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学导论(网上复习资料)

商学导论(网上复习资料)

商学导论(网上复习资料)
商学导论(网上复习资料)

商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4*5’=20’)

1.公司制企业:是为了克服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制约大规模投资和现代

化生产经营的局限性应运而生的高级企业制度形式,是由法律赋予其拥有与自然人相同的民事主体地位的企业。

2.(个人)业主制企业:是由业主个人投资兴办的,通常由业主自己直接经营的

企业,当然也可以雇佣或委托其他人经营。(业主享有企业的全部经营所得,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完整的所有者权限,同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完全的经营责任。)

3.合伙制企业:是指由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

4.法定资本制:指公司设立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资本总额,此资本额必须以“一

次到位”的形式由发起人和股份认购人全部认购缴纳,使注册资本数额与实缴资本数额一致。公司以后要增资或减资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5.授权资本制: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的资本总额,在公司设立时发起人和股份认

购人不必一次认足和全部缴清,发起人和股东只需足额认购首期发行的股份,公司即可成立。公司资本总额不必一次发行,首期以外那些没有认购的股份授权董事会在以后时期根据需要发行。

6.折衷资本制(认可资本制):公司设立时,投资者不必一次缴足公司章程中规

定的资本数额,但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数额和期限缴清首次发行的股份数额,同时可授权董事会在认为必要时发行其余股份。

7.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调节公司

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

公司各方面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是公司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外部机制实施的共同治理。

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有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凡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制衡只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解决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出现初始合约不完备产生剩余控制权如何分配的问题。

8.并购: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和收购,是企业外部变更的一种形式。

兼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的合并,原公司的权力与义务由存续(或新设)公司承担,一般是在双方经营者同意并得到公司股东支持的情况下,按法律程序进行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

收购即一家占优势的企业通过有偿方式购买一家或多家企业,被购买的企业仍独立存在,但企业所有权属于优势企业,包括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两种形式。

9.破产:因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法院根据债务人获债权人的申请,将债务

人的财产依法分配给债权人的特定法律程序。是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情况下的一种企业消亡形式。

10.解散:公司的解散是指公司的法人资格归于消亡并宣告其不存在的法律行为。

企业宣告解散之后,其法人资格并不立即终止,还需经过清算或破产清算后才能宣布该公司不复存在。分为自愿解散和强制解散。

二、解答题(4*8’=32’)

1.企业的含义

一般而言,企业是指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组织;

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

企业是一组利益关系的集合;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2.简要说明现代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产权是一种明确的财产最终归属和所有人支配财产的权力范围的制度

②产权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核

③现代产权理论中出现了法人产权的概念,并认为法人产权和出资人所有权可以并立和共存。

④现代产权理论和古典所有权理论相比,现代产权理论更强调财产利得权,不仅重视人对物的权利,更强调在物的占有基础上的人对人的行为权利。

⑤现代产权结构安排具有以下特征:最终产权结构具有多元性、法人产权具有独立性、法人产权的代表具有社会性和专业性。

3.简要说明设立公司的三要素

现代公司设立的三要素:资本、章程和发起人

①资本:公司设立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资本。公司的资本是在公司章程中明

确规定数额,由发起人认缴或由发起人和股份认购者共同缴纳的财产总和,也就是股份公司登记机关核定的注册资本。公司的设立资本应该大于或等于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设立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否则公司不能成立。

②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的性质、地位、组织结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责任能力以及公司对内外关系上的规范性文件,是公司的根本大法。

③发起人:在公司设立的过程中,发起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发起人必须

负责公司设立的一切必要的组建和筹备工作。

4.简要说明公司章程的重要性并举例

重要性: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文件;

公司章程是确定公司权力与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件;

公司章程是确定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范围的法律文件。

举例:国美

5.简要说明资本三原则的含义

资本三原则是指公司在成立时,必须要确定相当数量的资本并且连续保持该数量资本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是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

资本确定原则:是指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资本额,发起人和股份认购人对其确定的资本进行认购,资本总额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否则公司不能设立。

资本维持原则:指股份有限公司正常经营期间,必须保持与公司章程规定的资本额相当的实有资本。它的用意是要求公司实际拥有的资本与注册资本一致,以利于公司稳定的经营和债权人利益。

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的资本额在章程中确定以后,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增减注册资本要遵照法律程序修改公司章程,并经过公司登记机关变更登记。除此之外,公司的资本总额不得任意变动。

