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诗歌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诗歌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诗歌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诗歌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诗歌比较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

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

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3 不同之处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

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

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4 相异之处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

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使诗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比比皆是,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5 结语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文化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清楚认识问题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西方诗歌比较

中西方诗歌比较 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华诗词之特美(二)已完成 1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内涵 ?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 ?C、所表达情感 ?D、所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C 3 西方《诗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尼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拟人 ?B、暗喻 ?C、明喻

?D、隐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6 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像喻 ?B、暗喻 ?C、明喻 ?D、转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9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 ?A、《为诗一辩》 ?B、《诗艺》 ?C、《诗品》 ?D、《诗学》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 ?A、外应物相 ?B、隐喻 ?C、拟人 ?D、转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外应物象(obju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2 《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3 西方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明喻 ?B、转喻 ?C、起兴 ?D、象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诗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5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6

中西方诗学比较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朱光潜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 (一)先说人伦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中国社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西蕴按:在对中西诗情趣的辨析中,渗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透露出对中国“重实用”、“重现世”的民族性批判。而这种对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反思与批判意识,正是五四以来的现代学人们所秉有的一种基本思路。在他们那里,文学的比较始终是与对民族性、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结合在一起的。而这一点,正是前辈们在比较文学领域所留下的优良传统。网上搜索不到完整的文章,我核对了搜到的一小部分,又将大半篇文章一字字写进来,又做了几个注释,供大家参阅。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朱光潜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 (一)先说人伦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

比较_中西方诗歌文化

2000年第3期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P ingx iang Co llege 2000 NO.3 ① 比较:中西方诗歌文化 段初发 (莲花县教研室 江西莲花 337100) 摘 要: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关键词:比较 诗歌文化 全球化语境 诗学 当今经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究竟走向如何呢?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三千余年来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已经作了回答。在几千年漫长的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孔、老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等始终给当今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元文化的漫长传递过程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离异;前者起整合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对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横向开拓尤为重要。 最值得重视、最复杂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中国文化也和欧洲文化一样,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显然,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中国诗歌文化的宝库,经常激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当今中国诗歌文化的不断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格局,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中国诗歌文化。 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诗文化与西方诗学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存在形态也有许多近似之处,因此,运用当代多种新观念与方法,将那些与当代中西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可以通融的,建设当代中国文化学需要的比较诗学话语,加以认真清点,精心筛选,建构当代诗学的理论范畴、体系,为当代比较诗歌文化建设提供总体参照。 一、冯至与里尔克 近年来,冯至的《十四行集》与西方诗歌文 ①收稿日期:2000-06-21

中外诗歌比较之我见

中外诗歌比较之我见 中文10801班张艳丽 中西诗歌有着很多的异同,最普遍的看法就是,中国诗歌含蓄,西方诗歌奔放。这种看法深入人心已久,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这只是就风格这一个层面来说的。还有诸如内容、意象、哲理思考、美学原则等很多可比之处,因此,对于这二者的比较,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不同的历史传统。大致地说,西方重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如萨福、品达等。中国诗歌重抒情,《诗经》、《楚辞》无不“诗言志”,叙事诗就少很多了。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因为,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并且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于叙事。再者,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第二,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都有着很丰富的田园诗作。中国古代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西方也有维吉尔、斯宾塞等人。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所以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但二者也有差异。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曾说,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缺乏那种具有原罪意识的宗教情绪,求心理平衡的老庄思想时有反映;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第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纵观古今,爱情一直是文学、戏曲、影视等媒介表现的重头戏,中国是这样,西方也不例外。中西爱情诗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有《诗经》,西方有古希腊时期的萨福等人,且都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尤其以漫长的封建时代为甚。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一是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二是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钗头凤》、《长恨歌》等;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较多,如萨福的《相思》等。三是情感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四是情景上的差异,中国多是闲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阑珊;而西方多是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五是风格很不相同,即众所周知的,西方爱情诗多采用一种开放式的、奔进的表现方法,笔调直率、大胆,往往先写景,然后让感情一泻而出;我国的古典爱情诗则主要使用含蓄蕴藉的表现方法。 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中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色彩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

