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产业转移

广州产业转移

广州产业转移
广州产业转移

广东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分析

09资环2班陈剑波 0912030069

摘要目前广东已选出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等11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广外l开发区将培育信息产业、平板显示、新材料3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新增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1】。夕阳产业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产业转移;双转移;泛珠三角

前言

广东将实行产业升级,(特别是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而升级的前期准备是产业转移。广东的产业转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二、向“泛珠三角”组织中成员省份的转移。三、“走出去”向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周边国家转移(比如柬埔寨、越南)。由于广东国际转移规模较小。所依以下我将分析的是国内的转移。

1.省内转移

从2010年12月一日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也称之为称之为“双转移”,即指自2008年以来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截至今年9

月,广东境内3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累计签订投资项目1910个、协议总投资4041亿元,已建成项目1104个。【2】

有数据表明,“双转移”中仅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吸纳的劳动力就超过了42.6万人,其中六成以上是广东本省劳动力,为欠发达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也进入建设发展良性阶段。到今年9月底,各地已筹集并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资金354.75亿元,带动入园企业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00亿元,各园区已基本完善了园区首期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园区已完成整园的道路、管网的铺设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1.1产业转移原因

1.1.1、人民币升值

近些年来,我国进出口量一年胜过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了非常高的比例,尽管专家有些不同见解,但大多认为外贸依存度在50%以上。如此高的依存度下,当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动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出口产业,在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产业利润将大幅下降,甚而至于无利可图而被边际化,退出了国际市场。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呈现出持续升值的态势。2005`2007人民币在两年多时间名义汇率升值近10%【3】,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复,世界经济企稳复苏的基础十分脆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际短期资本加速流入势头明显,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最终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条件下,这些企业也将会将变为边际性企业。

1.1.2、发达地区资源紧缺

政府推进产业在区域内有效转移,是解决区域内发达地区资源紧缺,发展空间不足,产业升级受阻

1.1.3、区域平衡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经济飞速发展,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出两种状况:一方面,珠三角依赖资源外延开发的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挑战,可能导向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另一方面,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增长极发育缓慢,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其产业转移和辐射缺少桥梁和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珠三角与广东其他地区各自面临发展的难题,给整个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2.产业转移的条件

1.2.1、梯度理论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是产业转移产生发展的客观基础。

2008年,珠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711.5亿元、149“.6亿元、14069.5亿元,比重分别为2.39%、50.3%、47.3%;·东西两翼和山区合计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065.3亿元、3142.2亿元、2297.2亿元,比重分别为16.1%、49.1%、34.7%【4】。从总体上看,两大区域主体都已到达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的水平,但相差较大,后者第一产业比重是前者的7倍左右,产业层次较低。前者产业总值是后者产业总值的4倍左右,经济实力相差较大。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将有利于改善区域产业层次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1.2.2、有要素成本优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第一、要素成本是企业生产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企业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东西两翼和山区生产要素具有明显优势,地区内有着丰富的劳动力和水电资源,土地价格也远低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初步建成为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理想场所。

1.2.3、产业转移政策支持

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广东早在2002年就开始探索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并出台了《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进行转移。2005年,广东又出台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并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山区市县建立产业转

移工业园。2008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 (简称《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根据《决定》,从2008年至2012年,广东将出资500亿元获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工业网、发展重点产业和实施免费技能培训等。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5亿元,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

1.3.产业布局

1.3.1.产业转移园

引导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向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

1.3.

2.临港工业园区

广东省的重化工业发展主要围绕港口规划布局,形成大型临港工业园区,如湛江的钢铁基地、茂名的石化基地等。

1.3.3.空港经济区。

广东省围绕机场周围建设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以物流、商贸、航空维修、电子、精密制造、机场商务、科研开发为主体的临空产业基地。

1.3.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布局在珠三角核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若干省级技术开发区。

1.4.省内产业转移的瓶颈

1.4.1国家政策边缘化

税收等优惠政策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对产业转移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实行梯度开发战略,先后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经济特区、西部地区都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全国适用税率是30%,经济特区只有15%。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10年内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被确认产品出口达70%以上的,可以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5】。企业投资西部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的

进口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能免税的货品外,均免征关税及进口环境增值税。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属于西部地区。适用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福建的厦门和海南省是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但广东两翼和山区既不是经济特区,也不属于西部地区,不享有国家的税收优势。

