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18完美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18完美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18完美版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2018完美版

最新版2018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

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粗糙程度—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

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各个感官及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

来更全面、更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

1、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设计意图: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

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

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准确。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

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设计意图: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回形针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设计意图:对一整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

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

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4、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

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

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

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5、观察一瓶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器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认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5、观察一瓶水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无固定形状

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

6、他们去哪里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续学习物质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

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但学生毕竟年龄小,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为下一步准确地进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

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环节,继续强调落实说和听的习惯养成。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扩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7、认识一袋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 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1 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 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 二、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 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 舌头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

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 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感觉?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回答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注意和重视。 3 纸风车 教学目标

2018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2017-2018)

课题:准备课——数一数(2?5页) 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数数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扶、放结合,教给学生分类数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时间】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完整)2018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8年上学期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执教:黄婷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为宗旨 ,科学课程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并修订了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中考虑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为学生进入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个学期,在经历了一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物体(如材料、工具)、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如大自然、天气),学习了有关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分类,动手做实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重点发展了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的兴趣。本学期的教学应建立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什么就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及重难点分析 湘科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与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前4个单元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水与空气、常见动植物的特征或性质为线索,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最后一个单元就是“制造产品”(纸飞机)的工程技术单元,旨在引领学生围绕工程的核心“设计”,在可利用的条件下制造纸飞机,开始具体地学习如何“做技术”。本册共布设28个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继续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分类,动手做实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重点发展学生观

2018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8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汉语拼音 1、正确掌握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声母表23个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韵母表24个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 2、能准确区分形和音相近的声母、韵母。 形相近的声母:b—d p—q f—t 音相近的声母:z—zh c—ch s—sh l—n 形相近的韵母:ui—iu ie—ei un—ün 音相近的韵母:an—ang en—eng in—ing 音相同的声母与韵母:y—i w—u 3、音节的拼读: 两拼音节:声母+韵母 三拼音节:声母+介母+韵母 韵母单独成音节即零声母:ài ér等 4、能正确拼读音节。 (1)声调一声平平左到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4、掌握汉字书写笔顺规律: 一般规则: (1)、先撇后捺:人八入 (2)、先横后竖:十王干 (3)、从上到下:三竟音 (4)、从左到右:理利礼明湖 (5)、先外后里:问同司 (6)、先外后里在封口:国圆园圈 (7)、先中间后两边:小水 补充规则 (1)、点在上部或左上,先写点:衣立为 (2)、点在右上或在字里,后写点:发瓦我 (3)、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厅座屋(4)、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远建廷 (5)、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凶画 (6)、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同用风 (7)、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上后里在左下医巨匠区笔顺易错的字: 水火山弓车北皮舟长片九心鸟出我再 5、形近字: 人()开()鸟()西()毛()在()日()自()入()天()马()雨()手()

【教科版】2018学年小学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教科版2018年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三年级下册 郑重说明: 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作业本,一直是科学老师进行教学的得力助手,能有效记录和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近几年,由于该作业本数次修订,之前由科学老师志愿者编写的作业本参考答案已不便继续使用,许多地方都出现题目和答案不一致的现象。为此,我们重新招募科学老师编写2018年下册科学配套作业本参考答案,在此罗列志愿者名单,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三下:姚力军(小兔子)、张淑飞(灰灰恢) 四下:陈晓吉、孙小宝(叨叨客)、曹建清(清心) 五下:陈亚飞(海阔天空)、吴凤(happy小豌豆)、朱建英(小七) 六下:许剑珍(葫芦)、李雪颖(捕风)、刘竹英(代玳) 统稿:陈建秋(不睡觉的兔) 本册作业本参考答案由姚力军(小兔子)、张淑飞(灰灰恢)负责提供,若有异议可联系相关老师交流,也可以到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发贴讨论。论坛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b74633151.html,/frame.aspx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活动记录 1.略 2.收集,种子观察 3、判断题:(1)√(2)√ 2、种植我们的植物活动记录 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记录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而定) 判断题(1)√(2)√ 3、我们先看到了根活动记录

