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

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

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
04级本十班:殷德升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 .doc

Suihua University Graduation Pape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s Three Big Campaign's Description Characteristics

Student name Desheng Yin

Student number 200451069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pervising teacher Weidong Zhong

Suihua University

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揭示了魏、蜀、吴三国各自不同的战略方针,且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为后世提供了斗智优于斗力,知己知彼,攻其不备,用兵攻心为上,团结一切朋友,孤立主要敌人等战略思想,是历代兵鉴的总结。

关键词:三大战役;战略思想;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

I

Abstract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the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s war for the classic, has revealed Wei. Sichuan. Wu's three different strategic approach, and in more general sense, to provid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pull better than a bucket of Ghijizhibi, Gongqibubei, Gongxin for using military forces, the unity of all the friends and enemies, such as isolating the main strategic thinking, Kam is a summary of past soldiers.

Key words:three big campaigns; strategic concept; Battle at the Red Wall; The official crosses the war; War of the Yiling

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前言 (1)

第1章官渡之战 (2)

1.1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 (2)

1.2官渡之战的胜败之故 (2)

第2章赤壁之战 (4)

2.1赤壁之战中战争场面与语言的特点 (4)

2.2智慧影响战争 (4)

2.3火烧赤壁 (5)

2.4周瑜的奇谋妙算 (6)

第3章夷陵之战 (8)

3.1夷陵之战的起因 (8)

3.2陆逊的智慧 (8)

3.3夷陵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特色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前言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描写很有特色,是一部形象的军事教科书,在普遍意义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借鉴,本文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进行分析,以期管窥一斑而见全豹。

《三国演义》120回,几乎回回不离战争,而全书中描写最成功,影响最深的战役无疑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对手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夷陵之战是川蜀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的战争,在这场战役中刘备死于其中,蜀汉集团元气大伤,为魏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1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1章官渡之战

1.1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

《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从各个角度对战争进行全面分析描写。它不仅仅描写双方的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还更侧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以及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着重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斗力,斗智,斗勇诸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读者深入的了解战争过程以及细节。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集团地广兵多,粮草充裕,占据着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掌握着丰足的粮草,与此同时调动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集团,从这方面看袁绍的确处于优势。而曹操仅有七万人马。虽然曹操集团与东吴孙权集团结成同盟,但两方实力仍然悬殊,不足以与袁绍对抗。但袁绍本人却不足以称为英雄,他胸襟狭小,疾贤妒能,不能知人善任,狂妄自大,部属中有很多能人被排挤、打击。并且他的部署派系林立,互相倾扎。而曹操则不同,虽然兵马不多,却能调配得当,战场上手下将领奋死拼,谋士众多,曹操又能听得忠言。曹操本人又是一个计谋多端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屡屡获胜。综合来看,鹿死谁手,殊难料定。

1.2官渡之战的胜败之故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时,曹操麾下的谋士郭嘉,荀彧曾论曹操有十胜,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此乃知己知彼的一个方面。官渡之战伊始,双方重要谋士都正确认识到绍兵众而操兵寡,但操兵更精锐,“绍粮草多而操粮草少,故绍宜缓守,操宜急战”。可谓双方都已“知己知彼”,不过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反而要杀他,这一举动让很多谋士寒心。袁绍不善于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之徒——淳于琼去守护屯粮要地乌巢,而淳于琼到任后“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5000精兵烧了乌巢。绍军粮草被烧,军心涣散,纷纷溃退。操兵大胜之时,袁绍只引随从800余骑逃去。“正所谓‘弱势只因多算胜强兵’可见在战争中谋

2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略的重要性。”[1]

在官渡之战中,描写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火烧乌巢一役。官渡大战,在军队数量上袁军是曹军的十倍,粮草补给方面更优胜于曹军。在此情势下,曹操听取了谋士许攸的意见,选择了进攻敌人致命之处——粮草补给。曹操在整个战役中组织了两次成功的战斗,一次是烧毁袁军后勤保障部队韩猛的运粮军车,一次是烧毁袁军乌巢屯粮基地,从而使袁军一蹶不振。由此可以看出,以少攻多,以弱攻强,万万不能恋战,非用奇兵不能取胜。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3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2章赤壁之战

2.1赤壁之战中战争场面与语言的特点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而归,曹操集团基本平定了北方,于是亲率大军南下,顺利征服荆州刘表集团(刘表已死,次子刘琮执政)收编荆州集团马步水军,与曹操集团的嫡系部队合并,共计八十三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统一南方。而刘备退守樊口,只有兵马一两万人,东吴孙权派周瑜带领五六万人,联合刘备在赤壁一代抗击曹操。虽然曹操集团的强大军事力量给孙权联军带来极大压力,但孙刘联军凭借长江之险和诸多计谋战败了曹操集团,最后曹操只能率领少数人骂逃回北方。

