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4、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2012天津文综,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解析:图中世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该地的的土地面积较为广阔,所以土地资源是重要因素,但60°N附近及以北地区高纬度,气候寒冷,大城市数量少,所以气候也是影响世界大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A正确。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低纬度,大城市数量少,说明生物资源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图中没有矿产资源这个要素,不能看出与城市的关系,D错。

答案:A

(2012年高考安徽卷)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图9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26~27题。

06

1123344高度(米)风速(千米/小时)风速(千米/小时)风速(千米/小时)风速(千米/小时)①下层有灌木

的针叶密林③下层无灌木 的针叶密林④下层无灌木的 针叶孤立林

②下层有灌木 的阔叶密林图 9

制作:kexiaohong

【中】26.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距地面6米以内,①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风速最低,说明其防风效果好,故选A

【答案】A

【中】27.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题目中的“华北”是关键信息,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而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以阔叶林为主,结合图中信息,只有②符合,即选B 。

【答案】B

(2012年高考安徽卷)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28~29题。

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认识自然资源”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情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单元综合测试中图版

第四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图表示我国在资源调配方面的 A.南水北调工程 B.北煤南运工程 C.西电东送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2. 为了节约用水,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开采地下水;④实行阶梯式水价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降水不断减少 B.用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 C.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 D.全球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4.据报道,“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江苏、山东段2013年6月份试供水,年内将实现全线供水。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A.输水路线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 C.可以利用天然河道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5.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状况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春夏多,秋冬少 C.南多北少,东丰西缺 D.山地平原少,内陆沿海多 6. 下列地区与其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不正确的是() A.平原——耕地 B.高原——草地 C.山地——林地 D.城市——草地 7. 我国继中关村之后在上海建设多媒体谷,最主要的地区优势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知识密集,高技术人才集中 C.环境优美 D.交通发达便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题 8.图示为辽中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A.对 B.错

9.该地区依靠丰富的煤铁资源可发展钢铁工业() A.对 B.错 10.该地区有便利的交通,可作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A.对 B.错 将运输需求与其合理运输方式对应起来,完成下面小题 11.一万吨钢材从上海运往大连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2.四吨太白蔬菜运往西安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3.一批机械设备从宝鸡运往新疆和田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4.南海油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香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5.拉萨的王经理到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6. 从上海到兰州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A.南京、济南、郑州 B.徐州、郑州、西安 C.西安、南京、徐州 D.南京、武汉、洛阳 17. 人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下列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铁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北京运往广州,选择水路运输 C.上海一位志愿者捐献的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送到新疆乌鲁木齐,选择航空运输 D.10万吨原油从中东运往广州,选择管道运输 18. 下列关于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公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济南,选择水路运输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正确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这个地理环境然资源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自然资源与人类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推进新课 投影:棉花、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闪电、清洁汽油等图片(网上搜索) 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生】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 【师】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和。 【师】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知道,自然资源一定存在于自然界,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资源; 自然资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就是自然资源的两大属性特点,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师】展示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提问)这些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生】它们都有经济价值,都是资源。但钢铁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产物,钢铁不是自然资源;而岩盐、大理石是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物质,它们才是自然资源。【师】干洁空气、大气中的固体物质,雷雨时的闪电等它们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它们是自然资源吗? 【生】除干洁空气以外,其他的大气中的固体杂质、雷雨中的闪电都是目前无法利用产生至济价值的物质与能量。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一些过去认为无用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逐步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化石能源为主 ------------------------- >

3 [理解一要点突破]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 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 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侵入岩 D .喷出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1

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教学目标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重点难点 教法及教具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导 入)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个案调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 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 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 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 - 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 3. 学生 主体 活动 1