中外诗歌比较

从悼亡诗看中外诗人不同的柔肠侠骨 我爱诗,爱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也爱雪莱“如果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坚定信念。我爱陆游心中承载爱情的沈园,也爱普希金毕生追求的那片自由的大海。我为舒婷《致橡树》中独立的爱情观所折服,也因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中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我相信,诗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纵使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可谓中西方悼亡诗的璀璨之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是高中学的,当时只觉得旋律很优美。再度听见这首词是大学看《甄嬛传》时,果郡王从边关回来,见到甄嬛时,甄嬛内心百味杂陈,见到相爱的人,不能拥抱,甚至连眼泪也不能掉。千丝万缕的感情最终化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那种感情,自此,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每读来,总是落泪。 也许读惯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豪迈壮阔,大家都把苏轼评定为豪放派。在我看来,这个豪放的男子温柔起来,实在可以和容若媲美。 昔日伉俪情深的夫妻,如今已然阴阳相隔数十载。纵使我难以忘记你的温柔体贴,纵使我是那么的想和你“共剪西窗烛,话语夜雨时”,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连你的坟墓都那么的遥远。可是,就算见了又能怎样呢,十年的风雨沧桑,你还能否认出我就是当年那个子瞻。 日夜的思念,你是不是感觉到了呢?梦中,你坐在窗前,正在细细地梳着秀发。一切只如当年。相见的场面我想过千遍万遍,想说的话我有千言万语。然而,真正见了还是“相顾无言”,两行清泪。只是梦罢了,对你的思念无处寄托,只能期盼每年在你的坟墓前诉说衷肠。 我们再来看弥尔顿的“梦亡妻”: On his deceased wife(梦亡妻)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我仿佛见到了爱妻的圣灵来归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2 from the grave, 好象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Whom Jove's great son3 to her glad husband4 gave,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Rescue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Mine, as whom wash'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 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诗言志±重表现论 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二)别有天地的田园诗 同: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异: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斯宾塞《牧人月历》马洛《热情的牧人赠给情人的诗》布莱克《羔羊》彭斯《赶羊上山》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 中国始于《诗经》 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等,“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西方的情诗: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

