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综_省略_规划探讨_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_刘彦涛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综_省略_规划探讨_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_刘彦涛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综_省略_规划探讨_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_刘彦涛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综_省略_规划探讨_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_刘彦涛

一、天津的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问题

基于古代城市营建思想,城市大多以皇宫、衙署、寺庙等大型公共建筑为中心呈

“同心圆式圈层结构”。现代城市建设几十年来更是“摊大饼”式蔓延,长期的无序扩张,使这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弊病凸显。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缺失,造成我国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

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大部分地区原始地貌为滨海平原泻湖洼地,地势较低。有史以来,每逢雨季,房屋进水,交通中断,百姓苦不堪言。虽经建国后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改造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人均设施占有率仍较低,设施分布不合理,逢暴雨发

[文章编号]1005-278X (2016)04-0054-06[收稿日期]2016年3月

[作者简介]刘彦涛,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王彦洋,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

[摘要]针对天津城市内涝和缺水并存的城市水问题,结合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天津文化中心已建成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运行效果,并以新八大里地区规划为例,就规划区内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等,展开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探讨。[关键词]城市内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排水防涝[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刘彦涛

王彦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探讨

———

以天津新八大里地区为例

生内涝和积水仍不能避免。天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春、秋、冬三季干燥少雨,降雨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近几年发生多次强降雨,多处内涝,其中最严重的是2012年7月25日14时至7月26日12时的特大暴雨(见图1),历时21小时降雨160毫米,为1984年以来最大降雨,造成中心城区52处地区积水、28处地区严重积水。

天津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标准较低,老旧设施更新改造进度缓慢,中心城区尚有10%区域排水标准不足一年一遇,排水管道总长度1.87万公里(按2014年记),按2014年天津市辖区人口832.78万人计算,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仅有2.25米。而德国在2002年就已达到人均占有排水管长度5.44米,美国在2002年人均占有排水管道长度超过4米。可见,目前天津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发达国家十多年。

根据《天津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年~2020年)》,中心城区雨水流量将由1038立方米/秒提高到3337立方米/秒,增长约2.21倍,北部新区雨水流量由298.3立方米/秒提高到513立方米/秒,增加约72%。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天津中心城区要达到这个设计规范的要求,提升改造影响面广且费用高昂,经整体估算,不含拆迁及管线切改等费用,约需360亿元。

与此同时,天津也是联合国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严重超载,人均水资源量111立方米,不足海河流域平均水资源的1/2,现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72%,但农业和生态仍缺水11.3亿立方米,深层承压水年均超采3亿立方米。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湖泊、湿地、洼淀日趋萎缩,全市水域面积率由建国初期的27.3%降至11.5%,湿地和湖泊面

积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减少了80%,水

源涵养能力不足。

“逢雨看海”与水资源短缺是目前天津面临的比较严重的城市问题。一方面,城市

内涝问题亟待解决,过量的雨水不能及时排

出;另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缺乏水资

源合理规划利用设施和管理办法。这是摆

在天津快速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迫在眉睫

的问题。

二、海绵城市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针对频发的城市水灾,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环境

卫生宣教中心刘波提交了《关于建设海绵体

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的提案,提

出将城市停车场和道路两旁改装成下凹式绿

地,并把绿化带路面改造为有坡度的,以利

于雨水流入绿化带旁设置的缺口中。有专家

还提出,要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

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

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蓄留雨水

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

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

2012年4月,在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

。图1天津7·25特大暴雨情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环境。2015年初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竞争性评审产生了16个海绵城市试点,这标志着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16年年初,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的申报工作已经开始。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建设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内涝及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决心。

三、天津部分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一)天津文化中心城市排水防涝系统

天津积极探索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办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已经在天津文化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天津海河教育园(北洋园)一期工程、天津滨海高新区、天津自贸区———空港经济区等多个地区展开。

天津文化中心原为天津乐园,为市中心较为开阔的公共区域,周边市政雨水管线排水能力低于一年一遇水平,但由于原有大面积透水性较好的绿地和水面,径流量较小,雨水基本不外排。天津文化中心开发后,场地中约56万平方米为不透水新建区,包括34万平方米硬质屋顶和铺装,如果不采取任何雨洪管理措施,势必产生成倍洪峰,严重威胁这一城市核心地带的安全。

