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Ξ

王大成1,李子甲2,滕兆宇3,张留柱4

(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

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

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近年,油藏专家们对于输导体系理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现从近年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出发,总结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复合型输导体系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等方面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藏;输导体系;优势运移通道;断层封闭性

中图分类号:TE 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7—02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

系和圈闭[1]

。近年,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不论是在划分油藏的输导类型方面研究还是在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地质工作者们依然面临有关输导体系研究的各种挑战。现就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论述。

1 近年输导体系理论研究概况

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油藏的空间展布形态是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匹配的结果,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和圈闭的“桥梁”,它决定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向,并将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控制着油气成藏。几年来,许多学者针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7年,谢泰俊等在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时,根据不同类型通道在运移中的作用和具体地质情况,划分了4类运移通道体系:以断裂带为主的运移通道体系、与古构造脊相关的运移通道体系、与活动热流体底辟作用相关的通道体系及与不整合有关的运移通道体系[2]。

1998年,Ga leazz 根据含油气系统基本元素的特征及其构造地层格架样式,将M a lvina s 盆地的Low e r I nceram us --Sp ringhill 含油气系统疏导体系划分为由储集疏导层构成的主疏导体系和由断层疏导层构成的次疏导体系[3]。

年,张照录认为输导体系应包括输到层和相关围岩。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输导体系可

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

型。在某一系统中,输导体系并非为单一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组合。输导体系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含油气系统的输导体系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输导体系。由于输导层在地质空间往往是以相互组合的形式存在,并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因此必须强调输导层及其配置的时空关系[4]。

2000年,谢泰俊明确提出了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的概念,指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指某一独立的油气运移单元中所有的运移通道(包括断层、裂隙、空隙、洞穴、不整合面等)及相关的围岩在地下组成的网络体系,包括油气运移通道体系、留意驱动类型和流体运移香台等特征。它具有与河流体系相似的特征,其中有微(细)流,直流及主流,是一个三维体系。驱动类型包括浮力、压力、毛细管力等类型。烃类在运移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相态,其相态还随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它可以是气相、液相、水溶相、油溶相等。并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阐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基本特征及成藏模式。强调高温高压条件及中低温常压条件下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明显不同,前者受压力场控制,以水溶相运移为主,低压脊是运移的主要通道;后者受浮力控制,以气相运移为主,构造脊为主的运移通道[5]。

2001年,付广等在《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中对油气输导系统作了如下描述:“所谓油气输导系统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

7

21 2010年第21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Ξ

收稿日期5

2000:2010-08-1

处成藏及成藏类型[6]。

2003年,张卫海等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在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过程具有时序性,研究运移级次性可以确定不同类型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7]。

2007年,杜春国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体系的内部结构、动力学机理,输导能力的控制因素、流体活动特征的识别、与其有关的优势通道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脆性断裂带内部的流体输导通道包括伴生裂缝、无黏结力的断层岩带和诱导裂缝3种类型,塑性断裂带只具有断裂伴生裂缝一种类型的输导通道。断裂带流体排驱的动力学机理包括突发性构造事件、超压与构造活动联控、超压主导和浮力驱动4种基本类型。气烟囱、沸腾包裹体、M nO等微量元素与包裹体均一温度异常等是判断或追踪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的有效指标。与断裂输导体系有关的优势通道包括流向优势和断面优势两种类型,它们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8]。

2009年,陈欢庆等通过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体系研究的特点等分析,详细介绍了目前输导体系的研究现状。把输导体系研究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从静态研究角度将输导体系细分为储集体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输导体系和复合型输导体系四种,指出输导体系具有独立性、动态性、两面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目前输导体系的层序地层、沉积、成岩、盆地模拟、成藏动力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实验模拟、地质建模等多种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2 目前有关输导体系研究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地质学家在输导体系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杜春国、陈欢庆等通过总结近年的前人一些相关研究工作,认为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断裂相关优势通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流向优势通道并不是在各种驱动机制下都存在,其适用条件必须是油气在浮力作用下的稳态渗流过程,对于超压和构造活动驱动下的瞬态幕式流动情况则不一定存在。当前,断面优势通道的确定方法是把复杂的三维断裂带作为简单的二维“面”来研究,忽略了断裂带内部结构的非均质性对油气运移路径的影响[8,9]。

212 断裂控制下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物理模拟实验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目前,对断裂带油气运移的物理模拟仅限于一、二维条件,且大多是在以浮力为驱动力的条件下开展的,而对以超压和构造活动为驱动机制的模拟实验则很少见。目前国内外对断裂等输导体系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碎屑岩盆地中,而对流动介质复杂、后期改造强烈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研究还很薄弱[8,9]。

