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华尔街》精彩文案1-10全

纪录片《华尔街》精彩文案1-10全

纪录片《华尔街》精彩文案1-10全
纪录片《华尔街》精彩文案1-10全

(二)墙在哪里

“当时双子塔的倒塌对大楼造成了很严重的损毁,当时大楼甚至陷入了地下的地铁系统中,你至今还可以看到造成很长很深的裂缝。”(美国纽约国家公园海港保护组织首席执行官玛丽·索拉诺)

9.11恐怖袭击造成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强大重力也大面积摧毁了地下建筑,在索拉诺夫人所提到的那条地下裂缝中,一个古老的建筑物呈现出来。

玛丽·索拉诺:我们一直走入了地下室,在那我们发现了一堵墙,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墙,我们希望那是华尔街的墙。

华尔街是英语Wall Street的中文译音,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来到这片土地上的荷兰人建立的。华尔街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以及后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城市的性格。

第二集墙在哪里

9.11之后,很多金融机构搬离了华尔街,索拉诺夫人却来到了这里,她的办公室就设在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举行就职典礼的联邦大厅内。索拉诺夫人现在的工作是寻找发现纽约早期移民遗留下的印记,还原他们为这座城市做出的贡献。

玛丽·索拉诺:我们总是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起源的相关文件。

索拉诺夫人的工作首先就是从寻找华尔街的墙开始的。

玛丽·索拉诺:我们请来了考古学家,他们对那堵墙的石头进行大量的研究之后发现,我们看到的不是华尔街的墙,而只是原址上房子的墙。但很长时间我们都认为自己发现了宝贝,认为那是华尔街的墙,但那不是。

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找400年前的遗迹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好在索拉诺夫人的工作得到了纽约市政府和很多纽约人的帮助,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丈夫山姆·罗伯特。山姆·罗伯特先生是《纽约时报》城市版面的首席记者,对纽约这座城市有着直接深入的了解和独到见解。

“这是个不断更新的城市,就如一个人曾经说过的那样,这个城市不断经历创新性的毁坏。我们不断的循环建造了很多新的空间,因此在经历了两场大火之后,荷兰和独立战争时期的影响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的踪迹了,曼哈顿就是其中的例子,有些东西确实源于荷兰。”(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山姆·罗伯特)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家,这个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国家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处于海平面之下。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荷兰农业的发展,荷兰人除了围海造田增加耕地外,必须开辟另外的生存之路。

英语:我在这儿已有四年了,它看上去很大,这是双很结实的鞋子,木鞋穿到脚上很舒服,木头是防水的。

(荷兰阿姆斯特丹港)从13世纪开始,喜欢穿木鞋的荷兰人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开始从事海上贸易。现在的阿姆斯特丹港是全球最先进的港口之一,其实早在400年前阿姆斯特丹港已经拥有了现在的地位,荷兰人正是依靠这个优良港口把阿姆斯特丹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集散中心,并把荷兰带入了近代史上率先崛起的大国之列。

“阿姆斯特丹港口历史很悠久,大约在1450年至1500年之间开始和南欧建立了贸易关系,在1600年,我们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荷兰阿姆斯特丹港口首席执行官德尔泽·梅哲)

1581年,荷兰人摆脱了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享有独立主权的荷兰共和国从此出现在欧洲版图上。新生的荷兰共和国冲垮了贵族与平民之间原有的严格等级界限,教会对世俗社会的控制也被大幅削弱,宽松的经济与宗教环境吸引了人们从欧洲各国来到荷兰,当时阿姆斯特丹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移民,荷兰的经济由此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个自由、民主、宽容的国家,这给人更广阔自由的思想空间,使人愿意加入风险性商业贸易,因为人们都真切感受到了自由,每一个民族、种族都会一视同仁,所以,人们很聪慧、自由,不畏风险,真的是很富有企业创新精神,想建立自己的公司。”(荷兰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馆长保罗·斯派斯)

范斯特的先祖正是那个时候从挪威来到荷兰,开设了一家小型海上贸易公司,现在范斯特已经不再从事海上贸易,但对航海的兴趣并没有减退。

由于当时来到荷兰的移民越来越多,导致了市场竞争的加剧,荷兰人必须要把他们的贸易延伸到更远的海域和国家,向海外扩张已经成为必然。远航的梦想让荷兰人的造船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到16世纪末,荷兰人制造的帆船具备了远航的能力。喜欢制作工艺品的范斯特要把他的帆船送入瓶中的海洋,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让帆船顺利的通过瓶颈。而当时荷兰的海上贸易也正经历着这样的瓶颈,荷兰贸易公司虽然数目众多,但规模较小,它们都无力承担远洋贸易所面临的风险。

“所有这些探索发现都需要资金,让船远航去购买商品,但同时船只也许会受到损坏,也许消失,也许也会沉入海底,这样就赔了钱,这样就不会带回我们想要的东西。”(荷兰阿姆斯特丹档案馆馆长——简·彭加德)

荷兰人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化解远洋贸易带来的风险呢,在阿姆斯特丹即将诞生的股份制公司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股份制公司就像绳缆一样,每条绳缆都由无数根纤细的麻线组成,虽然每根麻线都不可能单独拉起风帆,但是将它们缠绕在一起将弱小的力量汇聚起来,就会变成坚固的绳缆。

其实,早在20年前的英国已经诞生了股份制公司,但那只是在严格等级制度下由几个大股东组成的公司。而在自由平等的荷兰是为所有人准备的,无论是贵族、富翁,还是平民,甚至仆人,都可以成为股份制公司的股东,大家一起承担风险,并共享收益。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来自全国的100多家贸易公司成为股东,并通过设立在荷兰6个海港城市的办事处开始面向荷兰公众发行价值650万荷兰盾的股票,其中在阿姆斯特丹发行的股票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股票的公开发行,使东印度公司迅速完成了远洋贸易的资金储备。

“如果没有有限责任的安排,要让普通的人把赚来的钱都要交给素不相识的人去使用的话,那会非常非常的困难。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发明可能是世界过去五六百年最关键的一个发明。”(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简·彭加德博士正在看的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的世界上第一支股票,它的诞生改变了世界。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利用荷兰人创建的这种股份制形式,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将分散在公众手中的资金汇聚起来,开启了人类社会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工业文明时代。股份制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组织形式。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办公大楼现在属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它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有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这里毕业。这个房间是召开毕业典礼的地方,无论是对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毕业生,还是对以前东印度公司的船员,这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个房间曾经是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办公室,人们如果想作为船员或者士兵参与东印度公司的远航,需要来到这里面试,他们会被当场评估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天赋。这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步,然后开始自己危险但充满希望的旅程。站在这个房间,我有一种我们先辈当时强烈的感受,开启一个新的人生旅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生巴斯·布莱恩)

东印度公司成立当年,他们的商船便开始扬帆远航,驶向遥远的东方。在此后的200年中,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亚洲发出了近5000航次,将大约100万欧洲人送入与亚洲的贸易之中,有超过250万吨的亚洲物资被运回欧洲。股份制组织的形式的建立,使荷兰东印度公司持续经营了200年之久,成为一艘跨越世纪的不沉航船。

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荷兰人把对东印度公司远洋商船的期望值具体体现在了股票交易的价格上。十年之后,远洋航船终于满载而归,拥有东印度公司股票的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我认为这就是来源,他们可以看到自己赚多少钱,他们认为股票很容易进行交易,并且获得股票的红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信誉体系就建立起来了。所以,信心不断的建立,不仅仅是商人的信心,也是妇女儿童等普通人的信心,他们都参与其中。”(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尤斯特·范德尔·威勒比斯)

受到东印度公司成功的鼓舞,其它荷兰公司也开始效仿东印度公司面,面向公众发行股票进行商业融资,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市场在阿姆斯特丹诞生了,它的建立让资本更加有效地流动起来。现在,世界各地星罗密布着大大小小的证券交易市场,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60万亿美元,从650万荷兰盾到6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经过400年的发展已经汇聚成资本流动的海洋。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在历史上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期权、期货、保证金交易、股指交易、卖空,这些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存在的概念全部诞生于此,甚至每天早晨的开市钟声也是最先从这里敲响的。

“如果17世纪的一个交易员能够目睹400年后所发生的一切,我认为他会感到很骄傲,因为他们400年创造的系统依旧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首席执行官尤斯特·范德尔·威勒比斯)

1609年,东印度公司的船长亨利.哈德逊开始了中国之行,这将是一次冒险的旅程,因为他担负着为东印度公司开辟新航线的艰巨任务。在驶出阿姆斯特丹港后,哈德逊的航船奔向了荒无人烟的北极,经过了5个月的海上漂泊,哈德逊的航船却南辕北辙驶向北美大陆。

“亨利·哈德逊希望穿过北极,穿过俄罗斯北部,向南前往中国,但他被冰挡住无法前行,他本该回到阿姆斯特丹,但他没这么做,他试图寻找新的航线,或许他可以先去北美洲,从那找到一条新航道去中国。就这样,哈德逊船长来到了现在的纽约,并进入了一条河流。

“他找到的河就是哈德逊河,但不幸这条河变得越来越窄,所以他决定返回阿姆斯特丹,告诉他的委托人他没办法前往中国的坏消息。”(荷兰国立博物馆历史专家马丁·高瑟琳)索拉诺夫人现在遇到了与哈德逊船长当年同样的问题,她无法达到她的目标,仅靠纽约的信息寻找荷兰人留下的印迹是非常困难的,但她也和哈德逊船长一样收获了意外之喜。

英语:很高兴我们一起工作,这一定很有趣,这很不寻常,是的,我们现在在联邦议会大厦门前,华尔街是个开始的好地方。

哈德逊船长的坏消息对于当时的荷兰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却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因为的荷兰的海上贸易竞争对手英国和西班牙已经在美洲大陆有了殖民地,荷兰人也正在试图开拓北美市场。于是,1621年,荷兰人成立了新的的贸易公司西印度公司,垄断北美贸易。五年之后,西印度公司用价值60荷兰盾的布料和饰物从印第安人手里换取了曼哈顿的土地所有权,这在荷兰历史上被称为最成功的一笔交易。其实,当时的曼哈顿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有人能够想到它会发展成为现在寸土寸金的国际金融中心。

英语:还有这边,这是一个印第安商人美国的原住民和一个荷兰商人,当然他们是在进行与海狸皮等交易,那是荷兰人来此的主要原因。

海狸皮并不是这里唯一的财富,随着贸易的扩大和商人的增加,荷兰人在曼哈顿南端建立起了永久性定居点,就这样一个新的城市诞生了,(纽约曼哈顿区,17世纪建筑复原图)它被荷兰人称为新阿姆斯特丹。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和人身安全,荷兰人在新阿姆斯特丹的北面修建了一道墙,华尔街的历史也正是源于这道城市的围墙。

“他们来到现在的纽约,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不像很多其它美国殖民者那样是为了宗教原因。清教徒、天主教、教友派分别去了马萨诸塞、马里兰和宾夕法尼亚,他们崇拜神,因为觉得应该崇拜。但荷兰人去纽约就是为了钱,没别的原因,17年间连所教堂也没建过,但他们赚了很多的钱。这种精神留给了纽约,纽约至今还是世界上最商业化的城市。”(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当其它西欧国家的移民还在将北美殖民地作为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的避难所时,荷兰人已经将新阿姆斯特丹变成了北美大陆最大的商品贸易市场。

“这就是它的特殊之处,这些也造就了纽约和纽约人的特点。很多人来这里就是为了挣钱,因为任何地位的人都有可能成功,我认为这也是人们愿意追随荷兰公司来这的原因,因为这是机遇之地。”(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山姆·罗伯特)

新阿姆斯特丹不仅秉承了阿姆斯特丹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性格。这里宽松的经济、宗教环境和包容的人文气息同样在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

新阿姆斯特丹的建立使荷兰人成功开辟了北美贸易航线,与此同时,他们的商船也终于到达中国,彻底打开了东方贸易通道。由此荷兰被称为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

阿姆斯特丹档案馆存放着那个时期各国商人在阿姆斯特丹从事商业活动的记录,简·彭加德博士一直在研究这些古老的记录,他从中发现了怎样的秘密呢?

