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军事行政管理论文:

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研究

摘要:本文联系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对军队管理概念的使用、创新作了一些探索,并对澄清和纠正一些模糊认识,提高依法治军水平,正确处理依法治军、依法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促进军事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作了些思考。

关键词:军事行政管理法治

强化对军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认识,加强军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理论研究,把握好军事行政法律关系,正确对待士兵权利。

一、关于军队管理概念的使用与创新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事物、新创造层出不穷,军队管理亦然。有军队就有军队管理,我军通常把军队管理,称为管理教育。管理教育这一概念惟有我军独有,它反映了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管理工作的本质特征。管理教育,不仅强调管人,同时注重育人。管理是带外部强制性的,教育是从内部启发人的自觉性,伴随着管理加强教育,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齐之以纪,导之以行。把严格管理与说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自觉的纪律,培养自觉的战士。这种把管理与教育融为一体的管理机制,使强制性的军规、军制、军纪,通过说服教育,变成官兵的自觉行动,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增强部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足见我军使用管理教育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必然提出新的管理概念,我军创建初期曾经提出“教育管理”的概念,强调管理中的教育功能。后来,《军语》中曾称为“军事行政管理教育”,强调了管理

教育中的“行政”功能。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军队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都有了新的发展,管理的范围更加拓宽,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延伸。于是,“延伸管理”、“跟踪管理”、“信息管理”、“心理管理”、“社会性管理”等新的管理概念应运而生。这是我军管理工作一个很大的进步,反映了军队管理与时俱进的品格。

我军在管理创新实践中,对于国外有益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包括管理的概念,也适时引进、借鉴,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近些年有关系统管理、矩阵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思想和管理概念的引进和运用,就对我军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强化对军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从严治军,健全军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治军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了推进军事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军水平,对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特有作用。

军委明确提出依法治军重要方针已经10 多年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军事法制建设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依法治军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军事立法、军事执法、军事司法、法制教育、法律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时代要求相比,依法治军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一些差距。从实际工作来看,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军水平,重要的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澄清和纠正一些模糊认识,正确处理好一些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依法治军与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

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军,这完全是一致的,统一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确保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实施法律,将自己的主张、政策包括党指挥枪的原则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认,使之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从而获得更普遍、更稳定、更具强度的约束力。坚持依法治军,首先就是要维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确保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加强和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依法治军,能够长期稳定和可靠地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的真正落实。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依法治军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同为我军治军的重要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政治灌输,道德提倡,行为引导,重在启发自觉;而依法治军强调的是严格要求,遵纪守法,照章办事,重在规范。我们实行的依法治军,是建立在官兵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依法治军提供思想道德基础,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而坚持依法治军,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行为引导、激励警示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与依法治军二者的作用既是不可替代的,又是互相促进的。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依法治军与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关系。我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时期形成了许多优良传

统,这是我军建设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资源,是我们治军的一大法宝,在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也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依法进行,必须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我国的军事法律法规,都是在充分吸收和继承我军优良传统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我军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军事法律法规制定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而且其具体内容基本上都被纳入军事法律法规的内容之中,因此,坚持依法治军与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当然,法制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军事法律法规无疑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把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新的经验和做法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使法律法规更为科学和文明,也使优良传统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三、加强军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理论研究

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任务,同时也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中提出了“提高依法治军的水平”的具体要求。认真总结10 多年来我军开展依法治军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入贯彻军委提出的依法治军的重要方针,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尽管10 多年来依法治军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说,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层次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应注意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一种是研究方法欠缺,过于“经验化”,就是用经验做法代替理论研究,缺少抽象过程和理

论要素,因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足;另一种是简单地移植一般法治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成果,甚至简单套用一些部门法学的研究成果,缺乏对依法治军本质属性和个性的深入研究,这同样不能有效和正确地指导实践。相比之下,后者还容易造成对人们的观念以及对实践的误导。

(一)加强依法治军的理论研究,应当认真研究依法治军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刻揭示依法治军的个性品质。与依法治国一样,依法治军说到底也是个法治化的问题,但军队的法治化与一般意义的法治化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由军队这个特殊武装集团的性质所决定的,军队的法治化不同于国家法治化的其他子系统,不同于其他社会领域,同时,我军特有的政治和历史传统,也决定了我军法治化的特殊内涵和特有路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般的法治理论套用到依法治军之中。《依法治军论》一书在这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作者在阐述依法治军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原则时,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依法办事有机统一的关系;在研究依法治军的意义和对象范围时,阐述了依法治军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关系,依法管理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关系,从而较为科学地揭示了依法治军的特性。

