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

00:22

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一个问题,

《风》诗的圣化与还原。《风》诗的圣化与还原

上一讲讲到对“风”的理解,

经历了一个先神圣化,

从而后来又把它还原为

男女间爱情诗的这么一个过程。

从清朝的学者到现代的学者,

观点越来越激烈,

00:52

主要是因为现代学者

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知识,

有从更广阔的背景上重新看待

上古诗歌经典的这种需求。

在这里要特别举出的是

现代的著名诗人兼学者

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风诗类钞》

闻一多写过一个书,

叫《风诗类钞》,

01:22

专门针对《诗经》中的

《国风》部分,

重新分类,重新地评点。

这部书的特点,

在它的序中所说,

是要进行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就是把《诗经》的《国风》

当作社会史料、文化史料读。

在具体的研究中,

又提出了要把考古学、

01:52

民俗学、语言学三个学科,

作为解说的方略,

重新地还原《国风》的时代。

在闻一多所举的社会、

考古、民俗,我们说,

和人类学都是密切相关的,

特别是民俗学,

民俗学、考古学有的就放在

人类学的下属学科来看。

这样的一种自觉的还原意识,

02:23

在闻一多这里,

代表性最为突出。

他把清朝以前的儒家诗说,

特别是带着那个

教化的有色眼镜的这种诗说,

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

希望让现代的读者

直接看到《诗经·国风》

究竟是怎么样一些作品。

比如说,

02:53

在《诗经》中的一首,

叫做《柏舟》。

闻一多加了注,

一个女性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发出呼告:“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至死不变节,无奈他不相信我哟!”

《柏舟》所要表达的

是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

“我愿以此身,”

就是这个《柏舟》是一个女性

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

发出的这样一个呼告。

“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

至死不变节,

无奈他不相信我哟!”

03:23

这是闻一多在注里边

对《诗经》的《柏舟》

这个作品所做的判断。

再比如,

在一篇题为《蜉蝣》的诗中,

闻一多这样注解,

《蜉蝣》表达的主要是情欲的冲动,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

他说这个诗中的

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冲动,

是一种情欲的冲动,

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

所以,也就是古代说的这个

心中之忧,忧愁的“忧”,

在闻一多看来,

03:53

它未必是一种忧愁的“忧”,

而是一种情欲的躁动,

它和今天人所说的这个“忧”,

含义是不同的。

这样一些话就等于说是

希望直接表达爱欲,

甚至是性欲的这样一种态度,

完全暴露了

这样一些诗歌的原始性。

这是闻一多

对《诗经·国风》中的

这样一些作品的看法。

04:24

在《汝坟》

这样一些作品的注解中,

闻一多还提出,

诗歌中用来表达饥、渴、饥饿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直接讲的食欲,而是隐喻的性欲、欲望。诗歌中用来表达饥、渴、