这些书籍里记录的大量名字和数据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十分属实,因为这些人从世界各地来到阿姆斯特丹做贸易。如果你要以这种方式做贸易,你就必须要有信用,看看这些书中的记录,人们互相间非常信任,这太让人惊讶了。

在阿姆斯特丹形成的良好的商业信用为解决商业活动中一个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各国商人带着本国货币来到阿姆斯特丹,但不同的货币是很难做生意的,那么必须要有一个让所有商人都信任的机构将不同国家的货币兑换成一种通用货币,于是聪明的荷兰人又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另外一项重要的金融发明。

“另一方面的贡献是汇兑银行,这是现代银行体系的前身,因为在阿姆斯特丹诞生的汇兑和储蓄银行真的是以信任为基础。你投入资金就可以得到银行票据,只有你信任银行才会这么做,所以他们接受外币来兑换荷兰币,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系。”(荷兰阿姆斯特丹档案馆馆长简·彭加德)

阿姆斯特丹档案馆以前就是东印度公司银行的办公地点,荷兰人不仅成功解决了不同货币流通的障碍,而且开创了支票和资金转账的系统,缔造了现代银行的概念。此时的荷兰人已经通过第一只股票、第一个股票交易市场和第一家现代银行,把金融推入了人类以前从未到达的现代金融领域。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和国内金融市场的空前活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了第一个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但荷兰人在最先享用现代金融成果的同时,也最先尝到了与之相伴而生的苦果:金融泡沫,从此,泡沫一词成为经济领域的专属名词。

郁金香是16世纪末从土耳其引入荷兰的,荷兰人很快就喜欢上这种色彩鲜艳的花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郁金香的价格飞速上涨。到17世纪30年代一支较为名贵的郁金香相当于4只公牛的价格,大大超出了它的内在价值。此时的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作为观赏之用,而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投资产品。对财富的狂热追求让人们不惜卖掉土地、珠宝、房屋或者向银行贷款来购买郁金香。

“狂热总是会发生的,价格不断上涨、上涨,如果你不是链条上的最后一人,只是其中一份子,你就可以赚很多热钱,但是如果出现了危机,市场就会下跌,然后崩溃,这就是那时所发生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历史博物馆馆长保罗·斯派斯)

1637年郁金香泡沫终于破裂了,有些品种的郁金香价格甚至狂跌到了最高价位的千分之一。这期间,导致了千百万人倾家荡产,也导致了许多银行的破产,这是人类历史上爆发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最糟糕的一次创造。一直到400年后的今天,金融泡沫仍然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现在,没有多少荷兰人把金融危机与郁金香联系在一起,简阳每天都会把一束郁金香带回家,送给他的妻子,这是很多荷兰人的生活习惯。

郁金香泡沫飘散之后,郁金香给荷兰人带来了真正花的芳香,现在荷兰是种植郁金香最多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荷兰阿姆斯特丹鲜花交易市场)荷兰人所创造的现代金融体系也已经随同郁金香一起飘向世界,它成就了英国的崛起美国的强大,也成就了伦敦和纽约两个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马丁·高瑟琳博士近来一直往返阿姆斯特丹与纽约之间,她正在帮助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纽约举办一个展览,展现两座城市的特殊关系。

“这张地图于1666年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曼哈顿南部地图,我们今天仍然能见到这就是现在的金融中心,这是现在的华尔街,华尔街从东往西原来是一堵墙,是用来抵御印第安人进攻的。”(荷兰国立博物馆历史专家马丁·高瑟琳)

荷兰人依靠这堵墙挡住了印第安人的进攻,但难以挡住英国人的海上进攻。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控制贸易航道。1652年英荷战争爆发,战争在英吉利海峡和两国控制的殖民地上同时展开,结果荷兰两线溃败。1664年英国人占领了曼哈顿岛,英国国王将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新约克,就是现在的纽约。随着英国人在曼哈顿岛控制范围的扩大,那道起初用来防范印第安人的墙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它被推倒后改造成一条城市中的道路,被称为华尔街。

“华尔街是一股象征力量,如果你说华尔街墙的倒塌,是因为它已经没有实际作用了,并且很多人口向北迁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他们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突破了限制,抓住了这样的机遇。”(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山姆·罗伯特)

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被英国人夺去之后,英国本土爆发的光荣革命又让伦敦取代了阿姆斯特丹,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光荣革命,是英国议会与英国国王进行的一场权力斗争,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开始,英国王室从此以后不得随便征税,不得干涉法律,不得干涉议员的选举。

“光荣革命真正改变的是使金融上的决定权脱离了国王的控制,把权力移交到议会,尤其是人民手中,虽然民主的实现需要漫长的过程,但从那时起,个人财产权得到了保证,所以人们比以往更敢于冒一些金融风险。”(英国英格兰银行历史学家福里斯特·卡皮)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的财政与王室的财政分开,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变成了英国国债而不再是王室的债务。因为有了议会作保证,英国国债的信誉度大大增强,(英国伦敦金融城)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交易量最大、最活跃、最受欢迎的证券。金融市场的活跃吸引大量的商人与银行家们从世界各地将资本输送到伦敦,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开始向伦敦转移。

1694年,伦敦商人们创建英格兰银行,帮助英国政府发行国债,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使国债的发行量迅速增加,这不仅为伦敦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交易的证券,更主要的是为英国的海外扩张筹集到了充足的军费。

“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维持强大的海军,也就可以在18世纪打赢海洋战争,建立起了大英帝国,继而也建立了英国的贸易,在加速英国经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国家为军事目的所掌握的资源帮助了英国的经济发展。”(英国参议员、爵士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在接下来的200年中,英国人对外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战争全部都可以归结为英国进行海外扩张的殖民战争,其中包括十九世纪中期给中国人带来伤害的两次鸦片战争。

在新的金融体系的支持下,英国军队成为真正的海上霸主,几乎控制了全球所有的海上贸易通道,英国商人们也随着殖民地的增加和海上贸易的扩大而获得丰厚回报。

“18世纪很多银行在伦敦建立,是由从海外来到英国的人建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8世纪是很重要的,在合作制股份银行出现之前这是私人银行,在金融发展时期私人银行是很重要的实体,他们在全球融资和投资。”(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记者马丁·沃尔夫)在英国金融中心鼎盛时期,诞生了世界金融史上重要的一个家族,罗斯柴尔德银行的英国总部坐落在伦敦金融区的黄金位置,这家有着二百年历史的私人银行一直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拥有,罗斯柴尔德家族最早兴盛于法兰克福,以后老罗斯柴尔德把五个儿子分别派往欧洲的五个国家,其中他的第三个儿子内森在英国伦敦建立罗斯柴尔德银行。随着英国的崛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中心也转移到了伦敦,并以伦敦为中心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银行。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这是个很好的榜样。罗斯柴尔德家族开路,大家跟随和效仿,要么直接效仿罗斯柴尔德家族,要么在此基础上开拓更广阔的商

业模式,但毋庸置疑这条路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创的。”(英国罗斯柴尔德集团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奈杰尔·希金斯)

19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日益国际化的伦敦债券市场已经扮演着主导角色。老罗斯柴尔德反复告诫他的五个儿子,如果你不能让人们爱你,那就让人们怕你。的确,人们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恐惧超过对他们的热爱。罗斯柴尔德五兄弟联手在欧洲布下的银行网络到十九世纪中期统治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如果我回看过去,罗斯柴尔德家族200年对世界金融的贡献,我认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尚未全球化之前就开始了国际化,所以生意在人们开始讨论跨越国境和全球化之前就已经开始国际化运作了。”(罗斯柴尔德集团投资银行首席执行官奈杰尔·希金斯)(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庄园)罗斯柴尔德家族跨国银行的兴起得益于英国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和对全球贸易控制力的不断增强。(英国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会址复原图)19世纪中期的伦敦是无可比拟的世界工业贸易和金融中心,当时40%的国际贸易以英镑结算,英国的海外投资占到了西方列强对外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正是在这个时期,英国议会把中央银行的职能赋予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成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

“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就是在19世纪中期,英格兰银行被确立为中央银行,可以管理交换汇率和资本,为金融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英国英格兰银行历史学家福里斯特·卡皮)

国债发行权力的改变,跨国银行的出现,中央银行的诞生,英国人从光荣革命开始经过了160多年,终于把现代金融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推向了世界。纽约,这个原本就融入了荷兰现代金融理念的城市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华尔街的兴盛正是从发行美国国债开始的。

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虽然摆脱了英国的统治,但在金融上却几乎复制了英国现代金融体系。英国是政府投资建起了中央银行;美国也是,英国是政府投资建立了股票交易所,美国还是。1803年,英国投资人持有的美国股票占美国总市值的一半,大约是3200万美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1900年新兴的的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纽约取代了伦敦,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也超越了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建立起新的金融帝国。

“这一切发生在纽约绝非偶然,这一定会在纽约发生的。今天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城市在多样性上能够与纽约相提并论,这是一个不断吸引移民的地方,多样性将世界各地希望成功和赚钱的人们吸引到这里,这所创造出的包容是你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每座城市都以各自的历史或者文化,以及其它活动而闻名,纽约这个城市是以商贸而著称。”(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山姆·罗伯特)

索拉诺夫人终于完成了对纽约早期移民遗留印迹的寻找发现,她将八处主要印迹连接起来,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图景。正是因为哈德逊船长引领的航船开启了纽约的历史,并给纽约送来了包容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一直延续到今天,有人说,纽约根本没有纽约人,那里就是一个世界。

荷兰移民从阿姆斯特丹带来了股份制、股票交易所和货币汇兑银行,来自英国的移民从伦敦带来了国债、跨国银行和中央银行,这些现代金融的种子最终将纽约塑造成为一座资本之城。

(三)两条道路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华尔街始于18世纪90年代,签署了《梧桐树协议》,在一棵梧桐树下,华尔街63号,19世纪60年代,树倒了。”(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华尔街的尽头是三一教堂,教堂后面有一片墓地,一个叫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选择了长眠于此。

“汉密尔顿说,妥善管理的国家债务将是对国家的恩赐。在18世纪,这是很奇怪的想法,大多数人觉得,债务是件坏事,这说明了汉密尔顿有多时髦。他知道,这对美国的未来是一大优势。”(纽约大学金融史学教授理查德·希勒)

200多年来,汉密尔顿是这条街道上永远的路标,指引着华尔街抵达了今天。

第三集两条道路

(肯塔基州农场主)汉·丹姆:开饭喽。好了,你准备好吃早饭了吗。来吃吧,宝贝。

67岁的丹姆一直生活在中部的肯塔基州,并且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养殖场。

(肯塔基州农场主)汉·丹姆:宝贝,你在喝你妈妈的奶吗。

许多美国人和他们的移民祖先一样把这种贴近土地、朴素而勤恳的生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直携带到今天。今天的美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面貌。

(美国纽约中央火车站)

纽约的清晨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每次来这,我都觉得备受恩典,这里给了我伟大的职业,给了我一生够用的财产。我无法想像离开华尔街,我真的祈祷能生于此,死于此。”(华德国际集团总经理艾伦·瓦尔德斯)

艾伦今年51岁,在纽交所已经工作了33年,自2008年以来,艾伦和华尔街上的人遭遇了尴尬和质疑。

“很不幸,金融业的一些人对目前的形势存在误读。对于雷曼兄弟、复苏中的危机,他们没有吸取教训,他们不仅是拿自己在冒险,还有我们的国家。”(美国第44任总统贝拉克·奥巴马)

“你不能指着一个方面说华尔街造成了危机。国会、监管者可能都参与了。国会可能推动政府机构帮助穷人买房子。”(纽约大学金融史学家教授理查德·希勒)“如果每个人都投资,却没有人失败,整个体系就无法运转。因为市场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一些人成功,其他人失败,生活本就如此。”(投资家雷姆·罗杰斯)(纽约证券交易所)

英语:情况现在怎样了,现在仍是20、80,还是20、80。

在华尔街人的印象中,华盛顿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密切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

英语:有变化就告诉我。

“人们希望看到改变,人们受够了华尔街,所以你看到华盛顿每天都出台新政策,我们虽然不会抓狂,但你可以想像,我们的心情。”(华德国际集团总经理艾伦·瓦尔德斯)也许现在的华尔街已经习惯了和政府保持距离。但是,的确,它们曾经非常接近过,甚至于只隔一条马路。1789年4月30日,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纽交所对面的联邦大厅里宣誓就职的。纽约,成为了临时的首都,而这个崭新的国家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破产了。

“在战争中,华盛顿的军队自筹资金,有时,他们抢夺农民的食物。”(纽约大学金融史学家教授理查德·希勒)

“我们从法国和荷兰借了大量金钱。”(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但他们会写个欠条,然后,欠条再变成债券。”(纽约大学金融史学家教授理查德·希勒)

在独立战争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总共留下了高达5400万美元的债务。这些债务挑战着新国家的品格和尊严,华盛顿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部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0-1804)。

