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钢琴曲欣赏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钢琴曲欣赏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钢琴曲欣赏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钢琴曲欣赏

全校任选课

《钢琴表演艺术及名曲欣赏》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钢琴曲欣赏

贝多芬与德彪西《月光》钢琴曲欣赏

摘要:世界古典音乐中有两首《月光》流芳千古,一首是古典派大师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作品27号之2《月光》,另一首则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这两首曲子举世闻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二者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影响,而德彪西的创作对整

个20 世纪的音乐创作起到了最为直接的启迪和引领作用,也由此成就了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奠基人的美誉。

关键词:月光、贝多芬、德彪西

一、《月光》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 钢琴家, 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钢琴作品在他的创作中所占的地位仅次于交响乐。在钢琴奏鸣曲领域中, 贝多芬贯串了与他在交响乐创作中相似的原则和思想, 而且在形式创造上更自由和更多样化。钢琴音乐是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除 5 首钢琴协奏曲之外, 最重要的是他的32 首钢琴奏鸣曲, 在这些作品中, 《月光奏鸣曲》可以说是一首极其优美而有诗意般的柔情的作品。《月光》这个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该曲是贝多芬最为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最有独创性、最充满灵感、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克洛德·阿希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月光》出自德彪西在描写贝加摩地区的生活感受时所写《贝加摩组曲》,《贝加摩组曲》创作于1890年,当时德彪西28岁,属德彪西早期的作品。关于组曲曲名。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德彪西游历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1884年,德彪西曾以康塔塔《浪子》而荣膺罗马大奖,受邀在罗马美第奇别墅生活三年,作为获奖者的一种物质奖励。二是来自法国诗人魏尔伦《月光》中的诗句“去参加欢畅的假面舞和贝加摩舞”。

二、《月光》背后的故事

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勒说,听贝多芬这首曲子,老叫他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荡漾的小船那样的情景”。传说贝多芬某天晚上在维也纳散步时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总弹不好。敲门而入,看见一个盲人女孩坐在琴凳上,贝多芬深为感动,当即作了示范,当主人知道这就是他们景仰的贝多芬的时,非常激动,恳求贝多芬再弹奏一曲,那位盲人女孩说,她的哥哥是个穷鞋匠,他们没有钱买他的音乐会昂贵的门票,贝多芬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时窗外的月光皎洁,万籁聚寂,静夜中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树梢的声音。贝多芬闭上眼睛,缓缓的弹奏出这首他即兴创作的曲子,人们因之称它为《月光奏鸣曲》。

法国诗人吉罗写过一组叙事诗《月下的皮叶罗》,叙述意大利贝加摩的纨绔子皮叶罗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沉迷于物质生活而为月光所杀,最后痛改前非,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了人间。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试图体现拉莫时代钢琴作品的幽雅的风格,他不仅采用了小步舞、帕斯比叶等古老的舞曲题材,还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商调式)。《月光》是一首优美而明朗的乐曲。在德彪西的声乐作品中有两首与此同一名称的歌曲,是用魏伦的诗写的。

三、《月光》的表现手法

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一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

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第二乐章一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一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没有引子,呈示部以动态的、非旋律性的主题开门见山的展开了音乐的进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连接部分使用的也是主部的材料,旋律性的副部主题于动态的主部主题之间形成音乐形象上的第一次对比。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使用的是主部与副部的综合材料。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德彪西《月光》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是一些短小的乐句,左手是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轻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与第二、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乐曲一开始在行板速度由上呈现的乐思温和而幽静。一组组上行的琶音仿佛是短而小的笔触在画布上一点点铺叠、延伸,月光好象碎掉的白金一般洒满整个画布,琶音衬托着浮动着的主旋律,这一委婉的旋律,轻轻波动、缓缓起伏,描绘了月夜特有的诗情画意。接着,在一串和弦的晃动下。月光开始在混合的夜色中颤动。随着琶音的加快,踏板的重叠。音响的混合越来越模糊,形成了“一片色彩班驳、扑朔迷离的意境和音响”上声部轻轻奏出歌唱性的“月光曲”.随后,速度稍稍加快。流动的琶音如同月光荡漾,流畅而舒展。在琶音衬托下,上声部旋律越来越明朗,着意描绘了溶溶的月色。最后。再现开头的乐思,以分解和弦织成的柔美结尾终曲。

