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普朗克公式的一点讨论 (1)

关于普朗克公式的一点讨论 (1)

关于普朗克公式的一点讨论 (1)
关于普朗克公式的一点讨论 (1)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 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6.626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2 2 1 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0γγ=时,截止电压0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 量。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推导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推 导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 所谓的黑体是指能吸收射到其上的全部辐射的物体,这种物体就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黑体辐射:由这样的空腔小孔发出的辐射就称为黑体辐射。 辐射热平衡状态: 处于某一温度 T 下的腔壁,单位面积所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和它所吸收的辐射能量相等时,辐射达到热平衡状态。 实验发现: 热平衡时,空腔辐射的能量密度,与辐射的波长的分布曲线,其形状和位置只与黑体的绝对温度 T 有关而与黑体的形状和材料无关。 实验得到: 1. Wien 公式 从热力学出发加上一些特殊的假设,得到一个分布公式: ννννρνd T C C d )/ex p(231-=

Wien 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还相符合,长波部分则明显不一致。 2. Rayleigh-Jeans 公式 ννπνρνd kT C d Jeans Rayleigh 2 38= -公式 Rayleigh-Jeans 公式在低频区和实验相符,但是在高频区公式与实验不符,并且 ∞→=?∞ v v d E E ,既单位体积的能量发散,而实验测得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密度是 4T E σ=,该式叫做Stefan-Bolzmann 公式,σ叫做Stefan-Bolzmann 常数。 3. Planck 黑体辐射定律 1900年12月14日Planck 提出如果空腔内的黑体辐射和腔壁原子处于平衡,那么辐射的能量分布与腔壁原子的能量分布就应有一种对应。作为辐射原子的模型,Planck 假定: (1)原子的性能和谐振子一样,以 给定的频率 v 振荡; (2)黑体只能以 E = hv 为能量单位不连续的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而不是象经典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可以连续的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 得到: νννπνρνd kT h C h d ??? ? ??-=1)/exp(1 833该式称为 Planck 辐射定律 h 为普朗克常数,h=s j .10 626.634 -? 4,普朗克的推导过程: 把空窖内的电磁波分解为各个频率的简振振动,简振模的形式最后为 ).(),(wt r K i k k e C t r -=αβψ,为常系数振方向,表示两个互相垂直的偏α αk C 2,1=

普朗克常数测量的实验

普朗克常数测量的实验 一、实验仪器 GD-4型智能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由光电检测装置和实验仪主机两部分组成) 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电管暗箱GDX-1,高压汞灯箱GDX-2;高压汞灯电源GDX-3和实验基准平台GDX-4。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原理 1、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P s E hv W =- (1) (其中:P E 是电子的动能,hv 是光子的能量,v 是光的频率,s W 是逸出功, h 是普朗克常量。) s W 是材料本身的属性,所以对于同一种材料s W 是一样的。当光子的能量s hv W <时不能产 生光电子,即存在一个产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0v (0/s v W h =) 实验中:将A 和K 间加上反向电压KA U (A 接负极),它对光电子运动起减速作用.随着反向电压KA U 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的数目相应减少,光电流减小。当KA s U U =时,光电流降为零,此时光电子的初动能全部用于克服反向电场的作用。即 s P eU E = (2) 这时的反向电压叫截止电压。入射光频率不同时,截止电压也不同。将(2)式代入(1)式, 得 0s h U v v e =-() (3) (其中0/s v W h =)式中h e 、都是常量,对同一光电管0v 也是常量,实验中测量不同频率下的s U ,做出s U v -曲线。在(3)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这是一条直线。 若电子电荷e ,由斜率h k e = 可以求出普朗克常数h 。由直线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溢出功s W ,由直线在v 轴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截止频率0v 。如图(2)所示。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推导(精.选)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 所谓的黑体是指能吸收射到其上的全部辐射的物体,这种物体就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黑体辐射:由这样的空腔小孔发出的辐射就称为黑体辐射。 辐射热平衡状态:处于某一温度T 下的腔壁,单位面积所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和它所吸收的辐射能量相等时,辐射达到热平衡状态。 实验发现: 热平衡时,空腔辐射的能量密度,与辐射的波长的分布曲线,其形状和位置只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 有关而与黑体的形状和材料无关。 实验得到: 1.Wien 公式 从热力学出发加上一些特殊的假设,得到一个分布公式: Wien 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还相符合,长波部分则明显不一致。 2. Rayleigh-Jeans 公式 Rayleigh-Jeans 公式在低频区和实验相符,但是在 高频区公式与实验不符,并且 ∞→=?∞ v v d E E ,既单位体积的能量发散,而 实 验测得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密度是4 T E σ=,该 式 叫做Stefan-Bolzmann 公式,σ叫做Stefan-Bolzmann 常数。 3. Planck 黑体辐射定律 1900年12月14日Planck 提出如果空腔内的黑体辐射和腔壁原子处于平衡,那么辐射的能量分布与腔壁原子的能量分布就应有一种对应。作为辐射原子的模型,Planck 假定: (1)原子的性能和谐振子一样,以给定的频率v 振荡; (2)黑体只能以E=hv 为能量单位不连续的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而不是象经典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可以连续的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 得到: νννπνρνd kT h C h d ??? ? ??-=1)/exp(1 833该式称为Planck 辐射定律 h 为普朗克常数,h=s j .10626.634 -? 4,普朗克的推导过程: 把空窖内的电磁波分解为各个频率的简振振动,简振模的形式最后为) .(),(wt r K i k k e C t r -=αβψ, 为常系数振方向,表示两个互相垂直的偏ααk C 2,1= 每一个简振模在力学上等价于一个自由度,记频率在( )νννd +,内的自由度数为()ννd g ,

