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综述

语用学综述

语用学综述
语用学综述

新世纪以来我国语用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沿着国内外语用学领域理论实践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两条主线,从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运用、以及语用学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语用学在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和现状,对国内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作了述评,最后讨论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语用学的未来并实现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国内语用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源于哲学和逻辑学的语用学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研究对象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Morris1936),后又被定义为:“矗立在一定行为内所发生的符号及其起源、用法和影响的符号学部分”(Morris1946)。由此作为开端语用学在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确立了其地位。一般认为,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独立分支从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Pragmatics)的创刊,二是1983年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Pragmatics)(Levinson, 1983)的问世,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IPrA)的成立。(沈家煊, 1996:1)

2. 回顾

2.1 国外语用学发展历史回顾:

长期以来,语用学研究存在两大倾向:一是以分析哲学为基础,认为语用学研究应该有其严格的议题,比如指示语、言语行为、前提、语用推理与含意等,这是一种狭义的语用观,也是长期以来语用学的主流,即微观语用学;二是广义的语用观,最早源于Morris的符号学思想,主张语用学探讨与符号功能有关的心理、生物、社会等现象,这表明语用学研究应该是宽泛的。多年来,Verschueren等坚持以“语言使用的语言学”为主导思想,从认知、社交和文化等视角关注语言选择与理解,以及人际交往。为此语用研究应该是广义的、宏观的,即宏观语言学。

2.1.1 宏观语用学

宏观语用学认为语用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考察语言的功能性视角,是结合语言运作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研究思路。它从语用角度探索语言的功能,并考察人类交际所必需的社会背景信息。宏观语用学把语言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状况联系起来,关心的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对人类言语行为的限制,如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如何利用语言手段控制和操纵弱势群体。宏观语用学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提出了批评,认为必须结合社会因素才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人类交际。与此相关,近年来出现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日益引起关注。

2.1.2微观语用学

与宏观语用学不同的是,微观语用学把语用研究看做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和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平行,其范围局限于英、美语言哲学传统领域内的课题,如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预设、指示以及会话结构等。微观语用学的分析大都是脱离语境进行的,并不关心真实的话语及其交际效果。在过去20年中,微观语用学研究的范围趋于狭窄,主要的工作是对格赖斯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推导机制做出修正。

2.2 国内语用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语用学在中国起步是以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为发端的许国璋先生最早于1979年摘译了Austin的《论言有所为》。次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论文,从四个方面对语用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80年代引进的语用学理论涉及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会话结构的语用分析等论题,90年代侧重于介绍关联理论、新Grice 会话含意理论、言综观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评介工作,为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参考。在这20多年里,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学者把语用学论著直接译成汉语,或发表专题文章进行评介,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学者对国外语用学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论。这是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闪亮点。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语用学理论,并为我国语用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理论指导。但是国内的语用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国外语用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缺少原创性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3. 新世纪以来国内语用学的理论发展状况介绍

3.1 指示语

指示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指称、指引、反映。指示的实现要利用指示代词、副词、指示词、前指代词、时态等语言要素。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等,其使用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

国内对指示语的语用研究主要表现为::(1)称呼语的语用研究;(2)代词回指功能研究;

(3)指示语的翻译研究;(4)跨文化交际中指示语研究;(5)指示语体现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研究;

(6)文学作品、语篇中的指示语研究;(7)某些动词的内在指示功能研究;(8)元语用指示语研究;(9)指示投射现象研究;(10)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研究;(11)指示语的认知研究等等。此外,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语用现象,如人妖、同性恋人的性别指示,变性人的性别指示,数字所传递的指示信息等等也受到关注。

3.2 会话含意理论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占有主导地位。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哈佛大学的学术讲座中阐述了会话含意理论,其核心是合作原则,下面构建了四条相应的准则,即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他认为会话含意产生于两种途径;一是交际者通过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产生一般含意;二是交际者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违反某些准则而产生特殊含意。其中特殊含意便是格赖斯所关注的会话含意。

我国在会话原则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如徐盛桓、周礼全、钱冠连都对合作原则进行重建或补充。如徐盛桓创立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语用推理机制并用它来解释和推导一般含意;周礼全提出一组补充的合作准则并用其来推导会话隐涵;钱冠连则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不是原则,他认为话语交际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意图原则。此外,国内对合作原则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作与翻译;(2)合作与教学;(3)合作与修辞;(4)合作与喜剧对话;(5)合作与广告研究;(6)语境与会话含意;另外还有合作与跨文化交际、合作与辩论、合作与话语分析、合作与商务文书写作等应用性研究等。

