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与真理

艺术与真理

艺术与真理
艺术与真理

艺术与真理

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在此存在论基础上,他揭示了科学并不能密切地关联真理,艺术作品却显现了真理,因而艺术比科学更切近存在真理及其本性。

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探讨,基于对传统真理观批判。在近代思想中,真理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关于真理本性传统观点和真理首次定义看法可归结为三个命题:第一,真理“处所”是命题(判断);第二,真理本质在于判断同其对象相“符合”;第三,亚里士多德既把判断认作真理源始处所,又率先把真理定义为“符合”。与这三个命题相关真理观把物实体作为认识依据,物客观存在导致真理,真理作为真命题(判断)乃是认知与实体符合。符合论真理观把真理看成是某种负荷者与它所表达(所代表)对象之间一种关系。在此,海德格尔揭示了真理被规定为符合这一情形。当命题或判断与对象(物)相符合时,就是真理。至于这种符合究竟是什么意义?又是如何可能?这些问题从未得到真正思考与解决。符合论真理观一直停留在似是而非理解与把握之中。一般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真理符合论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真”或“假”只是属于命题,而命题真假是看它是不是与“事实”相符合,“事实”由“事物”构成,命题是由词项构成,词项对应于事物,由词项结合而成命题对应于事物所构成事实。中世纪,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真理是思想适合于事物,这表达类似于“知与物肖似”思想。在真理与一般认识论观点方面,他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思想。

到了近代,在康德看来,真理在认识与对象一致中成立,这对象既与认识相关,又不同于其它对象。否则,即使认识与其它无关对象适应有效,此认识仍然虚假。在康德那里,关于真与假只存在于关于被思维对象判断里。黑格尔则把真理看成是对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理念揭示。十九世纪新康德主义则把这种符合论真理观与实在论关联起来,在他们观念中,实在论在方法上是落后幼稚,而符合论真理观同康德“哥白尼式转折”又是不相容,因此有必应把符合论与实在论相关联。正如巴雷特所说:“海德格尔重大主张是,真理并不主应是处于理智之中,恰恰相反,事实上理智真理是更为基本意义上真理所派生出来。”

海德格尔从人人都熟悉艺术作品入手,来显明艺术作品对真理揭示。艺术作品确具有物物性和应素,但是仅有这些物因素又是不够,还不足以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不局限于物性这些方面,必定还有超出和高于物性东西,而正是这些超出和高于物性东西,使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也即使艺术作品本性得到规定,进而构成了艺术作品本性。当然,这必然基于物性因素,而不能游离于其外。针对什么是物问题,海德格尔列举了西方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对物三种思考和解释:(1)物是其特性承担者;(2)物是感知多样性统一体;(3)物是赋形质料。海德格尔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未能揭示出物本性,它们只关涉存在者而未关切存在,因此是失败。但第三种观点影响很大,这种观点着重从形式与质料关系上思考物,把人造器具当作物,但也未能很好地揭示出物性。器具是人造,既是物又高于物,因而器具与艺术作品较为接近,处于自然物和艺术作品之间。因此,对器具探究有助于揭示艺术作品本源。为此,海德格尔选择了凡·高一幅名为“农鞋”油画,对农妇农鞋这一器具作了分析。

海德格尔直接从艺术作品切入。艺术作品使存在者从无蔽存在中开显出来,按照古希腊人说法,存在者无蔽即是真理,那么,艺术中真理得以显现。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本性就是“存在者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这里真理是存在自身显现,是存在自动显现自己。总之,真理是存在真理,自由就是让存在者存在,艺术本性就是揭示存在者真理,并使之显现出来。真理发生方式多种多样,而艺术是显现真理最重应方式。美与真理又是什么关系呢?在康德那里,真与美是分离。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而客观事物作为理念

