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有时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新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重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做出自己的回答。我们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充分的发展。”〔1〕这段表述对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自身的素质局限和角色定位,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胆改革教育方式,逐步构建起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在新环境下塑造教师课堂新角色呢?

一、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扮演的角色

蜡烛:用我们微弱的有限的“光”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把自己全部的已存的知识教给学生,完成我们无私奉献的伟大使命。

园丁:我们若不能提供学生所需的帮助,就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因为“剪枝”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正义感。

工程师:我们按照上级做出的一定的“工艺要求、方案和流程操作”,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

一桶水:仅有一桶水就够吗?我们如何“给”呢?在这过程中学生被当作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而且不知这桶“水”是不是营养丰富、高质量的水。

二、教师在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角色中我们有许多不足和缺陷,局限性大,也许会因为我们知识的不足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现代的课堂中,我们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要发展,首先要具有角色转变意识,只有教师优先发展,才能推动改革顺利地进行。

1、从教师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角度,教师应由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现代社会,社会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知识的继承,而是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促使其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劳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师的任务不在于简单的传递知识,而在于进行素质教育,在于知识的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门家。”

2、从教师职业特征的角度,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并且颁布和实施《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必须像医生、律师取得从业执照一样,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从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表明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3、从教师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教师应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介书生”转变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工作开放化、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通过与社会的沟通来争取社会投资,获取有用信息,促使学校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走出学校的“围城”,发挥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动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加强与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并利用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自己成为一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履行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三、新的改革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1、学生学习的培养者

如果语言教学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在下列诸多方面的认识能力:

(1)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态度等诸多因素,从而帮助培养学生认识自身,主动地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学习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并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提高其独立作业的能力。

(3)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也是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条件。要让学生明白,在当前知识爆炸的年代,只有靠群体的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4)语言意识。学习语言就要对语言的构成和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诸如一定的语法或功能现象、习语的使用、语体风格的差异及语词的特殊文化内涵等。

(5)跨文化意识。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宗教及生活风格方面的差异都在语言的运用中有所体现。只有当学生对文化具有敏感性时,才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了解文化,通过文化明晰语言。

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时代性角色特征。

2、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如何,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如何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进行研究性备课将是很重要的前奏曲。

(1)研究学生的学习资源。

所谓学习资源不只局限于学校内、课堂里、书本上,只要能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学生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学习资源。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学生只要凭借一台电脑,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取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研究学生的学习资源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巧妙地运用,丰富资料,在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构建开放而又活力的教学氛围。

(2)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在指向某一目标时,才能变成推动他们学习活动的学习动机,从而由“要我学”,主动转入“我要学”。上课前,教师所以要求学生进行单元预习,通过“预习卡”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本单元中最喜欢的课文是什么?简单地说明你喜欢这篇课文的理由;预习中指出疑问处等等,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知识的学习作了基石作用,教师在上课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在课堂上的惊鄂、哑口无言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力求面向全体,做到循序渐进,高层次目标则努力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

3、班级活动的组织者

尽管不同教师对课堂的控制程度不同,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激发学习动机,进行班级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等,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准备考试,要纪录学生的表现,并与家长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罗森塞恩(Rosen-shine,1977)研究证明,小学教师每天只有20%~3 0%的时间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交流,而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管理活动上.特别

是随着人们对合作学习和交互性学习的重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更为突出,他要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活动,使学习得以深入,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例如:

(1)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2)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4、交流的信息平台

教师作为信息平台有两层涵义:

(1)指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更多受教师的控制,在这种职能上,以往的教师与现在的教师并没有多大差别;

(2)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景进行探索时,可能会在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感到必要的信息的缺乏,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权。随着人们对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重视,教师的这种作用在现在的教学中相对来说越来越突出。在现在,信息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电视、书刊的大量传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大容量的百科全书光盘、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开始在教学中应用,学生可以从更广的途径获得信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平台。这时,教师作为信息平台的最主要的方面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装在头脑中,而是掌握了获得信息的线索,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到哪里去寻找信息,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在信息时代,这种情况将更普遍。

5、平等的学习者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时候教师可以装糊涂,装不懂,让学生来教你。不要认为这样做有失身份,其实不然,学生决不会因此狂妄自大,或轻视教师,相反他们不仅会对老师“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好学精神油然而生敬意,而且还会因为自己有资格做老师的老师而树立自信心。学习劲头更足,求知欲望更旺盛,思维更活跃。学生懂得比老师多,这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已不再是新鲜事。时下信息渠道丰富,网络、电视、报刊……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之广之快,常常令老师望尘莫及。他们明白:必须要加紧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与此同时,教育服务观念的转变也使得老师们不敢松懈。学生、家长从消费者角度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我交了钱来学知识,有权利要求你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过去一本讲义讲到老的悠闲日子,显然不合当下时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话到现在仍然适用.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教学内容,恰倒好处的角色变换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毕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不能为变换角色而变换角色,置教学目标不顾。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依据,恰倒好处的实行角色变换。否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换,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下我们如何扮演好新的教师角色呢?不外乎有以下三条:

(1)要树立全新的目标观。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可是传统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引导”和“规定”,而忽视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这是导致“填鸭式”教学局面的重要因素。新的课程将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目的性更清晰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2)要树立全新的师生观。新课程下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这要求我们教师从传统的“唯师是从”旧框框中走出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强调的是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要求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眼中有学生”,要与时俱进,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教育的有利时机,促进知识的生成。

总之,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行,教师不仅要适应新课程,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并在新环境中塑造自己的新形象、新角色,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① D.John McIntyre:《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②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③卢乃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国内地和香港教师的挑战[J] 》,教

育发展研究,2002。

④朱宁波《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2

⑤霍益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

2

⑥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

001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4

⑦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月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03年2次印刷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2年7月第十一次印刷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