1.4.2承接产业转移空间距离成本高

山区和粤西距离珠三角较远,交通不发达,相对闭塞。空间距离成本的高很大程度影响企业选择不进入该区域投资。(比如湛江,作为湛江人,我深有体会,从广州始发走高速也要5、6个小时)

1.4.3从目前各地区的人才和科技实力来看

湖南和四川的科技实力要优于广东其他地区。湖南和四川的高等学校数分别为99和68。四川有科研机构800多所 (家)跨国公司在四川设立研发机构【6】,其中包括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四川研发中心,法国阿尔卡特全球光通信研发中心,爱立信成都研发中心等等。周边省区具有优势的产业对珠三角的相关产业转移必将形成拉力,对包括湛江在内的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带来挑战。

1.4.4工业基础弱

相比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广东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弱,尤其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省区,走的基本也都是发展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但总体而言,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如湖南在农副水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方面,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封装方面已具有产业优势;广西在铝加工、电力、生物制药、食品方面,云南在烟草、磷化工等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四川的机械加工、电子制造、冶金化工等产业更是实力雄厚。1.5.对于省内产业转移的思考

1.5.1省内产业转移能实现双赢

如果不能解决省内产业转移瓶颈,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转入地将丧失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地区则缺少可以控制、可以了解信息、可以承载产业转移的平台,从而导致:企业向外转移的成本将会更高;由于信息不对称,转出企业对新区域的商务和投资环境不

完全熟悉,迁出动力不足;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周期更长,影响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

1.5.2 双方政府引导共建两地产业市场通道。

转出地由于市场培育早,产业链成熟,随着企业向转入地转移,转出地的部分产业环节将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市场引导,就会出现本地产业市场萎缩,从而使长期培育的市场失效。而转入地由于产业较新,市场不完善,特别是受要素市场影响较大,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大发展,需要借助转出方产业市场才能形成增长极。因此,建立两地产业市场通道,是双方政府要实现经济发展双赢的重要策略。

1.6.对策

1.6.1.做大县域、镇域经济,提高区域承接能力

县域、镇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该区域的承接能力。区域承接能力的提高要遵循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通过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极的培育,做大做强县域、镇域经济,使其成为区域增长极,进而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1.6.

2.加快快速交通网络建设,降低空间距离成本

空间距离成本的高低是企业选择是否进入该区域的重要参考。《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广东欠发达地区应借此机遇加快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努力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距离成本利用比较优势,优化政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产业承接。从今后发展趋势看,产业转出地区对产业承接地区的制度环境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作为承接地的广东欠发达地区出台必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是必须的。

1.6.3.改善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

人才为事业发展之本。产业转移项目企业在承接地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广东欠发达地区要积极改善教育结构,突出加强职业教育。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培训中心和职业教育相关机构的作用,积极采用代理培训、定向培训、在岗培训、技能培训、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积极为钢铁、家电、

农海产品加工等转移企业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各类人才,同时制定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的优惠政策,以增强转移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外来企业提供素质合格员工和智力支持,

1.6.4.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

应把珠三角先进的体制机制和管理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并加以创新.创造出东西北地区招商引资的新优势,

1.6.5.遵循规律.以形成完整产业链为目标推动转移、招商引资。

各产业转移园区应全面深入分析影响当地招商引资的主要因素,按照构建和完善产业链的思路.有针对’胜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抓好龙头企业招商,通过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带动多家配套企业跟随入驻产业转移园区,大力提高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关联.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整体转移,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1.6.6.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

重点应加快建设包括政策咨询.技术支持,产业检验检测.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法律.物流等支撑体系。特别应针对东西北地区物流成本较高的劣势.加强区域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适应产业转移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2.省际产业转移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总体面积约为2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以上。2007年底,11个省区人口46601万人,约占全国的35.3%;GDP总量为68344亿元人民币,约为8293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区域GDP总量将超过一万亿美元,超过目前加拿大的经济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两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目前的生产水平【7】。由此可见,“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1省际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2.1.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极明显的高低差异,这种差异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基础。广东的经济总量以绝对优势高于其他省区,在2007年达到了25968.55亿元,是GDP最低的贵州的10倍以上。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显示,广东、福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远超过其他内地省区,达到了20000元以上,其余七省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又属西南四省区为最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人均GDP分别仅为广东的37.66%、36.47%、31.92%和20.48%【8】。泛珠三角经济圈内各省区经济实力有着明显的层次分布:广东、福建人均收入高,经济实力雄厚,为第一层次;湖南、海南为第二层次,经济发达程度不如上一层次,但有比较健全的工业体系支撑;江西、广西、云南、四川、贵州为第三层次,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长期缓慢,也是全国最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内存在明显梯度。

