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

问题与对策

培训时间:周二下午4:30

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潘永美

培训学时:8学时

《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

策培训讲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1.识字与写字

问题1:字词教学:面对“鸡肋”加软肋,我们相机而动。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也许你常为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而犯愁,为学生默写中的低级错误而困惑。

当学生带着六年学习的成果踏进中学大门,是不是就证明他们之前学习到的东西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乃至于不须要加以巩固和提高呢?学生的字词学习在不经意间走上了“健忘之旅”,进了中学大门,许多人的基本功变得脆弱不堪。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决不能放心大胆坐享其成。我们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对本班级的学生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再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现象:

1.中学生字词回生现象严重。(作文、默写中出现错别字)

2.课堂教学中“一笔带过”或在新课程实施中硬性安插识字教学环节,使整个教学流程不流畅。(“鸡肋”说)

常态课堂上,我们会听到“老师已经布置大家作了很详细的的课前预习,扫清了文字障碍,查阅了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也让大家朗读了课文,相信你们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读课文往往大而化之,一目十行,遇到不认识或不会写的笔画繁多的字往往一跃而过,懒于查工具书,有时连课本里的注释也不仔细看。而铺天盖地的参考书更为孩子们不去查字典即可敷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提供了可能。所以,一带而过似乎不妥。

课堂上调动多种媒体,链接多哥文本生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随之而来的却是令人尴尬的注音解词环节。不错,这样是在考虑抓基础,落实“识字写字”的要求,但就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上而言太过突兀,把一气呵成地导入到正题生生割裂了。

3.初中字词教学手段落伍,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犹豫和妥协,没有认真思考对应的策略,使学生原本不够坚实的字词基础雪上加霜,成为“软肋”)

4.复习时字词量太大。

初中阶段常见字词3500常用字,散见在6本书里。每次阶段复习我们都不免在注音、写汉字上大费周章。既要注意书下注解、书后字词表,平时作业里试卷里的错别字。这些就让人很头疼了,更不用说中考复习时巨大的完成量了。我们是一直苦干,还是已经放弃了呢?

5.考试中为书写单独给出“卷面分”,阅卷者很少按要求做。(你在评卷时单独

给分了吗?请举手!)

新课改实施后的语文课上常用的字词教学法,一个典型的特色就是借助多媒体的功效。字词教学效率较之之前的上黑板注音或默写快得多,但“一闪而过”的呈现式教学留下来的痕迹甚是淡漠。再加之当前流行的“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这样的字词教学总会妨碍感知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那在初中阶段,字词教学到底是不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呢?对此,我们不能下一个硬性的结论。这首先取决于学生的学情。当然,不管学情如何,教师(尤其是七年级教师)对学生的字词基本功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并切实作出指导。

对策:

1.作好中小学衔接:

①多途径了解学生识字状况;

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心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学生的识字信息,比如,家庭访问、默写(笨办法)、写自我介绍等。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教师真正静下心来,把学情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情报,从而在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②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认知要求,采用分层推进策略。

在了解学生的状况之后,应当实施分层推进方案。对基础好的同学当然要求高一点,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就要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了。某位老师在对待学生字词教学上采用了分层推进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在某节语文课上,这位老师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目前的愿望,把课后的生字词表和教师另外补充的一些词语记忆一下。给三分钟时间,每个人按照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的能力等级和相关要求,对照进行。黑板上的能力等级和相关要求如下:A级:看三分钟默写出来,全对记100分。

B级:看三分钟默写出来,可获两次提示,全对记100分。

C级:看三分钟默写出来,对60℅即可记100分。

D级:看三分钟可参加默写也可不参加,但要求将自己认为易错的字词记下来,并写明易错的地方。可在课后到默写小组长那儿过关,对80℅即可记100分。

看了以上的案例,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的细致和耐心。这是基于一种对学生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其实这算不上多么高深的学问,我们每名教师也完全可以照此办理。当然,纯粹照搬绝对算不上妙法,因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对象都是各具特色的。

2.协调识字教学与整体教学的关系:

字词教学在常态的教学程序中被处理成了“鸡肋”,而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直接导致了“软肋”的产生。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识字教学和整体教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摸索出符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在实践中成功的方法。

①单元集中教学法。

专门利用一到两堂课,对本单元涉及的生字词进行集中教学。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占用课堂研习文章的时间,不会对整体教学构成影响。但由于集中教学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较高,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前面学过的字词的遗忘。因此,教师在应用这种方法时,可适当考虑前后照应,即单元教学前的集中预习,结束后进行复习。