饥饿的这些词汇,

往往不是直接讲的食欲,

而是隐喻的性欲、欲望。

所以,这个饥,吃鱼,食鱼,

实际上都是隐喻的性的活动。

所以,用这样一些隐语

来表达的诗,

在《国风》中非常的普及,

04:55

非常的普遍。

这里边就完全是和

来自山野民间的情歌

没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被当作“圣经”的,

当作儒家教化之源的

这些《风》诗,

它实际上是来自民间的

男女情歌。

那么这样的一种解释,我们说,

在闻一多这里得心应手,

05:25

主要是他有了现代的

社会学、民俗学的这些知识,

参考了世界上

各地发现的民间情歌的案例。

同时,闻一多还接受了

由佛洛伊德开创的

精神分析学的这个传统。

希望在语言象征背后

去寻找潜意识,

性的欲望等等。

所以,闻一多的这种解说,

我们说他参照了

闻一多参照了世界上其他文化中的情诗,

对中国儒家信奉的经典,做了重新的解读,还原了其并不神圣的一面。

05:55

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中的情诗,

对中国儒家信奉的经典,

做了重新的解读,

他还原了

它并不神圣的那个(一面)。

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说,

确实是对诗经学的现代变革

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因为《诗经》在古代

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必读的,

从小就要背的。

06:25

这样一些作品的重新解释,

让我们看到了,

《风》作为一种诗歌门类,一种概念,一种文学观,到底来自怎样一种传统。《风》作为一种诗歌的门类,

一种概念,一种文学观,

它的背后,

到底是来自怎么样一种传统。

人类学家们

在世界各地所做的调研,

闻一多所说的一些现象,

特别是用食欲来表达性欲

这样一种模式,

06:55

是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遍性的。

我在印第安,

在美洲的印第安文化中,

在南太平洋岛的

原住民的文化中,

到处都可以见到。

这样的一些表达方式,

在《诗经》的解说史上,

一般地来说,被遮盖住了,

没有人向那方面去想。

07:25

所以,这个闻一多的解说

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尽管如此,

这个现代的诗经学,

很少有人

再站在汉代儒生的立场上,

相信那些教化之说了。

所以,

《风》诗的圣化和它的还原,在历史上形成了两种趋势:汉代至清代,神圣化的说法占主流,

清代以后,还原的说法占主流。

《风》诗的圣化和它的还原,

在历史上形成了

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

简单地说,从汉代一直到清代,

07:57

是神圣化的说法占了主流,

清代以后,

还原的说法占了主流。

一般的,

在我们现代的大学课堂里,

《诗经》的《国风》这一部分,

被解释成爱情诗。

正是因为有了闻一多以来的

还原派的巨大的努力。

问题虽然现在看起来

告一段落了,

神圣的《诗经》

08:27

被还原为男女爱情了,

但是,

这只是问题的“然”的层面,

至于“所以然”的层面,

还有待于深入地挖掘,

也就是为什么这些诗

被命名为“风”的问题。

也就是在古汉语中

所发生的这个特有的文学观念,

它的渊源何在,

它的语义是如何演变和引申的。

08:57

在我们这一讲中,

专门集中在

这一个字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上,

特别是这一个字

为什么能够派生出“风教、

风化、风俗、风谣”等

一大批的术语,

充斥在古代的诗歌

和文学的论述之中。

所以,我们通过

对这一个字的深入地解析,

09:27

希望在还原之后

做进一步的还原,

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第二步的还原。

这是本讲的第二个问题,

标题是

“风教”源于“牝牡相诱”。“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风教”打上引号,

“源于”就是“起源于”,

打引号的“牝牡相诱”。

这样的一种重新的还原,

09:57

它所依据的是

最早的古书中的一些

训诂学材料,不是说,

我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古代的解经学也好,训诂也好,

要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出处。

这样的话,

我们的第二个标题,

第二个问题,

“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首先要落实到这个“风”字的

训诂学的争议上。

10:27

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在《管锥编》中

对这个《毛诗正义·关雎》

这一篇下面加了详细的评注,

说明“风”这一个字,

叫做“一名三训”,

也就是说,

《毛诗》已经把“风”

解释为风教了,教化了,

但是,

钱钟书说这只是一种解释。

关于“风”,

10:57

在古老的训诂学材料上

有三种不同的训诂方向。

“风”字在训诂学材料上的三种训诂方向: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本源文学的体制所以,钱钟书先生

参照西方文学理论的说法,

把它们分别称作是

文学的作用或者说是功能,

文学的本源或者是文学的体制,

这三个不同方面的意义。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

11:27

“风”是怎么样体现

“一名三训”的呢?

讽谏

风教

“风”者,风也,

讽谏,讽刺的“讽”,

讽谏,风教。

这样的一些说法,

表达的是这个诗的作用,

它的功能。

如果说到它的本源,

“风”者,土风也,风谣也。

“风”者,土风也,风谣也。

这就是“风”的来源,

土风和风谣。

这个“风”

11:57

和古代所说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所引用了一个证据就是

《汉书·五行志》下中所引的

夫天子省风以作乐。

——《汉书·五行志》

“夫天子省风以作乐,”

他考察了民间的这个“风”

来制造音乐,制作音乐。

所以,这个“风”指的是

民间的土地风俗的“风”,

风情的“风”,

今语也就是地方民歌。

就是这个意思,

根据这些民歌来。

12:27

这是对“风”的第二种训诂。第三种是言其体制,

“风”者,风咏也,风诵也。“风”者,风咏也,风诵也。它指的是人的发音器官

发出来的东西,

所以叫做“系乎喉舌唇吻”。

它就是说,

这个诗的朗诵、背诵、吟唱

这样一种方式,

叫“风咏也,风诵也。”

