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概论》综合复习题

《教育学概论》综合复习题

《教育学概论》综合复习题
《教育学概论》综合复习题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

一、是非题:(T代表正确,F代表错误)t

1.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T

2.早在20世纪之前,我国已大量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并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错

3.从形式上看,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对

4.英国牛津大学是欧洲最早建立的中世纪大学。Culo

5.《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Y

6.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N 7.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N

8.教育的先进与否和水平高低最终由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实际水平决定。Y

9.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Y

10.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文化传递和发展的手段。Y

11.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中所讲的“个人”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个体”。N 12.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N

13.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根本的错误在于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Y 1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统一是无条件的。N

15.在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统治的社会里,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得不到重视,但社会(或社群)的价值与尊严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Y

16.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相互关系中的一对次要矛盾。Y

17.人民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或纽带作用。Y

18.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起着客体作用,教师则起着主体作用。N

19.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N

20.教师既要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又要成为知识渊博的杂家。Y

21.课程即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学习结果。Y

22.课程即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教材知识内容。Y

23.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构成了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Y 24.课程是由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内容体系构成的。N

25.只有选修课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必修课对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没有什么帮助n 26.教学与智育是一回事。N

27.讲述法中汇总阶段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Y

28.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向师性”,也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作用。N 29.“名师出高徒”,这意味着教师决定学生的发展n

30.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其前提条件是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认真听讲。N 31.从影响因素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是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N

32.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动力。N

33.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学生自身的努力。N

34.因为学生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在德育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开端的方法。Y 35.教职工工作的考核,应着重于贡献和能力,以期终考查为主。N

36.班级规范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最终只能由教师决定。N

37.班级管理的效能与效益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师管理方法得当及班级组织的高度成熟。N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86年通过并实行。N

3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说明只有知行结合,言行一致,才是社会所需要人y。39.劳动技术教育中所讲的“劳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种劳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重在运用知识、检验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T 40.强调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并不意味着要将教育目的整个地、人为地加以政治化。政治性只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T

41.在今天,培养劳动者不再是我国教育目的所强调的内容F。

42.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自相矛盾的。F

43.人文科学、审美科学由于缺乏直接的功利价值,因此,这类学科的学习相对来讲是不太重要的。F

44.素质培养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T

45.培养学生理智的美德是智育应有的内涵之一。T

46.美育主要是通过美学的学习进行的。F

47.促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T

48.教育目的的表述应是具体的、明确的,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到的。F

49.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T

50.课程的心理组织只能体现在活动课程的组织之中,学科课程的组织不可能采用心理组织的方式加以编排。F

51.美国学者克伯屈所创立的“设计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的方法,也是一种课程组织的方式。T

52.课程的逻辑组织并不必然排斥和反对课程的心理组织,二者既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不一致的T。

53.在课程知识的编排问题上,逻辑上简单的内容未必就是教学上简单的、易于学习的内容。T

54.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本质上代表着科学的逻辑与教学的逻辑之间的关系。T 55.儿童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排愈应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课程的编排应逐步加大逻辑组织的比重。T

56.课程内容只要具有科学性,就一定具有思想性。F

57.辐合型认知方式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的答案F

58.少年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所发展,开始出现辨证思维。F

59.创造指的是最终生产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的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F

60.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如何,学习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T

61.学生年龄特征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F

62.“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F

63.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情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F

64.简言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过程。T 65.沉思型认知方式的人,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T

66.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发,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T

67.教育对经济起促进作用,因此虽然教育不能直接地生产社会物质财富,但经济价值仍是最主要的教育价值。F

68.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就是教育环境。F

69.认知方式即认知风格。T

70.“如果我不会做,我就教别人做。”这句话对不对?F

71.教师的权利是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行为的约束。F

7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T

73.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F

74.只有选修课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课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什么帮助。F 75.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T

76.科学上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体系,与学科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教材排列顺序是一回事情。

F

77.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T。78.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F

79.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T

80.《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T

81.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T 82.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F

83.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观点。F 84.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T

85.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T

86.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T

87.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应于教育活动。T

88.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T

89.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F

90.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F

91.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和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T

92.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F

93.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F

94.《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F

95.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T

96.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T。

97.选修课开得越多越好。F

98.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F

99.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T

100.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T

10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T

10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F

103.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T。

104.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T

105.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F

10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F。

107.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F

108.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T

109.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F

110.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T。111.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T

112.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T

113.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F

114.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F

115.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T

116.“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F。

117.“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T

118.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F

119.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而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T

120.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F

121.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F

122.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T。

123.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来塑造,更重要的是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T

124.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T

125.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F

126.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F

127.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T。

128.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T。

12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F

130.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T

13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F

132.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F

133.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T

134.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T

135.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F

136.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T

137.“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T 138.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F。

139.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F

14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F

141.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T

142.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取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F

143.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T。

144.“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义、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义、行”的顺序来进行。F

145.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F

146.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T

147.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人事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F

148.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F

149.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F 150.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T

151.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功能。T

152.书院一经出现就成为了教学授课的场所。F

153.书院作为一种与学校类似的教育机构,它的教学方法与学校的教学方法也相似。F 154.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F

155.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F

156.在“五经”中,《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T

157.儿童一般是由抽象思维发展到具体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识记。F

158.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因素造成的。T

159.小学生应着眼于为未来作基础性构建,培养学习兴趣及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T 160.整个童年期,学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交错的矛盾。F

161.应加强高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期教育,使其对生理的变化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调适F。162.培养学生爱好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属于智育的范围。

F

163.美育即是艺术教育。F

164.培养学生养成从事体育活动所需的良好意志、道德或品德,也是体育的一个基本任务。

T

165.无知即无德。T

166.“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T 167.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F