2.1.2西部丰富

的资源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满足珠三角地区扩张经济腹地的迫切需求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作为改革开放前瞻阵地的广东则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泛珠三角区域内存在很强的互补性。(1)从劳动力来看,2004年西南四省区人口占整个泛珠地区的48.15%,其中仅四川就拥有8725万人口。(2)从自然资源来看,西南四省区有丰富的亚热带资源,林、果、药材、烟草、农副产品富足,且矿种数目多样,储量大。据统计,在滇黔境内有优质磷矿储量4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煤炭储量96亿吨;广西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十大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这些资源条件为供应充足的工业原料提供了保障。水电的匮乏是广东重型产业升级的“瓶颈”,而让西南地区充足的水资源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的能源整合便成为最切实际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西南地区的商机所在。(3)从地缘优势来看,广西、云南与东南亚地区山水相连,拥有我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战略通道。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市场下,广东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互补空间。

2.2产业政策

在2004年6月3日落幕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各成员签署了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推进区域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中央政府分别与港澳签署了CEPA,承诺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制度保证。

2.3.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

在两地区域梯度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设想中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在两地间却并未显现。诚然,珠三角已有部分企业在泛珠三角区域进行了投资,对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总体上并不大。迄今为止,部分在珠三角已缺乏生存空间的产业,也没有出现整个产业向湖南转移的现象,更不用说在两地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4.瓶颈

2.4.1文化的差异

内陆文化与沿海广东开放的文化截然不同,就拿湖南来说,传统的湖湘文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现状,呈现出自给自足、封闭内向的特征。湖湘文化的这种特征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形成了在湖南人潜意识里还存在“关起门来搞经济”的思想,缺乏对外经济交流的主动愿望,区域经济合作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湖南门类齐全的产业格局,产业呈现“省内循环”态势,对外依存度低,企业与外部联系不够。而这种内向封闭的自给文化对湖南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有着致命的伤害。

2.4.2交通障碍

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交通网络相比,湖南对接港澳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障碍,主要由于是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仍不发达,特别是连接泛珠三角区域与港澳珠三角两地的交通滞后,导致港澳珠三角产业向湖南转移的成本高转移。

2.4.3经济体制的差异

处于东部的广东、福建因改革开发风气之先而市场体制发育较为完善,市场化水平较高,处于中西部的湖南等8省区则处于加速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封锁、地方分割等与市场机制不

相适宜的行为依然存在。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使生产要素无法顺畅流通。

2.5对策

2.5.1.增强辐射力。建立次辐射中心,实行点面结合的产业转移战略。

泛珠三角的整体发展取决于这个经济区辐射能力的大小,辐射能力越强,产业发展越快,综合竞争力就大。这种辐射除了首先依靠粤港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还要求各省区在发展战略、产业方向、市场体系、观念制度、政府职能、基础设施、文化发展上实现对接,破除各省范围广大,省情复杂的障碍,在统一合作中形成统一的理念,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核心支持。

2.5.2.加大整合力,做好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泛珠三角应有统一的产业政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也必须考虑其他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工和变化状况,并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最好能有中央牵头,产业立项尽量多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既符合国家政策,同时又具有9+2的区域特色。

2.5.3.运用协调力,减少地区间的摩擦,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和配套机制,否则难以解决各省区各自为政、争抢夺利的行为。也会给泛珠三角的合作带来巨大的内耗损失。

参考文献

【1】费茸.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区域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潜力分析【J】 .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06)

【2】南方日报.前三季广东省产业转移园产值逾千亿,2010年12月01日08:56:17

【3】汤健雄. 人民币升值加速珠三角外向型产业转移【J】.生产力研究, 2009,(08)

【4】吴汉贤,邝国良. 广东产业转移动因及效应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5】张玉梅. 关于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J】.开发研究, 2009,

(03).

【6】周亚明方鹏周宇飞. 泛珠视角下湖南承接港澳珠三角产业转移障碍因素分析. 珠江经济, 2007,191(7).