(二)加强依法治军的理论研究,应当紧紧围绕依法治军的目的来展开,深入探讨依法治军的具体目标。依法治军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推动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依法治军的目标是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保证我军始终按照

“五句话”的总要求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当前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赋予我军“三化”建设以新的内容,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提高依法治军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地研究依法治军的目的和具体目标,并将其应用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依法治军的各个环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依法治军的理论研究,应当深入研究当前制约依法治军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并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良策。提高军事立法的质量,提高军事法规规章的可实施性,在整个军事法制建设中注重军事法的形式化,通过注重程序化,实现军事法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把依法管理作为依法治军的重点,不断提高军事行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科学界定我军政治工作法制化的范围,促进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既符合法治要求又符合我军特点的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的有效监督;积极推进军事法律机构的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法治、能够满足新时期部队建设需要并且真正具有武装部队特点的合理的军事法律保障机制;加强对依法治军的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军队的法治化进程。这些问题既重在实践,同时也有很大的理论探索空间,应当成为依法治军研究的重点课题。

四、把握好军事行政法律关系

从行政管理上说,官兵关系表现为行政法律关系。《内务条令》

等有关部队日常管理的军事行政法规,规范了最基本且很重要的军事行政法律关系。军事行政法律关系主要呈现为“命令——服从”型的不对等的法律关系,以命令与执行、决定与服从、强制与被强制为基本特征。其常规样态是:我令你行、不服先行、不从受罚。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特殊要求和军事行政管理效率的特殊需要,决定了军事行政法律关系在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中的重要地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关系,才整合出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

应当指出的是,军事行政法律关系虽然具有“命令——服从”型的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军事行政管理可以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相反,军事行政管理也必须在保障士兵法定权利的条件下进行。例如,不能因“命令——服从”的不对等性而侵犯士兵的人格权。官兵之间虽然有行政职务的高低之分,但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如果官兵之间人格平等的关系失衡,必然会产生侵害士兵人格权的问题。

在军事行政服务法律关系中,干部骨干提供的行政服务是一种义务,士兵接受这种行政服务是一种权利,由此形成的是“义务——权利”关系。这种“柔性”的行政服务,兼顾了官兵双方的意志,使行政目标在与士兵的沟通与交流中得以实现,从而得到士兵的主动配合,官兵关系成为愉快的合作关系。反过来,这种关系也能促进士兵服从干部骨干的管理,支持干部骨干的工作。这也正是行政服务的精妙之处。可以说,行政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士兵权利的过程。

少数干部骨干中出现的侵害士兵权利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把

官兵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命令——服从”关系,以为行政命令是其工作的唯一手段,以至于靠简单粗暴和强迫命令的方式去履行行政服务职能。这是行使行政命令错位的表现。例如,对士兵消费领域应适用行政服务,即引导士兵计划开支,适度消费,不向家里要钱,不向他人借钱、赊账,但不能强制性地代管士兵的现金,否则,就会损害士兵的自主消费权。

要做到既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又保障士兵权利,就要努力实现官兵之间由单一的“命令——服从”关系,向以“命令——服从”关系为基础的“服务——合作”关系转变;由单一的“权力——义务”关系,向“权力——义务”与“义务——权利”新型双向对应关系转变。这就要求干部骨干在行使管理士兵权力的同时,也要履行好为兵服务的义务;士兵在履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义务的同时,也依法正确实施其各项权利和自由。干部骨干在管理中应强化义务观,突出服务性,不断调动士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内在动力,激发士兵支持、配合和协助行政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安.军队管理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2]送立新.依法治军论.人民武警出版社.2003.