②情境教学法(适用于中短篇课文)。

具体方法是:把课后生字表当中列出的字词分别找到其在课文中对应的句子,可利用多媒体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句子情境中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根据上下文理解画线词语的意思。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着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这些词的意义不只一个,在运用时可能会用到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可得到对其恰如其分的解释。

③设疑问难法(适用于自读或长篇课文)。

具体方法是:在请学生自主提问时,单独辟出一个字词设疑环节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学生的提问可能仅限于字词的表面意思,这时教师要加以细心引导,将学生的字词设疑与文章的品读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效果。

④归纳整理法。

通过师生双方的合作,找出生字词较多的课文中一些核心字词加以整理、归纳,落实词义,加强识记。(比如一篇课文里本来有20多个词语需要学习,通过学生的预习、讨论,最后推荐7个词语作为重点掌握)

⑤创造性写作法。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将它们组合起来,写一段话。思维轨迹为:认识—理解—运用—提高。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掌握,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升华,这是处理课文字词的最高境界。

3.识字教学要有“中学特色”,要提高识字难度系数。

①小学偏重直观,中学要求能认会写再辨义。

示例一:著名教育家宁鸿彬老师非常注重造句的练习。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就开始接触造句,但它真正地起到发散性思维、加强语感作用的时期是中学阶段。以下是宁老师课堂造句的一段实录。

教师正在给学生讲解“纷纷扬扬”一词。

教师首先请同学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一名学生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飘洒得多而杂乱”。教师点头赞许。之后对大家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它的要点有三个:一是多,二是杂乱,三是飘洒。符合这三个要点的事物,就可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纷纷扬扬’作口头造句。要求是:第一,要开动脑筋,打开思路,想一想都有哪些事物可以使用‘纷纷扬扬’,大家说得越多越好;第二,造句的内容前后不得重复,就是说后作造句的同学不得再用先作造句的同学已经说过的事物造句。”

教师里一片寂静。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数九寒天,冷风刺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使大地披上了银装。”

教师说:“很好。用‘纷纷扬扬’形容鹅毛大雪是很恰当的。请同学们注意,再作造句的同学,谁也不准再说下雪的内容了。”

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四月时节,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柳条变成了青绿色。这时,校园里到处是纷纷扬扬的柳絮。”

教师给以肯定并提醒其他学生不得再用柳絮造句。

第三名学生口头造句是这样的:“在公园里当一株株桃花开败的时候,风一吹,那花瓣纷纷扬扬落了一地。”

教师表示满意之后对大家说,就像这三名同学那样继续造句,注意内容不得重复。

第四名学生说:“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冷了,树上的叶子也变得枯黄了,一阵风刮来,树枝在空中摇动,那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落了下来。”

……

想必宁老师的学生上完这堂课之后,再也不会混淆‘纷纷扬扬’这个词的用法。用这样巧妙又扎实的训练方法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理解词句意思的作用,真是一个高招。但这个高招的使用必须以教师的基本功和认真的准备为后盾。

示例二: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按要求作答。(4分)

诸多撼动心魄的故事,让你的心中酿满感动和暖意。诸多浓缩生命真帝的感悟,净洁你的心灵,使得目光中没有了心事。诸多描绘美好生活的情景,使得遭遇风暴的情感重新荡漾起生命的憧憬,在安祥的诗意中思索。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这是2008年淮安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一道题。近几年中考的字词检测的题型,更强调学生对字词意思的把握和理解。所以,中学阶段的字词教学应该和小学有所区别,要更加突出对语境意义的把握。

②认字、写字,更注重写字的具体要求(正确、端正、规范)。

语文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书法艺术。

示例:字词教学,并不仅仅限于认字的层面。写正确的字,写端正的字,写规范字,也应当是初中字词教学中的一个内容。2005年临沂的中考中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问题2:知识积累与运用(14分)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你喜欢的一句,将其抄写在后面的田字格内。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分)

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

民族魂魄化凤凰涅槃

从考题不难看出,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学生要用规范端正的字体答题。我们区内期中、期末考试中也体现了这一意图。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写字”的教学落实不多。这固然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在小学养成了较为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真正的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③适时补充一些关于造字法、多音多义词的教学内容。

④把字词教学和文章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准确提问,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将课文学习落实到语言的层面,课就显得朴素、扎实,学生能够有比较实在的收获。

4.有效检查促进写字正确率。

方法例举:

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字词默写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样的活动对程度稍差的学生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随堂随机检测就成了一个常用的手段。

②随堂随机检测。此法偏重于落实到后进生身上,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通过这

种方法端正他们的态度,形成一定的默写习惯。

③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方法是:建立错别字字库。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把自己平时在默写或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等到考试或默词之前加以复习,一般都会起到避免重复犯错的作用。