3.3 预设理论

和语用学其他一些论题一样,“预设”源自哲学研究。预设又称前提,不是句子表层意义的一部分而是存在于语言不同层面上的一种隐含意义,是说话人的预设。语用学对预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其二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

国内对预设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的区分;(2)现代汉语中的语用

预设;(3)广告中的预设;(4)语用预设的交际价值;(5)语用预设与认知理据;(6)语用预设与外语教学;(7)文化预设与翻译;(8)文学作品中的语用预设;(9)预设投射问题的认知研究;

(10)预设分析与语法研究等等。

3.4 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是第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源于英国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经过其门生美国哲学家Searle的阐述和发展,该理论更为体系化和规范化,成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值得强调的是,不仅说话人说出的话语是言语行为,而且听话人针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回答的行为也是实施言语行为的行为。研究言语行为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

国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2)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研究;(3)广告语言、网络语言的言语行为研究;(4)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语言教学;(5)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6)言语行为策略研究;(7)语用失误研究;(8)关联理论对言语行为的批判;(9)言语行为与交际;(10)各类施事言行为研究;(11)比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等等。

3.5 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析会话,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也被视为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目的是要挖掘隐藏在会话后面的社会现象。早期语用学对会话的研究大体局限于会话本身的结构,属于静态性质的研究。90年代越来越多采用动态的方法研究。对会话的动态研究就是对人们在相互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来表达直接的思想感情或以言“行事”的内在动机和原因作出合理充分的解释。其目的是揭示语境的动态特征和发话者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对语境加以操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国内对会话分析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会话分析与语码转换;(2)会话分析与文学、戏剧人物关系/性格;(3)会话分析与英汉语言教学;(4)会话修正研究;(5)会话活动类型研究;

(6)毗邻对研究;(7)话题转换的关联性研究;(8)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9)话语标记语研究等等。

3.6 关联理论

关联论是Sperber和W ilson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它如今已成为了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遵循着一种称作“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为使交际获得成功,说话人和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是要理解对方以及被对方理解。关联理论的两条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所谓认知原则就是人类认知倾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所谓交际原则就每一个话语或其它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具有最佳关联性。关理论将交际与认知有机结合,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交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关联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改善,对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国外同行学者相比,我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无论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未能赶上,尤其是应用研究方面,似乎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语用学爱好者对关联理论不很熟悉,甚至可能存在某些误解。一方面是因为该理论本身较难掌握;另一方面是我们未能及时掌握国外的研究信息;同时,国内学者之间仍比较缺乏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与国外学者的学术联系就更少了。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关联与语篇连贯;(2)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3)认知、心智与关联;(4)关联理论述评;(5)关联理论与翻译过程的兼容性、互文性

等。

3.7 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各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根据语言综观和顺应论,Verschueren认为要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该理论认为,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会因人们语言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语言结构和交际双方关系的变化。语言顺应论、语言综观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并指导我们选择使用语言。微观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往往受语用因素的制约,它与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交际双方在社交语境中的地位、话语发生的时空信息、不同的施为用意等有关。而宏观层面的语用学就是以综观的广阔视野看待语言的使用。它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功能性综观,具有跨学科性,不是一门受研究范围限制的学科,而是一门与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领域都有联系的学问。近年来,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语用学家所认同,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宏观语用学、了解顺应论的原因。

国内对顺应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言顺应论与翻译;(2)语言顺应论与二语习得研究;(3)顺应论与语码转换;(4)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5)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广告语言创作;(6)顺应与语用含糊等等。

3.8 语言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在我国学界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它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使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的模因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以扩展。

语言模因论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对语发展的分析,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语言模因论对于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借此理论来观察社会文化语用问题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模因论与语言之间的界面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值得开发的重要研究议题还不少。

国内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言模因与语言教学;(2)语言模因与翻译(教学);(3)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4)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5)关联与模因;(6)模因与社会语用;(7)语言模因与心理内化机制研究;(8)模因论与文化研究等等。

4.新世纪以来国内语言学的评价和展望

4.1 发展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语用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除应加快引进的步伐外,还应加

强几方面的结合: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的结合,外语界与汉语界的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加强几方面的研究: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es )的研究,个案研究,汉语的研究,应用语用学的研究等。沈家煊(1996 (1): 1-5)是国内较早针对语用学研究发展任务阐述自己观点的学者,他指出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应注重对母语汉语的研究;要把语用学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应开展形式语用学的研究。文旭(1999 (4): 9—12)的观点与沈家煊的看法基本一致,从引进国外理论、立足汉语开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加强应用研究等四方面指明了中国语用学研究