经城市排水防涝设计,确定重现期采取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五年一遇的标准,雨水调蓄排

放标准为三年一遇,两小时降雨历时,开发后外排径流峰值不超过开发前,中心湖体最高水位和常水位之间容纳百年一遇暴雨可不漫溢。降雨发生后,内排区域屋顶、道路和绿地的雨水将被不同形式的排水沟、入流井和雨水管道汇集,经过沉淀井的预过滤和沉淀,进入地下模块化调蓄沟。在调蓄沟中,水流得到滞留,雨水峰值变小,并通过终端设置的泵房送至生态净化群落,经过净化后进入中心湖储存。外排区域的雨水也会经过收集和沉淀的过程,最后经过调蓄沟滞留后流入市政管网(见图2)。

天津文化中心排水防涝系统工程于2011年初进入施工阶段,2012年5月投入使用。2012年7月25日天津特大暴雨期间,市中心24小时平均降雨量高达160毫米。文化中心排水情况良好(

见图3),调蓄设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雨水径流被收集和蓄留,中心湖面上升约40厘米。

湖面水位在连续降雨过程

图2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图37

·25

特大暴雨期间天津文化中心排水系统运行良好

中缓慢上升,在水位超过最高设计水位后,溢流阀门自动开启,雨水错峰排入外部市政管网。几年的运行中,文化中心排水防涝系统均能对大到强降雨过程做到有效调蓄,对小到中雨做到中心湖无外排。排水防涝系统对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全过程,有效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难题,有助于实现由“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雨洪利用、促进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八大里地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1.新八大里地区现状。

新八大里地区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东至大沽南路,西至解放南路,南至复兴河,北至大沽南路,总用地面积267万平方米。紧邻我国华北最大河流———海河,属于海河流域生态圈,但由于缺乏可持续的生态规划,目前,该地区的生态优势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该区域内现有排水系统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承受三年(平均值)一遇雨水;二是合流管线整体改造耗时长,工程投资大;三是覆土及埋深限制,导致雨水管网不能扩容。

因此,新八大里地区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应突出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贯彻以调峰、蓄滞、收集利用为主,以外排为辅的城市排水理念(见图4)。

2.规划控制目标。(1

)径流总量控制。雨水径流控制率选择80%,达到海绵城市的标准,即区域内年平均30.4毫米降雨径流得到有效控制,不外排。

(2)新八大里地区峰值控制目标,以三年一遇的排水管网为基础,通过海

绵城市建设,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

(3)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并结合新加坡雨洪设计导则,控制新八大里地区的雨水径流在建设地块上得到预净化,净化后固体悬浮物(SS

)去除率达到50%以上,总磷(TP )去除率达到55%。(4

)综合考虑场地条件、经济条件和雨水回用需求,因地制宜,尽可能多地对雨水进行资源化和景观化回用。新八大里地区将设大沽南路泵站(11.0立方米/秒)和太湖路泵站(11.0立方米/秒)进行雨水回收。

3.低影响开发城市防水排涝建设内容。(1

)按照海绵城市设计要求,新八大里地区要达到80%的雨水控制率需要滞留雨水4.87万立方米(其中包括市政实施方案要求的1

万立方米和地块实

图5规划区域内道路规划

图4雨水管线方案

施方案要求的3.87万立方米

)。(2)去除60%总悬浮物(TSS )和40%总磷(TP ),通过雨水的收集、净化、过滤达到年减排固体悬浮物(SS )96吨、化学需氧量(COD )96吨、总磷(TP

)1.4吨。(3)第一期五条道路的设计(见图5)。

澧水东道、沐江道:在人行道

设置雨水花园(见图6),收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雨水,雨水经收水管道进入雨水花园溢流井,再通过溢流管道排入市政雨水干管。

太湖路、洪泽路和洪泽南路、内江路和内江北路:在人行道设置雨水花园,收集人行道雨水。雨水经收水管道进入雨水花园溢流井,再通过溢流管道排入市政雨水干管。

在绿化带内设置收水井,收水井略高于绿化带,不能下渗的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汇入泵站,经泵站提升排入景观河道。

(四)规划区域内低影响开发设施

1.透水铺装(

见图7)。小区内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硬化地面采用透水铺装地面;机动车路面和消防车路面选用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增加雨水的入渗,涵养地下水。

