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摘要:在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学形成了多个学科意义上的认识论传统。最早形成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与主观主义认识论建基于近代哲学的预设主义,至今仍是社会学家认识社会和构建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到20世纪中后期,基于哲学相对主义和经验主义形成了相对主义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传统以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和解构主义认识论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进入主流社会学的视野。以布迪厄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家为超越过去的客观主义一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做出巨大努力,虽然最终没有逃脱偏向于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宿命,但持续多年的这种努力使反思主义渐成一种新的认识论传统。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界,由郑杭生先生等人提出的社会互构论以新型现代性为现实基础,对以上社会学认识论传统进行了批判性吸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社会与获得理论知识的路径。

关键词:认识论传统;预设主义;建构主义;反思主义;社会互构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4-0086-10

社会学理论有元理论和本理论之分。其中,社会学的元

理论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讨社会学理论的自身结构,处理社会学中有关“真”、“客观性”、“验证性”和“社会现象本性”等问题,也就是处理社会学研究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上,与浩如烟海的社会学经验研究相比,甚至与社会学本理论研究相比,有关社会学元理论的讨论少得可怜。社会学的本体论直接受限于其哲学预设,社会学可以讨论的空间相对狭小,研究较少尚可理解;但社会学认识论立足于本体论,直接决定着社会学者认识社会的基本视角、价值取向和认识逻辑等,在决定社会学学科性质和研究传统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社会学必须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一、社会学认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学研究史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的讨论寥若星辰。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可能就是,实证主义社会学形成最早,而且“一统天下”时间太长、影响太大,导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界以近代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坚信社会学是科学的,社会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层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确定的、唯一的,从而使相关讨论的空间和激情基本丧失。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冈是,很多社会学家以为,数千年的哲学史没有回答的问题要远多于已经回答的问题,正如乔纳森,特纳所说,“思辨理论通常沉陷于重大的哲学问题,而使理论的建立停滞不前-我想,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将存在下去,因为它们是

无法解决的”。故而社会学不再参与哲学层面思辩理论的争论,哪怕是与实证主义社会学最相关的科技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讨论也避而远之。但是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沦是简化式的预设还是同避式的做法,其缺陷都日益明显,“从古典时代开始,社会学就不能将自己的元理论与哲学的思辨理论加以区别分辨,把本属于自己的元理论研究扔给了哲学的思辨领域,造成了社会学的理论根基与社会学的研究的相互脱节分离,这显然是理论研究上的严重失察”。

毋庸置疑,社会学不能超越学科界限去参与哲学层面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争论,但由于一个是社会科学的母科学,一个是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哲学与社会学两者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哲学层面的一切争议必然会直接映射到社会学层面、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直接指导着研究和认识工作的开展,社会学者囚研究需要却无可回避,必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讨论社会学认识论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社会学认

识论的具体范畴,也就是说社会学认识论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兴起后,认识论成长为独立的哲学大系,主要研究如何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识主体怎样去把握认识客体等问题,并且出现了经验论、唯理论、怀疑论、不可知论和可知的反映论等哲学认识论传统。在哲学认识论

的指导下,社会学家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主体自身的内部关系等问题上进行过许多探索,但这种讨论一直与方法论纠缠不清,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方法论只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部分,认识论离开方法论就被会抽空,没有独立内容和可资谈论的对象。实质上,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认识论一般被定义为“关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者是“研究知识以及信念的证明的理论”,或是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能力、发展过程及检验标准的理论”。它关注的是谁在认识、认识什么、认识活动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认识过程是怎样推进的等问题。方法沦则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主要研究通过什么样的研究程序来进行认识和检验认识结果。

基于以上区分,我们认为社会学认识论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认识的前提问题,即在哪种前提预设下开展认识活动。对社会学家来讲就是在认识社会性对象之前,对本体论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如认为社会是客观的,则社会优先;如认为社会是主观的甚至是虚无的,则个体优先;如对两者优先性不做选择,则可能属于哲学认识论中的不可知论或相对主义、经验主义,甚至可能是彻底的解构主义。