168.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F

169.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通过申诉或诉讼保护自己。T

170.“教师中心论”认为,人的天性的自然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F

171.维果茨基认为教育不应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T

172.学科之间的隔绝与封闭不利于学科自身的生长与发展,这也同样适用于学生认知的生长与发展。T

173.所谓综合课程是将各门学科知识加以拼盘与混合的产物。F

174.美国学者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主要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F

175.隐性课程的实施具有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因此,想要设计和开发隐性课程是不可能的。F

176.对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来说,课程活动是没有目的的。F

177.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T 17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间接经验的获得受到他们直接经验的制约。T

179.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F

180.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的目的就是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F 181.教学原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T 182.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T

183.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F。184.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T

185.自我教育法是德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低年级学生不宜采用。T

186.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的发挥。T 187.教学工作评价主要看学生在各种考试与测验中的得分高低来进行。F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教育史上“文翁兴学”发生在(c ):

A公元前136年B公元前124年C公元前141年D公元前221年

2.在我国汉代经馆教学中,采用由高足弟子教授其他求学者,这种教学方法称为(c ):A小先生制B导生制C转相传授D合作教学

3.“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编撰者是(d ):

A孔子B董仲舒C韩愈D朱熹

4.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c ):

A京师大学堂B北京大学C京师同文馆D方言学堂

5.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发生于(a ):

A1901 B1902 C1904 D1905

6.下列哪一个报告带有一个醒目的标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d

A《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B《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C《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7.以下哪一个社会开始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c

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奴隶社会D原始社会

8.教育民主化产生于以下哪种社会运动:c

A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C资本主义反对封建制度D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9.下列哪个朝代以后,儒家思想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中占据支配地位:a

A汉代B元代C春秋战国时期D唐代

10.我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十分不同的特点在与:c

A强调科技教育B强调社会本位C强调宗教教育D强调个人本位

11.下列命题陈述中,与个人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的是:d

A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个体是自足完善的

B个体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个体拥有一个逻辑上先于具体社会历史的超验自我

D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

12.下列命题陈述中,与社会本位论基本假设不符的是:d

A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

B真正的个人是从来不存在的,个人的观念只是一个抽象、一个虚名

C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具有超乎个人的独立存在性质

D个人是历史的起点,而不是历史的结果

13.下面所列举的情形中,导致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发生冲突的是:a

A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B社会法制健全,个人的基本自由有保障

C个人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与义务D社会(或国家)对来自个体的批评持宽容的态度

14.关于个人自由的价值辩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C个体自由是促进个体生长的必要条件

D个人自由是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

15、关于“民主纪律”的特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民主的纪律是相对于“奴性的约束”而言的

B民主的纪律维护并尊重个人的基本自由

C民主的纪律是运用民主的程序与方法,经共同协商与讨论产生的

D民主的纪律依靠外力的强制与胁迫得以维系

16.“儿童中心论”的最早代表人物是:d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罗夫D卢梭

17.心理学家经过测量发现智力迟钝者的智商低于:c

A60 B80 C70 D90

18.已有研究表明,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b

A4—5岁B4岁C3岁D2岁

19.环境——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班杜拉B皮亚杰C格塞尔D布鲁纳

20.我国古代阐述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b

A《师说》B《学记》C《论语》D《大学》

21.以下陈述与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不符的是:d

A课程即预定的学科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B课程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

C课程是预成性的,以固定的结果或产品形态存在

D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是这种课程范式的突出代表

22.以下陈述与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不符的是:d

A课程即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

B课程以学习者获得的“学习经验”为本位,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取

C课程是生成性的,以活动或过程形态存在

D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这种课程范式的突出代表

2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

A(德)洪堡B(美)杰弗逊C(美)埃利奥特D(德)赫尔巴特

24.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25.以下关于必修课程属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它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课程B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以及学生的基础学力C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基础D它的地位高于选修课程

26.以下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c

A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B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C教学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过程D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7.以下对相对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是:b

A是针对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地位而进行的评价B通常以百分制形式出现

C相对评价又称常模参照评价D通常以标准分数的形式出现

28.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提出者是:c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D杜威

29.以下不是教学的作用的是:d

A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C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D学生掌握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

30.贯彻正面教育原则,要求教师:a

A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B要热情关怀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C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D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31.共产主义的道德核心是:c

A爱国主义B理想C集体主义D自觉纪律

32.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的提出者是:d

A杜威B洛克C赫尔巴特D马卡连柯

33.如果学生“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这说明教师违背了哪条德育原则:a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正面教育原则34.通过创设良好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法称为:d

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35.对教职工的工作考核一般分为:

A考德、考勤、考绩B考勤、考绩、考能

C考勤、考绩、考识D考勤、考绩、考学历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通过:

A1985年B1986年C1994年D1995年

37.关于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以下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就是看学生在考试或测验中的考分高低

B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不能仅就学生的考分作横向比较,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或起点水平,反映学生的进步与提高程度

C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是否有效,与用来检测学生成绩的试卷本身编制得如何密切相关

D教学工作的结果评价严格来讲,还应包括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

38.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 年一贯制

39.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40.1905年清政府设立(),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A教育部B学部C国子监D大学院

41.我国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

A20世纪前B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

42.“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

43.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A规章制度B思想观念C优秀师资D物资设备

4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科学实验B社会经验C生产劳动D学校教育

45.学科的体制化始于下列哪个时期:

A十一二世纪B十三四世纪C十七八世纪D十八九世纪

46.据1995年统计我国800多所高校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

A60% B50% C40% D30%

47.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哪个年代:

A60 B70 C90 D80

4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第2款强调的是:

A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B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C教育应致力于国际理解与沟通D教育应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49.以下教育措施中与人权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学习了解重要的人权文件B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C了解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与方法D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共精神