5.自主识字和写字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方式。

〈〈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而且要“提高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个新的教学单元的生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一找、二查、三练、四测、五评、六记”的合作学习方法“据为己有”。

“找”,即在通读的基础上挑出生字词,整理成识字卡片。

“查”,即借助字典、词典独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见义,进而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义。

“练”,即每天按50字的小训练量练习正楷和行书,加以互报听写、互纠失误等方式逐渐掌握内化。

“测”,即每个小组按照老师提供的题型范例,结合本单元的字词特点编出一套试题,小组间抽签轮流作答。

“评”,则是由命题小组进行答卷评估,反馈识字和写字效果。

“记”,即有针对性地记住易错的字词,每到考前复习则有一轮系统全面的合作识字与写字强化训练。脑筋,给学生必需的营养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6.教学中及时和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

“教是为了不再教”,这似乎也正是给广大教师坚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字词教学指点了一条迷津。请看下面的专家案例。

示例:《紫藤萝瀑布》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小她三岁的弟弟是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一位总工程师,正当盛年,患上绝症,生命即将终结。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树盛开的紫藤萝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投影:盛开的紫藤萝画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作者。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师:“挑逗”一词在这里应该怎样理解?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吗?

(学生不语)

昨天,我在教室门口听到你们班主任说:“某某同学不要讲话了。”然后听到一名同学说:“他挑逗我。”

(一生立即纠正):我说的不是挑逗,是挑衅。

师:那文中的“挑逗”怎么理解?“逗”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调皮,活泼。作者用这个词写出了花的顽皮可爱。

……

师: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画面?

生:我喜欢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就要绽开似的。”

(师板书“沉淀”、“忍俊不禁”两个词,提醒学生“淀”“禁”的读音,并在黑

板上注音)

师:“忍俊不禁”是什么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师:忍不住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笑应该是怎样的?

生:甜美的,动人的。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领会到,课堂字词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家常菜”。教师不必在花样翻新上动太多的

扪心自问:当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出现字词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师那样,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在不经意间融入字词教学的元素?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过程其实正包含着高超的教学技巧。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这种技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就会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作业:

1、协调识字教学与整体教学的关系有哪些?

2、有效检查促进写字正确率有哪些方法?

第二学时

2:阅读:

问题1:文本处理,应当怎样避免程式化?

·曾经困惑或(竹声新月凭栏问)

以文本为依托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讲究文本的处理艺术。文本的处理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不同的文本,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什么,怎样教,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乃至于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从文本的处理艺上,可以看出语文老师的智慧和匠心。

有时候,文本的处理会成为我们阅读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我们的艰难也在于此。但是,当我们习惯了某种程式化的教学套路时,有人会无视这种艰难的存在。

曾经有人认为,上语文课容易,教一篇文章,不就是作者背景、字词段落、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些内容吗?这些内容不都是在教师用书上明写着吗?持这种看法

的人仿佛就在说:语文老师像那个瓦岗寨的程咬金,——只有“三板斧”。不知语文教师听了有何感想。现在,有许多阅读课,依然流行“程咬金的三斧头”,只不过“磨”新了一些: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拓展联系。这种新的“斧头”,可能还很有市场,有语文老师把它看成阅读教学的一种固定模式。时下,有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一类固定模式,颇有微词,对此产生了困惑和思考。

·反躬自省或(袖手篱墙有所思)

我们认为,无论是“旧斧头”还是“新斧头”,都是一种机械的刻板的僵化的阅读教学模式,都是语文老师处理文本程式化的表现,是使语文课失去应有魅力的一个原因。

文本处理的程式化,是走着一条老路,吃着一碗现成饭,是照着葫芦在画瓢。老套套,不费心,教参上这样说,我就这样做;别人那样教,我也那样干。如此,语文老师似乎用不着深入挖掘文本,用不着精心设计程序,也用不着关注学生状态。我们不妨对文本处理的程式化进行一番反思,用以促进我们的教学。

1、我们是否拿着一把“程咬金的斧头”,把文章肢解成几个“零碎的板块”?