[3]全军.管理教育教材.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试论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一)

试论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一)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法治化途径 论文摘要:行政管理法治化是依法行政,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而改进行政体制,促进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培养依法行政的意识、改进行政组织、约束行政职权、规范行政程序,这是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和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更使我国法治化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踏上新的征程。如今依法治国必先依法行政的观念已经成为行政管理的共识。而要在新形势下实现依法行政,就必然要求培养法治意识,改进行政组织、约束行政职权、规范行政程序。因此,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必须解决这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行政意识: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前提 依法治国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公务员在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束缚下,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按照公正、合理、合法的原则从事公务活动,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可见,依法行政主要是依靠广大公务人员来推动的。因此,广大公务人员培养强烈的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办事,是依法行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政治学上讲,人是理性自私的,都有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寻求自己最大利益的潜在倾向。所以,行政管理中必须注意约束人的自私性,提高公务员的行政意识。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外在的法律规范的约束、事后救济手段的完善,都无补于因人的意识的落后及惰性所导致的行政错误,以及行政行为对于整个行政环境造成的伤害。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必须树立法治意识。这种法治意识对于行政管理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其要求行政立法及法律适用对于任何人一视同仁,其要求不能有人在法律之上,也不能有人在法律之外。惟有如此,行政活动才是对法律的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才能在行政管理领域得到切实落实。二是服务意识。行政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控制、管理、服务。控制的目的是保障社会的稳定;管理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秩序和发展态势;服务的目的则是为社会本身及其全体成员提供长久的可靠的发展机会和条件。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是,行政的重点日益向服务功能倾斜,控制和管理功能越来越多地为服务功能所取代或掩盖。三是积极行政的意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国家行政职能不断地扩张,行政的目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积极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正是伴随着国家行政的重点日益向服务功能倾斜这一历史的、国际的潮流的演化而形成的。现代行政所特有的灵活性、高效性决定了它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唯一权力形态;而现代行政组织聚集的一大批行政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专家则是保证国家管理的合理性,即公正性的基本前提;同时,现代行政法治的发展,为行政的可靠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避免了行政专家及行政部门的专权所可能导致的社会危险。种种安全保障强化了行政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力量的地位。 二、行政管理组织法治化 行政管理组织的法治化,就是要求行政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内部组织结构、外部运行方式等都要有明确的法律予以规范。既不能有未经法律程序、通过立法活动而设立的机关,已经设立的机关也不能行使没有法律依据的职权。可见,行政组织的法律管理是整个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根基,如果行政机关或相应行政组织的设立尚没有法律的基础,可以不依法而自生自灭,那么,相应的人员配备也会因此而不合理、不合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搞行政法治化建设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法治社会了。 目前,我国组织立法的一个漏洞是,行政组织的立法体系不完善。就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而言,这些法规往往多强调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具体问题的规定常常是含混不清的,这在行政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则反映为各具体行政执法部门职责不清、权限不明、互相交叉重叠、相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

2012年11月第31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v.2012Vol.31No.11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1.003 收稿日期:2012-05-09 作者简介:宋祺(198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行政秘书,助教,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法学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探讨 宋 祺 (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工程学部,哈尔滨150086) 摘要: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能否实现法治化,关系着大众化教育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教。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 治化包括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法治化、行政管理行为法治化、行政监督法治化和行政救济法治化。四者有机统一, 从而使民办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合法有序运行。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1-0007-02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兴的教育主体,如何高效有序地进行行政管理工作,避免杂乱无章、避免因人设岗等不规范事由发生,有必要加强民办高效行政管理法治建设 [1] 。本文尝试运用行政法学的理论,从行政管理主体、行 政管理行为、行政管理监督、行政管理救济等方面出发,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应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成立的,能进行正常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依法行使内部行政管理职权的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民办高校。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法治化就是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的构成和行政职权必须依法设定和授权,这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前提。 1.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要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是法律、 法规明确规定的,是依法建立的。因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经授权机关批准才能成立。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相关条例规定, 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基本办学指标、举办者出资、高校资产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另外,民办高校符合举办者、高校名称、办学地址和办学层次的,要依法定程序,报审批机关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 [2] 。 2.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主体职权必须明确规定 我国在民办高校立法上仅仅出台过《民办教育促进 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及各省教育条例。从法律法规上看,多数以民办高校设立、变更、资金等方面作出规定,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职权规定较少, 有些方面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允许建立民办高校以来,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因其自主性较高、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教学发展是有规律的,高校行政管理也是有定律的,有必要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岗位进行细化规定, 职权规定,运用法规避免因人设岗、尸位素餐的现象。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是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代表高校主体,依法律、法规、校规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可分为民办高校行政法制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即指制定规章、行政管理行为、行政处罚行为 [3] 。因此,民办高校 行政管理行为法治化, 就是指制定规章法治化、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处罚法治化,这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关键。 1.制定规章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若要达到国外一流院校,如哈佛、剑桥等私立大学的水平,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规章。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参照公办高校,制定了一些行政管理规章,包含教育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等。因各民办高校建立的时间较短,参照标准不同,造成了内部规章冲突、杂乱,与上位法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明确制定程序,规章制定一般要参照上位法,国家、省、部门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经周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提交学院权力部门表决通过。二是明确制定主体,必 — 7—

