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310700《冶金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07310700《冶金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07310700《冶金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07310700《冶金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冶金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Metallurgy

课程编号: 07310700

课程教学总学时:15 实验总学时:15 总学分:1

先修课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钢、钢)、传输原理、有色金属冶金学

适用专业:冶金工程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综合试验的开展和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冶金理论研究的具体实践操作,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熟悉炉渣粘度和冶金热力学研究的实验装置,包括结构、原理和操作规程,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求知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复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预习报告;

(2)了解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测试有关数据;

(4)数据处理;

(5)分析相应的问题,写好实验报告。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共5个):

注:实验内容可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五、大纲说明

根据实验室设备来安排实验内容并编写实验教学大纲,随着实验室建设的完善,会对实验内容作进一步的调整。

制定人:李桂荣审定人:批准人:

2013年5月4日

《冶金综合实验》实验指导书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Metallurgy)

课程编号:学时:15 学分:1

先修课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钢、钢)、传输原理、有色金属冶金学

适用专业:冶金工程

项目一高温炉恒温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高温炉的控温方法

2.熟悉精密电位差计的使用

3.掌握高温炉内恒温带的测定方法

4.理解恒温带精度、炉温、炉内长度的对应关系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高温冶金物理化学实验中,多数都要进行恒温实验,由于试样有一定尺寸,所以在进行高温实验时,要求将试样置于炉内具有一定的恒温带中,否则因试样各处温度不同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的偏差。对于一台高温炉,一定要测定炉内的温度分布规律,从而确定试样合理安放位置。

因发热体(如硅钼棒、硅碳棒等)安放位置的限制,高温炉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通过使用控温热电偶来测定炉内温度。用控温仪控制炉内温度,当炉内各处恒温后,将控温热电偶端点置于炉内较低点处,测温后,等间距上移控温热电偶端点,测定炉内不同点处的温度,当测定温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就确定该温度区间对应的是恒温带。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高温电阻炉,测温热电偶。

四、实验步骤

1.用控温仪把炉温控制在T1温度保温;

2.把测量热电偶置于炉管轴线位置上,每隔1cm停留等待温度稳定,记录测温点和对应温度。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重复两次,取其平均值。

3.将高温炉的控制温度提高到T2温度点上,按上述同样方法测定炉内温度分布。

五、实验数据与实验报告

1.记录炉温在T1时,每次测定时的测温点和对应温度;

2.记录炉温在T2时,每次测定时的测温点和对应温度;

3.按给定的±5℃误差,计算恒温带长度。

六、思考题

结合测试结果,总结控温温度与恒温带长度的关系。

项目二炉渣成分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根据所学物理化学和冶金工艺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并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选择炉外精

炼脱硫渣系配比;

2.以实现高效脱硫为目的,阅读文献,设计改质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并设计性能研究实验。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1.炉渣的生成:

是火法冶金中形成的以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多组分熔体,它是金属提炼和精炼过程中,除金属熔体以外的另一产物。在冶炼过程中,熔态炉渣和炉气及金属溶液接触,它们之间发生了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达到冶炼所预期的目的。

2.炉渣在冶金中的作用:

炉渣在冶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列各类炉渣在金属的冶炼过程中分别起到分离或吸收夹杂,除去粗金属中有害杂质,富集有用金属氧化物及精炼金属的作用,并能保护金属不受外界污染及保温作用。在电炉冶炼中,炉渣还起到电阻发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炉渣在保证冶炼操作顺利进行,冶炼金属熔体的成分和质量,金属的回收率以及冶炼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作用。表1列出了炼钢常用炉渣的成分和特点。

表 1 炼钢常用炉渣的成分和特点

实验室研究冶金炉渣多数是用化学纯配制,满足碱度和其他理化性能的要求。物理性能差异的主要体现在碱度、粘度、表面张力、熔点等方面。

三、设计步骤和数据记录

1.查阅文献,分析高效脱硫渣对改质剂的要求。

2.复习基础理论,查阅文献资料,选择炉外精炼脱硫渣,选择基础渣系为:CaO-SiO2-Al2O3-CaF2。记作基础渣A,成分记入表2;查阅资料,对A渣的物理性能和脱硫性能估计,包括:粘度、表面张力、密度和熔点、熔化速度和脱硫率等,一并计入表2。并要求附上参考文献。

表 2 基础渣成分和性能简表

3.根据高效脱硫渣对改质剂的要求,选择一种改质剂,选择范围:BaO、Na2O、K2O、

CaC2、铝渣(Al+Al2O3)、B2O3等。

4.以“炉渣脱硫率”作为研究指标,进行正交实验设计。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三因素包括:碱度、温度、渣金比,三水平自行设计,设计方案并记入表3。

四、思考题

1.根据脱硫精炼渣的使用条件和作用机制,分析对其冶金理化性能的要求?

2.从理论上分析,你选定的改质剂,对精炼渣的物理性能和脱硫率有什么样的影响?