在赤壁之战中,描写战争时采取快慢结合,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穿插许多妙趣横生的场面。这一手法使读者对作品更感兴趣,更愿意进一步了解作品。例如,在赤壁之战的刀光剑影中,作者有意穿插一些舒缓的气氛。诸葛亮舌战群儒,他的辩才让读者领略到三国时期战略家、外交家的风采;“群英会蒋干中计”,在两军对阵之中周瑜与蒋干畅叙同窗之谊,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宴长江曹操赋诗”,给战争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等等,这些叙事节奏的把握,“不仅仅使读者在心理上得以调整,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小说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2]让读者在阅读历史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诸葛亮的智慧通过他的表现充分的在读者面前展露出来,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孙,刘两个集团都没有独挡曹操的能力,只有双方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战胜曹操,不过孙权集团内部却出现了两个派系——主战派和主降派。所以,能否说服孙权抵抗曹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之处,聪明的诸葛亮充分地利用了孙权对曹操既畏惧又憎恨的心理,激怒孙权,而又在孙权基本坚定抗曹时,分析并讲明曹操此次出兵伐吴的几个重大弱点——北方军队不习惯水上作战;不能得到荆州士族和民众的拥护以及北方马腾,韩遂集团的后顾之忧等等。使孙权集团更加坚定了战胜曹操的信心。

2.2智慧影响战争

“赤壁之战是一场军事战争,但却又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这场较量既有孙刘联军与曹军的较量又有孙刘联军内部的较量。”[3]“赤壁之战”是一场战争,政治斗

4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争只能时其原因,外交斗争只是其条件,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依靠军事。所以在整个赤壁之战自酝酿、准备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作者在写作上除了突出政治和智谋斗争外,又着重突出描写了诸多军事斗争情节。例如小说中穿插描写的“草船借箭”“孔明祭东风”等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意义深刻,足够说明问题,充分显示出军事家的超人智慧与取胜的信念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使战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孙、刘联盟结成之后,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的主要斗争也随之结束,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外交斗争却正在继续,而且更加激烈,更加明显。

通过几次交往、智斗、交锋之后,周瑜深刻的认识到诸葛亮的智慧才能远远超过了自己,处于对东吴将来的发展负责,认为诸葛亮“久必为江东之患”;[4]同时也是处于周瑜自身“嫉妒”心理,于是起了杀掉诸葛亮之心。但大敌当前,正在用人之际,是不可以公开杀掉诸葛亮的,因为这样会使人心动摇,不利于战争的发展,于是就有了“聚铁山劫粮”和“草船借箭”两个故事情节。诸葛亮明知是周瑜的害人之计,但公开揭露,就可能引起周瑜的恼羞成怒,破坏了两个集团的团结,“孙刘联盟”很又可能会破裂。“为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称霸大业,诸葛亮只好‘委曲求全’接受周瑜的命令,顾及了周瑜的脸面,其后则通过鲁肃这个特殊的人物暗中帮忙。”[5]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隐忍谦让,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沉着机智,以大局为重的气度,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成功击退曹操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在孙刘联军与曹操集团之间,同样存在着外交上的智斗,“蒋干盗书”一节,是一场看似平静简单,其实却惊心动魄的一场心理战,使用“反间计”,但一开始曹操就是使用了外交手段,派蒋干去游说周瑜,而周瑜则一方面以接待外宾的礼节引蒋干与“江东群英”会面,另一方面又当着面揭开蒋干的老底,“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6]并宣布任何口若悬河、舌如利剑的辩士都不能动其心的立场,吓的蒋干面如黄土。周瑜一方面不失去外交礼节接待蒋干,另一方面又在心理上挫败了蒋干,只有这样,方有其后反间计的成功实施。这一点充分的证明了周瑜的谋略高超。

2.3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双方都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到‘火’的重要性。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场‘烈火’。”[7]

5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孙刘联军与曹军赤壁对垒,曹兵号称百万,上将千员,谋士众多。而孙刘联军兵微将寡,如同官渡之战中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此时曹操新得荆州,士气正望;而刘备却如丧家之犬般逃亡;江东集团惊恐万分,主战、主和两派争斗不休。在这种背景下,孙、刘两方能否合力战胜曹军,诸葛亮与周瑜的火攻之计可称是劳苦功高。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全书最精彩的一部分,描写赤壁之战全书用了八回之多,整个赤壁之战离不开一个“火”字.当三江口大火烧起来时,书中描写很是壮观:“火趁风威,风助火势,一排通红,漫天彻地”。[8]这场大战直接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用火战败了袁绍,在这意义深远的战争中,却败给了敌人的“火”攻。真是风水轮流转。

2.4周瑜的奇谋妙算

为什么在这场意义深刻,实力悬殊的大战中孙、刘联军能够顺利战胜强大的曹操呢?原因主要在于巧用计策,计划周密,计谋奇巧。

例如:周瑜在三江口小胜曹操后,亲往探看曹操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9]得知曹军水军都督乃是蔡瑁、张允后,周瑜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10]当周瑜正在盘算如何除掉这两个精于水上作战的水军将领时,自作聪明的蒋干来到寨中,周瑜将计就计,借蒋干之口,曹操之手轻松除掉了蔡瑁、张允二人。蔡瑁、张允二人精于水战,如果他们不死,庞统后来所献连环计也可能被识破。孔明之言为证:“今蔡、张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11]由此可见,如果连环计实现不了,火攻之计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一反间计的顺利实施后,善于作战的周瑜审时度势,紧接着制定了完善的火攻的计划。这一计划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为了使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周瑜又连环使用间敌之计。另一个反间计使用蔡中、蔡和来传递黄盖投降,甘宁为内应的假消息。相对于第一个例子来说,这次相对危险,阚泽密献诈降书时,初见奸雄曹操时,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幸好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淡定自若的瞒过了曹操,保全自己的同时也达到了目的。庞统巧受连环计之时也是令人心跳不已;庞统献计之时,曹操深信不疑,却突然出现变故——被徐庶识破,吓得庞统魂飞魄散。幸好是徐庶,如果换了他人,岂不是坏了计谋,庞统也必然丧命于此。

