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军事思想研究

外国军事思想研究

外国军事思想研究
外国军事思想研究

外国军事思想研究

一·拿破仑战争时代与“战争论”(1800年前后)

(一)拿破仑与拿破仑战争时代

1.拿破仑战争(1793~1815)

●拿破仑执政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

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和。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1797):土伦战役、曼图亚争夺站、镇压保王党战役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1):马伦哥会战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乌尔姆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三皇之站)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耶拿战役、艾劳会战、弗里德兰战役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瓦格拉姆战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莱比锡战役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滑铁卢战役

●评价:表现了帝国主义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交错在一起的异常复杂情景;决定了十九世

纪前半期军事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2.拿破仑军事思想:消灭敌人军队

3.占领维也纳

4.缪拉:违背追击敌军的命令

5.拿破仑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发现了在战略和战术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他在农民眼里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纲领

(二)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

1.卡尔·冯·克劳塞维兹(1780~1831)

●参加过反对拿破仑的战争

●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盟而转投俄军

2.《战争论》

(1)克劳塞维兹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

(2)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

(3)战略学的“圣经”

(4)关键总结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是战争的长矛

●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民众战争是战争整个发酵过程的扩大加强

●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战略上最重要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进攻者要适可而止,避免超过进攻的顶点

(5)例子

●朝鲜战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较量

●占领汉城后彭德华果断下令停止追击,及时转为防御

●战场形式判断:

●一是志愿军伤亡过大,体力大为削弱,急需休整

●二是战线拉长,运输困难,粮食、弹药、被服均供应不上

●三是敌军主力损失不大,且保持海空优势

●四是这次敌人是有组织撤退,别有用心

(三)若米尼及其《战争艺术概论》

1.若米尼

●1804年加入法军,深得拿破仑赏识,曾任内伊元帅的参谋长

●1813年因与拿破仑的参谋长矛盾激化而转投俄军

●沙俄军事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战争论》从宏观上,战略高度剖析了战争的内在规律,思辨性较强,对于学院派来说,

备受推崇;《战争艺术概论》是战役层面的谋略学,更受战场上的军官的欢迎

二·巨舰大炮的出现与“海权论”(19世纪末)

(一)列强争霸海洋与巨舰大炮时代

1.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一系列国家伴随着其征服海洋的壮举,实现了其大国崛起的道路。最先崛起的是殖民先锋葡萄牙和西班牙,紧接着是荷兰、法国和英国。

2.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是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直到二战结束以来被航空母舰取代。

(二)马汉及其“海权论”

1.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

●海权论的创立者

●历史评价:在所有各点上都具有经典的价值(德皇威廉二世)

2.制海权

●价值:获得了制海权或者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的主动权

(三)海权论的实践

1.马汉的著作:德国、意大利、日本决心成为海军强国的重要因素

2.美国(大白舰队)

●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势头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利益,而此时美国海军主力集结在大西洋,

在亚洲的舰队力量无法与日本抗衡(历史背景)

●罗斯福使美国致力于开凿巴拿马运河,扩大海外殖民地,建立一支国际水平的海军,并

把它派到世界各地巡弋,从而使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力量展露头角

●由美国海军16艘精锐战列舰和7艘小型雷击舰组成

●1907年12月16日,“大白舰队”从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海军基地起航;1907~1909年,

环球航行,向西方列强和日本等国首次展示了美国的“海上强权”

●达到预期效果:日本政府一改往日的“排美”的蛮横姿态,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现状,尊

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成功巩固了自己的海外利益

●意义:打破了惯例(每一个海上列强的兴起都离不开一场大规模的海战),通过一次耀

武扬威的实力展示,就确立了自己海上强权的地位

3.美国(“福特”号航母,确保美国未来50年的海上优势)

三·坦克的出现与“机械化战争论”(20世纪上半叶)(一)堑壕站的僵局与坦克的出现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

2.坦克:具有封闭装甲防护,旋转式炮塔,履带式推进的装甲战斗车辆,有“陆战之王”的美称

●1916.9.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会战的战线上,坦克首次参战,一举打破堑壕站的