12:57

所以,引用了

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

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

叫做“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等于唱着回来了。

这里的“风”就是歌唱的意思,“歌”的意思。

这样一来,“风”,

一个字代表三种训诂方向,

钱钟书把这种现象

叫做“并行分训”、

并行分训同时合训

“同时合训”。

就是一个字可以并列几种解释,彼此之间不是冲突的,

13:27

而是可以互相包含的,

都有理,都有道理,

所以它叫做“并行分训”。

“同时合训”,

就是不同的意思

可以用来解释一个概念,

这也就是

把咱们要讲的这个“风”字

做了一个相对周全的演说,

三个方面。

这样的一种原理,

它不仅仅是“风”这一个字,钱钟书在解释上古经典的

13:57

许多著名的范畴概念的时候,

都用的是这种分训的眼光,

合训的眼光。

比如说《周易》的“易”字,

钱钟书说“易”字

要“一名三编”,

也是三个,就是变,

《周易》的“易”字:变易、易简、不易变易、易简、不易,

这一个字可以有三种解释,

而且这三种解释中

有两个是针锋相对的,

变易和不变,

不变易,它是反训。

14:28

相反相成的解释

集中在一个概念、一个范畴上,

这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

经常会碰到的情况。

如果把眼界再放宽一些,

我们发现,

“风”这一个字

它绝不仅仅是三训,

它的意思太丰富了。

今天的通行的工具书,

大家去翻一翻,

《辞海》里边列了“风”,

一共有多少种解释呢?

14:58

一十二种。

就这一个字它在古书中

已经有的意义是一十二种,

以后人们还会发明出什么意义,

那是后来的话,

至少以前十二种意思。

那么其中有六种

根据都是哪里呢?

都是汉代诗学文献

《毛诗序》所规定的。

这么多的对“风”的理解,

15:28

必然在评论、交流、教学、

研究中会遇到困难。

因为你说的“风”

跟他说的“风”彼此不搭界,

或者有出入。

所以,这带来了一个混乱,

带来了一个讨论的混乱,

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统一。

有一位现代学者,叫张西堂的,

在50年代

写了一部《诗经六论》,

他就专门对这个“风”的

15:58

这些概念做了重新的梳理。

梳理的结果和《辞海》中

对“风”的解释,

差不多也是十二个义项,

解释了十二个意义,

十二种意义的。

这十二种意义分别依据的是

《毛诗序》和其他的解经的书。

这一听起来,

好像有些同学已经不耐烦了,

一个字能讲出十二种意思来。

16:30

但是这确实是古代文学观念

在它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

我们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回避的话,

那么还是不清楚。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繁琐,

我们把这十二种《诗经六论》中“风”的十二个义项简单地罗列一下。

第一,叫“风风说”,风风说

“风”就是风。

它的根据就是

《毛诗序》里边所说的

“风,风也”。

就是上一个“风”

和下一个“风”,

可以有不同的意思。

17:00

也就是说,

上一个“风”就是风,

下一个“风”可以代表

加上言字旁的讽刺的“讽”,

“风,风也”

实际上可能是“风,讽也”。

第二种,“风教说”,风教说

也是《毛诗序》的。

“风”就是一种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所以叫“风教”。

第三种“风动说”,风动说

还是《毛诗序》的。

风能够吹动万物,

能够感动人心,“风动”。

第四,“风化说”,风化说

还是《毛诗序》的。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第五种,“风刺说”,风刺说

17:30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上边是用这个诗歌

来教化下边的老百姓,

老百姓用一些

尖锐的诗歌来讽刺,

来向上边提出批评和意见。

所以,这也叫“风刺说”。

第六种叫“风俗说”。风俗说

就是把这个诗,

一国、一个地方的诗可以看

那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这叫“风俗说”。

以上的六种

全是根据《毛诗序》的。

18:01第七种叫“风土说”,

风土说

根据另外的解经学家。

所谓“风”,

什么是“风”呢?

“风土之音曰风”,

就是一个地方的风土,

它如果表现在声音方面。

第八种,“风者风雨之风”。风者风雨之风这就回到了大自然的这个现象。

什么是“风”?