项目三炉渣粘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任何冶炼过程都要求熔渣有适宜的粘度,这个物理性质不仅关系到冶炼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对传热、传质,从而对反应速率以及金属在熔渣中的损失,炉衬的寿命等都有影响;另外,通过对熔渣粘度和组成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熔渣结构。

本实验的目的是掌握冶金熔渣粘度的特点,理解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关系,学习粘度的测定方法,了解有关的实验设备和性能。具体要求如下:掌握熔体物性测定系统软件的使用和升温操作;掌握定点测粘度和测定粘度温度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采用旋转柱体法来测试,当外力使内柱体在高温熔体中均匀转动时,而盛熔体的坩埚静止不动,而在两柱体径向距离上产生了速度梯度,于是在熔体中就产生了内摩擦力,若想保

持坩埚静止不动,必须由外界施加一个大小与粘滞力矩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矩。当液体为层流流动的时候,该粘滞力矩为:

22/11/r h ω

4M R -=

πη (1)

式中:r 、R 为同轴内外柱体的半径;

h 为内柱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ω为转动柱体的角速度; η为液体的粘度。

由扭矩传感器可精确地测定仪器主轴的扭矩和主轴的角速度,熔体的粘度可按(2)式计算:

ω

πηh R r M 4)/1/1(22-= (2)

当r.R 以及插入深度h 一定,角速度一定时,(2)式可改写成:

η=KM (3)

K 仪器常数,M 粘滞力矩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

设备用东北大学生产的RTW -08熔体物性测定仪,图1是设备示意图。

1.电子天平

2.炉架

3.同步电机

4.扭矩传感器

5.转杆

6.炉管

7.高温炉

8.坩埚

9.转头

10.轴承 11.电动机 12.炉子升降机构 13.控制柜 14.显示器 15.打印机 16.键盘

17.主机 18.接口箱 图1 粘度测试装置示意图

配制精炼渣用化学纯试剂。 四、实验步骤

1. 仪器常数的标定:用φ内40mm 坩埚装入蓖麻油40mm 高,测温。将转头插入蓖麻油中,

控制转头底部与坩埚底10mm 高,转头与坩埚要同心。当传感器输出频率信号稳定后,测零点,再转动转头,待频率稳定后,测油频率,测常数,粘度常数自动测出。

2. 控温控冷:设定控温参数,进入程序控温直至实验温度;400℃时通冷却水。

3. 熔化炉渣:取待测渣样150g 左右置于石墨坩埚内,将石墨坩埚和石墨套筒放入炉内,要

保证盛渣部分处于恒温带内,炉温恒定后恒温约20min 。

4. 定点测粘度:填写渣文件名,将转头缓慢伸入熔渣内,转头底部与坩埚底要有10mm 高,

测零点,测频率,在炉温恒定时,反复以上步骤,求得平均粘度;

5. 测定粘度温度曲线:设定程序以一定的速度降温,显示粘度-温度图,开始记录数据,可

连续测定不同温度时对应的粘度值;

6. 实验结束:测定完成后,快速升温至熔渣粘度较低时,将转杆取出,此时运行降温程序

或开环降温,停电停冷却水后结束实验。 五、实验数据与实验报告 1. 记录炉渣成分;

2. 蓖麻油温度值和粘度值;

3. 计算得到仪器常数K ,公式为K=s 0

N

P P η-(η是测量粘度值,N 是转速,Ps 、P0分别是实时和零点频率);

4. 记录降温过程中的测定粘度-温度数值。 六 思考题

1. 将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关系?

2. 炉渣粘度对生产的指导意义?

项目四 炉渣脱硫实验

一、实验目的

钢液脱硫是生产优质钢的主要条件之一。除易切削钢外,一般钢中允许的硫量为0.015~0.045%,优质钢的硫量小于0.002%或更低。但生铁的硫量最高可达0.07%,远高于钢中允许含量,并且在用燃料的冶炼炉内,铁水还可从中吸收硫。现在主要通过铁水预处理脱硫,可以实现70-90%的脱硫率。

在转炉中,吹氧炼钢环境下脱硫进行的程度很小,钢水中硫含量不能满足钢液的最终要求,需要在精炼环节脱硫,通过配制高效精炼脱硫渣得到脱硫的目的。通过本次综合性实验实验,要求:(1)进一步掌握脱硫的热力学条件,了解精炼脱硫渣系的配制原理;(2)炉渣脱硫的实验研究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炼钢时,铁水或钢水中的硫向熔渣内转移,以S 2-存在,因而熔渣金属间的脱硫反应及其

分配比可用下式表示:

[FeS]+(CaO)=(CaS)+[FeO]-Q (1)

[S]+(O 2-)=(S 2-)+[O] (2)

S

O O S S O s f S f K ][%]O [%2222-

-

-

-=

γχγχ (3)

硫的分配比:

-

-

-

?