有些语文老师习惯于拿着现成的教参、教案之类的东西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他们处理一篇文章(或一类文章)有框框、有套路。常见的套路是:介绍作者背景——正音释词——概括内容——划分段落——分析中心和写作特点。课改以来,处理文本的套路在此基础上有了一些改变,老师往往在处理完作者、背景、字词之后,开始了不变的流程:整体感知(其实是概括大意或提炼要点)——局部探究(其实是就文章的语言、人物或事物的特点等做蜻蜓点水的分析)——拓展联系(其实是走马观花地读另外一篇文章,做相关的一些习题。)诸如此类的文本处理方式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是家常便饭。日子一天一天的过,课文就这样一篇一篇地教。我们觉得,此类处理文本的套路,就像程咬金使斧头的把式,语文老师仿佛用一把无形的“斧头”,把文章分割成几个零碎的板块——招数有限,效果也有限。

这些板块是随意的、松散的组合,它们之间缺少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缺少前后关联的逻辑线索。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许多老师可能没有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对教学板块进行整体考虑。对某些文章而言,这些板块里的某些内容可以不教或少教。但是,有些语文老师舍不得丢掉每一个板块,面面俱到,唯恐疏漏,这往往导致教学的重难点不突出,使本来就不鲜明的教学目标更加虚无缥缈了。而且,零零碎碎的板块分割,损害了文章的整体美,文章被割得鸡零狗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哪里有整体的美感而言?这往往导致“整体感知,感而不知”,“局部探究,有探无究”。

2、我们是否走着一条“铁铺的轨道”,使教学的流程有一个“不变的思路”?

程式化的文本处理,有程式化的教学板块,也有程式化的教学思路。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课前已经有了安排,进了课堂一般不会改变,“一切按既定方针办”,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有些老师可能误认为,课堂教学任务就是“实施既定教案”的任务,他们阅读教学的课堂进程,就像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勇往直前,从不反顾”。

课堂是动态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景。有时候,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有时候,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者是令人不解的思考误区,或者是令人眼亮的思想火花……老师在面临这些教学情景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审时度势,需要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因势利导,或调动,或激发,或点拨,或诱导,乃至于抛弃既定的教学方案,抓住教学情景中出现的鲜活而有价值的契机,开辟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总言之,在动态的课堂中,我们的教学应该有许多临时生成的内容,应该有许多随机应变的手段。

程式化的文本处理,其实是刻板而又过份的教学预设,预设了固定的板块,预设了不变的思路。语文老师如果习惯于这样的预设,习惯于老套套,那么,课堂上就几乎没有什么临时生成的东西。这样的语文老师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预设上,用不变的思路匆匆走个过场,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去理会课堂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契机。于是,老师手上有教案,眼中无学生;脑海有思路,胸腹无韬略。教得刻板,学得也呆板。

3、我们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富有“期待的价值”?

刻板的教学预设,没有悬念,没有“底牌”,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这是文本处理程式化带来的必然后果。语文老师在文本处理上,缺席了创造和灵动,也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老师曾经是课堂教学的信息源,是教学信息的独占者、传播者,教参等一类的教师用书,曾经是老师的“秘密武器”,许多语文老师凭借它照本宣科,老师说着,学生听着,老师讲着,学生记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学生也拥有了类似的“秘密武器”,老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信息源。如果我们依然用一些老套套来应对学生,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可能会知道我们的“老底”。我们在课堂上的“下一个节目”,甚至是下句话、下个动作,学生可能会因为似曾相识或者习以为常,表现不出应有的求知欲望。老套套再加上老调调,语文课的平淡会让学生没有了盼头。

我们对文本处理程式化进行这一番反思,认识到:程式化是形式的、刻板的、肤浅的教学表现,是语文教学乏味、低效的原因之一。虽然我们有时觉得,按照某一种固定的程式处理文本,会给我们带来操作上的便利,但是,语文课终究不是工厂的流水线,语文教材也终究不是等待加工拼装的零部件,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下去。如果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千篇一律地对文本进行“规定程序”的处理,那么,正如有人所说,“识几个中国字的人也可以教语文了”。

·它山之石或(柳暗花明又一村)

即使是教读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解读角度,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此,我们处理文本的方式、手段应该变幻多姿。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整体考虑”是关键,需要我们从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益出发,抛掉“程咬金的斧头”,回避文本处理的程式化,“用自己的脑髓,用自己的眼光”,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说得时髦一点,就是要进行“灵动的整合”。

灵动的整合,求新、求趣、求活、更求实在的教学效益。对文本的灵动整合,有以下三个要求:

其一,用联系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文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其二,立足文本,走进去,跳出来,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努力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

其三,精心取舍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巧妙安排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个灵动的过程。