“风”就是刮风下雨的

那个“风”。

第九种,

“风者民俗歌谣之辞”。风者民俗歌谣之辞18:31

这个依据的是宋代的理学家

朱熹的《诗集传》,

这一位在解经的历史上

地位很重要。

什么是“风”?

“风”就是民俗歌谣,

有一点接近我们还原说的

这个意思了。

第十种,“风讽说”。风讽说

就是把讽刺的“讽”

当成是“风”的本意了。

这个“说”来自梁启超。

第十一种,“风气说”,风气说

出自现代学者章炳麟。

“风为空气之激荡,

气自口出,”

19:01

所以就叫“风”。

他说的也是“气”,

但不是大自然中的“风气”,

而是人嘴里边说出来的,

这个跟咱们讲的

“文以气为主”,

人以练气功和一种精神修行

又联系到一起了。

第十二种,“风为声调说”。风为声调说

采用的是现代学者顾颉刚先生

一个专论,叫

《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全是能够唱的,全是歌。

19:31

所以,这个“风”指的是

这些能唱的歌的声调,曲调。

这样一来,十二种解释

对“风”这样一个文学观念,

可以说,做到了无以复加的

详细和繁琐。

张西堂罗列了十二说,

最后他认为

顾颉刚的这一说最稳妥,

也就是,把“风”当成声调

较为合理。

因为它兼顾了《诗经》里边

20:01

提供的内部的证据。

其中讲到《崧高》这一篇,

形容吉甫之诗“其风肆好”,

这个诗,

“风”就是指的音乐,乐调。

所以,这样的一种解释,

我们说,

是现代学者经过还原以后,

对“风”的重新理解。

20:31

以上这十二种说法,

在我们做文学人类学的

学者看来,

都各有各的道理,

而且都有引经据典的出处。

但是,在我们看来,

全都没有抓到痒处。

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

古老的训诂学证据被遗忘掉了。

也就是说,在十二种

解释“风”的观点背后,

21:01

还潜藏着另一种,

也就是第十三种解释,

什么解释呢?

就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中

标题提示的

“风教”源于“牝牡之诱”。

第十三种解释“牝牡相诱说”,牝牡相诱说

提出者也是一位现代的

诗歌研究者,

大名叫陆侃如。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他说,这个“风”的意思,

不要再找那么多弯弯绕,

21:31

绕来绕去,

“风”就是“牝牡”,

“牝”、“牡”实际上

就是指的动物中的雄和雌,

公的和母的,

两性之间如果要相诱的话,

“风”就是它的意思。

那么这个根据是在哪呢?

这个根据是古代的第一部史书

《尚书》中《费誓》这一篇,

其中有一句话

叫做“马牛其风”,马牛其风——《尚书.费誓》马、牛看起来是两种动物,

“马牛其风”什么意思?

22:01

好像不太明确。

《左传》里边又出现了风马牛不相及——《左传》“风马牛不相及”这个话。

今天的人就都会说了,

好像说两个事情不搭界,

常常用这句成语,俗语

来作比喻,

这个事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这个

“风马牛不相及”的“风”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过去的注解

都把这个“风”解释成“放”,

22:32

“风马牛不相及”

就是放马、放牛,

它们不会混在一起,

马就是马,牛就是牛,

解释成“放”。

但是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呢?

没有抓住“风”字的本意。

在《吕氏春秋》的一个注中,

一位叫服虔的注解家,

对这个“风”字

作了别出心裁的解释,

就是我们所说的标题的意义,

“牝牡相诱谓之风”,

23:02

很简单。

那么这样的一个解释,

在陆侃如先生这里,

认为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因为《诗经》中的《国风》

它确实是讲了

两性之间恋爱的诗,

那么它的功能往往就是

用歌唱的办法来吸引对方,

它就是相诱,

它的功能和它的内容是吻合的。举出的旁证是江南方言,

23:32

男女野合,害怕人撞见,

请一个人来守卫,

叫什么呢?叫“望风”。

如果与情敌竞争,

如果两个男的争一位女的,

或者两位女的争一位男的,

这个时候叫“争风”。

所以,他说在这些措词中,

这古老的语义在今天还在使用,所以,“风”的起源

大约是什么?