僵局

(二)富勒及其《机械化战争论》

1.富勒

(1)毕业于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坦克部队参谋长、英军总参谋长助理、步兵旅长

(2)主张

●坦克出现以后,陆军机械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战场上坦克数量多的一方胜利机会亦多

●作战时,首先以坦克出敌不意地突向敌人的纵深,摧毁其首脑机关,同时以飞机轰炸其

交通枢纽和补给系统,接着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扩大战果,追歼逃敌,一次会战即夺取战争的胜利

(3)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担任坦克军谋长,成功地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坦克战

(4)提出闪电战

●采用移动力量迅速地出其不意地进攻,以避免敌人组织起防御线

●二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战术

●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三大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三)席卷欧洲的“闪击战”

1.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开战。9月27日,德军攻占华沙。

2.闪击西欧:1920年5月10日,开战。5月15日,荷兰投降。5月28日,比利时投降。6月22日,法国投降。

3.闪击苏联:1941年6月22日开战至7月9日。侵苏德军在西北、西部、西南战略方向推进显著。

四·飞机的出现与“制空权”(20世纪上半叶)

(一)飞机的诞生与空中战争的出现

1.1903年12月17日(飞机诞生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飞行者1号”四次试飞(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2.F-22“猛禽”单座双发高隐身性战斗机

3.美国空军B-2A型“幽灵”亚音速隐型战略轰炸机,采用无尾三角形飞翼布局,机身与机翼融合在一起。雷达反射面同小鸟相当。

4.第五代战斗机性能特点(4s):Steslth(超隐形)、Suo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机动能力)、Super Avionics foe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级信息优势),最具备革命性的是隐身性能

(二)杜黑及其《制空权》

1.杜黑

(1)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空权理论的倡导者

(2)1912年出任意大利第一个航空营营长。

(3)1915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4)观点

●飞机这一新技术成就用于战争,必将引起战争的革命,将出现新的武装力量——空军,

新的战争领域——空中战场,新的战争形式——空中战争

2.制空权

(1)定义和价值

●掌握制空权表示一种态势,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能保持自己飞行

●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2)如何夺取

●为了保证国防,一个国家所做的一切都应当为着一个目标,即在一旦发生战争时,掌握

最有效的手段夺取制空权

●只有拥有一支在战斗中能夺取制空权的空军,充分的国防才可能得到保证

●民用航空工具的改进,将提高空中力量军事价值。在万一发生冲突时,掌握制空权的好

处将比掌握制海权更大

●掌握一支巨大的空中运输队伍,从军事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拥有一支随时准备保卫本国

利益的巨大的独立空军

(3)例子:科索沃战争(1999)【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

(4)空中战争理论的三位先驱

●美国的米切尔(1879~1936)

●意大利的杜黑(1869~1930)

●英国空军创始人特伦查德(1873~1956)

●对空军建设和作战理论有重要影响

●相对于系统阐述空军理论的杜黑而言,米切尔是一位行动家和实践家

(三)威廉·米切尔及其《空中国防论》

1.威廉·米切尔(1879~1946)

●美国空军理论家,陆军准将

●1898年从军,参加美西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任美国远征军航空兵司令

●组织多次飞机轰炸军舰的试验

●生前不得志,奔波宣传理论,要求发展空军并改善装备,抨击上级错误行为

●主要贡献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统战争走到绝境,提出空中力量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比地面战争更有效