中西方诗歌艺术表现的差异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宋祁的咏物诗》 学院:文学院 研究生姓名:许微维 学号:313050105007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试论宋祁的咏物诗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姓名:许微维学号:313050105007 内容提要:本文以北宋诗人宋祁的咏物诗为主要关照对象,力求对其创作情况如题材特点、艺术特征、“情”与“志”的结合等作大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对宋祁咏物诗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宋祁;咏物诗题材特点;艺术特征;“情”与“志”; 一、咏物诗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先秦《诗经》时代就已经有了咏物诗的萌芽,至唐代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期,咏物诗的发展也进入了它的成熟与繁荣时期。“但咏物诗作为一个诗类概念的出现却是宋代的事”[1](吕青云《王安石咏物诗研究》)。于志鹏在文章《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里对咏物诗的概念加以了界定:“从我国咏物诗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对于咏物诗的概念可做如下界定: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以及物化的人等物类为吟咏对象,他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就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这样的诗歌,就叫咏物诗。”[2]本文所采用的咏物诗为狭义概念的咏物诗,即以草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以及人工器物等为吟咏对象。 (一)、目前中国古代咏物诗研究的现状: (1)、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咏物诗研究较频繁,例如《中国古代咏物诗概念界说》、《晚唐咏物诗论》、《宋前咏物诗发展史》、《清初咏物诗研究》等。但具体的咏物诗作者多集中在魏晋六朝及唐代,如沈约、杜甫、李商隐、谢朓等,代表性的如周淑萍的《论魏晋南北朝咏物诗》、常为群的《论沈约的咏物诗》、张学松的《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美》、孙兰的《谢朓咏物诗、联句诗探析》;对宋代诗人咏物诗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增加,如吕青云的《王安石咏物诗研究》、殷三《梅尧臣咏物诗研究》、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等,但对不甚著名的诗人的诗文研究就很少,对其咏物诗的研究就更为稀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如胡宿、孙抗、余靖等。 (2)、咏物诗作家个案及类别专题研究的不同方面:咏物诗的创作背景、寓意等,如刘维洁《白居易咏物诗创作背景、类型及寓意》;咏物诗的艺术特征、审美技巧等,如聂大受《试论杜甫秦州咏物诗的个性化特色》;咏物诗的题材特点,如王琴的《元白咏物诗的题材特点》;不同时期或诗人咏物诗的比较研究,如申东城《齐梁初唐咏物诗比较论》;某一物类的个案研究。如李小荣《唐代咏物诗中的蝉》。 (3)、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咏物诗的研究:特定时期、朝代咏物诗的艺术成就,如兰天《试论唐代咏物诗的艺术成就》、金岚《北宋初期咏物诗研究》;社会环境现状(包括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对咏物诗的影响,如李黎《宋代民俗对咏物诗的影响》;咏物诗对一定时期朝代的各方面的反映,如曹瑞娟《宋代咏物诗的生态文化意蕴》。 (二)、宋代作家咏物诗研究现状:近十年来,宋代作家的咏物诗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如吕青云《王安石咏物诗研究》,殷三《梅尧臣咏物诗研究》,洪青云《陆游咏物诗研究现状(兼读陆游研究现状)及思考》,张高评《辛弃疾咏物诗与唐宋诗之流变》,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其他作家如苏轼、杨万里等人的咏物诗研究也较多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书籍中。 (三)、宋祁咏物诗研究现状:对宋祁诗文研究较多,但对其咏物诗作专门研究的较少,大多是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宋祁某一首或某几首咏物诗的,如李黎的《宋代民俗对咏物诗的影响》中“二、传统咏物诗的吟咏对象与民俗结合”最后一段提到宋祁的《蜀葵》,还有金岚

《中西方诗歌比较》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 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四、从表现手法上看 中国诗歌常常喜欢写意地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情景烘托某种情感!如柳宗元的那首《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刻画的是一种孤独而不寂寞,人与自然相溶,悠远而深沉的情感。但全篇不带一点理性的描写,这首诗很好的显示了中西方表现手法上的根本区别,即中国人常常喜欢用材料来烘托、渲染情感,这时候由情境决定了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温驯、含蓄和安静。 而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运动所决定,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不安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说比较多样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中外图像诗比较研究 ●雄风 中国是一个诗国,有三、四千年的诗歌历史。诗歌的数量难以记数,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图像诗,便是其中的一种。图像诗又称图案诗、具象诗或视觉诗,它是一种把词语、诗行按某一图案或形状排列而成的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形式。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图象诗,有其特有的趣味性、文学性,精巧的谋篇构思,高妙的文字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但它们的形式相对单一,一是绘图填文成诗,二是文字排列具象成诗。前者如盘中诗、酒壶诗、梅花形诗等,后者如三角诗、宝塔诗等。 其一《盘中诗》(以下几首图像诗均引自网络): 全诗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诗中多伤离怨别之辞。阅读时从中央起句而至四周四角,宛转回环,属回文诗一类。

相传《盘中诗》为汉代苏伯玉之妻所作。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她运用巧思制成?盘中诗?以叙相思之情。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王。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情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科。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其二《酒壶诗》: 这首?酒壶诗?,引自1902年史密斯在上海编印的《中国的谚语和常用俚语》一书。它虽近乎文字游戏,却富有奇巧之趣。酒壶的壶口部分是四个五字句,头三句的第一个字,采用了字谜和谐音的手法,