6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纵观整个赤壁之战,双方在战斗打响之前谋划已经基本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而谋划过程中又以计谋为中心,蒋干两次刺探周郎,蔡和、蔡中诈降都是曹操所用之计,但都被周瑜识破,将计就计,由此看似乎周瑜其高一筹。战争还没有开始,胜负已有分晓,周瑜不愧为一代英才,用计用的高明、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7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3章夷陵之战

3.1夷陵之战的起因

夷陵之战真正的起因,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所以我们要从赤壁之战说起。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集团霸占了荆州,背弃了与孙权集团的盟约,从此两个集团产生了分歧。孙权在屡次三番使用政治手段和计谋失败后,终于向荆州发起军事战争,这一战刘备集团失败,而镇守荆州的将领关羽(刘备义弟)又在战斗中死亡,刘备军损失惨重,使刘备悲痛万分,终日希望给关羽报仇,不顾手下将领阻拦,在时机并不成熟时,对孙权集团发起进攻。这也是导致刘备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吧。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兴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大举伐吴,连战连捷。“此时先主声威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12]但刘备由于轻敌,扎营犯了兵家大忌,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火烧连营,刘备大败,白帝托孤,按理说,刘备是不应该败在火上的,因为其军师诸葛亮就是一个用火高手,多次用火制敌,刘备应该对此有所警惕,可惜报仇心切,又无将帅之谋略,着实应该有此一劫。

夷陵之战前期,刘备连连获胜,所向披靡,东吴境内无人能敌。直至阚泽推举陆逊为大都督,用计避敌锋锐,用疲兵计,只乘高守险,并不出战,等待蜀军疲惫,刘备移屯丛林,在林中扎营,陆逊分路放火劫寨。蜀军全然无备,仓皇应战,顾此失彼,丢盔卸甲逃命去了。刘备仓皇逃入白帝城,仅剩部下几百人。此战从始至终陆逊都是“知己知彼”,所以用疲兵之计避其锋芒,此《孙子兵法》曰:“强而避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13]后用火攻,则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所以能一举摧毁蜀军的有生力量,大获全胜。

3.2陆逊的智慧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是蜀国走向衰弱的一个转折点。东吴顺利取得荆州,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刘备御驾亲征为弟报仇,七十余万大军所向披靡,以致“权大惊,举止失措”。值此危难关头,阚泽力保陆逊为主帅。东吴无奈之时,只好起用陆逊,而事实证明陆逊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军事家。

8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书中有例,在第83回陆逊对韩当说的一番话可谓是知己知彼的经典之语:“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之间。我当以奇计胜之。”[14]敌强我弱,敌胜我靡,不可力战,只能静待其变,变起击之,这是陆逊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事实正如他所料,刘备不听马良之谏——“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不知对手深浅,骄傲轻敌,错误判断敌我形势,把队伍驻扎在茂林之中。与陆逊相比,刘备是一个好君主,却不是一个好将军,真是不知己不知彼,哪有不失败的道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证明了“知己知彼”这个战略战术的正确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简直是取胜的不二法门。3.3夷陵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特色

夷陵之战中,战斗场面描写也很宏大,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刘备移营夹江横占七百余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连天,阵势森严,气势磅礴。在战争中,陆逊火烧连营时大火连天,万箭齐发,杀声震天,死尸重叠;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吴军更是乘胜追击,大军遮天盖日,紧追不放,把战争描写推向了高潮。其中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彩。如刘备欲起兵东征时,赵云的谏言,简单明了的刻画出一个文武双全,忠君爱国的虎威将军形象;诸葛亮的劝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分析了荆州之祸,劝谏刘备以国家社稷为重,这更体现出他的雄才大略。而在东吴方面,阚泽以全家性命力荐陆逊一段,则充分体现了阚泽的知人和善用,成为东吴反败为胜的关键。

9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结论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手法,不但写出了战争的进程,将各次战争的特定环境,特定条件,双方的作战部署,战术运用,实力对比等等都作出了具体的分析,生动的描写。这是《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高明之处,也是深刻之处。给我们后人很多深刻的教益,即使在今天的现代化战争时期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对于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10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何京,胜负成败的重要一环——《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后勤保障解读[J],中国

机关后勤,2005,(11),第36页

[2] 周松英,《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J],广西教育, 2004,(6)第28页

[3][7] 苗富强,论《三国演义》中“火”的情结 [J],广西教育, 2004,(3),第87

[4][6][8][9][10][11][12][14] 罗贯中,三国演义[M],海南:南海出版社,1999,第

332页,第336页,第380页,第303页,第305页,第311页,第520页,第531页

[5] 吴国联,智斗艺术描写的典范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70页[13] 孙武,孙子兵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557页