在操作层面上,灵动的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无论怎样处理,我们都应该努力回避缺少逻辑联系的零碎的板块,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或目标的整体去挖掘,去设计。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文章任何条块分割的做法,都会影响我们的整体阅读效果和审美效果;也因为一堂阅读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语文教师围绕确定的目标,用一条清晰的线索来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老师应有整体审读文本的目光,有灵动设计教学的智慧。我们有一种想法,可能利于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处理文本打开一扇新窗户: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一个切入口,一个突破口,使之成为整合文本的一个纲领,一条线索。这个切入口或者突破口能够总揽文本的整体,具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这个切入口或者突破口可以是文章中的某一个关键词句(常常是文眼),也可以是针对文章而提的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不要让这种处理文本的方式也僵化成为一把“新斧头”。

下面是《两小儿辩日》的两个教学设计简案,我们可以从文本处理方式上,把它们进行比较,进而思考程式化的文本处理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思考如何从文本整体出发,利用文中关键词语(诸如“文眼”)做切入口突破全文,在教学目标统帅下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处理方式一〗程式化的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由《论语十则》引入对孔子的介绍,再介绍本文出处和作者列子。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字正音;抓住几个句子读好节奏。

3、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疏通文章的句意。解释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用现代汉语翻译。

4、三读课文:要求概括文章内容,就孔子的“不能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5、课堂反馈:要求完成课后习题,并且完成补充的课外练习。

〖处理方式二〗整体化的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由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导入:悟其言,察其人。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流畅,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句意。进行字词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拎出一个关键的词:“辩(斗)”,释其义:争辩

4、形成一条完整的链:

辩什么-辩的观点-辩的理由-辩的人物表现-辩带来的启示

揉出一些语文的味:

基础知识附着在链条的环节上-水到渠成。

朗读品味依附在词语的揣摩上-胸有丘壑

5、比较中看出的变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

揉一团而有层次

品一词而含妙味

问题2:走进文本,怎样架设一座心灵桥梁

当我们为一个个必须用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纠缠”着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师)和文本之间是否缺失了许多“链接”?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多种因素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或深或浅的鸿沟,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们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后站着的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许多语文课,师生们好像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教学状态:品读文本,老师介绍了作者、背景知识,扫清了字词障碍,概括了文章内容,分析了写作特点,就浅尝辄止了。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师往往只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贴标签式的分析,犹如隔靴挠痒一样,不到位,不深刻。一节一节语文课,平淡的时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兴”。日子久了,学生敏感而鲜活的心也变得迟钝麻木了。有人戏说,这样

的语文课真像走马观花,走了个过场。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直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自己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走出文本,“跳出来”,不被某一篇具体的文章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条件,语文老师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座心灵之桥。

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语文课,要么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要么热热闹闹,老师满堂问,总是使人感觉到老师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课程改革以来,许多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文本思想感情这个核心,给人一种肤浅而又隔阂的感觉。

我们不妨来点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

不可否认,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语文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力应该花在对文本的研读上。(研读透了,目标、重点、难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为了教学的厚积薄发,我们要多花时间研读文本,多研读与文本同类的文章,多研读同一作家的文章,这样的备课就努力已不多见。可能我们有诸多的理由在申辩,但是,没有消化的东西究竟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们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也只是“鹦鹉学舌”,在课堂传达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若干信息的传递,哪里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们在研读文本时,深入关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面的作者吗?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关注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也影响着老师的着力方向。

教师对现成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缺少对文本的专心研究、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导致有时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肤浅甚至错误。例如,有教师用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答案。

3.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所在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和老师都存在着某种隔阂,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会和文本、和老师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阅读中的正常现象。但这些正常现象未必是正确的现象。语文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隔阂所在,从而去判断、去引导,或给予肯定,或给予纠正。一句话,发现了隔阂所在,利于我们架设以座心灵之桥。

有时候,是学生的理解出了偏差。例如,阅读《背影》不再感动。甚至有人认为父亲攀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并因此对父亲有非议。又如《变色龙》,我们在嘲笑之余还有对走狗的鄙视和愤怒,但偏偏有些学生欣赏他的“机智灵活、善于周旋”。对于这些偏差,我们可能会意外,震惊,但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正确地因势利导,纠正学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时候,是我们的认识过于保守。例如《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愚公征服自然

的决心和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觉得这样老掉牙的话是自欺欺人。

总之,教师只有以心灵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一个真切而深刻的前提。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她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从而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示例:魏书生老师教学《渔歌子》,在启发学生的想象中,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图画,引导学生在一个美好的情境中畅游。

在大脑的荧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勾勒形态。请同学们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请把黑白的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说脑子里出现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欢快跳跃的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集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们还可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蜜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作业: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反思哪些问题?

2、对文本的灵动整合,有哪些要求?

第三学时

诵读文本,嚼出语言真味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但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即朗读一定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经常事业朗读教学法吗?

现象:老师分析多,学生放声朗读少

2.你在组织朗读教学时有明确的目的吗?

