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上工治未病,何也”。《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太阳病,发汗太多”及、风病,下之”、“疮病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致痉病;“若下之早则哕”、“湿家下之”见“汗出,微喘,小便利”

为湿病误下病变;“发汗则致心烦、口躁,误攻下则致呕吐、呃逆,误涌吐则致虚烦不安等为百合病汗、下、吐法误治病变。以上则强调疾病误治易导致疾病变生他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病失治则外湿传内;百合病失治可见口渴发热;血痹病轻证失治可变重证;虚劳病失治可致“风气百疾”等。由此阐述了各病失治所产生的变证,从而也强调了正确治疗的重要性。

再者,而从方药看,亦可窥见仲景治未病的思想。试举例,如防肝病传脾,用当归芍药散。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随气上逆发为奔豚,故用选方用平肝泻火、平冲降逆、泻肝的同时又调理脾胃,即为防肝木乘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常之故。同时,从“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适中经络,未传于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合九窍闭塞”等诸多条文中,均可见仲景对于养生调摄的重视,进一步可见其对防病思想的重视。

综上,根据对原文浅做分析,对《金匮要略》仲景治未病的思想可见一斑。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金匮要略》血痹病浅谈 发表时间:2011-12-06T14:20:25.5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孙得利[导读]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 孙得利 (泾川县中医医院甘肃平凉 744300)作者简介;孙得利(1966-),男,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摘要】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近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交通工具飞速发展,人们以车代步屡见不鲜,已成为时尚,日常工作锻炼的较少,体质从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机体循环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也随之减退,有“萎而不用”的迹象,临床上表现为肢体萎软麻木,甚至肌肉萎缩不用,因此,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为主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关键词】金匮要略;血痹;病因病机;证治;应用【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92-02血痹是临床常见病,是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治疗上轻者针刺即可,重者以益气温阳行痹为主。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血痹的病因病机及证治,以供同道商榷。 1病因病机 血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中有:“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1],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有:“邪入于阴,则为血痹”[2]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入于“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以上都只是提出了血痹的一个病机概念。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阐述了邪正相搏,正气为主导的中医发病学思想。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反应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也就是说《内经》已经认识到在卫外不固,血脉空虚的基础上,外邪客袭是痹证发生的病机所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之“痹”,虽为说明是何痹,但是从“血凝于肤者为痹”可以看出,它与“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的“荣卫之气,亦令人痹”极其相似。《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综上所述,内以卫阳不足为主因,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所致是其主要病因病机。 2临床症状及治疗 把血痹当成一种病真正的提出来还始于《金匮要略》,血代表病邪(风寒之邪)已经侵入血分,痹则是病机概念,旨在说明阴血因风寒之邪的影响滞而不通的状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3]。以上论述了凡养尊处优的人,肌肉虽然丰盛,实则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每因稍事活动即体倦汗出;或心烦不安而睡时辗转反侧,即使这样的微风,亦足以引起血痹。另外,如果感受邪气较重阳气不足,阴血涩滞,患者除了出现局部肌肤麻木不仁,还可兼有酸痛感,所以说“如风痹状”。 治疗时轻证可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阳气行则邪气去,对于肢体萎软,甚至肌肉萎缩还可配合按摩、梅花针等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证重者,受邪较深,针刺治疗已难以胜任,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甘温益气,通阳行痹,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亦可针药并用,效果更佳。 3 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这张方剂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所以,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应用。临床上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风湿病、腓肠肌麻痹等属营卫不和,血行滞涩者,病在上肢者常加桑枝、羌活、鸡血藤等,下肢者常加木瓜、杜仲、牛膝等。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3]《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 绪言 教学内容绪论 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 2学时 【掌握】《金匮要略》书名释义、性质、基本内容及主要学术思 想。 教学目的要 求【熟悉】《金匮要略》编写体例、学术成就。 【了解】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1、《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 2、《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3、《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 4、掌握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教学重点、 难点及解决教学难点 办法 1、《金匮要略》脉学特点。 2、《金匮要略》编写体例。 3、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 4、《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具多媒体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教材 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与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金匮要略》(案例版) 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教学进程法 1.导言 5分钟《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课,又是临床各科综合提高课,提问、讲解是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是方书之祖。为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 80分钟 (1)《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讲解 (2)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4)学习目的及方法。 3(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金匮的性质、沿革、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5分钟重点为主要学术思想。总结以上课程基本内容,强调《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性。提问、总结 4(布置作业 2分钟 (1) 张仲景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2)《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 (3)《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4)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 编写人编写时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教学内容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倪海厦《金匮要略》视频笔记

《金贵要略》 520900黄疸病处方用药。 852000红斑性狼疮医案。 850221肾癌肾脏上生了一个五公分的癌细胞,病人只有一个肾。 840000肺炎医案。阴实症舌苔,又白又厚。舌苔,黄,湿,厚,代表肺极热的症状。极热