==22-22O O S S [%O][%S]S

S

O S

f f K L γγχχ (4)

具体到高炉渣和转炉渣,因为炉渣理化性能差异,脱硫的热力学条件差别很大。要增加Ls ,可选择的方法有:

第一增加

-

2O

χ,即是增加渣中的O 2-离子浓度,采用强碱性氧化物作为改质剂可实现,实

现高碱度渣脱硫;

第二降低[%O],即降低钢中氧含量,在还原气氛或低氧化性气氛中有利于提高Ls 下; 第三从(1)式可见,脱硫是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脱硫; 第四从渣金平衡角度看,增加渣的使用量有利于脱硫。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脱硫实验在真空碳管炉中进行,用刚玉坩埚,容量100g ,选用一定硫含量的钢样,渣金比10:1,渣量10g 。精炼渣由化学纯配制,实验时为了保证足够的渣钢界面,渣铺底,钢样在上面,平衡实验时间4小时。如果用普通非真空电阻炉,需要保护气氛,防止钢中的氧氧化成FeO ,会影响渣成分。 四、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根据脱硫实验目的,选取适合的预熔钢样(硫含量已知)和精炼渣配比,并确

定渣金使用量;

(2) 熔渣的配制:根据脱硫实验所需熔渣配比,称取与金属熔体料相应的化学试剂。在研钵内充

分研磨,使之均匀混合备用;

(3) 放样:在刚玉坩埚内放入渣剂,上置钢料,放到碳管炉中;

(4) 升温:开冷却水,开始抽真空到0.02Pa 。然后加热升温到1580℃,恒温4h ; (5) 过程:平衡实验4h 结束后降温到200度,停止抽真空,取样;完成实验; (6) 样品的制取化验:按要求制样后,用红外碳硫分析仪测定钢中硫含量。

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1.记录配制的精炼渣的组成:考虑到脱硫热力学条件,配制高碱度渣,二元碱度CaO/SiO2=

2.5,作为渣样一;为实现高效脱硫,在碱度不变情况下,用BaO取代部分CaO,作为渣样二。

渣的配比见表1

2.记录脱硫实验结果并简要分析BaO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

六思考题

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如何降低钢中终点硫含量?

项目五冶金过程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要了解:

1)在相似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水模型实验对研究高温冶金过程的重要意义。

2)了解均混时间测定方法以及对传质过程研究的意义

3)熟悉水模型设备,掌握操作方法

4)能自主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能指导生产的结论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

(1)实验原理

由于冶金过程的高温和复杂性,实验者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的观察,难以得到真实的图像,模型实验可以对其中某些物理现象进行模拟,有助于了解冶金过程和掌握操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以转炉炼钢过程为例,研究顶吹转炉熔池的搅拌混合、混匀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所谓模型实验,就是根据相似原理建立物理模型,

注:相似原理三定律:

几何相似:对于每一个线性尺寸使用相同的比例因子;

动力相似:主要是气体动能,属于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表明:只要Fr准数相同,可以保证。

(2)均混时间T m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在水模型装置中心部位加入一定量(50g )NaCl 作为示踪剂,在水模型装置边缘测定液体电导率变化。从投入后开始计时,每间隔5秒记录一次电导率数据,待电导率读数稳定50s 后,停止计时。则从开始到电导率数值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段作为均混时间T m 。T m 反应了熔池搅拌的强弱,均混时间越短,说明搅拌越强。分析认为影响T m 大小的因素有:气流量v q ;水位h ;枪位H

(3)无因次准数方程的推导过程(关键部分用下划线来表示) d=0.41mm ,D=66mm (h=28cm )

为了描述混合状态,引入谐时准数(混合相似准数)D

u

T m 0=,其中u 是顶枪喷嘴处气体流速,是影响Tm 的一个因素。利用顶吹的v q -Tm,

D h -Tm ,D

H

-Tm 关系得到系列Ho ,采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曲线,可以得到相似准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当单独顶吹时,各个因素对Tm 影响可用无因次准数方程来描述,即:

),,

'(H 0D

H

D h F f r =, (1) 其中Fr ’是修正弗劳德准数,表达式为:g

L g 2

gD u 'ρρρ-=?

r F ,其中g 是常数,g ρ是顶枪出口处气体密度,按照经验取值为1.2kg/m 3,L ρ是液体密度,1100 kg/m 3(常温常压下饱和盐水密度)

h 是熔池深度,m ;D 是熔池直径,0.66m (对应熔池深度28cm );H 是喷枪下沿距离底部高度,m

所以'r F =

又经验表明:相似准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即:

3210)()()(H n n n r D

H

D h F C =, (2)

确定(2)中C 、n1,n2,n3的具体步骤为:改写(2)为:

110)'(H n r F C = (3)

公式中的321)()(n n D

H

D h C C ?=,将(3)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 ln H ln 110r F n C += (4),

公式中是直线斜率,由表1计算处0H ln 和'ln r F 的数据,得到指数n 1(自行给出计算结果) 第二步:

将公式(2)改写为:

2

21

r 0)(F H n n D

h C =)(, (5) 将(5)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ln F H ln 221r 0D

h n C n +=)( (6) 根据表3数据计算出1

r 0F H ln n )( 和)ln(D

h

数据,作图得到直线斜率n2。 第三步 将(2)改写为:

3

2

1r 0)()(F ((H n n D h n D

H C =) (7) 取对数得到:

)ln(ln )(F ((H ln

32

1r 0D

H

n C n D h n +=) (8) 用表2数据计算得到2

1r 0)(F ((H ln n D h n )和)ln(D

H ,作图得到指数n3 和系数lnC 三、实验装置和材料

根据几何相似原理,将转炉缩小,用有机玻璃做成实验模型,根据现场吹枪的结构和尺寸确定实验用吹枪的结构和尺寸。用压缩空气模拟氧气,用水模拟钢液,向水模型内加入NaCl 电解质,用电导仪测定转炉内的混均程度和均混时间。图1是水模型实验装置流程图。

图1 水模型实验装置流程图

需要用到的实验装置和材料有:

水模型装置、空压机、NaCl 电解质、电导率测定仪、电导电极、电子天平(称取NaCl 重量)、直尺(标定水面高度)、温度计(测定水温度)。 四、实验步骤 1. 调试。向模型内加水,达到预定水位h 。顶枪上安装单孔喷头并固定枪位H ;

2.

打开供气阀门,由小到大供给压缩空气,观察熔池内形成的凹坑和液体的循环流动,是否有

喷溅等现象,观察气泡的形成、上升和吹穿等现象,并记录流量计的压力和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3. 研究枪位H 对T m 的影响:设定v q =1.8m 3/h ,h=28cm ,H=19,21,23,25cm ; 4. 研究水位h 对T m 的影响:设定v q =1.8m 3/h ,H=19cm ,h=28,26,24,22cm ; 5. 研究v q 对T m 的影响:设定H=19cm ,h=28cm ,v q =1.8,1.6,1.4,1.2m 3/h ; 6.

统计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影响因素对Tm 的影响

五、数据记录、处理

1. 讨论各个因素对Tm 的影响,给出单顶吹条件下的

D H -Tm ,D

h

-Tm, v q -Tm 关系图

2.根据相似第三定律,必须把实验结果整理成相似准则之间的关系式(无因次准数方程),这种关系式是在实验条件下得到的描述该现象的基本微分方程组的一个特解,可以推广到与模型现象相似的一切现象中去。通过模型来研究复杂的自然现象得出相似现象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才是模型实验的目的。

六、思考题

1.在测定不同因素对Tm影响时,为什么NaCl的加入方式、位置和量应保持不变?

2.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严格的保证水位、枪位,二者中哪一个对实验结论影响大,为什么?

为什么实验结果要整理成无因次的准数方程形式,有什么意义?

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方向使用)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的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训练并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选择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的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做到密切配合教材内容,步步紧扣教学环节。实验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制备实验三个方面。考虑到药学本科、制药工程等专业的要求和后继专业课更好的衔接,特别加强了制备实验内容,目的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对重要的单元操作都作了安排。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合成实验基础操作,对经常应用的基础操作都作了安排,有机基本操作结合实验进行,通过制备实验中反复练习来达到熟练掌握。 3、实验用书: 李敏谊、申东升、张精安编,有机化学实验,中国医药出版社,北京,2007年版。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 基本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蒸馏,重结晶和过滤,沸点、熔点的测定。 实验一 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常压蒸馏和沸点测定(4学时)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学习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包括安全、卫生以及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实验记录,及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等内容。 了解测定沸点的意义,掌握常量法(即蒸馏法)测定沸点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用常压常量法蒸馏不纯乙醇、测定纯乙醇的沸点。 实验仪器设备:蒸馏烧瓶、直型冷凝管、温度计、三角烧瓶、烧杯、电炉、接受管、使用的试剂及药品:不纯乙醇 实验二 熔点测定(4学时) 实验的目的及要求:了解测定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纯乙酰水杨酸和不纯乙酰水杨酸的熔点。 实验仪器设备:熔点测定管、酒精灯、毛细管、温度计、长玻管、白瓷板。 使用的试剂及药品:纯乙酰水杨酸、不纯乙酰水杨酸 实验三 重结晶提纯法(4学时) 实验的目的及要求: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抽滤、热滤操作和折叠滤纸的折法。 实验内容:对乙酰苯胺进行重结晶。 实验仪器设备:热水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减压装置、酒精灯、三角烧瓶。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 (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实验 Experimet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s 2、课程编号:132000771 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4、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5、课程总学时: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80学时,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122学时 6、实验学时: 32学时, 7、实验学分:1学分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电工电子学 9、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专业 10、大纲执笔:应用电子教研室王艳红职称:副教授 11、大纲审批: 12、制定时间:2006年3月19日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电工与电子学》是非电类专业一门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其实验是课程的重要部分,是非电类专业的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电路与电子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且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电路与电子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实践基础和实践理论为主,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注意培养

学生实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根据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它把测量方法、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融在相应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课程的实践与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继电接触控制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电路的能力。 2、掌握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方法和测试技能。 3、能独立撰写实验报告书,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地绘制实验曲线和实验电路。 4、课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容和实验目的。 四、实验项目表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试验共安排47学时,其中23学时为必选实验,24学时为可选实验,按教学计划要求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完成实验学时数为32学时和12学时(少学时专业的实验在必做中选定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doc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72201008/72201009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学时 学分: 2分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育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基础知识 的同时,受到严格训练,掌握初步的实验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使 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力学部分