6.简要说明我国采用资本确立原则中的哪一种

我国是采用折衷资本制来实现资本确立原则的。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

之二十,其余部分由股东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再五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7.什么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重要性、举例

含义:企业管理活动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所开展的一种特殊活动。

重要性:只有企业科学地开展各方面的管理活动,企业才能够保证自身的经营业务活动和生产技术活动的合理、有序和高效。

举例:如今,沃尔玛已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登陆,北上广深等一些大中城市一出现数十家沃尔玛连锁店,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其科学管理,它已实现管理现代化,不论经营管理思想还是其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准。

8.简要说明企业变更的含义

企业成立后为了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经由一定程序,而发生的章程的修订、注册资本的增减、企业的分立或合并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等各种变化的总称。其中,章程的修订、注册资本的增减称为企业的内部变更,企业的分立、合并以及组织形式的改变称为企业的外部变更。

9.简要说明企业发生并购的动因

①提高公司竞争力,使并购后的新公司价值超过原公司之和。

②资本迅速集中,生产规模扩大,资本结构优化配置,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资

本和管理能力,提高效率。

③实现战略目标,带来深远利益。

④拥有巨额现金流,但缺少内部投资机遇。

⑤管理层追求利益。

10.简要说明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方式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采用发起设立和募集设立两种方式。

发起式设立又叫单纯式设立,是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不对发起人以外的其他人募集股份,并在规定时间内以法律许可的出资方式缴足股份。

募集设立方式是指发起人只认购公司股份总数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发起人以外的自然人和法人公开募集股份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采用发起设立的方式。

三、论述题(2*10”=20”)

1.论述企业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

①企业的法律形态: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

②企业的产权关系:古典所有权理论、现代产权理论

③企业的治理: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与经理之间的委

托代理关系、股东与公司监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设立一个企业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明确企业的使命

②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

③适当的市场定位

④创业的技术条件

⑤创业资金

⑥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

⑦一般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因素(P)、经济环境因素(E)、社会与文化环

境因素(S)、技术环境因素(T)

⑧产业环境: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产业外威胁

⑨要素市场:物质资源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其他要素市场(人力资

源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资源市场)、中介服务市场

⑩主要的国家管理机构与相关法律

3.论述企业活动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类型: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供应业务活动、营销业务活动

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生产活动、技术活动

企业的管理活动:企业的过程管理活动、企业的资源管理活动

企业的辅助活动:生产技术活动的辅助活动、经营业务活动的辅助活动、管理活动中的辅助活动

关系:

①基本活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上,前后相接,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一个企业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的完整过程。

内容上,各自独立,各自独成体系,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个体内容。

时间上,既前后相接,又同时并存。

②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前后相接,同时并存,呈螺旋式上升

③基本活动与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从相互作用上说,即是一种决策与实施的关系,又是一种实施与保障的

关系(企业管理活动决定了企业基本活动的内容、规模、时间和效果;

同时是企业管理活动保障了企业基本活动的实施以及企业组织目标的

实现)

从时间上说,既先后相接,又同时并存。

④辅助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辅助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辅助活动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辅助活动与他们辅助的基本活动或管理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并存或先后相接

4.新三会的主要区别(至少10点)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地位权力机构,是全

体股东利益的

代表执行机构,也有

一定的经营决

策权,对股东大

会负责

内部监察机构,

直接对股东大

会负责,与董事

会具有平行的

法律地位

职权最高决策权,但

对内不能直接

执行公司业务,

对外不能代表

公司代表股东执行

公司业务,执行

股东大会的决

定,负责经营管

理和日常经营

管理活动,一般

对外作为公司

的代表

监察公司的财

务,对董事经理

执行公司职务

时违反法律法

规或公司章程

的行为进行检

察和监督

召开频率年度大会每年每年至少2次股份有限公司

一次,也可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每年至少一次,监事可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

通知时间20日前,临时

股东大会15日

10日前

组成由股东或股东

代表组成由股东大会选

举产生,有股东

董事和外部董

由股东大会推

选,由股东代表

和适当比例的

公司职工代表

组成

人数不限5~19 不少于3人

会议召集和主持董事会负责,董

事长主持

董事长召集主

监事会主席召

开主持

会议法定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

具有表决权的

股东

过半数的董事

出席

议事规则每一股有一表

决权

一人一票

临时会议的召开董事人数不足

本法规定人数

或公司章程所

代表10%以上

的股东、1/3以

上的董事或监

监事提议

事提议召开

定人数的2/3

时;公司未弥补

的亏损达实收

股本总额的1/3

时;单独或合计

持有公司10%

以上股份的股

东请求时;董事

会认为必要时;