不是癌症。肺癌的病人下利。此病人五天没有大便了,小便深黄,没有放屁,就用大承气汤去肺热。此病人咳白色泡沫痰脓痰,,口极渴,喜冷饮,用排脓汤; 百合是很强的润肺中药。病人便秘就是大承气汤症,如果不会用此汤病人就会死的。841730子宫颈瘤癌。 830000肺癌医案。 741100胆病肝硬化,此病人的胆在年青时骑车把胆撞破了,后来就把胆囊割了。741500肚脐动悸对应的内脏,按易经方位是对的,病人肚脐大如蛋,是脾肿大的症状。 口渴不想喝水,表示内有瘀血。肝痛就加金玲子和延胡索,如果还痛就加重剂量。742400病人气胀时用厚朴。 742520黄精补脾脏,熟地补肾,补骨脂补肾,骨,败龟板主治精少。阳起石治阳痿不举之要药。每次开处方一定要开阳药在里面,因为只有阳气运行病才会反逆好转, 742720脚后跟痛是肾不好的表现。 750150生附子5钱,生硫磺4钱,此处详解了二药的药性。 751300没胆的肝病,食物中毒引起的肝病,恶心呕吐,马上下大黄甘草汤(张仲景讲食入口即吐有一个是大黄甘草汤证,大黄二甘草一,这是胃家的热实),治肝病一定要治大肠用大黄约三钱。治腹水时一般不用甘草,因为甘草会蓄水,但有时也用炙甘草。 751900里面有讲灯心草和苏叶可排腹水,还有贴肚脐的药麝香和商陆粉剂调水助排腹水。

2.治十种水气,取水:商陆根(取自然汁一盏),甘遂末一钱。上用土狗一枚,细研,同调上药,只作-服,空心服,日午水下。忌食盐一百日,忌食甘草三日。(《杨氏家藏方》商陆散) 3.治水气通身洪肿,喘呼气急,烦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热药不得者:泽泻、商陆、赤小豆(炒)、羌活(去芦)、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芦)、茯苓皮、槟榔。上等分,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疏凿饮子) 752200排腹水的粉剂,胃宁汤,(因为此病人没有胆,胃宁汤可以代替胆汁帮助病人消化。) 以排水性好,现代医学认识鲤鱼白蛋白很多。

中医_治未病_思想浅析

-7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 VOL.(3) NO.18 成,哲学是解释自然现象及问题的追问与反思,是万事万物之间各种相关联系的最朴素的诠释,中医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证明而定型,中药的“五味”的阴阳区分和五行归属,使得中药自然纳入中医体系,关键是用这种方法有能重复之效验,故而中医理论得到固化和确定。从现在看来,中医理论是一种工具,把形似无关的中药和人体疾病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许是一些在宏观层面,或者是从肤浅的视角揭示某种规律或真理存在的苗头和提示,中医就是用一种朴素的哲学观提前发现了人体一些未知的相关,如:心肾相关是根据五行理论提出,在现代医学揭示出两脏器有神经递质相关联时,已在中医发现之后很久了。最后还得指出,中医单药运用非常成熟和系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单药运用疗效很好,中医存药废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中药是有效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是有效的,中医的效不能独立于中医理论之外。 6 中医“效”的临床实践 古代医家以“效”来指导临床方案的修订,集中表现在:效不更方,即坚持守方守法的原则,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效必更方,在外感疾病中,外邪解后获得初步之效,随即换方以治余患,如《伤寒论》条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主之”;不效更方,是临床的常识,早在《伤寒论》就有很多诸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的条文;不效不更方,是临床真正识得病机的表现,需要的实力和胆识,如《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抓住了疾病之病机,静待药效的的积累,不贪一日之功,是临床的高境界。综上,古医家驾驭中医的“效”的能力是很强的,并经过了认真思考。 7 中医的发展与阶段性“效”的总结 中医临床是传承、践行“效”,中医科研是归纳、求证“效”。若能循着“效”的轨迹,以“效”为线索,从有效处模仿,从有效处研究,反思中医的理论,优化中医系统,那中医不仅能保持原味,同时中医“效”最终能得到合理、可信、科学的解释。 编号:ER-11090100(修回:2011-09-21) 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 Analysis on the thought of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 TCM 陈忠明 (商丘市中医院,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1)18-0070-02 【摘要】“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Abstract】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CM disease prevention. The first, Suwen·Siqi Tiaoshen Dalun said that wiseman don’ t treat the patient who had got the disease, but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t propose the prevention ideas that preven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reating, it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reating future disease included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and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 【Keywords】Treating future disease; Prevention before getting disease; Prevent lesion when getting disease 1 未病先防的原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饮食有节,适度活动,药物预防 ①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应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根据天地之阳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以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丹溪心法》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为此;与鸡俱兴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人体三阴三阳之气,与在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是相应的,是上下相因,内外相贯,护于经络之外的,一旦为病邪所伤,气气相干,才入于经络而发病。六淫的产生,一是六气的变化异常;二是人体正气虚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的低下[1]。所以应“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自然变化固然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极大,但是“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人类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09级中医1班宋修发 (200802020122)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 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三、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D0%B4%D7%F7%B2%CE%BF%BC">