11

绥化学院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创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绥化学院学习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 论文中除已注明的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使用授权书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系本人在绥化学院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绥化学院所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绥化学院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绥化学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致谢

此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钟伟东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钟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几个月来,钟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钟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大学生活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殷德昇

2008年6月2日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描写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殷德昇

指导教师姓名钟伟东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提纲及基本要求

论文提纲:

前言:着重分析三国时期场面相对宏大、意义深刻的几场战争描写,具体分为战争细节描写、战略战术描写,以及战争对战后的影响,胜利与失败的原因。

第1章官渡之战

1.1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

1.2官渡之战的胜败之故

第2章赤壁之战

2.1赤壁之战中战争场面与语言的特点

2.2智慧影响战争

2.3火烧赤壁

2.4周瑜的奇谋妙计

第3章夷陵之战

3.1夷陵之战的起因

3.2陆逊的智慧

3.3夷陵之战的战争场面描写特色

结论:通过以上论述了《三国演义》几次经典大战的战略战术描写特点,让读者更直观的面对了历史。

基本要求:

1.观点明确,纲目清楚;

2.材料丰富,引证充分;

3.逻辑严谨,行文流畅;

4.内容完整,格式规范。

主要参考资料

[1] 何京,胜负成败的重要一环——《三国演义》几个重要的后勤保障解读[J],

中国机关后勤,2005,(11),第36页

[2] 周松英,《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J],广西教育,2004,(6)第28页

[3][7] 苗富强,论《三国演义》中“火”的情结 [J],广西教育,2004,(3),第

87 页

[4][6][8][9][10][11][12][14] 罗贯中,三国演义[M],海南:南海出版社,1999,

第332页,第336页,第380页,第303页,第305页,第311页,第520页,第531页

[5] 吴国联,智斗艺术描写的典范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70页[13] 孙武,孙子兵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第557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内容提要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自有这一形象以来,对其异议也颇多,“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而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特别是南宋以后)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席勒的“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也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他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说他奸诈,但通过小说详尽的描绘,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

论文《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

从“三大战役”的异同 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描写战争闻名的经典名著,本文从其描写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入手,探讨其战争描写的艺术:战争的摇曳多姿、人物的丰富多彩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通过对作者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战争艺术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几百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其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其中对历次战争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中,官渡争霸、赤壁鏖兵和彝陵决胜对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因此,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也是这三大战役,透过作者对这三大战役异同的描写,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对描写战争的艺术,享受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一顿精神大餐。 一、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 作者在对三大战役的描写中,将着力点都放在胜利一方,写出了战胜方的谋略。乍一看,三大战役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火攻,都是以至弱对至强,都是至弱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自己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但是,我们透过这些相同,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诸多的不同: 1、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不同,火烧的对象也就不同: 官渡之战中,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均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

三国演义人物大全

《三国演义》人物大全 丁仪(正礼)丁奉(承渊)丁原(建阳)丁谧(彦靖)丁廙(敬礼)于禁(文则)士孙瑞(君荣)山涛(巨源)卫瓘(伯玉)马磾(翁叔)马良(季常)马忠(德信)马超(孟起)马谡(幼常)马腾(寿成)王允(子师)王双(子全)王平(子均)王匡(公节)王戎(睿冲)王观(伟台)王甫(国山)王连(文仪)王沈(处道)王肃(子雍)王修(叔治)王浑(玄冲)王路(文舒)王颀(孔硕)王祥(休徵)王朗(景兴)王基(伯舆)王谋(元泰)王粲(仲宣)王睿(土治)韦康(元将)太史慈(子义)毛玠(孝先)公孙度(升济)公孙瓒(伯圭)文钦(仲若)文聘(仲业)尹奉(次曾)邓艾(土载)邓芝(伯苗)邓止飏(玄茂)孔伷(公绪)孔昱(世元)孔融(文举)母丘甸(子邦)母丘俭(仲恭)甘宁(兴霸)左慈(元放)卢植(子干)申耽(义举)田丰(元皓)田畴(子泰)田豫(国让)史涣(公刘)乐进(文谦)冯习(休元)司马师(子元)司马防(建公)司马炎(安世)司马昭(子尚)司马儁(元异)司马朗(伯达)司马望(子初)司马徽(德操)司马懿(仲达)边让(文礼)吉穆(思然)吉邈(文然)毕轨(昭先)吕布(奉先)吕范(子衡)吕凯(季平)吕岱(定公)吕虔(子恪)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朱隽(公伟)朱然(义封)伍孚(德瑜)伍琼(德瑜)任峻(伯达)华陀(元化)华歆(子鱼)华覈(永先)伊籍(机伯)向朗(巨达)全琮(子璜)刘巴(子初)刘永(公寿)刘协(伯和)刘先(始宗)刘邠(令元)刘劭(孔才)刘表(景升)刘岱(公山)刘备(玄德)刘放(子弃)刘宠(祖荣)刘勋(子台)刘晔(子扬)刘陶(子奇)刘理(奉孝)刘焉(君郎)刘琰(威硕)刘禅(公嗣)刘虞(伯安)刘廙(恭嗣)刘璋(季玉)刘繇(正礼)刘瑢(文衡)刘馥(元颖)羊祜(叔子)关羽(云长)许允(土宗)许攸(子远)许劭(子将)许靖(文休)许褚(仲康)许慈(仁笃)孙礼(德达)孙匡(季佐)孙权(仲谋)孙休(子烈)孙观(仲台)孙坚(文台)孙和(子孝)孙河(伯海)孙亮(子明)孙桓(叔武)孙峻(子远)孙资(彦龙)孙乾(公祜)孙皓(亢宗)孙皎(叔明)孙翊(叔弼)孙綝(子通)孙策(伯符)孙登(子高)孙瑜(仲异)刘静(幼台)孙韶(公礼)邯郸淳(子叔)严畯(曼才)社预(元凯)社袭(子绪)杜琼(伯瑜)杜微(国辅)杨仪(威公)唐阜(义山)杨修(德祖)杨洪(季休)杨彪(文先)杨暨(休先)李严(正方)李典(曼成)李胜(公昭)李恢(德昂)孝通(文达)李福(孙德)李撰(钦仲)吾粲(孔休)邴原(根矩)来敏(敬达)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内部结构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他积极入世,力图扭转乾坤,统一中国,拯救人民,但又滥杀无辜,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阴险狠毒;他用人唯贤,积极乐观,执法如山,但又猜忌多疑,嫉贤妒能,奸诈狡猾。这些基本呈二元对立性的多重人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矛盾综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地曹操形象。 关键词:多重人格对立统一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指导下,对曹操形象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复杂矛盾综合体。长期以来,人们把曹操形象简单地概括为?奸雄?二字。其实,曹操形象有着十分广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非?奸雄?二字就能准确、完整地覆盖其形象的全部实质与内涵。笔者将不恃浅陋,试对曹操形象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作一番初步分析和商榷,旨在使我们进一步准确、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曹操形象。