“汉密尔顿出身贫寒,他是私生子,曾在商行工作,在那里学习贸易,学习做买卖,大多数开国元勋不懂得买卖,他们是大农场主。”(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这些农场主出身的开国元勋们只能想到通过多印纸币来解决问题。汉密尔顿认为,如果用通货膨胀的严重贬值的货币来偿还债务,那么这个已经一无所有的国家还将永远失去国家信用,不能再借到钱。33岁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开始筹谋一个计划。既然没有钱来还债,那么就把债务留下来,但是要不失掉信用,要体体面面地留下来。

在美国金融博物馆里,记录了一句汉密尔顿在24岁时说过的话。他写道,在1781年:“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

汉密尔顿的计划是这样的:财政部面对的是一文不值的货币和五花八门的独立战争债券和借条。首先,财政部发行新货币,手持旧货币的人可以按照票面价格进行一比一的兑换,这样旧的货币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信誉良好的新货币。之后,政府开始发行新债券,而新债券只能用新币来购买,这样新币又回流到财政部。最后,财政部用这笔钱来回购在战争期间的所有债券和借条。至此,旧帐全部还清,政府用新债代替旧债,留住了国家的信用,这个计划被后人形象地称为“旋转门计划”。

汉密尔顿需要推动旋转门的第一个力量,而华尔街正等待着与政府的第一次合作。华尔街上的经纪人对财富有着最敏锐的嗅觉,虽然旋转门计划还没有被国会通过,但是,经纪人们已经开始不动声色地从各州购买旧货币,而收购的价格是票面价格的十分之一。华尔街将会全力以赴地配合汉密尔顿的计划,只有这样,经纪人们低价囤积的旧货币才能真正转变为巨大的财富。

汉密尔顿是从残酷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强势人物,他对人性洞若观火,汉密尔顿相信,人类有利己的天性,这种天性很难改变,但明智的立法者可以审慎地使之改道,造福大众。

“绝大多数人一方面有利己心,另一方面有同情心。设计一个制度的时候,你要求每一个人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种空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在国会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反对的力量主要来自另一个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家庭背景大相径庭,他的父亲非常富有,父亲去世时,他大概四五岁,他继承了几百名奴隶,弗吉尼亚州的数千亩地,他是全国富有的人之一,在他年轻时。1776年的初夏,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杰斐逊来到费城独立厅对面的这间小旅馆,几天后,宣言的第一稿就在这里完成了,他写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

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美国是英国的孩子,我们继承了英国的政治文化,就是有限制的政府权力,个人权力,就是个人自由不能被干涉。”(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杰斐逊反对汉密尔顿的计划,是因为他担心国家的信用与命运会被华尔街的疯狂所操弄。更让他警惕的是,在汉密尔顿的计划中的一个细节,就是各州将不必自己偿还债务,而由联邦政府统一承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对等的。

“杰斐逊断言,汉密尔顿的政府会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杰斐逊想要一个小中央政府。”(纽约大学金融史学教授理查德希勒)

一直以来,美国的建国者们小心地防范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这个美国,对于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是信赖而是制约。为了控制好它,建国者们甚至在战争约束后留下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就散了,大家跑回自己的家乡继续种田过日子。所以,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挑战了以杰斐逊为首的一大批开国元勋们出发时的共识,反对者们跳过了现实的困境,来直接声讨汉密尔顿的计划是一个危险的黄金圈套。

杰斐逊和汉密尔顿之间的分歧搁置了旋转门计划,却形成了美国的两大党派,今天人们熟悉的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诞生就源于两个人的矛盾,而政府的权力是否应该进入市场的讨论也由此发端,延续到了200多年后的今天。

2009年10月,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的年会在纽约召开。

英语: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也会在下午4点左右到来。

财政部长盖特纳的出现再次引发了关于政府与市场的讨论。

(美国财政部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与记者对话)现在的政府比以前更有影响力了,在这样的危机中,有些事情只有政府能做。下一场大战是监管吗?监管,我们不用军事术语,如果要这样形容,这是必要的战争,不是选择的战争,并且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我们将通过强大的改革方案。我要说,它是必要和正义的事,你怎能看着美国人的眼睛说,在经过这么多的事情,仍然面临10%的失业率,未来仍不确定,我们还沿用造成危害的体系的观点?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站在财政部大楼前的汉密尔顿看着这个国家松松垮垮到了随时都会散架的地步,联邦政府就像一个模拟主权的装饰品,毫无秩序和效率。

“汉密尔顿非常务实,他要在真实世界里工作,而杰斐逊认为世界应该这样运作,所以,我们要让它这样运作,尽管有时候人性并不如此。”(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1787年,汉密尔顿作为主要的召集人之一参加了制宪会议,这部宪法使脆弱的联邦政府拥有了力量。“如果人类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进行统治,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句话出自一本叫《联邦党人文集》的书,它从人性的弱点出发,论证了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权力的边界。汉密尔顿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

制宪会议召开的时候,托马斯·杰斐逊正在法国出任公使,他目睹了法国大革命,认为欧洲的革命和流血都是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冲突造成的,他为自己的国家庆幸,因为这个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他希望这片足够丰饶的土地能够安抚住人性中不安的欲望,使美国人停留在自己土地上,而不是在追逐工业化的利益中失去平静而优美的生活。

“杰斐逊展望的国家由年轻的农场主组成,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汉密尔顿觉得,美国要强大,就要变成制造国。”(纽约大学金融史学教授理查德·希勒)

“汉密尔顿期待一场工业革命。”(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所以,他建立金融体系,为企业家、工厂提供资金。”(纽约大学金融史学教授理查德·希勒)

“杰斐逊对钱毫无概念,他不知道钱该怎么使用,不知道如何创造财富,而汉密尔顿知道。”(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纽约,不是杰斐逊喜欢的地方,他所希望的美国是一个将由理性与美德来推动的国家,这种理想为野心勃勃的华尔街埋伏下了一面坚固的道德围墙。

1790年初夏,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都住在华尔街上,汉密尔顿还在游说国会通过他的旋转门计划,而杰斐逊要尽早把美国的政治中心带离这里。两个同样焦虑、同样需要妥协与支持的开国元勋托斯·杰斐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终于在1790年6月20日坐在了一起。那是一次决定美国未来的谈话,1个月后,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在国会中得到了通过。1790年8月,联邦政府离开了纽约,从此,华尔街和华盛顿沿着不同的方向各自成长,开始了政府权力和金融势力之间的扶持和较量。

现在,每天行走在曼哈顿大街上的美国人都会看到悬挂在墙上的一个电子显示器,它实时更新着美国的债务总额。2008年,美国国债进入10万亿美元时代。

200多年来,这个国家的经济跟随着巨大的债务数字一路走到了世界的最前端。在这本200多年前的账册里,记录着汉密尔顿上任的四年内财政部的帐目。到1793年,这个国家共发行了6420万美元的新国债,足以还清全部旧帐。从债务到恩赐的故事,是被汉密尔顿这样完成的:他把债务变成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投向了华尔街,经纪人们使国债的价格不断攀升。1794年,美国的债券在欧洲获得了最高的信用等级,从此欧洲的资本开始漂洋过海流入了这个年轻的国家。汉密尔顿发行的国债启动了美国,也启动了华尔街。

在华尔街上,总有人怀疑华盛顿的动机:政府是想解决危机,还是想利用危机?华尔街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但危机似乎总是让这条街道失去更多的自由。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6月推出了金融监管新政,2010年7月21日又签署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这一系列改革把美联储武装成了一个权力空前的全能型监管者,一个最强大的中央银行。

美国独立公园管理员:你看,这里已经不是银行了,也不对外开放,它的建立源于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这间国家独立公园里的仓库曾经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汉密尔顿在1791年创建了这家银行,作为联邦政府的财政代理机构和融资机构来发行国债和国家货币。

“那是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不能算是监管者,但至少是个中央机构,可以监视银行。不过,汉密尔顿创建的中央银行立刻受到了杰斐逊及其支持者的严厉指责,比旋转门计划更让他们无法容忍的是,政府权力开始直接向市场延伸。”(金融史教授查理斯·盖斯特)“在美国,我们总是有巨大的恐惧:对于权力的集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直到1913年才有中央银行,直到20世纪。”(前美联储纽约分行副行长彼得·巴克斯坦斯基)1842年,英国著名的作家狄更斯开始了美国之行,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上床睡觉之前,我从住所的窗户向外张望,马路对面有一栋漂亮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呈现出一丝幽灵般的哀伤。第二天早晨起来,它的大门仍紧紧关闭,空气冰凉。

狄更斯看到的,就是在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争论之下最终被关闭的美国中央银行。

“我们美国没有中央银行,这像个传说似的,但我们就是没有。”(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华盛顿和华尔街渐行渐远,政府不再以任何形式管理市场。而在权力真空之下,华尔街的私人金融机构却趁机独揽了美国的金融大权。

对于生活在100多年前的人们来说,即使是看到了铁轨断裂、蒸汽锅炉爆炸、两列火车相撞,或者更严重的事故,也不能阻止他们对于火车这种崭新的力量的幻想与痴迷。失去了中央银行的美国就像这些激动而失控的列车,虽然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却成为了西方世界中最自由、最不稳定的一个经济体。

一些华尔街人认为,在美国有双重标准,一个是给华尔街的,另一个是给剩下的整个美国的。

英语:(2009年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年会)你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半月前,奥巴马总统来到华尔街的情形,神情严肃地做了一个演讲,人们坐着,听完后和他握手,但是谁也高兴不起来。第二天,他去了汽车俱乐部,表现得像参加大选一样,发表了激昂的演讲,说为他们而工作,还责备了华尔街。我想说的是,这里有两个很不同的总统,但确实是同一个人,就他向国人宣传的方式而言,很明显,华尔街不值得被信任。

在美利坚合众国200多年的历史上,华尔街得到华盛顿信任的时间似乎并不多。1799年,一个叫威廉·杜尔的人死在了纽约的监狱里,留下了一张独立战争时期的借条。

纽约州的农民把两头奶牛借给了大陆军,而签收的人正是这个死去的囚犯,华盛顿和汉密尔顿的信任的战友——威廉·杜尔。今天,在华尔街上,威廉·杜尔这个名字更多地是和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联系在了一起。当华尔街还是一条年轻而粗糙的街道时,就被指责充斥着股票骗子和投机分子。1792年,一些关于纽约银行的谣言出现在华尔街上,致使这家银行的股票大幅下跌,然后,有人开始偷偷地大量买进,这个人就是威廉·杜尔,谣言也是他散布的。

“你要用你的道德在华尔街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华尔街就是吃你钱的地方,就是掠夺你的财富,而且很冠冕堂皇掠夺你的财富。”(加拿大皇家银行顾问陈思进)这时的威廉·杜尔是汉密尔顿的助理,他的行动源于一条内幕消息:中央银行将收购纽约银行。汉密尔顿将很快着手这个计划,而威廉·杜尔要在此前收购到足以控制纽约银行的股票。他疯狂地四处借钱,最后居然用承诺支付高额利息的方法向城市里的小业主、车夫、园丁、女佣等普通民众集资。1792年3月,威廉·杜尔再也支付不起承诺的利息,他的资金链终于断了。城市里聚集起可怜的投资者,他们咒骂威廉·杜尔是个骗子。泡沫在欲望的挤压下终于破灭,恐惧第一次降临华尔街,从此,每隔大约20年就会有类似的贪婪和绝望在这里反复出现。

“1792年华尔街的危机让杰斐逊更加质疑汉密尔顿的政策。但是,汉密尔顿认为,虽然我们不渴求金融危机,但如果经济要现代化,这就是不可避免的。”(纽约大学金融史学教授理查德·希勒)

汉密尔顿向人们解释,在华尔街值得尊重的股民、券商与无耻的赌徒之间存在着界限。而杰斐逊说,华尔街根本就是人类本性的大阴沟。

1792年的这场危机结束两个月后,有21个经纪人和3家经纪公司在华尔街63号的一棵梧桐树下签定了一个协议,经纪人们庄严宣誓并承诺对外交易将收取佣金,彼此交易拥有优先权。

1752年5月的《梧桐树协议》被认为是华尔街最早的自我管理,基本的交易规则开始逐渐形成,华尔街的经纪人们建立起自我约束的证券行业协会,以自律的方式防止危机的发生,从而避免政府的干涉。自此以后,在华盛顿的视野之外华尔街开始了一个世纪的自我生长。

1896年5月11日下午两点,摄影师威廉姆·赫斯用一个叫摄影机的设备第一次捕捉到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城市,沿着汉密尔顿的目光已经又向前走了一个世纪,它就要到达属于它自己的美国世纪了。

就在美国经济一路狂飙突进之际,却有人想到这个国家的未来时不安到浑身颤抖,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64年,林肯预言,终有一日,我们的财富将集中在个别人的手中,而那时合众国也将走向灭亡。

190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证券总值约为600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2倍。以摩根为首的富豪们云集在华尔街,洛克菲勒、梅陇、卡耐基,他们实际上掌控了这个国家的金融权力。

离纽约不远的哈特福德,是金融魔术师约翰·皮尔彭特·摩根出生的地方,摩根相信自己的团队会对国家资本市场进行诚实与适当的管理,在20世纪初的美国,谁能成为担当这一切的力量?