现象:不分文体都有感情读,没有读透就分角色读;读中没指导,读完没及时评估;喜欢配乐读等。

3.你对朗读教学的处理是否简单化了?

现象:朗读方法简单化,朗读评价简单化

示例:公开课,学生预习不充分,读得结结巴巴,教师耐心陪读完。他把朗读作为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课堂形式。

对适宜于朗读的课文来说:

1.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

2.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3.朗读教学的组织要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要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范读是引路;慎用齐读;不同形式读放在不同环节

反躬自省:

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

2.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现象:课堂过于限制(引导刻板,分析肤浅)或过于放任(组织教学随意性强,文本没理解透,急于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诵读中品味。“熟读唐诗……”

2.在语境中品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在比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题3 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孰轻孰重?

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没有轻重之分。

大家都知道:认知是情感态度的前提,而价值观是知识内化后上升为信念而形成的。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的。它们两者就好像是一个健全人的两条立地之足,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者,这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同样地,如果这两条腿发育不同步、不协调,那么这个人还能保持平衡,他的发展还是健康的吗?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就得依赖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强化,因为它们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构成了个性全面发展的内容。完全没有孰轻孰重、谁第一谁第二的区别。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问题关非是强调知识过了头,而是在很多时候简单、浅薄地看待了知识,以为只要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掌握知识就足够了,却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其实是对语文课程功能认识上的片面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避免肤浅地认识知识,我们应该看到经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和积累的语言是一个“百宝箱”。语文知识不只是字、词、句与语法的不同组合,还蕴含着各种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它除了“达意”,还能“传情”。当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展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时,他们所能感知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内容、结构,句式句型的奇妙变化,精妙的修辞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词语锤炼,还应该领悟文章所渗透的哲理与情思,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打开这个“百宝箱”,让学生在百宝箱中不仅能够学会知识,而且能够自觉地去体验其中的情感,领会其中的思想,欣赏其中的美和辨析一定的观点、方法。只有在知识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和谐统一下,学生才能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已有,才能把死的语言材料转变为活的语感能力,语言的学习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和追求的目标。

问题4 阅读教学,应围绕怎样的“问题”展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无容置疑的,但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展开对话,这是实际阅读教学中困扰着我们的问题。课堂的“问题”的来源不外乎三个途径:一是从教材中得来;二是教师备课时、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自己体会推敲阅读时可能遇到问题;三

是学生自己,发现并主动提出的。理想状况是,教师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提出一些能引爆血红色那个质疑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场或一个思维环境。也就是说课堂中展开对话交流的问题应该也有文本阅读,它既有教师的预设,又有课堂动态生成,整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案例一】《乡愁》教学片断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案例二】《生命,生命》教学片断

1、师:那作者是怎样从这三个事例中受到启发一点点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同作者一起去感悟思考。

2、飞蛾求生

(1)师:谁先来读第一个事例?其他同学可是有任务的,边听边画出让你感到精彩、含义深刻的语句思考体会到什么。

(一生读第二段,其他人画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思考。)

(2)师: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我画的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我的理解是飞蛾在作者手中挣扎着,它极力的想要逃生。

师:你知道“极力”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使劲全力,它说明飞蛾在全力的想逃跑。

师:你理解的十分准确。其他同学对这段话有补充吗?

生:飞蛾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生:我被飞蛾的求生精神打动了。飞蛾的生命力真顽强。

师:你们真会读书,理解的真好。

(3)师:那同学们,捉过飞蛾蜻蜓之类的小动物吗?(生:捉过)现在请你伸出手来,想象有一只飞蛾正握在你的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生:我感到它在扑着翅膀,它在拼命挣扎,想快点飞出去。)你就是那只被人抓在手中的飞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生:我想对自己说:“我可得想办法逃出去,我不能死。”)你还想对抓着你的人说些什么?(生:“求求你放了我吧?我想活着。”)师:同学们想象的太好了,看来你们真的很热爱生活,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了不起!

(4)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练读)谁来展示读?其他人注意听,然后评价。(生:读)谁来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的声音太小,没读出飞蛾想逃生的欲望。

师:你很会评价,你来读一读吧。(生读。师感到学生都没读好,范读。学生仿读。再指名读。)这次你的朗读很成功。

【目的:充分运用练读、指名读、范读、仿读等多种读法促使学生读中悟】

【案例三】《生命,生命》教学片断

(1)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先看第二个事例“瓜子生长”

(2)师:谁来汇报你所画语句及你的体会?

生:我画的是“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我的理解是小瓜苗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

师:不错,谁来补充?

