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盐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盐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盐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盐的性质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盐的性质

盐的性质

备课组初三化学备课地点接待室

参加教师金水凤、王红军、赵坤缺席教师无

备课内容?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1、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一】【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提问一] 写出以下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

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属 + 盐(可溶)—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

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

[板书] Fe+ CuSO4 ==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

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

[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 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

[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分析]从性质(1)可以看出盐中的酸根离子可与酸中的H+ 结合生成新的酸。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从性质(3)可以看出金属可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那么,一种盐溶液的阴阳离子能与另一种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盐吗?

[演示] 实验1、AgNO3 + NaCl—

实验2、BaCl2 + Na2SO4 —

[观察] 实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

[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从以上所学内容可得到:

【二】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

板书设计:

1、学性质

(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Zn + CuSO4 == Zn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2

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新盐 + 新酸

AgNO3 + HCl== AgCl↓+ HNO3

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FeCl3+ 3KOH ==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AgNO3+ NaCl == AgCl↓ + NaNO3

BaCl2 + Na2SO4== 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馈练习]以下反应能否发生?假设能发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

1、Cu + ZnSO4 —

2、 AgCl + Hg—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

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

[课内练习]书P16、P17

附:[课外练习]:

1、以下物质间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硝酸钙与碳酸 (2)氢氧化铁与硫酸铜

(3)铜与硝酸汞 (4)氢氧化钾与氯化钡

(5)铁与氯化锌 (6)氯化钠与硝酸银

2、X、Y、Z三种金属,X与酸不反应,但Y与酸能反应,X 能将Z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那么三者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Z、X、Y

C、Y、X、Z

D、Y、Z、X

3、证明一种无色溶液是硫酸,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B、硝酸银、稀硝酸、铜

C、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4、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或解释:

盐与碱作用制取氢氧化钾 ;

证明敞口放置的烧碱已变质。

5、以下几组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是:

A、氯化银和硫酸

B、氢氧化钾和氯化铁

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6、由铜、空气、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

7、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以下杂质的最正确方法:(括号内的为杂质)

(1)硫酸亚铁(硫酸铜 )

(2)氯化钠(硫酸纳)

(3)氢氧化钠(碳酸钠)

(4)铜(锌) 。

8、能将锌、铁、铜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铜、铁、硫酸锌

B、硫酸、铁、铜

C、氯化铜、硫酸锌、铁

D、锌、铁、硫酸铜

9、有一种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镁四种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滴入稀盐酸冒出气泡。那么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10、以下方法中,肯定得不到盐溶液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学科背景知识和补充材料(不够可另附纸)1、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工业上可用盐与酸反应可制得酸;可用碱与盐反应来制得碱;可用盐与金属反应来制得金属等。

2、我国劳动人民自西汉时期就发现的关于湿法冶金的材料,

以便加深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

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3、介绍我国用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来制烧碱等资料。

作业形式和内容1、完成作业本、同步中的相应配套练习。

2、结合、模仿课本中关于盐与酸反应的条件研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来除水垢等实验。

重点课时试教后的反思(不够可另附纸)1、学生对工业上制碱、制酸、制金属生产缺乏常识性了解,但有比较高的兴趣,能根据书上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2、教学中学生经常把物质之间能反应的和不能反应的混淆在一起,特别是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盐与金