【7】马颖,刘建钢.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2)

【8】马颖,刘建钢.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2)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 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三。按文化产业行业分,单位数最多的是印刷业,672个,其次是娱乐服务业386个,广告业325个,位居第三。各文化产业单位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广州市文化产业单位情况单位:个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社会处)1[1] 广州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发育较早,发展较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一大批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构成广州市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如广州电视台、广州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州雕塑公园、正在投建的广州歌剧院、广州报业文化广场等。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结构,和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体制已初步形成。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扼要地再分别给出部分数据: 1、新闻出版方面:从1992年至1998年,我市的图书发行量从7182万册增至8910万册;全年出版报纸从140076万份猛增至190571万份;全年出版图书从2436种增至3681种,达32343册;全年出版杂志刊物从241种增至254种,从16775万册猛增至21127万册。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确立了“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扬长避短,多元发展”的经营方针,在认真办好和搞好党报的前提下,发展了10种系列报刊。其中《足球报》期刊发行数达200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性体育类报纸。广州日报广告收入达16亿元,总资产40亿元;总收入23亿元,自费订阅和零售达%;覆盖广州市区52%,省内43%;发行量达160万份。他们投资14亿元 1[1] 有关说明:本表以法人单位为计量单位,并根据其主要从事的业务划入某一行业;本表按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为行业划分标准;本表不包括个体经济;本报告统计口径和方式按广州市统计年鉴标准;本报告文化产业单位范畴按北京市所作的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口径。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广州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广州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整体建设情况 一、空港经济区大部分产业相关项目还处于在建阶段 2015年1月4日,花都区党组书记、主任孙秀清带队实地调研空港经济区北起步区,现场考察了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中澳新自贸产业园、空港物流产业园等相关地块情况,并要求:一要发扬实干精神,深入一线,全面掌握地块详情;二要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大道,将其打造成机场北景观大道;三要尽快启动中澳新自贸产业园1、2号地块建设,先行实施工地围蔽;四要切实做好控违工作,防止突击抢建;五要协调相关部门力争解决机场北片区交通问题。张彦、邱之仲副主任参加了活动。 二、2015年下半年,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选址方案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广州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选址方案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2015年9月21日上午,我委负责编制的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选址方案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会议明确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域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起流溪河、西至铁山河-106国道-镜湖大道,南起北二环高速、北至花都大道,包括机场综保区、机场控制区和核心开发区域等3个片区,其中核心开发区域主要发展航空维修制造、航空物流、航空金融、航空商务商贸及其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三、2016年将重点推进空港经济取得建设工作 空港经济区召开2016年开发建设工作动员会议

1月4日下午,广州空港经济区党组书记、主任孙秀清带队现场调研北起步区,随后在区306会议室主持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作2016年空港经济区开发建设工作总动员,并讲授“三严三实”专题党课。 孙秀清主任指出,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部署,我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我区迈入做实阶段、呈里程碑式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做实空港经济区的部署,以推进任学锋书记调研需落实的59项重点工作为第一抓手,全面加快国际航空枢纽、空港经济区建设,整体工作全面有效推进。一是体制机制基本理顺,全面做实条件基本具备;二是平台提升有效突破,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三是枢纽功能加快完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四是临空产业加速集聚,新业态取得突破;五是招商推介力度空前,项目引进成效初显;六是政策支持更加有力,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孙秀清主任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空港经济区做实后的第一个完整年,也是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起步之年。区内各局室要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及2015年12月15日任学锋书记调研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示精神,立足起步区、机场综保区、白云机场三大重点区域,牢牢把握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和高端临空产业集聚两大抓手,进一步夯实机构做实的基础,集中资源在战略提升、规划提升、枢纽完善、基础建设、产业集聚、招商推介、项目落地、服务优化、社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奋力推动空港经济区开发建设工作起好步、开好局。要认真梳理各局室2016年集中推进的15-20项重点工作,明确具体目标、工作节点及责任人,强化督办狠抓落实。 具体产业发展状况 一、目前已开展业务主要涉及保税物流、国货出口复进口、跨境电商 等产业 市空港委多措施加快推进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运营发展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产业政策的导向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产业政策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有效产业政策的指导。 https://www.doczj.com/doc/b77415690.html,编辑。 一、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和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配置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进入全面调整和转型阶段。“八五”期间,由于产业政策领域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仍然是最薄弱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需求;基

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仍未解除;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等等。据此,《“九五”纲要》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高轻纺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效果 调整产业结构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针对重型化产业结构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先发展轻纺产业、调整重工业结构作为政策的重点。直至“八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仍以此为主要目标。随着政策的倾斜及国外直接投资进入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具备了相当技术基础的传统轻纺工业和家电行业,使轻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观。同时,工业品出口迅速增长,我国也就此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供给充足、市场繁