四、《月光》艺术特色

《月光》该曲是贝多芬标记着“幻想曲式奏鸣曲”,指出了这部作品的自由、即兴的性质。其突出表现是没有一般古典奏鸣曲快-慢-快的各乐章布局.而且它的音乐素材运用得非常自由,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幻想和探索。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的快板。全曲的速度由慢变快,情绪也一步比一步热烈。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思想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布局大胆富有创造,具有动人的音乐效果。它深刻展示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月光》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简单精悍的片断旋律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之中。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曾评论这首作品的再现部分:“那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然后在主、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在这一背景中延伸扩展,宽广而富有表情。”作品细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和精致的和声描绘,以变幻

无常的节奏音型处理,别具一格,充分说明了《月光》所带来的迷人意境。作曲家采用柔美纯净的和声丰富的钢琴织体,描绘了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影影绰绰的洒在平静的水面上,把灵艳的月光泻洒下的冰一样的银辉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如果说“静”是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点的话,那么“动”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乐里,月光如水般倾泄,缓缓流淌,充盈整个房间。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离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乱,像是溢出的水银在地板或是台阶上走走停停。每一个音符,都给你充分的想象空间。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将故事娓娓道来;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倾城。绘画中有“亮色”之说,音乐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觉。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静寂的效果。可以说德彪西的《月光》是更多的、更准确、更真实的去描写月光的明暗变化及景物在月光下的影像。而贝多芬在《月光》中更多的强调了自己爱情生活的情感体验,浓郁的感情色彩一直贯穿到作品始终,以饱满的情感打动着听众。所以说同样的月光,不同的感受。

这两首《月光》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聆听,带给我们的仍然是音乐最大程度的听觉享受。《月光》的魅力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他原有的魅力,它将跨越语言障碍。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艺术感染力永远的流在人们的记忆最深处。

参考文献:

[1]樊颖颖. 浅议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钢琴演奏技法[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4, 24期(24):169-169.

(2)杨秀峰. 美丽的“月光”——关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想到的[J]. 北方音乐, 2011, 第2期

(2):24-25.

[3]孟文涛. 一首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剖解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兼评魏纳的分析[J]. 中国音乐学, 1987, (4):108-113.

[4]林丹. 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风格探究[J]. 艺术百家, 2007, 23(A02):141-143.

[5]范琴雯. 印象中的“月光”——略析德彪西及其钢琴音乐兼谈《月光》的演奏处理[J]. 艺术教育, 2006, (08):80-81.

[6]何炜玮. 德彪西《月光》的印象派音乐特征[J]. 飞天, 2011, 06期(6):71-72.

[7]关越寒.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分析与比较[J]. 艺术教育, 2011, (06):105-105.

[8]刘冰女. 月光下不同的美学境界--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与德彪西《月光》比较谈[J]. 音乐大观, 2014, 12期(12):27-28.

[9]项亮, 刘丹. 欣赏贝多芬与德彪西笔下的《月光》[J]. 电影评介, 2008, (23).

《月光曲》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22.月光曲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现在就让我们坐得端正,双手放在桌面——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段优美的乐曲。 (播放《月光曲》,师朗诵第9自然段。) 看到大家陶醉的模样,就知道大家喜欢这首曲子,让大家喜欢让大家陶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知道它是谁谱写的吗?对,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板书:月光曲贝多芬) 媒体出示,指名读,贝多芬 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将是多么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学习目标:一是体会月光曲的美妙,二是体会贝多芬先生关心同情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二、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目标一:您的乐曲如此美妙 1、刚才老师朗诵的那段话是课文第九自然段的部分内容,也是月光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能用几个四字词来概括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吗? 2、出示文字,按小节交流描绘:展示:他好像涌过来……,展示:月亮升起……3、多美的意境啊,那么你能不能听着音乐,借着画面通过你的朗读把大海的变化表现出来呢?自己准备。(媒体出示三幅画面) 4、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大家听听他们读的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穿过

