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广西柳州征缴进城费热点概述

广西柳州以盛产名贵木材闻名天下,但最近柳州因其将整座城市用9个收费站围起来对外地车辆收取“进城费”,经2011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而成为“明星城市”。

这里所谓的“进城费”就是外地车辆进柳州要缴纳的路桥使用费,柳州本地车辆要办年票,外地车辆进柳州则要按次交费,并且外地车辆在柳州停留是按时间计费的,交一次费只能管用48个小时,过了这个时间,就要以48个小时为单位再缴纳出城费。例如开小轿车来柳州探一次亲,停十天半个月,就视同通行了柳州好几次。这样的围城收费政策,按照当地的“红头文件”规定,将执行到2028年12月31日。

司机们将计时收取“进城费”称为“柳州一大怪”,而柳州市物价局收费管理科和柳州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则指出,这种收费方式是为柳州城市路桥的建设还贷款,而且“围城收费”的批准是走过程序的,也符合《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规定。

中青报的报道引发了大量主流网络媒体的转载和网友的热议,舆论普遍持反对态度,柳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尽快研究调整措施。

相关评论

@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贷款还钱是政府的事情,不能完全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所所长赵杰:一个城市靠收“进城费”发展,是短视的表现。

@现代快报记者:柳州虽然偏处一隅,但按小时计费的围城收费,却准确地点到了中国路桥收费政策的痛处。

@网络资深评论员侯文学:公路养路费已成历史,二级公路收费正处在取消中,那么,缺少现实和法律支持的“进城费”,也应该取消(事实上很多城市早已自己取消了)。

模拟题

最近《中国青年报》曝光了广西柳州市独创的机动车“进城费”,广西柳州市对外来进市区的车辆要按小时收费,而且对市内的各种车辆也要收取年费。你是否赞同柳州市对机动车收取“进城费”?请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参考解析

我不赞成柳州市对机动车收取“进城费”,具体理由主要有两点:

第一,《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不能作为柳州市收取“进城费”的充分依据。虽然《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有“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原则性规定,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路桥都能被无条件收费。《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只规定“对利用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用于偿还贷款或者集资款”,并没有规定整个城市的通行都可以收取费用。而且该条例施行于1996年10月,当时还未实行燃油税改革,事实上2008年底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公路养路费等收费项目,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均不得设立新的与公路、机动车辆等有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柳州从2010年6月开始按车辆驻留时间收取进城费,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既收燃油税又收路桥费涉嫌重复收费。

第二,城市道路建设的费用应主要由地方财政出资修建,由税收来支付。上世纪80年代“收费还贷”模式在广东兴起的时候,各地政府财政收入的确较少,修路铺桥力不从心,但现在,各地政府财政收入普遍连创新高,政府财力相对丰盈,单是附着于车辆之上的各种税费(燃油附加、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就已经规模可观。城市道路建设应该主要由地方财政出资修建,因为城市道路建设属于民生工程,而且这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政策的应有之义。

总之,虽然“围城收费”有助于柳州市政府能够收回贷款修路的成本,有助于控制柳州城内的车流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但从整体而言属于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柳州的城市形象,而且影响了投资环境。我认为柳州市政府应当践行执政为民理念,争取多方筹措资金,督促物价部门和柳州市城投公司重新设计收费数额,尽快取消按时段收滞留费,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收费方案。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快研究现行立法规定的不足,适时变现行《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为“政府收税,投入公路”,明确政府从税收中进行专项投入是路桥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彻底革新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模式。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交通拥堵费再引争议

从2002年至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都相继传出要征收“交通拥堵费”,但最终都在争议中销声匿迹。面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曾数次不了了之的“拥堵费”重被提及。

2011年9月1日,北京市发布“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规划中提出将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鼓励居民选择公交出行。

征收交通拥堵费,是北京讨论多时的话题之一。早在2010年4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题为《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的文章,建议北京尽早研究交通拥堵收费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010年底,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意见稿公开征求民意时曾提到:必要时,北京将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适时征收拥堵费,以及加强外埠进京车辆管理等。

相关评论

2010年底北京市发布的“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中第21条给出了“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的表述;本次“三个北京”规划也只是再次明确“为鼓励市民选择公交出行,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的态度。

寥寥数语竟然换来两轮讨论热潮,业内对此普遍认为,公众对于拥堵费的提法普遍表示理解,毕竟北京恶劣的交通环境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但透露信息较少也让公众对于拥堵费的收取方式及费用的后续用途画上了问号。

“之所以讨论不断还是源于至今尚未有最终的方案出台。”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欧国立对本报记者表示,结束公众的质疑和反对讨论需要建基于科学合理的拥堵费收取方式的出台,包括收取费用多少、区域地点、时间选择、何种途径等等。

据记者了解,对于诸多质疑,北京市交通委此前曾明确表示,“相关规划方案正在研究制定当中”;而对于拥堵费收取的技术手段,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则普遍倾向“技术成熟可顺利应用”。

而就各界普遍对“拥堵费收取后的使用”表示担心,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彭刚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新立税费收取、使用的透明监督至关重要。

“这也是在一项政策实施后得以顺利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彭刚强调,当前首都的机动车保有量必将为政府带来一笔可观的拥堵费,如将其合理使用于公共交通的继续完善及维护也许可以为大多数公共交通参与人所接受。

——中国经济时报

模拟题

2011年9月1日,北京市发布“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规划中提出将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你是如何看待交通拥堵费的?