今后努力的方向。钱冠连(2001 (4): 7—16)通过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语用学发展建议:正确处理理论引进与理论原创的关系,把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重视青年学者从事汉语实证研究的作用,从理论意识、学术视野、方法论和语种选择等方面多角度地酝酿和创造新的理论。

4.2 中国语用学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语用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该朝着如下几个方面出发:4.2.1 加快引进的步伐

首先还是要“拿来”,继续不断引进国外语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语用学理论被引进的速度还不够快,要赶上西方语用学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快引进的步伐。接着是“为我所用”。我们既然“拿来”了,就应该用已有的和最新的各种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分析各种汉语语用现象,这些理论也只有放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和处理中,才能知晓它们的普遍性和适应性程度究竟有多大。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语言研究总是重点放在本国语上,但是也要了解外国的语言研究情况。目的有二:一,知道人家研究些什么问题,用些什么方法,有些什么理论,可以供自己参考。二,知道别的语言的研究有了些什么成果,可以拿来跟本国的研究成果比较”。

4.2.2 立足汉语的研究,创造自己的理论

引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老跟在国外学者的后面,那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的。因此我们在“拿来”“为我所用”的基础上还要学“另起炉灶”。这项工作最能突出汉语语用学研究特色。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自有其显著特征,立足于西方语言的西方语用学理论也许只是部分地适合于汉语实际,那么我们或者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改造,或者创立新的语用学理论。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在对汉语语用现象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创立汉语语用学理论了。当然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的酝酿和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外语界和汉语界的语用学家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2.3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对语言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在宏观方面,语用学的研究必须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言语活动进行研究。文化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社交语用学、意识形态语用学以及对比语用学将是语用研究的宏观趋势。在微观方面,言语的产生和理解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认知语言学的时代,因此,认知语用学将是一个热点。此外,话语语用学也是微观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汲取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形式语用学、计算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文学语用

学等各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甚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同时这也要求我们语用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只有学科兼通、兼收并蓄,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才能富于创造性。我们相信经过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必将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 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新进展[J]. 外国语, 2000(01)

[2] 刘根辉, 李德华. 中国语用学研究与发展方向[J], 现代外语(季刊),2005(01).

[3] 冉永平.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J], 现代外语(季刊),2005(04).

[4] 严辰松,高航. 国外语用学20年:回顾与前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1).

[5] .周榕,冉永平. 语用学研究新取向—实验语用学研究[J]. 外国语, 2007(05).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语言学重点概念总结

Design features(定义特征):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essentially make human language distinguishable from languages of animals. Synchronic(共时的): said of an approach that studies language at a theoretical “point” in time. Diachronic(历时的): said of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 over time. Prescriptive(规定式): to make an authoritarian statement about the correctness of a particular use of language. Descriptive(描写式):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ccount of the patterns and use of a language or variety. Competence(语言能力): 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the system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a language. 对于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的无意识获得的知识。Performance(语言运用):

the language actually used by people in speaking or writing. 人们说话写作时实际使用的语言。 Langue(语言):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speech community”. 一个“语言社团”共有的语言系统。 Parole(言语): the concrete utterances of a speaker. 说话人实际说的话语。 Phonology(音系学):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ns and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l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that occur.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国际音标): a set of standard phonetic symbols in the form of a chart (the IPA chart), desig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since 1888. It has been revised from time to time to include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语用学课程感想