“当时,政府无法做到这一点,在摩根的有生之年,美国没有联邦储备委员会,所以,他自己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责任。”(《摩根传记》作者琼·斯特劳斯)

1901年,华盛顿迎来了一个年轻而充满斗志的新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美国第26任总统),他强烈地感觉到了在华盛顿之外已经形成了另一个强大的权力高地——华尔街,罗斯福总统想把它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华尔街是一个已经习惯了自由的市场,并拥有了自己的力量。

摩根,华尔街上最有权势的人物走进了罗斯福的办公室。摩根问道,政府在做决定之前为什么不事先通知华尔街呢。罗斯福说,事先对华尔街发出警告是我们恰恰所不愿做的事情。摩根说,如果我们做错了什么,请派您的人和我的人会谈,他们可以修正。罗斯福说,我们不会那么做,我们不愿意修正错误,而是想结束错误。这是华尔街与华盛顿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政府似乎占据了上风,但是五年后,摩根所带领的华尔街将在金融危机中证明,谁才是强者。

今天,麦迪逊大道上的摩根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地方。

“这间屋子以前有家具,曾经是藏书的地方,现在都搬到楼下了。”(J. P. 摩根曾孙罗伯特·彭诺耶)

摩根的曾孙罗勃特先生说,摩根家族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辉煌,后代们从事着各种行业,凭借自己的能力而生存,他也从没有过要当银行家的想法。但是,在这间曾祖父的办公室里,他还是会感觉到一种模糊不清却浩瀚无边的力量。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到1907年,美国人开始担忧养老、疾病和就业等问题,他们变的狂躁而焦虑。1907年中旬股市开始暴跌,人们开始争着从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一家信托公司总裁开枪自杀,倒闭和恐慌开始了。

“那时候,银行界团结在一起,在老摩根的领导下试图为市场带来流动资金,让华尔街及国家经济重新站稳脚跟。”(金融史教授查理斯·盖斯特)

1907年10月22日,财政部长从华盛顿来到摩根的图书馆,摩根告诉财长立即注资2500万美元以增加流动性,当储户能从银行取到钱的时候,恐慌就会散去。在这种危急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臣服于这个当时全世界最有能力的银行家,尽管他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人。

“他召集了其它几家银行的行长来这里开会,就在隔壁的房间,他锁上了房门,不让他们出来,除非他们拿出钱来平息恐慌。”(J. P. 摩根曾孙罗伯特·彭诺耶)要彻底结束这场危机,摩根还需要一大笔资金,而且要快。他把银行家们锁在这间书房里讨论,自己在办公室里等待结果。这些银行家不愿借钱给要倒闭的企业,可是,见死不救就会引起市场的恐慌,那将是一场无法挽救的金融骚乱。

“最后,凌晨四点摩根走进房间,拿出了一份声明让他们签字。摩根抓住其中一个公司总裁的袖子,把他拖到桌子前面拿出一张纸说,在这里签字,笔在这儿,这个人这才同意签字,其他人也都同意签字。”(《摩根传记》作者琼·斯特劳斯)

最后银行家们同意出2500万美元去解救这场危机,摩根用个人的力量控制住了1907年的金融危机,使它没有长时间持续,也没有造成巨大损失,他是自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

来华尔街上另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强势人物,他在1907年应对危机的措施深远地影响着美国今天的金融体系。

但是很快,美国人就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一个私人银行家拥有了如此大的权力而感到害怕。1913年摩根去世,9个月后,美国国会立法批准设立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从此,美国又有了中央银行。

在此后的近100年时间里,美联储在货币调控中所承担的职能在一步步地转移和分化着经济权力。它被美国政府逐步授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监管者,这也持续引发着华尔街的忧虑和追问。

(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电视节目资料):所以,我们不再是自由市场了,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在触摸我们,你说的非常正确,自从中央银行控制了足够的资金,它就不是一个自由市场,许多人把它叫做监管。

“这才是问题,市场本该发挥作用,清除自身弊病,再从头开始,就是这样,这就是市场要做的事情。”(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政府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合法的,但只有行业本身会告诉你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好的商业行为。”(第26任证监会主席哈维·皮特)

1804年,杰斐逊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3任总统,而汉密尔顿则淡出了美国政坛。这年夏天,就在这条河上,汉密尔顿划着船去对岸的新泽西州参加一场决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阿伦·伯尔的决斗)。在决斗前,他在日记里写下将不会向对方开枪,结果,对方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47岁的汉密尔顿在第二天不治身亡。那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神秘的一场决斗,汉密尔顿的死让整个纽约一片悲伤。

今天的华尔街是被汉密尔顿的理想引渡过来的。

汉密尔顿去世后的第5年,杰斐逊回到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的一个农庄,他一生对土地和劳作充满敬意。1826年7月4日,这天是《独立宣言》发表50周年的纪念日,就在这天,83岁的杰斐逊静静的离开了。8年的总统生涯,微薄的薪水使他早已入不敷出,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贫困中去世的总统。

2008年以来,华盛顿和华尔街就像一对需要相互警惕的同行者,一起渡过危机中的每一天,小心地寻找着走出去的道路。

2009年9月14日,这一天是雷曼兄弟银行倒闭一周年的日子。就在这天,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在华尔街纽交所对面的联邦大厅发表演讲。

美国总统奥巴马:很荣幸来到这座历史悠久的联邦大厅。两个多世纪前。我们第一届国会在这里成立,我们的第一任总统也在这里宣誓就职。就在这儿,在合众国最初的日子里,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就在争论如何才能管理好这个年轻的经济体,如何才能回馈民众的天赋与激情。两个世纪后,我们仍然在这些问题中挣扎,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在危机中。

(四)镀金时代

英语:伊利运河是纽约州建造,它使纽约成为经济和金融中心。

一条运河改变了纽约的命运,也创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英语:美国用100年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用200年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如果没有现代金融,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第四集镀金时代

伊利湖畔的水牛城是美国的一座历史名城,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美国早期的一段历史就保留在这里。

这里是美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的源头,因为伊利运河,水牛城也成了一个开放的博物馆。

(美国伊利运河游船船长)米歇尔.莫非:好了,孩子们,现在排成一队走,不要跑,很危险,大家排成一排,排成一排,一个一个走。

运河上最多的游客就是学生,这里是他们的历史课堂。

200年前,美国东部最北端的居民就是从这里启程从上船穿过沿岸的村庄、城市,十天之后就可以到达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

现在的纽约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超过850万,其中三分之一是外来移民,有170种语言可以在这里使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理想的人们汇聚到这里。纽约的城市历史只有300年,但这300年却让纽约拥有了诸多耀眼的光环,纽约拥有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控制了全世界40%的金融资产,在这300年的历史中,纽约空间发生了什么,哪些重要的时刻改变了纽约的命运?

19世纪的美国国土面积只有现在的二分之一,阿巴拉契亚山脉将当时的美国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商业重镇,而西部是美国的传统农业地域。美国西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美国重要的粮仓,也是东部贸易的物资来源。而对于19世纪的美

国人来说,连年的丰收并不能让西部的农场主更加富有,而东部的商人也只能望洋兴叹,因为在当时要将西部的物品运输到东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那之前,从中西部到东部,要经过密西西比河、怀俄明州、佛罗里达州,然后才能到东海岸甚至欧洲。”(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当时从西部运输一吨面粉到东部需要20多天的时间,面粉的成本是每吨40美元,而运输费用却要120美元,而即便就是这样一条昂贵的运输线,其中的一段还要经过英国殖民地。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面对东西部的运输也是一筹莫展,他说,西部居民的忠诚度悬于一线,因为他们的经济利益更多地依赖于殖民地的西部而不是合众国诞生地的美国东部,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民众个人利益,东西部的运输都是一个难题,直到1817年,这一问题的解决才出现转机。

“这张照片描绘的是发生在纽约的一个仪式,那个人是纽约州州长德威·克林顿。”(伊利运河博物馆馆长——乔尔· M. 拜尔)

1817年,纽约州迎来了一位新州长——德威·克林顿。克林顿州长有一个理想,就是打通美国东西运输通道。纽约溯北而上有美国的五大湖泊,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如果能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将五大湖泊连接起来,再利用纽约天然良港的优势,就可以打通一条贯穿美国东西部并与世界相联的水上通道。

那是一条很长的运河,大概360、370英里(约580公里)长,运河从奥尔良班尼起,通过哈德逊河连接到纽约,一直到水牛城的伊利湖,最终将纽约与五大湖连接起来。所以,从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以及伊利诺伊州生产的货物可以通过五大湖系统,通过伊利运河到达奥尔班尼,最后经哈德逊河运输到纽约,这使纽约成为美国最棒的港口。

克林顿带着他的伟大构想去华盛顿特区找联邦政府,希望能得到财政上的支持。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员:难道拿错钥匙了?第一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这座大楼也不对公众开放,现在这里只留下一些当年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很重要。

当时的联邦政府一年的收支只有2000多万美元,而克林顿州长报出的伊利运河预算是700万美元,这相当于国家要拿出一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帮助一个州来修建一条水路通道。联邦政府很明确地告诉克林顿,在修建伊利运河的资金上联邦政府不能提供一分钱的帮助。

“一开始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他们称它为克林顿沟,因为是克林顿政府在推动这个项目。”(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被联邦政府拒绝了的克林顿回到了纽约,来到了华尔街,这里是他最后的希望。这一年,在华尔街40号的一间月租200美元的房间里,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他们还起草了第一份正式章程,《证券证券交易委员会宪章》(《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宪章》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这份1000字的章程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程序,规定入会费每个会员25美元。当华尔街得知纽约州急需一大笔资金的时候,开始兴奋起来,按照当时的常规,佣金费率在1%左右,华尔街在这个项目中可以获得7万美元。经纪人极力撮合这笔大买卖,向克林顿州长表示华尔街有足够的能力承销伊利运河债券,这是政府的第一个工程项目,也是华尔街的第一个工程债券,双方都很谨慎,决定债券分期发行,工程分段进行。

“债券是由纽约州发售的,很多纽约州居民都有购买,国内其它地区和伦敦也有销售,那时候伦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伊利运河水落差最大的地方达到10多米,闸口是工程难度最大的地段,也是最耗费资金的工程段。1817年7月4日,伊利运河开工。100多年前,这里每天都聚集了大量的劳工,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劳工是刚刚从爱尔兰来到美国,工地就是他们美国之行的第一站,劳作一天他们可以赚到50美分。

(美国伊利运河游船船长)米歇尔·莫非:大家要注意看,因为看完后老师会考你们,为什么,因为这是教学性的参观,不是单纯玩玩的。

两年之后,最初的一段运河就修通了,每一道闸口就是一个收费站,当年闸口的收益达到25万美元,而当时投入的资金不到100万美元。

“到了伊利运河基本建成的时候,伦敦购进了大量的伊利运河债券,因为他们已经能预见到这个项目将会成功。”(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好的经济回报很快刺激了华尔街承销商的热情,伊利运河债券开始受到市场的追捧,而资金的充裕又加快了运河的建设,就这样,原计划十年完成的伊利运河工程,整整提前了两年,在1825年完工。

(《伊利运河之歌》歌词大意:我有一头毛驴,它的名字叫塞尔,在伊利运河上,它已经拉了15英里,它拉着煤块和干草,我们要从奥尔班尼去水牛城。)

1825年10月26日,德威·克林顿州长和夫人,坐着一和艘由4匹马拉动的装饰豪华的大驳船从水牛城出发了,大船以每小时不低于5英里(约8公里)的航速航行,9天后,他们抵达纽约哈德逊河,克林顿亲自将伊利湖带来的两桶水倾注到大西洋。运河的开通,打破

了伊利湖的平静,运河两岸的城市一天天繁华起来,同样一吨面粉现在从西部运输到东部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运输费减少了四分之三。当时的报纸这样写道:“只要肉眼能看到,不管从哪个方向,你都能看到长排的小船。入夜,闪烁着的照明灯好似一群群飞舞着的萤火虫。”