属反应不清楚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要条件的,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不要条件的,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反应物要条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条件的,学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习题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点方面的训练,便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判断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分析】 换位看问题,课堂更精彩 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我们化学组进行轮流听课,今天由我上一堂公开课。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备课时,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燃烧和灭火》一课由实验导入,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我满怀信心地做起了实验,首先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然后在铜片两端放上红磷、白磷,一会儿,白磷燃烧起来了,生成了大量白烟,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经过大家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做下一个实验时,平时不太“安分”的xx小声的嘟了一句“老师前面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烟雾弹……”没有等他说完,他的话被我严厉的目光打断了。当时心想公开课上可不能出“意外”,没有再理会,便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了。 下课后,我找到他,批评道:“公开课上,你也敢和老师抬杠,唱对台戏,想呈英雄啊!”紧接着他说:“没有啊,这样做是不好啊!”他一脸的委屈。“老师是按教材要求去做的,那你说说,该怎么做?”“敞口燃烧还不如放入密闭容器中燃烧,教室里就不会浓烟滚滚啦!”多么精彩的想法啊!“看来老师批评错了,对不起!老师向你道歉。”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我总是强调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没有蹲下来(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和同学们对话,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由此想来,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想法,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许更真实、更精彩!经过这次风波以后,我发现高翔同学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成绩也直线上升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 法和思考。此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自己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被学生“抬杠”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该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或许精彩就在你的仔细聆听中产生!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从本节开始,学生将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典型的金属钠的性质学习,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二)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一方面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了进一步的巩固,为前面的理论知识补充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材这一独具匠心的安排,说明本课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一个联系的作用。 (三)内容结构与特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一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典型的金属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考虑到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金属的结构决定其性质”这一主线,分别从“金属钠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与酸和水的反应”,“金属钠与盐的反应”这三个方面,系统地对金属钠的性质进行了学习。让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物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便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好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分析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特点 1.认知水平: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高中化学前两章又学习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初步具备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认知水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常见盐的性质》复习教案

《常见盐的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复习常见盐的物理性质 ②巩固盐的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并能正确描述化学反 应中的现象。 ③复分解反应及反应条件 ?过程与方法:采取分类、归纳、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盐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规律性,掌握化学学习的方 法。 二、教学重点:盐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盐化学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分类法、归纳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常见盐的性质 一、常见盐及其物理 性质和用途 二、常见盐的化学性 质 1.盐(可溶) + 金属新盐 + 新金属(置换反应) 2. 盐 + 酸(可溶)新盐 + 新酸(复分解反应) 3. 盐(可溶) + 碱(可溶)新盐 + 新碱(复分解反应) 4. 盐(可溶) + 盐(可溶)新盐 + 新盐(复分解反应) 三、复分解反应及其 发生的条件 七:教学反思

附 《常见盐的性质》复习课学案 【复习目标】 1.常见盐的物理性质 2.巩固盐的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并能正确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 3.复分解反应及反应条件 【复习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及运用 【复习难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盐化学性质的运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复习过程】 一、常见的盐及物理 性质和用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2-73完成“知识梳理”填空。 [知识梳理] 1.盐:由________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和_________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常见盐及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氯化钠 (________) 碳酸钠 (_________) 碳酸氢钠 (_________) 碳酸钙 (________) 俗名(或主要 成分) 食盐________、苏打___________ 石灰石、大理石 物理性质有咸味的白色固 体、易溶于水白色固体、易溶于水白色固体、易 溶于水 白色固体、难溶于 水 用途可作医用生理盐 水、农业选种、除 雪剂等 生产玻璃、洗涤剂、 造纸、纺织等工业 可做发酵粉, 治疗胃酸过多 症 实验室中用来制取 CO2,可用作建筑材 料、补钙剂 [小组竞赛] 比赛哪些小组做得又好又快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 A. H2SO4 B.Na2SO4 C.Ba(OH)2 D.NH3·H2O 2.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俗名、分类不完全对应的是() A. NaOH 苛性钠碱 B. NaHCO3小苏打盐 C. Na2CO3 纯碱盐 D. CaCO3消石灰盐 二、盐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现有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氯化钠溶液,另一瓶是碳酸钠溶液。想想看我们能用哪些方法区分它们呢? 鉴别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性质及方程式

粤教版化学九年《常用的盐》word教案二

粤教版化学九年《常用的盐》word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了解食盐、纯碱、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 3.在回忆酸碱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汇总盐的化学性质。 4.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判定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5.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6.结合我国食盐产地的广泛分布及纯碱的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庞大 奉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盐的化学性质。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用品 氯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硫酸、 稀硝酸、酚酞溶液。 试管。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会判定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重点 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听写化学方程式 金属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碱 → 盐 + 水 盐 → 新盐 + 新酸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盐 + 水 盐 → 新盐 + 新碱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酸 → 新盐 + 新酸 碱 → 新盐 + 新碱 盐 → 新盐1 + 新盐2 [我们可看出酸、碱、 [讨论交流]NaCl 和KNO 3能否反应?