英语语用学课程感想 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它主要包含指示语、语用含义、预设、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用失误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对我们英语师范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在交际中自觉遵守语用规则,得体合适地理解捕捉对方说话意图,准确表达自己意思。例如,“ Please”这个单词通常是在提出各种请求时用以表示礼貌的一个客套话,它在表示礼貌的程度上是很轻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用它反而会加强命令的语气,比如,“Will you please sit down ?”这句话就不能用于招呼到来家中的重要客人。对于“please”一词,老师给我们布置给出中文句子翻译成带有“please”的课堂作业加以巩固:1)Two coffees, please. 2)May I ask a favor of you? 3)Visitors are requested not to touch the exhibits. 4)Allow me to introduce Professor Zhang, ect. 当然,单单靠一本语用学教科书,上课听老师讲解对于显著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我试图多渠道接触真实语材料,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掌握其功能意义和用法。比如,我利用周末的空闲看美剧《摩登家庭》,这部美剧主要围绕三个有关联的美国家庭展开。在第三季中就多处出现感谢的表达法: “It' s very nice of you .”“ I appreciate your help .”“ I appreciate it .”“ Thanks anyway .”以及应答用语: “I' m glad that I could help .”“Glad that I could help .”“ Don' t mention it .”“ It was nothing .”“My pleasure .”“Any time”. 通过接触了真实语料,我们认识到并不是只可以讲单一的“Thank you" “You' re welcome”,还有以上多种表达法。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谢意,在真实交际中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朱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英语学习者易混的表达,如“Don't mention it" 是用来回答“Thank you"的,而“Never mind "是用来回答“ I’m sorry"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纠正了以前把这俩表达混着用的毛病。 再比如2015年6月3日的课讲到社交失误,这一行为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双方的文化背景迥异,这一语用学概念涉及跨文化交际学科,因此要学好语用学,还得从其交叉、相联系的学科着重研究,加强文化因素的系统学习,提高自身对中西方化差异尤 其是中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才能“啃”透语言学。 以下是个人对朱老师的评价与建议: 1)朱老师善于利用教材,教材内容设计得不够全面的地方,老师专门收集资料整理成word文档并展示给我们。 2)朱老师课堂语言幽默风趣,不过还是非常有教授风度的。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在广外的求学经历,讲到某一个语言学理论是他以前的老师提出来的,有如师生亲切聊家常,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 3)朱老师提供的课堂作业经典且具有挑战,大多都是根据我们当节课学习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出题。课程结束了我仍对题目记忆犹新,有些题目值得抄下来多番斟酌品味。4)朱老师上课形象生动,记得上学期在课堂上老师还充满感情地给我们唱了阎维文的《父亲》和《母亲》。 关于意见和建议,朱老师可以多和学生互动,通过提问或头脑风暴的方式与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的课堂作业,老师可以批改完后发回给我们,下节课针对我们做错的地方集中性评讲。因为一周只有一节课,上周写的答案等下周评讲时可能会忘记,因此可以让我们先看到自己做错的地方并思考,再听老师的讲解,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可能高一些。有个小小温馨提示:由于朱老师低血糖,向学院申请不要将其课调到最后一节不知是否可行,毕竟健康第一,工作第二。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语言学总结

语言总结 1、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它们的文字有表意的,如中文,还有哪些语言的文字是表意的? 2、世界上还有很多种语言,它们的文字是表音的,也就是拼音文字,如英文,还有哪些语言的文字是表音的? 3、是不是印欧语系的文字都是表音的呢? 4、韩国和日本的文字是表音的吗? 答: 1。现在世界上的正式使用的文字,只有汉字是表意的。 2。欧洲人使用的文字,包括英,法,俄,意,德等等都是拼音文字。 3。对的。 4。韩国和朝鲜使用的文字一样,都是拼音文字。日文比较特殊,是音义混用。日语里,汉字,假名混用,其中汉字和我们的汉字一样,就是从中国学的,假名是日本人自己发明的,是表音的。 世界上的文字类型主要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它们大体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就文字的发展规律和文字的功能来看,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趋势。 1、表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形文字属于人类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表形文字通过描摹客观事物外部 形象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该事物,但是表形文字严格地说还不是体系严整、功能完善的文字系统。因为:①它们还不能直接与语言中的词语准确地结合;②可以表义,但不能准确表达词语、更不能准确表音;③而且这种文字只能表示具体的事物,不能表示抽象概念; 2、表意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过程中介于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的一个阶段。表意文字的通过象征性图形符号,表达语言中的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图形符号往往通过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来表达简单或复杂的意义,图形符号的意义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且文字的意义和所记录语词的读音具有对应的关系。因此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已经是系统严整的文字符号体系,能够表记语言中的词汇,能够记录和表现语言的语法关系。表意文字包括词字、词素字等类型。 3、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声语言,在数量上便于学习和使用,方便排序,具有客观可操作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可包括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或称音位文字)等类型。 据联合国调查,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个学者说“我的印象中感觉有几千种,具体多少也说不清,就去查资料,还真说不清。一般大概说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语言学概论---语用概述