论行政决策的法制化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要性 (3) 二、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然性 (5) 三、行政决策的拟定需求 (7) (一) 科学化水平 (7) (二)民主化水平 (8) (三)理性化水平 (8) 四、行政决策法制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10) (一)决策规范 (10) (二)信息公开 (10) (三)公民参与 (10) 五、行政决策法制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 (一)行政决策者观念陈旧,决策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12) (二)行政决策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乏力 (12) (三)行政决策行政问责制不完善,对决策的绩效评估不够 (12) 六、行政决策法制的实施 (14) (一)培养行政决策者法治思维方式,加强决策民主 (15) (二)立法完善行政决策体系,实现科学决策 (15) 1、完善程序立法,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 (16) 2、科学的行政决策体系制度化 (16) (三)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评价法 (16)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摘要 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所体现出的是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特征。法律对于政府的功能在于将行政决策的程序进行原则性与基本性的规定与监督,目的在于提高决策部门的程序意识,改变决策者与管理者的传统性思维,增强既定的法定程序的权威性。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是在转型期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与矛盾冲突,这就要求行政决策必须保持较高的、透明化的参与机制。本文就在法制范畴内的行政机关的政策制定、政策选择的信息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法制化的民主性与正当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行政决策法制化利益冲突矛盾冲突政府智能决策选择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思考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思考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是指国家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备的行政管理法律规范,把整 个行政管理体系置于法律的调整和支配状态,并保证在实际行政活动中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使行政活动沿着公众期望的方向,即民主政治的目标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发展很快,取得可喜成果。我国以依法行政为主导、体现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法制化模式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已踏上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轨道。但因毕竟起步较晚,行政法制还不完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 和评议考核制”(十五大报告),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待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一、提高行政组织的法治化程度 行政管理制度就其内容或对象划分,主要有组织机构方面的管理制度;行为或活动方面 的管理制度;监控方面的管理制度等。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的,为实现国家权力推行政务的管理机关。它是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和组织系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即行政主体,具有一系列职责与权限关系、领导与服从关系、监督与协调关系等功能。从其结构上说,虽然是静态的,但结构合理与否,如行政机关及其机构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行政人员定额及比例是否适当,整体规模是否符合精简原则等,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在 行政管理中的运作及功能的发挥,关系到行政效率能否提高。其意义并不局限于行政组织自身,更重要的是牵涉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行政组织规模庞大,行政人员的数量就会激增,国家的财力消耗势必严重,国民自然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达3670万人,比1978年增长82.3%;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2.1%上升到3%,即平均每30个当前我人就要养活一个“吃财政饭”干部。按现行财政供养人员平均每人一万元标准计算,每年就需财政供给3670亿元,几乎占国家总财力的一半(唐代望、李绥州:《向现代化政府的历史性转变》,《广州日报》1998年4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里足以说明,行政组织结构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至于从功能上考察,如职责权限的设定,权力的分配和调整,权力的行使等是动态性的,更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自由活动的范围以及行为受限制 的程度。即直接影响到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因此,行政法治首先应当行政组织法治。行政管理法制化首先是要行政机构和组织系统及其权能法制化。这是行政法治、行政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即建立和完善制约行政主体及其行为的法律规范,保证行政主体沿着既定的轨道行事。而我国恰恰是这方面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曾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却陷入“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官僚队伍庞大失控、权能分配交叉失当,职责界限不明,常常相互扯皮。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法制角度上看,主要在于没有完备的组织法规范,政府机构与权

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0002)

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大学200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决策 2.政府职能 3.三权分力 4.绩效 二.简答 1.行政管理的学科特点有那些 2.简述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及途径 3.考任制的基本原则 4.西蒙的决策理论及其贡献 5.现代法治的行政特征 三.论述题 1.传统行政权力与现代行政权力相比二者有何不同 2.试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课程试卷(第四套) 一、简释题 1.行政干预手段与经济手段 2.行政效益与行政效率 3.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二、简答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原则是什么? 2.科学地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有何意义? 3.简述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制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人事行政的功能和环节。 2.试论述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中共XX县委向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提交了19个乡、镇长职