参考解析

交通拥堵是全国各大城市的通病,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提出将研究制定重点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收取交通拥堵费的热议。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全面的看待。

第一,交通拥堵费是指在交通拥堵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汽车拥有者的数量却与日俱增。为了保持交通供给平衡,减少交通需求便势在必行了。堵车费可谓是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交通拥堵费的收取方案一旦实施,将可能大大改善城市的道路交通环境以及城市空气质量。

第二,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城市规划欠合理。随着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规划的遗留问题愈加凸显,道路交通线路设计方面只能在路口标志设置等细节上进一步改善,其他改善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操作性不强;其次,道路交通路线的设计欠科学,交通管理部门措施力度不大。某些城市的道路设计与区域定位不相吻

合,区域定位模糊,加上道路施工、交通管制等,虽然出台了诸如摇号、限号等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环节效果,但是拥堵现象仍不能根本解决;最后,司机、行人的道德素质不高。目前,司机见缝插针,宁抢一秒不停三分的开车作风无处不见,这种行为同样也是交通拥堵形成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三,收取交通拥堵费前,要全面收取道路拥挤费的可行性。如收取交通拥堵费的公平性、罚款费用的使用去向问题需要得以明确和收取费用的透明度等问题都应考虑其中,只有考虑、周全部署,才能安抚群众之心,实现群众满意的效果。

第四,收取交通拥堵费并非完全之策,相关部门应大力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一是提供充分的公共交通。公交、地铁、轻轨包括自行车各种公共交通易乘、舒适、畅行,相信很多人会自愿选择公共交通。二是提高司机及行人的素质,建立一个有秩序的交通环境。如果道路上的司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列队前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不抢车道,道路交通必将畅通很多。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直击“被就业”

事件概述

在当今高校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其中大多是大家都已经熟悉的“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而现在网帖曝光称也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中国一些大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毕业生抢手,要求学生毕业后就“就业”,若不能证明自己就业,就会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比如不能得到毕业证等等。也有学校自己想办法弄到一些企业的虚假证明,给毕业生开出就业证明,而学生自己被蒙在鼓里。

模拟题

你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被就业”现象?

参考解析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校存在着大学毕业生“被就业”的现象,但是,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这反映出三方面问题。

其一,教育部门对就业率造假的查处不严格,纵容高校的造假行为。

虽然教育部门早就有“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通知与规定,但近年来鲜见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核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胆大妄为,甚至公开交流造假经验,“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被就业”是政绩工程的异化形态

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

其三,“被就业”掩盖了实质上的就业难,可能造成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误判。不能说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而且,如果循此数据判断中国经济社会的话,难免产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的误判,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被就业”的出现,引发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高等学院作为教育使命的承担者,更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如实的呈报,更应该通过有效的渠道和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广泛就业,以实际有效的行动解决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真正关怀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才是学校的旨归和宿命。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关的举措,一旦接到举报立即开展调查,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严厉禁止此类情况的再度发生。人保部等相关部门、各所高校都应该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决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被就业”现象得以放任。“被就业”的学生要要求学校按照国家政策妥善的办理自己的档案关系,采取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西湖申遗成功

事件概述

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所谓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西湖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西湖的秀美山水能保存至今,历史上的保护治理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自9世纪白居易对西湖开展大规模治理和疏浚之后,历代城市管理者还曾对西湖进行过20余次规模大小不等的疏浚工程。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末,杭州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疏浚治理西湖水域、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和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的举措,使西湖整体面貌不断得到改善,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以此为时间节点,西湖保护得以进一步完善。

来自杭州市的消息称,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六个不”。一是“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自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西湖免费开放”,迄今已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共130余处,是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今后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二是门票不涨价。对因文物保护需限制客流量的灵隐、岳庙、六和塔、虎跑等景点,承诺门票不涨价。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五是文物不破坏。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

模拟题

西湖申遗成功,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西湖申遗成功可谓“十年磨一剑”,从1999年申遗工作启动算起,杭州市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西湖申遗的工作,最终于近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功申遗。我认为西湖申遗成功,不仅是杭州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国的骄傲,是对我们这些年来保护自然人文环境,进行景区保护性开发工作的肯定。

西湖申遗成功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促成的:

第一,西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致,是我国乃至世界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列入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突出“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空白。

第二,当地政府出于对西湖的保护,在长期的申遗工作中,特别重视西湖的保护管理和重点整治。2008年起,杭州市又对西湖十景、西湖文化遗存、西湖周边环境等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进行了重点整治,使西湖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的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此外,为推动西湖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杭州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西湖的全面保护确立了法律保障。

第三,“还湖于民”的理念,让城市与景观零距离,突出了西湖的独有魅力。自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西湖免费开放”,许下了一个“还湖于民”的诺言。数据显示,迄今已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共130余处。申遗成功之后杭州政府提出“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如此承诺与保证,让西湖更加亲近城市,亲近民众,真正实现了城市与西湖的合二为一,深化了西湖的综合保护,提升了西湖景观的独特价值。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西湖申遗成功既是荣誉又是责任,申遗之后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慎重研究加以解决。例如如何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西湖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如何加强游客管理、开展景观要素监测、保护山际轮廓线、科学控制相关发展项目;如何解决西湖的管理资金的到位与票价不涨之间的冲突等等都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妥善加以解决和完善。让美丽的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的公务员视角

对于公考面试中的公务员视角主要有两种的表现形式:显形视角及引申视角。下面将结合真题详细为大家讲解这两大视角在面试中的运用。

(一)显形视角

公考面试中的显形视角是最为容易被考生所把握的。公务员考试主旨是选拔官员,即未来的人民公仆。在考场上,你不仅是一个考生,更是一位预备公务员。所以在公务员面试中,更加强调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服务理念等方面的考核。