二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其生存境遇或实践过程中与作为客体的社会性对象之间

的互动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社会学者应当秉承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从事研究工作――是价值

中立还是价值相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社会学者认识社会的价值诉求、演进逻辑与主要目标。

三是认识逻辑问题,即认识社会性对象的逻辑顺序应当如何展现的问题。认识是主体对社会性对象的体验、认知、反思的过程,从什么角度出发进行认识,经过什么顺序,最终落至什么层次,就是研究的切人点或者说逻辑顺序,它是认识论的自然展开。在社会学本理论的创新和所有的应用研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几个基本的认识逻辑顺序――停留在宏观、由微观至宏观、停留在微观、从中观出发融合宏观与微观,以及解构一切的文本叙事,等等。认识的逻辑顺序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交接处,在逻辑顺序之下形成的科学研究顺序等就是属于方法论的具体范畴。社会学家F.林德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界理论流派众多,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方法论旋律,没有统一的节奏、次序和形式,形成了“多元散乱”、“群龙无首”的局面。事实上,无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与否,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都会对以上三个认识论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回应。从认识论层面来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今流行的社会学理论都不是“多元散乱”的“噪音”,所有的理论与研究活动中都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内在的认识论红线贯穿始终,从而使它们都分属于几个不同

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

二、预设主义认识论传统

在认识论方面,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派,其中理性主义认识论开创者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是)”为基点,着手建立以人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到达本质的本体论。与经验主义完全取消本体论的做法不同,理性主义认识论建立在“世界有本原”这一基本预设基础之上,这成为近代所有社会科学认识论的原初起点。在社会科学领域内,预设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验为基础来确定合理的目标,以逻辑为手段形成合理的形式,以元理论为根基进行合理化的保证。在社会学层面上,预设主义认识论传统承认理性主义哲学的本体预设论,预设个人与社会这两者必有其一具有实在性。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实在性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传统和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

(一)客观主义认识论传统

西方社会学最早形成的是以哲学预设主义为前提,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传统。与自然科学类似,这一认识论传统直接源自于科学哲学,自孔德始,在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识社会的逻辑,是社会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认识论传统。

客观主义认识论建基于社会唯实的本体论预设之上,以

客观的社会存在具有优先性作为基本预设从早期以迪尔凯

姆为先驱的社会学对社会事实的高度重视,到帕森斯基于结构主义的结构功能分析,客观主义认识论都认为个人虽然重要却无研究的意义,独立存在的社会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社会是千真万确地现实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社会本身独立于个人、外在于个人、优先于个人,社会存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且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规范着个人行为,社会存在及其变化必然并且只能从社会层面来加以解释。

由于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人而发挥作用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主张研究者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秉持“价值中立”的认识理念。正如迪尔凯姆所言,“必须将社会现象看作是社会本身的现象,是呈现在我们外部的事物,必须摆脱我们自己对它们的主观意识,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的外部事物来研究”。此后,持价值中立论的学者都认为研究者应自觉地克服既定的社会立场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使“探究和调查结果所得到的结论独立于研究者的种族、肤色、信念、职业、国籍、宗教、道德准则和政治倾向”,“独立于他可能有的任何主观因素、任何个人愿望”。为了保障认识者的价值无涉,客观主义认识论还在认识方法上发展出大量的保障机制,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传统。

在认识逻辑上,为了保证个人价值无涉并且真正科学地

认识社会,客观主义认识论形成实证主义研究视角,即认为要用科学态度和实证的认识工具去认识社会,并且经过归纳总结和抽象上升为理论认识,这一认识逻辑后来甚至成为西方社会学界尤其是美国社会学界的基本共识譬如,社会学家沃德曾调查了约100本从1950年起出版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并对有关社会学理论的定义作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有74%的定义认为,理论必须能够是经验上可以验证的假设(而不是理论本身必须可以验证)。