213 资料采集到处理再到应用,需要地质工作人员进行大量的基础分析和精确计算以及与地质条件的有效结合

在分析、计算和结合过程中,资料的精细程度以及应用程度是在输导体系研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地方,比如容易储集体输导体系和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的研究精度低等情况。所以,在这个方面投入一定的工作量,能为以后的输导体系各方面研究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14 输导体系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定性分析较多输导体系评价也就容易过于依赖定性的认识,而没有数据的支撑。

215 油气成藏过程中,随着各种地质事件的不断发生,容易形成各种断裂体系条件下的周围储集体的岩性变化,复合型输导体系时空上的各种配置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构造、沉积环境。目前,输导体系与其周围的各类岩性在特定地质时期发生空间匹配以及时间对应关系研究较少。

3 断裂输导体系主要研究趋势

输导体系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作,对于输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研究认识,认为关于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输导体系的研究中,主要运移通道的研究十分关键,在各种驱动机制下,如何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优势输导体系的有效性验证仍然是输导体系研究者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和研究的重要方向。②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运用盆地模拟,地球物理实验、地球化学、地质建模等多种研究手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输导体系的研究精度也是研究的热点。③复合型输导体系研究中,在各种构造、沉积等因素影响下各种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也是目前主要研究趋势之一。④输导体系研究过程中,各要素的定量评价也是目前相关工作的难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梁书义,刘克奇,蔡忠贤.油气成藏体系及油气

输导子体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

(4):327~332.

[2] 谢泰俊,潘祖荫,杨学昌.油气运移动力及通道

体系[A].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

聚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85~405.

[3] G zz S S

f M,

[]G B,, ()56~636

821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年第21期 

a lea i J.t ruct ra l and st ra tigrap hic

evolut i on o the w e ste rn alvina s ba sin

A rgent ina J.AA P u lle tin199882

4:9.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特征研究

Ξ

李春磊,陈小凡,余 婷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 要: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储量、产量巨大。塔河油田属于非均质性极强,地质情况复杂,储集空间多样。目前对此类油藏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利用了各种测试资料和油藏地质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单元地层压力、含水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类系统研究,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替油;动态

中图分类号:TE35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9—0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经多期构造运动与古岩溶共同作用形成的,以岩溶缝洞为主控因素,以缝洞储发带来了许多困难。缝洞型碳酸盐岩以溶洞为储集空间,裂缝为流动通道,其流动状态既有渠道流,又存在着渗流,它是油水两相的复合流动,其流动机理较为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属于非常规的油气藏类型,其储量规模较大,往往具有较高的产能.塔河油田油藏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殊类型油气藏,超深、高温、高压、储集空间多样、油水分布复杂和油质较差,属于多缝洞单元立体叠合成藏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复合油藏。

因此,有必要对碳酸盐岩油气藏开采机理,生产特性和开发方式进行研究,以高速、高效、高水平地

开发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1-3]

。1 单井注水替油开采机理

单井注水替油的机理是:在油井地层能量不足时,通过向地层中注入油田水,补充地层能量;同时利用缝洞型油藏储渗空间以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油水渗流近似于管流,易在较短时间内产生重力分异的原理,通过关井在较短时间产生油水重力置换,形成剩余油富集带,开井生产,提高油井产能、采收率[4]。

在溶洞、宽裂缝中,油水重力分异明显,注入水从上部进入这类储集空间时以重力置换作用为主,[4] 张卫海,查明,曲江秀.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

配置关系[J ].新疆石油地质,2003,24(2):118~121.

[5] 付广,薛水超,付晓飞.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其

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 ].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24~26.[6] 谢泰俊.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输导运移体系及成

藏模式[J ].勘探家,2000,5(1):17~21.

[7] 张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

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135.

[8]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等.断裂输导体系研究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52~55.

[9] 陈欢庆,朱筱敏,张琴,等.输导体系研究进展

[J ].地质评论,2009,55(2):269~275.

Abstra ct:the research of o il&ga s p athw ay syste m ha s a l w ays been the po t about oil&ga s geologist

expe rt s .In recent year s,R e servo ir expe rt s of the research of o il&ga s pa thw ay sy ste m theo ry have lounch a la rge num ber of p roduct ive w ork,bu t t hey st ill face m any change s f rom theo ry to technological app licat ion.now ,base on resea rch p rof ile of the pat hw ay sya te m ,summ arize som e p roble m s in the resea rching p r oceder,and suggeste that the effect iveness eva luat ion of dom inant m ig ra tion pathw ay 、quant ita t ive research of fau lt sea ling 、the factor s ’relat ionship be tw een t i m e and space configura t i on of pat hw ay syste m and so on a re t rends .