男女在一块赠答,

我送你一首歌,你送我一首诗,24:02

这样的话,两厢之间建立情感。所以,

这个陆先生这样一个解说,

他既引了古书的证据,

又引了现存的

民歌中的这种证据,

我们说,它具有一定的

还原到人类学意义上,

就是现实生活中,

这个诗歌是干什么的。

这样的一种引证,

把这个“风”的远古的真相,我们说做了揭示。

24:33

这个把过去那十二说,

张西堂先生所列的那十二说,看来和这第十三说之间,

应该成为一个对立。

虽然十二说彼此不一样,

但是它们说来说去,

还是没有抓住《国风》、

《风》这一类诗的本质特征。所以,

这第十三说“牝牡相诱”,

两性之间的引诱。

那么为什么两性之间的引诱

25:03

能用这样一个名称呢?

在陆侃如的这个学说

提出来以后,响应者不多。

一、好像知识分子们

在大雅之堂上讲神圣的经典,

讲到最后讲成了

两性之间的吸引,

这个好像不太雅正。

这样一来,

一些包括

写《诗经》研究史的人

都不采取这样的观点,

把它放在一边,

把那十二说可以拿出来

大讲特讲,

25:33

但是只有个别的学者

对此做出了呼应。

著名的学者朱光潜先生,(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曾经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

读了很多洋书,

也了解了精神分析的原理。

所以,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叫《性欲母题

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他完全赞同陆侃如先生

这种解释,

26:03

而且把诗歌中的性欲母题问题

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这也是有一点让大众哗然的。

这个是在现代学术历史上

发生的新的变化。

根据这样一些判断,

依达尔文说,诗歌的原始功用全是引诱异性。鸟兽的声音都以雄类的最为雄壮和谐,它们的羽毛颜色也以雄类的最为鲜明华丽。诗歌和羽毛都同样是‘性的特征’,在人类是如此,所以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性欲的。《国风》大半是言情之作,已为世人所公认。

——朱光潜

朱先生说,“《国风》大半是言情之作,

已为世人所公认。”

从人类学的高度来判断,

“依达尔文的说法,

诗歌的原始功用

全是引诱异性。”

这把达尔文抬出来了,

26:34

这个进化论的创始者,

“鸟兽的声音都以雄类的

最为雄壮和谐,

它的羽毛颜色

也以雄类的最为鲜明华丽。

诗歌和羽毛都同样是

‘性的特征’,

所以在人类是如此,

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性欲的。”

这个说法好像有一点绝对了。就是说人类的诗歌

完全是达尔文说的,

是异性之间引诱用的,

所以,

诗歌大部分是表达性欲的。27:04

这样一来,

对诗歌的这种看法,

原来是神圣的经典,

讲究儒家的伦理教化的,

现在被说成了

完全是两性之间引诱的。

这样的一场争论,

我们说,在今天仍然还在继续,但是,

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明确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训诂学中,确实有把“风”解释成

27:34

两性之间相诱的这样一种解说,而且是非常古老的。

那么这样一种解说

究竟有没有道理?

那么造字的时候的祖先

为什么在写“风”的

这个字的时候,

在这个字的里边

加上了“虫”字,

今天的这个“风”,

简体字看不出来了,

繁体字中间是“虫”的。

还有一个现象,

就是这个“风”