1、通过观察种下的种子,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我们还发现,根生长 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2、排序(4)(1)(2)(3) 课堂练习 3、判断题(1)√(2)√ 4、水分、矿物质固定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活动记录 1.观察并记录凤仙花幼苗生长。 2.填空题 (1)叶(2)水分,养料。 3.判断题(1)√(2)√(3)√ 4.简答题 在阳光照射下,玻璃罩内的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小老鼠呼吸,所以小老鼠不会马上死亡。 5、茎越长越高 课堂练习 1.选择题(1)A (2)A B 2.判断题(1)√(2)√(3)×(4)× 3、排序( E )( A )( C )( D )( B )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水 1、认识水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初步认识水占据空间。 4、在活动中能够细心观察;能够合作互助;能用证据说明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水、辨别水,认识水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号材料袋 演示材料: 1个透明塑料桶、石头、小石头、细沙、水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水 1、老师口渴了,带了一杯纯净水。水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水、认识水。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杯水呢?(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3、教师指导: ●用眼睛看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色、透明的)

●“闻”有种科学的闻的方法——扇闻法。大家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闻一闻,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气味) ●“尝”,对于不明的物质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尝,今天我准备的是纯净水,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尝也有方法,我们用吸管蘸取一点放舌头上尝尝。大家用尝的观察方法又发现水有什么特点?(无味道) 4、小结过渡:我们通过看、闻、尝,发现了水的哪些特点?(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形状,西瓜是球形,粉笔盒是方形……,那水有形状吗?我们把水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 5、在这几个容器里,水是什么形状?你还能制造不同形状的水吗?如何制造呢?(气球装水,可以变各种形状,材料袋里配有气球,可课后试试) 6、完成活动手册第一课涂色题。把水放入以下几个容器,水是什么形状的?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水的形状。 7、想一想: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8、看板书,总结水的特点。 9、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物质叫做液体。(板书液体)像水这样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液体还有哪些?

2017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完整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

最新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精选资料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设计意图:用猜谜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下面让学生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降低难度。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2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21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2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2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在13世纪,英国(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点组成。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6、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37、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40、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44、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一课时 课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2018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8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可以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了解结构。 (3)示范指导,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重点关注“春、冬”:两字的撇和捺要舒展。“冬”的两点要在竖中线上。 “入”的第二笔要长,并且要出头。 “风”和“飞”的横斜钩要写得稳当。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质量分 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年级科学质量分析 一、考试结果及分析 (一)考试成绩 1、理实相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重课堂知识的获取,轻科学知识的生活来源。从试卷中看出,不少学生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如在一年级试卷中,很多知识都是生活的常识,学生扣分比较多的题目为选择题,问答题做得情况还行。这反映出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活来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同时从试卷中看到,学生缺少对大自然一些科学现象的留心观察,更没有将课本知识运用到解决自然、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学生重科学概念的教学,轻科学知识原理的推断。这次试题大都是考查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试卷上看,不少学生很少去理解和掌握记忆性内容,所以在判断题上失分比较多。还有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该记的没有记。 3、科学教育之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教师重教学环节的引导,轻学生科学思维、知识运用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考试的结果不难看出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诸

如善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做观察记录、读题、审题、做题、检查等。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二、教学建议及要求 (一)提高教师素养,保障教学环境 加强科学教师专兼职队伍建设,给科学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落实实验场地,配备实验设备,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条件。 (二)改变传统教学,转换教学思维 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进一步深钻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同时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积极研究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把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质疑和对未知问题的探究上,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坚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以问题为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四)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花样 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方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设计以及个性化的教学实施。加强科学与生活联系的指导,给学生提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方法。 (五)学科全融合

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 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 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 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 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 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 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 案.

2018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018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 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1) 植物”单元: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 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 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二、教学目标 1. 植物”单元教学目标

①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②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③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 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目标 ①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②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③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④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⑤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⑥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 ⑦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三、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白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白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