(2)美国目前战略轰炸理论的前身:空中力量可以直接攻击敌对国家的要害,彻底摧毁他们或使其瘫痪。只要以少量人员和较少的资金就可带来最可怕的效果。

(3)准确预测到日本偷袭珍珠港

2.《空中国防论》:西方空权理论的主要著作之一

五.结束语

(一)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直接动因和基本前提

(二)大量丰富的战争实践,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直接推力和决定因素

(三)脱胎换骨的军事变革,是军事思想发展的直接结果和必然产物

(四)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国防实力与战争潜力的重要标志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1640年—1945年) 总体战:德国军事家和陆军上将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理论。鲁登道夫认为无论对于敌人还是本国人民,总体战都应该是突然的不宣而战;总体战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突然打击敌人;必须将主力用于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同时必须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总体战应当是闪电式的速战速决。总体战是一种全面战争的理论,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持续能力,打击敌国居民瓦解其战争意志。未来的局部战争无论输赢必须是短暂的,打一场旷日持久或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不如直接打一场速战速决的全面战争。未来的全面战争,消灭敌国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变更敌国的政权让其承认战败结束战争。如果不能变更敌国政权才摧毁其经济基础和打击敌国居民。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空军制胜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提出空军制胜论。杜黑认为以能够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它来击破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的空军,可以不依赖于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而保证取得胜利;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性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陆军和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必须建立与陆军和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设民用航空作为空军后备;空军夺取制空权后,对敌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的胜利。夺取制空权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和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信息化导弹战和智能化光速战都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强大空军,不需要飞机本身有多么先进,也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无论是争夺战场主动权,还是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归根到底都是争夺摧毁权,谁拥有摧毁权谁就能战胜敌人。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就是双方都拥有摧毁权,都不敢轻举妄动。掌握制空权,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从空中摧毁敌人的权力。掌握制电磁权,实际上就是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拥有从各个方面摧毁敌人的权力。 战争就是争夺摧毁权和生存权的军事行动。只要能摧毁敌人,保存自己就行。只要陆基信息化导弹战系统足够先进,没有一架飞机,同样可以战胜敌人。对于全球信息战系统,必须首先摧毁其信息化力量的核心——探测性天基力量(卫星),然后摧毁其机动能力的核心——空军,这样就足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如果要以防万一,则必须首先建立先进的陆海空天激光反导弹系统,然后同时摧毁其探测性天基力量和猎杀其所有核潜艇,随后同时摧毁其空军和其他核力量,最后扫灭残余的陆军和海军,变更其政权,赢得胜利。 坦克制胜 英国军事家富勒提出坦克制胜论。富勒认为大并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实施突然有力的突击,可迅速突破对方主要集团的防线,深入敌纵深,摧毁一个战备不足的国家;坦克是决定性的力量,必须改革军队,建设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坦克制胜论是一种不需要广大人民参加,仅靠少量精锐的职业军队最大限度地使用新式武器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理论。 空军制胜论和坦克制胜论都是典型的武器制胜论,夸大了武器对战争胜负的作用。但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都是典型的谋略制胜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武器对战争胜负的作用。谋略和武器是战争胜负的双核,西方近代的武器制胜论与中国古代的谋略制胜论相结合就是最完美的军事理论。 军队的战斗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X战略战术水平X军事训练水平 军队的战斗力=武器装备的数量X武器装备的质量X战略战术的质量X军事训练的质量 战争就是人的谋略和人研制的武器之间的决斗。信息化导弹战系统是注入了谋略思想且受人

军事理论论文: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军事理论论文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摘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它着重进行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法制等方面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人交战,并取得胜利。国防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而无防的历史。国防建设在武装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发展、防空体系的建立、动

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与国家军事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防力量逐步增强。 国防建设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 1.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军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单纯计划体制,军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军、本末倒置的现象。又如,一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

军事思想

http://218.108.81.184/jsExam/Default.aspx一。。。。军事思想》章节 一、单选题 1、关于军事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B.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 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 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 A.《高卢战记》 B.《共产党宣言》 C.《制空权》 D.《机械化战争论》 4、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B) A.《孙子》 B.《论持久战》 C.《司马法》 D.《六韬》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 B.对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研究 C.对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研究 D.对近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C) A.火药 B.机械化武器 C.核武器 D.信息化武器 7、对《孙子兵法》评价不正确的是(D) A.词约意丰,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B.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C.存有糟粕,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 D.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重要来源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9、《战争论》的作者是(A) A.克劳塞维茨 B.拿破仑 C.斯大林 D.艾森豪威尔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B) A.武器的因素 B.人的因素 C.经济的因素 D.政治的因素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B) A.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B.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C.战争的性质 D.战争的规律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B) A.孙子兵法 B.毛泽东军事思想 C.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D.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3、下列哪一种打法不属于积极防御作战(D) A.慎重初战,初战必胜 B.实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 C.每战力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 D.坚守不出,专心防御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好制度,好作风,好传统 C.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 D.讲究技术,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是由谁提出来 的。(B)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

