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案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案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案
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 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 【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 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条线段)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一把4根的香蕉、一盘8个面包)的,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并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分数与除法。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例1和例2都是把一个物体(如1个蛋糕、3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容易理解为什么用除法算,但根据图示或分数的意义说出结果,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要相对困难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弄清谁是单位“1”,如例2,这里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是看每人分得的月饼是1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就是12小块,每人3小块,得到错误的结果,就是把12小块也就是3个月饼看作了单位“1”。正确的是把1个月饼也就是4小块看作单位“1”,3小块是1 个月饼的。最后在两个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课本P6 [ 实验1-1][ 实验1-2]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1.(2015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水的净化C.燃料燃烧。D.风力发电 2、(2015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A B.C.D。 8、(2014连云港)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 ) A.滴水成冰 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 D.聚沙成塔 9、(2014?江西)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A.可燃性B.导电性。C.酸碱性D.还原性 10、(2014?济宁)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 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 C.食醋酸性除水垢 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11、(2014?达州)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B.铜丝导电。 C.固体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D.着火点40℃左右的白磷保存在水中12、在下列概念中,一定属于描述物质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A.汽化B.液化C.爆炸D.缓慢氧化。 13、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 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

C. 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 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1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2015?黑龙江)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刻划B.闻气味C.石墨导电D.鲜花变色。 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易升华 B. 浓盐酸易挥发 C. 氢气可燃烧。 D. 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17、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8、下列变化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有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 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 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 19、用于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带变短D.生成白色粉末。 20、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A.可燃性B.挥发性。C.不稳定性D.还原性 2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烧碱显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 B氮气性质比较稳定——可充人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C铜片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22、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对下列现象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水加热到100℃也不分解 C.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被加热后可以放出氧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水 24、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

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分数的意义与性质3《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习题浙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分数的意义与性质3《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习题浙教版1、填空。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 5 12 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母应该()。 (3)把7 8 的分母缩小到原来的 1 4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子应该()。 (4)把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5倍,分母缩小到原来的1 5 ,这个分数的值就()。 (5)2 7 的分母增加1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增加()。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上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或除以一个相同的自然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加上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一个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数的值就扩大到原来的3倍。() (5)将4 5 变成 16 20 后,分数扩大到了原来的4倍。()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 2、 2 5 、 8 20 、 24 30 、 4 5 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4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 3、 1 4 、 16 40 、 36 81 5、把4 5 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4倍,分母应该怎样变化,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变化后的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填空。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 5 12 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母应该(扩大到原来的3倍)。 (3)把7 8 的分母缩小到原来的 1 4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它的分子应该(缩小到原来的 1 4 )。 (4)把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5倍,分母缩小到原来的1 5 ,这个分数的值就(扩大到原来的25倍)。 (5)2 7 的分母增加1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增加(4)。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上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或除以一个相同的自然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加上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一个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数的值就扩大到原来的3倍。(×) (5)将4 5 变成 16 20 后,分数扩大到了原来的4倍。(×)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 2= 5 10 2 5 = 4 10 8 20 = 4 10 24 30 = 8 10 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4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 3= 4 6 1 4 = 4 16 16 40 = 4 10 36 81 = 4 9 5、把4 5 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4倍,分母应该怎样变化,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变化后的分数是多少? 分母应该扩大到原来的4倍,变化后为16 20 。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反思关键字: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化学学得好,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非常关键的第一个课题,在教学中,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靠课本讲课。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三、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课前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讲解 1.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观察记录】实验1——4(教材第6、7页),并填写实验现象记录。 【讨论交流】这四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之处? 2.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第8页“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内容,自学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你能说说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三)练习 【投影展示】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研课标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的单元编写特点、单元编写体例、全册内容结构、单元内容结构和知识联系;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交融。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课标》又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而我今天说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处于第二学段,下面以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为依据,我从以四个方面来对本单元内容进行解读(即: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