微云、波涛汹涌。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曲调:舒缓、柔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曲调:明快有力、逐渐增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曲调:高昂激荡,高亢急促) 5、同学们的朗读描绘和《月光曲》一样美妙动听,现在大家集体朗读一下《月光曲》所描绘的画面。配乐齐读。 目标二:您的心灵如此美好。 1、《月光曲》美妙动听,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是一个怎样的美丽传说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8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⑴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兄妹情深) b:盲姑娘是随便说说的吗?(对音乐热爱又无奈,怕哥哥伤心,善解人意)C:哥哥会是怎样的心情?(愧疚,不安,难过) D: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太可怜了,太感人了,我要为他们弹一首曲子。) 师总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浅析贝多芬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钢琴曲《热情》第一乐章 作者:王玉芳 摘要:钢琴曲《热情》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曲的巅峰之作。其中第一乐章f小调奏鸣曲充满着斗争激情和强烈的戏剧性,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交响曲》。本文将对此曲的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特点进行浅析。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第一乐章奏鸣曲曲式分析重难点 一、贝多芬简介及此曲的创作背景 1、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国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 首编号交响曲、35 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 32 首带有编号)、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 首弦乐四重奏、1 部歌剧、2 部弥撒曲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贝多芬也常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8岁时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11岁就在剧院乐队演出,13岁就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3首奏鸣曲。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他一生跟随许多老师学习,其潜能得到极致的发挥。1781年他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来又在维也纳师从莫扎特和海顿。 他的创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维也纳期间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作品。如1802年创作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1804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主题变奏曲》Op.35、《英雄交响曲》、《C大调弥撒曲》等等。其中《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进入个性创作期后的作品,闪烁着贝多芬的意志,有告别海顿、莫扎特曲风之势。自1804年起,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伴随着《第三交响曲》的《华伦斯坦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都是他钢琴奏鸣曲体裁中的名作。《热情奏鸣曲》气势十分磅礴,列宁对之下过一评价:“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真是绝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去想,人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月光曲》课堂实录(蒋军晶)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设计 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一小蒋军晶 课前准备与谈话: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放音乐《致爱丽斯》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生:老师好老师:请坐。) 正式上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字底”,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学生写)。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浅谈贝多芬的钢琴变奏曲 作者:赵彩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2期 [摘要]贝多芬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音乐、室内乐等多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他的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也是大众最欣赏和熟悉的作品。其实在钢琴作品中除了奏鸣曲,他还写有大量的钢琴变奏曲、钢琴小曲等,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特别是变奏曲这种古老的曲式,到了贝多芬的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贝多芬变奏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9-01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0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也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勇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变奏曲”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思是主题的演变。是根据某一主题为中心,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奏出的器乐曲。变奏曲也是贝多芬所使用的重要曲式之一。变奏曲的写作也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在贝多芬创作的变奏曲中,大部分是属于他早期的作品。编号Woo63-66以及Woo68-76都是1800年以前所作。Woo,即德文“没有编号的作品”(Werke ohne Opus)。贝多芬早期的变奏曲的篇幅较小,并且主题大多取自当时的歌剧或歌唱剧,变奏手法汲取了莫扎特变奏曲中的许多装饰变奏、调性变奏、节奏变奏、织体变奏以及和声变奏的手法。但是在不少方面已显露出贝多芬本人的个性特点。 像作品Woo66这首变奏曲是根据迪塔斯多夫歌剧《红头巾》中抒情小调《从前有个老人》主题而作。这首作品A大调,作于1792年。迪塔斯多夫这部歌剧1792年在波恩上演,曾广获好评,贝多芬这首变奏曲在主题中运用突如其来的休止符以制造幽默、巧智的效果,多少有一些俏皮的味道。 例如Woo70《拜谢罗二重唱主题变奏曲》作于1795年,是以拜谢罗的歌剧《磨坊少女》中的一首二重唱《欢乐已不在我心》为主题而作。《磨坊少女》作于1788年,是意大利喜歌剧作曲家拜谢罗创作的在当时广受好评的歌剧。贝多芬的这首变奏曲的主题就是取自其中的一个二重唱,这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主题,G大调,共20个小节,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发展了6个变奏。这首变奏曲篇幅较小,但属于贝多芬变奏曲中广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音型变化中,充满着细腻的光辉。 Woo73这首作品降B大调,创作于1799年,是根据萨列里的歌剧《法斯塔夫》中的二重唱《正是那样》主题而作的变奏曲。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比较简朴,是一个单二部的曲式。音乐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精选文档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 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 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 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 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 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月光中的女孩,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 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生:(齐)盲姑娘。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协奏曲》的经过,感受《月光协奏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 从音乐与故事中深刻的了解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曲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多媒体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贝多芬的作品了,让我们再听一下《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然后请同学们讲一下我们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的作曲家在作这首曲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曲子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小学的上同学们会学到这个故事,如果同学们没有学过也没关系,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也会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 二、歌曲欣赏。 1、复习过《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之后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音乐《月光奏鸣曲》,让我们先来聆听这首乐曲,在聆听的同时同学们结合对贝多芬的认识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下,这首音乐表达的情感。 2、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贝多芬吧。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