观看所听写的复分解反应,看看生成物有何特点? [讲述]在酸与碱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都有水生成,酸与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中或有水和气体生成,或有沉淀生成,在碱与盐及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中都有沉淀生成。 [小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 [ [课堂练习]判定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① H2SO4 + Cu(OH)2 ② NaNO3 + AgCl ③ Na2CO3 + Ca(OH)2 ④ HCl + BaSO4 ⑤ BaCO3 + HCl ⑥ KOH + HNO3 ⑦ BaCl2 + NaNO3 [阅读]P.149 附录一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布置作业]

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

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 幻灯机 实验用品:金属钠、小刀、镊子、滤纸、酚酞试液、酒精灯、 铁架台、火柴、石棉网、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引言]:专题2的标题是“”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我们已 经学习了一些非金属的获取,那么从第二单元起,我们将要学习怎样获取一些金属。这堂课我们先来讲“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 ●[板书]: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金属钠的性质 ..与应用 ●[指导语]:提到性质,我们在“原子的构成”那一节曾经提到一句,大家 来回忆一下“什么决定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结构决定性质 ●[过渡]:大家的回答很好,请每位同学在笔记本上画一下钠原子的结构示 意图。 ●[提问]:观察你们所画的示意图,钠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化学反应中, 钠原子容易失去还是得到电子? ●[学生思考后回答]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 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

●[指导语]:回答得很好。 ●[过渡]:在研究一种陌生物质的时候,我们通常先从它的哪种性质切入? ●[学生回答]:物理性质 ●[教师总结]:回答得很好。那么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呢? ●[学生回答]:色、态、味、密度、硬度、溶解度、熔沸点等。 ●[投影]:实验探究:观察金属钠的颜色、硬度等 ●[指导语]:回答得很好。 ●[提问]:为什么密封在煤油中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刚才我们切开 的钠却不能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煤油内钠与空气是隔绝的,而刚才切开的钠却与空气 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 ●[教师总结]:回答得很好。事实上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与钠反应生 成了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失去光泽。纯净的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投影]:常温下:4Na+O2=2Na2O ●[师]:刚才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怎么处理没有用完的钠的,我是把它放回 原瓶。这样操作有错误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是钠回收的一个特殊性。钠非常活泼,放置在空 气中可能会引起爆炸,还容易变质,所以我们要将用不完的钠放回原瓶,这样也不会污染瓶中的钠。 ●[探究]:物理性质说完了,现在可以开始研究化学性质了吧。大家在初中 比较系统地学习过铁的化学性质。请大家回忆一下铁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学生思考后回答]:铁能与氧气、氯气、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 ●[设问]:请根据以上探究学习方法猜想并设计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提出设想]:1、通过肉眼观察金属钠的颜色及变化和动手切割 感觉其硬度;2、钠能否在空气中燃烧;3、钠能否与水反应;4、取钠与酸

化学《盐的性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盐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新知导学】 一、概念:盐是和的一类化合物,例如。 二、物理性质: 【随堂小练笔】

1、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盐的是() A、醋酸 B、生石灰 C、纯碱 D、烧碱 2、下列俗称、名称、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A、纯碱、碳酸钠、Na2CO3 B、生石灰、氢氧化钙、CaO C、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D、烧碱、碳酸钠、NaOH 三、化学性质 ①② ③④

3 【拓展提高】 根据 Na 2CO 3 和HCl 的反应,如何检验 CO 2-呢? 【生活达人帮】 小明听说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钙的化合物,他把鸡蛋壳捣碎放入水中, 发现不溶解,他猜测鸡蛋壳可能含碳酸钙,你能帮他证实一下吗? 【总结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① ② ③ ④ 【小试牛刀】 1、下列溶液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 A 、碳酸钠溶液 B 、氯化钠溶液 C 、稀盐酸 D 、水 2、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口时间长了有一些白色固体,这些白色固体的主要 成分是( )A .氢氧化钠 B .碳酸钠 C .氯化钠 D .碳酸钙 3、下列各组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A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 B 氢氧化钙、消石灰、生石灰 C 盐酸、氯化氢、食盐 D 冰、干冰、水 4、欲鉴别澄清石灰水、盐酸和蒸馏水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提供:①碳酸钠溶液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无色酚酞试液,只用一种试剂可直接将它们鉴别出

