 生、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最高的评价标准。教师教法单一,在 讲授法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 的提问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 环节。教学方法的枯燥,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限制了教学内 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导致教学效率的低

下。 3、教师地位的弱化。新课改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 位,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地位空前弱化,学生地位空前提高。 许多教师对学生玩手机、谈恋爱、化妆、等违反学校行为规范 的行为,不敢管、管不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还谈什么核心 素样。 二、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从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教学、语言交流教学、写作教学等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使用方式,将语言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效地融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特别是在不同语境环境下熟练运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模式,有效丰富学生们的语言体验。 2、教师理念:更新、提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及时的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实施的主导者,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要角色。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对于美的认识与鉴赏是一种需要培养的深层次品质,其关乎个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等,本质上关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核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兼论中小学课堂教 学改革的趋向 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根据这个要求,发展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战场在课堂。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大显成效。 为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新常态背景下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研究》,目前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发展的态势与优势,寻找一些急需解决的,存在于现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继续落实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正确分析学情,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科学依据,教学设计之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课程标准》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及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体会《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描述及实施途径等。 2.科学分析学情,善于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兴趣需要、思维特征、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等,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最佳条件,为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要认真研究使用的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摆脱课堂教学“教教材”的局面,从而进入“用教材教”的良性状态。 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师生积极进入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认识到学生是资源,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教师也是资源,要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学生经验、地方资源、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有效课程资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内容。 4.制定科学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是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宜,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有这样的目标意识: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二是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内在联系,既有高度又不虚化,形成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强调重点突出,允许有些目标在较长时间内逐步达成。三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能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 素养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发展课堂”》 定陶王纪媛各位老师大家好: 作为语文骨干老师,我十分有幸参加了这次在杭州举办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发展课堂”研讨观摩会,学习期间聆听了许多小语界神坛级老师们的经典课例,震撼之余,让我获益良多,借此机会,和老师们分享自己的一点感受。 第一天第一节课,我们便听了清大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阿长与〈山海经〉》一课。 《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的感激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在整体构建课堂的处理方式上,窦老师把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基本都交与了孩子。借助表格梳理阿长的故事(列小标题)、少年鲁迅对阿长的印象或感受(关键词),小以组为单位,用词卡贴、关键词板书呈现讨论结果,老师相机引导梳理、提炼,教授把长文读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谋死隐鼠(憎恶) 2、打小报告(讨厌) 3、睡“大字”(无法可想) 4、吃福橘(磨难) 5、教规矩(不耐烦) 6、买《山海经》(敬

意) 至此,文章内容部分的梳理告一段落。 下一环节便是窦老师的预设——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鲁迅对待阿长的态度,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质疑文章的写法——既然喜欢,为什么要写阿长那么多的不好;既然不喜,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篇幅写她的好。 看着黑板上板贴的纷杂的小标题事件和鲁迅对阿长的感受关键词,窦老师引导学生做个小游戏,在黑板上画下一数轴,指导学生依据鲁迅的态度,把几件事进行“正负”分类。 很显然,买《山海经》归为正项类,其余六件均为负项。学生便会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写?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读懂了什么——鲁迅究竟怎样写阿长。 课堂上学生主要品析了三个事件:“摆大字”、“逼吃福橘”、“买《山海经》”。 阅读教学中窦老师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聚焦关键词,读懂字面意思;联系生活,想象补白,并通过角色表演,还原情境,从而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事件与人物的内部。 学生感受“摆大字”事例中鲁迅的态度由憎恶变成一种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逼吃福橘”部分,学生分角色表演少年鲁迅与阿长的对话,从而感受阿长乐观善良的性格特点。 买《山海经》”部分,通过虚拟表演买到《山海经》的阿长如何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7月26日上午,国家督学、国培专家、河南师范大学李帅军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 (初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7年1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一)学习任务群/ (二)学习要求/ 五、学业质量标准………………………………………………………………… 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高中语文素养水平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应在语文课程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言语经验积累,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增强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养成基于正确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突出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正在向以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转变,既要获得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学科内外的隐性品质,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将多方面要素综合、内化,养成为一种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影响下,“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了教育界热烈探讨的话题,并由此衍生出了极其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求人才?本文针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自身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教育;音乐教学 一、核心素养教育背景概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进步,学生基础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素养培养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与观念也随之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相关部门适时的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颜这一观念。从作用来看,这一观念很好的解答了“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任课教师的教育指明了明确方向,并且其在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中持续不断的发挥着其整合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系统性并且能够充分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从概念上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自身接受教育时,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样的品格与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需求的结合体;从性质与状态上来看,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促进个体终身学习与进步的保障。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核心素养则是自身知识、技能、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其在学生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终生发展性,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具备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以更为良好的状态融入社会,并反过来以这样健全的素质素养状态产生优秀个体促进社会进步。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概括的来说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三方面: 一是培养受教育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知。在相关资料中,对于审美感知的定义为“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 学的改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

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