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 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例如《金匮要略?湿病》,湿病的病因是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病位在肌肉关节;病机为湿阻气机、经脉;症状为身体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发展趋势是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在身体必然损伤阳气,淤阻气机与经脉,气机郁阻则发热,经脉瘀阻则疼痛。/djclindex">思想汇报由以上可知,湿病的病因是确定的,内伤于脾气虚不建运、外感湿邪;如若临床治疗太过发汗、太过祛风燥湿,及燥伤阴血,损伤脾脏,后果可累及其他脏腑,或累及肾、或累及心、或累及肺、或累及肝。故其痊愈的方向是湿邪祛而疼痛止、脾气强健。在关节症状缓解以后,必须健补脾气,使脾气强健,内湿不生,外虽感邪却不能深及肌肉关节。最终达到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人体趋向生理常态。? 三、学习《金匮要略》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 在学医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身边朋友及家人对中医疗效的质疑,在社会上也有有对中医起了怀疑态度,在加上在我们这个专业里,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等;常常让我们感觉到中医是无家可归,前途不明朗,对中医是否真的有用也产生了动摇。然而在学习了《金匮要略》以后,通过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的具体事列,通过了解医圣是如何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水肿PBL案例

问题导向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上海中医药大学PBL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水肿的中医经典) 案例名称:时隐时现的水肿 撰写人:须冰黄芳张熙 审定人:陈咸川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 编制:2013年2月3日

课程名称及编号中医内科学 课程类别及教学对象 学生应具备的背景知识 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内经》《金匮要略》学习目标 案例简介 时间安排 第一次讨论课程:** 学时 主题:如第1幕案例呈现,头脑激荡, **分钟 主题:如第2幕案例呈现,头脑激荡,**分钟 主题:如归纳小结,**分钟 第二次讨论课程:** 学时 主题:如汇总查询资料,**分钟 主题:如深度讨论,**分钟 主题:如第3幕案例呈现,讨论,**分钟 主题:如归纳,**分钟 第N次讨论课程:** 学时 主题:如讨论、反思,**分钟 主题:如评价,**分钟 主题:如回馈(教案设计人参与),**分钟 主题:如延伸讨论,**分钟

导学 实施日期______ 课时数______学时Tutor _______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分钟) PBL学习简介; 本案例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方法,学习评价方式; Tutor自我简介。 分组(分钟) 简述分组形式,组织分组; 小组成员自我介绍,相互认识,记录联系方式,推荐小组长和记录员。 协商和约定本小组学习行为规则。

第一次讨论课程 实施日期______ 课时数______学时Tutor _______ 第一幕―――――――――――――――――――――――――――――――――― 小鲍是同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废寝忘食,复习迎考,终于结束了最后一门 课程的期终考试,一身轻松,值周末,与同学相约去了嘉年华痛痛快快玩了一天。 没想晚上回家突然下了场大雨,小鲍没带伞,下了地铁打不到车,只能淋着雨一 路小跑冲回了家。第二天下午开始感觉浑身没力气,有些怕冷,喉咙有些干痛, 头胀,心跳也有些快,测了测体温,39.3℃,知道淋了雨感冒了,找出家里备用 的克感敏和清开灵胶囊吃了。次日早上起床上厕所,发现解出来的小便颜色特别 深,吓了一跳,赶紧跑去医院看病了。 在护士站测了体温,还是有38.9℃。 诊室里,轮到小鲍看病了,医生看了他一眼,说:“你的眼睛有点肿嘛,怎 么不舒服了?”医生不说还没感觉,说了小鲍才感觉今天的确感觉眼皮有些胀胀 的,脸也有些紧绷感,于是他把自己淋了雨感冒了、小便颜色突然象浓茶叶水一 样等等一股脑都和医生说了,医生给他测了一下血压,140/90mmHg,以前小鲍的 血压可是都正常的,医生又按了按小鲍的两侧踝关节,居然一按一个小坑,“腿 也有些肿”,医生一边说一边开始开具化验单。小鲍心里嘀咕了,怎么越看病越 多了?―――――――――――――――――――――――――――――――――――――――关键词: 淋雨 怕冷 发热 尿色深 浮肿 高血压 学习重点: 水肿的临床症候特点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籍中关于中医“治未病” 典故: 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xx文王问xx: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 xx回答: “长兄最佳,xx次之,我最差。” xx文王接着问: “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xx回答说: “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xx天真论》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伤寒论》 《xx原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