军事理论基础题《军事思想》章节

《军事思想》章节 一、单选题 1、关于军事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B.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 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 A.《高卢战记》 B.《共产党宣言》 C.《制空权》 D.《机械化战争论》 4、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B) A.《孙子》 B.《论持久战》 C.《司马法》

D.《六韬》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B.对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研究 C.对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研究 D.对近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C)A.火药 B.机械化武器 C.核武器 D.信息化武器 7、对《孙子兵法》评价不正确的是(D) A.词约意丰,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B.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C.存有糟粕,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 D.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重要来源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军队之魂,战争之神。它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内容。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源于实践,以反过来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成长的阶段;从1894年到192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阶段;从1924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家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熔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以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

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了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试论中国军事思想 首先,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的队级、国家和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虽属于理论,但其对军事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为从事各项军事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由此可见,军事思想在军事领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将军事比作人,那军事思想必将是灵魂。因此,我们研究军事思想的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一、《孙子兵法》——第一次军事思想的飞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无疑是一支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理性原则。当然,在诸多古代军事著作中最富盛名的还属《孙子兵法》,其为我国军事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战争规律。其主要思想是慎战、重战、善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将帅要谨慎用兵,高度重视用兵。而孙子重点阐述善战者的特征,品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客观和主观层面来怎样创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怎样做到善攻者和善守者。《孙子兵法》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变”。虚实是变,诡诈是变,奇正是变,形势是变,计谋是变,因势制权是变,因利用兵是变,九变是变,总而言之,变在先,以变应变,因敌变化而变化取胜谓之神。就这一点对现代军事而言也同样的重要,当面对战事时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逐渐创新求变,以应变于无穷。 细究古代军事思想就会发现,其不仅仅是单纯的排兵布阵,而大量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论述军事和战略问题。因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经过悠久的历史考验以及从战争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宝贵的价值。只要人类还有战争,其中许多政治军事原则就将是永远适用的。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再次跨越 近代以来,我们的军队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后来多次边境作战,可以说也算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那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基础,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 首先,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外,以弱胜强还表现在武器装备上,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 其次,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等等,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其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

军事思想部分

军事思想部分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武经七书》是哪几本? 3、孙子的“五事”指的是什么? 4、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5、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6、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7、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部分? 8、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9、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现代军事高技术部分 10、军事高技术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精确制导武器?可分哪两大类? 12、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是什么? 13、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方式可分为哪几种? 14、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5、什么是航天技术? 16、军事卫星按用途分为哪几类? 17、侦察卫星分为哪几类其特点和用途是什么? 18、军事通信卫星的特点是什么? 19、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20、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杀伤破坏因素有哪些? 21、什么是化学武器?化学武器的分类和杀伤破坏特点有哪些? 22、什么是生物武器?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有哪些? 23、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对策有哪些? 中国国防部分 24、什么是国防? 25、国防的类型有哪几种?我国属于哪种国防? 26、现代国防有哪些特征? 27、新中国建立后国防建设分哪几个阶段?

28、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哪年哪月? 29、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两个转变是什么? 30、中央军委关于后备力量建设的原则是什么? 31、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是什么? 32、我国武装力量由哪几部分组成? 战略环境部分 33、什么是周边安全环境? 34、什么是国家利益? 35、判定外来威胁的依据是什么? 36、从地理和社会角度看,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各存在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7、我国与周边国家主要存在哪些领土和领海争端? 38、我国周边几个主要战略方向的安全形势如何? 39、什么是高技术战争? 40 、美国武装力量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1 、俄罗斯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 42、高技术战争形成的主要原因? 43、高技术战争有哪些特点? 44、战争的可控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信息化战争部分 45、信息化战争有那些基本特点? 46、信息化战争的科学内涵和演变趋势? 47、阐述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 综合部分 48、全面阐述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并就其主流特点对中国的整体发展进行分析。 49、请绘图分析,我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具体特点及你对不同方向上安全环境的认识。 50、我国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是什么?一旦被迫付诸武力,你认为我们面临的阻力、方向和情 况如何? 51、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包括那 些?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怎样? 52、怎样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指导作用? 53、新中国的军事战略经历了几次变革?并分别阐述其对我国国防建设产生的作用。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中国军事理论论文 10级奔驰售后麻兴贺 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军事现状却了解甚少。军事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使我们改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 我认为,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对于知识结构的改变也就体现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增强,以及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到深层的、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80末90后的我们,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爱的浇灌下长大,没吃过苦,没受过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自己的,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也很少有机会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免不了会自私,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史就是人民军队的奋斗史,而人民军队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集体主义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思想。所以,如果没有集体主义,就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人民军队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是人民的子弟兵,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 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抗灾抢险的时候,在人民最 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是会冲在最前面,为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当个人利益与 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始终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体现了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社会中坚持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典范,人民军队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以调动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军事理论教程