务任免建议名单。第二天,县人民政府便将这19个乡、镇长的任免通知发至县直属单位和有关区、乡、镇,县人大常委会收到以上任免通知后,认为县政府的任免通知违背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但未能引起县政府的重视。事隔不久,县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又向县委反映这一问题,县委也没有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就此问题举行了常委会议。在常委会上,委员们一致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撤销县人民政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乡、镇长任免通知的决定》,指出县政府对19个乡、镇长的任免通知不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撤销。 【案例分析】请用行政学有关理论分析上述案例中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行政管理课程试卷(第四套)答案要点 一、简释题 1.行政干预手段与经济手段 行政干预手段是指通过行政系统,采取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计划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它具有垂直性、强制性的特点;经济手段是指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要求,通过贯彻物质利益的原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它具有间接性、诱导性的特点。两种手段都是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手段。 2.行政效益与行政效率 行政效益则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结果即行政产出的评价;行政效率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符合预定目的,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评价行政效率要以对效益的肯定为前提。 3.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对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对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没有现成规范和原则可循的问题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一般更为复杂,领导者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非程序化决策上。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⑴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⑵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结合。 2.答案要点:⑴对行政组织建设和科学化有重要意义;⑵对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3. 答案要点:⑴集体领导指对重大问题必须由领导集团全体成员讨论,作出决策和决定的制度。个人分工负责是领导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的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制度。⑶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⑴人事行政的基本功能是:计划和组织;使用和开发;激励和监督。⑵人事行政的主要环节是:职位分类、选拔、培训、考核等。 2.答案要点:⑴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时间与动作的研究; ②对工人的挑选和培养;③工人与资方的合作;④实行职能管理制。⑵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促进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行政决策考试题目及答案

行政决策考试题目及答案(A卷、B卷) 一、填空题(注:题目关键字词填空内容) 1、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是(决策观念)(决策研究) 2、行政决策科学化的特征(决策思想科学化)(决策程序科学化) 3、古代行政决策的对象和内容(政治)(军事) 4、古代奴隶制、封建制的各国体制(君主制) 5、行政决策集团包括(年龄)(素质)(知识)(气质) 6、行政决策按所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 型决策) 7、优先决策方案步骤(筛选法)(归避法)(决策树法) 8、行政决策者个人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9、行政决策执行过程(计划制定)(协调控制) 10、行政决策控制实施经历(确定控制标准)(实施控制) 11、行政决策方案类型、3钟(积极方案)(应变方案)(临时方案) 12、决策者、国家行政体系中层次划分(高层决策者)(中层决策者)(基层决策者) 13、行政决策反馈条件类型(对问题和机会的反馈)(对目标的反馈)(对方案的反馈) 14、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类型(违宪责任)(刑事责任) 15、现代行政决策创造思维表现形式(想象)(灵感) 16、可行性决策方案、研究、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行政上的可行性) 17、决策问题结构分为(结构优良问题)(结构适中问题)(结构不良问题) 18、行政决策国际环境包括国际(社会环境条件)(自然环境) 19、依据法定程序、授予而拥有行政决策者要素(主体) 20、现代行政决策评估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 21、决策议程将决策问题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 22、决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政府议程) 23、行政决策抉择的任务,对各种备选方案(权衡)(比较) 24、决策议程模型分为(外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内在提出模型) 25、运筹博弈(人一机)(人一人) 26、行政决策拟定阶段、任务、针对决策问题依据(决策目标)设计实现目标 27、西蒙认为模式(协作)(决策) 28、行政决策评估5个(生产力标准)(效率标准) 29、系统工程在决策中的基本程序(系统分析)(系统决策) 30、决策问题、性质、领域(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31、行政决策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精神文明环境) 32、现代行政决策、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择优原则) 二、名词解释 1、行政决策方案:就是一个或一组解决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的行动准则,它规定了实 现决策目标的步骤、途径、方法。 2、行政决策: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面临要解决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与选择行 动方案作出决定活动。 3、行政决策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决策中枢系统所输出的决策指令付诸实施,从而实现 行政决策目标的一种行为,也就是把决策由设想变为现实的过程。