外化,其真理就是揭示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理念。在黑格尔那里,美只是绝对真理一个发展阶段,艺术终将让位于哲学,他并不强调艺术真理性,也未能把真与美密切关联起来。与黑格尔不一样,海德格尔认为,美就是真理如此这般地在场标志。真理显现存在,而本原性美也正是存在自身显示而已。“因此,美属于真理自行发生,美是艺术通向自由必由之路。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东莞中公教育 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暑期阶段性复习即将开始,同学们需要利用这段集中复习的时间牢牢掌握学科知识点。今天,中公考研政治教研室的老师就为大家带来2018考研政治知识点解析: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供大家复习参考。 真理是在和谬误的斗争中得到发展的。真理和谬误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认识,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这样来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明显的。 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首先,真理和谬误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错误我们也就不知道何为正确,真理和谬误没有对方自己也就不能存在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其次,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贯通的。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出现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也就是说真理是有变成谬误的可能,谬误也是有变成真理的可能性的。我们知道真理都是具体的,是历史的是有条件的,不是抽象的,所以说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主客观符合,在实践的过程中,二者是有贯通转化的可能性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但是超出了一定范围这点,真理和谬误就会相互转化,谬误成真理真理成谬误。 谬误其实是人们认识真理的环节,在认识中产生谬误是不可避免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后,就可以克服谬误转化为真理。 为什么会有谬误产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看还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认识的过程中是充满复杂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主观片面的认识就都可能去产生谬误。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实践经验、社会地位等主观因素都会制约人们,使认识中带有一定的谬误。我们是有把握真理的能力,但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会把真理变成谬误。在把握真理的过程中,超出了它所适应的条件和范围,那么就会使真理转化为谬误。比如把真理教条化使它变成落后于或者超越了事物发展阶段,就把真理变成了谬误。真理虽然是可以转为谬误,但是真理本身就是真理,只有谬误是主观的,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善于去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谬误去做斗争,并且谬误可以化为真理,所以我们要总结过程中主观错误的地方,分析出来失败的原因,去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去把失败变为成功。在做题的过程中看到有把失败变成功,把错误不利的变成了正确的有利的,我们都要想到和真理谬误的知识点有关,从而进行作答。暑期的学习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暑期中公考研会继续就命题点重点难点再做讲解,希望同学们利用好暑期的时间,提升学习的效率。 1