军事理论教程 中国国防的定义: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活 动。 国防的基本类型:扩张、自卫、联盟、中立。 国防的职能:1.捍卫国家主权;2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3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4保卫国家利益和保障国家的发展。 国防的5大构成: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军事因素 经济制约国防:1,经济是国防总体设计的物质基础;2经济是国防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3经济是国防潜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科技促进国防:1、科学技术大大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2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结构的变化;3科学技术引发了作战样式的变革;4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军队 的指挥效能 国防法规的定义: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兵役法》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大法 《国防法》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定义: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时期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是中国 古代各个社会阶级以及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 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发展历程: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至清朝前期的漫长历史时期,三个高峰:质量(春秋战国)普及(宋)数量(明清) 经典著作(武经七书):《吴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科学价值:1、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2、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 3、 揭示了“知己知彼”的普通军事规律 4、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 物论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5、第一次提出了威慑战略理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定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 结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主要内容: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3、人民战争思想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 战争观的主要内容:1、起源和根源:私有制和阶级斗争 2、本质:政治的继续 3、目的:维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人民军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性质: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武装集团 三大任务: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 三大民主: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 人民战争思想 三大属性:正义性、群众性、组织性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军事思想 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理论。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及概况: 1、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前8世纪 (夏、商、西周) 主要著作:《军志》、《军政》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一是维护本阶 级统治;二是镇压奴隶反抗;三是抵御 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2)天命论的战争观:“天行罚”、“胜败乃由天命”。 3)“礼”、“刑”治军:“礼”—— 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4)步、车结合的作战形式和方法。 2、基本成熟时期——公元前8—— 前3世纪(春秋战国) 主要著作:《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战争的实质:“争名”、“为利”、 “为义”、“为忿”;义战、不义战。 (2)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五事七计”; (3)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未战先算,计必先定;不战而胜,谋攻为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力结合,出奇制胜;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4)提出了较系统的治军理论 凡兵,制必先定;凡胜,备必先具;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治武理)。 3、进一步发展时期——公元前3— 10世纪(秦——五代) 主要著作:《黄石公三略》、 《李卫公问对》等。 (1)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2)战略思想有较系统的发展:谋略结 合、战争与政治结合,如《隆中对》 (孔明); 步、骑、水兵协同作战,指挥艺术较高,如“赤壁之战”。 (3)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 提出了固边与睦邻结合的防御思想;筑 长城,修驰道,重兵戌边等重大防御措 施。 4)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得到发展:

军事思想论文中国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中国军事思想论文: 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军事思想运用 内容摘要:在我国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应用本土文化更好地分析所处的市场环境已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基于易经、孙子兵法等我国优秀军事思想的全新视角,探索企业在市场环境分析中应关注的重点因子,使企业的市场调查有的放矢,高效实用。 关键词:市场环境分析中国军事思想易经孙子兵法 企业市场环境分析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的前提,其结果直接影响营销战略选择和实施的成败。易晋卦上九说:晋其角,维用伐邑,历,吉,无咎,贞吝。强调是否进攻先要比较敌我双方的力量,否则将会遭受灾祸。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如能在现代市场战略理论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国军事思想精华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有 效分析,则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将成为可能。 我国的军事思想及其适应性 《易经》描绘了涵盖天地的一切法则,是对中华民族行为准则影响最深的思想源泉。根据易学哲理进行预测,对市场环境分析的指导意义巨大。《孙子兵法》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系统战略思想宝库,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论述了如何通过战前预测把握战争主动权并争取战 争胜利的内容,无疑对市场环境分析有重大借鉴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军争范式与市场竞争范式的转换,把战前分析转移到市场环境分析上来,让军事思想超越时代背景应用于市场环境分析研究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结合易经的系统思维和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探讨企业如