例如“你考上了公务员,让你到基层锻炼2年,条件很艰苦,和你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你的亲友觉得你很不值得,你怎么想?”在这道真题中主旨就是考察考生的人生价值观。此题回答的重点则是,考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深入基层踏实工作,并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假如考生本身不具备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则很难答好这道题目。

(二)引申视角

随着公务员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演变,考试题目越来越具有迷惑性。出题者巧妙的将要考察要素隐藏在考题中,这就需要考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深入挖掘出考题中深层考察要素。

例如在真题“西南大学毕业供需见面会上,某公司开出10万元年薪招聘清掏化粪池业务员,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如何选择?”该题目虽然询问你将如何选择岗位,实则在变相考察你的人生价值观。在该题中,考生则可在肯定行行出状元的前提下,分析大学生择业时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情况,又要和长远的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毕业生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主择业观念,积极参与竞争,在择业中,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见解,要从就业的型势、国家的需要、自身的实际情况、事业的发展来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择。

再如真题“在金钱、权利和地位三者之间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很多考生在看到该题目的时候,冥思苦想究竟该如何为这三者排序。排序情况无非有三种可能,该题考察的重点并不是如何排序,而在于你为何做这样的选择及如何在工作中利用这三者为人民谋利益。基础较好一点的学员能做到将答题重点放在“为何这样选择”。但我们在思考中要注重延伸思考角度,不能仅停留在题目表层思考如何排序和为何排序,而要想到作为一名官员如何利用金钱、权利和地位为民办事,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仅凭空喊,而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当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拥有这三者时,能够更加及时更加便利的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所以说这三者排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待这三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考题的考察要素。

广大考生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不仅要多储备热点和提升答题技巧,更要在思考角度上树立公务员意识。只有从公务员角度思考问题时,才能准确快速作答,并获得较高的分数。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技巧:提升条理性

在公务员面试中,答题具有有逻辑性,也是说话有条理,可以令考官快速清晰的提炼出考生所要传达的题点,不会产生误解,从而增加面试胜出几率。所以提高自己答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对我们提高面试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回答问题时总是想一股脑地把什么都告诉考官,生怕考官听不明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每至于此,心里也就愈发着急,也就想把话说得更明白一些,话也就越说越多,每次都要“说半天”,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

理障碍,导致大部分考生失分现象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表达更具有条理性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建议考生:

首先,考生要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在回答之前确立答题主线,确定自己的答题内容紧紧围绕于此。考生只有明确自己要说的东西是什么,表达才会连贯、有条理,考官才会觉得考生的回答逻辑性很强。布局好答题框架和思路之后,然后在说话之中按照顺序落实。

第二,答题时可以采用“列点”方法。利用“第一、第二、第三”“一是、二是、三是”等字眼来回答,可以让考官觉得考生的回答层次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强。胡锦涛主席发言时经常会说“我们的原则是,1、2、3、等。大部分领导人在答记者问时,也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令自己的表述更加清晰全面。

第三,文字简练明确,不过多赘述。对于逻辑性和条理性特别差的考生,答题时可以“单刀直入”,是什么就说什么,别费口舌去作“背景介绍”。此外,多用用“只有…才…”“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把所要说的内容串连起来,具有连贯性才显的具有逻辑性。

考生在备考面试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去训练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说话的条理性。在这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平时多参阅具有逻辑性的文章,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可以将所阅读文章归纳出要点和难点。通过这种训练,不仅能提高学习的能力,而且对平时我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归纳推理能力都有非常有益,经过一个时期的有意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会大大提高。

第二,要勤于思考,多联系逻辑思维。思考为什么(因果关系),思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做出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寻找合适的、充分的理由。每当我们需要了解和解决某件事时,都去认真分析其因果关系,一次又一次,考生会发现,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抓住一切机会讲话,锻炼口才。可以找到辩论能力强的人,经常就一些观点话题进行辩论和探讨。每天训练自己“三分钟演讲”一次或“三分钟默讲”一次。此外,平常说话要留心留意,要有表达好的意识。

逻辑是进行正确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面试中获取高分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条理清晰有助于获得考官良好的印象。反之,逻辑混乱,往往使思想陷于混乱的境地,容易增加紧张情绪,不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提高答题条理性需要平时多加训练,不断总结答题规律和经验,熟练运用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即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技巧:战胜“假大空”

在总结近几年面试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考生的答题表现,发现了考生答题时出现“假大空”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考生片面追求以“情”感人。有些考生过分追求完美,一味强调以“情感”动人,但表达出来的意思过于发散,答题没有逻辑性和实质内容,令考官感觉很不真实。同时,考生为了通过面试,十分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一心想达到语出惊人的效果,过多地引用名人名言以及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却忽略了对问题的实际分析,也没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使得整个答案如无根之浮萍,空有虚表毫无实质。

第二,考生作答时引用的政策理论与考题本身不能做到紧密结合。出现的一般情况是,考生在作答题目时,想引用相关的政策理论,但是对题目中的问题定位、试题解答的落脚点、答题语言等把握不准,引用相关政策理论的衔接不畅,出现了答题时没有针对题目中的问题作答,而盲目拔高、过度引用理论政策的现象,使得整个答案像是生搬硬套地拼凑而成,而不是考生真实的想法。

第三,考生对自身定位不准,面试岗位工作职责不明确。考生把握问题无定位,答题立场不明确,不能真正地做到从公务员的角度出发,站在政府的立场来全面考虑。而且,考生对自己报考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不清楚,在答题时凭空想象,甚至出现一些很可笑的常识性错误。在考官眼里,这种答案完全与实际脱节,显得十分虚假。