当代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思考

当代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思考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是指国家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备的行政管理法律规范,把整 个行政管理体系置于法律的调整和支配状态,并保证在实际行政活动中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使行政活动沿着公众期望的方向,即民主政治的目标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发展很快,取得可喜成果。我国以依法行政为主导、体现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法制化模式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已踏上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轨道。但因毕竟起步较晚,行政法制还不完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 和评议考核制”(十五大报告),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待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一、提高行政组织的法治化程度 行政管理制度就其内容或对象划分,主要有组织机构方面的管理制度;行为或活动方面 的管理制度;监控方面的管理制度等。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的,为实现国家权力推行政务的管理机关。它是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和组织系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即行政主体,具有一系列职责与权限关系、领导与服从关系、监督与协调关系等功能。从其结构上说,虽然是静态的,但结构合理与否,如行政机关及其机构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行政人员定额及比例是否适当,整体规模是否符合精简原则等,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在 行政管理中的运作及功能的发挥,关系到行政效率能否提高。其意义并不局限于行政组织自身,更重要的是牵涉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行政组织规模庞大,行政人员的数量就会激增,国家的财力消耗势必严重,国民自然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达3670万人,比1978年增长82.3%;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2.1%上升到3%,即平均每30个当前我人就要养活一个“吃财政饭”干部。按现行财政供养人员平均每人一万元标准计算,每年就需财政供给3670亿元,几乎占国家总财力的一半(唐代望、李绥州:《向现代化政府的历史性转变》,《广州日报》1998年4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里足以说明,行政组织结构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至于从功能上考察,如职责权限的设定,权力的分配和调整,权力的行使等是动态性的,更直接关系到公民人身自由活动的范围以及行为受限制 的程度。即直接影响到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因此,行政法治首先应当行政组织法治。行政管理法制化首先是要行政机构和组织系统及其权能法制化。这是行政法治、行政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即建立和完善制约行政主体及其行为的法律规范,保证行政主体沿着既定的轨道行事。而我国恰恰是这方面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曾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却陷入“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官僚队伍庞大失控、权能分配交叉失当,职责界限不明,常常相互扯皮。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法制角度上看,主要在于没有完备的组织法规范,政府机构与权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军队之魂,战争之神。它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等内容。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具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源于实践,以反过来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发展完善。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840年国门被强行打开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一批批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开眼看世界,借鉴外国军事思想,糅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形成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从1840年到189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成长的阶段;从1894年到1924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阶段;从1924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家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革命战争的巨大熔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们以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

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了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国家认定和认可的,用以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组织职责行为以及监督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及其贯彻执行的总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政府机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欠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增强政府的法治意识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曾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每一次却往往陷入精简—膨胀的恶性循环,官僚队伍庞大失控,权能分配交叉失当,职责界限不明,常常相互牵扯。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认真总结行政管理经验,我们应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这样,无论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法制化进程,还是对于深入研究如何加速实现我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制特征依法行政行政立法法制化进程

目录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理论述 (1)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含义 (1)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特征 (1) 1、法治意识的培养 (1) 2、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 (2) 3、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 (3) 4、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 (4) (三)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4)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4) 2、依法行政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 (6) 3、依法行政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切实保障 (7) 4、依法行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证 (7) 5、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8) 6、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8) 二、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进展 (10)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历史 (10) 1、改革开放前 (10) 2、改革开放后 (11)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4) 1、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滞后 (14) 2、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 (16)

行政管理论文范例(最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现代行政领导素质及培养途径 姓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领导者素质概述 (1) (一)行政领导素质含义 (1) (二)行政领导素质的特点 (2) (三)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必要性 (2) 二、现代行政领导应具备的素质 (3) (一)厚德博才 (3) (二)睿智敬业 (5) (三)清廉奉献 (5) (四)胸襟宽阔、选贤任能 (6) (五)健全的性格,健康的体魄 (6) 三、培养现代行政领导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7) (一)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7) (二)终身学习,持之以恒 (7) (三)深入实践,反复锻炼 (7) (四)强化修养,完善人格 (8) (五)转变作风,规范行为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9)

论现代行政领导素质及培养途径 摘要:行政领导者担负着行使公共权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新时期对行政领导干部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努力培养和提高行政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现代领导意识、强烈开拓意识和作风民主、高效、廉洁的领导者,是每一位行政领导干部的当务之急,也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现代行政领导素质培养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党和国家提出一系列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取决于他们的素质状况。行政领导者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行政权力,在行政管理部门中占据决策地位的人。在行政活动过程中,虽然行政体制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职位权力,但领导者自身素质的优劣,却是决定其能否带动群众完成组织目标任务的关键性因素。换句话说,行政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组织活动的成败。那么,现代行政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素质,以及如何培养这些综合素质?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行政领导者素质概述 (一)行政领导素质含义 素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人的素质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是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 行政领导素质,是指充当行政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行政领导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工作和实践而获得的德、才、学、识、体等总和。具体说,它有双重含义。首先是指构成行政领导的各种内在要素,包括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