2.下凹绿地(

见图8)。充分利用现有绿地入渗雨水,绿地应低于周围硬化路面20厘米~30厘米;为确保安全性,下凹绿地应设溢流井,超出设计标准的雨水通过溢流井排

入市政雨水管网;屋顶雨水和外立面雨水应尽量回收利用,多余部分引入周边下凹绿地。

3.生态洼地(

见图9)。底部填充砾石层,可增大调蓄容积,促进雨水下渗;底部铺设穿孔排水管,雨水缓慢排入市政管网。对雨水进行净化,并作为雨水调蓄池,综合利用大量雨水资源,实现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双赢的目的。

4.路牙石开口(

见图10)。生态设施周边调整竖向,以1%~2%坡向生态调蓄,确保雨水能自流汇入;生态调蓄设施周边路牙石应根据降雨量和坡度计算确定开口数量及宽度,开口处设砾石缓冲带,减小流速,保护植被。径流雨水通过侧石的过水孔排入绿化带,浇灌植被,补充涵养地下水。

(五)城市内涝防治系统构建

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建筑物屋顶花园—外墙雨水立管—雨水收集系统—部分外排入低影响开发设施(见图11

,建立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竖向布局,连接各图7透水铺装图8

下沉式绿地

图6雨水花园设计图

类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现有及规划建设公园、道路排水系统,组成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平面布局,并衔接其他城市内涝防治设施,共同组成城市内涝防治系统。

四、结语

每个城市的气候、地理、水系条件各异,各地应在《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框架》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通过试点、示范区域对建设标准再细化、再完善。笔者就新八大里地区的排水防涝规划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整个天津市的城市水问题的解决作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王明浩,安亚宁.城市科学要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

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79-97.

[4]韩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3):7-10.

[5]田闯.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

学报,2015,17(5):64-70.

[6]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

规划,2015,39(6):26-36.

[7]周迪.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

科学,2015,43(16):174-175.

[8]张倩,邓祥征,周青,等.城市居民行为与生态社区建设研究

简评[J].生态学报,2016,36(10):1-8.

[9]蒋艳玲,刘春腊,周长青,等.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

实践问题思考[J].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10]张倩,邓祥征,周青.城市生态管理概念、模式与资源利用

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42-151.

编辑:李

图11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竖向布局

图9生态洼地图10路牙石开口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1. 区位条件 2. 地形地貌 3. 地质水文 4. 经济社会概况 5. 上位规划概要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 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三、规划总论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标准 7.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8.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 9.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七)系统方案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 (二)径流污染控制 (三)雨水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 (二)排水分区 (三)排水管渠 (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一)平面与竖向控制 (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10.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11.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一)体制机制 (二)信息化建设 (三)应急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建设用地 (二)资金筹措 (三)其他 十、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要求 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3.区位条件 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2.地形地貌 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13.地质水文 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14.经济社会概况 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15.上位规划概要 (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1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 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 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4.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 城市内河(不承担流域性防洪功能的河流)、湖泊、坑塘、 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城市雨水排放口 分布等基本情况。 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 水(潮)位和流量等基本情况。 (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 城市排水分区情况,每个排水分区的面积,最终排水出路等。(3)道路竖向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 描述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 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 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网情况及城市雨 水管渠的运行情况。 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 年限及运行情况。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1. 区位条件 2. 地形地貌 3. 地质水文 4. 经济社会概况 5. 上位规划概要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 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三、规划总论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六)规划标准 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 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七)系统方案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 (二)径流污染控制 (三)雨水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 (二)排水分区 (三)排水管渠 (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一)平面与竖向控制 (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一)体制机制 (二)信息化建设 (三)应急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建设用地 (二)资金筹措 (三)其他 十、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要求 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规划背景 1. 区位条件

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 地形地貌 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 地质水文 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 经济社会概况 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 上位规划概要 (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 城市内河(不承担流域性防洪功能的河流)、湖泊、坑塘、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城市雨水排放口分布等基本情况。 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水(潮)位和流量等基本情况。 (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 城市排水分区情况,每个排水分区的面积,最终排水出路等。 (3)道路竖向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 描述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网情况及城市雨水管渠的运行情况。