Key words:O il&gas R ese rvoir;P athw ay Syste m ;Dom inant M igrat ion Pa thw ay;F ault Sea ling

9

21 2010年第21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3收稿日期3

作者简介李春磊(6),年大学毕业,现为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

气藏开发及数值模拟研究。

:2010-08-1:198-2008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纪秀峰 1 引言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最早报导的是1910年由Thiel等人研究的InP材料。1952年,德国科学家Welker首次把Ⅲ-Ⅴ族化合物作为一种新的半导体族来研究,并指出它们具有Ge、Si等元素半导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特性。五十多年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砷化镓(GaAs)材料是目前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是仅次于硅的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能带结构,使砷化镓材料在微波器件和发光器件等方面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砷化镓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仍掌握在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等国际大公司手中,与国外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砷化镓材料生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 砷化镓材料的性质及用途 砷化镓是典型的直接跃迁型能带结构,导带极小值与价带极大值均处于布里渊区中心,即K=0处,这使其具有较高的电光转换效率,是制备光电器件的优良材料。 在300 K时,砷化镓材料禁带宽度为1.42 eV,远大于锗的0.67 eV和硅的1.12 eV,因此,砷化镓器件可以工作在较高的温度下和承受较大的功率。 砷化镓(GaAs)材料与传统的硅半导体材料相比,它具电子迁移率高、禁带宽度大、直接带隙、消耗功率低等特性,电子迁移率约为硅材料的5.7倍。因此,广泛应用于高频及无线通讯中制做IC器件。所制出的这种高频、高速、防辐射的高温器件,通常应用于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GPS全球导航等领域。除在I C产品应用以外,砷化镓材料也可加入其它元素改变其能带结构使其产生光电效应,制成半导体发光器件,还可以制做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表1 砷化镓材料的主要用途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证监会提出准备在引进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泰国证监会也拟在近期推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我们试图吸收这些机构特别是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近10年来,对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的探讨构成企业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热点。人们虽然没能建立类似净现值公式那样的一个精确计量模型,但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无可辩驳的关系。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作简要说明。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1、前言 当今,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普遍关注,已经成为了企业营销管理决策研究的热点。对企业来说选择有价值的客户,构建合理的客户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其客户关系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本着提高客户价值评价的准确性和企业营销决策者区分有价值客户的有效性,以及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本文在研究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充分运用了文献归纳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客户评价体系运用到客户细分及资源分配策略中,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取得胜利。 客户关系价值的研究对于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长期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的贡献。本文建立的一套有效的商业企业客户价值评价体系,为客户关系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际运用价值。 2、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关系营销理念强调企业应将客户当作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看待,它甚至比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如人、财、物等具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客户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关系营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客户,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并借助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关系营销的核心就在于发展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 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保持现有客户上。然而,客户保持的目标不是追求霉流失,也不是说最大化客户傈持率就等同于最大化企业利润。企业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客户身上。确定哪些是企业应该保持的客户,对于有效地开展客户保持、增强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客户价值,并将这些价值客户细分成不同群体是保证企业成功实施客户保持的关键。 3、客户价值的分类和界定 3、1客户价值的分类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1年3月,交通部、铁道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积极地行动,物流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科学而且客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部门进行盲目建设。由于很多物流项目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没有很好地正常运行,实际效果不显著。如果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初期就制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使国家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同时制约有些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对于具体物流建设部门,也可以通过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从而确保物流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样,中国物流规划建设一开始就能够在一个科学的约束框架进行,物流建设领导部门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子兵法说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评价指标构成方案、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制度。通过对物流评价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于提