如何克服以上考生作答题目时出现的“假大空”问题,是考生回答好面试题目的关键。华图的面试老师给出了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保持面部表情自然和眼神真诚,答题语言真实流畅,态度要诚恳。建议考生在答题时适当加入个人的情感,做到真诚感人。

第二,考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试题中的关键词,对各个关键词分层进行阐述,再逐步深入引用相关的政策理论,避免从关键词展开直接过渡到相关的政策理论。需要考生引用政策理论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用自己惯用的语言来解读引用的政策理论。同时,为了保证自己观点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考生还可以在引用政策理论中,加入自己有独到理解的实例。

第三,考生要对自己有整体、清晰的认识,对报考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有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使考生对自己有个整体把握,从而在答题时做到真实可信。考生可以通过浏览报考岗位的官方网站、向身边人询问等方式熟悉掌握所报考岗位的特点,尤其是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所需专业技能。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考生要突出重点、亮点、特殊点,不要流水账式的泛泛而谈。

第四,考生站位要准,真正站在公务员的角度、政府的立场来作答题目,而非学生角度、群众的立场以及批判揭露社会现状中的问题等角度。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15元接待餐

热点概述

据2011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6年来实行“15元接待餐”,来人来客,一律在乡政府机关食堂就餐;每人每顿,无论领导客商,标准只有15元;抽烟不发整包烟,喝酒就喝自制桂花泡酒。

据仁寿县珠嘉乡党委书记彭安全介绍,2005年5月彭安全来到珠嘉乡任党委书记,当时乡债务高达600多万元。每年几十万元的招待费用中,接待上级领导占10%,接待上级部门和友邻单位占30%多,接待招商引资占50%多。乡党委提出从压缩接待费入手解决“债务危机”。

6年过去,珠嘉乡领导和机关干部迈过了面子关、人情关,从“很不习惯”到“习惯了”,再到“不这样做反而不习惯”。一条乡党委制定的新的财经纪律就这样坚持下来。

采用新制度后,珠嘉乡一年的公务接待费用仅十万元左右。2005年至今,乡政府没有新增债务,贷款利息也是每年结清。据统计,6年间,乡政府连本带息偿还债务近500万元。

经过媒体报道之后,“15元接待餐”一时成为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新闻之一,这项廉政之举受到媒体和专家的普遍好评。

相关评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石志夫:各级财政对于公务接待虽有规章,但是其约束力不强。虽然有些地方和部门基于级别,给于消费差别限制,但对于具体每一笔额度内的消费却缺少监督和审核,因而形成事实上的消费无限制局面。[1]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公务接待是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在国外,凡是公务接待,必须要经过公共财政预算,然后向公众告知后才能支出。而在国内,类似意识相对非常单薄。仁寿县珠嘉乡推行的“15元接待餐”,应该给予肯定,也值得推广。[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焦建国:公务接待的核心是财政制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腐败都是财政的腐败,没有严格控制的职务消费就成为腐败的渊源。要让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3]

模拟题

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6年来坚持实行“15元接待餐”,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赞扬。请谈谈这对于治理“三公消费”的启示。

参考解析

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坚持6年之久的“15元接待餐”,不仅减少了公费开支,把钱用在改善民生的“刀刃”上,无形中也提升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优化了投资软环境。“15元接待餐”的实践表明,只要从反腐倡廉、关注民生的高度来认识,并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三公消费”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

“三公消费”耗费财政资金巨大,最近几年“三公消费”一直是民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三公”经费的公开,中央单位的公务接待消费多多少少给公众画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而地方政府的公务接待消费却犹如一个无底的“黑洞”无从探知。珠嘉乡坚持推行“15元接待餐”的实践给我们治理“三公消费”带来了诸多启示,在我看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并拿出决心。珠嘉乡的“15元接待餐”能坚持推行,与乡党委书记的重视和勇气、与原县委书记和新任县委书记的强力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刹住“三公消费”尤其是愈演愈烈的吃喝风,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下发了不少文件,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像珠嘉乡领导班子那样勇于迈过面子观、人情关。这启示我们在“三公消费”的规范过程中要拿出决心,不能前怕狼、后怕虎,不能顾及“面子”和怕“得罪领导”,要通过切实的行动取信于民。

第二,坚持制度化、公开化,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在珠嘉乡机关食堂的墙上挂着两个账本,一本是乡干部用餐每日登记册,另一本是乡政府接待登记册,每一次接待对象的职务、人数、时间、开支经费等都一一登记在册,并由负责接待的干部审核后签字生效,乡政府坚持把账目表贴在机关门口,方便干部和群众监督。这启示我们在“三公消费”的治理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规范而细化的制度体系,使得接待费的标准以及审批、监督、公开等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同时要加强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把公务接待管理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的必查内容。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节约、公开、反对奢华并接受公众监督的原则,要求县以上政府定期公布“三公”经费,“三公”消费应当采购中低档的货物和服务,不得采购奢侈品、建豪华楼等,这些制度设计如果得到落实,既可以从源头上收紧公务支出的闸门,也能够为各地各部门提供更为强劲的公务消费改革动力。

珠嘉乡坚持实行“15元接待餐”,把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特困群众救助和产业结构调整当中,这种用实际行动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做法值得肯定。治理和规范“三公消费”需要“15元接待餐”这样的实际探索,更需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制度的设计和机制的推动,只要各级政府部门拿出决心和勇气,积极付诸行动,“三公消费”这样的行政难题一定能够治愈。

2013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马路“陷阱”