利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步骤

1 利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注意事项 1.灯和机箱均要进行预热20分钟。 2.汞灯不宜频繁开关。 3.不要直接观看汞灯。 4.行测量时,各表头数值请在完全稳定后记录,如此可减小人为读数误差。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2.测量普朗克常数。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是指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溢出的现象。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右图所 示。图中A、K组成抽成真空的光电管,A为阳极,K为阴极。当一定频率ν的光射到金属材料做的阴极K上,就有光 电子逸出金属。若在A、K两端加上电压U AK后,光电子将由K定向地运动到A,在回路中就形成光电流I。改变外加电 压U AK,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流随着加速电位差U AK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 h,饱和电流与光强 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当U AK =U A -U K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截止电压U0存在, 当电压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截止电压U0同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如右图所示。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mV2/2+A和eU0= mV2/2,可以得到hν=eU0+A,只要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频率对 应的截止电压,求出斜率,就可以算出普朗克常数 实验步骤 (一)测试前准备 1、将测试仪及汞灯电源接通,预热20分钟。把汞灯及光电管遮光盖盖上,将汞灯光输出口对准光电管光输入口,调整光电管与汞灯距离为30cm(实验中不能移动该位置)。 2、测试前调零:在未连接光电流输入与光电流输出的情况下,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打在10-13档,旋转“电流调零”旋钮,使电流指示为000。(注意:调零后“电流调零”旋钮不能再改变,只改变“电压调节”旋钮). ’.

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

普朗克和瑞利-金斯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 1 引言 马克斯·普朗克于1900年建立了黑体辐射定律的公式,并于1901年发表。其目的是改进由威廉·维恩提出的维恩近似(至于描述黑体辐射的另一公式:由瑞利勋爵和金斯爵士提出的瑞利-金斯定律,其建立时间要稍晚于普朗克定律。由此可见瑞利-金斯公式所导致的“紫外灾难”并不是普朗克建立黑体辐射定律的动机)。维恩近似在短波范围内和实验数据相当符合,但在长波范围内偏差较大;而瑞利-金斯公式则正好相反。普朗克得到的公式则在全波段范围内都和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好。在推导过程中,普朗克考虑将电磁场的能量按照物质中带电振子的不同振动模式分布。得到普朗克公式的前提假设是这些振子的能量只能取某些基本能量单位的整数倍,这些基本能量单位只与电磁波的频率有关,并且和频率成正比。 这即是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比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而提出的光子概念还要至少早五年。然而普朗克并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假设电磁波本身即是具有分立能量的量子化的波束,他认为这种量子化只不过是对于处在封闭区域所形成的腔(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原子)内的微小振子而言的,用半经典的语言来说就是束缚态必然导出量子化。普朗克没能为这一量子化假设给出更多的物理解释,他只是相信这是一种数学上的推导手段,从而能够使理论和经验上的实验数据在全波段范围内符合。不过最终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说和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都成为了量子力学的基石。