“艺术与真理”阅读理解答案

“艺术与真理”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真理 [英]乔治·科林伍德 如果把想象和虚拟混为一谈,那么把艺术等同为想象的理论似乎就意味着这样一种见解:即艺术家是一种骗子。如果把想象完全说成是经验的一种形式,这种经验在一种无法区分的混合物或溶液中呈现真实的和不真实的东西。按照这种观点,艺术的任务就是建造种种可能的世界。 我们确定了真正艺术所特有的两种功能,一种是想象的功能,另一种是表现的功能。刚才论述的见解阐发了第一种功能却忽略了第二种功能。因为一种表现一个特定情感的想象的构造,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它是那个情感所必需的,因为它是唯一可以表现那个情感的构造。这就是说,在特定场合由特定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不只是因为他能够创作它而创作的,并且是因为他必须创作它。如果我们称这一作品仅仅是许多可能作品中的一个,认为他本来可以另外创作其中的每一个,那我们就说错了。他是在一生中某一时刻创作这个作品的,而且他决不可能在任何其他时刻创作它,在那一时刻他也不能创作任何其他作品。 如果一个艺术家在一个特定场合所说的话是他在那个场合可能说的唯一的东西,又如果引起那番话的产生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因而是一种思维活动;那就可以得出结论,即这番话决不是对于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漠不关心,它必然是力图叙述真理。在这番话是一件好的艺术品的情况下,它就是一番真实的言语,它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真理性是同一回事。 这一点往往被人否认,然而这种否认是出于误解。我们已经区分了思维的两种形式,即意识和理智。理智涉及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由于理智的真理是特殊类型的真理,即一种关系的真理,因此,理智就具有一种理解它的特殊方式,即论证或推理的方式。意识本身,因而艺术本身,并不是理智,它既不论证也不能论证。它不能说“这个因此就是那个”,或者说“这个因此就不是那个”。如果有谁认为理智是思维的唯一可能的形式,他就会认为,任何没有包含论证的东西就不可能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因而就不可能涉及真理。由于注意到艺术并不论证,他就会推理说,艺术与真理毫无关系。 指出一个人情感的真实性依然是真实性,这样来驳斥上述论点几乎是不值得进行的。当一个诗人今天厌恶生活并这样说时,并不是说他保证明天仍然厌恶生活,但是,他今天厌恶生活则完全是真实的。他的厌恶可能是一种情感,但是他感受这种情感是一个事实;对生活的厌恶可能是一种外表现象,但是所表现的事实则是一种实在。“一个女人不能既有可爱的美德又有令人讨厌的恶习,或这个世界不能够既是一个天堂又是一个垃圾堆。”——对于持这种论点的人,可以用诗人的名义这样来回答,即论证者似乎对逻辑的了解要比对女人的了解或者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多。 艺术对真理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它实质上是对于真理的追求。但是,它所追求的真理并不是关于关系的真理而是关于个别事实的真理。艺术所发现的真理是那些单一的而且自足的个体存在,从理性观点看来,它们都成为“项”,理智的任务就是确定或理解这些“项”之间的关系。这些个体存在中的每一个,当艺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存在着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 1 )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①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是说,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任何社会集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上或行动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后一代人总是要纠正前一代人的错误的,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真理同谬误相比较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为了判明真理,人们必须拿谬误作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要善于比较,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就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因为,“不是冤家不聚头”。 ②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是说,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某一种观点、理论、学说,在其刚刚提出时,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有时是很难分辨的。有些是真理的学说,人们往往认为它是谬误;有些实际上是谬误的东西,却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误认为是真理。人们发现和接受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真理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真理在斗争的过程中会越辩越明,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并日益得到丰富和发展;相反,谬误则会在斗争中日益暴露其本来的面目,为大多数人所抛弃。 ( 2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①真理转化为谬误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摘要: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简要介绍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其他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一些简单的论述.同时也介绍了哲学上所谓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论述过程中也对现在的热点问题即食物问题,在真理与价值之间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及想法。从而得出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但同是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区别;相互联系;食品问题 何谓真理,何谓价值,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很多人都听过,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呢?或许可以说真理与价值根本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看法,一百种想法。这才是每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觉得它很有价值,有些人却觉得一文不值。每个人对真理与价值的定义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也理所当然不同。 真理通常是指与事实达成相一致的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或者认同。主要的实质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的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真理之所以称为“真”,简单的来说,主要是要体现出人们对它的认同。术语“真”不过就是个标签。就好像商品的包装盒一样.但同时真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法国诗人雨果说过: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这句话就说明了真理的重要性。 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对于真理,过去一直都有人在探索,但对于它的理解却都过于狭隘简单。至于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长期受到忽视。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同时也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思想理论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哲学上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中必需要解决的问题。真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而所谓的价值,属于一种关系领域,是表示客体的事物与它的主体之间效益的关系。在哲学上还有所谓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意识和行为过程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我们人类自身还有周边的事物。真理原则,是人们的检验尺度和行为原则,准则。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否则就是越界。这是由人以外所设定的尺度,也就是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尺度的遵从,就是

2017年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真理与谬误

2017年考研政治认识论知识点:真理与 谬误 众所周知,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与保准的错误,任何问题都是相对来看的。现实生活中的道理如此,从政治学科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关系则更加明确和清晰。作者就为大家梳理考研政治认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1.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②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的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角度看: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真理的检验标准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而要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实践角度看: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艺术作为真理海德格尔