(二)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

以哲学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传统为基础,社会学形成了以个人为巾心的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这一传统成形于韦伯时代,它在社会学发展的早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大放异彩。正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大发展,才使个体一整体、客观一主观、宏观一微观等认识假设形成鲜明对照,使预设主义社会学认识论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展现。

主观主义认识论建基于社会唯名的本体论预设基础之上,它的预设以个人为基础,正如韦伯认为的:“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这一认识论传统坚持组成社会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社会只是个空洞的形式,诸如国家、宗教、社会、文化、结构、制度等范畴都不具有实体意义,其意义只有通过个人及其行动才可得到理

解,不能由自身来解释其存在和变化。

由于认识过程围绕个体行动在个体层面展开,因此作为个体认识者的认识行为必然是价值相关的。韦伯强调“价值中立”的重要性,但他所说的“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中立,即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并且“无条件地使经验事实的确立……与他自己的实际评价保持分离”。但“价值中立”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划清确定经验事实与实践评价判断的界限。因为严格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如果故意为之,它“会引起逃避对重要的然而是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以至没有明确的道德义务而难以进行研究”。在认识论层面,包括认识视角、认识材料的选择甚至是认识结果的运用等都不可能是中立的,所以韦伯说,对于研究者而言,研究对象“宛如海滩上的卵石在等待着被拣拾”,到底哪一颗卵石会被拣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通过它去打量世界的精神眼镜”。没有价值思想,研究者便不能获得“对特殊现实的真正认识”。

主观主义认识论形成了人文主义的认识逻辑和研究视角。主观主义认识论反对客观世界论,坚持意义世界沦,认为社会世界与自然界完全不同,它由充满了主观意义的无数“象征符号”所构成,而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正是南个人的经验或主观意识所赋予,随个人对它的理解的不同而不

同。由于这种差别,社会世界不存在如自然界那样的冈果必然性与规律性,因而不可能像认识自然那样来认识社会。因此,韦伯认为,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必须采用“投入理解”式的认识方法,同时借助各种客观实证的方法。其实,韦伯并非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一些极端的衬:会唯名论者如符号互动论、民俗学方法论甚至认为解释了微观行为,也就解释了整个社会。三、相对主义认识论传统

相对主义是与预设主义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认识传统。相对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永远具有相对性,否认相对中有绝对;科学巾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科学是以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为依据,只要共同的世界观改变,科学的内容本身就会随之变化。相对主义在成功指出预设主义认识论过于僵化这一缺陷的同时,也取消了科学合理性的要求,甚至取消了科学理性的原则。在社会学学科中,受相对主义认识论影响最大的是建构主义社会学,它主要是从主体间(inter-subjective)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世界;而解构主义取向的社会学则以彻底解构一切为宗旨,最终除了自身之外别无他物。这两种认识社会性对象的取向虽然在方法论和研究结论等方面迥然相异,但在认识取向方面却是相似的,它们都不做本体式回应,不进行个体一社会关系的预设,取消确定性,认为一切都是相对存在的,正是因为存在以上四个认识论共识,可以统称为相对主义认识论传统。

(一)建构主义认识论传统

建构主义社会学坚持相对主义的立场,认为社会建构是唯一的实在,其他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因此无须对个体与社会两者谁具有优先性进行事先抉择。在哲学中,建构主义传统扎根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康德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知原则(“范畴”)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维柯(Giambat tista Vico)也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具体在认识社会方面,建构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一个主体间相互理解、相互建构的领域,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可以看作是因自身活动而织就的社会意义之网上的一个结点,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都不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在社会方面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和主观之分。可以说,建构主义认识论在对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进行重点批判的同时,也直接回绝了主观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示好,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但由于建构主义认识论承认社会建构本身的实在性,因此与解构主义认识论相比,它的相对主义就显得很不彻底,正因如此,柯林斯说:“通常认为社会建构主

义破坏了事实。假如事实是社会构造的,那便不存在客观性和真实性。我认为这一结论是不对的。社会建构主义是社会学唯实论。”