一 曹操是一位具有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有识之士。曹操生活在社会政治黑暗、军阀混战的东汉末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残酷社会现实,他没有选择消极的归隐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挑战。他欲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雄才大略来结束混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如曹操回乡招募义兵与当地世富卫弘的一段话,足以表明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这段话是:?今汉室无主,董卓弄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1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一定的忧天下、忧汉室、忧人民的思想,并企望有所作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大潮的激流中,曹操是一位兀立涛头的弄潮儿。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了实现中国统一,他总是卷集在各种斗争最激烈的漩涡之中,并在激烈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铸起了坚不可摧的历史丰碑。他东讨西征,南征北战:破黄申、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扫平北方,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武装集团。虽然他最终未能完全统一中国,但为后来曹魏的强大和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在长江之滨设宴并赋诗《短歌行》。其诗的最后一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这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

《三国演义》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训练题 一、填空题 1.《三国演义》之初众诸候中违约匿玉玺的是孙坚,称帝的是袁术。三国是曹操死后出现的,首先篡位称帝的是曹丕。《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分别指魏、蜀、吴,开国帝王分别曹丕、刘备、孙权,末代帝王分别是曹奂、刘禅、孙皓。 2. 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葛亮;把奸诈的人骂做 曹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张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把昏庸的人说是刘禅。 3. 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孙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子龙。 4. 《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曹军七进七出,被魏将程昱称为“万人敌”的是赵云,字子龙,被誉为“常胜将军”,他先投奔在公孙瓒手下,后归附刘备,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另外四位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其中让曹操割须弃袍的是马超,定军山计夺天荡山的是黄忠。长坂坡桥头吓退曹军的是张飞,字翼德,他的故事还有智取瓦口隘、义释严颜。 5. “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讲的是“义绝”关羽的故事,他被尊为“武圣”,和他相关的故事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等。 6.被称为“智绝”的是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是指他所指挥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火烧赤壁三场战役。和他相关的故事还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有一句对联赞誉了他一生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他收的传人姜维,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斗智斗勇。 7.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被称为“奸绝”的曹操,他自封汉朝丞相,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最能体现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事情是杀吕伯奢全家,“割发代首”表现了他的严于律己,“望梅止渴”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论《三国演义》与史实

论《三国演义》与史实 许盘清张小峰 内容提要文章以《<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为基础,列表分析《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以及虚构的类型和艺术魅力;在确立文史界限为前提的评价标准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三国演义》的真实程度为百分之六十三;从文学和史学角度评价了《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为后人依据史实写演义小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作用。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对照本真实度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料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所 以一经问世就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看法和质疑。三百多年来, 最权威的说法莫过于章学诚的“七实三虚”分法,该观点早 已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近年来,关于虚实的研究上,先后 出版了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证本)和张国光的《三国 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等作品。前几年有人另立高见, 认为《三国演义》五分真都不到。文中言之确凿,似成一说, 但本文认为此观点缺少全面和系统性的分析,仅为一家之言。 (1) 《三国演义》主要材料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 之注等史籍,加上长久以来小说、戏剧、传说等综合而成, 但毕竟与历史事实有区别,不能等同视之。 一、史实与虚构的划分标准