热点概述

近日多地发生路人跌进马路“陷阱”受伤甚至死亡的事件,还有的人走在路上被莫名“电死”,引发众多市民的痛惜和质问——熟悉的城市为何变得如此没有安全感。

8月14日哈尔滨市南岗区辽阳街90号附近路面突然塌陷,4名路人坠入路面塌陷处,最终2人抢救无效不幸遇难;10月20日上午,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民街与政府东路相交处,人民街蔬菜市场门口正前方出现大面积路面塌方,一辆三轮和数名人员陷入坑内。接到报警后,固原市消防支队立即出动3辆消防车、30名官兵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有4人被救出;近日,大连一名18岁的学生掉入人行路上的塌陷处,虽很快被救出,但受伤严重。

频频发生的马路塌陷事件引发群众热烈讨论,更感慨面对马路“陷阱”感到平日出行步步惊心。

相关评论

《多地连发马路塌陷致行人丧命无人被追责》:“手足无措”的城市管理者和“心不在焉”的建设者,希望你们找出塌陷问题的根源所在,做好亡羊补牢的善后工作的同时,也做好提前的预防工作,让人毫无顾忌地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1]

《多地连发路陷哈尔滨8天7起行人丧命为何无人担责》:屡屡发生的悲剧拷问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市政部门应更加重视人们生命的价值,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尽可能周全细致、保证质量,不能把事故原因都归于“意外”,如果始终没有人为“走路死”负责,那么城市建设质量就难尽快提高。[2]

《哈尔滨8天7起路面坍塌致死2死2伤》:相关道路、线路的产权单位应对地面及地下附属物经常性检查检测,形成制度,责任到人。防止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互相推诿。[3]

《哈尔滨上演“步步惊心”地面坍塌频发倾车害命》:城市建设、城市现代化的脚步加快了,但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就算只做表面文章,也请先把路上的补丁填平,请先把人行道上的砖块铺好,请先把无盖的窨井盖严……,请城建者把犄角旮旯的小问题先解决,再去给城市缝制光鲜亮丽的外衣。[4]

模拟题1

哈尔滨8天时间,7起坍塌事故,2死2伤,2车坠坑。地面塌陷如此频繁,针对马路“陷阱”这一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面对这种接连不断的事故,给我们正常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严重的人身伤害。这些悲剧不仅在哈尔滨发生着,在全国范围也发生多起类似的事故。它引发民众的恐慌,同样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人民的生命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社会能否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频发的事故,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部门管理不到位,没有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些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就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出现问题没有相应的人来负责,所以越发严重。

其次,相关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一些单位为了最大盈利,不惜用劣质的材料,缩短工期,建成的道路往往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只要经历过几场雨水的冲刷,塌陷就会出现。

再次,道路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做好防护和维修工作。道路本身就有很大的损耗性,所以及时的防护和维修极为重要,部分路段正是缺少定期的做好排查和维修,才会发生这些悲剧。

最后,安全监管不到位,路基被挖空。道路监管部门应对整个道路建设做好监督工作,对路基被挖空的现象及时制止。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来发展城市,所以个别工程队都把路基挖空,而这带来的结果也是惨痛的。

以上种种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对此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第一,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做到专事有专人,专人有专责。建立职权问责制,出现问题有专人负责,而不是一味的相互推诿。这样可以提升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度,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做支持,我想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证。

第二,政府严把质量关,对于偷工减料的工程不予批准。道路安全,与人们息息相关,只有信得过的工程才能建设安全的道路,才能给民众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人们才会安心的走向康庄大道。

第三,相关部门要对道路进行定期防护和维修。道路的检查,极为重要。对出现轻微塌陷的路段,及时维修,可以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只有这样也能降低道路风险。

第四,加强安全监管。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整个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出现违反规定的施工单位给予严厉处罚。不能一味的建设城市而忽略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只有人民走在放心的路上,才能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回报。

模拟题2

你是城市道路建设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领导派你和同事到医院慰问马路塌陷受伤的群众,但是你们刚到医院就遭到伤者家属的强烈指责,情绪十分激动,引起了群众的围观,这时刚好有记者前来采访,请问你该怎么处理?你如何安抚情绪激动的伤员家属,把考官当成伤员家属,请现场模拟一下。

参考解析

面对情绪激动的伤员家属,及众多的围观群众和前来采访的记者,我应该立即保持冷静,跟同事配合好,沉着应对这种混乱的局面。

首先,我会安抚伤员家属激动的情绪,请他们先冷静下来,并告知他们我会耐心的倾听,有什么问题和意见都可以跟我诉说,我也会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同时将围观的群众疏散,请他们不要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请大家放心,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查明原因并及其解决问题,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其次,会把伤情绪激动的家属请到医院相对安静的地方,倾听他们的诉说,把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好记录,劝说他们不要太难过。并向他们表明,领导派我们前来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来,而且也非常重视这个此事,一定会仔细调查原因,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我相信通过我诚恳的态度和耐心的解释,家属也可以理解我们,也请伤者安心养病,等待我们的好消息。

再次,与此同时我的同事会将前来采访的记者朋友们先请到一旁,并告知我们会竭尽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此事,为了不给公众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为了避免引起社会的恐慌,请记者朋友客观公正的报道此事,我们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给公众一个真实的、满意的答案。并且承诺一旦调查整个事件的原因后,会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此事的相关真实情况,也请他们配合我们的工作。

最后,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及各部门的极力配合,一定可以解决此事。经过这个事件我要好好的总结反思,做为一名公务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诉求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热心服务于群众,更要在突发状况下保持冷静,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人毫无顾忌地走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

各位考官,针对题中情绪激动的伤员家属的安抚工作,我会做如下模拟:

叔叔、阿姨您好,我是XX单位派来看望你女儿的,不知道她好些了没?我知道这件事来的太突然了,这也不是大家想看到的。我知道你们很难过,谁也不想一个好好的人走在路上就受到伤了。所以我们领导十分重视这件事,并对此成立了专项调查组,调查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领导正在组织调查,所以特意派我来看望你们,让你们的女儿安心养病,我们一定会把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结果告诉你们的,并且会根据规定给予你们相应的经济补偿。所以请你们放心,我代表我们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预祝伤者能够尽快康复,同时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有什么问题及时联系我,我们会尽力解决的。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指导:差异化作答赢面试一、准确定位回答出个性的你

有些考生可能存在这样的疑问:现在公务员面试提倡个性化,什么是个性化?怎样才能做到个性化?故意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个性化吗?其实公务员面试的个性化不是表现在你的奇装异服或是不同常人的举止上的,而是一种“内在”的个性化,也就是说考生的言行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有些考生可能会误认为面试答题就是一定要有理论高度,于是乎天天猛记各种领导人讲话,猛学各种古诗词,在答题的时候一分钟能罗列出好几句别人的言论,但是从考官的角度来看却适得其反,考生有思想高度、学识广博固然好,但是有些考生完全是在照搬别人,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这里提醒考生,面试一定要先认清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在语言表述上也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例如,我们目前报考公务员的考生主要有两类人群:应届生和在职人员,这两类人群特征都非常明显,应届生知识丰富,但是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比较青涩,而在职人员则相对比较成熟,所以应届生和在职人员在说话方式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备考策略,想办法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要能够有所侧重地提高自己。

二、职位系统匹配出合格的你

常常有考生问我“老师,我该怎么表现才能让考官觉得我更合适呢?”老师给出的答案就是,你首先要了解你所报考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系统对于所报考人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报考外交部的同学要尽量让考官觉得你机智灵活,而报考安全部的人员则要把你稳重的一面展现给考官,可以简单的说,面试不一定是选择最优秀的人,但是要选择最合适的人。因此,考生备考就不能千篇一律的去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不能一味的学习别人的“答案”,而是要“专业”。所谓的“专业”就是指考生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所报考的岗位职责,以及所报考系统的工作特性,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备考,而且,从近几年公务员面试的出题形式来看,“专业化”更能赢得考官青睐。

三、竞争激烈打造出优秀的你

笔试成绩发布的时候,很多考生都会存在比较复杂的情绪:能够进入面试是我始料未及的,是一种惊喜,然而接下来就开始担忧,成绩排名比较靠后,和第一名差距有十几分,翻盘的希望很渺茫,我是准备还是不准备呢?然而也有一些考生,他们看到笔试成绩的时候也是既惊喜又担忧,但他们担忧的却是,我考了第一名,第二名和我只有几分之差,我该如何守擂成功?在这里,华图网校老师们提醒各位考生,不管你的笔试成绩如何,放弃的心态不要有,在面试备考期间,不要过多去想你的笔试成绩,而是应该将其作为你备考面试的一个参考,翻盘的考生需要比守擂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查找不足,提高自己,而守擂的考生更需要有较好的心态去面对挑战,这两种考生在拿到笔试成绩后一定要根据备考时间和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提升方案,且不可病急乱投医,盲目备考。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管是1:3的面试比例,还是1:5的面试比例,最终总会有胜者,也有败者,通过了笔试不代表你的“成公”大业完成了一般,我认为,只有你充分利用备考时间,制定合适的备考方案并严格执行,在你进入考场的那一瞬间,你才完成了百分之五十,然而,最后的考场一搏也是需要你前期良好的积淀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实现的,所以激烈的竞争并不可怕,无论今天的你出于什么位置,相信只要你努力付出,都会收获一颗美丽的果实。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旅行社拒绝85后参团热点概述

近日,武汉市多家旅行社新增了一项规定:继老年人报团受限后,拒绝28岁以下市民报云南特价团。中国国旅(武汉)旅行社的张小姐称,“85后”熟悉网络,报团之前多会在网络了解市场行情与价位。即便跟团到了购物景点,多不会出手购物,导游拿不到提成。

旅行社何以做出如此古怪的规定?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嫌贫爱富是‘零负团费’的产物”。上述特价线路价格不到2000元,但从武汉到云南的机票就近千元,加上6天的吃住,价格要达到2000元左右,使得团队成为零负团,地接社必须通过购物来弥补差额。

一位经营旅行社多年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坦承:“去云南旅游,且不说6天吃住,光是双飞的机票成本就不低。”为了弥补旅行社的损失乃至盈利,绝大多数的特价团实际就是购物团,年龄超过54岁的人绝大多数已退休,缺乏经济实力且相对谨慎,缺乏购物能力。而年龄在28岁以下的年轻人因经济不稳定,购物能力同样缺乏。为了不亏本,这两类人报团时就要收取附加费保证利益。”

相关评论

@《武汉多家旅行社拒绝85后参团,无异于饮鸩止渴》:熟悉网络,报团之前会在网络了解市场行情与价位的又何止“85后”,“70后”、“60后”中的很多人同样是资深网虫。而且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老年人也加入了上网者的行列。刚过去的“光棍节”网购热潮中,就有不少老年人积极参与。旅行社防了“85后”,防得了其他年龄的游客了解市场行情吗?总不能强迫游客购物吧?