50.以下关于“个性教育”涵义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个体内在的、独特的天赋潜能B其手段是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C 它鼓励学生处处特立独行,处处标新立异D它以对学生基本自由的尊重为前提51.关于现代教育的“社会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传递和保存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或文明成果

B培养能更新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

C培养既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同时又能合理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

D 复制、再生产出现有的社会存在模式

52.关于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的区别,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理性的权威诉诸理智的说服,非理性的权威诉诸权力的压服

B理性的权威建立在对话、讨论、协商的基础之上,非理性的权威建立在专断、独自的基础之上

C理性的权威排斥情感,非理性的权威依赖情感

D理性的权威愿意接受健全的批评,非理性的权威拒绝接受任何批评

53.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工人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

A教育行政人员B校长C教师D学生

54.下列哪项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

A热爱学生B加强自身道德修养C热爱劳动D热爱教育工作

55.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A列宁B加里宁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

56.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活动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

57.教师阶段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B在职培训C继续教育D终身教育

58.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逻辑性B系统性C简约性D实践性

59.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E强调从“做”中学,从活动中、从行动中学习

60.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A侧重于间接经验的获取与侧重于直接经验的获取的关系

B侧重于书本公共知识的学习与侧重于个人实践知识的学习的关系

C关注经验的逻辑方面与关注经验的心理方面的关系

D注重思维与注重行动的关系

61.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2.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入、详述和汇总B导入、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63.讨论时,每组的人数一般:

A5-8人B10-15人C越少越好D越多越好

64.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部分:

A主体B客体C中介D范式

6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简捷性主要是指:

A任务较简单B教学进度快C短时间学到人类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知识D有教师引导,学生少出认识错误

6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67.品德构成的基础是:

A道德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8.在德育中,要注意“一八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哪条原则: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69.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A各科教育B团队教育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

70.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

71.社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

A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B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

C人际关系与文明礼貌D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

72.在学习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其次要抓好():

A思想工作,学习成绩B课堂质量,家庭作业布置

C课堂管理,学生档案管理D课堂管理,课外活动

73.以下不属于班级组织管理工作的是:

A指导学生成立自治组织B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C班级小干部的岗位转换D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74.建国以来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75.以下评价方式中与个体内差评价不符的是:

A对个体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

B对个体不同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

C对个体不同时期内同一方面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

D对不同个体同一学科的成绩表现进行比较

76.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

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对这一命题的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美育对智育具有促进作用B美与真是相通的

C儿童思维的天性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富有诗意的创造离不开对美的感受

D智育对美育具有制约作用

77.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三个不同的阶段,主张美育是沟通“物质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桥梁的学者是:

A(中)孔子B(德)席勒C(中)李石岑D(苏)苏霍姆林斯基

78.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的教育(服务于国家或个人现实利益的满足)与“实体世界”的教育(代表着一种终极关怀或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的中介与桥梁的学者是:

A(的德)席勒B(中)蔡元培C(中)李石岑D(苏)苏霍姆林斯基

79.英国学者洛克曾认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一判断讲的是:

A体育与德育的关系B体育与智育的关系

C体育与美育的关系D体育与其它各育的综合关系

80.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劳动技术教育时,曾指出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劳动”

必须是一种“教育劳动”,下列关于“教育劳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与劳动者精神世界相联系、相统一的劳动

B它关注的是人在劳动中的精神生活

C它是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

D它与一般的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

81.“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C英国学者斯宾塞关于体育、智育、德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82.以下关于“个性发展”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单个个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的

B个性发展是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的

C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全面发展而言的

D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独特性的发展

83.以下关于素质教育的描述与判断不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它反对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B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普及性教育

C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D素质教育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教育

84.围绕“无知即无德”这一命题所作的下列判断中,不合理的是:

A有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却道德败坏,这表明道德可以独立于知识之外

B行善必先知善,“知善”不仅仅是了解道德规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了解道德规范存在的理由与依据

C任何道德规范都必须接受理智的评判

D道德不可能建立在迷信、愚昧和无知的基础之上

85.下列描述中与近代学者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不符的是:

A强调“忠君”和“尊孔”教育B推崇个性的自由发展

C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D重视美育和世界观教育

86.在建国以来的历次中小学课程改革中,首次在中学开设劳动技术科目或职业训练科目的年份是:

A1951年B1956年C1958年D1961年

8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的年份是:

A1963 年B1956年C1951年D1981年

88.在我国,首次尝试按较高的和基本的教学要求,编写出适应不同地区差异的甲种本、乙种本教材的年份是:

A1981年B1983年C1985 年D1978年

89.在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逐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教育文件是:

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0.下列关于校本课程的各种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

B校本课程是根据一定的学校教育哲学,有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及有关的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决策的,为了满足学校自身特殊需要而开发的一种课程

C它的开发采取“研制”—“开发”—“推广”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

D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具有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91.下列关于国家课程的各种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国家课程是由中央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组织的专家学者编制的课程

B它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

C教师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依照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的呈现

D以开发出全国共同的、统一的课程方案为目标

9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完善教育体制,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

B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C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对教育的领导权,保证教育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D完善教育体制,增强其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受教育需求的灵活性,从而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9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

A延续和传播文化B决定文化传统的特点

C整理、发展和创造文化D创造独特的学校文化

94.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学校文化的特点:

A是社会组织文化的一种表现B整合性较强C组织比较严密D多层面、多类型95.以下哪一方面不是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特点:

A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可能各不相同

B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

C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

D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96.我国中小学德育标准提出的“四有”是指:

A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体质

C有理想、有精神、有文化、有纪律D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7.以下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是:

A脑重量增加,神经系统逐渐完善B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C思维的逻辑性增强D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是各种情感产生以及变化的主要原因98.儿童的思维发展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是处在:

A0-2岁B2-7岁C7-11岁D11-14岁

99.提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学者是:

A华生B班杜拉C皮亚杰D维果茨基

100.在个体发展的某个时期,对外界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这称之为个体发展的:

A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C成熟期D青春期

101.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

A(美)克伯屈B(美)杜威C(法)卢梭D(德)福禄倍尔

102.关于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经验的关系,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逻辑的经验是由心理的经验发展而来的B二者是一个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C同一生长过程的起点与终点D逻辑的经验是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手段,将心理的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的结果

103.泰勒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主要的不足是:

A逻辑不够清晰B缺乏明了的结构C不易理解和把握

D围绕预定的、固定的课程目标来组织教学或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容易压制或牺牲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104.贯彻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

A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一般要求B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系统性

C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D以教材为本,主要强调教材的系统性105.以下哪一项不是学校管理过程中执行阶段的工作:

A适当地组合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和因素,使之合理利用

B学校负责人对下级给予适当的支持、关心和帮助

C充分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D进行总结,发扬成绩,吸取教训

106.采用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一做法,违反了教育评价的哪一原则:

A伦理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

107.下面关于确定教学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主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B目标的表述最好不要用概括化的含糊的表达方式

C目标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D对行为的描述应可以区分出不同行为的不同特征10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C不结合其它的方法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109.提出课程编制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美)杜威B(美)布鲁纳C(英)L·斯腾豪斯D(美)R·泰勒

110.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A班级环境布置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111.关于形成性评价,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评价的内容范围较小,但运用的频率较高B它不是一种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评价,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C它侧重于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学习过程的评价D它侧重于问题诊断和教学反馈,而不是等级评定

112.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

A识字学习B音乐学习C绘画学习D算术学习

113.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

A天文学习B技术学习C儒家经学学习D“射”与“御”学习

114.书院的官学化的倾向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明朝D清朝

115.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中小学堂是在:

A唐朝B宋朝C元朝、明朝D清朝

116.“六艺”中的“礼”为()教育内容:

A艺术B基础文化知识C文字D政治伦理

117.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哪个目标的具体内容:

A态度和价值观B技能C知识D行动

118.下列哪个哲学家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A柏拉图B康德C亚里斯多德D苏格拉底

119.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

A遗传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环境

120.青少年儿童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

A五六岁之间B七八岁之间C三四岁之间D十一二岁之间

121.下列哪个时期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个体开始主动地认识自己及周围世界:

A童年期B婴儿期C乳儿期D幼儿期

122.以下关于“自治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它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B它有助于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责任C它是学生学会运用自由的根本手段D自治教育是不需要纪律约束的教育123.关于我国古代教育的教育目的,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以道德教育为轴心B强调“明人伦”、“明礼”

C主要反映在儒家教育思想之中D重视个别教育和个性发展

124.在中国近代学者中,最早专门论述设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性的是:

A严复B龚自珍C张之洞D梁启超

125.借鉴英国学者斯宾塞的教育思想首先倡导对学生进行体育、智育与德育的我国学者是:

A梁启超B严复C魏源D康有为

126.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教育目的思想表述是:

A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相关表述

B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相关表述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相关表述

D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相关表述

127.教师的专业成熟最终反映在:

A对班集体的培养B对教育工作的认同程度

C对教育工作理解认识处于稳定状态D对完成所担任工作的努力

128.建构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皮亚杰C布鲁纳D班杜拉

129.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

A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B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C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D能够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说

130.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属于:

A沉思型B辐合型C发散型D冲动型

131.下列哪项权利是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本保障:

A参加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B获得公正评价权

C获得奖学金D获得申诉或诉讼权

132.关于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经验的关系,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A逻辑的经验是由心理的经验发展而来的B二者是一个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C同一生长过程的起点和终点D逻辑的经验是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手段,将心理的经验加

以系统化、条理化的结果

133.下面所列举的各种课程类型中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而成的“生物学”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活动课程D中学数学课程

134.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

A(美)杜威B(美)克伯屈C(美)杰克逊D(美)阿普尔

135.“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衡量教师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这是()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36.“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37.“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38.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9.对学生实施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的内容:

A爱国主义教育B道德教育C理想教育D民主与法制教育

140.“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的要求: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道德教育

141.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的()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D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14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144.关于操作测验,以下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它是一种非文字测验B它主要通过观察被试实际的操作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

C这种评价主要用来检测被试将知识、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D操作测验只适用于动作技能的评价

145.我国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的是:

A校长负责制B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党支部负责制D民主集中制146.以下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中,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A新课程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的摸底测验B课堂提问C课程结业考试D升学考试147.以下关于纸笔测验中主观式题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允许学生自由作答、自由作出反应B命题比较简单、比较省时

C能够较好地用来检测学生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能较为清晰地反映被试的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D给被试提供了猜测答案的机会

148.“六艺”中“乐”为()教育内容:

A艺术B基础文化知识C文字D政治伦理

149.“六艺”中“书”是()教育内容:

A艺术B书法C文字D政治伦理

150.察举制始于():

A西汉B宋朝C魏晋南北朝D隋朝

151.科举制始于:

A宋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清朝

152.九品中正制始于:

A西汉B宋朝C魏晋南北朝D隋朝

153.按个体典型身心特点和主导活动,可将个体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不正确的是:

A乳儿期(0-1岁)B婴儿期(1-3岁)C童年期(3-7岁)D成年期(25-65岁)154.下列哪个时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A2-3岁B1-2岁C3-4岁D5-6岁

155.以下哪个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156.下列哪个时期是个体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期:

A青年初期B幼儿期C少年期D童年期

157.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换,开始出现辨证思维的时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C成年期D青年期

158.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提出于:

A20世纪80年代初期B20世纪80年代中期

C20世纪80年代末期D20世纪90年代初期

159.智育的核心内容是:

A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B发展人的智能,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C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D培养从事认识活动所需要的情感、态度

160.在教育史上最早倡导美育的学者是:

A(德)席勒B(中)蔡元培C(中)王维国D(美)杜威

161.以下关于美育的各种描述或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美育所涉及到的“美”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B美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增进审美的感受性,提高审美判断力,发展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等

C美育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D美育主要是通过学习美学、艺术教育来进行

162.关于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下列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A重视程序性知识、实践知识的获取B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C强调手脑并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

163.“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赫尔巴特、卢梭B卢梭、凯洛夫C杜威、凯洛夫D赫尔巴特、凯洛夫164.“儿童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杜威、凯洛夫B凯洛夫、赫尔巴特C卢梭、杜威D卢梭、加离宁

165.在《师说》中指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思想家是:

A孔子B韩愈C孟子D荀子

166.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何种关系:

A相互促进B授受C相互影响D相互依存

167.男女的智力结构各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男孩的表达能力优于女孩B女孩的数学能力优于男孩

C男孩较女孩空间视觉能力强D男孩的听觉、音辩能力优于女孩

168.提出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美)杜威B(英)L·斯腾豪斯C(美)R·泰勒D(英)H·赫斯特169.按照课程编制的“泰勒理论”,课程编制的步骤应为:

A选择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B组织学习活动、选择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C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

D评价学习结果、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活动

170.在课程学者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主要依据三个来源,下面所列举的来源中不正确的是:

A依据对学生的研究B依据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C依据学科专家的建议D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

171.以下所列举的课程知识的编排方式,不属于课程的纵向组织是:

A由已知到未知B由简单到复杂

C由一般到个别D围绕某一主题将相关知识组织起来加以学习

172.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原则决定的: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B备课C检查作业D个别指导

174.课外作业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A预习、学习和复习B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作业

C阅读、背诵和复述D口头作业、练习和社会调查

17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方式:

A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采用的B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

C师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D学校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

176.“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等”主要依据了德育的()原则:

A尊重、现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正面教育C知行统一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77.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原则: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178.以下关于纸笔测验中客观式题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这类题目往往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不允许被试自由发挥B覆盖面大,评分标准简单明了,容易把握C评分客观、迅速、效率高D对题目的解答容易受被试文字表达能力的影响

179.关于教育评价,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中不正当的做法是:

A评价应以事实为准绳,为依据B评价的方法应与被评价的对象相适应、相匹配C评价的标准与被评价的对象可以不存在直接的、理性的联系

D各评价标准应是内在连贯的,并得到始终如一的执行

179.关于校本课程的合理性辩护,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校本课程的实施采取评价方式,它的实施效果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B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C课程开发周期短,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课程,能较快地适应变革的需要

D能充分照顾到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差异性,能满足各地区、各学校对课程设置的个性

化要求

18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内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181.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182.关于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评价,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

B它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而不是纸笔测验

C相对而言,它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不是学习过程评价

D评价与课程活动整合在一起,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从事探究学习的一部分

183.下列描述与隐性课程无关的是:

A美国学者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B班级生活中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C课程知识负载着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以隐含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D学生在家庭或社会生活中,有意无意之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184.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实施教学是由()原则决定的:

A理论联系实际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D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85.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与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的关系是由()原则要求的: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C循序渐进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多选题:

1.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它们是:

A外国语学堂B师范学堂C军事学堂D技术实业学堂

2.相对于教会学校而言,西欧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A骑士教育B城市教育C行会教育D宫廷教育

3.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指标包括:

A投入指标B压力指标C状态指标D质量指标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因材施教原则B启发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批判性原则

5.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共同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或国家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B教育只是服务于社会或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C承认个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D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塑造良好的公民

6.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信奉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有:

A推崇个人的价值与尊严B尊重个人的基本自由

C重视个性及其发展的价值D强调个体的社会化价值

7.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信奉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有:

A推崇社会的价值与尊严B强调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服从

C重视个体社会化的价值D强调个体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

8、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

A道德素养B知识素养C心理素养D身体素养

9、设置综合课程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A把综合课程等同于各门学科知识机械的、简单的拼盘与混合,使之成为各科知识的“大杂烩”

B虽然照顾到了各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但容易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学习

C成功的综合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知识基础,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但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D综合课程的学习效果,难以在考试中加以检测

10.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

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

11.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主要的特点在于:

A强调学生应把已有知识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原材料看待,而不是作为固定不变的知识加以接受,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力

B强调课程活动必须是那些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

C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过程原则”,以确保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D只重视教学过程,忽视教学效果

1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

A创设学习环境B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C引导学生领会知识D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E检查和巩固知识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有:

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课后教导与评价

14.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结构紧凑

1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区别在于:

A在活动方式上,德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发形成过程

B从影响因素上看,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要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C从形成的结果看,德育过程的结果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内容

D从活动要求上看,德育过程较思想品德形成过程要少考虑一些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6.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的任何一方面开始:

A行B知C情D意

17.在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的矛盾:A外部客观世界B学生认识水平之间C认识内容上D认识结果上

18.1982年,我国第二次尝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分科型”教材,其做法是将“语文”分成哪两科分别进行教学:

A阅读B写作C汉语D文学

19.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主要与下列哪些力量有关:

A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深入人心的教育民主化运动B教师逐渐增长的专业技能

C教师职业逐步专业化的需要D国家课程开发固有的各种弊端

20.研究性课程主要针对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偏差而开设的,这些偏差包括:

A仅仅注重教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忽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B仅仅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忽略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行动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