中西死亡诗歌比较

同中求异,异中有同 ——中西死亡主题诗歌之比较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发出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呐喊。生是一件大事,与生同时到来的就是死。生与死是世间唯一两大平等的东西,人人都有,不论贫富,不分国籍。也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了中外诗人笔下共同的题材。虽然题材有共同之说,但是二者仍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里我们就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艾米莉的《忆》为例,管中窥豹,看看二者的异同。 首先看看二者内容上的异同。我所选用的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亡人的诗,是对故人的怀念。但是,仔细对比二者不难看到,两首诗的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别。先看看第一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的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以及阴阳两隔的无奈。十年了,你走时,我们还都是青丝矫健,如今呢,我以是鬓如霜,阴间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十年了,我们分隔的太久,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即使再见面,恐怕也是无法在人海中认出对方。一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透给读者的是一种沉重而又压抑的无法喘息的无奈与悲哀。再看看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用一幅妻子生前梳妆打扮的图景思念具体化。接下来的两句便是直接抒发思念。全诗从思念入手,从思念收尾,是标准的悼念亡人诗。艾米莉的《忆》却大相径庭。前五节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似,也是写的对故去的“你”的深深思念,而后面三节,都是些你走之后“我”怎样生活,怎样从你的阴影里走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我学会了对生活珍惜、支持, 靠其他来充实生活,而不靠欢乐。”我爱你,这爱从不减退,但是我必须“禁止我青春的灵魂对你渴望,抑制无用的激情迸发的泪滴,严拒我对你坟墓的如火的向往”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忆》在内容上的差别实际上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死亡主题诗歌与外国死亡主题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别。同为死亡主题,中国诗歌描写的内容偏向于对故人深深的思念,而西方的死亡诗歌除了写思念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写失去“你”后,“我”怎样带着对你的思念走向新的生活。 除了内容上具有可比性,诗歌的感情基调也不得不提。上一部分对诗歌的内容作了简单的诠释,对诗歌感情基调实际上也有了大致的把握。同为死亡主题诗歌,都是讲述的对逝去的爱人的怀念。所以两首诗歌基本的感情基调都是思念和伤感。但是二者在思念和伤感的基础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别。苏轼的诗歌从开篇到收尾都扣准一个思念,一个无奈,一个悲痛。所以整体上读来,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像将要下雨的乌云厚重的天空。如果用一种颜色做比,最恰当的是灰色,比黑色略为淡色,但是却是其它颜色中最深的一种。而艾米莉的《忆》却是在思念与感伤这个深沉的基调上加上了对重建美好生活的构想,将思念的尾巴斩断,换上了一束曙光。她的这首《忆》则是像雨后的天空,大雨刚过,天空还没有放晴,所以也没有夜里的云彩,依然有些灰蒙蒙的压抑,但是厚厚的乌云层已经远去,天空也被洗的爽朗。除此以外,两首诗歌在画面感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前者没有较多的跟色彩有关的词语,唯一的一句便是“尘满面,鬓如霜”,《忆》却大不相同,有很多色彩明丽的画面,如“从棕色的山冈上融成了阳春”,“金色梦中的日子”等等。也许这与东西方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吧。中国人一贯喜欢素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分明就是画面,黑比白纸就是一副泼墨山水画。西方则偏爱的是色彩艳丽或者说色彩繁多的油画与水彩。所以,即使是诗歌,也打着深深的色彩烙印。中国的死亡主题诗歌,感情基调分明,伤感就是伤感,不会再有笔转峰回的可能,西方则比较浪漫化,伤感过之后调子还得往回走,所以他们的死亡诗歌虽然也带着死亡的幽暗,实际上感情基调是往明朗方向走的。 同是死亡主题诗歌,二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区别。死亡观透露出的多半是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会计学院 Z1006 1143100603 侯文君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摘要: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表现诗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排列,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出现的最早,主要有叙事诗和抒情诗。限于课时的有限,这里只讨论中西抒情诗的异同。 关键词:诗歌,中西方,音节,抒情 一、中西抒情诗的产生及传统。中西抒情诗的产生都是个人意识增强的结果。但其中的个人意识有所不同。西方古代抒情诗要求抒发个人主观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抒情诗总是把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二、中西诗歌情趣。 中西方诗个的不同品格,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这使中国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这使得西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蕴含其中。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诗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通,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诗人则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鉴于此,下面仅就爱情与自然两大主题,探讨中西抒情诗的差异。 (一)、爱情抒情诗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积淀形成的典型意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英国的意象派,还是此后美国诗人伊兹拉·庞德发起的“意象派运动”,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两种意象理论在交流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诗歌意象;异同 在中西方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意象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深厚积淀形成的典型意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意象理论,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英国的意象派,还是此后美国诗人庞德发起的“意象派运动”,无不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西方现代意象诗学与中国古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两种意象理论在交流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契合相通之处 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中国古典意象理论和中国诗歌对美国意象派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诗人埃温说:“到如今,不考虑中国诗的影响,美国诗就无法想象。这种影响已成为美国诗传统的一部分。”①这种影响使得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具有相通之处。 1.主客契合交融 美国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实质都在于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契合交融,创造出“象外之意”。在中国,意象这一概念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揭示了意象创造的真谛,即诗人在创造活动中“心物交融”,“情景交触”,达到内意与外象契合交融的境界。 意象派诗歌运动领袖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复合物”②。关于复合物,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 意象可以有两种。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与它们不同