2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数量的有限性 利用的发展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 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 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一生命一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 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 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 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 类社会与自然协调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存在问题 2. 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 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课堂巩固训练】 、单项选择题 历史时期 生产力状况 土地资源 经济主体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人们已开始警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3 - 84,并完成表格 ,是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41 沈玫吟 1 东营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共提取了影响东营市城市化水平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873%,满足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基本要求,因此,选出的三个的主成分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反映出来,避免了从关于城市化水平的庞大的指标中选择的问题,把23项指标压缩为三个主成分,并尽可能的保留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好处。经过提取计算,进一步得到了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t1、t2 、t3、方差贡献率f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1如表1-1 所示,3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附表1-2 所示。 表1-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得出的主成分载荷值能反映提取出的主成分与其他指标变量之间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附表1-2可知,在第一主成分Y,中,出现载荷值比较高的是X10,X22,X3, X5,分别指的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能在经济、绿化等方面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在第二主成分YZ中出现了载荷值比较大的X12 ,X1, X14, X13。指标,分别指的是全市全年供电总量、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煤气家庭用量,能够反映人口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在第三主成分Y3中,X15代表全市的医生数量,主要反映的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指标。 经济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 ZZi=111111111111111111111 ZZi表示东营市第i年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Zi表示主成分i的得分,fi表示主成分i的方差贡献率。 2 东营市自然资源单项指标得分计算 根据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因素描述,构建了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1。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数据以500米作为一个栅格进行研究。综合国内外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考虑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实际,采用AHP决策分析法进行评价。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选择题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下列四组能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 核能和水能 B. 太阳能和风能 C. 煤和石油 D.潮汐能和波浪能 2、(4分)世界正进行着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重心。下图为世界能源结构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代号表示的能源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石油②太阳能③天然气④风能 B. ①天然气②石油③风能④太阳能 C. ①天然气②太阳能③石油④风能 D. ①石油②天然气③太阳能④风能 3、(4分)以下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能关系不密切的是( ) A. 核能 B. 石油 C. 沼气 D. 煤炭 4、(4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煤炭属于( ) A. 可再生能源 B. 非可再生能源 C. 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5、(4分)天然气资源和水能资源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 B. 都对大气无任何污染 C. 都是可再生资源 D. 主要分布地区相同 6、(4分)煤炭在能源中地位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 ) A. 能源消耗越来越少 B. 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 C. 煤炭价格不断上升 D. 煤炭储量接近枯竭 7、(4分)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区。有科学家通过多年研究提出,如果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采集300×300千米面积的太阳能,就可能满足整个地球的能源需求。2009年7月,德国12家大公司,决定投资约4000亿欧元建设这个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回答下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_理论评述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它们的自然生产潜力的不同,人们通常把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储存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们活动的复杂化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资源终将变得相对稀缺。而且,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循环使用的,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在相互竞争的终极目的之间配置稀缺资源,它过于关注经济增长却忽略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一、主流经济学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为何有的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国家发展较慢,这是困扰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从亚当?斯密到索洛,到诺斯、罗默,他们都分别探讨了分工、资本、技术、制度等影响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自然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 素”的论断,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 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 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提出财富不是 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 来的有用物品,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首 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 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只是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大卫?李嘉 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 定商品的价值,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 生产资料的过去劳动,又包括在劳动过 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认为财富 的增加可通过增加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来实现,并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对 经济增长具有约束作用。19世纪30年 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已 经或即将完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经济学者据此认 为,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资本 较之劳动要素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走上了 资本决定论的道路,其典型的表达形式 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决定论是西 方增长理论中统治最久、影响最大的流 派,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人类在追 求工业文明时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而寄希 望于本应作为被统治物的物质资料的解 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把生 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并且同主观要 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过高地估计 物的要素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以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对资本决定论提出了挑 战。该模型表明,资本—产量比率或资 本—劳动比率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 调节而改变的,当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 稀缺时,通过发展资本型技术来发展经 济,而当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丰富时,则 通过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发展经济。索洛 认为: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 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 来看,资本增长取决于资本折旧和新投 入的资本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折旧额 也会增加,但比率递减,从长期看将趋于 零,人口增长虽能增加总产量,但长期内 资本增长率往往小于劳动增长率,致使 人均增长率会下降为负数。因此,一国经 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后 来,丹尼森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索 洛模型。技术进步论是对资本决定论的 否定,也是西方增长理论的一次革命,然 而该理论未能突破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的 框架,仍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体系外的因 素决定的,未能提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文/马子红胡宏斌 2006?7经济论坛45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说课稿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以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材首先是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资源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又可以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将变成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将越来越深化。教学中应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内涵及变化深刻领会。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自然资源 的属性、特点,因概括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分类方式很多,教材按属性,将其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又按其是否自然再生的性质,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并重点剖析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 况,而是以煤炭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实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配套地图册中的图形,还可以另外准备一些直观的景观图片和一些实物,如棉花、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以直观醒目的图表展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内涵,利于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归纳和理解一些概念及规律。另外教学中还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对搞好本节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钢铁、棉花、岩盐等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 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