13. ART AS TRUTH:MARTIN HEIDEGGER 艺术作为真理: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艺术作品的本质之源。按通常的理解,艺术作品来自艺术家的活动,通过艺术家的活动而产生。但艺术家又是通过什么成其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从何而来﹖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因为一部作品给作者带来了声誉,这就是说,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艺术的主人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通过一个最初的第三者而存在。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 无论怎样决断,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都势必成为艺术之本质的问题。但由于艺术究竟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必然还是悬而未决的,因此,我们将尝试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但什么和如何是一件艺术作品呢﹖…… 每个人都熟悉艺术作品。人们在公共场所,在教堂和住宅里,可以见到建筑和雕塑作品。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被人收集起来展览。如果我们从这些作品的未经触及的现实性角度去观赏它们,同时又不自欺欺人的话,就必将看到,这些作品就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物的自然现存并无二致。一幅画挂在墙上,就像一支猎枪或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幅油画,比如说凡·高那幅描绘一双农鞋的油画吧,就从一个画展周游到另一个画展。人们寄送作品,就像从鲁尔区运出煤炭,从黑森林运出木材一样。战役中的士兵把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与清洁用具一起放在背包里,贝多芬的四重奏被存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就像地窖里的马铃薯一样。 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这种物因素。要是它们没有这种物因素会成为什么呢?但是,我们或许不满于这种颇为粗俗和肤浅的艺术见解。虽然发货人或博物馆里的清洁女工可能按这种艺术作品的观念行事,我们却必须把艺术作品看作人们体验和欣赏的东西。不过,即使享誉甚高的审美体验也摆脱不了艺术作品的物因素。在建筑物中有石质的东西,在木刻中有木质的东西,在绘画中有色彩的东西,在语言作品中有话音,在音乐作品中有声响。在艺术作品中,物因素是如此稳固,以至我们毋宁反过来说:建筑物存在于石头里,木刻存在于木头里,油画在色彩里存在,语言作品在话音里存在,音乐作品在音响里存在。这是当然的罗——人们会这样附和。肯定会。然而,在艺术作品中这种不言自明的物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意图是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作品的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相当清晰地认识物究竟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艺术作品是否是一件物,别的东西正是附着于这物之上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决断,这作品是否根本上就不是物,而是那别的什么。 物与作品 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要弄清楚物之存在,亦即物之

艺术理论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电影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5章电影理论 5.1 核心讲义 一、中国电影理论 (一)影戏理论 1.影戏 (1)形成 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传统被称为“影戏”。 (2)创作风格 “影戏”的创作风格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初期主流。“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2.影戏理论 “影戏”理论不同于西方某些逻辑严密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散见于各种电影评论、创作经验谈和关于电影创作技巧的论述之中。 (1)早期 ①早期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强调教化功能。 ②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的冲突原则为