伊利运河沿途的船只沿着河道全部汇聚到了纽约港,纽约开始成为不夜城。伊利运河开凿的同一年,纽约的一家名为黑球的公司成立,他们开辟了从纽约到英国利物浦的定期邮轮,这条航线被称为黑球航线。纽约成为了运输中心,黑球航线又将纽约送到了世界更远的地方。

“伊利运河的开凿就注定纽约要不同于别的城市,一跃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给了纽约与其它城市竞争的绝对优势。”(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

伊利运河的巨大成功,刺激美国各州纷纷发行债券修建运河,到1840年,美国总共投资了大约1.25亿美元修建了长约5000公里的运河,而在华尔街运河概念受到追捧,一些还没有图纸,甚至没有河流的地方都开始发行运河债券,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

“我十一二岁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我爸爸就在假期带我来这儿,我们不清楚到底看到了什么,我们的爸爸和叔叔向我们解释这是我们的生意,要靠它赚钱养家。”(美国纽交所交易员——戴夫·亨德森)

与现在其他国家和地方的交易所相比,纽交所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员们习惯在古老的交易大厅内不停穿梭走动,几百年来交易大厅内的忙碌似乎一刻也没有停顿过。

“交易一直在变化,最早是农业经济,到后来工业经济,后来铁路成了很重要的东西,所有的银行家在华尔街工作,完成自己的事,挣钱。”(美国纽交所交易员戴夫·亨德森)现在交易大厅的交易员大概有3000人左右,五年前这里有5000人,十年前这里有15000人。在纽交所的历史中,第一个牛市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到1835年,纽交所的日交易量达到了8500股,7年间增长了50倍,引领这场大牛市的就是铁路的诞生。

对于19世纪的人们来说,铁路的出现,带来的恐惧要比兴奋更多。英国的一条铁路在通车的时候发生事故,一位国会议员葬身在铁轨下;在巴黎和奥地利,人们一地直在担忧,铁路的铺设是否会破坏地气。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全新的国家,他们对一切新的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不过要满足这样的好奇心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当时建造铁路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造价约为每英里36000美元。

“到了19世纪末,许多铁路、大的工厂、公司建立起来了,如果你想要发展,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来实现,你可以来华尔街融资。”(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1835年,华尔街只有三家铁路公司的股票,到了1850年,数量增加到了38家,铁路的股票和债券占到全美国可流通证券的一半以上。

华尔街的铁路股票和债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入美国,为美国铺设遍布全国的铁路网线。当时一半的铁路工人来自中国的广东和福建,他们在这里一个月能挣26美元。在10000多名的华工中,有超过1000人就埋葬在铁轨旁。

“他们是铁路吸引而来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贯穿山脉的部分是中国工人修建的,他们来旧金山寻找工作机会。”(美国历史学家——T. J. 斯泰尔斯)

1830年,美国只有23英里(约37公里)的铁轨,到1850年增加到了9012英里(约14420公里),到1860年已经扩展到了30626英里(约49000公里),并且超过英国。

“随着铁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延伸,使得商品市场跨越美国不同的州、不同的地区,美国金融市场对整个美国经济的影响,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一个根本的突变。”(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纵横交错的铁路网让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商品的流通又促进了金融的繁荣。1839年,一位19岁的小伙子在他的日记中写到,大火车呼啸而过,是多么壮观的场景啊,火车拖着长长的车厢,既像一条世龙,又像一个魔鬼,以每小时20英里(约32公里)的速度飞奔,天哪。

(美国华德国际集团总经理)安伦·瓦尔德斯:安伦,现在要下单吗?下吧,下吧。给我单子,好吗。现在有点问题。

铁路引领的大牛市时代早已远去,华尔街人在此后的岁月中,又经历了电气时代、互联网时代、生物时代,在这里似乎永远都不缺乏题材,资金总是随时准备着投入到新的时代当中,就像是随时准备冲上战场的炮弹。

1861年4月21日,南北战争打响,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联邦政府的预想,每天战场上要死伤数千人,每天的军费开支超过100万美元。战争初期,财力雄厚的南方在战场上连连得胜。

“战争是种非常昂贵的买卖,其实中国以前有个说法,战争充满了银弹,确实战争中通常最富有的往往最后都能赢得胜利。”(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战争逐渐将联邦政府拖入了财政困境,战争之初,联邦政府的债务就超过6000万美元,如果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北方将输掉这场战争。报纸上每天都会出现这样的征兵广告:花300美元就可以向战场输送一名士兵。民众对强制征兵越来越反感。1863年7月13日,纽约曼哈顿地区发生一场暴乱,伤亡人数超过2000人。

林肯政府必须尽快结束战争才能尽早平息内乱,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及时解决战争资金。而此时的华尔街也布满了战争的阴影。库克是当时的一位银行家,一天,联邦政府找到他,希望他能承销5000万美元的战争债券,库克对这送上门来的买卖即感到兴奋又有些担忧,当时的华尔街还只是一个富人之间的金钱俱乐部,调动资金的能力有限,要承销这样一大笔买卖并不是当时的华尔街可以承担的,库克必须创造一种新的销售模式。

“他发展了创新的市场营销方法来销售美国国债,将大面值的国债变成小面值,再利用爱国主义进行呼吁,那些不太富有的人因为爱国的原因就也能够买些小面值的国债,他以这种方式卖了五亿多美元的国债,所以有些历史书里把杰伊.库克称为内战金融家。”(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

这是库克为了销售战争债券张贴的广告,上面写着:为了胜利请购买战争债券。库克巧妙地将民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一张张战争债券,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普通民众直接列为债券的销售对象。

19世纪60年代,美国只有一小部分人有银行存款,只有不到1%的人持有股票,大部分家庭会把多余的现金藏在床垫底下,而当内战接近尾声之时,有5%的民众都购买了战争债券。

“内战开始的时候,美国的国债是6500万美元,但是内战结束后,也就是4年后,国债达到了27亿美元。”(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在4年的战争中,华尔街源源不断地为北方军提供资金保障,而南方种植园内的农场主的资金一点点耗尽,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战争融资渠道,已经被战争拖到了破产的边缘。

1864年5月,南方州接受战败,美国内战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南北双方共耗资150亿美元,伤亡人数超过100万,南方的一位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是被北方的士兵打败的,是被北方的金融打败的。”

一场战争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金融格局。

“所有那些钱都是流经华尔街,所以华尔街从一个世界上不太重要的市场成了世界上第二大金融市场,仅次于伦敦。”(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华尔街上的金融家们,在南北战争中攫取了第一桶金,其中最瞩目的一个银行家就是约翰·皮尔彭特·摩根。

(J. P. 摩根曾孙)罗伯特·彭诺耶:这是最初的图书馆,这是皮尔彭特·摩根在1906年建造的。

罗伯特·彭诺耶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约翰·皮尔彭特的曾孙,他的童年就是在这栋宫殿般的大楼里度过的。

摩根的父亲朱尼厄斯·摩根是一位银行家,与欧洲的银行一起保持业务往来,朱尼厄斯·摩根一直期待着自己的长子约翰·皮尔彭特·摩根能够子承父业,而摩根也似乎秉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从小就显露出了商业天赋。

“那时皮尔彭特·摩根17岁,他很想经商,但是他的父亲说,还不到时候,你还没读完书。他把皮尔彭特送到瑞士的寄宿学校学习法语,后来又送他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学习了一年。与当时多数美国人相比,皮尔彭特见多识广,对不同的文化有着更深的了解。”(《摩根传遍》作者琼·施特劳斯)

摩根从欧洲学成归来,成为了华尔街的银行家,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个人经历,以及家族银行与欧洲金融界密切关系,这一切注定摩根将在华尔街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这张华尔街的老照片上,曾经还有这样一家裁缝店,这是华尔街上最后的生活场景。南北战争之后的华尔街已经不再是曼哈顿岛上的一条普通街区,这条泥泞的街道铺上了青石板,街边的楼越建越高,里面挤满了经纪人和银行家,不过当时美国最耀眼的明星并不在华尔街。

进入19世纪中叶,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1860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美国只占1.8%,处于世界第一的是中国,占到32.9%;而到了1900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到15.8%,中国占到11.1%。

美国的工业经济经过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之后,各个行业开始出现市场强者,他们已经厌倦了与众多的竞争者无休无止的价格争斗,不断重复的低价竞争也开始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美国的钢铁、石油、铁路,这些大工业产业开始追求大规模、低成本、高产量,美国进入并购时代。

“可能美国的第一次大合并浪潮是发生在1898年至1902年,我觉得发生的原因是19世纪末的通货紧缩,公司间竞争很大,很难盈利。”(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1882年,洛克菲勒在纽约创建了世纪第一家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公司。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

“当这些合并产生时,华尔街是从中赚钱的,因为他们要买卖新旧债券,所以华尔街对于合并当然乐见其成,因为他们可能从中获利。”(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并购的发生,通过并购把一些企业做大、做强,按照这种方式去重新改制,重新改变美国经济的结构,资本市场的贡献特别是摩根的贡献是非常非常大的。”(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如果要完成并购,摩根是企业家的最好合作伙伴,他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最多的资金,只要是摩根认定的事情似乎没有干不了的。

“他有种不同寻常的个性,他是个高大魁梧的人,超过6英尺高,他的眼睛也很特别,有人说就像火车灯似的,看上去令人生畏,很多人都被他吓得要命。”(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摩根的巨大的能量来源于他在华尔街组建的辛迪加。

“这个辛迪加囊括了当时美国国内大多数主要银行,以及一些外国银行。”(《摩根传记》作者——琼·施特劳斯)

摩根每天行走在这条街道上,他觉得这里充满活力,但缺乏秩序,这是华尔街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摩根认定这场并购狂潮将改变华尔街人的命运。

“他是个统领思想主义者,他觉得政府不应该干涉金融体系,他倾向自由市场,但同时他认为,市场应该有所监管,而且认为市场应该由他这样的人进行管理。”(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1901年3月份的一天,在纽约一个高尔夫球场,钢铁大王卡耐基与下属在这里挥杆击球。

当时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已经65岁,在球场上,下属告诉卡耐基,摩根曾经向他透露想购买卡耐基的公司,价钱由卡耐基决定。

卡耐基说他需要24个小时的思考时间,第二天卡耐基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他想要的价钱,4.8亿美元,很快这张纸条到了摩根手里,摩根看了一眼这个价格,说,我接受。

“摩根以4.8亿美元买下卡耐基的股份,递给他支票时跟他说,恭喜你卡耐基先生,你现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很快,就在短短12周内,摩根就收购了很多其它各种公司,将美国钢铁公司以14亿美元的价格资本化。”(《摩根传记》作者琼·施特劳斯)

“当时美国政府每年基本上花费5亿美元,所以在当时来说那是一笔巨大的资金。”(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

“这是无人敢想的举动,既令人震惊,也使人害怕,因为这个公司的规模是如此惊人。”(《摩根传记》作者琼·施特劳斯)

“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在交易完成后,卡耐基对摩根说:摩根先生,我一直在想,我可能把价格开低了。摩根说:如果你还想多要100万美元,我可以给你。”(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

摩根打造的钢铁王国让整个国家感到不安,至今华尔街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答,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是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

20世纪初,华尔街将美国带入一个并购狂潮,每年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公司控制了美国大部分市场。1910年,美国托拉斯组织达到800家,当时有72家大公司分别控制了各自市场份额的40%,有42家大公司甚至控制了市场的70%,托拉斯成为美国经济的统治力量,掌握美国的经济命脉,而华尔街就是幕后操手。

“有些美国人痛恨这种银行家的权力,摩根自己说过,他觉得他有义务要把他的人放去那个公司的董事局里,但另外一些人会说,这不是负责,这是银行家的大权在握。”(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

1913年4月30日,摩根客死意大利,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闭半天,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人们知道了摩根的遗产6000万美元。洛克菲勒看到这则新闻说道,摩根算不上是个有钱人。在那个时代,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资产超过10亿美元,钢铁大王卡耐基资产超过4亿美元,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资产超过5亿美元。

“参加葬礼的有许多人,有来自约翰教堂戴维斯广场的人,还有来自全世界的鲜花,这是个不同寻常的葬礼,是对一个生命的祝福,也是对他的永别。”(《摩根传记》作者琼·施特劳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在怀念华尔街的这位特殊的人物,在他的有生之年,美国没有中央银行,他以一己之力担当了这一特殊的角色。摩根拯救了1893年和1907年两次大的金融危机,化解了华尔街与华盛顿政府的各种矛盾。他为爱迪生融资,创办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启了美国电气时代。但是,在摩根身后的人们对华尔街的争议一直不断。