监事会提议召

开时;公司章程

规定的其他情

半数通过半数通过

决议普通决议简单

多数通过即可;

特别决议要绝

对多数通过

5.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至少10点)

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方式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发起设立

注册资本限额500万一人10万,多人3万发起人法定人数2人以上200人以下50以下

股东法定人数只有最低要求,没有

最高要求

最多50人

公司章程由发起人制定股东共同制定财务公开要公开不必公开

筹资方式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向

社会集资不能发行股票与公开募股集资

股份转让限制股东出资可随意转

让,股票可自由转让

和交易出资不能随意转让,董事会对股东转让出资有一定的管理职权

股权证明形式股票出资证明书

董事会成员5~19 3~13,股东人数较少

或规模较小是可不设

董事会,只设一名执

行董事

会议制度股东大会20前告之股

东,临时股东大会15

15日前

监事会不得少于3人,必须

建立股东人数较少时可以不设监事会,只设1~2名监事

规模大小

6.企业和公司的区别

公司制企业非公司制企业

责任以投资额为限承担有

限责任

无限连带责任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创办者、经营者合一

所有权、控制权不分

规模大、投资经营范围广小

管理机构复杂,制度相对完善,

设有股东大会、董事

会、监事会等

简单

注册资本有最低注册资本限

额,需验资

无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出现时间较晚较早

生命周期公司生命周期受创办

者的影响小,企业可

望长期生存企业生命周期与创办人生命周期一致,企业生存寿命不稳定

税收缴纳企业所得税,投

资者要双重纳税对企业视同自然人征税,征个人所得税

政府监管较严政府管制较少

筹资容易筹集大量资金筹集资金困难

劳务出资不能合伙制企业可以用劳

务出资

风险较小较大

7.企业外部环境的类型

①政治与法律环境因素(P),指政治制度、政治形势、国际关系、国家

法律和法令、政府政策等。

经济环境因素(E),指宏观的经济系统的情况。

社会与文化环境因素(S),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教育程度、价值观念、道德理论、宗教信仰、商业习惯等。

技术环境因素(T)

②产业环境: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产业外威胁

③要素市场:物质资源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其他要素市场(人力

资源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资源市场)、中介服务市场

④主要的国家管理机构与相关法律

8.论述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

①市场竞争

②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故

③相关人违约与第三人欺诈造成企业的难以弥补的损失

④股票市场、银行利率、汇率等重大变化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⑤企业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

⑥企业经营管理不当造成重大亏损,或理财不当造成现金短缺等

9.论述企业破产后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

①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②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

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

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③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所欠税款

④普通破产债权

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10.论述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类型

①按照活动内容分类:

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

②按照职能管理分类:

控制管理活动、技术管理活动、生产管理活动、经营管理活动、辅助活动的管理活动

③按照管理对象分类:

资源管理活动、过程管理活动

资源管理活动又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物质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企业其他资源的管理。