浅谈贝多芬钢琴曲

姓名:洪贤 学号:6002309037 浅谈贝多芬钢琴曲 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外行人来说,谈到钢琴音乐,首先想到的音乐家一定是贝多芬。这不仅是因为他精湛的艺术手法与骄人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贝多芬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的35首钢琴奏鸣曲。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 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题,贝多芬根深蒂固地置身于现实中。他谱写的东西,记录着他的良知,凝聚着他的理想,塑造着他的全部思想历程,是他人格力量的物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首。无论从它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它在贝多芬一

《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执教人:江西省教研专家徐承芸 课前谈话: 徐老师向你们提三个问题,你们也向老师提三个问题,让我们互相了解了解,让我们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更开心,好吗? 徐老师向学生提问: 你来自哪所学校?哪个班?班上有多少个学生?今天来了几个? 于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徐老师是属老鼠的,特别喜欢吃美食。你能告诉我于都有哪些美食吗? 学生向老师提问: 生1:南昌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生2:南昌有什么美食? 生3:徐老师,你做调研时去过哪些地方? 一、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 师:徐老师这次到于都来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音乐。你们喜欢听音乐吗? 生高兴地喊:喜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这首曲子,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第二个问题: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谁?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你听后你感觉它告诉了你什么?闭上眼睛,一直闭着,一直到音乐结束。(播放曲子) 生闭眼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生:这首曲子可能是《命运》 师:你很谦虚。它就是叫《命运》,又叫《命运交响曲》。祝贺你答对了,谢谢你!请坐。第二个问题 生: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贝多芬。 师:你真棒!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吗? 生:德国 师:很好。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又叫《命运》。第三个问题,听音乐,你只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行了。 生1:我感觉这首音乐有时非常高昂,有时非常低,让我的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师:他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述得很清楚。说明他用心地听了。 生2:这首交响乐曲高低起伏。我感觉到了人生的命运非常坎坷。 师:真棒!我发现你有做音乐家的潜质呢! 师:刚才我提了三个问题。几位同学也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你们发现了吗,徐老师没有重复的问题,而你们都回答得很好。说明我们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会了听人讲话。老师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听完曲子还能记得,而且逐一回答。待会儿我们上课就这样做好不好?徐老师有的时候会连续提几个问题,需要你回答几个问题,好不好?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这几周上了一节有关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的通识课,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欣赏了很多好听的,耐人寻味的歌曲,知道了许多音乐方面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有关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真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时它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 二、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三、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四、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也欣赏到了许多著名的曲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在后来的课上,我们又听了许多的西洋交响乐。我觉得听这些交响乐又和传统的民族器乐不同,应该有文化的差异,而且交响乐是很多器乐一起演奏,表现出来给人复杂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当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每一个作品后,我懂得了要了解了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自己融入到当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作者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作者的作品。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外,我们更要透过音乐思考背后深层意义。比如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音乐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培养我们高尚、健康的兴趣追求。在我们紧张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清澈明亮,生活更加愉悦美好。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Moonlight Sonata Based on a story narrated by the musician Enrique Baldovino Original PPS in Portuguese from Edison de Piracicaba -Brazil) Adapted and translated from Portuguese by: Pedro & Mila Ramos / Dowerglen, RSA –August/07 Music: Mondscheinesonate - Ludwig Van Beethoven (基于音乐家Enrique Baldovino 所述故事) 背景音乐:月光奏鸣曲(贝多芬) 原PPS 出自巴西,由Pecto &Mila Ramos 于2007年8月选辑并由葡语译为英语