来的是()A. 只有① B. 只有③ C. ①或② D. ①或②或③ 5、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1)浓盐酸(2)浓硫酸(3)烧碱(4)食盐(5)生石灰(6)稀硫酸 A(1)(6)B(2)(3)(5)C(3)(5)D(2)(3)(4) 【随堂检测】 1、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下列物质中的() A 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2、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A.SO2 B.H2 C.CO2 D.HC1 3、实验表明,用碱性溶液浸泡新鲜的蔬菜,能有效除去蔬菜上的残留农药,从 而降低对人体的损害。根据上述原理,对刚买回来的蔬菜,你认为应浸泡在哪 种溶液中:()A.白酒B.食醋C.烧碱溶液D.碳酸钠溶液 4、鱼是一种美味食品,杀鱼时不小心弄破鱼胆后,会使鱼肉粘上一种胆汁(一种酸),使鱼肉变苦,要消除这种苦味,最适宜用下列何种溶液冲洗() A:食盐水B:醋酸C:Na2CO3 溶液D:NaOH 溶液 5、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罗银先福建师大附中 点评:王晓聪厦门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是通过原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难点是实验的观察、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点评:罗老师把钠与水的反应设计成探究学习任务。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欲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知识,体验动手的乐趣。在课中设计的演示实验: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并将反应过程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原理,这个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一节学教并重的课。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 (3)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不同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筛选、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点评:罗老师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明确具体,行为动词使用准确。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行为动词的使用就有问题了,不应该用“培养”这个词,起行为主语显然是老师,这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还存在第二个问题,就是目标空泛,尤其是第一、第二个目标更甚,这两个目标基本上是无法测量的,所以不成其为目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上,罗老师存在同样的两个问题。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xx年中考试题中占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

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 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

九年级下册化学 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3课时盐的化学性质 李度一中陈海思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 2-(或HC03-)离子的检验,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说课设计优选稿

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说 课设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教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教材首先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几个探究实验引出了钠的化学性质,并介绍了钠的制取和应用。本节课编排在氯、溴、碘三种非金属元素学习之后,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而钠也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重要的元素,因此本节内容对以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本节课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用实验现象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学习) 二、学情与学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钠原子的 结构示意图,这都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型奠定了基础;而学生在本专题第 一单元刚刚接触过氯、溴、碘等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掌握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 这为本节课探究实验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虽思维敏捷但仍不 够严谨,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创设情景预设、实验探究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事物,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案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案 江苏省泗洪中学许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钠的工业制取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探究教学、多媒体教学、阅读-分析-思考-结论的自主学习模式。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准备化学I教材、笔记本、实验药品及仪器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新闻、实验药品及仪器、音像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1)多媒体设备 (2)实物投影仪 (3)实验展示台 五、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用品:烧杯、镊子、滤纸、石棉网、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 实验试剂:金属钠、水、稀盐酸、酚酞、硫酸铜溶液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新闻资料]我们说生活之中有化学。如果大家平常多关注新闻,可以看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观看下面一段新闻,思考你从中发现或想到什么化学问题? 视频简介:2007年9月28日18时38分,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圣华曦药业有限公司院内的爆炸声,打破了城市的宁静,下午6点39分,重庆南岸区弹子石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全体出动,奔赴火场。 出事地点浓烟滚滚,烟尘非常大,就像刚发生了爆炸的黑烟,正当救援人员准备对着火点进行扑救的时候,突然,救援人员从厂方得到了一个更为可怕的消息,就在离着火的第七车间不足8米的冷冻车间,储存了约10吨的易燃物品金属钠。十多吨的金属钠一旦发生爆炸,方圆500米的范围将会被以为平地,这不仅会使整个厂区毁于一旦,同时,厂区周边几千居民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播放视频]: 师:我们想象中的火灾好像和金属关系不大,为什么消防员听说有金属钠就“更加危险”呢?(演示小刀切割钠单质、燃烧钠) (学生实验)钠在空气中燃烧 [Powerpoint2、3、4、5]: 钠的物理性质 Na+O2=2Na2O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 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 (1)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酸、碱、盐三类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有气体 (1)熟记相互反应的物质或相互结合的离子: 碳酸盐能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CO2和H2O;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2)记住常见的难溶物:

AgCl、BaSO4是白色沉淀,不溶于酸; CaCO3、BaCO3是白色沉淀,能溶于酸; Cu(OH)2是蓝色沉淀,能溶于酸。 【例题】(2011·广东湛江中考)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NO3NaCl H2SO4 B.CaCO3NaOH Na2SO4 C.BaCl2NaNO3CuSO4 D.AgNO3Na2SO4NaCl 解析:A中各种物质间没有构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无沉淀生成,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B中CaCO3为白色沉淀;C中BaCl2和CuSO4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且溶液为蓝色;D中AgNO3和NaCl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 答案:A 1.制作馒头时,需加入面碱(主要含碳酸钠),如果面碱放多了,蒸出的馒头会发黄,且口感不好。为除去过多的面碱,做馒头时可加入适量的( )。 A.食醋B.食盐C.料酒D.味精 答案:A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易溶于水的是( )。 A.NaOH、Mg(OH)2、Cu(OH)2 B.K2CO3、Na2CO3、CaCO3 C.CuSO4、Fe2(SO4)3、BaSO4 D.AgNO3、(NH4)2SO4、K2CO3 答案:D 3.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盐的化学性质说课

《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说课稿 《盐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的说课稿 一、教材与《考试说明》 根据我的教学计划,我刚刚结束盐和化肥的教学,并开始进入酸、碱、 盐内容的复习。盐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新教材上没有,而《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和归纳出盐的化学性质,这样一方面掌握了盐的化学性质,也使《酸碱盐》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学习能力,而且通过盐的化学性质的复习,进一步巩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化学性质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学生与学情。 学生学完酸碱的化学性质,学到盐,学生普遍反应很难学,这也是九年级学生学到元素化合物知识存在的普遍的问题。而我仔细分析了学生的情况之后发 现,除了少数厌学者之外,多数学生的问题在于长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习惯上:知识记住了,但一到具体的实践中,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另外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特点和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再加上成绩上的分化,总体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必须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从各自的原有水平出发,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或整理并用之于实际情景中。 三、教法和学法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这样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交流,自然产生了对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的过程,对话式教学法,通过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心,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学习重点不在于识记,而在于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方式。对于技能的要求也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一、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接下来,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分头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二、“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

高中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学案教案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编写:陶春审核:戴书锦 【学习目标】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保存方法;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通过有关实验及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课前预习】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海水中储量极为丰富,但都是以态存在的,主要物质有、、。 世纪初,科学家在实验室首次制得了金属钠,不久他又制得了金属镁。 3.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电子数为,易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以通常显价,表现为性,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一、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交流讨论1]:铁、铝、铜等能存放在空气和水中,但在加热时能与空气.氧气或水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实验探究]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开一端的外皮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看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再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整理归纳] 1.钠是一种色、有、质地(能用刀切开)、熔点、常温下为态的金属。 2.钠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表面变,生成白.色的(化学式为),加热时能燃烧,产生火焰,生成色的(化学式为)。 化学方程式: Na + O2===氧化剂:,还原剂: Na + O 氧化剂:,还原剂: 2 [交流讨论2]一块金属钠长期存放在空气中会产生以下变化:银白色→变暗→表面变潮→ 结块→变成粉末。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最终产物是什么? ① ②

③ ④ [知识扩展]钠与其它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Na+ Cl 氧化剂:,还原剂: 2 Na + S 氧化剂:,还原剂: 研磨 二、钠与水(酸)的反应 [交流讨论3] 日常生活可以用铁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两种金属在通常情况下是与水不反应的,那么钠与水是否反应? [实验探究]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①,原因; ②,原因; ③,原因; ④,原因; ⑤,原因;[整理归纳]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和,表现性。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Na + H2O ===氧化剂:,还原剂。 [交流讨论4] 1.钠与水反应实际上是钠与水电离出来的微弱的H+反应,那么钠与盐酸.硫酸等酸溶液的反应要比与水的反应,请预测试验现象。 2.金属钠比铜活泼,能否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说出反应的现象,推断产物。钠与盐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钠块投入到CuSO4溶液中: 钠块投入到FeCl3溶液中: 钠块投入到MgCl2溶液中: 三、钠的保存:金属钠通常保存中原因是钠能与及反应。 四、钠的制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NaCl + 五、钠的用途: ①制过氧化钠等化合物(和氧气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