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彰显军事思想的重要功用。 市场环境分析中的军事思想运用框架 易经乾卦六爻阐述了事物发展抑扬转换、起伏交替的辩证特点。只有遵循六爻规律才能达到大和、利贞的境界。企业如能以易经乾卦六爻为框架,结合《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对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情况而趋利避害。始计篇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又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结合现代企业实际,加上时代局限忽略人的因素,因此可以把企业市场环境分析因素扩展为五事结合人事因素的六事因素以符合时代要求。由于易经爻位在六十四卦中有两种功能。一是展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空间,下两爻代表地道,中间两爻代表人道,上两爻代表天道;二是展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下两爻代表过去,中间两爻代表现在,上两爻代表未来。时间为世,空间为界,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种世界,这是爻在卦中的功用。乾卦亦如此,乾卦爻位的时间和空间功能给了六事因素结合易经乾卦六爻进行市场环境分析完美的依据和纽带,由爻位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可以准确厘定六事因素应处于的乾卦爻位。现应用时间和空间二维量表把六事因素放在其应处于的爻位上。

1 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

.1 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 认识论)和( 方法论)以及战争的指导、军队的建设、战略战术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认识论方法论战争观世界观 1.1 军事思想居军事学的首要地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领导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指导作用 1.1 从地域和民族区分,军事思想可分为( 中国军事思想)、( 外国军事思想)。 汉族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思想 少数民族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 1.1 从形成发展的时代区分,军事思想分为( 古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封建军事思想当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 1.1 军事思想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战争。战争实践是军事思想产生的( 源泉)和( 发展)的动力。 产生源泉发展推进 1.1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虎铃经》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出现了( 飞机),( 坦克) 、自动步枪乃至原子武器。" 机关枪无烟火药飞机坦克 1.1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一战,二战时期,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高,当时提出的战略理论,有(空中战争论)、“总体战”、“机械化战争论”、( 闪击战) 等等。 空中战争论速战论闪击战包围歼灭战理论 1.1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 革命)和( 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斗争胜利革命解放 1.1 军事思想,根据阶级性质可分为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和(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农民阶级军事思想工人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1.1 最早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军事问题,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理论的是( 马克思)和(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1.1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十月革命的斗争中,( 列宁)和( 斯大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毛泽东列宁斯大林 1.1 《孙子兵法》十三篇包括(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 用间)。 计庙算防御用间 1.1 《战争论》八篇,包括( 论战争的性质) 、(战争计划)、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军队、防御、进攻。 战争观论战争的性质战争计划战略战术 1.1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 夏商) ,形成于西周,成熟于( 春秋)。夏商战略秦朝春秋 1.1 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军政》。 《军志》《司马法》《军政》《司马兵书》 1.1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空前发展,这一时期产生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吴子》《司马法》《三略》《李卫公问对》 1.1 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是它的( 丰富)和(提高)时期。 形成丰富提高矛盾中前进 1.1 第三国际在十月革命后到二战爆发时的两位领导人是( 列宁)和( 斯大林)。列宁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 1.1 《孙子兵法》是反映( 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战争论》是反映( 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上的贡献;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军事思想。 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产生的特殊国内外环境。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部代表性兵书-《孙子兵法》 二、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1.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3.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要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夏朝至鸦片战争期间(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中国古代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哲学等,是当时人们对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夏、商、西周时期——萌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3.秦至五代时期——发展时期 4.宋代至鸦片战争时期——成熟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以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易经》《尚书》、《诗经、》中都有些片段、零星的军事思想论述。 ?夏、商、西周时期,车战的主要作战力量是车上的甲士三人,车左(一车之长)主射箭,中间一人为御者,车右手拿戈、矛、戟等长兵器作战。在自己一方各战车之间的隙缝中,是与各车上的甲士配合作战的步兵,由平民或奴隶来担任。他们的数量多少不一,平时也担负杂役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