热学部分 电磁学学部分

光学部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主要讲述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力学部分 实验一长度的综合测量 1.目的要求 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2.方法原理 用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和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和高度。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滚珠、圆柱管。 4.掌握要点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的使用方法及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及高度,并计算其体积。 (2)用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 (3)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二单摆 1.目的要求 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并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方法原理

g l T π2= ()()2 22)(?? ? ??+??? ??=t t u l l u g g u 。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单摆、停表、钢尺。 4.掌握要点 测量单摆周期的注意事项、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 (2)用钢尺测悬线的长度。 (3)用停表测单摆的周期(不改变摆长,测5次,每次30个周期的时间) (4)计算重力加速度和它的不确定度。 (4)改变摆长,测单摆的周期,用作图法算出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 测重力加速度 1.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方法原理 自己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自由落体装置、数字毫秒计、光电计时装置 ,单摆 气垫导轨。 4.掌握要点 掌握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实验项目: (1)根据原理设计实验方案。 (2)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四 密度的测定 1.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掌握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2.方法原理 v m = ρ,质量用天平称量,体积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出。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物理天平,游标卡尺、比重瓶,小烧杯、温度计、酒精、不规则玻璃块。 4.掌握要点 物理天平的调节和方法、测量密度的两种方法: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5.实验项目: (1)学习调整和使用物理天平。 (2)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固体的密度。 (3)用比重瓶法测酒精的密度。 实验五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 1.目的要求 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Experiments of analog electron technology 一、课程编码:1021004006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过程。 2、通过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电子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以及它在物理学科应用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课程总学时: 30 学时(严格按教学计划时数)[理论: 0 学时;实验: 30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1 学分(严格按教学计划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物理教育学;2006级。 六、实验项目汇总表: 八、大纲内容: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取波形参数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示波器的检查与校准; 2、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交流电压及周期; 3、用示波器测量直流电压; 4、用示波器测量相位; 5、毫伏表与数字万用表交流电压测量的比较。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SS-7802示波器一台; 2、EM1642信号发生器一台; 3、DF1701直流电源一台; 4、DF2170毫伏表一台; 5、UT56数字万用表一只。 实验二、晶体管元件的认识和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万用表鉴别晶体管的性能; 2、了解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简单原理及使用方法,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特性曲线和参数; 3、绘制小功率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并运用特性曲线求参数。 [实验内容] 1、用数字万用表鉴别晶体三极管的性能; 2、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1、XJ4810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2、UT56数字万用表; 3、晶体三极管(3A X31、901 4、9015)、稳压管。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模板】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适用) A.总说明: 一、适用课程范围:该版教学大纲的填写范围仅为“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和“素质选修课”。课程类别可于《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查询。 二、文本格式:请勿改变大纲中标题及文本样式。标题中的课程名称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加 粗)。除标题外,其余需填写内容中的中文及数字的样式为宋体五号字体(勿加粗),英文样式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勿加粗);段落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段首缩进设为2。 三、表格:请勿改变页边距、表格列宽及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因为软件类型及版本问题, 打开大纲模板文件后表格有可能出现少量错位情况,请帮忙调整至对齐,建议使用WPS打开。 四、名称:单位和课程等名称请务必填写标准化全称,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五、联系人:XXX;电话:********;地址:教务处教学评价与发展中心(白宫208) B.分项说明 一、课程信息 ?“课程类别”:公用基础课、素质必修课或素质选修课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 ?“计划学时”:请在括号前填写总学时,并在括号内分别填写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如果 没有课外学时,则填写“0”。 ?“选用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是否自编;是否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网站”:有则填写,没有则填写“无”。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 ?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中文要求200字以上、500字以下。课程简介必须包括课程定 义、课程总体内容、课程目的及意义等基本内容。此外,可以填写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情况、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其它内容。 ?任何课程都必须有英文课程简介。 三、课程教学要求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条目进行阐述。其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应能对应《工程 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问题1:为什么要将“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答:根据学校“以工程实践为主,满足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各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要求应该在达成“业务培养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类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其中有一条或若干条能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工科专业学生的12项毕业要求中的一条或若干条相关联。 ?问题2:什么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的12项毕业要求”

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及格式要求

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适用专业;课程总学时;实验(上机)计划学时;大纲编写依据;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使用教材(指导书);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使用说明;大纲执笔人;大纲审定人。 实验教学大纲格式要求见附件1. 实验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1、此表中“课程类别”是指“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2、“课程性质”是指“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实验类型”分为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3、“课程总学时”和“实验学时”,前者是指课程包含实验课程在内的总学时数,后者是指该课程中实验课程所占的学时数,应分开填写,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只填“实验学时”; 4、“使用说明”主要是对大纲使用的某些情况需要进行的特别说明或者描述。