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电影叙事的标准。 ③常在善恶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正义告终。 (2)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影戏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就是在创作中更多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3)40年代 ①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继承了影戏的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家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揭露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民仇恨。 ②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于是从社会政治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化叙事为核心,成为一种叙事技巧。 (4)80年代 “影戏”努力探寻电影与戏剧携手或联姻的内在动因和历史渊源,探讨这种结合在中国电影早期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阐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和艺术传统的独特内涵,开阔了中国电影史学的理论视野。 ①基本特征 “影戏”理论从内容表现的具体功能出发,而不是从影像和镜头等影片的具体构成元素出发把握电影。叙事本位的观念是影戏理论的核心。 ②双层结构 影戏理论由“双层结构”的理论框架构成:外层是一个“带有浓厚戏剧化色彩的技巧理论体系”,深层则“孕育着一种从功能目的论出发的电影叙事本体论”。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作者】冯平【作者简介】冯平中山大学哲学系 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价值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S·安格洛夫(Anguelov)曾说过:据他所知,凡是在价值问题研究领域享有权威的哲学家没有一个不曾就价值与真理的相互关系表明过自己的立场①。然而每一种表明仿佛又给人留下更多的疑惑。在的关系这个十分笼统十分含糊的标题下,人们实际关心和讨论的是三个不同的问题。一是: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等)的真理性。二是:价值判断对真理性认识的干涉。三是:在实践领域追求价值与追求真理的关系。除此之外,也有对真理的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但争议较多的,成为热点和难点的是前面三个问题。一、价值判断的真理性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和美学在对传统伦理学和美学的反叛中,提出了一个与伦理学和美学的存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有真理性可言吗?在与传统观念藕断丝连的背景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仿佛是个陷阱,如果价值判断没有真理性可言,那么就意味着它们没有普遍必然性,因而以它们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伦理学、美学)也就不是“严谨的科学”,也就失去生存的权力了;如果承认具有显著主体性特征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的价值判断具有真理性,那么就意味着改变原有的真理观念,放弃真理的最本质的规定:普效性、客观性、公众性,实际也就与前一种解答殊途同归了。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和美学落入了这个陷阱。这应归罪于休谟。在神学伦理学的背景中,道德命令不用企求真理的庇护,神的命令远高于人的认识。当古希腊哲学家企图用认识的完美性和尊贵性来称誉道德命令时,人们走出了对神的盲从,但却陷入对“真”的迷信。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道德论中所提出的“是”与“应该”的问题,唤醒了伦理学独断论的迷梦。正是休谟的诘难,使二十世纪的伦理学家把重新确立道德判断的真理性提到了伦理学研究的首位。一些人真诚地期望和相信能克服主观主义,找到道德判断的客观真理性依据,重申道德判断的真理性,以挽救伦理学的衰落。这与我国价值论研究者期望通过价值真理的确立证明价值学研究的真理性与生存权力,遵循着同样的思路。我认为价值判断有真理性可言,但却不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价值判断的合理性问题展示了一个比价值判断的真理性问题更广阔的领域。价值判断不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这不仅不是价值论研究的末日,相反,这恰是价值论研究独具魅力之所在。首先,价值判断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是真理性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一种不同于事实判断的认识活动。它不是以客体本身的存在、发展为认识取向,而是以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为认识取向。价值判断的特点在于:它是主体以一定的标准衡量客体。从而判断客体对主体的关系的认识。在这一认识中,主体所使用的衡量客体的标准直接制约着判断结果。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客体,会得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可以说价值判断所依据的衡量标准,是价值判断的核心因素。而价值判断的标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其实质都是人的需要。价值判断实质就是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去判定客体与这一需要的关系。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各层次之间不一定是统一的;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文化、随着实践活动等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势而异等特质。因此,追求具有永恒不变性、普效性、非私人性、客观的价值尺度,进而追求普效的、永恒的、公认的价值判断,只能是水中捞月。这是研究价值判断的宿命。那么价值判断的真理性又在哪里呢?对真理的探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

真理与谬误(综合)

真理与谬误 原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 (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 在对象确定的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①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谬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全面性。其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具有全面性的真理是对客观现实尽可能全面的真实反映,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 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启示: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勇于坚持、修正错区,树立终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案例与评析: 案例一: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下落,重量重的一定先着地,且速度快。而伽利略通过多次试验证明,铁球下落后同时着地,其速度与质量无关。

艺术真理的入门:游戏

艺术真理的入门:游戏 摘要 伽达默尔的艺术观是在其哲学诠释学的基础上,在对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展现出来的。同是以“游戏”为出发点,维特根斯坦是用于语言分析,而伽达默尔则是认为游戏(spiel)是艺术真理的入门概念。对于伽达默尔艺术观的理解是要在理解其提出的种种不同于以往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结果上的。 关键词:艺术观“游戏”真理 Analyze of Gadamer’s concept art Abstract Gadamer's artistic in it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rt in the truth problem discussion shown. In "game" with starting point, wittgenstein, and is used for language analysis gadamer's is think games (spiel) is the introductory concept art truth. For gadamer's psyche understanding is to put forward in understanding the variety of different from pas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result of further exploration. Key word: artistic “spiel”wahrheit 一、游戏的概念 游戏一词,在德语里面是spiel,这个词很快能把我们带入到schauspiel 这个词里面。此词翻译为演员、做游戏的人、和戏剧。戏剧也翻译作观赏游戏。戏剧是文学作品本身进入此在的活动。伽达默尔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是在于被理解被展现的过程。伽达默尔作为海德格尔的信徒,同意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所有的理解活动都是基于一种前理解,理解活动就是此在的前结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是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分析而得到的。伽达默尔也在其第二版序言里面说他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这个说法不由得让人觉得有些偏激和疑惑。当具体到文学作品的理解的时候,理解是否是读者的这个主体的行为方式的发生,才能使得此在本身存在的存在,理解怎样才能得以可能?是在人这个主体发生了理解这个行为之后才能使得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知识讲解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浅析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性质,而且要弄清楚它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便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真理的对象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真理的内容包括对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如果忽视了价值关系也是真理的对象,以为真理只是反映同主体无关的客体属性,那么,在探求真理时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的客体对某一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例如某种矿物对人类有何用途,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社会集团有利或不利等,都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种价值关系会有不同看法或评价,并且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实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随人们的评价或价值观念不同而改变。只有同主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关系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反映同一种价值关系的真理或真理体系只能有一个。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应该同对事物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力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真理本身时,又可以看到,真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实践需要。获得真理,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这本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