行政程序法治化

浅谈我国行政程序的建设 一、行政程序的含义 有行政行为就有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的表现形式。结合世界各国行政程序立法模式考察分析,行政程序的含义大致分为四种观念。 (一)认为行政程序就是行政诉讼。这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种传统观点。大陆法系国家的传统是把每一法律部门都划分为两大构成部分,即实体法院程序法。例如把民事法律划分为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把刑事法律划分为刑罚与刑事诉讼法。 (二)认为行政程序既包括行政诉讼程序,也包括行政活动程序。这种观念因而也就包括行政权的设定、行政权的运行和对行政权的监督,对行政权的监督主要有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司法监督就是行政诉讼或司法审查。美国与法国的行政程序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三)认为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程序。这种观念主张行政程序应是行政立法和行政行为的程序,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处罚、行政执行等行政活动的方式与步骤,而不包括法院的司法程序。如德国、奥地利、西班牙、瑞士、日本、意大利等国的行政程序立法便反映了这种观念。 (四)认为行政程序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活动中所遵循的程序。这种观点认为,行政程序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主体,而且包括行政相对人。行政程序不仅包括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程序,也包括相对人与行政法律关系有关的活动程序,即凡是行政法律规范确定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活动的程序都是行政程序。 通过比较,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行政关系运作过程中行为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等程序的总和。这一定义的理由:、从行政程序萌生的原因来看,引入行政程序的本旨是维护社会公正和提高行政效率。这就必须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设定一套活动程序,保证两者能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和谐相处,各得其所。、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程序与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程序的关系来看,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程序不能缺少行政相对人的参与配合,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程序也无时无刻不受到行政主体活动程序的影响和制约,两者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从我国当前行政程序法治实践和立法意图来看,行政主体行为程序与行政相对人行为程序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行政程序仅仅安排行政主体的行为,而没有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作出安排,则行政法律关系无法构成和变更,也无法实现立法目的。、从当前我国行政法治现状与实践需要来看,由于行政机关权利日益膨胀和恣意行事“民告官”较难普遍存在,迫切需要行政程序改变现状。 二、行政程序的价值 行政程序价值是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外在价值由内在价值所决定,内在价值通过外在价值表现出来,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一)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 1、公正。行政程序的公正性体现在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行政程序要对主体之间的权利、 义务进行合理分配,应当考虑到行政权运行过程中双方主体在实体法上的不对等地为,在程序法方面必须加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同时必须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程序进行明确而严

关于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思考【可编辑版】

关于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思考 关于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思考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行政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关键,是基础。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一轮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要建立“现代公共型政府”,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就是,加快推进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决策的法治化进程,以此的带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开展。 一、行政决策法治化的现实背景——行政三分制在十六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这是我国致力于建设政治文明的一段论述。这34个字的深刻内涵在于,我国将按照二战后各国对“大政府”进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普适性管理模式,重新审视我们政府的职能定位,以此来指导和推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这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行政三分制”。有消息说,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会上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已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各职能部委将再次合并。“行政三分制”的主要内容,是将行政管理职能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部分,在相对分离的基础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其目标是建立“现代公共型政府”,在这一管理体系下,政府职能将从全能型转为有限型,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从人治行政转向依法行政,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加强决策机构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单独提出,已充分体现

党和国家对决策这一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关键环节的高度重视。在对决策正确性的各种促进方式的不断探索中,继民主化、科学化之后,又提出法治化,依照法定程度、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决策,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 二、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基本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方法、内容和标准上,都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尤其是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交融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尽快地提高法律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因为: 一是领导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过去几十年在封闭条件下进行领导工作。而现在县、市以上领导干部经常要在国内、国际范围内进行活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同国际间的联系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国外资金,处理各种涉外关系,都离不开法律和国际惯例。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具备一定法律素质,不懂得国际交往规则,在对外交往中就难以赢得主动,获得成功。二是领导内容发生了变化。全党工作重心已从过去的搞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还是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调控,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没有法治的市场经济是不能健康发展的,没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也是难以驾驭市场经济的。三是领导对象发生了变化。现在领导干部的对象呈多元化,各种经济实体都具有独立法律地位,不象过去那样单靠行政命令就可以随意调动和指挥,只有法律才能真正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在公民中,那种对权力的服从,已更多地转变为对法律的遵守,法律在人际关系协调中作用越来越大。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法律素质,在这方面落