附件: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及格式要求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修订)时间:年月 课程名称: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 课程总学时:□□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 开课单位:□□□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 1、明确掌握哪些基本理论; 2、训练哪些能力,会使用哪些仪器设备; 3、掌握哪些基本实验方法或测试方法。 四、实验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选定及其选定原则说明 2、每个实验项目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规定 六、教材(讲义、指导书): 《□□□》,□□□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八、使用说明: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中文名称》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课程实验 □独立实验课 课程 性质 □必修□ 选修 总学分实验学 分 实验 学时 先修 课程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授课 对象 (专 业) 考核 方式 及成 绩评

(空一行) 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 实 验类 型 分组情况 内容摘要 1 ××××× 2 ××××× 定 教 学 目 标 (说明通过实验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培养什么、锻炼什么、提高什么等) 课 程 简 介 (介绍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重点、难点等。)

(注:实验类型指:1.演示性实验、2.操作性实验、3.验证性实验、4.综合性实验、5.设计性实验) (空一行) 三、实验内容 (空一行) 实验一×××××实验 实验教学的目的:××××××××××××××××××××××××××××(宋体,小四号)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宋体,小四号) 实验时数:×××××××××(宋体,小四号) 实验成绩评定:×××××××××(宋体,小四号) 实验内容:(详细实验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课程所用设备、软件、工具等)××××××××××××××××××××××××××(宋体,小四号) (空一行) 实验二×××××实验 实验教学的目的: 实验时数: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内容:(详细实验内容) 主要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课程所用设备、软件、工具等) (空一行) 四、实验报告的格式(学生统一格式,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空一行) 实验名称 (空一行) (一)实验目的: (二)主要仪器设备:(列出实验中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他物品)

试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 【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

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 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 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项目有那些? 第三节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掌握】骨髓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演变规律。 【熟悉】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思考题: 1、骨髓增生度分级及临床意义 2、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掌握】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则。 【熟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思考题: 1、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临床意义? 2、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熟悉】各种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的形态学特点

实验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葡萄糖杂质检查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葡萄糖中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等限量的检方法、原理、反应条件及计算。 2.熟悉纳氏比色管、验砷瓶、量筒、天平等使用方法。 3.了解药物一般杂质检查项目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氯化物的限量检查 2.硫酸盐的限量检查 3.重金属的限量检查 4.铁盐的限量检查 5.砷盐的限量检查 实验二特殊杂质检查 一、目的要求: 熟悉阿斯匹林、盐酸普鲁卡因中的一些特殊杂质的检查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乙酰水杨酸中游离水杨酸检查 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对氨基苯甲酸的检查 实验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重氮化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重氮化的反应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熟悉注射液含量的测定基本方法和计算。 3.熟悉外指示剂法。 二、教学内容: 盐酸普鲁卡因含有芳伯氨基,在酸性条件下与亚硝酸钠发生重氮化反应。 试验四氟尿嘧啶的含量测定 (氧瓶燃烧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氧瓶燃烧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二、教学内容: 1、燃烧瓶的使用 2、样品测定 实验五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酸性染料比色法)

一、目的要求: 掌握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生物碱制剂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对照液的制备 2、供试液的制备 1、测定法 实验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茶碱浓度 一、目的要求: 掌握离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茶碱样品制备标准曲线的基本方法及测定前样品的制备处理基本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样品的提取 2、标准曲线的绘制 实验七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复方制剂中各成分的分离及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乙酰水杨酸得含量测定: 2、咖非因的含量测定: 实验四:(原待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异烟肼片剂含量 一、目的要求: 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使同学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完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异烟肼片剂含量 二、教学内容 1、同学根据所学有关专业知识按照中国药典的格式自己设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异烟肼片剂含量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设计两种方法)及应准备用的仪器、试药、试剂。 实验讲义 实验一:葡萄糖杂质检查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葡萄糖中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等限量的检方法、原理、反应条件及计算。 2.熟悉纳氏比色管、验砷瓶、量筒、天平等使用方法。 3.了解药物一般杂质检查项目的意义。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模板】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8 课外学时:0 学分:2.5 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课程属性: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外学时:0 实验项目数:4 适用专业:金融学 参考教材:王淑芬,《应用统计学(第2版)》,**大学出版社,2011版。 教学参考书: 余锦华,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大学出版社,2005 张润楚,《多元统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大学出版社,2012 一、课程简介和基本要求 课程介绍: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平台课。 内容涉及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统计数据的特征描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对应分析。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原理有更加深入理解,能够利用SPSS软件运行数据处理方法,从而为学会如何通过建立模型对现实的经济生活进行分析模拟,为实证分析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使学生将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初步能力。 实验要求: 1. 学生应独立完成规定的上机习题; 2. 通过SPSS软件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

仪器设备:任何手提、台式计算机及网络终端。 软件:SPSS软件 经管实验中心实验室已具备上述实验条件。 四、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五、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实验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应在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所要求必做的实验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七、制定执笔者:李喆审定者:批准者:

2-实验教学大纲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 本科教学实验室信息及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名称:C语言强化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系制表

第一部分实验室基本信息 要求:用100—20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本实验室的总体概况(包括建设时间、实验室地点、设备种类及套数、房间面积、开出实验项目总数、实验指导教师(专职和兼职)基本情况等)