1920年9月16日,华尔街23号摩根大厦发生爆炸,30人当场炸死,300多人受伤。1933年,摩根财团被强制分拆,金融帝国时代结束。

十九世纪的华尔街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奢华和富足中潜藏着不安和躁动。

1874年,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就曾经这样描述这个时代:表面繁华,掩盖着腐败的气息,道德的沦丧,以及其它潜在的危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只不过是内里虚空、矛盾重重的“镀金时代”。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们把它叫做“镀金时代”,有些人把它叫做“强盗贵族”时代。”(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

从19世纪开始,纽约的富人在这里盖起了别墅,模仿欧洲贵族的生活。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的超级富翁们开始把自己的财富捐赠出来,用于建造学校、医院、博物馆、歌剧院、公共图书馆与慈善基金,把自己的财富留给整个社会在美国开始成为传统。

“你要记住,有一条经济学的定论是无法打破的,那就是当你死去以后财富是你带不走的,你所创造的财富将留给后人,让全世界更为富有。”(美国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1896年,晚清直隶总监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来到纽约,抵达当天他路过华尔街,经过纽约交易所,看见街上的摩天大楼,他对陪同的美国官员说:我在清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清国也要发展经济,我们欢迎美国和欧洲的资金进入。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此后经过连年的战乱和动荡,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中国才重启了资本市场。

“马克思都已经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没有资本市场,就没有铁路,那肯定没有这个市场,就没有美国,这些大国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它要经过一些跳跃,跳跃的时候就是需要资本市场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这个国家在100年里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然后再过了100年成为政治上的超级强国,如果没有现代金融那些都不可能发生。”(美国金融史学家理查德·希勒)2009年,两位年轻人来到纽约,在华尔街铺设了一块大的画布,每位路人都可以在这里描绘他们心中的纽约,这场活动的主题就是:纽约爱什么。在不同的人们眼里纽约有着不同的色彩和姿态,无论你是爱她,还是不爱她,她都在影响着美国,甚或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五)硅谷方程

“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理念的,依托创新理念能够迅速地、大规模地,而且是过量地来筹集资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华尔街就是在有钱投资和需要钱创业的人之间搭桥。”(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高级顾问詹姆斯·朗德)

在美国科技的变革中,华尔街的力量在伴其左右,正是这些力量创造了科技和财富,塑造了美国的强大。

“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去创业的架构是美国成为世界上活跃的创新国家最核心的基础。”(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第五集硅谷方程

(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

英语:女士们、先生们,大家靠近一点,兴奋一点,深呼吸,招手。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位于纽约时报广场的纳斯达克电子交易所一天的交易开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场地,企业的上市仪式以及纪念仪式都是在一个电子屏幕前举行的,这是无数企业家梦想的地方。

“纳斯达克帮助我们发展,从1992年上市起,我们的资本从5亿增长到20亿。”(美国学乐集团首席执行官理查德·罗宾逊)

纳斯达克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交易平台,有近3000家公司在这里上市,日交易量在25到40亿美元之间,每天在美国市场上换手的股票中有超过半数的交易在这里进行,今天如此庞大的交易系统它的诞生是一种纯市场的行为。

“40年前,纳斯达克是电子交易的先锋,我们被认为是发明创造的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OMX集团执行副总裁布鲁斯·欧斯特)

1971年2月8日,在一片露天的空地纳斯达克交易所成立,开始了第一天的交易,尽管采取了当时先进的电子化交易模式,但是纳斯达克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里交易的股票太不为人所知了,很多股票的价格甚至是一美元的的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我们帮助孵化小企业,但是当时其他交易所却不以为然。”(美国纳斯达克OMX集团高级副总裁鲍勃·麦库伊)

当时的纽交所已经成立了近180年,它有着近乎苛刻的上市门槛,美国的中小企业被挡在交易所的大门外,为了吸引这些公司上市,纳斯达克打出的广告是:任何企业都能在这里上市,硬性标准只有一个,企业已经具备12个月的存活期。上市门槛降低了,也意味着股市风险加大了,但这毕竟给中心企业进入华尔街提供了一个空间。

“纳斯达克作为创新增长的市场,那些在纳斯达克注册的公司都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美国纳斯达克OMX集团执行副总裁布鲁斯·欧斯特)

在成立的15年后,纳斯达克第一次成为了华尔街的焦点。1986年,一位31岁的年轻人在公司的上市推介会上宣读了自己亲自撰写的报告,(比尔·盖茨照片)比尔·盖茨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他在数学与计算机语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15岁他就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取代自动化仪表的芯片计算机。华尔街是否会对这位自认为有天赋的哈佛辍学生敞开大门呢?

“如果当时你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购买5股,总金额不过100多美元,但是今天的市值就是34000美元。”(美国纳斯达克OMX集团高级副总裁鲍勃·麦库伊)1986年3月13日,美国微软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拥有大约45%的股份,那一年,他以3.15亿美元财富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微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市,具有革命性,大家都在步他后尘。”(美国福布斯杂志总编马修·米勒)

“股权交易市场给现代年轻人、中年人提供的个人创业、个人财富故事的一种手段,由此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在资本的支持下,一个学生创办的公司引领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纳斯达克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30年前,华尔街的一次偶然创新成就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加速器,纳斯达克也有了新的形象,从此它也成为创业者的希望。

“那绝对是一个很棒的目标,对任何公司来说,能上市都是件大事。我是17岁的时候来这里的,我在美国大概有17年了。”(美国硅谷创业者申扎德·纳克霍达)来自巴基斯坦的申扎德毕业于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份体面的工作。

“如果一直待在甲骨文也会不错,也许当不了首席执行官,但是也可能得到很多,但是我还是想自己做些事情。”(美国硅谷创业者申扎德·纳克霍达)

在这里,有太多人有着和申扎德同样的经历,创业成为了人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和原因,没有人会关心你来自哪里,以及过去的成功与否,这里就是——硅谷。

“在这里我接受的建议是,你必须在四十岁的时候有所作为。”(美国DNA2.0公司创始人杰里米·明舒尔)

“这里在心理上和事业上让自己变得更开阔,是一个可以让我在未来两年大展拳脚的地方。”(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生罗伯特)

“这里是一片机会的乐土,这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你可以重新塑造自我的地方。”(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怀特)

硅谷不是一个城市,它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市和圣何塞市之间,一块狭长地带,由许多小城市组合而成,它曾经是美国半导体晶体管的主要生产地。1971年,一位记者在一篇报道中依据半导体中的主要成分硅给这个地方取名为硅谷。

在硅谷,大部分公司隐藏在这些不出名的街道里,这样的地方为很多小企业的生存提供了机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硅谷就是美国高科技的代名词,然而给硅谷带来巨大名声的是这样一个地方。

“你好,欢迎来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惠普车库,这就是惠普公司成立的地方,也是硅谷的发源地。”(美国惠普公司工作人员安娜·曼西尼)

在这间简陋的车库里,硅谷的第一家公司成立了,1938年,两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创建了惠普公司,那时,两位学生的全部资产只有一个工作台,买来的若干电子零件和向他们的老师借来的538美元,而这座破旧的车库直到今天仍然支撑着人们的创业梦想。

“很多像苹果和惠普这样的硅谷公司都是从车库开始的,虽然我们的公司没有车库,但是我们仍旧取这个名字来对那些公司表示敬意。”(美国柳树车库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卡曾斯)

今天的硅谷早已从一家车库公司发展成为几千家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几乎涵盖了世界未来科技的前端领域。这里有代表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

“机器人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人们无论在家里还是工作中都能得到帮助。”(美国柳树车库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卡曾斯)

这里有将会改变人们生活的生物技术。

“按每千克的价钱来看,DNA是最昂贵的商品。”(美国DNA2.0公司副总裁克拉斯·古斯塔夫森)

“我们在美国的基因合成领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公司。”(美国DNA2.0公司创始人杰里米·明舒尔)

在这里,更多的是刚刚起步的小公司,一个新想法、一两个合伙人、一间办公室就是公司的全部。

“这个和这个是之前在这里的公司留下的,他们生意失败后不幸离开了,所以要把东西都处理了。你听说过很多的成功故事,但是事实上,失败的故事要比成功的故事多得多。”(美国硅谷创业者申扎德·纳克霍达)

大楼里总是会有失败的企业离开,但还是会有新的公司入驻,每一个初创企业都渴望有一天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在发展的道路上,那些无法经受住风雨考验的公司将面临着夭折的残酷现实。在硅谷,创业的失败率达到了30%至40%,能够存活十年以上的只有10%。

这些科技发明对于大众来说是改变生活方式的神奇力量,而对于华尔街来说这里是制造风险的地方,发展科技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胆识和力量承受它的失败,在创新的途中,风险接下来会被传递到哪里呢?

“我们每年会接收到成千上万个商业计划书,而我们能提供资金的,每年可能只有10至20个,小公司被淘汰的机率很大。”(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蒂姆创办的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作为风险投资家,蒂姆是创业者和华尔街之间的重要纽带,蒂姆把从投资者那里筹集来的资金注入到他看好的创业型企业,换取部分企业股权。最理想的结果是企业成功上市,风险投资家卖出股权,获得回报,但是,如果企业失败了,就意味着之前的投资全部血本无归。

“我们在和企业家见面之前都会看他们的商业计划书,考察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之后我们会做一个市场调查,看看市场有多大,如果市场足够大,并且这个企业正在做的事情能带来长期回报,那么就是有前途的生意。”(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蒂姆每天都要见不同的创业者,他们心中的创业梦想在蒂姆这里被换算成另一套评价体系:资本投入的成本、回报的周期,以及风险的高低,这如同在一堆石头里寻找钻石。今天,蒂姆在全球寻找着可以带来回报的风险投资项目,而远在500年前,正在这片大陆上发生着世界上最古老的风险投资故事。

15世纪末,一位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探险方案向西班牙女王寻求一笔巨大的资金,那是一条从来没人尝试过的路线,目的地是盛产黄金和香料的富庶东方。在此前的六年时间里,年轻人找到了欧洲各大皇室贵族,他们并非对探险计划不感兴趣,而是在年轻人苛刻的条件面前退缩了。年轻人提出,投资人出探险的全部费用,倘若探险失败,自己不负责赔偿损失,而一旦探险成功,自己要获得探险收益的10%,同是也成为新领地的总督。(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1451-1504 油画)

西班牙女王与年轻人进行了四年的讨价还价,却没有达成一致。就在年轻人失望离开准备去向法国国王游说的时候,女王改变了主意。年轻人拿到了收益分配契约,女王的承诺激发了年轻人渴望成功的勇气和欲望。当探险的帆船驶入大西洋时,这笔风险投资是否能获得收益又或者血本无归,无论是女王还是年轻人都不得而知。此后的探险故事当然以成功告终,否则就不会有历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经历被演绎成传奇故事,人们奉他为英雄,其实是女王的风险投资和哥伦布的航海技术共同造就了西方地理大发现中最辉煌的成就。

“美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自由市场的历史,关于资本主义的成功史,那时人们带来金点子,获得融资,创造市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副总裁克莱格·塔格尔)凭借华尔街的力量,美国曾修建连通五大湖泊的运河,开通了横跨南北的铁路,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化强国的转变。500年前的探险计划,演变成今天的商业计划书,今天的风险投资人已不仅仅是像西班牙女王那样提供资金,他们同时需要通过参与管理给出建议,尽可能地控制风险,与创业者建造一个利益共同体。

“我们和创业者间总会有分歧,所以我会尽量从全局出发,至少双方有共同的目标,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投资者和创业者,至少在资金这一方面站在同一个战线上。”(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硅谷,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间的合作往往是在这些随意的咖啡馆谈成的,但轻松自由的环境并没有让彼此忘记资本的本性,因为风险投资是逐利的,它对创造怎样的科技并不会有太多的热情。

“我们最初所做的是基因合成技术,而当时这一产业尚未形成一个大的成熟市场,风险投资者都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得到高额的回报,而我们没办法跟他们说,你看这有一个规模达到一亿美元的市场。”(美国DNA2.0公司创始人杰里米·明舒尔)

“到目前为止,我们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还不错,他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公司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力,而其他投资人的目标却是在短期内得到高额回报,所以他们的目标不同。”(美国柳树车库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史·卡曾斯)

资本的嗅觉来自华尔街百年的摸索,也来自市场的自由发展,在早期没有风险投资的时代,华尔街如何与科技相遇。

1882年的一个夏天,位于麦迪逊大街的一座豪宅被市民包围,豪宅的主人是19世纪华尔街最重要的银行家皮尔彭特·摩根。这一天,他要在自己的家里展示一项新的发明:白炽电灯,这次展示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一笔重要的投资,负责铺设电力照明系统的是发明家托马