过程管理活动又分为企业的计划管理、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的领导管理、企业的控制管理、企业的激励管理。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公共政策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必须既重视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中政策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结合我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践,阐述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对于广大初学者来说,要想学好本课程,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并不断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力求做到熟练掌握教程中的每个知识点。 第二,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即时练习和课程作业,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第三,要认真阅读案例部分及其答题技巧,并有意识地留心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介上的公共政策案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案例。 第四,对于例题分析部分要仔细领会,不仅要记忆例题的知识内容,更要学会回答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 第五,在学习完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后,应认真做好模拟试题,这些题型、题量以及试题难度都是模仿全真试题而设计的,因此,同学们应当自己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在考试前完成考试题库中的模拟试题,以便在正式考试中驾轻就熟,取得优异成绩。 第六,学习本课程应当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断温习教程中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政策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以上几点是对于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程的初学者提出的总体要点,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照上述几点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争取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部分试卷结构 公共政策导论的正式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部分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三种题型。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各种类型及其分值情况。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一般来说,单项选择题较其它题型容易,这部分题目重在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单项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1分,共25分,这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已经相当高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单项选择题等于是送分题,因此,绝对不可轻视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的准确率,如果单项选择题不能得到较好成绩,总分就很难提高。下面我们试举一例,来看单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例如: 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决策 经分析我们知道,立法决策、司法决策、行政决策都在美国公共政策之列,政党虽然有时能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政党只能作为非官方参与者影响公共政策,政党的政策不能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的基本要求是从五个选项中选出二至五个选项,多选、少选、错选均不能得分。因此,多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就加大了许多。在标准试卷中,多项选择题有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大家千万不能轻视这10分多项选择题的份量,虽然分值比重不是太大,但这是最能够体现差距的一个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超出4—6分,相反如果复习全面、准确,就能够轻松超出一般人的得分,稳获这10分。可以说多项选择题是许多人成败的关键点。多项选择题的出题方式如下: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精英阶层是恒定不变的,只能来自与上层代表。( F ) 2.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的。( T ) 3.弱势群体往往缺乏利益诉求能力,因此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应当考虑他们的利益。(T ) 4.政治动员型以公众议程为基点,以政府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F ) 5.从政策评估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 T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精英理论模型 精英模型认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即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是由“少数精英人物”决定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少数精英的活动过程。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最后把这些意见汇总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果,供决策参考的分析预测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政策制定中的心理效应。 答:(1)光环效应(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5)定型效应(6)反衬效应 (7)乐队效应(8)黄灯效应(9)新闻效应(10)颂歌效应(11)当局者迷(12)旁观者清

2. 简述政策议程的内外部触发机制。 答:内部触发机制:(1)自然灾害(2)经济灾难(3)技术突破(4)生态变迁(5)社会变迁外部触发机制:(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3)经济对抗(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3.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4. 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2012下半年)(1)

华师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下半年) 单选题 1.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C、等级决定制 2.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B、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B、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C、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D、目标取向 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B、传统经济学 8.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C、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C、确定政策目标 11.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B、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C、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A、简单多数方法 14.“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C)。C、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B、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8.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B、替代C、合并D、分解E、缩减 19. (ABC)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20.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A、政党B、利益集团C、思想库D、大众传媒E、公民个人 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 2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 24.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A、政策内容合法化B、决策过程合法化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A、计划周密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D、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1)颂歌效应。

企业文化学概论(练习7)

《企业文化学概论》第六章练习题XX专业X级(X班)《XXXXX》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题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号得分评卷人 [名词解释]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 [本章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企业文化环境因素 2.差异战略 3.文化维模 4.企业文化总体规划二、判断题 1.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社会消费者的服务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为消费者需求动向、影响消费者需求动向的因素和服务满意度管理。2.一种文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常常是牢固而不易更改的,这就是所说的企业文化惯性。 3.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 4.企业文化建设通常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它常常发端于企业家的个人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并通过企业制度的形式保障实施,最成落实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5.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科学系统的项目工程,需要按照计划、诊断、实施和调整四个阶段进行管理。三、单项选择题(从中选出一项标准答案) 1、“狮子与羚羊”的故事是用来形容( A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A.蒙牛 B.联想 C.海尔 D.科龙 2、以下( A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主体。 A.企业家 B.制度 C.员工