第二部分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实验的教学要求(按要求学生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阐述): 掌握:C语言三种结构(顺序、选择、循环)、数组、函数、结构体 理解:指针 了解:文件、预处理 2、本课程实验内容简介(50字左右):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生亲自上机实验,包括上机编程、调试、运行等环节,达到更加深入理解其理论知识点的目的。该课程的实验内容涵盖了其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对应的实验。 3、本课程上机实验涉及核心知识点: 通过上机要求学生必须掌握C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其中包括核心知识点有:1)输入输出语句2)选择语句3)循环语句 4)数组 5)函数 6)结构体 4、本课程实验所包含设计性实验名称:(如果没有设计性实验此项可以省略) 5、本课程适用专业:计算机专业 6、考核方式:机考 7、总学时:60 8、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 C语言程序设计,白忠建,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8 (自编) 9、参考资料: [1] 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C程序设计语言(第2版·新版),(美)克尼汉、(美)里奇著、徐宝文、李志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3]C语言的科学和艺术,:(美)罗伯茨(Roberts,E.S)著、翁惠玉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4] C语言程序设计,王晓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 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 51 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 2 学期至第 3 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 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 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 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材料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Material Chemical Analysis 课程编号:07111010 课程教学总学时:45 实验总学时: 15 学分: 1(包含在课程)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 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 一、目的与任务 分析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分析化学理论的理解,训练 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确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提 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 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具有解决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及进行简单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学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写出实验方法与步骤。 (2)掌握定量分析操作,了解有关分析仪器构造; (3)观察实验现象,测试记录有关数据; (4)对实验数据处理,写出实验报告; (5)分析相应的问题。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 实验项 实验项目学时类型要求备注目编号 1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2 综合选做 2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2 综合必做 3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 综合必做 4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 3 设计必做 5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3 综合必做 6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3 综合必做 7丁二酮肟法测定钢铁中镍含量 4 综合选做 8硅酸盐水泥中Fe2O3、Al2O3、CaO 4 综合选做 和MgO含量的测定 9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3 设计选做

10非水滴定法测定α-氨基酸含量 3 综合选做 11配位滴定法测定铝 2 综合选做 12水中COD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法) 3 综合选做 13纸色谱分离-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别 3 综合选做 14高锰酸钾法测定过氧化氢的含量 3 综合选做 15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3 设计选做注: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方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占课程成绩的10%~15%。 五、有关说明 最好能配备《分析化学实验计算机仿真》软件,供学生预习。 制定人:吴述平、申小娟 审定人:袁新华 批准人:杨娟 时间:2016.03.01

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Syllabus for Experi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07031003 编写人:陈传盛审批人:刘洪波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综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需要和安排,开设《无机材料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从而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验证所学的原理,巩固加深对课程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并树立准确“量”的观念;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是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锻炼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学时学分 总学分:1.0 总学时:30 实验学时:30 本课程共设置实验14个,其中必开实验8个28课时,选开实验6个32课时。其中10个实验以验证为主,2个基本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1个设计实验。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1214

四、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1.化学试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规程 实验内容: (1)熟悉基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玻璃仪器的洗涤; (3)玻璃仪器的干燥。 实验要求: (1)学习基础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安全守则; (2)领取并熟悉基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用途、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3)学会并练习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主要仪器:玻璃仪器一套,计算机一台,投影仪一台,实验录像教学带一套。K2Cr2O7(s),H2SO4(浓),NaOH(s),去污粉,丙酮,无水乙醇,乙醚。 2.天平的使用和NaCl标准溶液的配制 实验内容: (1)电子天平的使用; (2)NaCl标准溶液的配制。 实验要求: (1)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电子天平正确操作和使用规则; (3)掌握电子天平的称量法; (4)学会配制标准溶液。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NaCl,烧杯,容量瓶。 1214

光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光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时间:2008年9月 课程名称:光学实验课程负责人:陶纯匡 Optical Experiments 课程分类:基础课程课程类型:必修 适应专业:应用物理、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总学分:1.5 实验学时: 48 实验学分:1.5 开课单位:物理学院 一.光学实验课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门各类的光学实验,任何一个重要的光学分支都有着极雄厚的实验基础,光学实验是光科学发展的 发祥地与策动力。 光学实验课程是继力、热实验以及电磁学实验之后为物理类专业二年级学生(含理工综合班)开设的一门独立的基础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光学技术基本 功,如何使用光学仪器,光学系统研究光学现象与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教学环节里,学生经过一定的光学测量和光电转换技术的基本训练后应具备光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技能和技巧,能够正确记录、处理数据,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规范地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具备从事光科学及相关领域 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学时实验类型备注 1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及 成象规律验证 掌握共轴等高调节的基本方法及光束的准 直;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成象规律验证。 3 基础实验 2 透镜象差的分析与测 量 认识透镜的各种象差及成因;掌握透镜象差 的测量方法。 3 基础实验 3 测定透镜组的基点了解共轴球面系统的性质,学会光学系统的 共轴调节;测定透镜组的基点及焦距;验证 单个透镜与透镜组基点间的关系。 3 基础实验 4 望远镜、显微镜的设 计及应用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结构及放大原理;测 定望远镜的放大率;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 方法,学会用显微镜测量微小长度。 3 设计性 5 分光计的调节与玻璃 折射率的测定 了解分光计的构造及测量的基本原理;学会 分光计的调节方法;掌握分光计测角的方法 及测定玻璃三棱镜折射率。 3 基础实验