生:我觉得瓜苗很了不起,它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很茁壮的生长,真令人惊讶。它真顽强!

(3)师:是啊,我们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等条件,而这粒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隙里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震惊?(生:竟然)

(4)师:“竟然”可以换成哪个词?什么意思?

生:“竟然”是“居然”的意思。表示很出乎意料,吃惊。

师:你能区分带“然”字的常见词的用法吗?(课件出示:选词填空:竟然依然显然)

问题5 整体感知和问题探究应是怎样的关系?

鉴于对文本读懂的目标设置和评价要求,整体感知和问题探究往往不可或缺,但是不是每篇课文都必然要有整体感知和问题探究这两个环节?是不是先后整体感知,后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和问题探究是不是割裂的两个环节?它们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生成的睿智往往被预设的问题所忽略,整体感知预期过高于问题探究浅显幼稚违逆了思维认知规律,或置整体感知于不顾,牵引出若干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行探究。案例一】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解读木兰勤劳、聪明、善战、不慕富贵、热爱和平的古代女英雄的形象。

内容呈现

朗读《木兰诗》,从课件的画面中感悟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设置问题情景

本文用诗歌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形象,你读了这篇情文并茂的诗歌后,能提出一两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吗?

交流对话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花木兰、穆桂英、娘子军已成为今天生活中巾帼英雄的代名词。读了《木兰诗》,你觉得木兰成为巾帼英雄的典型感人之处在哪里?(略去设计者自己的答案,下同)

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在我国自古以来的伦理观念中有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假若你是作者,你将怎样一反常理地构思本文?促使你塑造巾帼英雄的动因是什么?

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父母也“无大儿”,我也“无长兄”,我也渴慕成为一名女军人,但我又舍不得离开父母,这两难的心境困扰着我,谁能让我得以解脱?

话题二:木兰荣归故里……亲情融融,生动可感,你们曾有亲人从远方归来的那种情感体验吗?

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作品以大量的笔墨描写木兰战前准备和战后归来情景,这样布局的妙处何在?

话题二:本诗运用了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链接生活

阅读体验

读了本文,你对木兰的感受如何?

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亲情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案例二】《海燕课堂实录》片段

师:通过那名老师深情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海燕的精神是伟大的。

师:还有?

生:我读出了海燕喜欢自由,喜欢无拘无束。

生:乐观的精神。

生:海燕对暴风雨的一种渴望。

生:对生活极限的挑战。

生:有预言家的姿态。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找找这些感觉。

……(指导朗读)

师:课文标题是海燕,在文中找到写海燕的句子。

(师生对话,其内容涉及有关句子的修辞作用和朗读的情感处理)

师:好,下面如果我们以“的海燕”来填空,你会填什么?

生:(七嘴八舌)勇敢、高傲、自由自在、激昂、敏感、自信乐观……

【案例三】《风筝》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初识鲁迅(有关内容略)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感受文意。

讨论交流,初谈感受。

问题:《风筝》一文在内容、结构和语言上都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的一项,结合课文,发表见解。

品读探究,突破重难点。

1、“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我为什么感到惊异?为什么感到悲哀?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第四小节哪些词句用得好?说说理由。

4、二十多年后,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残酷后,“我”想到了弥补。在1—9小节,“我”想到了哪些弥补的方法?结果如何?

四、深入探究,分析主旨

主旨一:赞美亲情。

主旨二:展示个人的伤疤,唤醒麻木的世人。

问题6:朗读:就是大声的把课文念出来吗?

曾经困惑

朗读教学是语文的传统教法,是提高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丰厚的理论理应由茂盛的绿色实践来支撑,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理应是书声琅琅,学生在放声朗读中张扬青春,放飞思绪,神采飞扬。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反躬自省

有些课上,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知道,读后没有及时的评估和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它山之石

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学习过程,蕴含着智慧和规律,熔铸着真诚和情感,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而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也没有定法,一切要为教学实际服务。

转益多师

案例《纪念白求恩》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对白求恩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我们学习的步骤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各自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注意: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学生读全文)

师: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事迹(情况)的介绍、叙说。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注意:朗读的时候不要读到议论的方面去了。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师: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老师

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

生齐读:“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第3段自己判断,读出叙述部分。

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师:再看第4段,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与白求恩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生齐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精神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议。下面我们把评议的部分读出来。我们来读第1段,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

男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女生读:“一个外国人……国际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后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一下怎样读出层次来。 好,试一试。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一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我们刚读的三个段落都是先叙后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那我还要告诉同学们,第4段可以不从叙议的角度去划分。可从先说“我和白求恩”、再说“我和大家”这个角度划分为两个层次。这个角度和前面的不同。通过前面这个步骤,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

作业:

1、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孰轻孰重?