D价值观 3、无总称谓是联想推出的(B )文化。 A.执行文化 B.亲情文化 C.客户文化 D.创新文化 4、( A )在1990年的《企业文化和经济学理论》一书中指出,建立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公司建立作为一个可信任的雇主的名声。 A.克雷普斯 B.钱珀思 C.山姆·沃顿 D.雷·克洛克 5.美国著名的麦当劳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公司(D )创始人有着密切的联系。A.克雷普斯 B.钱珀思 C.山姆·沃顿 D.雷·克洛克 6."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戴德"是(B )公司的企业文化口号。 A.索尼 B.松下 C.三星 D.LG 7.真正的成本领先的企业不可能是一个企业群,只能是( D )。 A.企业集团 B.合资企业 C.独资企业 D.一个企业 8.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影响社会消费者的( D )的相关因素。 A.需求满意度 B.消费满意度 C.心理满意度D.服务满意度 9.服务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D )的感受过程。 A.客观经验 B.亲身体验 C.社会体验 D.主观经验 10.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 D )作用。 A.限制 B.约束 C.制约 D.促进和制约 11.企业文化建设实质是打破旧有( A ),建立新文化的过程。 A.文化惯性 B.习惯 C.习俗 D.传统惯性 12.企业家勾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 B )。 A.发展方向 B.发展蓝图 C.战略发展 D.市场前景 13.以下( A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个体阻力。 A.狭隘的利己主义 B. 结构惯性 C.对已有权力关系的威胁 ?D.薄弱的工作耐力 14.以下( C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阻力。 A. 狭隘的利己主义 B.陈旧的价值观念 C.矛盾的领导言行D.模糊的理论指导 15.以下( D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文化理念阻力。 A.结构惯性 B.对已有权力关系的威胁 C.薄弱的工作耐力 D.模糊的理论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2016秋《公共政策导论》期末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导论》 满分100分 1、 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政治系统的合法化,是政策合法化的必要条件。( F ) 2、 政策对象除了直接政策对象外,还包括与政策执行效果有关联 的间接政策对象。( T ) 3、 一般而言,问题的有效确认比方案的精心设计更为重要。( T ) 4、 收集有关评估对象的各种信息,信息必须只能是客观事实和精 确的数据。( F ) 5、政策模型体现了人们对公共政策的不同思考角度,有了政策模型我们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F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政策终结 答: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和建议,具体是指: (1)评估指标;即确定政策评估得以实施的标准,指标的确立是政策评估的先决条件。 (2)信息;即搜集有关评估对象的信息。 (3)测定;指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4)分析;指根据测定的结果,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建议;是指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2、公共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2)管制功能:积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正激励原则;消极性管制:政策条文的规定突出负奖励原则; (3)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还常常表现出其特有的倾斜性;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3、怎样区分公共问题和私人问题? 答:公共问题是指具有广泛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包含于社会问题之中、与私人问题相对应的特殊范畴。其特性是:

企业文化学概论3

《企业文化学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名词解释]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 [本章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愿景 2、企业价值观 3、企业道德 4、企业制度文化 二、判断题 1、企业精神就是企业家的精神。(X ) 2、价值是个经济范畴。(X ) 3、企业道德是一种企业意识。(√) 4、诚实是企业道德的基本原则。(X ) 5、企业价值的对象是多重的。(√) 三、单项选择题(从中选出一项标准答案) 1、企业精神是员工追求的(A )。 A价值尺度 B生活方式 C奋斗目标 D内在动力 2、企业精神是( C )追求的价值尺度。 A经营者 B管理者 C员工 D股东 3、( B )是企业精神的塑造者。

A企业职工 B企业家 C经营者 D管理者 4、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强烈地在( D )的各个方面显示它的影响。 A企业行为 B企业管理 C企业经营 D企业文化 5、优秀的企业精神可以提升( B )。 A企业效益 B企业形象 C企业利润 D企业知名度 6、价值关系是( A )。 A客观的工资 B主观的 C社会的 D个体的 7、共享价值观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能产生( D )。 A晕轮效应 B规范效应 C激励效应 D链锁效应 8、企业价值观的作用除链锁效应、促使企业作出反映外,还应包括( C )。 A提高劳动效率 B增强竞争力 C引导员工行为 D提高社会效益 9、企业价值观的修正就是对原有价值观的( C )。 A否定了 B保留 C扬弃 D继承 10、企业道德是( C )的研究对象。 A企业管理学 B组织行为学 C企业伦理学 D企业文化学 11、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企业行为 B企业道德 C企业决策 D企业目标 12、企业道德的主体是( A )。 A 企业 B 管理者 C 员工 D 消费者 13、现阶段,建立企业道德约束机制主要是建立( B )约束机制。 A企业公共道德 B企业社会道德 C企业环境道德 D企业人际道德14、《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提出( D )理论。 A“CIS”理论B“7精神” C“5W”模式D“7S”理论 15、制度文化是( A )的载体。 A精神文化 B社会文化 C企业文化 D传统文化 16、( C )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也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A企业文化 B传统文化 C制度文化 D社会文化 四、多项选择题 (从中选出2项或2项以上标准答案) 1、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ACD )。 A领导体制 B理想愿景 C组织机构 D管理制度 2、企业道德约束机制包括企业(BCD )。 A风尚道德约束B公共道德约束C人际道德约束D环境道德约束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一讲总论(前三章) 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 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 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 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 (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 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 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 共利益。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 (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 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 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 代的重要作用。 7.公共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的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等。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正当性:公共秩序的需要是否比私人利益公共利益更为有利 (2)必要性:除非必要,否则尽量少侵犯或不侵犯个人利益。 (3)合法性 (4)合理性:个人损失得到合理补偿。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 ()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A达尔文B马克思C魏源D孟德斯鸠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 D 政策客体 “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 “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 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内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 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 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 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孙中山D韦伯 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A威尔逊B托马斯·戴伊C拉斯维尔D理查德·罗斯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企业文化学概论