生物化学试验教学大纲-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大学 生物化学实验 (课程代码) 实验教学大纲 (第2版) 生命科学学院 生化教研室 2010年7月

前言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学时:64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课程性质:必修 一、实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性质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三层次,实验项目数共25个,按照学时要求完成必做与选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独立观察并完成实验报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课程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原理与技能;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采用笔试与操作能力二种方式; 期末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成绩60%;笔试10%;操作能力30% 。 四、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1.陈均辉等,《生物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三版 2.蒋立科等,《生物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五、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一览表

实验类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其它 实验一蛋白质及氨基酸呈色反应与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3课时)实验类型:验证性 实验目的: 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方法,掌握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实验内容: 1、茚三酮反应: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蛋白质和氨基酸溶液1ml,再各加0.5ml0.1%茚三酮水溶液,混匀,沸水浴加热1-2min,观察颜色由粉色变紫红再变蓝。 (2)在一小块滤纸上滴上一滴0.5%Gly溶液,风干后,再在原处滴上一滴0.1%的印三酮乙醇溶液,在微火旁烘干显色,观察紫红斑点的出现。 2、黄色反应: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本校《2004级本科指导培养计划》和应用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 二、本实验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化学实验?》密切配合有机波谱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的理论课,使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各种试样组分的分离分析、成分测定、结构分析以及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三、本实验课讲授的基本实验理论 本实验课程讲授电化学分析、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掌握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的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四、本实验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1、掌握电位法测定离子浓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 3、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 4、了解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构造,掌握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五、学时、教学文件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实验32学时。 教学文件:《应用化学实验指导书》,杜宝中编,校内印刷,2004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设备使用等,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际数据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以最后的综述论文成绩记入总分,占实验成绩的40%。总成绩及格可获得学分,不及格者需重修。 七、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 仪器设备: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和色谱、高效汇相色谱仪、PH/my 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设备,严格按仪器使用规则操作,维持仪器的完好率。

《汽车试验技术》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课程编号:241118 总学分:2 汽车试验技术 (Vehicle Measurement and Test Technology) 课程性质:分组选修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32 学时;实验学时: 0 学时。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汽车底盘构造原理、汽车理论 教材:王丰元,《汽车实验测试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04,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机动车安全检验项目和方法》,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GB 7258-2004 理解与实施》,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相关标准汇编》,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 术委员会,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郭应时袁伟,《汽车试验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7-25 6.安相壁,《汽车试验工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1 7.张景,《汽车工程手册-试验篇》,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05-01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从整车、汽车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出发,从实验测试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在全面学习了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理论后,通过实验了解汽车的设计思想,尤其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了解汽车设计的方法和要求,为学生灌输理论来自实践,且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汽车系统的测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实验方法上树立系统的观点,熟悉从理论设计到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各个零部件、总成和整车的设计、实验方法和依据的基本标准,使学生树立产品全局的设计思想。熟悉各种专业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了解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备的设计方法,从实验的角度全面把握汽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巩固所学的有关理论和汽车结构知识。 三、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章:汽车整车性能测试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掌握汽车的动力性能测试、汽车经济性能测试、制动性能测试、平顺性能测试、汽车操纵稳定性测试实验、汽车的噪声测试、汽车排放测试以及汽车外形、风阻及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使用的设备。

《有机化学实验(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性质:专业实践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本科班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 二、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实验》在整个有机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师范本科化学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基本操作包括:有机化学常用仪器的选择和装配,加热和冷却,有机物的洗涤、干燥,过滤和重结晶,萃取和升华,回流,蒸馏,分馏和水蒸气蒸馏以及熔点、沸点的测定等,此外还要学会折光率、旋光度的测定及显微熔点测定仪的使用。 学会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定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基本操作包括:有机化学常用仪器的选择和装配,加热和冷却,有机物的洗涤、干燥,过滤和重结晶,萃取和升华,回流,蒸馏,分馏和水蒸气蒸馏以及熔点、沸点的测定等,此外还要学会折光率、旋光度的测定及显微熔点测定仪的使用。 学会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定方法以及简单的测试。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 四、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70%) 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报告、基本操作及实验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考查:(30%) 考查形式:本学期实验课开设过程中随机抽取3-4个实验,实验课结束前考查。 (3) 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70%) + 实验操作考查(30%) 五、实验项目、学时分配情况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一、甲烷的制备及烷烃的性质 目的要求: 1、学习甲烷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 2、验证烷烃的性质。 实验内容: 烷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般情况下,与强酸、强碱、高锰酸钾、溴水等不起反应,但在光照下,能发生卤代反应。 甲烷是烷烃的主要代表物,在实验室中,甲烷可由醋酸钠与碱石灰作用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