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

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一)广州市产业现状贡献及对比变化 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20.72亿元、4713.16亿元和8617.33亿元,分别增长3.3%、9.9%和11.1%。 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轻工业快于重工业。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4.8%和9.9%,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4.9个百分点。二是小微型企业快于大中型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小微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 16.8%,增速比大中型企业(9.9%)快6.9个百分点。三是民营企业带动作用强。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8%。五是产品产销率上升,库存压力下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3%,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六是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汽车制造业呈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6.3%;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1%和10.6%;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3%,是历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2012年,广州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1.6︰36.9︰61.5调整为1.6︰34.8︰63.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广州民间金融街首期、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开业运营。预计2012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认定广州科学城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一核两翼”的产业布局。金发科技、海格通信、广电运通、冠昊生物等发展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一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全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左右。 城市辐射功能增强。按照“123”(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大新城新区建设力度,南沙新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新广州知识城起步区全面建设。智慧广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获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大会奖。加强与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的合作交流,创设“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成功举办“一奖两会”,扩大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2012年,新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830.81万人次,增长7.3%;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1亿吨,港口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1471.64万箱,分别增长0.7%和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11.09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开通50条公交线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民营经济、总部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民营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 各类产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目录 《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 ☆《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2002年11月30日,原国家经贸委令第43号)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令第8号)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国家发改委令第35号) ☆出台了水泥、电解铝、焦炭、电石、铁合金、煤炭、铜冶炼、钨锡锑等行业产业政策 ☆出台了电石、铁合金、焦化、电解金属锰、铜冶炼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当前国家政策关注的热点 1、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2004年3月11日)☆《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渝委发[2001]26号,2001年9月) 2、非公经济发展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2005年2月19日) 3、循环经济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2005年7月2日) 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能源[2005]2517号,2005年11月29日) 4、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文,2005年12月2日) 对依据《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执行的有关优惠政策,调整为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目录执行。 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税收政策等执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

近代以来广州外贸产业地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外贸产业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从商品的结构,到产业的规模,都与清代以前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锋,近代前夜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研究它的外贸产业,也能对中国的外贸产业发展有所了解。那么,的外贸产业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的外贸产业发展对当代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部分:危机下的外贸产业(1840~1912) 1.1清代中前期外贸产业概况 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外贸之前,我们要先对清代外贸进行一个概述。总体上说,从清代外贸可分三个时期:清建立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为强制禁绝时期,开放海禁到鸦片战争以前为海禁松动时期,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清灭亡为被动开放时期。 在清前期,为了防御东南沿海强大的反抗势力,确定其对全国的统治,严厉实行“沿海省分、无许片帆人海”的海禁政策,同时对来华客商进行严厉限制。由于清政府刚刚在东南地区初创政权,政局不稳,外贸产业陷入萧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和收复了后,废除了海禁,宣布:“今海一统,寰宇宁谧,无论满汉人等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允行”1,开放了四个口岸(松江、、、四口)。在四个口岸之中,以的粤海关为主要海关。到了1757年底,因为英国商人频繁北上引起了清廷疑虑,清廷宣布关闭其余三关,只 1《皇朝政典类纂》卷117.

留下的口岸。 在这段时间中,外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760年到176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年均约为145万两,而到了1780至1784年间,中国的中英贸易总额已上升到了338万两左右2,而在这之中,绝大部分的贸易额都是由这唯一一口创造的,这体现了外贸产业的兴盛。 但是在这繁荣之下,掩盖不了的是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的丧失。由于不允许500石以上的船只出海,中国商人已无法将中国的商品向国外大规模出售,中国对外的远洋贸易已经完全绝迹,对外贸易的高额利润被外商获取。 但是流的趋势,使得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即使没有鸦片,资本家也必然会找到另一种东西来替代鸦片,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的壁垒。 1.2 两次鸦片战争对外贸产业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这个时候,英国人不仅为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所苦恼,更为甚于“闭关锁国”十倍的经济形态上的“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所苦恼。这个时候,鸦片成为了西方人经济侵略中国的武器。有人推算:鸦片战争前十年( 1830—1840 年) 共计输入鸦片约238 000 箱( 平均每年进口约24 000 箱) ,总值约384 000 元; 19 世纪30 年代中国因支付贸易逆差所流出的,平均每年约七八百万 2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P203