2 公式推导 2.1 普朗克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的推导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黑体辐射的能量是由电磁场的本征振动引起的,为简化推导过程,在此将黑体简化为边长为L 的正方形谐振腔。则腔内的电磁场满足亥姆霍兹方程: 2222u+k u 0 (k )ωμε?== (1) 用分离变量法,令u(x,y,z)X(x)Y(y)Z(z)= 则(1)式可分解为三个方程: 22 2 22 222200 0x y z d X k X dx d Y k Y dy d Z k Z dz ?+=???+=???+=?? 其中2222x y z k k k ωμε++= 得(1)式的驻波解为: 112233(,,)(cos sin )(cos sin )(cos sin ) x x y y z z u x y z c k x d k x c k y d k y c k z d k z =+++由在x=0,x=L,y=0,y=L,z=0,z=L 上的边界条件0n E n ?=?及0D E ?=可得:

普朗克公式

普朗克公式的那些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张培学号:1043011023 19世纪末,经典统计物理学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由经典的能量均分定理导出的瑞利-金斯公式在短波方面得出同黑体辐射光谱实验结果相违背的结论。同时,维恩公式则仅适用于黑体辐射光谱能量分布的短波部分。也就是说,当时还未能找到一个能够成功描述整个实验曲线的黑体辐射公式。为了解决经典物理学19世纪末面临的“紫外灾难”,普朗克吸收了维恩公式和瑞利-金斯公式的长处,利用热力学理论和熵能关系,于1900年10月19日“猜测”出了普朗克公式,经鲁本斯实验验证完全正确,很好地解决了前人的黑体辐射理论与实验结果的矛盾。b5E2RGbCAP 物理学中,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英文:Planck's law, Blackbody radiation law)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这里辐射率是频率的函数: p1EanqFDPw 这个函数在时达到峰值。 如果写成波长的函数,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率为

注意这两个函数具有不同的单位:第一个函数是描述单位频率间隔内的辐射率,而第二个则是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率。因而和并不等价。它们之间存在有如下关系:DXDiTa9E3d 通过单位频率间隔和单位波长间隔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函数可以相互转换: 下表中给出了函数中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物理量 含义 国际单位制 厘M-克-秒制 辐射率,在单位时 间内从单位表面积和单 位立体角内以单位频率 间隔或单位波长间隔辐 射出的能量 焦耳·秒-1·M -2·球面度 -1·赫兹-1,或焦耳·秒-1·M -2·球面度- 1·M -1 尔格·秒-1·厘M-2·赫兹-1·球面度-1 频率 赫兹 (Hz> 赫兹 波长 M (m> 厘M 开尔文 普朗克常数 焦耳·秒 (J·s> 尔格·秒 厘M /秒 尔格/开 尔文 (erg/K>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推导

量子力学结课论文: 对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推证及总结

摘要:黑体辐射现象是指当黑体(空腔)与内部辐射处于平衡时,腔壁单位面积所发射出的辐射能量与它所吸收的辐射能量相等。实验得出的平衡时辐射能量密度按波长分布的曲线,其形状和位置只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有关,而与空腔的形状和组成物质无关。基于能量量子化的假设,普朗克提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的黑体辐射能量公式: ρv dν=8πhν3 3 ? 1 e hv kT?1 普朗克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并且突破了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内的束缚,打开了人类认识光的微粒性的途径[1]。本文主要介绍了普朗克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能量假设并将普朗克对黑体辐射的解释做了总结。 关键词:黑体辐射能量量子化普朗克公式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1.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设: 黑体以hν为能量单位不连续地发射和吸收频率为ν的光子的能量. 且能量单位hν称为能量子,h为普朗克常量(h=6.62606896×10?34J?S) 2.普朗克公式的推导过程: 2.1任意频率ν下的辐射能量:

假设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黑体,其内有数量为N 的原子可吸收或发出频率为ν的光子,其中N g 为这些原子中处在基态的原子数,N e 为处在激发态(此处指可由基态原子受频率为ν的光子激发达到的能态)的原子数,n 为频率为ν的光子平均数。则由统计力学中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公式[2]知: N e ∝N e ?E e N g ∝ N e ?E g 由此可得 N e N g =e ?Ee ?Eg =e ?h ν(2.1.1) 平衡状态下,体系内原子在两能级间相互转化的速率相等,且其速率正比于转化的概率和该状态下的原子数目。结合爱因斯坦系数关系[3]可得:N g n=N e (n+1)(2.1.2) 结合(2.1.1),可解得:n =1 e h νkT ?1(2.1.3) 则该状态下光子总能量为: ε0= nhv =hv e h νkT ?1 (2.1.4) 2.2 v ~v +d v 频率段中可被体系接收的频率数目 设所求黑体为规整的立方体,其长,宽,高分别为L x ,L y ,L z 。体积为V 0。不妨先讨论一维情况: 体系线宽为L ,则L 必为光子半波长的整数倍,设其波数为K ,有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 学号********** 姓名 **** 时间********** 成绩 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 “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着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速度,

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221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 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 是 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0γ也不同。 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率 0γγ=时, 截止电压0 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量。 U 0-v 直线 2、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 下图是利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的原理图。频率为 、强度为 的光线照射到 光电管阴极上,即有光电子从阴极逸出。如在阴极K 和阳极A 之间加正向电压AK U ,它

黑体辐射定律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Kirchhoff热辐射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于1859年提出的传热学定律,它用于描述物体的发射率与吸收比之间的关系。 简介一般研究辐射时采用的黑体模型由于其吸收比等于1(α=1),而实际物体的吸收比则小于1(1>α>0)。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则给出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比之间的关系。 ?M为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b为相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而发射率ε的定义即为 所以有ε=α。 所以,在热平衡条件下,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比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 而对于漫灰体,无论就是否处在热平衡下,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比都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 不同层次的表达式 对于定向的光谱,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对于半球空间的光谱,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对于全波段的半球空间,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θ为纬度角,φ为经度角,λ为光谱的波长,T为温度。 参考文献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56-379。 ?王以铭。《量与单位规范用法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定律描述的黑体辐射在不同温度下的频谱 物理学中,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英 文:Planck's law, Blackbody radiation law)就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T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这里辐射率就是频率的函数[1]: 这个函数在hv=2、82kT时达到峰值[2]。 如果写成波长的函数,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率为[3]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 细和材料有关 )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 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 3、 求F 1 > 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i — F 2 F F I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 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所受合外力为 零。 F 合 =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 (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f= F N 说明:①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 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 以及正压力 N 无关.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O f 静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gV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口呼 2 r (1) 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n —卫星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 速度,h —卫星到天体表 面的高度) 高中物理公式 、力胡克定律: F = kx 1、 重力: G = mg

4.1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

4.1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__________,这种辐射与__________有关,所以叫热辐射。2.黑体 如果某种物体能够____________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________,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黑体辐射:黑体虽然不反射___________,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电磁波。 注意:①一般物体的辐射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但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______________有关。 ②绝对黑体不存在,是理想化的模型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与温度的关系 特点:随温度的升高 ①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在_____________; ②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2.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困难 (1)维恩的经验公式:__________符合,____________不符合。 (2)瑞利-金斯公式:___________符合,_____________荒唐。 3.超越牛顿的发现 1900年10月,_______________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提出黑体辐射公式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三、能量子 (1)普朗克的假设: 组成黑体的振动着的带电微粒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__________, 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__________。 (2)能量子公式: 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______________,h=6.62607015×10-34J·s。 (3)能量的量子化: 在微观世界中能量是量子化的,或者说是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__的。