中西方爱情诗歌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研究 10工商5班D1*******赵娟 爱情是一个亘古常青的永恒话题,自世界诞生以来,爱情便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了。爱情也是一个神圣的名词,人们在上面倾注了那么多的想象力,文学艺术又以其为主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美的是个散文,由此看来,爱情,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 不过,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低于文化的特殊,历史背景的迥异,也就导致了中西方的爱情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同的。西方对爱情无疑是推崇的,很多文艺作品中都能找到爱情的影子,而且西方诗人也大胆的以爱情为主题创作诗歌来表达对心仪之人的恋慕之情。希腊神话中就有很多有关爱情的美丽神话,这本身就让人对爱情充满着向往的心情。西方也比较信仰基督教,而《圣经》里就有记载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但他们彼此相爱,在爱情的支持下,他们克服了多种磨难,开始了人类的存在。可能也与西方十四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有关,当时主张人文主义,表达爱心,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西方更便于将爱情抒发出来。相较于中国,却以含蓄为美,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爱”这个词似乎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况且中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封建主义的压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等等,导致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中国古代更是注重三纲五常,注重婚姻,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认为男女之间在婚前有要见面培养感情的需要,仅仅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就是乖顺,否则就很可能被认为是顽劣,没有礼教。这就几乎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亲情,友情放在爱情之前,他们认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说,爱情在中国是比较轻视的存在。 至于表达方式的差异更存在于中西方了。西方对爱情的表达是直露开放的,西方文化以真为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所以在西方人看来,爱在心中的话,就可以大胆的说出来表达出来,即使是性爱,如果性爱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就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所以表达出来并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反对。西方人在表达爱情的时候也没什么约束束缚或是禁区,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道德和社会舆论并不会反对反之会支持,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追求真爱本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要批评或反对呢?而在中国甚至是相反的,中国人在表达爱的方式趋于含蓄保守,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男女双方如果对对方有爱恋的话只能放在心中或者用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中国,不同于西方以真为美,中国是以善为美,而“善”一般又与“礼”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五千多年来都以礼仪之邦自居,这是中国的孔孟之道,儒家文化影响所致的。儒家有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表达把爱恋表达出来,以儒家文化的观点来看,是不雅的,不文明的,

中西方诗歌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诗歌比较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

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超星尔中西方文化比较答案题库

可以在微信小程序搜索"西鱼题库"获取完整题库哦~ 1、从文学与审美的角度来瞧,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就是()。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正确答案:D 2、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与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正确答案:C 3、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就是()。 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人的好恶就是无法被自身控制的 C、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就是冲动 正确答案:B 4、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就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5、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6、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正确答案:D 可以在微信小程序搜索"西鱼题库"获取完整题库哦~ 7、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就是()。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就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就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就是可以改变的 正确答案:C 8、长期来瞧,()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她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正确答案:B 9、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0、任何文化都有正面与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可以在微信小程序搜索"西鱼题库"获取完整题库哦~ 11、《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A、道 B、象 C、规 D、气 正确答案: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