当前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

当前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一、农业 动植物优良品种改良及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脱毒种苗 蔬菜、花卉无土栽培 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 先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 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中低产田综合治理 宜农荒地、荒山、荒漠、滩涂开发 商品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基地建设 早作农业、节水农业及生态农业 天然橡胶 草业和草原建设 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奶业 生物农药 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 新型农膜 新型兽用疫苗和兽用化学药品 牛羊胚胎移植 渔船技术改造 饲料添加剂及配套利用 二、林业 林业良种选育与遗传改良 经济林树种、花卉良种繁育及储藏 森林灾害防治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特殊困难立地造林

防护林工程 恢复森林资源工程 荒漠化防治 附带原料林基地的木浆造纸 木材及人工林、小径木材和林区剩余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产品竹质工程材料和植物纤维工程材料 林化工产品深加工 树木生理活性物质 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 三、水利 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控制性治理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源工程 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和改水工程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海堤防维护和建设 江河湖库清淤 病险水库和堤防的除险加固 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 水土保持技术及设拖建设 微咸水、劣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及海水淡化 水能资源保护和开发 水利工程中土工合成材料 高效输配水及节水灌溉技术、设备和方法 高效耐磨及低扬程大流量水泵 水情自动测报及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 水利工程勘测设什(CAD)系列软件 水文数据采集仪器及设备

自动气象站系统技术及设备 特种气象观测及分析设备 多普勒雷达技术及设备 五、煤炭 矿井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 大中型、高效露天煤矿 大中型高效选煤厂 瓦斯、煤尘、矿井水、井下火灾的防治 工业型煤 水煤浆 煤炭气化、液化 煤层气勘探及开发利用 低热值燃料及煤矿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管道输煤 六、电力 水力发电 大型煤矿坑口电站 热电联产 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垃圾、生物质能发电及大型风力发电燃气联合循环发电 洁净煤发电 远距离超高压输变电 电网改造和建设 七、核能 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 低温核供热堆、快申子增殖堆、聚变堆 先进的铀矿采冶

国家鼓励发展产业政策说明

产业政策说明 一、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一)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国家鼓励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下一代网络(NGN)指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下一代通信网络中光网络的建设,软交换以及3G的建设尤为关键。3G领域中有上海普天、广电信息、华胜天成、振华科技、烽火通信、航天通信、三维通信、中天科技、联创光电、中兴通讯、中创信测、长园集团、武汉凡谷、浪潮软件、上海贝岭、亿阳信通、大陆、长江通信、光迅科技、东信和平等公司。 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新技术。物联网初期,典型应用拓展是产业的关键,从目前看,比较成熟或者发展相对较快的应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监控,手机支付和导航等。在智能交通领域,有效地结合了导航定位与视频监控,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大华股份、远望谷、赛为智能、金证股份、合众思壮、歌尔声学、太工天成、四维图新、北斗星通、上海贝岭、厦门信达、大立科技、东信和平等公司。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包含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显示技术本身,同时还包括与显示设备关系密切的其他技术。目前的关注热点主要有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电子纸、LED背光、高端触摸屏和平板显示上游材料等。2010全球TFT-LCD面板总市场规模达640亿美元左右,且基本由韩国、日本、台湾公司占据,可喜的是目前大陆相关企业的技术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同时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产品未来的替代空间巨大。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深天马、彩虹股份、莱宝高科、汉王科技、新华传媒、士兰微、长城开发、三安光电、浙江阳光、歌尔声学、欧菲光、长信科技、、海信电器、四川长虹、TCL集团等公司。 三网融合主要指电信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此融合并非三网的物联融合,而是应用上的有机融合。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包括粤传媒、永鼎股份、拓维信息、中天科技、北纬通信、电广传媒、天威视讯、华闻传媒、出版传媒、博瑞传播、同方股份、二六三等公司。 集成电路(IC)产业属于传统电子制造业,市场规模非常庞大,据预测2010年整体销售额可达3000亿美元,未来增长速度较为平稳且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除了成熟行业的周期性特点,集成电路又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即技术不断进步,新产品推出取代老产品等特点。中国作为集成电路技术的新兴国家,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达年均16%以上。 云计算是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或大量的计算机集群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将计算资源免费或按需租用方式提供给使用者。 全球云计算相关IT支出2012年将达4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7.3%,发展速度是传统IT 行业的6倍以上;而当前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