名词解释 1.风险型企业文化:企业必须敢于顶着竞争中的巨大风险,根据市场很快反馈回来的 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因而,领导提倡创新的价值观,鼓励创新精神,是这类企业文化的典型特征。 2.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经 营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判断标准。这种判断标准,实质上也是企业为获取成功而对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经营方法和行为准则所做出的价值取向。 3.企业文化网络:是指在企业中传播价值观、企业英雄人物的事迹等非正规传播渠道。 这个渠道也是企业内部基本的、非正规的交流沟通方式。 4.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在并购、重组等发展过程中,因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企 业新旧文化差异或总体与局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形态的文化或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5.差异战略:也称独树一帜或别具一格战略,是企业在客户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力求 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或者说挑选出许多客户普遍重视的一个或多个因素,把自己置于别出心裁的地位上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获得溢价的报偿。 6.企业愿景:是“企业蓝图”,是企业努力要达到的境界,是企业成员所共同持有的 意象和景象。它为企业使命和企业价值观的确立,激发起一种强烈的感召力量。 简答题 1.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P23(看书P24表格) 大内认为,大部分的美国企业都是A型组织。日本的企业属于J型组织。为此,他提出了“Z 型组织”的概念,认为美国公司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兼备了日本企业管理的长处。大内提出,为了建立“Z型组织”,必须建立一种“Z型文化”。 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他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此无关0世纪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A型组织的特点为: 1、短期雇用;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专业化的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政策导论指导笔记

公共政策导论的学习经验 公共政策导论(张红凤)这本书只是公共政策学的入门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都很基础,不需要你深入思考,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即可,因此,鉴于14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公共政策导论这门科考到130以上,应该问题不大,前提是你按照我的计划执行下来,天道酬勤。万事开头难,第一,志愿问题。要确定报考的决心,不要左右摇摆,认清自己的实力以及兴趣,实力决定你的层次,山财比不是211,更比不上985高校,所以你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兴趣决定你以后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钟情的专业。既然本科专业多不如意,借考研的机会改变一下方向。第二,资料问题。决心已定,就需要准备资料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考研资料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分数,资料过多影响你的宝贵的复习时间,资料不全,信息不完备,同样会影响你的成绩。我建议公共政策导论这门课,只需要准备好教材和真题即可,真题只有14年的,13年用的是谢明的教材,并不是这本。所以真题在这课的重要性大大减弱,最重要的就是公共政策导论这本书了,一本书读三遍胜过三本书读一遍,这些道理大家一定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你只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内容知识点理解熟记,知识框架清晰,考试基本不成问题,我不推荐一直背书,我本人就很不喜欢背书,专业课,政治,英语我都没有背过,当然,如果你理解不了或者没有时间深入下去,背诵也不失一种好方法,背诵就因人而异吧。第三,辅导班问题。不要报所谓的山财老师开设的专业课辅导班,我花钱在网上听过几节的课,除了对简答,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有用之外,其余就是念课本了,不要浪费金钱和时间了。各个题型的答题方法我会在后面讲解的。第四,自制力问题。考研面前人人平等,都需要你经过自己的坚持和汗水去实现,不管你考哪一所学校,都要全力以赴。如果你不能克服笔记本上网和手机上网的习惯,请把笔记本和手机放在家里吧,不要说什么我要看考研视频什么的,笔记本和手机对你有没有用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多扣心自问,检讨一下自己,和你父母把手机换一下,我相信大部分家长的手机还是诺基亚的黑白手机吧,我觉着诺基亚低端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黑白手机)真是学习的利器,我自己就有一部,我上自习或者上课我都用这部,我觉着很时髦,比苹果亮多了。第五,计划问题。(1),五一之前把公共政策导论大体读一遍,做到基本了解这本书。(2),暑假之前,用黑色的笔把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化一下,不要怕自己乱花,花多了你最后就知道重点了。(3),暑假期间是最重要的时间,失去时间2个月的时间,你的考研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了,珍惜暑假,不要出去散心也不要出去找同学谈心,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找个山找个庙找个塔上去吼一下或者哭一下,自己排解。7月到9月初开学,这两个月时间,你需要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本笔记是你考高分的唯一法宝,这次用蓝色的笔把整理在自己笔记上的知识点在教材上花出来,大条抄在笔记上,这不需要你归纳,大条以教材为准。其余小点你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加课本上的内容自己归纳出来。笔记在开学还没做完,请在10月低之前必须做完,不能再晚了。(4),9月到10月这两个月时间,是巩固时间,我不赞成辅导班的基础,强化,冲刺,填鸭式的教课。按照辅导班的安排,多半是完不成考研的复习