电大毕业论文—试论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电大毕业论文 15春行政管理(专科) 试论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姓名:张小丽 专业类别:15春行政管理专科 学号:1551001419760 指导老师:鄢老师

试论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一在企业特定的工作岗位,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全面的行政管理人才,根据各类企业的规模和需求不同的岗位名称:行政总经理、行政总监、行政经理、办公室主任、秘书,总而言之行政管理人员相对于企业来说就象是一个家庭的主妇、管家,负责所有的后勤事务,保证企业正常运作。 关键词: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竞争力、激励机制前言: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行政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1、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管理是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企业管理区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也都不同于其他方面,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企业管理更注重内容和实质,尽量减少繁文缉节,而且相对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即更讲究实效。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对企业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

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企业管理工作具有灵活性。 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经营者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企业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企业管理存在于行政管理之中,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企业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政治环境因素能影响政府的发展,争取有利企业的政治环境就是行政管理的的任务之一。同时,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员工思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 企业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行政管理的正确引导与配合,企业通过行政管理,才能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使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并转化到生产中,使企业充满活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企业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程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人们长期从事 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中华名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名族。在其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军事思想一直是一朵绚烂的奇葩。在此做一概述。 中国军事思想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 事思想。而近代军事思想又可以分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第一次国内革命之前为一个 阶段,从第一次国内革命到新中国建立为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生、形成、充实提高、系统完善四个历 史时期。 ⒈萌生时期。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军事 思想的主要内容是: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②治军上强调齐 众以律,③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主张"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由于这一 时期战争样式简单,规模比较小,持续时间短,人们对军事的认识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⒉形成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 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 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 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 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 发展。以《孙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兵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 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春秋时期的战争指导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运用军事与政治 谋略。 ⒊充实提高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期,即从秦统一中国后历两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统一的历史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完 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也不断发展。军事技术有新的进步,铁兵器种类增多,杀伤性能 有所提高;军事交通、筑城、造船也有较大发展。各朝军制多有所变革,武装力量体制基本 成型,大致由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大部分组成,集权于皇帝。战争规模增大,时间延 长,区域范围广,大规模的骑兵集团作战、横渡江河作战、水上交战以及水陆配合作战较多。 汉代注重兵书的搜集整理,并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这一时期 军事思想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运用,内容更加丰富,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在几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表现出高超的 战略思想和决策能力。 国防指导思想呈现新的特点根据当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及周边形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 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限胡马之足"、以墙制骑、安边设防的思想。 ⒋系统完善时期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历经辽、宋、西夏、金诸政权并立时期和元、 明、清(前期)几个朝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系统完善。这期间,中央政权与北方民族 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较长时期处于并立状态,既争斗,又融合,中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军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较大的发展,统兵用兵之权高度集中。 以兵权高度集中为统兵建军宗旨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割据,大权旁落的历 史教训,力主兵权高度集中,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在战略进攻上,北方各民族将帅普遍注意 发挥骑兵机动能力强、善于野战的特长,主张进攻速决,在战略防御上,南宋提出了依靠江 河,藩篱三层,扼守要点的点、线、面结合的设防思想。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摘要]现代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关键词】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法制化;法治化 行政管理法制化,就是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是基本前提 只有健全了各种国家行政工作的法律和法规,将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给予明确规定,才能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有足够的依据,从而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产生、组成并进行活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2、有法必依是基本环节 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有法不依,不如无法。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一经公布,就应坚决执行,引导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3、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 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是行政管理法制化不可缺少的因素,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一旦公布,就应严格实施。近年来,行政执法中出现的执法不严问题,与部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有着必然联系。所以要端正党政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对执法必严重要性、必要性的思想认识。 4、违法必究是有力保障 遵循违法必究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要让任何违法的部门和个人(不论单位大小、地位高低)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时违犯了同样法律的部门和个人都受到同样的处罚。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一)加强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所有有权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活动。它是为行政管理提供依据的,是规范抽象的行政行为的,是解决有法可依问题的。行政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全局出发,克服过去立法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倾向,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法律、法规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相互矛盾,否则,不会有权威。行政机关往往借“法”扩权,以“法”争利,不得通过行政立法擅自设定行政审批、许可、收费、处罚和强制措施等内容;不得通过行政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