地级及以上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及对应降雨量

附件3 序号省份城市 内涝防治标准 (重现期:年) 对应降雨量 (毫米/24小时) 1北京北京市100410.0 2天津天津市100270.0 3河北石家庄市50280.0 4河北唐山市50194.4 5河北秦皇岛市30210.0 6河北邯郸市30100.0 7河北邢台市30236.1 8河北保定市30184.0 9河北张家口市30100.4 10河北承德市30151.4 11河北沧州市30158.0 12河北廊坊市30249.5 13河北衡水市30195.7 14山西太原市50180* 15山西大同市50120* 16山西阳泉市30150.0 17山西长治市30102.5 18山西晋城市3079.2 19山西朔州市30100.0 20山西晋中市30150.0 21山西运城市30138.5* 22山西忻州市3050.0 23山西临汾市2075.6 24山西吕梁市20147.3 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0120* 26内蒙古包头市30100* 27内蒙古乌海市30150* 28内蒙古赤峰市50146.4* 29内蒙古通辽市30172* 30内蒙古鄂尔多斯市30100* 31内蒙古呼伦贝尔市30101.4* 3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30150* 3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30100.4* 34辽宁沈阳市50250.0 35辽宁大连市50102.9 36辽宁鞍山市30164.3 37辽宁抚顺市30150.0 38辽宁本溪市30177.2 39辽宁丹东市30172.2 40辽宁锦州市30177.6 41辽宁营口市30158.1 42辽宁阜新市30190.4地级及以上城市排水防涝标准及对应降雨量 1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pdf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 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 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 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城市排水防涝自查报告一