Gate of AlcaláMadrid Who did not have in life moments of extreme pain? Who has never felt, at some moment in life, the desire to give up?阿卡拉门马德里西班牙谁在生活中没有经受过极端痛苦的时光?谁从未在一生的某些时刻想到过放弃?

Tower of Belem Lisbon Who has not yet felt lonely, extremely lonely, and had the sensation of having lost all hope? 贝莱姆塔里斯本葡萄牙谁从来没有感到过孤独、 极端的孤独, 并且有了失去一切希望的感觉?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

浅析贝多芬第八钢琴曲《悲怆》 摘要: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也因其戏剧性的优美 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这首曲子显示了贝多芬奏鸣曲由古典向浪漫风格的转变。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他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正是暴风雨般的年代,同时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由于生活经历,他青年时期那种充满活力、乐观的力量开始消退,逐渐陷入悲剧的情绪中。《悲怆奏鸣曲》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诗情魅力。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悲怆;创作背景;分析;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0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 1827 年 3月26 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德国双耳失聪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的作品,为共同理想而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亲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 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在钢琴艺术史上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巴赫的平均律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时代的认识,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内容。它既有戏剧性的、紧张的、激烈的斗争情景,又赋予哲理的沉思和温柔的抒情音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域宽广,规模恢宏,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主题简朴,内容深刻,对比强烈,充满戏剧性。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 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是很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 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惨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看悲怆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 ——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

月光曲课堂实录_月光曲王崧舟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_月光曲王崧舟课堂实录 月光曲主要讲述的是音乐大师贝多芬为一位盲人姑娘弹奏曲子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月光曲王崧舟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月光曲王崧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课前聊音乐 T: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S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T: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S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T:(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S:发现了! T: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S3:我的心情很高兴。 S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S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T: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S:略。 T: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S: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T: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T: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S1:略。 T: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S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S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S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与技巧 摘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著名德国作曲家及钢琴家,是古典时期过渡到浪漫时期的主要音乐人物。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思想深邃,对奏鸣曲式的结构发展贡献极大,《月光奏鸣曲》是一首“似幻想而非幻想”的奏鸣曲,尤以第三乐章出彩,激动的急板,此乐章使人仿若在火热激情与深刻沉思中轮转。笔者将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第三乐章开展浅略剖析与说明。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演奏风格 一、《月光奏鸣曲》的作者及创作简介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音乐创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于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贝多芬一生曲折,而曲折的本源就是一直伴随着他的耳疾,以至于他最后失聪,这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精神支柱的人来说,是致命的。他虽然备受煎熬,但这却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流与动力,成就了特立独行的天才。他与莫扎特、海顿同为古典乐派的领军人物,但笔者认为贝多芬却是当中最出格的,他的创作都是在古典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自己的新创意新想法的再结合,可以说他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融会贯通者,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启发者。在其一生中其音乐独创作品恒河沙数,其中他最著名的32首奏鸣曲被世人称为音乐界的“新约圣经”,这32首中尤以“Pathetique”、“Moonlight”、“Storm”等最为著名,最能体现他崇高的精神和他深远的思想。 (二)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最初是由“Sonare”这个词汇演变而来的,在拉丁文中表示以各种方式发出不同音色响动。在贝多芬的兴盛发扬下,奏鸣曲体裁进入了成熟阶段,以乐章数目来看其作品多数包含三个乐章,少数则扩充为四个乐章,其规模领域已近乎于交响乐形式,使其整体结构更加饱满。再谈及奏鸣曲的结构,尤其古典主义时期,同《月光》一样第一乐章便是慢板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大多开端为快板乐章,且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常规为慢板乐章,此时贝多芬与其他作曲家再次背道而驰,将第二乐章定为十分轻快的小快板,结构却依旧是复三;第三乐章贝多芬就遵循基本情况了,为快板或急板乐章,惯例的选择为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四个乐章时会在二、三这两个乐章之间穿插着以复三段式为结构形式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以作为第三乐章。 (三)《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提到此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就不得不提到令大家误解的美丽传说,便是在小学课文中所讲述的贝多芬为盲女演奏《月光曲》这一故事。但此曲虽为贝多芬所作,名却并非他所取,而是因德国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评论“第一乐章令人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出版社受其启发便将“月光”用作标题,流传至今。 而真实的故事其实是,于1801年,贝多芬为令他坠入爱河的女子——