在主客体关系方面,建构主义认识论传统承认认识主体

的认识活动具有价值相关性。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与自然有着巨大的差异,社会不存在类似于自然的社会自然规律。由于社会研究的任务并非去寻找规律,因此研究过程中的政治性和价值判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认识活动都是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主体的建构活动,对意义的认识以及基于意义进行的建构,正是建构主义认识活动的基本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客观主义认识论长期处于霸主地位,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价值相关”表现得尤其显眼,甚至表现为激进的批判主义,譬如,身体社会学、酷儿理论中的批判主义取向就对身心二元论以及性别二元论等基本预设进行了彻底的价值批判,而后才进行一种相对化的价值重建。

建构主义认识论坚持建构式的认识逻辑,即社会中的一切皆由人们的活动所建构,人们在建构世界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世界。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在批判预设主义认识论认识逻辑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的这一认识逻辑的。一方面,建构主义批判了主观主义认识论的认识逻辑,认为它导致主体间观念和共同理解成为个体行动的附庸,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因果解释力;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又修正了客观主义认识论的认识逻辑,认为认识活动要强调主体间所共享的观念与理解对于社会事实的建构作用。正如温特指出的,“如果我们发现我们身处一个自助(或他助)的世界,这主要不是因为结构而是因为进程所致”,因为“结构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

念,它因行为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而产生,并因行为体之间的不同社会身份关系而获得不同意涵。

(二)解构主义认识论传统

解构主义通过宣示“哲学终结”、“主体终结”和“历史终结”,不仅认为个体与社会间不存在优先性的问题,而且

认为个体与社会、结构与能动者之间也不存在相互建构的事实,一切都是虚无的、相对的,从而消解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认识论存在的基础。由于对预设主义进行无情嘲弄甚至是全面否定,解构主义取向的社会理论基本上是一种话语理论,在它看来,一切现象都是依照一定符号和规则建立起来的话语文本。譬如,德里达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强调“文本即一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否定在场、本体、主体、中心和本质的存在,反对以任何形式表达出来的二元结构和等级结构,强调平面感和零碎化,使事物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变得“自由嬉戏”;利奥塔在论述后现代状

况时,主要就是通过把知识零碎化、异质化、数字化和游戏化,以达到消解元话语、宏大叙事、同一性、整体性、本体论,最终颠覆了传统哲学、解构了现代性。可以说,这种不顾一切的解构,使解构主义认识论在本体论方面走向了极端的怀疑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

解构主义拒绝同应一切有关认识行为价值取向的问题,但其解构一切的行为本身已经在无意中表达了其“价值相关”

的认识取向。解构主义对建立在“价值无涉”基础上的近代科学进行了解构,力图在科学中驱逐实在、抹杀客观、告别理性、消解真理、建构事实,以及用修辞雄辩、谈判协商、多数赞同之类的手段解决科学争论,从而最终走向消弭科学的道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建立任何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性,对社会发展没有任何构想与目标规定,导致人们无法从其分析内容和具体观点巾窥探其认识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到解构主义社会学认识论的“价值相关”立场:一方面,在解构和“处决”了现代主体之后,解构主义把分析重点放在被现代社会所塑造的边缘者、被忽略者、非巾心者和被剥夺权力者,试图从这些人中发现“后现代个体”的影子。后现代主义者对中心的仇视、对边缘的有意关照本身就说明,它也无法完全摆脱“价值相关”的嫌疑。另一方面,在解构的过程中,解构主义在政治上崇尚犬儒主义,拒绝行动,同避选择,主张“后现代退却”,认为如果抛弃一切,世界就将变得更美好。但是正如福柯所说,在解构一切之后,剩下的就只是解构者本身无法被解构;进一步的引申就是,解构主义社会学家认为,在近代哲学基础上建立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唯一有意义的就是解构行动本身,实际上在解构一切的同时,解构主义对自身也在进行一种有意义的建构,其认识行为是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这

一点很多学者都心知肚明,譬如,1978年,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纽约书评》上介绍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