城市排水防涝自查报告一 XXXX年汛期将至,为全面做好XXXX年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排水防涝安全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 为有效防御洪汛灾害,开展好防汛排涝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确保排水设施的正常使用。我局领导十分重视,从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防汛排涝领导小组。制定了防涝抢险应急预案,明确职能,安排了汛期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做到值班领导和人员二十四小时不关机,保持高度警觉,随时待命,确保发生灾情有组织、有领导、有人员、有预案的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二、重点排查,抓好落实 根据排水防涝工作职能和重点防汛区域,汛期前重点进行了排查,排水管网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原则,责任人每天对全市雨水井及检查井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当天解决如不能当天解决,解决时间不能超三个工作日。同时在汛期前,组织精干人员对城区所有排水管道彻底进行清挖、疏通。及时清理打捞排水道入口处的杂物。做好汛期内市政基础设施的修缮与维护工作,加强对城区排污、泄洪干渠的巡查、检查,加强汛中观测,及时处理突发险情。坚持24小时值班制,不得脱岗。逢大雨时城区重点积水部位,确保降雨量10公分内及时到达打捞各类杂物,同时开启井盖,确保洪水排出。 三、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承受不了排涝能力,排水管道直径小。 2、用于排水防涝的专用设施设备数量不足。 3、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段a、光明北街原五矿处b、向上路与建设街交叉处c、口岸街人民医院门诊前d、大路老交警队门前e、锦水街警察公寓门前f、口岸街海关转弯处。 四、应急预案: (一)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二)强化汛期安全事故防范,配备相应设备、仪器及防护器具; (三)制定预警等级,根据雨量大小及积水程度分为二个等级。 1、二级预警:一般雨量,道路积水较少,通过排水口可正常排放。 2、一级预警:雨量为大到暴雨,道路积水较多,通过排水口已无法排涝。 城市排水防涝自查报告二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每到汛期,xxxx 城区频繁遭受暴雨袭击,部分沿山、低洼路段积水严重,城市交通受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到威胁。为根治城区渍涝之患,xxxx市对受渍原因、防涝对策进行了综合分析城区。 一、渍涝成因 (一)先天气候条件影响,特殊地形地势制约。xxxx市中心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整体呈盆状的特殊地形地势,加上区域年降水量丰沛,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先天气候条件,形成了中心城区易遭受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分析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4T09:50:06.3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作者:许可[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衍生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内的排水以及内涝问题。宜水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衍生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市内的排水以及内涝问题。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洪涝灾害在不断发生,这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 胁,与此同时这对于整个城市的安全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对于城市内部的排水和防涝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经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和多年工作的经验我们得知造成这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多是排涝管渠及泵站设施不完善。关键词: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治理 1项目背景 项目范围为昆山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范围内的吴淞片区和城南片区,面积合计4.96平方公里,是吴淞圩和城南圩北部区域的一小部分,现状主要为老城区、将拆迁地块、部分未开发地块和村庄。 2降雨分析 2.1降雨特征 昆山市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133.3毫米,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降水量达1522.4毫米(1991年),最少年降水量为826.1毫米(1992年),统计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有十年,占三分之一,有五年的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下。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4.9毫米,出现在1985年8月1日。统计全年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为2.9天,以6-8月出现次数最多。统计全年总降水日数,历年平均为124天,最高年份1980年达144天,最少1995年仅99天。月降水日数最多的为6月份,1月为最少。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各年变化差异不大,最大84%(1984年),最小69%(2005年),日最小相对湿度极值为6%(1986年3月5日)。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正好与温度反,一天中清晨气温出现最低时,往往是相对湿度最大时,反之亦然。 2.2修订后暴雨强度公式 目前,昆山市排水设计一直借用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编制的苏州市暴雨强度公式,样本系列为1959~1979年21年的降雨资料,且选样采用了年多个样法。该公式编制时间较早,至今已有30余年。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给许多地方带来了内涝灾害。同时,由于苏州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区范围的扩大,旧暴雨强度公式已不能够代表现状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苏州地区实际的暴雨特性。公式适用范围为除苏州中心城区(602km2)、常熟市、太仓市以外的苏州市域范围。就暴雨强度公式本身而言,无论从编制年代上、编制的技术方法上及适用范围,均不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及适用性、合理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全省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20号文件),于2011年底前,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昆山市开展了“昆山市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研究”项目。修订后的暴雨强度公式如下: 式中:i——设计暴雨强度(mm/min); t——降雨历时(min); ——设计重现期(年)。 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 根据《昆山市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研究报告》中相关研究结果,采用K.C法对昆山雨量站1980-2015年共36场次降雨数据统计分析。根据36场次暴雨统计,雨峰出现在各降雨时段的比例确定120min雨峰位于第11位,雨峰时段雨量占总雨量的19.70%,r=0.438,120min降雨时程分配如下所示。 昆山市短历时设计降雨雨量时辰分配情况表 根据《昆山市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研究报告》中相关研究结果,昆山市288*5min设计雨型如下图所示。288*5mi雨型中雨峰时段发生在第214位,r为0.741,雨峰时段雨量占总雨量的7.46%,288×5min雨型中按1h滑动的最大小时降雨量占总雨量的29.83%。 3内涝风险评估 平原河网地区的内涝风险主要有二种成因,一是城区局部短历时暴雨,此时河网水位基本维持常水位;二是由于区域性长历时降雨,河网水位抬高导致管网排水不畅,低洼地区积水。成熟城区有可能受上述二种风险因素之一,或者组合遭遇影响。短历时暴雨内涝风险 ①常水位1年一遇两小时设计暴雨下内涝风险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

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本设计专篇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调整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供修订时参考。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11号城建大厦,电话:,,网址:主编单位:天津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 编制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写人员:赵乐军刘洪海李明吕红亮宋现财陈曦 张中秀王松熊林聪刘于德淼琳刘 项劲松恬田阚薇莉鹏周李旭东杰审查专家:孙.目录 第一部分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 项目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雨水设计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绵城市设计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他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下垫面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 规划背景 1、区位条件 2、地形地貌 3、地质水文 4、经济社会概况 5、上位规划概要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一)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二) 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 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三)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三、规划总论 (一) 规划依据 (二) 规划原则 (三) 规划范围 (四) 规划期限 (五) 规划目标 (六) 规划标准 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 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七) 系统方案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一) 径流量控制 (二) 径流污染控制 (三) 雨水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一) 排水体制 (二) 排水分区 (三) 排水管渠 (四) 排水泵站及其她附属设施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一) 平面与竖向控制 (二)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三)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四) 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一) 体制机制 (二) 信息化建设 (三) 应急管理 九、保障措施 (一) 建设用地 (二) 资金筹措 (三) 其她 十、附件 (一) 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 规划附图要求