在商代的文字中,

28:04

和我们中国神话中的

最著名的神鸟凤凰是一个字。今天这两个字也差不多,

稍微写得潦草一点就成一个了。在殷商时代,

这两个字是互换的,

声音、意义都是相通的。

那么这里又埋藏下了

更进一步需要还原的空间,

也就是说,

在命名的时候采这个字,

这个字本来意义到底是什么?28:34

我们现在

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揭示。

因为这个字太复杂了,

它是冰山上的一角,

冰山下面带着一整套

远古人类的神话观念,

需要我们做人类学的

进一步还原。

好,这第二个问题先讲到这里,我们在下一节接着讲。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 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 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文艺心理学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部门。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是情感为核心的各种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机制。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或自我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这种种观念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第五,语言本体论。这种观念采用符号学的视角。其基本点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这种观念的长处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这是有很大贡献的。但这种观念一旦被推到极端,提出什么“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就似乎很难被人理解。而且语言论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上面,也缺少了有力的理论表述。 第六,文化论。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文化诗学是可能的。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但是,这种观念也不是没有弱点,即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2020年1月广东省自考11342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间文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13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 A.泥土 B.树木 C.空气 D.血液 2.传说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人物是 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香君 D.孟姜女 3.《灰姑娘》的故事属于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4.《格萨尔》是一部 A.史诗 B.神话 C.传说 D.民间长诗 5.“举秀オ,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是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间歌谣 D.谚语 6.“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谚语 7.艺人说书的提纲,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是 A.柁子 B.扣子 C.梁子 D.悬念 8.明代中后期是中国民间歌谣搜集整理的一个小高峰,其中以的成就最为突出。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9.著名的《刘三姐》的歌词大多是人民以汉语创编的。 A.藏族 B.苗族 C.壮族 D.族 10.1950年3月,由任理事长,老舍和钟敬文任副理事长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A.郭沫若 B.茅盾 C.叶圣陶 D.周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11.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等。 A.神话 B.民间史诗 C.俗语 D.歇后语 E.民间说唱 12.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按顺序展开,模式化、类型化结构十分普遍,通常有 等结构形式 A.对称式 B.三叠式 C.连锁式 D.四季歌 E.五更调 13.被誉为我国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双子星座”是 A.《氓》 B.《陌上桑》 C.《孔雀东南飞》 D.《木兰诗》 E.《西洲曲》 14.汉族作为中国华族的主要凝聚核心,它在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一些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如四大传说,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甚广。 2020年1月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和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四要素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 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 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 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判的意义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的意义 中文摘要: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对后世的影响力非常大,韩愈子退之,才学渊博,文论犀利独到,逻辑性强,其古文理论是其最为突出的成就,本论文主要就是围绕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批判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其生活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古文理论的影响,第二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的作用特点,第三文学理论评判的意义提出“文以明道”“文章内容变革带动形式变革”。 韩愈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对他的古文理论的影响 韩愈生活出生于大历三年,生在宦官世家,所以从小就受到政治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生活在宦官世家当时在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兄长也早逝,从小韩愈就刻苦学习,这使得他博学远见,思想也变得更加正直,在他后来提出古文理论上也受个人经历其影响,文章内容更得加丰富,文章思想变得更加的直白,这也是他后来造成被贬的重要原因;其次韩愈生活在唐代一个儒家式微的节点,佛家成为主流思想,就连统治者也对佛教充满崇拜,所以促使他对儒家思想倒退的担忧和佛教占据主要地位的反对,因此为了振兴儒家思想通过改变文学思想,开始对佛教加以否定,古文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 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的作用特点 韩愈开创古文理论先河,很多人认为韩愈提倡的古文理论最主要的目是为了反对骈文,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而反对骈文只不过是其次目的,韩愈文章逻辑性非常强,写作手法创新,当时都是为了批评或论证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病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韩语看来当时社会的儒学道统已经衰落,佛教思想已悄然兴起,已经影响了儒学思想的传播,而儒学思想是中国本土思想,有其不可摒弃的理由,儒学思想的代表人韩语认为儒学思想受到威胁,所以他为了打压佛教冒着生命危险向皇上上①《论佛骨表》劝谏,认为供奉佛骨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关于杨家将与契丹人作战的传说可归为( C ) A、农民起义传说 B、起义英雄传说 C、反抗外来侵略传说 D、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2、1846年,发明了“Folklore(民俗)”一词的英国考古学家名叫 ( B )、 A、阿兰?邓迪斯 B、威廉?汤姆斯 C、马林诺夫斯基 D、斯密斯?汤普森 3、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 它长( B ) A、10多万行 B、50万行以上 C、20余万行 D、30万行以上 4、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5、河北农村流传的表述农民传统婚姻观念的谚语"休前妻,毁稚 苗,后悔到老",在内容的类型上可归为( B )、 A、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 B、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 C、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 D、其它 6、民间文学在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中属于( D )、 A、精神民俗