公共政策试题-A卷

公共政策分析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 D.西蒙 2.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申农 B.维纳 C.贝塔朗非 D.韦伯 3.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 A.社会抽取能力 B.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 4.英国内阁议会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三权分立制 B.合议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三权分立制 5.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 ) A.议会 B.总统 C.法院 D.执政党 6.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政策方案择优 B.政策方案评估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合法化 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政策研究者建立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其中"过程模型"的建立者是( ) A.史密斯 B.麦克拉夫林 C.雷恩 D.巴德克 8.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9.最初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学者是( ) A.琼斯 B.布鲁尔 C.德龙 D.林德布洛姆 10."头脑风暴法"应归类于( ) A.现代定性方法 B.定量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 D.趋势外推法 11.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如下方法论作了全面批评( ) A.渐进主义 B.行为主义 C.系统分析 D.统计分析 12.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西蒙 C.拉斯韦尔 D.韦伯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怎么知道里面重点知识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怎么知道里面重点知识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公共政策部分 第二讲本书重点章(第四、五章) 第二节(10种) 1、传统理性模型的内容、条件、缺陷、步骤及优缺点 (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 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 (2)条件: ①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②决策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 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3)缺陷:3、2、2、4、5 (4)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选出最优方案 (5)优点: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 缺点:缺少实践基础,且其前提假设有错误。 2、有限理性模型的内容、表现、基本问题、优点

(1)内容:决策追求满意解 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行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 (2)表现: ①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会有不同的解释。 ②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③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 (3)涉及的基本问题: ①有限目标:决策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环境又不允许我们等到目标完全明确之后再做选择。 ②期望水平:随环境条件和个人体验的变化而变化。 ③搜索方法: A试探方法: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 B随即方法 C折中方法 D效益方法:考虑成本与收益。 (4)优点: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做了比较真实的解释,为决策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放向。

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文化概论(精选) 一、动力 -岁月熔金,我们已走过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目标的变化并不空洞,他代表了公司的化茧成蝶,他代表了公司的凤凰涅槃。 -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是学习和创新这一对DNA,培育出了企业文化,凝练成了的价值追求。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企业成长的阶梯。在市场经济时代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对手学的更快的能力。 -创新意味着求变,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旧的碰撞需要融合。 - 由于无际,我们仰望星空、志存高远、才使发展有了无限的空间和方向;为了创新,我们持续学习、锐意进取、才使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能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二、形成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公司全体上下员工在践行使命的历程中所提炼和导入,并为企业家所倡导、为员工所认同的价值理念、群体意识、行为方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思维模式和体现在外的形象特色的总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做人、做事、做企业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文化有着深刻的成因:

---发展的需要。为支撑和引领发展战略,必须有一套包括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形象识别体系以及学习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文化、争先文化、目标文化、效率文化、治理文化、品牌文化等专项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来适应。 --继承的需要。。。。。。发展于和平建设之时,壮大于改革开放之际,在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等优良传统,这些传统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优良基因,必须得到传承和弘扬。 --融合的需要。为适应融合队伍、整合企业的需求。随着事业的拓展,引进人才力度的加大加快,员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受原地域、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观念,为实现统一的意志、激发共同的追求,必须有共同的企业文化体系来融通和凝聚。 ---管控的需求。适应并完成公司管理机制模式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体系,由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形象识别等部分构成,包括基本工作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代表全体员工的信念与追求,表明我们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包括企业发展规律、行业发展规律、本企业发展规律)和文化规律的认识和尊重,记录了我们把理想成功付诸实践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行业的文化、动态的文化、融合的文化、人本的文化。 行业的文化:最大限度的吸收同行业的传统文化和创造的优秀传统与思维、行为方式,,特别是行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优秀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营造现代企业文化。 动态的文化: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完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与深刻变化的社会,坚持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开放性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