斯·爱迪生。自1840年以来,四分之一居住在大中城市的美国人都在使用煤气灯,它不仅灯光不稳定,而且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出有毒的气体,爱迪生要用白炽灯取代这些,他用之前发明积攒的资金在新泽西的门罗公园创办了实验室,招募了100个工程师,发明电灯的开支每周高达800美元,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半年多的收入,爱迪生无法完成这项耗资巨大的项目,开始将希望交给了摩根。

“摩根不是一个从贫穷背景里出来的人,他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通过为自己的银行做正确的决定而成为美国的领头银行家。”(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史教授理查德·希勒)摩根并没有直接答应为爱迪生投资,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爱迪生把这栋意大利风格的豪宅用电进行照明。他对爱迪生说,我希望你珍惜试验的价值。爱迪生的工作队伍开始昼夜不停地工作,到了秋天,豪宅中已经装上了385盏电灯,他们照亮了房间的每个角落。

“在19世纪80年代初,当电灯第一次出现时,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将意味着人们能够工作到更晚,在夜里阅读,而商店可以延长营业时间,这一切都让人难以置信。”(《摩根传记》作者琼斯·斯特劳斯)

摩根的家人也非常的高兴,开玩笑说,小偷要是夜里来了,一按开关他就跑不了了。摩根看到新的机会到来了,他投资了200万美金与爱迪生合伙开办了电灯公司。银行家和发明家的合作让电灯的计划变得更加宏伟,从灯泡的发明到覆盖美国的电网。就在他们实现理想的途中,意外出现了,投资家和发明家因为公司治理的分歧站到了相反的阵营,资本开始说话了,摩根将爱迪生的电力公司和原先的竞争对手进行合并,并在新公司的名字里抹去了爱迪生的名字,这就是今天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爱迪生一气之下再没有踏进通用电气公司半步。

“当时银行家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说他们控制着资本的流向,不过我认为在19世纪末期,美国正飞速地发展,能调动资本的人将资本和这些新崛起的公司连接在一起。”(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史教授理查德·希勒)

电灯很快在世界各地流行,19世纪末晚清的颐和园点亮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

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世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电气时代。

电气时代帮助美国完成了一个大的跨越,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从欧洲转向北美,虽然摩根的资本与爱迪生的技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合作,但采取的是传统的合伙形式,六十多年之后,资本与技术在美国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出现,这就是风险投资。

“以前没有风险投资行业,只有家族基金,而创业者很难找到银行的投资,因此创业成功的案例很少。”(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欧文·格劳斯贝克)

1946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前院长乔治·多里奥特创建了美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发公司,专门投资于创新科技。1957年,美国研发公司将募集来的7万美元投资给从事电脑研发的数字设备公司,获得70%的股份。1968年,数字设备公司的上市让这7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3.55亿美元,这也是现代风险投资史上第一个重大的成功案例。今天,风险投资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行业,这笔巨大的资金,风险投资家们从哪里筹集,谁是高科技产业背后的出资者?

“我们有1600万成员,大部分是政府员工、退休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受益人,我们为他们工作。”(美国加州公共雇员退休基金管理人员克拉克·麦金利)

养老基金是美国人重要的生活保障之一,如何能够管理好这笔钱,并使它不断增值,是养老金的重要职责,为了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他们把一部分资金将给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们。

“我们在全球投资的公司有9000家,我们倾向于那些进行科技创新的公司,在开始的三到五年其实是赔钱的,即使投了几亿美元也会赔,但是长期来看是有回报的,有些投资的回报甚至是翻倍的。”(美国加州公共雇员退休基金管理人员克拉克·麦金利)在美国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巨大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资本市场,包括养老基金、捐赠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这就意味着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的风险由整个市场承担,而不是某个人、某家公司、某个政府单独承担。

“以色列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时候,开始就是政府投资,弄了一段以后发现不行,这就是我刚才说的,管得紧了根本一个项目也不敢投,管松了这里面舞弊、贪污、输送利益这种事情就会发生,所以他们就到美国学习,发现美国这个办法,就是风险投资这一套制度安排才是有效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这样一个风险的体系经过创新者、风险投资家、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包装上市,让所有的投资者购买股票,这个环节当中的利益群体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无意之中承接了高科技带来的风险,人们可能知道技术的发明者是谁,他们的成果又是什么,但是没人知道是谁在购买他们的股票。今天,纳斯达克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万多个计算机销售终端,这些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将风险散播到整个世界。

“资本市场是比较有利于,而且是强于,支持创新性投入,因为它需要钱,市场前景还不确定,需要有冒险精神的人来投资。银行不是,它是需要市场前景已经很稳定、大规模生产,然后不断地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如果创新是我们的任务的话,那么在金融体系的发展中,我们特别要强调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仍然需要纳斯达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股新的创新力量正在形成。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达30吨,只有操作员才能执行运算,并在几天后拿到结果。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比前两次技术革命来得更加快速与迅猛,硅谷成为了此次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而华尔街则为其加速提供动力。也正是在那个时代,蒂姆的爷爷在加州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在此后奠定了一个投资家族的地位。

“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风险投资的传统,他是开拓者,在那个时代最早奔走全国,到偏远地方拓展业务,就像现在中国的西部一样。”(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作为家族的第三代风险投资人,他没有选择进入家族公司,带着父辈们的经验和教训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而这价事业也让蒂姆经历了人生中最大一次挫折。

“过了大概三年,我投资了大概25家公司,但是不见有什么成效,没有一家公司上市,而且有的公司进入了低迷期。有人开始催我还贷款,我不得不回去求他们,告诉他们这些公司都非常有潜力,而事实上我也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会怎样。”(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蒂姆的投资生涯中,曾经有过很多失败的经历,也曾面临无法偿还贷款的艰难岁月,甚至被列入美国联邦小企业署的监控名单。

“看起来我好像要失去所有,失去过去三年到四年的投资,别人催我偿还贷款,当时的一切都让人沮丧。”(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到处布满荆棘的风险中,存活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找到可以转化为财富的风险,在三十年的投资生涯中,蒂姆从未停下脚步,而另一个人也在追逐着风险。1999年,一个年轻人放弃了在硅谷的工作,萌生了在中国创业的想法,在硅谷的经历让他熟悉了技术和资本间的运作模式,他渴望在中国也寻找到复制这种模式的途径,这个人就是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

“硅谷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地方,那些技术人员每天工作非常辛苦,不计较得失,吃住。开的车都很破,都很随便,但是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就是用他的技术去改变世界。而风险投资,加上上市这些机制,确实使很多人能够很快圆他们创业的梦。”(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当时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百度在中国的成立并没有吸引到本土的投资公司,却吸引了远在美国的蒂姆,此时的蒂姆正酝酿着一个庞大的计划。

“我见证了硅谷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的成功,我发现有些东西能够带来巨大的影响,我所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融入到我在世界各地的投资项目中去。”(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就在百度成立后的第二年,华尔街正经历着一场灾难,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近一半的网络公司在泡沫中消失。当一些美国风险投资公司撤出中国市场的时候,蒂姆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注资百度,以1200万美元收购了28%的股份,这无疑升级了更大的风险。

“当时人们都觉得我疯了。”(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互联网泡沫,多少企业一个接着一个地倒闭。”(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他们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改变世界,出类拔萃,并且他们紧跟潮流。”(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在总共三次的融资中,百度获得了美国数家风险投资公司近三千万美元的投资,随着百度公司的业绩稳步上升,李彦宏和蒂姆都在期待着一个更加精彩的日子。2005年8月5日,在公司成立六年后,百度登陆纳斯达克,当天收盘时达到了近360%的涨幅,创下五年以来美国股市上市新股当时涨幅最高纪录。

“看到第一笔出来之后,大家都特别的兴奋,那个时候,我跟我的合伙人拥抱,我跟我的首席财务官拥抱,跟我太太拥抱。”(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就在上市的那天,李彦宏特地在纳斯达克的屏幕前拍下了这张照片,一个年轻创业者的梦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英语:百度公司被誉为当今中国的谷歌,百度公司的股票表现得太惊人了。

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成功上市,创造与分享着华尔街的财富。

“我们在路演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说不应该上市,应该卖掉,我事先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说服我的投资者,说百度还有很大的潜力,现在不应该卖,最后是我的观点占

了上风才能够上市。整个的过程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后来打电话回来给北京的同事的时候,说着说着就流泪了。”(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作为百度最大机构投资者,德丰杰获得了将近50倍的回报,仅仅凭借投资百度而获得的股票市值就足以收回其在全球60家创业企业投入的4亿美元的成本,而所有持有百度公司股票的人和机构都是幸运者,他们曾经共同分担的风险在这一刻变成了巨大的回报。

“公司公开募股上市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看到了曙光。”(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

“纳斯达克提供的融资支持和公共服务上的帮助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为风险投资家撤资创造了流通性。”(美国纳斯达克OMX集团高级副总裁鲍勃·麦库伊)从纳斯达克1971年的出现到现在已经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它所塑造的诸多企业赫然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行列。1971年英特尔上市,1986年微软上市,1990年思科上市,1996年雅虎上市,2004年谷歌上市。纳斯达克成为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股票市场,它的指数从1971年的100点最高涨到了5048.62点。今天,有数十家世界财经媒体选择在这里设立直播平台,把股市的信息实时发布给世界投资者。

“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工作室就是吸引全世界各地财经记者们的地方,在这里平均每天的新闻报道大约有100条,这里有例如CNBC财经频道、福克斯商业频道、彭博电视台,以及包括凤凰卫视在内的许多国际媒体。”(美国纳斯达克OMX集团公关副总裁西尔维娅)强大的信息让人们看到了纳斯达克的光环,也目睹了无数的惨痛失败,在上市的几千家公司中,每年有8%左右因为过差的市场表现被退市或摘牌。在网络泡沫前,纳斯达克曾有五千多家上市公司,一场危机过后,有近一半企业黯然离场,整个投资界哀鸿遍野,然而,如果没有互联网泡沫,就不会有后来的互联网时代。

“我们不能决定市场想要什么,我们不能一觉醒来就说市场需要医疗产业,然后就引入很多医疗公司,我们是市场的学生,密切研究市场,我们是好学生。”(美国摩根斯坦利常务董事保罗·多纳休)

自1962年以来,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75家创业板市场,人们都在尝试复制纳斯达克模式,然而到今天,在全球有近一半的创业板已经被关闭,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但是人们还是在以各种方式寻找高科技和资本相结合的最好模式。

“在2005年百度上市的时候,按照我们当时的业绩水平,我们根本无法在国内上市,国内要你连续三年盈利,我们没有这个历史。”(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我们其实需要的是一个支持创业的资本市场,A股、H股或者B股,或者是中小板、创业板,都是支持资本交易的,我们要支持资本形成。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证监会提出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有远见的,就是要把它延伸到企业形成,延伸到创业这样一个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领域中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2010年,美国的财富榜再次被颠覆,社交网站脸谱网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以40亿美元的身价排在福布斯全球最年轻亿万富翁的首位。同样是19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辍学生,他被称为盖茨第二,而他23岁那年第一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比当年的比尔·盖茨小了八岁,而在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每天都在继续,在过去的50年间由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在硅谷创办的公司有1200多家,一半以上的硅谷产品出自他们之手。

“创新一直在不断地快速发展着,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这真让人激动,我们会看到未来十年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惊喜。”(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蒂姆·德雷伯)英语(老师):你如果要开公司的话,你会做什么生意?(学生):一个体育类的生意。(学生):我要开自己的餐厅。(老师):你们也要开公司了,你们也要开始学习商务了。

美国著名投资家约翰·邓普顿曾说: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能依靠自然资源,它应该依靠人们心中的想法和观念。

(六)投资之道

“如果半夜把一个醉鬼扔在旷野里,第二天又回去找他,什么是最好的方法,从哪里开始找他?你不知道他会去哪,他喝得很醉,随意地走着。数学家用它描述随机的事情,华尔街每天的交易也是随机的,华尔街每天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伯特·麦吉尔)

英国经济学家费格森说: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越强,生活在其中的金融知识丰富的人机会越大,而金融文盲趋于贫穷的风险更大。

“中国的股市要比美国的脆弱得多,中国的投资环境中更多的是个人投资者,更多以投机为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伯特·麦吉尔)

第六集投资之道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选题背景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那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专门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观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汲取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拍摄意义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非常有关心,还能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刻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治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Word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