B、社会民俗 C、物质民俗 D、语言民俗 7、段成式《酉阳杂俎》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集,记录了大量民间故 事、该书出现于( A )、 A、唐代 B、先秦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代 8、有一种评书讲述绿林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比武打擂,拜山攻寨等内容的故事,或讲述清官秉公破案,惩恶扬善的故事,这种评书 的种类名称为( D )、 A、世情书 B、袍打书 C、神魔书 D、短打书 9、歇后语的目的语在字面上是呼应引语部分的意思的,实际上却 另有所指,从而以双关的形式构成( C )、 A、岔断型幽默 B、情感释放型幽默 C、干涉型幽默 D、含蓄型幽默 10、鬼故事属于( D )、 A、魔法故事 B、变形故事 C、动物故事 D、生活故事 11、许多地方在结婚仪式上都念诵撒帐歌,如"一把栗子一把枣, 小的跟着大的跑"等,这种歌谣属于( D )、 A、法术歌 B、情歌 C、节令歌 D、礼俗歌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138478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 析 1.前言 在市场经济相关体制形成之后不仅给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谓的社会价值观主要包含反映一切客观存在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是多元化的,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或者文学研究里,文学与社会价值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导致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发生改变[1]。故本文就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供参考。 2.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价值观里涵盖着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以及后现代价值观等,在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新型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时,我国社会关系开始多样化起来,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对于文学价值的认知都非常明确,这主要源自社会现实和文学美学研究,也是文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价值。我国自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起开展了新文化运

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学以及社会价值的相关范畴文化革新,其倡导者不仅明确了文学价值观,还将文学人生核心当作文学价值基石,着重分析文学里的社会功能[2]。二十世纪我国文学有很长的时间将功利与现实品格作为崇尚,在创作链里,从矛盾、胡适和鲁迅的作品到之后的左翼创作、解放区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改革文学、反思和伤痕文学等等都展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文学作品中所展现尊严和不屈的精神意志,推动着我国的文学发展,不过作家们除了在作品里强调着文学功利和现实性之外,还将白话文当作文学载体核心,展现出新文学的美学特性。 在经历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发展到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创作中不管是在题材选取上还是在文体的研究上都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虽然许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意识形态影响,不过部分作者还是在基于现代化思想理念下发出呐喊和呼吁,呼吁改革开放,这场文学思潮完美展现了我国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多元化特性[3]。我国当代文学里最鲜明的特征是审美形态多元化,在先锋文学以及寻根文学后文学审美层次开始丰富起来。在二十世纪末期社会思潮以及文学创作方向逐渐同化起来,文学作品创作特性更为丰富,如八十年代的时候文学作品创作能够使用“反思”亦或者是“改革”来表现,在之后

韩愈 讲稿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 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人看到希望。 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导读: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

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我国古代教育是有好的影响的。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 [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 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由此看来,三位编选者对“新文学”这一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即他们都视“新文学”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生”事物,1917年便是它诞生的时机。 从“新文学”概念的运用方面来看,这一概念中十分重要的限定词“新”具有核心意义。它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对自己倡导的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的基本态度。“新”与“旧”潜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他们积极主张“新”而坚决反对“旧”,即传统中国文学。这种对“新”的事物的追求和张扬在文学转型时期具有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义曾经指出:“转型的基本含义是弃旧求新,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好的’思想逻辑,并且几乎成了这个世纪文学界的一种思维定式。应该承认,这种逻辑和定式在转型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尤其在转型初期或受某种非文学力量压抑而中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 “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 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 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

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注1) 五种文学观念(注2)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注3) 文学的界说(注4) 文化(注5)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注6)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注7)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注8)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注9) 审美及其实现的条件及审美的特点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注10)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注11) 体验与文学(注12) 体验的美学功能(注13) 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以下是对上述五种文学观念做出的解释。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摹仿”说,也就是再现说。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摹仿自然”,摹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柏拉图的“理式摹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摹仿”。摹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摹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是其代表。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一)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二)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三)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

韩愈文集

韩愈文集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文集内容简介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德宗贞元十九年被贬为阳山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明万历中,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精选韩愈诗、文选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愈的思想观点、文学成就及语言特色,为别具一格的精

粹选本。 诗词欣赏 《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落叶送陈羽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孟生诗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嶔。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

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

民间文学答案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