光电效应以及普朗克常数的测量

实验二十九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数的测量 光电效应是指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光电效应实验对于认识光的本质及早期量子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普朗克常数是量子力学当中的一个基本常量,它首先由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时提出,其值约为s J h ??=-3410626069.6,它可以用光电效应法简单而又较准确地求出。 1905年,爱因斯坦借鉴了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研究中提出的辐射能量不连续观点,并应用于光辐射,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建立了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各项基本规律,使人们对光的本性认识有了一个飞跃。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上述理论,并精确测量了普朗克常数,证实了爱因斯坦方程。因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爱因斯坦与密立根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奖。作为第一个在历史上实验测得普朗克常数的物理实验,光电效应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 2. 测量普朗克常数h 。 二、实验仪器 仪器由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测试仪(含光电管电源和微电流放大 器)构成,仪器结构如图1所示,测试仪的调节面板如图2所示。 汞灯:可用谱线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 、579.0nm 滤色片:5片,透射波长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 光阑:3片,直径分别为2mm 、4mm 、8mm 光电管:阳极为镍圈,阴极为银-氧-钾(Ag-O-K ),光谱响应范围320~700nm ,暗电流:I ≤2×10-13A (-2V≤U AK ≤0V ) 光电管电源:2档,-2~0V ,-2~+30V ,三位半数显,稳定度≤0.1% 图1 仪器结构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测试仪; 2光电管暗盒; 3光电管; 4光阑选择圈; 5滤色片选择圈; 6基座; 7汞灯暗盒; 8汞灯; 9汞灯电源

黑体辐射公式及基尔霍夫公式重新推导论证

实际原子的热辐射公式及爱因斯坦吸收系数确定 彭国良 福建省武夷山市环保局 ( 354300 ) E-mail (pengguoliang513@https://www.doczj.com/doc/b71785422.html, ) 摘要:本文通过假定绝对黑体同一般物质一样由分子组成,称为黑体分子。黑体分子满足在截面内所有频率的光子都被吸收,在截面外全部不吸收,也称为绝对黑体分子的吸收截面。对所有频率的光子都相同,所有真实的物质原子的吸收截面都不大于黑体分子的吸收截面,黑体分子的吸收截面也是黑体分子的辐射截面,所有实际原子的辐射截面都相同,都与黑体分子的吸收截面相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基尔霍夫公式和普朗克公式可以推导出一个实际原子在各种温度下辐射热能谱的公式;根据原子中电子跃迁的几率与原子吸收相应光子的速率存在对应关系,可确定爱因斯坦吸收系数A ,吸收系数B 的函数关系。本文还推导了在两个不同温度原子之间辐射与吸收光子的相应关系。 关键词:黑体辐射;活化光子吸收截面;辐射截面;爱因斯坦吸收系数。 1引言 所有物体都能发射热辐射,而热辐射与光辐射一样,都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1859年 【1】 ,基 尔霍夫(G.R.Kirchhoff )证明,黑体与热辐射达到平衡时,辐射能量密度),(T f u 随频率变化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只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有关,而与空腔的形状及组成的物质无关。1893年,维恩(W.Wien )发现黑体辐射的位移律实验测得黑体辐射本领在不同温度下,随波长的变化规律。根据维恩位移公式,可以确定黑体的辐射本领极大值所对应的频率f m 与黑体绝对温度成正比。1900年10月19日,基尔霍夫的学生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黑体辐射能量密度的分布公式。但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只能应用于黑体辐射情况,而不能对实际原子的热辐射情况进行预测,实际上,现代就没有各种物质原子的热能谱辐射公式。 原子能级之间的跳跃一般伴随着辐射的吸收和发射,这是原子体系与辐射场相互作用的结果。爱因斯坦在1917年提出的辐射的发射和吸收理论,他用清晰的物理概念简洁地给出了受激发射与自发发射,吸收系数三者之关系,即著名的A 、B 系数;并推导出A 、B 系数之间的关系,但爱因斯坦没能给出A 、B 系数单独存在的物理函数关系;本文将推导和阐明A 、B 系数单独存在的物理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2. 黑体原子或黑体分子的热辐射场 原子之间的碰撞也可以改变原子内部运动状态,引起原子激发,从而发出电磁辐射。原子动能越大,通过碰撞引起的原子激发就越高,从而发出的辐射量子的频率也就越高。而这种辐射量子的频率,则与辐射原子的内部能级结构有关[1][2][3][4][5]。 考虑由大量原子组成的宏观系统。一定温度下,原子的动能有一个分布,则发出的辐射量子的频率也有一个分布。这时的辐射场,是由大量具有不同频率的辐射量子组成的宏观体系。其中具有哪些频率,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推导修订稿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推 导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 所谓的黑体是指能吸收射到其上的全部辐射的物体,这种物体就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黑体辐射:由这样的空腔小孔发出的辐射就称为黑体辐射。 辐射热平衡状态: 处于某一温度 T 下的腔壁,单位面积所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和它所吸收的辐射能量相等时,辐射达到热平衡状态。 实验发现: 热平衡时,空腔辐射的能量密度,与辐射的波长的分布曲线,其形状和位置只与黑体的绝对温度 T 有关而与黑体的形状和材料无关。 实验得到: 1. Wien 公式 从热力学出发加上一些特殊的假设,得到一个分布公式: ννννρνd T C C d )/ex p(231-=