《三国演义》的精彩之处,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成功的艺术虚构,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著名的莫过于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这些人物都是文学中最成功的典型。研究小说典型人物的性格离不开人物的历史渊源。因此小说和历史之间差异亦再所难免。若议论历史上诸葛亮“隆中对”和北伐战略之得失,就不能以“桃园结义”、“借东风”、“空城计”等为史料。历史演义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别?二者的关联性如何?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由于排出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照本,所以顺便将二书所述事件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列举。 采取的真实度标注方法:取材于《三国志》的材料多少以一至零来区别。如:0. 95意味着约95%的内容来源于《三国志》; 0. 2则基本为虚构,即:从《三国志》中取材不到20% 。通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对照发现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主要表现: 第一,《三国志》简略、《三国演义》详细。《三国志》中记载某件事,一般较为简略,大多寥寥数语;而《三国演义》中则长篇大论,且是某一回中的重头戏。以“三请诸葛亮”为例,《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仅十二个字,而《三国演义》则从第三十七回中开始,至三十八回中间,用了整整一回的篇幅,近四千九百字来描写“凡三往”这一事件。刘皇叔的确是去了三次隆中,也见到诸葛亮,这些全为史实,但远非《三国演义》所说活灵活现。 第二、《三国演义》更换了《三国志》中的某些角色。《三国志》中原有记载,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换了主角。可能是作者为人物塑造而作的必要修改,以便更符合创作本旨。这类现象在《三国演义》中很常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虽非全为史实,但相差亦不太远。“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却差别较大,博望坡确有人放火,但放火者非“军师”,而是刘备。《三国志·先主传第二》云:“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它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评话、杂剧、传说等资料编写而成。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典型形象,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出色的描写,积累了古代政治、军事 斗争的知识和经验,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 一、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故事。诸葛亮在三国里一生的故事都经历了哪些历史典故?整理一下《三国演义》里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三国演义曹操故事精选

三国演义曹操故事精选 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 键性一仗。通过这次战役,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袁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大世族豪强势力,于公元199年,大体上统一了河北。曹操当 时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体上统一了河南。于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规 模兼并战争爆发了。 公元199年春,袁绍调兵十万,进攻黎阳,准备一举攻下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以两 万左右的兵力抗击袁绍。曹操亲自率兵,打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俘虏了他的妻子,又 迫使刘备的大将关羽投降,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以后,曹操迅速移兵官渡,准备迎击 袁绍。 公元200年8月,袁绍进军官渡。袁军依河丘屯营,东西达几十里,曹军也立营相拒。打了几仗,曹军不利,坚壁不出。袁军筑楼台,堆土山,居高临下攻打曹营,结果曹操用 霹雳车击破了袁军楼台。袁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挖道一直通向曹营,曹操针锋相对, 在营外挖深沟以防御。就这样,双方大军在官渡相持了好几个月。 曹军转机终于来到了。同年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兵一万多人押送军粮,驻在 大营以北四十里处。此时袁绍未能采纳谋士许攸、大将沮授的建议,结果袁军内部众叛亲离。许攸投降了曹操,将袁绍的情况告诉给了曹操,并建议他偷袭故市、乌巢,烧掉袁绍 军粮,以此置袁绍于死地。曹操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奇制胜的好机会。他调兵遣将,并亲率五千轻兵,假冒袁军,让战马口衔横杖,军士每人抱一捆干柴,连夜抄小道行进。 天将亮,曹军已到乌巢,包围了袁军,焚烧了军粮,袁军大乱,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后,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仅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 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 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 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 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 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 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 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 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 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

三国演义知识点大全

1、三国中有“三绝”,“义绝”是关羽;“奸绝”是操;“智绝”是诸亮. 2、三国中有很多人物都有绰号,如“水镜先生”是司马徽“伏龙”是诸亮;“凤雏”是庞统;“小霸王”是策;“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云。 3、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前三马是指马腾、马超、马岱;后三马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4、三国中的人物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其中有些人物已成为不朽的典型,好像还活在人群中,所以人们常把有智慧的人赞为诸亮;把奸诈的人骂做操;把量窄的人谓为周瑜;把性烈的人叫作飞;把忠厚的人称为鲁肃;把昏庸的人说是禅。 5、三国中有两匹千里马赤兔马、的卢;最后的主人分别是关羽、备(此两处有争议) 6、三国中有三位名士被称为一龙,他们是华歆、邴原、管宁,华歆和管宁分别是龙头和龙尾。 7、在军阀混战中,备曾先后依附公瓒、谦、操、袁绍、表。 8、国历代皇帝是丕、睿、芳、髦、奂。 9、三国中被称为三杰的是权、备、司马懿。(莫名其妙,不知是何原因)

10、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还有其他) 11、《三国演义》中素有“千古奇策”之称的是隆中对。 12、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士元指的是庞统,他冠以凤雏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庞统巧设连环计。 13、《三国演义》中,为救阿斗在长坂坡杀了军七进七出的将军是云,长坂坡头退军百万兵的将军是飞,使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 14、《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是关羽。 15、《三国演义》中具有独家绝活的两个人是左慈、管洛。 16、“欲破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诸亮写给周瑜的信中的容。 17、备在长坂坡时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宝贵所能动摇也。”这里的子龙指的是云。 18、“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备、关羽、飞。 19、“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领袖分别、蜀;吴、丕;备、权。