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一) 规划背景 1、区位条件 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 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 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与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 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 (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 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调研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施工图设计专篇

cheng cheng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附件1:

cheng cheng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山西省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山西省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1 总论 (1) 1.1 规划目的 (1) 1.2 规划依据 (2) 1.3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 1.4 规划范围 (3) 1.5 规划期限 (4) 2 规划背景 (4) 2.1 社会经济现状 (4) 2.2 城市发展现状 (5) 2.3 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6) 3 规划目标与任务 (7) 3.1 规划目标 (7) 3.2 主要建设任务 (7) 4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0) 4.1 资金保障 (10) 4.2 加强规划和计划指导 (11) 4.3 明确责任 (12) 4.4加强技术保障 (12)

1 总论 1.1 规划目的 近年来,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显,城市正常运转和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内涝的防治。2013年3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明确要求各地区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山西省政府也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3)82号),明确要求要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维护,提高应急保障能力。2013年6月,住建部出台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指导各地开展《排(雨)水防涝设施综合规划》的编制。 为落实国务院部署,统一安排全省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消除城市内涝威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住建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建计函[2014]185号)的要求,编制《山西省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 《排水防涝规划》以山西省各城市编制的《排(雨)水防涝设施综合规划》以基础,以提高山西省城市排(雨)水

海绵城市规划要求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最近,关于海绵城市的文章与案例越来越多,各种做法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它无非就是城市雨水处理的一种工程技术方法。那到底是怎样一种处理手法呢?请看下文: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

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 一、排水防涝管理现状分析 1.排水管网运行管理水平较低,排水设施的管理与查询仍为手工操作阶段,工作效率低下。 2.管网人工管理及养护难度大。 3.排水系统调度分析和布局优化相对滞后 4.缺乏有效的管网运行评估和监测手段 二、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一、国家及部委相关文件及通知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城〔2013〕8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 住建部《关于批准实施防汛排涝和雨雪灾害信息化监控系统项目建设的批复》 住建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排水防涝检查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842号 二、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建设为排水防涝管理单位解决的实际问题:1.可以科学管理排水管网运行数据,完善应用数据中心。 2.提高工作效率,辅助管理决策。 3.实现管网运行现状分析和评估 4.辅助进行管网规划设计 5.提高管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6.为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在充分调研勘察的基础上,分析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流程,以“水联网”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水动力分析等技术为支持, 坚持“物联化排水防涝设施、互联化水务时空信息、模型化城市内涝 风险、协同化专业管理服务”的特点,排水防涝信息化总体架构由感 知层、传输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标准规范和运行保障体 系组成。 根据排水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并对监 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展示。同时,实现与城市防汛视频监控系统、防汛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市长服务热线系统以及排水其他相关系统的 有机整合,为城市排水设施、城区河道、泵站的运行、调控等方面的 提供在线监视、监测、监控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的管理,实现排水管网 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系统整体架构 数据感知层主要为流量计、液位计、流速计、水质、视频、温湿度等 自动化的管网和设施监测设备。 1.进行排水管网及设施的实时感知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发布××××-××-××实施 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Tianjin J×××-×××× 主编单位: 批准部门: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2016年天津 I

前言 本导则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根据《天津市建委关于下达2015年天津市建设系统第一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科[2015]286号)文件,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规划;4.设计;5.施工与验收;6.附录。 本导则由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39号,邮编:300051)。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中铁五院集团公司天津分院、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天津第四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勘察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生态城、中建新塘(天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赵乐军、王秀朵、孙杰、刘建华、高斌、刘星、金文海、周玉明、李波、梁佳斌、王卫红、刘晓蕊、曹雷、赵洪刚、王新岐、张旭滨、李曦淳、宋现财、曾伟、王绍华、舒昕、李旭东、刘小芳、彭晨蕊、王新亮、张高嫄、彭晨蕊、杨一力、何瑾、孙鹏、张蕊、于海明、路清、赵志峰、温伟光、王凯琳、曹美娟、王方、武文龙、刘欣、朱莹、柴成山、韦立、魏莹、刘婷、张旻昱、崔鸿飞、杨文艳、王烨、段秀莉、尚坤、安鹏 主要审查人: 赵世明、曾捷、阚薇莉、贾海峰、杨宪云、郁片红、王和祥、辛玮光、赵健 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