英泽本时曾经明确指出,福柯是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在认识逻辑上,基于解构一切的认识逻辑,解构主义拒绝辩证法和总体化的方法论,在认识社会性对象时只强调差异、多元、片段,对理性、共识、总体性、系统、社会等概念则一味拒斥。由于解构主义从根本上否认“外在实在”,否认

任何种类的假定独立于个体精神过程和主体间沟通的实在

观念,因而在其看来,认识的任务不在于提供现实,而在于发明各种隐喻性的谈论方式,以便使无法呈现的事物可以被料想到。由于解构主义社会学所考察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主体或个体的社会”,在认识过程中,它有意抬高“读者”的

地位,提出“读者主权论”,但现实中又往往会超出文本上

下文关系和话语的范围去谈论社会的本质和变迁,“对客观的、可观察的、可触知的、可控制的空间提出了诘难”,这

些都使他们的认识逻辑中存在着明显的“应然一实然”相悖离的矛盾。

四、反思主义认识论传统

在预设主义认识论的内部,力图弥合客观主义一主观主义认识论之间对立的尝试早已有之,如韦伯就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实证主义者,他所重点讨论的内容无不与近代理性资本

主义的发展这一宏大社会事实直接相关;齐美尔也认为急需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对立观点之间开辟出一条中

间道路。20世纪70年代以后,柯林斯、布迪厄、吉登斯、亚历山大、科尔曼等人都在致力于消除这种认识论上的“二元对立”。时至今日,这种重构的努力本身并没有对个体一整体、结构一能动、个人一社会等基本分析框架带来毁灭性打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反思行动声势浩大,历经三四十年的学术沉淀,这种“超越式的积极反思”本身就自成一种新的认识论传统,并且成为人们所遵循的一种新的认识实践的途径。其中在认识论方面,布迪厄的反思较为彻底、系统,持续时间也最长,故而以下以布迪厄为例来初步总结反思主义社会学认识论的基本内涵

在认识基础方面,反思主义认识论以预设主义为前提,力图在客观主义一主观主义认识论的对立中走出第三条道路,但最终却在有意无意间偏向于客观主义认识取向。与相对主义认识论不同,反思主义社会学并没有在本体论上进行彻底的解构和相对化,而是在预设主义的内部结合了相对主义认识论的一些观点来进行反思。无论是吉登斯、布迪厄还是哈贝马斯都承认现代性是未竟的事业,以现代性为研究志向的现代社会学必然会有其元理论。正如布迪厄所言:“社会学应该有‘元’,而且不停反照自我。它必须使用它自己的方法来找出它是什么以及它做什么的答案,它必须有助于

知道社会学原理是否站得住脚。”可见,布迪厄与相对主义

认识论否认社会本体问题的存在不同,他认可社会学存在元问题需要讨论,承认社会学存在元理论需要构建。但是在客观主义-主观主义两大预设主义认识论取向之间,布迪厄没有简单地进行选择,因为布迪厄痛心地发现,“将社会科学人

为地分割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对立中,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就是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他的理论雄心就是,

通过提出“惯习”和“场域”等概念,在有主体预设的前提下进行主客二元论的弥合。但综观布迪厄有关认识论的阐述,可以发现他对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的现象社会学予以充分

关注,但却依然停留在客观主义的框架之内,仍然赋予客观主义某种优先的地位。譬如,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隐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在生产或转化的‘机制’”。所以金肯斯(R.Jenkins)说:“布迪厄一方面说要超越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另一方面却依然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其实从吉登斯对现代性风险及其对策的阐述,从哈贝

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长期关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客观主义的认识倾向。

在认识的价值取向方面,反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主体应持“价值相关”的立场,认为社会学家根本无法摆脱社会关系与人类知识之间的相互制约。布迪厄对观察者立场的

“中立性”,尤其对社会学家的“价值中立性”持严重的怀

疑态度。他认为,“观察者由于专心从事于对实践的阐释工作,所以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观察者本身)与观察对象的关系带人对对象的认识中”。为此,人们在探究