《三国演义》内涵分析

《三国演义》内涵 一、关于“七实三虚” (一)、《三国演义》与前代史书之关系:参照《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两部史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言行大多可找到依据,可以说,《三国演义》对原有素材进行了移换变形。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平话》关系:继承与超越 (三)、小说叙述历史的态度:打破天道正义观念 二、“拥刘反曹”倾向的源起及发展 (一)、晋到六朝:以曹魏为正统 (二)、东晋习凿齿:尊汉抑魏(见于《汉晋春秋》) (三)、北宋代说书:流露“拥刘反曹”倾向(见于《东坡志林》) (四)、元代《三国志平话》: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五)、《三国演义》直接继承并加强这一倾向 (六)、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批点《三国演义》时进一步强化巩固了“拥刘反曹”的观点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文化内涵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杰出的战争和谋略描写,中国文化智慧的集合,融合儒、道、纵横、兵家等等诸多思想的荟萃。 其主要文化思想内涵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元末社会动荡,百姓渴望安定统一,这也是成书年代及作者所处时代要求的体现。 (二)、对儒家仁政理想的向往及道德的追求: 1、拥刘反曹倾向。 2、对蜀汉集团的着力刻画:刘备仁君形象、诸葛亮能臣贤相的典范、关张的忠义勇猛、桃园结义的讴歌等。 (三)、总结历史经验:民心、人才、谋略。 四、人物塑造手法: (一)、类型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结合(以三个人物形象为例) 1、曹操形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儒家理想为评判标准,突出其奸诈残忍一面,又真实描写出其丰富多元性格—“古今来英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 (1)、奸诈 ①、陷害叔父②、杀吕伯奢一家③、许攸问粮④、借人头⑤、借刀杀祢衡⑥、梦中杀人⑦、杀杨修⑧、死后疑冢(“生而为伪,至死仍诈”) (2)、残暴狠毒 ①、杀吕伯奢全家②、为报父仇屠城③、杀伏完董承及伏皇后董贵妃④、杀耿纪韦晃等五人及其宗族和大臣 (3)、英雄之气 ①、不畏权贵:重责蹇硕之叔②、胆识过人:孤身刺杀董卓③、惟才是举,爱才如命,敬重忠义之士,宽待人才、厚待人才(如哭郭嘉典韦、对关云长、赵子龙的爱惜、收张辽庞德许褚、招请荀彧荀攸贾诩等、中庞统之计、痛杀陈宫沮授等等)④、诚心待士,从谏如流(如对郭嘉言听计从,得以平定北方)⑤、多谋善战,善于以少胜多(如战袁绍、打吕布、张绣、马超等)⑥、宽仁待民,法纪严明(如征讨董卓等军事集团、割发代首)⑦、旷世豪情,乐观自信、永

(完整版)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和事迹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1、姓名:刘备,字玄德。 性格特点: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信义为上、狡诈、有心计,是“圣君”的代表。 精彩情节:A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B三英战吕布,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C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既定的历史对曹操的评价如下: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镇压黄军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帝。曹操先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罗列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他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从上面这段对曹操的生平史料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存在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历史上的目面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作者个人写作的艺术倾向,是按照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奸雄的典型形象,不但他的语言行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侵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作者在艺术加工的同时.无意之间把曹操的人格复杂化了。在曹操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三国那个动荡的特殊历史环境在这个人物身上的折射,我们不着重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来欣赏一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 一.超凡的领袖才能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里这样写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如何人?,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概括了曹操的最大优点,那就是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他的领导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行事果段②豁达自信③知人善任。初入仕途,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之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二.任人唯贤 在曹操的用人政策里,才能是大于德的,他颁布的用人政策能最大程度的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但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求贤令,唯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周泽雄的《青梅煮酒》里这样记载:即使你有“污辱之名,见笑之耻,杀妻取信,母死不归”的大恶行径,只要有能力,仍能重用。.他在《短歌行》里写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诗人优礼贤才的决心,并以周公自比,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思贤之心,可见一斑。 三.狡猾奸诈 曹操的性格虽是多面的,但最突出的还是他的狡猾奸诈。《三国演义》中,曹操无论做事还是为人,无时无刻不体现他的这一个性。 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败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曹操说:“吾哭郭奉孝。如他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将,另一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事件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事件 1、曹操:孟德献刀、煮酒论英雄、官渡败袁绍、跣足迎许攸、挟天子以令诸 侯、败走华容道、割袍断发…… 2、刘备: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长坂坡摔阿斗、甘露寺招亲、 夷陵之战、白帝城托孤…… 3、关羽: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 会、华容道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4、张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长坂桥头一声喝、义释严颜、大战马孟 起…… 5、赵云:战文丑救公孙、七进七出、截江救阿斗、桂阳拒婚、斩杀韩家五父 子…… 6、马超:大战许虎痴、逼得曹操割袍断发、中离间计与韩遂相争、大战张翼 德、听从李恢的劝降…… 7、诸葛亮:隆中对、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 山、挥泪斩马谡、秋风五丈原…… 8、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大力、计杀孟达、兵败葫芦谷、定计平辽东、 火拼曹爽…… 9、吕布:三英战吕布、连环计、濮阳之战、鸠占鹊巢抢徐州、命丧白门楼…… 10、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孟德献刀、连环计、凤仪亭、蔡邕哭董卓…… 11、《红楼梦》:林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对诗吐血和宝玉说悄悄话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气死周瑜 唐僧女儿国盘丝洞变成老虎取到假经 孙悟空搅乱蟠桃大会三打白骨精拜师学艺自封“齐天大圣”惨败遭压五行山下真假美猴王斗争 唐僧扫墓祭母玄奘秉诚建大会流沙河收沙僧取经女儿国尸魔三戏唐三藏鬼王夜谒唐三藏三藏有灾沉水底