国家鼓励产业政策具体条款

国家鼓励产业政策具体条款 十大工程中有六项交通运输类工程。两个铁路项目是以拓展路网为重点,突出东西部联系通道、内部通道和对外通道而建设的“西安至南京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和“重庆至怀化铁路(渝怀线)”;一个西部公路建设项目则以国道主干线和国家级贫困县道路为主;一个民航机场建设项目包括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以成都双流机场、昆明巫家坝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兰州中川机场和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心的支线航空网络;重庆市高架轻轨交通(较场口至新山村线)一期工程;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 四川紫坪铺、宁夏黄沙河坡头水利枢纽和中西部退耕还林(草)和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是两项涉及西部发展全局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今年将在长江游的云南、四川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陕西、甘肃等13省区开展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建设,计划退耕515万亩,同时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648万亩。此外,今年中央还将为西部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生态综合治理进行投资。 十大工程中的另两项是青海钾肥工程和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支持的西部高校基础 设施建设工程。 涉及西部和我省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二是关于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三是我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在四川省内施行的优惠政策。 一、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一)税收优惠政策 1、主要优惠政策条款 西部开发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三项,都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详见表1。 表1 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条件西部中东部 税率鼓励类项目(目录详见第二部分)2001-2010年15%33% 减免税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两免税,三减半(外企经营无 广播电视项目期需在10年以上) 省级政策权限民族自治地方,经省人民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可减免地方所得税 政府批准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 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 2、与中东部地区的比较 投资于西部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详见第二部分)和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基础产业的外来企业,其所得税税负较之中部、东部轻50%以上。(二)土地优惠政策 1、主要优惠政策条款 一是依法出让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可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达到出让合同约定的投资金额并符合生态建设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可以申请续期。 二是建设项目用地,如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可以免缴土地补偿费。 2、与中东部的比较 以上优惠是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专项扶持政策,中东部地区省市不享受。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州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城市的经济怎么样,取决于它的产业怎么样,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在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选择发展哪些产业。广州市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过去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当前广州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天我们将通过介绍广州产业发展背景、产业发展历程、“9+6”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思路等几个方面,使大家能够对广州产业发展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一、广州市重点产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广州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4%、33.0%、39.6%,基本上是“三分天下”,以传统商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略为占先。之后,在当时“重生产轻流通”,把广州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城市”的方针指引下,广州逐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到1978年,广州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为11.7%、58.6%、29.7%。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按照“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来进行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到“九五”期末的2000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3.97: 43.44: 52.59,第三产业占了半壁江山。到2011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36.8:61.5,经济结构实现了由轻纺工业主导到重化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跃迁。 (一)80年代:轻纺工业巨大成功推动广州重新跻身国家主要中心城市行列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大力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轻工业在“六五”和“七五”期间迅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1%和14.5%,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65.3%和64.2%,到1988年达到65.96%,在全国十大城市居第一位,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等产业成为广州工业的支柱产业。轻纺工业的大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城市经济起飞,从1989年开始,广州的经济总量就一直牢牢的占据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第三位。 (二)90年代:工业在曲折中向适度重型化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 90年代后,广州将电子、汽车、摩托车、日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石油化工、钢铁等十大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根据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趋势,广州在“九五”规划中又及时将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工、建筑与房地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六大产业明确为支柱产业。 (三)“十五”时期:三大支柱产业有力带动工业重型化取得巨大成功