C在现行的教育中,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大多是没有活力的知识,知识只是作为被“冷冻”的“货物”加以贮存,知识没有进入“周转”,没有在行动中得到运用、检验和重组

D现行教育只注重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书本知识、公共知识,忽视了那些有价值的个人实践知识、内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1.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

A掌握从事探究活动需要了解的有关知识B获得从事探究活动必备的各种探究技能

C养成从事探究活动必备的习惯、态度或气质D前三项答案均不正确

22.学校教育概念的几个基本内涵是:

A教育发展受社会制约B教育发展受到受教育者的制约C教育具有不同层级、结构D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重要标志23.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几种:

A官学B私学C书院D大学

24.我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几种形式:

A察举制B推荐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5.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A取消等级教育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思想C提倡教育结果的均等D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

26.教育平等的含义包括:

A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社会化B教育权利平等C教育机会均等D差别性对待原则

27.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

A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B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C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28.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从它产生与兴起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29.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从它产生与兴起的历史背景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A社群主义哲学B国家主义思潮C极权主义运动D科学技术的发展

30.在教育目的观上,具有社会本位论倾向的教育学者有:

A(法)涂尔干B(英)罗素C(德)凯兴斯泰纳D(意)秦梯利

3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主要通过()进行:

A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B请有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

C对教学经验的反思D定期到师范院校学习

32.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的义务包括:

A以身作则,为人师表B忠实执行教育方针,努力实现教育目的

C遵守教育规章制度,努力工作D履行学校聘任合同规定的各项聘约,完成教学任务33.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

A教育学B管理学C心理学D学科教学法

34.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

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内隐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卷)班级姓名 一、判断题(12X2=24分) 1、心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3、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产生的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是感觉。() 4、注意有两个特点:一是注意具有指向性,二是注意具有集中性。() 5、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是人的最基本的四种情绪表现。() 6、旅游服务人员的意志与情感互为动力或互为阻力。() 7、思维的敏捷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兴趣为前提的。() 8、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起来的活动方式。() 9、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 10、动机是支配人们行动的最根本、最直接的驱动力。() 11、挫折是一种心理感受。() 12、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二、选择题(6X4=24分) 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以便于下次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3、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4、“处事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遇事缺乏决断力、交际面狭窄”的人属于() A、内向型性格 B、外向型性格 C、情绪型性格 D、意志型性格 5、气质的典型类型有:()几种类型。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6、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应该包括:() A、躯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D、道德健康 三、简答题 1、对旅游服务人员美感的要求有哪些?( 6分) 2、游客的餐饮心理需求有哪些?餐饮服务的心理对策有哪些?(10分) 3、游客购物的动机有哪些?(10分) 4、游客的游览心理活动有哪些特点?导游服务应采取哪些心理对策?( 13分) 四、论述题(13分) 什么是自信?自信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旅游心理学试题

旅游心理学 一、选择题 1.______精神病医生埃里克·伯恩博士在他的专著《大众的游戏》中形象地提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能力、气质、性格都属于() A.人的心理 B.个性心理倾向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______是旅游业的灵魂;______是服务业的基石。() A.旅游服务,服务质量 B.服务质量,旅游服务 C.软件质量,硬件质量 D.硬件质量,软件质量 4.一般情况下,旅游的许多主要动机较明显地存在于哪种自我状态之中?() A.父母自我状态 B.儿童自我状态 C.青年自我状态 D.成人自我状态 5.当服务员发现客人对服务项目兴趣不大的时候,服务员应该怎么办?() A.控制积极性、继续服务 B.提高积极性、继续服务 C.控制积极性、暂停服务 D.提高积极性、暂停服务 6.根据需要层次论,基本需要包括()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 B.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C.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7.领导者即使没有才能也能让部下服从。这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决定的?() A.资历因素 B.传统因素 C.职位因素 D.品格因素 8.由于某个行员服务给旅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位旅客就认为这家饭店其它方面的服务肯定不错。这属于哪种知觉心理定势?() A.晕轮效应 B.首次印象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9.职业心理对服务员的意志要求主要有() A.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可塑性 B.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C.自觉性、忍耐性、坚韧性、可塑性 D.自觉性、忍耐性、果断性、可塑性 10.在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中,______为态度的核心部分。()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A