高推进物流产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为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评价指标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中国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供有关部门及感兴趣的专家参考。 现代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容,因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物流发展水平。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比较实在的、能够反映问题的指标,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物流保障体系指标等。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保障体系、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构成、物流规划、物流产值、物流用户、物流成本共计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对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定性打分与定量统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既科学又容易实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6.2所示。 表16.2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创新的能力与管理才能升级的推动力量。融资难、税赋重、国家直接支持较少,成为了多数企业在创新条件方面吃闭门羹的重要原因。无力自主创新是企业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决定的,从而致使多数企业无意创新。此外,中小微型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容易在市场风险大的环境下,因知识产权专利问题在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方面带来的问题甚至比过去更大,严重打消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受现实经济利益的诱惑,在自主经营中追求“短平快”,导致多数企业放弃创新。实际上,民营企业最讲究“机会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包括相当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花精力、投金钱。他们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中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事实上,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对在信息化建设和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先例与经验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和推广。 3.推进我区中小微民营企自主创新的对策与解决措施 (1)努力拓展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空间。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问题,一是用地指标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每年安排的用地指标重点用于发展中小微民营企业,在主平台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指标专门用于中小高新企业发展。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三是总结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区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土地指标用于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必要的空间。四是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在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向出台专门扶持策,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 (2)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要及时建立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一是加大共性技术开发力度。要鼓励工业功能区、行业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和其它会力量联合创建各类行业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构筑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战略联盟,企业间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节约创新的时间,分摊创新成本及分散创新风险,让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互惠共生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专业化服务体系。积极整合会资源,构建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为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提供技术成果交易、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五、总结 由此可见,中小微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单纯是企业自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保障和支持,以及引导,积极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也应该尊重”蝴蝶效应”将管理者与员工结成对子,以其自变量微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经济效益质变的不断攀升。自主创新机制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运行可以填补我国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究的空白,也是对该领域的一次新的推进,推进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与管理模式方面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我国中小微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的稳定和谐。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其属于社会价值体系的范畴,也是促进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使得企业的信用规范体系不科学,严重影响到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信用评价是指由独立的、中立的专业机构,受评价对象的委托、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标准化的评价事项和内容为依据,用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对受评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行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综合评价,并以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的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等,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较强,需要社会中的各方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信用制度体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还能够保证信用评价体系的顺利开展。从信用文体的本质上来看,主要呈现出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久而久之导致诚信评价体系不健全。可见,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可以不断满足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满足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在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 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政策来进行,将客观、公正的原则融入到其中,努力提升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将信用指标放到首位,促进企业信用程度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准绳,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1.企业信用评价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因此,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于这一体系来说,我国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规范政策。即使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加工和整理,但是仍旧缺乏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反过来,如果企业做出了有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工作,也无法对其进行惩罚,因为,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还有待提升。久而久之,评价机构的设置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形同虚设,同时企业的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也会随之降低,缺乏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规范化。 2.信用评价的主体资格比较混乱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姻朱家贵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发 展的制度和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更加严格。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从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的发展上看,诚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对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根据企业信用评价存在的问题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高效性。 关键词: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意识;管理制度 125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因、形态、规模与大小及储层条件、遮挡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为了便于研究和指导油气田勘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案。 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本书的分类,分为五大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表7-1、7-2)。 表7-1 A A 表7-2

A §1 油田生产上的一些分类 一、按产量大小分 高产油藏:100t/d 中产:10~100t/d 低产:2~10t/d 二、按形态分: 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三、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 §2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图7-1)。 m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图7-1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 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台区。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六大核心技术(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在各类传感器中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可靠、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压力、高度、加速度、液体的流量、流速、液位、压强的测量与控制。除此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水利、地质、气象、化工、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该技术是平面工艺与立体加工相结合,又便于集成化,所以可用来制成血压计、风速计、水速计、压力表、电子称以及自动报警装置等。压力传感器已成为各类传感器中技术最成熟、性能最稳定、性价比最高的一类传感器。因此对于从事现代测量与自动控制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熟识国内外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现代压力传感器以半导体传感器的发明为标志,而半导体传感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 : (1) 发明阶段(1945 - 1960 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1947 年双极性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此后,半导体材料的这一特性得到较广泛应用。史密斯(C.S. Smith) 与1945 发现了硅与锗的压阻效应[2 ] ,即当有外力作用于半导体材料时,其电阻将明显发生变化。依据此原理制成的压力传感器是把应变电阻片粘在金属薄膜上,即将力信号转化为