Wien 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还相符合,长波部分则明显不一致。 2. Rayleigh-Jeans 公式 ννπνρνd kT C d Jeans Rayleigh 2 38= -公式 Rayleigh-Jeans 公式在低频区和实验相符,但是在高频区公式与实验不符,并且 ∞→=?∞ v v d E E ,既单位体积的能量发散,而实验测得的黑体辐射的能量密度是 4T E σ=,该式叫做Stefan-Bolzmann 公式,σ叫做Stefan-Bolzmann 常数。 3. Planck 黑体辐射定律 1900年12月14日Planck 提出如果空腔内的黑体辐射和腔壁原子处于平衡,那么辐射的能量分布与腔壁原子的能量分布就应有一种对应。作为辐射原子的模型,Planck 假定: (1)原子的性能和谐振子一样,以 给定的频率 v 振荡; (2)黑体只能以 E = hv 为能量单位不连续的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而不是象经典理论所要求的那样可以连续的发射和吸收辐射能量。 得到: νννπνρνd kT h C h d ??? ? ??-=1)/exp(1 833该式称为 Planck 辐射定律 h 为普朗克常数,h=s j .10 626.634 -? 4,普朗克的推导过程: 把空窖内的电磁波分解为各个频率的简振振动,简振模的形式最后为 ).(),(wt r K i k k e C t r -=αβψ,为常系数振方向,表示两个互相垂直的偏α αk C 2,1=

实验讲义-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量

实验--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量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H.R.赫兹发现电火花间隙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产生更强的电火花。赫兹的论文《紫外光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在1887 年《物理学年鉴》上。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发现。赫兹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物理学家纷纷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用紫外光或波长更短的X 光照射一些金属,都观察到金属表面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之为光电效应。 对光电效应现象的研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促进了光量子理论的建立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现在光电效应以及根据光电效应制成的各种光电器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科研和国防等各领域。 【实验目的】 ①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 ② 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量普朗克常数以及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 【实验原理】 一、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4.3.1所示,入射光照射到阴极K 时,由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以某一初动能飞出,光电子受电场力的作用向阳极A 迁移而构成光电流。一定频率的光照射阴极K 所得到的光电流I 和两极间的电压U 的实验曲线如图4.3.2所示。随着光电管两端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m I ,当U ≤S U 时,光电流为零,S U 称为反向遏止电压。 总结所有的实验结果,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可归纳为: (1) 对于一种阴极材料,当照射光的频率确定时,饱和光电流m I 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 成正比。 k A G V 入射光 光电管 图4.3.1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图 0 U S U 图4.3.2 U ——I 特性曲线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内容: 1.通过实验加深对光的量子性了解; 2.通过光电效应实验,测定普朗克常数; 3.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二、实验仪器: 汞灯、干涉滤光片(365nm,405nm,436nm,546nm,577nm)、光电管、光电效应测试仪,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 图1所示的是研究光电效应的一种简单的实验装置。在光电管的阴极K和阳极A之间加上直流电压U,当用单色光照射阴极K时,阴极上就会有光电子逸出,即为光电效应。 图1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