2011-2012年第二学期《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A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人们的需要总是指向于某种具体的事物,是对一定对象的需要。这是指()。 A、需要的选择性 B、需要的指向性 C、需要的周期性 D、需要的发展性 2、从气质的类型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 A、胆汁质 B、抑郁质 C、多血质 D、粘液质 3、应朋友之邀请而作访友旅行的动机是()。 A、业务动机 B、交际动机 C、文化动机 D、购物动机 4、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对性格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环境影响 D、文化因素 5、培养各种技能的基本途径是()。 A、练习 B、模仿 C、思考 D、尝试 6、一个情绪爱激动的游客,在旅游途中可能爱发表意见,吃饭时可能热情好酒, 而在等待时可能最不耐烦。这表现了气质的()。 A、先天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两极性 7、中国古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说()。 A、味觉的适应作用 B、视觉的适应作用 C、听觉的适应作用 D、嗅觉的适应作用 8、当员工发怒时,心中默念“息怒!息怒”,常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叫()。 A、躲避刺激法 B、自我暗示控制法 C、转移注意法 D、照镜控制法 9、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心理学上指的是: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智力 10、吃酸苹果之后再吃点心,点心格外甜,这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选择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生活实践作用 11、为了进行政府间的事务交往而外出旅行的动机是()。 A、业务动机 B、交际动机 C、文化动机 D、购物动机 12、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经常主动地去感知、思考某一事物,并竭力去观察、研究这一事物时,我们就说这个人具有某方面的()。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情感 13、某旅游者对事敏感、体验深刻、孤僻畏缩,可以推断他的气质类型是()。 A、兴奋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D、忧郁型 14、在个性心理特征中,能力、气质、性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 起着核心作用。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智力 15、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游客对当地的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很感兴趣,特别注意搜集当地人文、历史、传说等方面的资料,这类游客属于哪种类型的客人 A.探险猎奇型B.交际型 C.观光型D.研究考察型 16、酒吧服务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同一时间内要清楚地注意到客人 的需要,也就是说要具有()。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17、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动机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18、骨骼与肌肉活动相联系的技能的练习是指()。 A、心智技能练习 B、操作技能练习 C、分段练习 D、综合练习 19、旅游者要求住宿的酒店环境优美,房间布置考究雅致,餐厅装饰富丽堂皇或清幽典雅等,这是旅游者()。 A、认识的需要 B、美的需要 C、宗教信仰的需要 D、增加人生经历和体验的需要 20、()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能够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去达到预定的目的。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毅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按照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旅游心理学》期末试题 成绩: 本试题卷共五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入以下横线上) 1、旅游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影响的左右,社会影响大致可分为四类、参考群体、和社会文化。 2、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心理、、 和组织心理。 4、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交易滞后性、、不易测量性、应有效用的主观放大性的特性,再加上旅游者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有短而浅的交往,旅游者往往会对旅游服务抱有超值期望,向旅游服务人员提出一些与他们所付的费用不相称的、过高的要求。 5、服务人员在为客人服务时,要以“情绪谱”上的为情绪基调,可以有所变化,但一般向上不能超过向下不能超过。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写到以下表格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定程度的单一性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需要来平衡,但这种平衡只是相对的说法。() 2、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压力越小,群体成员工作绩效越高。() 3、领导是一种活动,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过程。() 4、前厅服务员用姓名称呼客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使客人有被冒犯的感觉。() 5、人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但知识技能可以不断积累。() 6、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报酬—投入比和与之比较的另一个人的报酬—投入比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员工就会采取措施以达到这种平衡。() 7、心理学家认为,群体冲突是有害无益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避免群体冲突的发生。() 8、群体可以整合个体成员的各种优势,所以群体运行的效率远远高于个体。() 9、非正式沟通只应用于非正式群体,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 10、在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类型中,链式沟通网络信息需要经过层层传递,层层筛选,因此最容易造成信息漏失和信息失真。()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晕轮效应: 2、人际交往: 3、认知: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附答案) 一、判断题 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P5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P249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P244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P120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P9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P111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P24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P76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P131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P199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P174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P2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P203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P117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P173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P41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P249 2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P27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P250 25.国家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 )P161 26.德育过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P205 27.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P3 28.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P81 29.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P138 30.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P150 31.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2.《学记》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P27 33.综合课程的组织方式基本上属于课程的横向组织。(√)P149 34.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P49 35.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P51-52 36.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他们智力发展的高低。(√)P176 37.学科课程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 )P174 38.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39.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P122 40.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P209 二、单选题 1.经馆的对象大多数是成年人,主要是(C)。 A、天文学习 B、技术学习 C、儒家经学著作学习 D、“射”与“御”学习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学年旅游心理学期末习题完整版

学年旅游心理学期末习 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旅游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卷) 班级姓名 一、判断题(12X2=24分) 1、心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3、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产生的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是感觉。() 4、注意有两个特点:一是注意具有指向性,二是注意具有集中性。() 5、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是人的最基本的四种情绪表现。() 6、旅游服务人员的意志与情感互为动力或互为阻力。() 7、思维的敏捷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兴趣为前提的。() 8、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起来的活动方式。() 9、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 10、动机是支配人们行动的最根本、最直接的驱动力。() 11、挫折是一种心理感受。() 12、气质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二、选择题(6X4=24分) 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以便于下次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3、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4、“处事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遇事缺乏决断力、交际面狭窄”的人属于() A、内向型性格 B、外向型性格 C、情绪型性格 D、意志型性格 5、气质的典型类型有:()几种类型。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6、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应该包括:() A、躯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D、道德健康 三、简答题 1、对旅游服务人员美感的要求有哪些( 6分) 2、游客的餐饮心理需求有哪些餐饮服务的心理对策有哪些 (10分) 3、游客购物的动机有哪些 (10分) 4、游客的游览心理活动有哪些特点?导游服务应采取哪些心理对策( 13分) 四、论述题(13分) 什么是自信自信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旅游心理学自学考试试题

浙江省2011年10月自学考试旅游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8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______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2.在旅游活动中,人们的不少决策是属于______。 3.知觉的心理定势主要有首次效应、______、经验效应和刻板印象。 4.学习最本质的东西就是______。 5.在现代社会动机中内含的旅游动机其表现形式有______、好奇心、闲暇和消遣、社会交往和社会趋势。 6.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己有两种自我形象:______和理想自我。 7.态度的特性包括:对象性、强度、稳定性和可变性、______。 8.文化造就和影响旅游者的______和行为。 9.组织变革导向包括人员导向、______、结构导向和环境导向。 10.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定向阶段、______、情感交换过程和稳定情感交换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客房部经理直接领导和管理副经理、客房区主管、公共卫生主管、工服房主管……,每个主管直接领导和管理若干领班,领班又直接领导和管理一线服务人员,这直接体现了 ( ) A.组织体制 B.管理层次