继“85后”成为旅游生力军的“90后”,对网络的依存度更高。旅行社能够无视日益壮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一直对其实施“年龄歧视”吗?“拒绝28岁以下市民”,不仅无法提

高游客的购物金额,反而是不打自招,暴露了“零负团费”的真相,旅行社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武汉旅行社拒绝“85后”参团背后黑幕重重》:靠购物来弥补旅行团费差额的做法本来就非长久之计,既损害旅游业声誉也影响旅游市场发展。旅行社应早日摒弃这一陋习,不仅要停止“零负团费”接团行为,也要减少对购物景点提成的依赖。旅游就应该是单纯的玩景点,不应该把购物点放入旅游线路。事实是,旅游服务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回头客,做大做强旅游市场。

在此方面,旅游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禁止“年龄歧视”与“零负团费”,查处违法违规的旅行社,保障游客权益,促进旅游市场的诚信经营。同时有必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导游薪酬机制,明确导游的劳动报酬和导游服务费、佣金收取比例,并写入旅游合同。唯有如此,才可改变目前导游通过带游客去购物点、自费景区获得报酬的畸形收入方式。

模拟题

曾经老人、小孩被旅行社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而现在,“85后”人群也被划进了旅行社“限行、加价”的黑名单。主要原因是,旅行社认为他们习惯网购,在旅游目的地购买力较低。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旅行社赤裸裸的年龄歧视,可谓是当前旅游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怪圈,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85后”人群往往不会在旅行过程中盲目购物,这样一来,导游和旅行社获得的游客购物回扣就会大幅降低,进而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主要利润来源。

把“85后”列入年龄歧视,是当前旅游服务行业“零负团费”愈演愈烈的结果。

首先,这是旅行社行业恶性竞争的表现。随着我国步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成为国民热衷的休闲方式之一。然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不少旅行社采用降低产品价格,以低于成本甚至不计成本的价格招揽客源,之后在实际旅游过程中,以诱导乃至强迫游客购物、消费的方式赚取利润,进而弥补前期低价揽客带来的损失。这种“零负团费”的运作方式,表面看来似乎是薄利多销,实则以牺牲游客在旅途过程中的舒适度为代价,让游客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贴心的服务,而是强制购物带来的性价比低廉的消费体验,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旅游社的信誉与形象,更会严重降低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质量。

其次,对于零负团费强迫购物,国家旅游局也设置了很多规定、检查,同时也制定了很多所谓规范的标准文本。但我国目前的旅游业机制还不完善,尽管年龄、职业歧视在旅游条列中都是明令禁止的,但是对此问题没有明确的处罚标准,导致价格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这个问题,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顽疾。

第一,旅行社应该认识到,靠购物来弥补旅行团费差额的做法非长久之计,既损害旅游业声誉也影响旅游市场发展。旅行社应早日摒弃这一陋习,不仅要停止“零负团费”接团行

为,也要减少对购物景点提成的依赖。只有旅游服务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回头客,做大做强旅游市场。

第二,旅行社应适当转变营销思路,进而适应时代的发展。针对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自驾游或自助游的趋势,旅行社可以推出一些衍生产品,如某些在线旅行机构仅为游客安排住宿与交通的自由行方式,用打包的方式以团购价出售机票、酒店与当地游等产品。这样就避免了导游在当地诱导游客购物,让游客在旅途中自由自在地享受旅行,那我想将会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第三,旅游主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禁止“年龄歧视”与“零负团费”,查处违法违规的旅行社,保障游客权益,促进旅游市场的诚信经营。同时有必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导游薪酬机制,明确导游的劳动报酬和导游服务费、佣金收取比例,并写入旅游合同。唯有如此,才可改变目前导游通过带游客去购物点、自费景区获得报酬的畸形收入方式。

相信这样一来,旅游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回归本源。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关于新婚姻法的争议

事件概述

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有关情况。解释指出,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婚姻法关于房产归属的新规一出,立马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反对者高呼新法“重男轻女,男人离婚成本太低”,有网友戏谑,新《婚姻法》是“乐了开发商,哭了丈母娘”。赞成者则认为,该司法解释给那些看着房子结婚的人敲响警钟,有利于还婚姻以爱情的本质。

相关评论

参与修法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帧在接受人民网在线访谈时表示,此次修改突出了财产问题,以往《婚姻法》对财产问题的规定比较简单,甚至就是一条——夫妻财产共同所有,另有约定除外。“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大家都有房了,家庭财产变化很大。不动产的价值高了、数量也大了,针对这个情况,应当作出补充性法律条文,弥补《婚姻法》的不足。”她说。

中国婚姻法学会秘书长雷明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透露,离婚案例中,财产和子女抚养问题是最重要的,90%的离婚案件都会有财产纠纷,而财产中最重要的就是房子。

对此有人认为是“引导婚姻过于物质化”;有人认为是对女性极大不公平,称之为“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媳妇”。更有学者认为这是“吹响了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这

哪里是结婚,明明是合伙做生意嘛,而且还没合伙就想着散伙。”甚至有网友一怒之下将所有家庭行为都“民法化”:“妻子怀孕丈夫应参照代孕公司价格付钱;过夫妻生活,丈夫要参照不法行为付价,还应更高些付钱;女方干家务,男方应参照家庭服务公司的价格付钱……”

——人民网

模拟题

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婚姻法解释(三)》。其中根据司法解释第七条的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买的房子,产权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可视为一方的个人财产”引起了广泛争议。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解析

对于新婚姻法及解释的出台,我们应该更理性、更深刻地看待分析。引起争议的条文,其规定有着对社会现实的规范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出发点和可实施性都是有充分背景和理由的。之所以引起广泛争议,无非是道德、文化上人们认识的落差造成。