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数学思考目标: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目标: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1.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3.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目标: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数学思考目标: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问题解决目标:能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解决方法。情感态度目标:能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倾听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导入新课】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谁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学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了解变化的基本特征,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规范表达。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并回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归纳】 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设计意图】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学生】2.识记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特征并举例 【展示】图片: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知识点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讲义二) 一、分数的意义 1、我们可以把1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将一个物体或是 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T ? 2、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 表示一份的数叫做它的分数单位。如:-的分数单位是丄;-表示把单位“ T 7 7 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 注意:一定要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如果只取1份,也就是它的分数单位。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如: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米? ①用除法列式为:3宁4=3(米);这是求每份是多少,应该用总长宁份数,求出每一份的 4 长度(也就是“ 3米的丄”)。 4 ②如果用分数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成:把1米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丄米,3个丄米就是 4 4 3 3 -米,也就是说“ 1米的3”。 4 4 3 3 1 因此,我们可以把3米说成是1米的3,也可以说成是3米的-。 4 4 4 观察3十4= 3,可以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两数相除的结果,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分数 4 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被除数宁除数=被除数(除数工0),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除数 a 系可以表示为:a宁b = (b工0) b 注意:如果说兔有2只,鸡有5只,那兔的只数就是鸡的2,它表示以鸡的只数作为标准, 5 把鸡的只数看作单位“ 1”,兔的只数相当于鸡的5份中的2份。列成式子是2宁5=2。 5 重点: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是把乙数看作单位“ 1”,用甲数宁乙数得出的。记住:是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 T,作除数或分母。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课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习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能够初步应用一些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认识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科学抽象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神奇、有趣的学科。 【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学生,虽然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学习动机也是以好奇、有趣等直接的、近景的动机为主。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头脑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法 【教学过程】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化学【提示】下面老师就来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在老师实验【观察】为概念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相关知识要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高粱酿酒 C.轮胎爆炸 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 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 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两者在文字叙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性质时,一般用“能”、“易”、“可以”、“具有”等词。 3.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例5 下列记录的普通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题思路根据自己亲历的对普通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可知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不会下沉。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答案为:B。 例6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产生大量的白烟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固体氧化镁 解题思路现象一般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表面状态,在化学实验中常伴随的是颜色的变化或气泡的产生,或沉淀的生成等,至于气体沉淀等生成物是什么,单凭现象是不能确定的。本题中,“生成固体氧化镁”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讲课稿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题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题 一、填空: ⒈ 8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减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是最小的自然数。加上( )这样的分数单位它是最小的质数。 ⒉ 把4米长的电线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根电线的( )。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这根电线的( )。其中2份长( )米。 ⒊ 一个苹果重8 5千克。它表示的意思是( )。 ⒋ ( )=( )++++=812 3168383 ( )( ) =( )=?+712474 ( )( ) =( ) =2030183018 -÷ ( )==( )36 5420÷ ⒌ 在127 1510 94 65 , , , 中,与32 相等的分数是( )。 ⒍ 一个数由6个一,9个101 组成,这个数写成分数是( )。 ⒎ 以最小的合数为分母的最小分数是( )。 ⒏ 以13做分子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⒐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 )( ) ( )( ) ( )( ) ( )( ) ⒑ 在○里填上“>”、“<”或“=”。 115 ○118 87 ○97 2○36 65○56 ⒒ 43米表示1米的( )( ) ,又表示把3米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 ⒓ 1千克的52和2千克的( )( ) 相等。 ⒔ 把2吨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总数的( )( ) ,是( )吨。 ⒕ 写出分子是2的假分数。( )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⒈ 要使 8a 是假分数,9 a 是真分数,a 应是( )。 ① 10 ② 9 ③ 8 ⒉ 8 3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① 加上6 ② 乘以6 ③ 乘以3 ⒊ 把3米长的绳子对折3次,每段绳子是全长的( )。 ① 83 ② 81 ③ 6 1 ⒋ 4 32418和这两个分数比较( )。 ① 意义相同 ② 分数单位相同 ③ 大小相同 ⒌ 下列分数比2 1小的是( )。 ① 135 ② 158 ③ 21 11 ⒍ 小红6分钟写了54个毛笔字,平均每分钟写毛笔字总数的( ),5分钟写毛笔总数的( )。 ① 61 ② 51 ③ 65 ④ 54 6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⒈ 真分数都大于1,假分数都小于1。 ( ) ⒉ 分母是7的假分数有无数个,分子是7的假分数也有无数个。 ( ) ⒊ 8 53的分数单位是85。 ( ) ⒋ 真分数的分子一定比分母小。 ( ) ⒌ 因为15 953 ,所以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也相同。 ( ) ⒍ 一个分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增加1,则这个分数变小。 ( ) ⒎ 12431变成,因为分子和分母都同时乘以4,所以3 1124是的4倍。 ( ) ⒏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 ⒐ 一节课的时间是3 2小时。表示把一节课平均分成3份,占其中的2份。 ( ) ⒑ 12分=51时 ( ) 4米的51和1米的5 4一样长。 ( ) 四、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 ⒈ 画3厘米的51,和1厘米的5 3。 ⒉ 小红有8块糖,小明的糖是小红的4 5。 (小红的糖用“○”表示,小明的糖用 “□”。)

教学设计(26)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性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准确区别物质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讲了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还原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延展性、溶解性等 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不能、会、不会、能够、不能够、易、难等。)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三、小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 课堂练习 1.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①呈紫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 083.4 ℃;③沸点为2 567 ℃;④密度8.9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⑩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铜的物理性质有: 铜的化学性质有: 2.将钠从煤油的底部取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逐步缩小,直至消失。据此判断:

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单元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单元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子、分母的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理解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经历操作与探索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从具体数量的比较到份与份的比较。 主要内容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个新授小节,一个探索规律以及一个整理与复习小节,共七部分的内容。 具体结构安排如下所示: 下面谈一谈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写分数,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掌握了因数与倍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解答分数实际问题以及学习比的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建议 1.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用整数表达一个事物需要经历数(shǔ)和表达两个步骤,用分数表达一个事物需要经历分、数(shǔ)和表达三个步骤。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变化,也是认识过程的变化;从分数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是数的形式的变化。 分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分数的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学生对于分数的学习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历“平均分”的活动,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直观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阶段: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发展学生对于分数在比率、度量方面的认识,在分数与除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