论科学的真理性

论科学的真理性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 学号: 20XX年X月16日

论科学的真理性 摘要 人们逐渐地将科学理论和认识与真理看作对等,但实际上科学理论与认识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是真理,由于它们摆脱不了主体的干预而难以成为真正的真理,该成为相对真理。而相对真理就是为了最终的绝对真理而服务的。 关键词:科学,真理,科学真理,相对真理 正文 一、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 《新华字典》中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辞海》中注释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的严格定义是指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文化现象。指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地学的一部分。 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对“日心说”的进一步证明,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论并否定了宗教的神创论,再到现如今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科学逐渐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二、真理 科学上所说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的结论。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真理是人们认识的成果,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此不能将其与客观实在等同。另外,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是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不依赖人的主管意志,真正的真理是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更重要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件,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探索的结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依赖人的。而真理的相对性是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任何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基础,足够多的相对真理结合即为绝对真理。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认为的绝对真理也可能在某天变成了相对真理。 三、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科学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问题逐渐成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而科学的真理性也逐步成为了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科学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科学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艺术与真理

艺术与真理 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在此存在论基础上,他揭示了科学并不能密切地关联真理,艺术作品却显现了真理,因而艺术比科学更切近存在真理及其本性。 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探讨,基于对传统真理观批判。在近代思想中,真理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关于真理本性传统观点和真理首次定义看法可归结为三个命题:第一,真理“处所”是命题(判断);第二,真理本质在于判断同其对象相“符合”;第三,亚里士多德既把判断认作真理源始处所,又率先把真理定义为“符合”。与这三个命题相关真理观把物实体作为认识依据,物客观存在导致真理,真理作为真命题(判断)乃是认知与实体符合。符合论真理观把真理看成是某种负荷者与它所表达(所代表)对象之间一种关系。在此,海德格尔揭示了真理被规定为符合这一情形。当命题或判断与对象(物)相符合时,就是真理。至于这种符合究竟是什么意义?又是如何可能?这些问题从未得到真正思考与解决。符合论真理观一直停留在似是而非理解与把握之中。一般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真理符合论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真”或“假”只是属于命题,而命题真假是看它是不是与“事实”相符合,“事实”由“事物”构成,命题是由词项构成,词项对应于事物,由词项结合而成命题对应于事物所构成事实。中世纪,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真理是思想适合于事物,这表达类似于“知与物肖似”思想。在真理与一般认识论观点方面,他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思想。 到了近代,在康德看来,真理在认识与对象一致中成立,这对象既与认识相关,又不同于其它对象。否则,即使认识与其它无关对象适应有效,此认识仍然虚假。在康德那里,关于真与假只存在于关于被思维对象判断里。黑格尔则把真理看成是对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理念揭示。十九世纪新康德主义则把这种符合论真理观与实在论关联起来,在他们观念中,实在论在方法上是落后幼稚,而符合论真理观同康德“哥白尼式转折”又是不相容,因此有必应把符合论与实在论相关联。正如巴雷特所说:“海德格尔重大主张是,真理并不主应是处于理智之中,恰恰相反,事实上理智真理是更为基本意义上真理所派生出来。” 海德格尔从人人都熟悉艺术作品入手,来显明艺术作品对真理揭示。艺术作品确具有物物性和应素,但是仅有这些物因素又是不够,还不足以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不局限于物性这些方面,必定还有超出和高于物性东西,而正是这些超出和高于物性东西,使艺术作品成为艺术作品,也即使艺术作品本性得到规定,进而构成了艺术作品本性。当然,这必然基于物性因素,而不能游离于其外。针对什么是物问题,海德格尔列举了西方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对物三种思考和解释:(1)物是其特性承担者;(2)物是感知多样性统一体;(3)物是赋形质料。海德格尔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未能揭示出物本性,它们只关涉存在者而未关切存在,因此是失败。但第三种观点影响很大,这种观点着重从形式与质料关系上思考物,把人造器具当作物,但也未能很好地揭示出物性。器具是人造,既是物又高于物,因而器具与艺术作品较为接近,处于自然物和艺术作品之间。因此,对器具探究有助于揭示艺术作品本源。为此,海德格尔选择了凡·高一幅名为“农鞋”油画,对农妇农鞋这一器具作了分析。 海德格尔直接从艺术作品切入。艺术作品使存在者从无蔽存在中开显出来,按照古希腊人说法,存在者无蔽即是真理,那么,艺术中真理得以显现。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本性就是“存在者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这里真理是存在自身显现,是存在自动显现自己。总之,真理是存在真理,自由就是让存在者存在,艺术本性就是揭示存在者真理,并使之显现出来。真理发生方式多种多样,而艺术是显现真理最重应方式。美与真理又是什么关系呢?在康德那里,真与美是分离。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而客观事物作为理念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 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以上,我分述了真理与价值的定义及特点,那么,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