国家产业政策的选择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产业政策选择 关键词:平衡,新兴产业,微笑曲线。 世界经济形势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必然选择。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应该从全球再平衡角度进行再认识。全球再平衡问题现在有两个恐怖平衡:一个是美俄之间核武器的平衡,另外一个是美国前财长萨姆斯提出的中美之间国债的平衡。债务国--美国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或者通胀来化解压力,因为国债占GDP比会越来越高,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来降低债务,但涉及最大债权国--中国的制约。如果中国率先在市场上抛售国债,对美国经济打击将会非常大;从债权国--中国来说,也非常希望外汇储备多元化。从全球再平衡来看,中国是被迫的再平衡,自身需要纳入到这个再平衡之中。 美国提出要提高储蓄率,提出出口倍增计划,中国怎么办?如果中国出口面临比较大的阻碍,出路在何处?大幅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这是一种方法。但如果考虑现实问题,这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目前中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未富先老的局面。为什么中国这些年来储蓄率这么高,这是老百姓的合理选择,因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养老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民大幅提高消费率是不太现实的。 由此,我们如何平衡,唯一出路就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增长点的答案就在技术进步上。今年市场的一个主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们未来资本市场5-20年永恒的投资主题。其实中国出口一直在稳步升级:上世纪80年代的贸易顺差靠初级产品换取技术,90年代以后的贸易顺差靠一般工业制造品,2003年以后的贸易顺差靠机器设备,标志着工业化进入一个相当成熟阶段。从历史进程可以清晰看到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一直在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渐进过程,也一直在延续。 以更大的视野来看,这次金融危机其实给整个人类包括中国带来机遇。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几次大的危机但最终带来技术上的变革,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第一次是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是1929年经济危机后进入电子时代,第三次是二战后进入计算机、空间技术、核能时代,1998年金融危机结束后进入互联网新经济时代,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就有可能进入低碳时代,这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中国是否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 中国已进入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介于劳动力密集型和创新型中间的过度阶段。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劳动密集型,现在美国经济是创新型经济,从规模来看目前中国还无法达到美国阶段,但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是可以预期的。这个产业的特点:其一,有数量庞大、低成本、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近20年来高校毕业生增长十倍,教育产业发展给社会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员工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其二,我国基础产业成熟了,现在基础工业都取得了突破,为下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从人力资本和技术积累上,我们认为现在整个中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 从政策面看,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后中国经济出现V形反转。而到了2010年政策出现明显转向,从更多强调刺激经济到更多强调结构调整,从更多强调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到加快培

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品销售中也承担极为重要的角色,贸易展会成交额仅次于直销。根据美国展览业研究中心(CEIR)的统计,3/4的买家在贸易展会上找到新的供应商,超过1/4的买家在展会上购买产品。因此,世界一些着名“展览城”,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芝加哥、纽约、巴黎及新加坡、香港等都将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国际会展中心向中国转移,为广州迎来了会展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更大的挑战。 广州毗邻香港和澳门,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量最大的集散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性岸,对外贸易自秦汉时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改革开放后,广州为全国最大的内贸及分销中心,商品覆盖全国和东南亚,欧美等地区。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广州曾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城市的战略定位,是符合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进入新世纪,更加务实地从实际出发,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广州的国际化方向是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使然。因此,广州计划3--5年,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城市;未来10--20 年,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第一展”举办地,广州在中国会展城市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会展形式风云变幻,广州如果不能了解自身特点,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话,必然会丧失已有的优势,甚至连作为中国会展“第三城”都不保。 一、广州会展业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广交会的诞生,使广州成为当代国内会展业开始最早的城市,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善于吸纳外来文化,敢于实践创新的广州人已经在会展业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拥有两大展馆群体 广州的会展场馆形成了以流花地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展览中心、锦汉展览中心和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展场馆群体为主的展馆格局(见表1)。尤其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筑面积达70 万平方米,有亚洲第一展馆之称的新馆建成,使广州展览场地供应量大幅增加,为广州竞争“国际会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证,也更加确立了广州会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二)涌现出一批品牌展会 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带是目前中国会展经济带最为繁荣的地区。广州是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所在地,历经几十年,每届成交额都达到150 亿美元,客商十几万,国际化影响极大(表2 )。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像留交会、美容展、家具展、建材展、医疗器械等品牌展会。 据广州市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 年在广州市举办的名展、大展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展览规模明显扩大:(1)春秋两届交易会展览面积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1%;(2)春夏两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3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49%;(3)春秋两届广州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用品进出口博览会14.61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54%;(4)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10.00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64%;(5)2007 年广州酒店用品展览会8.5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67%;(6)第十二届广州国际照明+

广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郭艳鹏() 现代物流业是市21世纪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之一,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定位的确立以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 第一章现代物流的物流方案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物流在其专业化、网络化、大型化的发展过程中与网络、电子商务的结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必将开创和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虚拟化进程。现代物流的虚拟化情势将逐步展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它给现代物流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管理及新的前景都将是广阔而前所未有的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1.1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为促进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贯穿于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在物流活动中起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它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证的作用,而且具有连接整合物流系统活动效率化得作用。正是由于物流信息具有这些作用,使得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的必要条件。采用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加强物流中心信息系统: 首先,用标准化的条码技术完成信息数据的录入和采集。物流中心信息化的基础是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必须保证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系统和及时的数据。这些信息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款、交易条款、用户情况等在的大量部数据资料,还包括大量外部信息,如政府政策法规、行业资料等。 第二,建立基本数据库。借助自动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技术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