一、语用概述 一、语用与语用分析的意义 1.语用:是指人在一定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 2.语用学: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 3.语用分析的意义: 能进一步了解用现代汉语交流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特定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使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分析的相关要素 (一)发话者: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1.重点分析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在一般情况下,发话者(包括说者和作者)都是要通过说出某些话以实现一定的语言外的目的,即语用意图。 例如:想让别人关上门(语用意图) a.请你关上门。(请求) b.我命令你关上门!(命令) c.你若不关门我就不走了!(威胁) 2.分析发话者实现意图的语用策略 语用策略:是发话者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受话者理解其语用意图并在受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1)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策略 (2)语境信息优于话语信息的策略 例如:一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到澳门狂赌,输得一干二净。有人不知情,想请他赞助慈善事业,知情者便说: 他刚从澳门回来,没钱了! (3)语面意义和言外之意的表达选择策略 (二)受话者: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对于受话者而言,最关键的就是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例如: A:面条里要放辣油吗?B:我是地道的四川人。 (三)话语内容: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的具体内容。 例如:1.这种药对高血压有好处。2.你好! (问候语) (四)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也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 语境由以下两方面构成: 1.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 2.言外语境:即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时代、社会、民族、交际个体等因素。 这两大语境,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语境。当我们理解某一话语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语境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和理解得以完成,除了语言符号链条起中心作用之外,语境中的非语言的因素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境与发话者、受话人的关系 (一)语境是交际各方共享的 (二)语境是参与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 当分析某段话语的理解涉及哪些语境因素时,只要列出相关的语义命题就能清晰地把它们显示出来。

语言学复习重点

一、Antonymy(反义词):(书本P70) 1.Gradable antonyms(分程度反义词):a matter of degree. eg. Old—middle-aged—younghot-warm-cold https://www.doczj.com/doc/b711840811.html,plementary antonyms(互补关系):a matter of degree between two extremes. eg. Alive—dead; male—female 3.relational opposites(关系反义词):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eg. father-son; teacher-pupil; doctor-patient;buy-sell;above-below 二、Paul Grice(保罗·格莱斯)提出的两个概念(书本P86) 1.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含意,约定俗成的):i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in the language. eg.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greedy. 2.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特殊规约隐涵):is inferred by the hear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eg. A:Where is the steak? B:The dog looks very happy. 三、Charles Hockett(霍凯特)提出的人类语言的识别特征之一(书本P8) Arbitrariness(随意性):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eg. Rumble, crash, cackle, bang 四、Free morpheme(可独立存在的):a morpheme which can be a word by itself. eg. boy(书本P33) 五、新构词(书本P99) 1.blending(拼缀,紧缩法):a blend is a word forme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eg. Smog --- smoke+fog; motel---- motor+hotel 2.acronyms(首字母缩写,词首字母缩略法):are words derived from the initials of several words eg.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六、Languageaptitude(语言能力倾向,语言学能):the natural ability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书本P164) 七、Semantic Changes(语意变化):(书本P102) 1.semantic broadening(扩展,意思越来越广,语义扩大化) 2.semantic narrowing(意思变小) 3.semantic shift(转换) 八、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动):which aimed to explain indirect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书本P84-85) 1.The primary speech act is the speaker’s goal of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secondary

语言学总结

In chapter seven,I lear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ondon School、Linguists in North Americian、Malinowski Guinea 、SAPIR-WHOF HYPOTHES and sociolinguistics. At the first,I learn the relationsh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1)Language is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part of a given culture ;the impact of culture upon a given language is something intrinsic and indispensable.(2)Culture is a wider syatem that completely includes language as a subsystem.The relation of language to culture is that of part to whole.(3)Language both express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4)Language plays a major role in perpetuating culture in part form.(5)Culture affects language. Secondly,,I understand how language relates cultur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they think that language is either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or structural and formalized in https://www.doczj.com/doc/b711840811.html,ter, at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language was developed in England and North America.In the 1920s ,a school of ANTHROPOLOTICAL STUDY OF LINGUISTICS came into being in England.The meaning of a word greatly depended upon its occurrence in a given context,for example “wood’’.Malinowski creat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 TION,and J.R.Firth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TION. M.A.K Halliday further developed this theory,who is the founder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irdly,I learn a very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theo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njamin Lee Whorf is famous in hypothesis concerning language,thought,and culture.His famous theory SAPIR-WHORF HYPOTHSES was developed with the help of his experience and his study of Hopi ,an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What this hypothesis suggests is this :Our language helps mould our way of thinking and,consequently,different language may probably express speakers’ uniqu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Due to the theory SAPIR-WHORF HYPOTHSES,two important points came into the world.one is LINGUISTIC DETERMINISM,and the other is LINGUISTIC RELATIVITY.LINGUISTIC DETERMINISM means that language may determine our thinking patterns,and LINGUISTIC RELATIVITY means that similarity between languages is https://www.doczj.com/doc/b711840811.html,ter,,Sapir-Whorf hypothesis have been developed,a strong version and a weak version.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theory refers to the claim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makes ,emphasiz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language as the shaper of our thinking patterns.The weak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