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纪录片策划书

乔杭组纪录片策划书

纪录片策划书 影片名称:宝鸡民俗风光 影片长度:15分钟 影片简介: 以两大自然风景区的秋景为主要拍摄主体,辅以景区周边乡村中的百姓生活,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选一到两个乡村百姓讲述其一天的生活(为使影片具有新鲜感景区地点暂时保密)。 创作缘由: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公元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不仅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还是“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在2014年宝鸡更是入围了“中国十大美食城市”之列。 时光荏苒,大学生活已经过去大半,我们在宝鸡这座历史名城也生活了近三年时间。对于这座城市我们说不上有多么热爱,但离去后却是我们生命中的烙印。可能我们毕业后与这座城间的联系就仅剩回忆,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这回忆作为永恒。 太白山、炎帝陵、法门寺、鸡峰山、社火、擀面皮、歧山臊子面这些宝鸡独有的风光、风景、民俗、美食,将这片满载盛誉的土地更是添上一抹光辉。趁此纪录片创作之际,我们将用镜头语言为宝鸡的民俗文化宣传助力。 创作人员: 策划意义: 旅游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时尚,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含量,普通单纯的景点景物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为了对宝鸡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进行更好地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心态,整合宝鸡境内的人文资源,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休闲美食等,摄制民俗

风光

纪录片。利用光影动态,音乐音效,特技制作等更好地营造景区氛围,体现主题,引人入胜,更有效地宣传最真实、最靓丽的自然景区! 策划目的(主旨): 1.将景区的风光、民俗、人文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大众更多的了解关于宝鸡的自然风光。 2.对自我能力的提升 3.记录我们眼中的宝鸡 目标人群: 同校师生共同交流、校外对纪录片有兴趣的大众、关注宝鸡文化宣传的人群、纪录片制作专业人士 策划思路: 延续传统风光纪录片的风格,借鉴《远方的家》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手法,走质朴慢节奏的风格。这部纪录片中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比重是一比一,既有远离人烟的风光,也有风光外人民生活的文化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展示,尽可能多的呈现出宝鸡的文化、宝鸡人民的生活以及宝鸡未来的发展。客观镜头的展现加上主观镜头的叙述,已达到引人入胜的情节展示。 前期工作: 1.商讨创作题材,拟定策划书; 2.尽量多的了解被摄物体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 3.多与拍摄对象进行沟通为正式拍摄做铺垫; 4.安排拍摄流程; 5.借取制作设备。 拍摄过程: 多与被拍摄对象交流,利用周边一切资源进行知识扩充,挖掘有用的素材,尽可能多的摄取可用内容以便后期制作时选取。 拍摄方式: 走访+采访+解说词+实地风光拍摄 后期制作: ○1运用大洋、达芬奇以及Adobe premiere公司出的音、视频等后期制作软件对元○2素材进行粗剪细剪深加工; ○3添加背景音乐、解说词; ○4制作字幕、片头、片尾等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令狐采学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

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完整word版)纪录片策划书

小编纪行 一、选材背景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 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二、目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

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三、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策划案

《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唐睿、谢志云、王艳、尹云果、周荃 节目名称:我们的实践课 节目性质:纪实作品 题材来源:大学校园 节目时长:15分钟 小组分工:编导:谢志云 摄像:唐睿、尹云果 制作:周荃、王艳 指导老师:罗梦 二、拍摄目的: 我们常常说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亦或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一方面用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早了感受实践操作,更加贴近专业。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实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实践课上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在自由度响度较大的实践课上,同学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自觉、自主的去学习?而老师方面,给予的辅导是不是能像在室内课堂上一样的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增加的那么多的实践课,对于学生毕业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让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决定拍摄这部展现大学生实践课过程的纪录片,以此来为前面的提问做一个解答,我们选择的拍摄目标是广电2010级的《电视策划》实践课。 选择这个班级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我们学校实践课相对较多的专业。

2、各媒体机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包括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一定的反思以及启示。 三、拍摄简介: 1、拍摄时间:2012年9月26日、10月10日星期三早晨,两个半天。 2、拍摄地点:不固定(随其他组的拍摄地点而定) 3、人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0级1班全体成员、指导老师罗梦 4、选题特点:这个选题看似只是在单纯的展现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场景,实则我们是想要引出后面的一个思考——大学里不断在增加、越来越重视的实践课程到底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什么?这才是我们拍摄这个主题的最终目的。 5、拍摄中可行性:除了拍摄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场景以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画面,例如指导老师的指导画面、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以及一些细节,当然,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同学的拒绝拍摄,因此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通过抓拍、抢拍、偷拍、跟拍等一系列手段努力做到拍摄真实的情景。 6、结构介绍: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将采取板块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的实践课场景,第二部分是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场景。 四、拍摄要求: 1、按照拍摄日程安排,进行有步骤的拍摄。提高时间观念。 2、小组同学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产生分歧 的时候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顺利的完成这 次拍摄。

舌尖上的中国两季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1集《脚步》解说词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它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学费。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跟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1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

甜美的蜂蜜。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80%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取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10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20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是老谭心里毫不轻松,毕竟,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4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 20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只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变得生趣盎然。妻子甚

纪录片策划文案(精简版)

(定稿版) 纪录片策划文案 纪录片策划文案 。背景。 一个80后少女的7 年经历。很新颖却又很现实的题材。讲述了一个少女到年轻的单身母亲的曲折过程。 二、拍摄意义因为这样的故事现在社会有很多,我希望能教育年轻的少女不要轻易的做出决定。伤害了自己和家人。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在遇到人生的转折点的时候,能勇敢努力坚强的走出困境。为自己寻找一条希望和生路。 三。拍摄内容她为她取名叫摩西。23 岁,16 岁离开家独自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空姐。也算是名北漂吧。整日飞来飞去,但是回家的时候总是为了省钱做火车。一次火车的邂逅他遇到她第一个真正的爱人李胜利。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恋爱。他来自上海,她不知道关于李胜利的更多事。她只相信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他们每周见一次,她费尽心思终于调整到了北京到上海的航班。他们的感情逐渐稳定。而突然一年后,他说有事出差三个月没见,之后便是李胜利去世的消息。她崩溃了,这在外生活的一年多,他是她的全部,是她的归属地,而他却死了。他为她留下了处房产,她难过的说不出来,选择了卖掉房产辞去工作,独自去了西藏。在西藏她想随她而去。几次失败之后她还是回到的北京,遇见了她的第二个男人,她满脑子都是李胜利的影子。她选择结婚不过是为了给心一个留宿。令她想不到的是,这个大她20 岁男人,在她怀孕生产的日子与前妻不断联系,让她无法承受,于是患上了产后抑郁症。她恨她的孩子。对所有不信任。她想念死去的李胜利。这个男人带她回了太原,开始新的生活。她却走不出心里的阴影。总是犯病,每天按时吃药,控制情绪。终于在终日争吵疯狂的生活中,这个男人受不了她这样而选择离婚。她留下了女儿,她不会让她跟着这样的父亲走,而后的新生活她开始学习心理学。为了自己和女儿的未来。她要走出来,走下去。现在23岁的她,带着3 岁的女儿,成为了一名心里医生。 (定稿版) 四。拍摄地点。北京东方航空。拍摄她在北京空姐的生活的日子。北京拍摄她结婚生子丈夫出轨的生活。西藏墨脱。拍摄她寻找死亡的那段。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电视记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广电节目策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广电节目策划课程编号:23082020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实验项目数:5 一、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演练学习,让学生根据记录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规律,熟悉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电视记录片选题与策划的基本技能;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巧;学会正确的分析与解剖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艺术。本实验课程将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视记录片节目的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参与电视记录片的制作实务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视记录片的创作能力。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熟悉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实验场所影视制作做一份电视记影片调研与学会做电视片市场1号实验1 录片现状调研

3 学时分析调研与分析室与分析报告影视制作完成一个电视影片选题与掌握电视纪录片选1号实验2 记录片选题与6 学时策划题的基本技巧室策划学会与掌握电视纪户外记录影片拍拍摄一部电视 3 录片拍摄的技能与9 学时摄记录片技巧 学会与掌握电视纪影视制作记录影片编编辑所拍摄记 4 录片编辑制作的技9 学时 1号实验辑录片能与技巧室影影视制影片评判与电视记录片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评 5 9 学时作1号实解析品评判与解析议标准与方法验室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一)上机实战操作(二)实验作品呈现(三)实验报告呈现评分办法:上机实战操作:期末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电视纪录片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所花时间、熟练程度情况给与相应的成绩,占实验成绩的60%;实验作品呈现:完成三分钟电视短片的摄像,从拍摄技巧、画面构图、主题表现三方面评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微纪录片策划案学习资料

微纪录片(时代的纪录者) 策 划 方 案

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即微型纪录片,是新世纪逐渐兴起的纪录片新类型。具有故事性和可观赏性。时长从三分钟,到五分钟不等。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纪录片形式,微纪录片之“微”不仅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更是同传统的“大纪录片”相对应,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艺术传播形式,创作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微纪录片是应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变化,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和特点,适应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时长3-5分钟。 一:创作理念 时代在发展,每个行业都有对时代发展的所思所感;滏瑞特文化传媒携手每个行业的他们讲述在时代发展中的所

思所想,让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他们随时代进步的经历。二:传播目标 1、打造品牌高度: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拍摄的行业,通过行业的文化以及品味,从而创造行业的品牌高度。 2、制造社会影响力:打造时代话题性,提升中产阶级精英家庭中对品牌的认同感,成为他们对更好生活方式的选择。三:目标人群 1、整体描述:25-55岁,中产阶级、新富阶层 2、有文化,有家庭 四:创意亮点 用时代发展前后对比内容的短片形式来记录不同行业的社会精英,和更多的消费者分享他们在时代发展中的所思所想。 五:媒介执行 1、优酷、腾讯、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 2、微信公共平台、微博 3、公交车车载电视、户外室内大屏幕 六:执行案例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 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 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 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 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 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节奏处理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往往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探究。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拍摄,从谋篇布局到后期制作,无不经过主创人员的一番苦心经营。笔者以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题材因素之外,其要领取决于节奏安排的技巧。节奏安排得当,就能激起观众欲罢不能的收看欲望;相反,不注重节奏,不加选择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作品难免陷入拖沓沉闷的泥沼,更遑论调动观众的情绪了。 所以,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了解纪录片节奏的内涵,把握纪录片的节奏,使节奏真正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节奏的构成形态 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尽管纪录片的构成要素是画面,但它与音乐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音乐节奏取决于音响的长短与音响的强弱变化一样,纪录片创作同样需要通过类似有序的变化,有机的组合,形成起伏有致的节奏。本文所探讨的纪录片节奏,是指电视画面的编辑章法,内在旋律的构成,以及内部组合的艺术规律。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时空的长短、快慢、张弛都是影响节奏的重要因素。纪录片的节奏有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一为“外部节奏”,一为“内部节奏”。 所谓“外部节奏”,主要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以及镜头转换的速度而产生的节奏。也就是观众可以直接耳闻目睹到的节奏形态。如画面转换节奏,解说词快慢节奏,音乐旋律节奏等。这些节奏形态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外部节奏。 格林伦在谈到电影的节奏时说:“画家运用色彩与线条,雕刻家运用凝固的硬块,作曲家运用乐音,作家和诗人运用字音和韵律,而电影创作者呢 他们又运用什么呢 就是“运动”。 电视纪录片无疑离不开运动。而这种运动主要体现为时间的运动、空间的运动、时空交融的运动三种形态: 1.时间运动节奏 一部电视纪录片是由无数镜头编辑、组合而成的。作品中的每一处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诗歌中的韵脚,这是作品造成节奏的基本方法。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也就是说,短镜头造成快节奏,长镜头造成慢节奏。 2.空间运动节奏 一部纪录片无论有多长,其容量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对空间进行取舍,要学会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尽可能大的空间。 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不只体现为时间因素 镜头长度,还体现为“空间”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空间也在不断变化、延伸、扩展。动态的镜头本身所体现出的动作内容同时承载了上述功能,造成节奏的徐疾快慢。如画面上快速奔跑的骑兵,庄严而匀称的送葬人流,均形成了空间运动的节奏:前者为快节奏,后者则为慢节奏。 3.时空交融的运动节奏 纪录片的厚度来自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上的积累,生活基本上成了一个死的标本;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延伸,事件和人物的纪录就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外界的客观参照和内在的主观判断及联想,同样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孤立的事件和人物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荒诞,显出一副自说自话的可笑面孔。 事实上,在一部电视纪录片的节奏体现中,既无单一的时间运动,也无单一的空间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