社会知识形式时,必须将观察者本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也列入考察的范围之内。显然,布迪厄的这一认识判断是建立在对朴素实证主义和朴素经验论的怀疑之上的。此外,吉登斯提出要积极应对现代性风险、走出“第三条道路”,以及全面

参与英国政府改革,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被侵犯的愤怒声讨与全面救济等,这些行为本身就宣示他们所秉持的是“价值相关”的认识立场。

在认识逻辑上,反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反思一重建”的认识进路,这也是这一认识论传统最为鲜明的特征,也是它独立于和超越于预设主义社会学认识论的主要缘由所在。从布迪厄的研究内容中,可以概括出以下三个基本的认识逻辑。

第一,彻底反思是认识的前提。布迪厄认为,主观主义认识论和客观主义认识论都存在着无法对自身的认识结构

进行客观化操作的致命弱点。主观主义始终将“生存”的体验,即行动者的“直接体验”视为一种必然并将其贯穿于理论之中,所以它根本无法对“这类体验为何成立”的问题做出反思,也就是说,主观主义无法对“实践”进行客观化与对象化操作。而客观主义忽略了对客观关系(客观化时研究

者的态度和立场)本身进行客观化操作,因此客观主义无法说明“客观意义”与“生存意义”的关系,即它同样无法理解“实践”的意义。同时客观主义在把握实践时由于已经预先将行动者的实践经验搁置了起来,“就在它赖以捕捉到它

宣称要把握的现实的那个运动的过程中,它也正在破坏着这一现实的某一部分”。

第二,彻底反思需要超越一些认识论束缚。一方面,要进行“认识论式断裂”的反思,“认识论式的断裂”与对象

的构成、实证共同构成布迪厄社会学认识论的三大前提条件。由于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只须凭借自己的思考就能够理解社会事实”,所以要实现认识论式的断裂首先就必须与这种“自生社会学”彻底决裂。另一方面,要对认识论障碍进行反思。布迪厄一直努力在把以巴什拉、康吉扬以及柯瓦雷为代表的认识论传统引入社会科学,其巾以巴什拉对他的影响最大。巴什拉认为,科学知识是“被建构”的、“辩证”的

知识,它并不能抵达最终的真理,只能作为一种持续的纠错过程进行下去,当一个理论获得了一种必然的、自明的地位时,便构成了一种“认识论障碍”。第三,要重建新的认识路径。布迪厄认为,要从“关系主义思考方法”出发,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列为认识对象,为此,布迪厄以“惯习一场域”为核心概念提出了关系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路径,即“社会现实是双重存在的,既在事物中,也在

心智中;既在场域中,也在惯习中;既在行动者之外,又在行动者之内”。社会结构产生惯习而惯习义反过来充当社会

结构与实践行动之媒介的特征。“尽管惯习是一种结构的产物,但结构却在惯习发明初期所受到的种种限制与制约之内,通过惯习以一种非机械决定论式的方式支配着实践。”在布

迪厄看来,从“惯习”的角度来展开认识活动可以同时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天然不足,这是因为“惯习”强调了实践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可以弥补主观主义认识论的不足;同时“惯习”还强调了有条件的实践的自由,对于客观主义而言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五、互构主义认识论传统

如瑞泽尔所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学理论巾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发展就是逐步远离理论上的教条主义

和进入理论综合的方向。各种理论当前的支持者都在努力发展出一种新的更为综合性的理论。J.亚历山大也断言:“西方社会学理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对过去分离的理论传统重新进行大综合的阶段。”从过去20年间的实践来看,西方社会学在综合本理论和中层理论方面的作为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但在元理论尤其是在认识论方面,不同的认识论传统对立存在的状况却依然如故。而在2l世纪初叶,以郑杭生和杨敏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传统,以新型现代性为根基和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为背景,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核心期刊社会学研究