图2 截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图 爱因斯坦方程: W mv h m += 2 21υ (1) 其中m 和v m 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W 为金属的逸出功,2 2 1m mv 是光电子逸出表面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 截至电压与最大动能的关系: 2 2 10eU m mv = (2) 光电子的最大出动能与入射光光强无关。 当入射光频率υ逐渐增大时,截至电压U 0将随之线性增加。由(1)式和(2)式可知 e W e h U - =υ0 (3) 对于每一种金属,只有当入射光频率υ大于一定的红限频率υ0时,才会产生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瞬时发生的。实验发现,只要入射光频率0υυ>,无论光多么弱,从光照射阴极到光电子逸出这段时间不超过10-9 s 。 2.普朗克常数测定 根据(3)式可知,测量不同频率的光截止电压,寻求频率v 与截止电压U 0的线性关系 h/e ,见图2,从而求得普朗克常数h 。 四、实验步骤: 1.测量准备 (1)将测试仪及汞灯电源打开,预热20分钟。——汞灯及光电管的暗箱用遮光罩罩住 (2)调整光电管与汞灯的距离,约为40厘米。并保持不变。 (3)用专用电缆将光电管暗箱电压输入端与测试仪电压输出端连接起来。 (4)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置于所选档位(截止电压测试为10-13 ,伏安特性测试为10-10 )。 (5)调零:将光电管暗箱电流输出端k 与测试仪微电流输入端断开,调节电压,使电

黑体辐射定律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 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Kirchhoff热辐射定律),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于1859年提出的传热学定律,它用于描述物体的发射率与吸收比之间的关系。 简介一般研究辐射时采用的黑体模型由于其吸收比等于1(α=1),而实际物体的吸收比则小于1(1>α>0)。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则给出了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比之间的关系。 ?M为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b为相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而发射率ε的定义即为 所以有ε=α。 所以,在热平衡条件下,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比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 而对于漫灰体,无论是否处在热平衡下,物体对热辐射的吸收比都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 不同层次的表达式 对于定向的光谱,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对于半球空间的光谱,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对于全波段的半球空间,其基尔霍夫热辐射定律表达式为 ?θ为纬度角,φ为经度角,λ为光谱的波长,T为温度。 参考文献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56-379。 ?王以铭。《量和单位规范用法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普朗克定律描述的黑体辐射在不同温度下的频谱 物理学中,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也简称作普朗克定律或黑体辐射定律)(英文:Planck's law, Blackbody radiation law)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T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这里辐射率是频率 的函数[1]: 这个函数在hv=2.82kT时达到峰值[2]。 如果写成波长的函数,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率为[3]

黑体辐射普朗克公式推导

黑体普朗克公式推导 1. 空腔内的光波模式数 在一个由边界限制的空间V 内,只能存在一系列独立的具有特定波矢k 的平面单色驻波。这种驻波称为电磁波的模式或光波模式,以k 为标志。 设空腔为立方体,如下图 x 图1 立方体空腔 沿三个坐标轴方向传播的波分别应满足的驻波条件是 ??? ? ? ? ??? =?=?=?222λλλq z n y m x (1) 式中m 、n 、q 为正整数。 将x x k λπ 2= 代入(1)式中,有 x m k x ?= π 则在x 方向上,相邻两个光波矢量的间隔为: x x m x m k x ?=?--?= ?π ππ)1( 同理,相邻两光波矢在三个方向的间隔为:

??? ? ? ? ????=??=??=?z k y k x k z y x πππ (2) 因此每个波矢在波矢空间所占的体积元为 V z y x k k k z y x 3 3 ππ= ???= ??? (3) x k y 图2 波矢空间 在波矢空间中,处于k 和k d 之间的波矢k 对应的点都在以原点为圆心、k 为半径、k d 为厚度的薄球壳内,这个球壳的体积为 ()k k k k k d 4d 3 4 34233πππ=-- (4) 式中k =k 、k d d =k 。 根据(1)式的驻波条件,k 的三个分量只能取正值,因此k d 和k d 之间的、可以存在于V 中的光波模式在波矢空间所占的体积只是上述球壳的第一卦限,所以 2 d 8d 422k k k k V k ππ== (5) 由(3)式已知每个光波矢的体积元,则在该体积内的光波模式数为 V k k V V M k 2 23 d /2ππ== (6)

物理常见公式的推导

高中物理公式 一、力胡克定律: 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1、重力: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求F 1 、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F≤ F1 + F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所受合外力为零。 F合=0 或:F x合=0 F y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f= μ F N 说明:①F 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O≤ f静≤ f m(f 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F= ρgV (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F=G m m r 12 2 (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m—卫星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 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V R h m R h m T R h 2 2 2 2 2 4 () ()() + =+=+ ω 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