猪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猪八戒义激猴王荆棘岭悟能努力 高老庄大圣除魔 水浒传人物绰号及主要事件 1、姓名:豹子头林冲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主要事件: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正面评价: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反面评价:懦弱隐忍 2.姓名:黑旋风李逵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正面评价:直爽、忠诚反面评价:残暴、大老粗 3.姓名:活阎王阮小七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直爽、义气、水上功夫了得反面评价:暂无 4.姓名:智多星吴用主要事迹:智劫生辰纲 正面评价:足智多谋反面评价:对宋江愚忠 5.姓名:呼保义宋江主要事迹:杀阎婆惜 正面评价:无反面评价:不能文不能武,出身低微形容猥亵,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 6.姓名:小李广花荣主要事迹:三打扈家庄 正面评价:武艺非凡尤其射箭百步穿杨反面评价:也愚忠宋江,不值 7.姓名:浪子燕青主要事迹:擂台胜任源 正面评价:聪明机灵,努箭高明,识时务反面评价:暂无 8.姓名:行者武松主要事迹:景阳岗打虎、血溅鸳鸯楼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性格刚烈反面评价:有点残暴 9.姓名:青面兽杨志主要事迹:遗失生辰纲、卖刀 正面评价:武艺高强反面评价:暂无 10.姓名:花和尚鲁智深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正面评价: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一一曹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张“亲刘贬曹”,把曹操写的奸诈狡猾、无恶不作。但是,在我眼中曹操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汉末时期,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府腐败不堪,董卓、吕布、袁绍等一干狼豺虎豹更加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此刻,平时那些所谓英雄或默不出声或献媚与袁绍等人。而曹操,一个小小的宦官之子却抱着为天下除害、国家分忧的宏伟大志,到处招兵,搜寻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大破袁绍,使对方溃不成军,无力反击。难怪后来曹操曾说过:“这天下若不是我曹孟德,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啊!” 曹操不但有勇、有志,而且有谋。董卓当权时期,败坏纲纪。曹操便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气不下于荆轲,行刺失败时,董卓怀疑他,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变星夜飞离京城。“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不正是说明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吗? 曹操爱人才是自古有名的,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进入持久战,两方都暗自不动,曹方粮草就要耗尽,士兵们士气低落。这时,袁绍的某士徐攸因不满袁绍而投奔曹操,据《三国演义》的记载:“操跣足而出。” “跣足”就是光着脚的意思,且不说曹操的用意如何,他的样子,就足够让人明白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 曹操曾请求许邵给自己做一评价,许邵便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是的,曹操是一个奸雄,但也是一个强人,他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出现,正是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选择。 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的曹操.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 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 "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 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 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

《三国演义》相关知识点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 (1)《三国演义》将高文典册的《三国志》通俗化了。 (2)《三国演义》增加了很多虚构的情节 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曹操:“乱臣贼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刘备: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善纳忠言、体恤百姓,是一代仁义之君。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毛纶、毛宗岗修改后的《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七实三虚”(章学诚《丙辰札记》):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实:作者重视史书的记载,“按鉴重编”为演义小说,作品所写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发展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与史实相去不远。大的战役:袁曹(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 虚:《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历史和人物的再现与重复,而是作者根据生活经验和美学理想,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中的“三虚”多数是为了“拥刘反曹”。 刘备:宽厚仁德、处处谦让的长者。 徐州太守陶谦,曾两次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都坚辞不受。第三次:陶谦:“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玄德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进位汉中王时,也是“再三推辞不过,只得依允”。 赤壁之战: 破曹首功似乎归于诸葛亮:一者,用“二乔”激起周瑜破曹决心;二者,非有东风,不能破曹,而东风独有诸葛亮能祭。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体现曹操残忍自私、恩将仇报。但此事陈寿《三国志》不载。 《三国演义》的布局艺术: 一、宏大的叙事网状结构:以事件为中心来组织情节发展。 板块串联结构:《水浒传》 二、不同性质的材料交错安排,做到张驰相间,刚柔相济、起伏相接 三、剪裁和布局中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

《三国演义》中所有人物的简介 1.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3.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着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4.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有人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

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鲁肃: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张飞: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合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8.赵云: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赵云见识卓远,清楚认识到吴蜀关系为唇齿相依,力主维护孙、刘联盟;为人刚毅谨细,诸葛亮对其德行十分赞赏。赵云为国,不被天姿国色所迷,为民,不为良田豪宅所动,时人与后人皆敬其德。 9.郭嘉:曹操帐下第一谋士,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爱嗑药!在那个时代真正的属于离经叛道的典型了但其军事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10.贾诩:曹操五大谋士之一,深谙保身之道,三国局面的真正缔造者,军事才能卓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