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心得)之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语文(心得)之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语文(心得)之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语文(心得)之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语文论文之浅谈写作的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关键词:材料积累、语言训练、动机培养。

主要论点:学生作文水平差的根本原因在教学观念的落后,甚至不作为,因此要革新教师的指导作文教学的观念,让作文教学指导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似乎大多数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难得不得了的苦差事。自己根本就不会写作文,根本无法将作文写好。似乎大多数教师也认为批改学生作文,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学生的作文内容,几乎就是陈旧素材的翻版;作文语言枯燥到不能再枯燥。从小学开始,就几件老掉牙的事翻来覆去的写,就几句老套头的话颠来倒去的说。

因此,教师训练学生写作文也变得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无从下手。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误解了作文教学。如果我们只把作文课上的教师命题,学生凭空苦思冥想、装腔作势写出来的文章才算是作文,那么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其实是与我们的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观念偏颇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大多数的教师认为作文写作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导致作文写作课堂,变成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的课堂;即使有指导,也只是所谓的写作技巧的指导。缺少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的、有效的

指导,更缺少在写作实践中的落实到位。

谈到作文教学,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感慨地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样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作文这件事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①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也指出:“要看到技术完美思路清晰的多数好卷子(按:指作文高考试卷),须待训练者与考试者对于写作训练有了正确的观念。观念不变,而望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地够得上标准,那便是缘木求鱼。”②这说明,传统的作文写作观念如果不彻底改变,我国的写作教学就不可能走出误区,学生的作文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作文真有那么难吗?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必须把它看成一件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③有谁会认为说话很难呢?我们认为说话简单,那是因为我们平时说话总是发生在我们有话要说的情况下。话已经有了,张张口动动舌头,把话变成声音送出去,这有什么难呢?

作文与说话一样,当你在确实有话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时你才去写

作,或者说在写作时把自己想要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话写出来,作文

也就会变得容易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了一句非常精辟的忠告: 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④因

此,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才是改变学生作文“老大难”的关键。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变无话好说为有话可说?

笔者认为首先得让学生的写作素材丰富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

面入手。

1、追本求源,深入生活。

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⑤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多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的点滴,谈自己的感受。

2、多读多看,求知于书。

叶老还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⑥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也是很重要的,是写作材料的另一丰富的来源。鲁迅先生就深有体会地说:“文章怎做, 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⑦书本中有许多的文史材料、典故等,也有许多精辟的语言、优

美的词句,更有作者的巧妙构思、深刻立意。因此,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书本,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构思立意能力,真可

谓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

3、倡导积累,聚沙成堆。

围绕材料积累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确定两种相应的积累材料的基本形式: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读者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记下点评之心语。这一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笔精华摘抄,一类是美文感悟积淀。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其次,在有了丰富的素材之后,要让学生学会说话。

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作必须把它看成一件寻常事,好比说话一样;但是又必须把它看成一件认真事,好比说话一样。”⑦叶老所说的这种认真,就是在确有意思必须用语言表达的“认真”,认真对待的对象是语言,也就是必须认真选择词语和词语的组合形式,以便最准确、最简洁、最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是无病呻吟的“认真”,装腔作势的“认真”,卖弄文采的“认真”。叶老曾经告诫学习写作的人“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又说“语言习惯好,写的文章就通顺了” 。⑧而良好的语言习惯,主要是在日常的听说实践中形成的。平时说话认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说起话来中心明确,拿

起笔来也必然是得心应手;否则,平时说话不认真,养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说起话来东拉西扯,一句话没说完又说到了另一句,拿起笔来写作,也必然难于做到中心明确,清楚通顺。

因此,让学生学会说话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锻炼语言习惯应当随时随地,如在进行课堂答问时,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说出连贯、流畅的话;课前组织学生讲故事;召开辨论会、演讲会;课间向组长、班干部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等。在训练时,还应给学生提出五点要求:⑴要能够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选取语言材料;⑵要能够根据与中心的关系来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⑶要能够根据有利

于表达中心意思的原则来安排语言顺序;⑷要能够合理地区分段落层次;⑸在必要的地方还要能够恰当地过渡照应。

我们还可以通过检测来看看锻炼的效果。怎样检测呢?叶老建议“我们不妨说五分钟连续的话,看这一番话能不能够每句都符合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能够了,锻炼就已经收到了成效。到这地步,作起文来就不觉得费事了,口头怎么说的笔下就怎么写,把无形的语言写下来成为有形的文章,只要是会写字的人,谁又不会呢”?⑨既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有必要说连续的话的时候,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出口成章,把出口成的“章”变成文字也就成了“文章”了,哪里还能写不好文章!所以,笔者建议在课前开展5分钟主题演讲活动,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场合。

第三,知道了写什么和怎么写,还应训练学生的作文意识,让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