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22 月光曲 公开课教学设计

22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同学们,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课件出示课题】

音乐知识与作品赏析之收获及感受

主讲教师:张宁 第一章概述 一、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或描写客观事物,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 声音包括乐音和噪音,是按照声音的频率划分的,过去人们以为乐音才是音乐,到了近现代音乐家们把噪音也作为一种音乐的创作元素称为噪音音乐。 二、为什么要开设音乐欣赏课 三、音乐欣赏的过程——心理状态 1、知觉欣赏的层次 2、情感欣赏的层次 3、专业欣赏的层次 四、怎样欣赏音乐 1、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作者的创作个性 不同的作曲家由于生活时代、经历、素养和艺术趣味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创作思想和个性,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另一方面,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也会随着其本人的经历而发生变化。 3、民族特征 一切音乐作品都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其民间音乐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強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4、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 音乐语言要素: 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 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 一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必须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表现出来。(一)旋律: 1、概念: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组成的音的线条。 2、因素:高低和长短 1 1 5 5 6 6 5 — 4 4 3 3 2 2 1 —??????1、高低——音高 乐音体系、音列 音阶: 1 2 3 4 5 6 7 (ì) 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音名:c d e f g a b (C) 2、长短——节奏 1、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即节奏。 2、节奏的属性 1)强弱关系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篇名作是被人们称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名字,而是一个机缘巧合: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又名《月光奏鸣曲》。 这篇注视瞩目的名作的产生也存在着故事和传奇。不论成就多大的伟人也有困苦,也有坎坷。我们都知道大师贝多芬的绝大多数或者说所有作品都是来自于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充满着快乐和享受,也同时充满着折磨与痛苦。耳疾和贫苦同时折磨着他,他就在苦难中寻找那个她。他一次一次地找到一个她,一次一次地憧憬希望和幸福,然而悲惨的现实一次一次地将他从爱河中“救出”。《月光奏鸣曲》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碰撞中产生的。 进入第一乐章,一副静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银色的月光下,潺潺的流水伴着银色的粼粼波澜。但是静谧之中又伴随着几种不同的情感,有希望与绝望的交织,有疑惑与坚定的冲击。整章的节奏清淡,细致而沉静,有带有一点忧郁。再后半段,音乐错落有致地走向了高音区,显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又缓缓地走向低音,在轻轻的尾奏中慢慢消失,又将听众带入了淡淡的伤感之中。 第二乐章,短小而且十分轻快又轻快的节奏,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与第一乐章的徐徐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截然不同的轻快与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氛围衔接得恰到好处。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让人体会到了此章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笔者仔细的聆听中,第二乐章不是在流露出贝多芬的伤痛之情,而是贝多芬在缓解心中的一股怒气,转换思考快乐的元素,然而这又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贝多芬最终无法寻觅到渴望中的清泉,于是在第三乐章中释怀了,倾泻了,爆发了。 第三乐章,急风暴风雨式的旋律,无法遏制的沸腾情绪,在突发跳动的节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汹涌澎湃的心情达到了最高潮。这一章具有美妙的钢琴效果,旋律动听而充实,旋律之间的停顿少,衔接十分紧凑,表达了高昂的斗志,使听众也充满了激情。在结尾,展现的是不断的呐喊声,突然又沉寂了下来,这是澎湃的积蓄,最终用迅速的节奏圆满收尾。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先生真实生活的鲜明写照,苦难与机遇的并存,幸福和绝望的变换,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无不在这奏鸣曲中通过钢琴显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