刊名:社会学社研究 Sociological Studies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2-5936 CN:11-1100/C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82-499 创刊时间:1986 出版信息 出版文献量:2896篇 总下载量:3339280 总被引量:100517 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 专题名称:社会学及统计学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3.315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2.504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 1996年(第二版), 2000年版, 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2014年版 《社会学研究》杂志期刊简介 《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该刊以学术研究及为世界社会学知识发展做出独到贡献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该刊日益增强的学术导向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方法·方法论、学术论文、学术争鸣、学者对谈、社会学笔谈、研究新秀、学术信息等。 《社会学研究》投稿方式 为进一步办好《社会学研究》,本刊编辑部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 一、本刊欢迎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不刊登时评和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文章。 二、投寄本刊的文章,凡采他人成说,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论文、出书投稿咨询期刊之家网论文援助杨老师Q/微信1760405151或 Q2315126918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专著名用斜体,论文题目写入“”号内。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 三、来稿以不超过15000字为宜。稿件最好通过e-mail,若交打印稿,请附盘。 四、来稿请附不超过300字的英文提要及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和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一、填空题 1、社会学是指 2、体育社会学 3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是 5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 6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为指导。 7是体育社会学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的逻辑过程。 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五个基本步骤。 9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 10测量的效度指;测量的信度是指 11随机抽样分为 12、社区体育是指 13、宗教是 14、宗教的基本命题是 15、宗教的要素是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 17是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18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19、现代化是指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 A横断学科B综合学科C边缘学科D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A《体育社会学》B《体育运动与文化》C《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结构功能主义B冲突理论C符号交换理论D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 A社会制度的变迁B社会的科技变迁C社会的文化变迁D经济变迁 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B三元定性判定标准C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D单一定性判定标准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A1984年奥运会B1988年奥运会C1992年奥运会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 A硬控制B软控制C外界控制D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 A结构性协调B功能性协调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D层次协调 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 A社会流动B社会控制C社会分层D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文化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D社会的经济制度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 A运动处方科学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D管理的科学化 14、科学技术首先作用于体育的( A制度层次B价值观念 C器物层次D理论方法 15、冬泳协会是属于( A竞技体育类社团B社会体育类社团 C体育娱乐享受类社团D体育经济类社团 三、判断题 1、体育群体具有一定结构,可临时组成。( 2、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属于功能群体。( 3、体育社团具有盈利的性质。( 4、体育社团具有完成某些政府职能的功能。( 5、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曲线的运动。( 6、体育是一项科学研究工程。(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第四章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主讲:宋学红 第四章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概述 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研究法概述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二、调查的类型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1、适用性广调查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研究客观现象,而不是直接研 究对象行为本身。如父母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只能通过向家长调查间接了解。 2、效率高、范围广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 限制,研究涉及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效率高。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调查研究既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 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又可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了解情况,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4、自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有 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主要是通过考察现状而不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因而不需要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的对象,比较简便易行。 调查研究的不足:

调查研究旨在考察现状,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材料,而不是通过实验,主动操纵和改变现象与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精神,常常可能出现主观偏差,而研究者往往难以控制这一点。由于调查是向别人间接了解情况,被调查者所反映的现象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出于种种原因,有时被调查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偏见,而调查者却难以了解这种主观加入的程度,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二、调查的类型 调查的方法 第二节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调查对象的选取应视对象总体的数量大小和课题要求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选的调查研究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 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抽样,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总体的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为了使统计推断正确可靠,抽取的样本对于总体来说必须具有代表性。 抽样方法基本分两大类: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称为概率抽样。不是按照随机