电信号进行测量。此阶段最小尺寸大约为1cm。 (2) 技术发展阶段(1960 - 1970 年) :随着硅扩散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在硅的(001) 或(110) 晶面选择合适的晶向直接把应变电阻扩散在晶面上,然后在背面加工成凹形,形成较薄的硅弹性膜片,称为硅杯[3 ] 。这种形式的硅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实现了金属- 硅共晶体,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 商业化集成加工阶段(1970 - 1980 年) :在硅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了硅的各向异性的腐蚀技术,扩散硅传感器其加工工艺以硅的各项异性腐蚀技术为主,发展成为可以自动控制硅膜厚度的硅各向异性加工技术[4 ] ,主要有V 形槽法、浓硼自动中止法、阳极氧化法自动中止法和微机控制自动中止法。由于可以在多个表面同时进行腐蚀,数千个硅压力膜可以同时生产,实现了集成化的工厂加工模式,成本进一步降低。 (4) 微机械加工阶段(1980 年- 今) :上世纪末出现的纳米技术,使得微机械加工工艺成为可能。 通过微机械加工工艺可以由计算机控制加工出结构型的压力传感器,其线度可以控制在微米级范围内。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加工、蚀刻微米级的沟、条、膜,使得压力传感器进入了微米阶段。 2 压力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动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光纤压力传感器[5 ]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趋势总结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每一种重大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材料已成为人类发晨的里程碑。本世纪中期单晶硅材料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使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超晶格概念的提出MBE、MOCVD先进生长技术发展和完善以及超品格量子阱材料包括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过去的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出现了以“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剪裁”为特征的新范畴,使人类跨入到以量子效应为基础和低维结构为特征的固态量子器件和电路的新时代,并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已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二大支柱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它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硅单晶材料 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当然还有以硅材料为基础的SOI材料,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绝缘体之意,这种材料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从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降低成本来看的话,增大硅单晶的直径,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只有材料的直径增大,电路的成本才会下降。我们知道硅技术有个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它的集成度就翻一番,它的价格就掉一半,价格下降是同硅的直径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大圆片上跟一个小圆片上,工艺加工条件相同,但出的芯片数量则不同;所以说,增大硅的直径,仍然是硅单晶材料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我们从提高硅的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志强 2012-8-13 15:55:50 来源:《世界经济》(京)1998年08期第61~65页 作者简介:刘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一、研究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目前,用于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主要是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美国R·S·克莱因(Ray.S.Clien,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根据其国力方程设计的指标体系(Ray.S.Clien:《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编《日本的综合国力》,1987年);中国军事科学院黄硕风研究员设计的指标体系(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诵芬研究员等设计的指标体系(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的指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设计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计的指标体系(《我们共同的未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orld Bank:Monitoring Euvironment ProgreSS,Washington D.C,1995)。英国政府统计办公室设计的指标体系(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dom Government Statistic OFFice of DOE UK.1996.3,London)。虽然这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均有经济要素,但由于综合国力概念的核心在于现实的全部实力——物质实力中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外交、人口与领土方面的物质实力,战略意志和国家意志方面的精神实力,因此,不论上述哪套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其经济要素主要是反映一个主权国家的宏观经济实力,没有反映宏观经济业绩中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就业、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情况,没有反映政府财政状况中的债务情况和支出结构,没有反映宏观经济结构中的使用构成。另外,它表现的宏观经济效益中仅反映了人力投入的效益和物耗水平,忽略了财力投入的效益,其反映宏观经济的指标只有静态指标,没有增长率方面的动态指标。这表明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经济要素没有全面反映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国际竞争力不论采用何种定义,它都是仅从经济角度,着眼于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沉积相研究现状 相这一概念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的,并认为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研究中,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使用。 20 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地看做“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观点则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环境;还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一般地,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的环境或过程的沉积产物。实际上,对沉积相的含义有各种理解,由此造成有关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用法。或指沉积产物的外观,或指其成因,或指其沉积环境,或表示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产物的综合特征等等。所有基于这些理解而从不同角度(如沉积构造、成分、化石、介质乃至颜色等等)定义的各种术语,都被普遍地使用。 作为科学研究,相的定义应当是客观的,然而被定义为某种“相”的沉积产物在反过来推断其过程时,又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换句话说,人们可以从理论上或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相当完美的某种过程或环境产生的特定产物,但是在自然界观察到的实际产物就很少能与理论上的模式吻合得那样完美。除了观察、测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外,沉积产物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乃是其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沉积物。比起古代的和过程缓慢的沉积物来,人们对现代的和快速形成的产物,能够具有更精确的认识。 沉积相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Walther 相律阐明了相在横向和纵向序列上的联系;旋回沉积作用的概念肯定了沉积层序的一般规律性;相的接触型式及其组合关系,则指示了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迁。 沉积相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对观察现象作出解释。对于像沉积过程这样复杂的自然现象,建立一些经过简化的理想模式是必需的。迄今为止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相模式,每个模式都代表形成一种特定产物的特定环境。大部分模式是根据现代过程归纳出来的“实际模式”。模式不仅有助于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