新婚姻法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其背景原因。

一是市场化、高房价等等所带来的价值观的扭曲和婚姻观的不正确。毋须讳言,高而不下的房价沉默了年轻人的梦想和激情,在种种压力下他们变得世俗甚至“愤青”,择偶观正是这种心态的集中表现。“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在宝马上哭而不在自行车上笑”等等,折射出部分人对待婚姻的非理性和误区性。新婚姻法的相应条款有助于厘清界限,明晰权利,对于避免由于上述原因带来的更多争议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今年来我国离婚率连续增长,离婚案越来越多。根据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离婚案达46.5万件,较去年同期又增长了17.1%。这已经是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高增长。这是误入歧途的婚姻观的现实表现,人们忽视了婚姻的温情性,“闪婚闪离”等等层出不穷。新的司法解释更加尤其明确了离婚时对于房产等敏感重要的财产权属分配,使得法官判案有法可依,更加提醒人们将相濡以沫、白首偕老等等美好的词汇找回并在生活中得以体现。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婚姻甚至道德不能仅凭法律来约束,更应通过精神建设来正化,通过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来教育、发展和弘扬。

第一,涉及到精神道德文化领域,我们必须看到,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根准绳。婚姻中原本重视的互相扶持、互相敬爱等等核心思想,是法律无法通过条文来约束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婚姻,对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元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通过树立典型、弘扬传统等等方式,倡导婚姻本质的回归。

第二,新婚姻法在操作性上,还可能面临着种种问题。比如“房产加名税”、“第三方赠予收回”等等,在实际判决案件上,仍有一个摸索、探究的长期过程。而法律究竟能否在道德滑坡的时候止住向下的加速度,还有待后期的实践结果。

第三,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唱红歌、重孔儒等等一系列活动,是对精神文化的重新重视。在法律之前,我们也确实更应该重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有机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等等加以融合,建立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毕竟,法律不是万能的,好的法律环境还要有道德基础才能支撑。我们完善法律,更要完善道德。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沪高院通报六起

热点概述

2011年11月16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海法院执行工作和“清积案、反规避、护民生”专项执行活动的有关情况,公布了6起拒执犯罪案例,其中包括一起金山区法院当天下午14点45分宣判的非法处置查封财产案。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6月集中开展以“清积案、反规避、护民生”为主题的专项执行活动。2011年11月1日到15日,全市法院开展了专项执行活动中的第一次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共执结796件涉及农民工工资、劳动报酬、建筑工程款、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以及交通肇事、人身损害侵权纠纷等申请执行人为困难群体的涉民生执行案件,执行到位标的1864万余元。对42名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对26名被执行人实施限制出境,对45名被执行人予以司法拘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对拒执罪的追究,维护法院判决的公信力,促进审判结果的执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了媒体的高度肯定。

相关评论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叶青:当前我国的司法公信力仍然不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权威尚未完全确立。[1]

@上海市高院副院长傅长禄:尽管法院执行工作的难度仍然很大,但是全党、全社会对执行工作关心、支持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我们上海法院要紧紧抓住十六大提出的“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契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同时也要借助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把上海法院的执行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韩旭民:通常的赖账行为主要涉及这两个方面,要么有能力偿还债务,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要么是非法处置法院查封的、用于抵偿债务的财产,以达到赖账的目的。[3]

模拟题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海法院执行工作和“清积案、反规避、护民生”专项执行活动的有关情况,公布了6起拒执犯罪案例。请你对沪高院通报6起拒执犯罪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解析

沪高院通报6起拒执犯罪案例,是我国各地司法机构严惩拒执犯罪、加大执行力度的体现,有助于各地法院“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多年来,“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在第313条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正是对执行工作中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行为所作的强制性规范。“拒执罪”是克服执行难这一痼疾的利剑,但因立法规定较为模糊、事实认定难、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原因,现实司法实践中真正以拒执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为数较少。由于对触犯拒执罪的行为打击不力,不少被执行人得以长期赖帐、逍遥法外,严重损害了法院的司法权威,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上海各级法院依法惩治规避执行的行为,对有能力履行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的,依法采取强制申报财产、媒体曝光、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有助于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权益,有助于促进执行的顺利推进。

要促进各地法院实现从“执行难”到“拒执难”的转变,我们要总结上海法院惩治拒执案件的经验,动真格加大被执行人的拒执成本,有效遏制拒执行为的孳生。目前,在司法实务中,如何更好地适用拒执罪、缓解“执行难”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和困惑,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拒执罪的适用:

第一,完善立法规定。应当完善现行的拒执罪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有执行能力但拒绝执行”的认定等作出必要的、明确的规定,对追究该罪刑事责任的条件限制适当放宽,以利于司法机关根据司法个案的不同情形恰当地适用,同时加大量刑幅度,可以将现行的罚金附加刑由单处修改为单处、并处同时并备的双罚。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拒执罪的诉讼程序,可以将拒执罪改为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刑事自诉诉讼程序,以调动申请人对被执行人进行监督和调查的积极性,节约司法资源。

第二,健全联动机制。应加强法院、公安、检察机关的沟通和联动,使其按照刑诉法规定的分工切实履行司法职责,可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对拒执罪开展调查、取证的统查、协助机制,强化协作意识,形成执行合力,提高执行威慑力。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可以联合出台统一的操作规范,使各部门在处理拒执犯罪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法院执行工作,尤其是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将一些拒执罪典型案例加以宣传,在社会上形成服从、协助、支持法院执行工作的良好风气,构筑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秩序。

总之,上海高院严惩拒执犯罪、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拒执罪”发挥出应有的惩罚拒执行为的威力,各级人民法院也应加大对“拒执罪”的打击力度,树立起人民司法的权威,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律的公正和效率。当然,增强拒执罪的适用范围和可操作性不等于重刑主义,刑事责任的承担也并不能替代民事责任的承担,在司法实践中要高度关注正确、有效地适用拒执罪,使拒执罪的适用真正发挥维护司法权威、教育群众的作用。如何使拒执罪的司法适用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仍需要立法上的改进以及司法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关注乡村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