体育社会学

一、填空题 1、社会学是指。 2、体育社会学。 3、 4、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是、、。 5、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 6、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为指导。 7、是体育社会学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的逻辑过程。 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五个基本步骤。 9、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 10、测量的效度指;测量的信度是指。 11、随机抽样分为、、、。 12、社区体育是指。 13、宗教是。 14、宗教的基本命题是;;;。 15、宗教的要素是;;;;;。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 17、是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18、,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19、现代化是指。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 A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A《体育社会学》 B 《体育运动与文化》 C 《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结构功能主义 B 冲突理论 C 符号交换理论 D 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 A社会制度的变迁 B社会的科技变迁 C社会的文化变迁 D经济变迁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 B 三元定性判定标准 C 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 D 单一定性判定标准 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A1984年奥运会 B1988年奥运会 C1992年奥运会 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 A硬控制 B软控制 C外界控制 D 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 A结构性协调 B功能性协调 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 D 层次协调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 A社会流动 B社会控制 C社会分层 D 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 D 社会的经济制度 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 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 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 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 A运动处方科学 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 D管理的科学化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正确答案: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正确答案: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正确答案: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年版)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版)的说明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第五编医药、卫生 第六编农业科学 第七编工业技术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版)的说明 2004 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 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 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 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2005 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在2004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社会科学战线 4. 学术月刊 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 天津社会科学 7. 学术研究 8. 江海学刊 9. 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 .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社会科学( 上海)( 吸收: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社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40.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并入: 社会科学) 50.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浅析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的回顾与思考.

浅析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的回顾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问卷调查方法;统计分析;中国 论文摘要:以《体育科学》等4种期刊1990}1卿〕年10年间发表的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为分析样本,从研究的主题及与问卷调查方法相匹配的抽样技术、统计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回溯,评述了近10年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应用的状况和特征,并对其在应用中所存在的某些不足进行了反思。 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滞后,建立较晚。从1990年后,分别由刘德佩、黄捷荣、徐隆瑞、吕树庭、卢元镇等人编写的5本《体育社会学》教材与专著才先后问世;1994年中国社会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委会在福州成立,这些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独立发展阶段的开始。 作为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探索社会中体育现象奥秘的工具,同时也是体育社会学自身发展的有力杠杆。问卷调查方法是随着实证研究技术—抽样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套结构化的研究方法。由于问卷调查方法具有的调查范围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广泛性,及调查结果易于定量分析的特性,1990年这种方法引人我国后,就在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占据了霸主的地位,成为我国社会学研究人员目前最为熟悉、应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然而,在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体育社会学学术刊物,笔者选择了《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报)和刊发体育社会学研究论文较多的《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福建体育科技卜种期刊,把这4种期刊中199()一199!)年发表的以问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完整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 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以由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社会研究定义为一种以经验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而,即是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 2、测量 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是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是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效度 也称作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深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抽样 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抽出总个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时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 6、操作化 就是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7、二次分析

社会学领域的老师上传一份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社会学领域的老师上传一份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中国社会科学 3.学术月刊 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9.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江海学刊13.文史哲1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社会科学研究18.学术研究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天津社会科学21.社会科学22.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浙江社会科学24.江苏社会科学25.社会科学战线2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浙江学刊28.求是学刊2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1.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2.学习与探索33.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5.人文杂志36.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南京社会科学38.中州学刊39.广东社会科学40.东南学术41.甘肃社会科学42.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3.学海44.江汉论坛4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0.江西社会科学51.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国外社会科学5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4.思想战线5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56.山东社会科学57.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9.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0.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5.学术界66.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7.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8.探索与争鸣69.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1.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3.学术论坛7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5.东岳论丛76.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7.社会科学辑刊78.学术交流79.河南社会科学80.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83.云南社会科学84.北方论丛8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以由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社会研究定义为一种以经验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而社会研究方法,即是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 2、测量 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是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是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效度 也称作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深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抽样 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抽出总个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时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 6、操作化 就是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7、二次分析

也称第二手分析,指的是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了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所进行的新的分析。分为两种方式:为研究同一问题资料中,分析该问题不同的新问题;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分析别人资料,以对研究结果检验,能否得到不同结论。 8、变量 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畴、不同的属性,或是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9、信度 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就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10、文献研究 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11、分层抽样 又称为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12、整群抽样 它是从总体(成群的个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居民家庭、班级工厂车间等),然后由所抽取出的若干个小群体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整群抽样中对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 13、个案研究 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一个社会团体,或是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焦点集中、对对象特别深入和详细) 14、纵向研究 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