科学是真理还是工具

科学是真理还是工具? 科学是个令人敬畏的一个词。都说:科学技术室第一生产力。环顾我们生活的四周,无不是科学带来的改变。《辞海》中对科学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那伟大的科学是真理还是工具呢?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但并无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主要的实质理论或强理论将真理视为具有本性的某种东西、现象、事物或一种人类经验。而工具则被定义为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是加工中使用的刀具、量具、模具等加工器具的总称。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技术室改造世界的工艺手段。科学与技术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革命和社会发展。科学是知识就相当于是真理,当我们运用这些知识去改变世界时,把科学当做一种为了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那么它就相当于是一种工具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科学是工具,是一种认识工具。我也认为是如此。通常认为科学的功能有两点:一是构造技术来改造客体世界,二则是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客体世界。但对以上两个方面如何成为可能进行思考是,涉及到的便是科学哲学基本内容:即从哲学角度来反思“科学如何成为认识工具的?” 科学成为认识工具要有三个要素:个人经验变为集体经验;具有一套精密的推理规则;心理上的感觉材料与实体事物是有差别的。下

面将具体的分析科学是如何成为认识工具的。 一、个人经验变为集体经验 从近代科学的形成来看经验与事实是科学产生的基础一切科学认识来源于实验与观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来源。从个人经验上升到集体经验(共性经验)这是一个科学必然的历程。在科学知识中有一部分是经验的,有一部分是先验的,我们要进行仔细区分。我们自认为的近代科学的建立是以完全经验或实验基础上来的,这是值得商榷的,至少,语言的运用就是起到了消解特殊性的功能。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知识不确定性以及科学认识的相对性特征。 二、有一套严密的并且公认的推理系统 一套推理系统,并且这套推理系统是公认的,是科学成为人们的认识工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逻辑角度来讲,当我们认为一个推理是有效的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遵循莱布尼茨所提倡两大原则。他认为,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一是矛盾原则,另一是充足理由原则。 三、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科学成为一种有效认识工具,是与符合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结果有关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即使对经验背后的理论定理一无所知,实际的经验法则也能够得到成功应用。即使没有理论知识人们也可以具备专门知识。从科学史来看,经验法则的形成与理论知识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经验法则在古代是以口头交流形式来进行的,而这是“与群体的集体经验、一般信念、态度以及价值观的主要储存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