C.管理幅度 D.组织结构 2.下列选项中对领导者的影响力起到催化剂作用的是( ) A.情感因素 B.能力因素 C.品格因素 D.知识因素 3.下列选项中属于领导功能中的主要功能的是( ) A.协调功能 B.激励功能 C.指挥功能 D.组织功能 4.依据共同的理想、信念、志向、奋斗目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 A.亲缘型 B.爱好型 C.利益型 D.信仰型 5.解决复杂问题时效率高的正式沟通渠道网络是( ) A.轮式和链式 B.轮式和全通道式 C.圆周和全通道式 D.圆周和Y式 6.下列选项中,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先天条件的是( ) A.智力 B.知识技能 C.实践机会 D.个人勤奋程度 7.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认知成分是态度形成的______,情感成分是态度形成的______,意向成分是态度的______,三种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 A.基础、核心、外观 B.核心、外观、基础 C.外观、基础、核心 D.外观、核心、基础 8.客房服务员能为客人传递口信、代转留言条,需要时餐饮服务到客房,衣物洗烫等。这主要体现了客房服务的( ) A.整洁 B.便利 C.舒适 D.宁静 9.服务初始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 A.吸引客人 B.尊重客人 C.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D.提供针对性服务 10.在现代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形态是( )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及答 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5年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旅游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自学考试《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有的人因车祸损伤大脑,康复后虽然眼睛外形完好,却不能瞧到东西,这说明了心理( )。 A 就是人脑的机能 B 就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C 具有主观能动性 D 具有选择性 2、“博鳌”现象反映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 )。 A、“酒香”效应 B、“酒好”效应 C、“口碑”效应 D、“名人”效应 3、“寻根问祖”归因于( )。 A、安全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4、“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反映旅游态度形成中( )因素。 A、知识经验 B、深刻经历 C、需要的满足 D、群体态度 5、“桂林山水甲天下”反映了旅游态度的(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舆论因素 6、提出16PF的心理学家就是( )。 A、弗洛伊德 B、荣格 C、奥尔波特 D、卡特尔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出旅游者( )的情绪情感。 A、喜悦 B、激情 C、热情 D、心境 8、理智性强,对推荐商品与广告宣传具有很强评价能力就是( )的购物心理特征。 A、青年旅游者 B、女性旅游者 C、知识分子旅游者 D、高收入白领阶层旅游者 9、( )就是非胆汁质的行为倾向。 A、喜欢运动量大的剧烈运动 B、不达目的不罢休 C、兴奋的事情常常失眠 D、反映敏捷、头脑机智 10、在《西游记》取经团队中,( )在团队中起着润滑剂作用。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僧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旅游心理学研究范围涉及到( )。 A、旅游者心理活动 B、旅游者个体心理特征 C、旅游服务心理 D、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2、错觉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用的例子有( )。 A、“海市蜃楼” B、怪坡 C、“巫山神女” D、云南石林的“千钧一发” 3、通常情况下,旅游者对飞机的知觉主要与( )因素有关。 A、起飞时间 B、中途着陆次数 C、运行速度 D、沿途经过的旅游景点 4、下列需要中,( )属于精神需要。 A、工作环境 B、信仰 C、空气 D、友谊 5、入境团的外国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有( )。 A、有潜在的不安感 B、“锦上添花”心理 C、新鲜、好奇 D、疯狂购物心理 6、旅游态度的特征有( )。 A、情感性 B、可变性 C、对象性 D、稳定性 7、外倾型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有( )。 A、喜欢驱车前往旅游点 B、高活动量 C、选择非旅游地区 D、喜欢正规的旅游设施 8、( )体现出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A、激动与平静 B、浅与深 C、弱与强 D、积极与消极 9、旅游者对酒店服务的一般心理需求( )。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02(答案版)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2) 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 4、教案的作用仅在于为教师的上课做准备。(×)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8、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9、教师劳动具有的创造性和科学家一样。(×) 10、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12、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13、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14、席勒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15、在西方社会斯巴达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6、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结合各种调查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17、西方很早就有“无知即无德”的说法,其理由是“行善比先知善”。(√) 18、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1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20、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21、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22、班级是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群体,都是由正式群体构成。(×) 2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4、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25、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2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27、教育文献法就是资料收集法。(×) 28、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9、同行评价不太适合于形成性评价,较适用于总结性评价。(×) 30、德育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3、交流式评价优点是更自然、更隐秘,把评价与教学结合;通过问题的回答,揭示思维过程。(√) 34、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3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36、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37、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38、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发现法。(×)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40、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在做旅游决策时会受到_心理因素和_ _社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双重影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觉的组织性主要体现在接近原则、 ___封闭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相似原则_____ 三原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形态对旅游决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位___和__作用 _______ 。_ 4.____ 学习是一种经由练习,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它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___定向环节;_ __行动环节_____ ;_ ___反馈环节____ 。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格倾向是人格特征之一,主要有___外倾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 _ 内倾型______ 。来源网上 6.___________________ 纵向服务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 售前服务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售中服务_____ 和_ 售后服务____ 。_ 来源网上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意志品质:自觉性、___果断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自制力 _____ ;____ 坚韧性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旅游企业家来说,领导艺术主要体现在_领导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处理事 ______ 和__ 掌握时间_____三_ 个方面。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实现目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正确认定组织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 ______ 和_ __组织的社会责任 _____ 。 10.导游结束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提前为游客安排好离开的准备工作和__征询游客的意见和真诚地向游客道别_和_致欢送词_。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旅游者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 ___个性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心理状态。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觉的心理定势有首次效应、晕轮效应、_经验效应和刻板印象。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社会的旅游动机可以分为自我提高-社会反常动机与内含的旅游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 两_ 大类。 14. _______________ 态度的___强度指_赞成或不赞成的力量程度。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旅游服务工作的先决条件是__客我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6. _ 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认为在整个人格体系中,主要的人格特质有六个方面,包括智能、意志、_感情 ______ 、应付社会环境、感受社会影响与品格。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旅游者的需要变成服务一方便于接待的形式而进行的工作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诱导 ______ 。_ 20. ___ 非正式团体_____ 是_人们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愿结合而成的团体。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决策行为包括: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