2、阅读教学,应围绕怎样的“问题”展开?

第四学时

问题7:语言品味,怎样嚼出真味来?

反省:

1、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努力的挖掘;

2、我们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是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A、过于限制

B、过于放任

C、

它山之石:

一、在诵读中品味;

二、在语境中品味;

三、在比较中品味;

案例:《春》片段

师:本文共分为三段:盼春、绘春、赞春,其中写得最形象、最生动、

最美丽的是第二段,而这一段又可以分为几幅画面?

生: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回答的很好,我觉得全文中写得最美的就是这六幅画面,刚才我要

求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那么现在我给大家

一分钟时间,从中选出一幅你觉得写得最美的画面,在下面小声朗读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所选段落)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选择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回答时突出

你喜欢什么词句?这个词句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如何?

生:我觉得春草图这一句话写得很好——“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

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它让我感到春天的人很快乐。

师:人为什么会感到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受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感染。

师:所以,这里实际上是突出小草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

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为什么要强调“偷偷”,是不想让人发现吗?

生:是因为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已经出现了。

师:这里正如一首唐诗中所说的:“天街小草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

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所表现出的就是这种意想不到

的欣喜。

(学生与教师一起重复这首诗)

生:我觉得“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写得好,这句写出春天百花烂漫的情

景。

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你们感到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生:可爱、调皮。

师:其实都突出了一个字,从文中找出来。

生:“闹”。

师:这里有热闹、喧闹的意思,表现出百花争艳,绚丽多彩的情景。

……

问题8:散文教学:情味深长的散文为什么教下来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呢?反省:

1、是不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散文的本质特征呢?

2、是不是教师没有把握住散文教学应注重的核心呢?

3、是不是没有选好散文教学的切入点?

4、是不是教师对“主导”与“主体”的实施策略理解不够清晰呢?

它山之石:

1、指导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2、指导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3、指导欣赏散文的形式美;

A、篇章结构的“恰当美”;

B、语言表达的“外饰美”。

C、

案例:《珍珠鸟》片段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问题9:诗歌教学:怎样才能走出教学“窠臼”,走进诗意的世界?

反省:

1、是不是未能把握住诗歌教学的核心本质;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 清华中学汪建华 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识差缺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大量读写,学会积累。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有东西写”“无话可说,言之无物”。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问题。”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意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可见,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材料。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快速作文的材料。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看看报纸和电视新闻,了解、关心时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下当天的重要事情和有关趣事,以备以后写作文时运用;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三篇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分别用摘抄型、提纲型和感想型这三种方法做好读书笔记,为快速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勤练笔,每周进行一次小练笔训练,加强写作方法的巩固和写作素材的积累。 其次,注重横向与纵向的双向对比,让中学生在对比中产生成就感。 以前的语文教师注重作文的横向对比,忽视了中低层次的学生的心理感受,受表扬的每次都是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注重纵向对比评价,重视个体的进步性,要让学生跟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较,让中低层次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兴奋,作出惊人的努力。同时也证实了他们为超越自己所作出的努力。 再次,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加以评赞。 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要通过认真发现,发掘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美点、智慧或其他某些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种有利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学生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们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稿 精读课Ⅰ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1.自主学习:即学生依据既定的自学目标对所学课文自主学习,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精读每一篇课文前,教师需提前投放必要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应在上一节课结束前予以投放,以确保学生充分利用晨读、自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对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章内容、写作思路、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及写作艺术的初步鉴赏等,以确保学生自学时有基本的遵循和必要的目标导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控和诱导,但不能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2.明确任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确定出精读的具体目标,并将相关的学习任务分解到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制订出下一步本组学习活动的计划、方案等。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提出相关的要求。 3.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依据新制订的精读目标,深入探究,合作攻关,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一环节用时长短依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可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巡视、指导并适时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 4.展示交流:在组内充分交流并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学习小组推荐出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探究、体验的成果,在班内汇报、展示和交流。这一环节既是学生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尽情展示个人风采的过程,又是检验各学习小组集体智慧及合作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成果共享的过程。这一环节用时一般在30分钟左右。学习小组的划分以六个左右为宜,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学习组长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教师要及时进行过程调控、指导、评价和引导。 5.拓展迁移: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适当安排必要的训练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联想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需要拓展迁移,须视教材内容、课堂容量而定;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拓展训练或活动的内容。 6.总结反思:学生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自己的表现、收获等进行总结、归纳,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以上环节,按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设计。 精读课Ⅱ 一、基本流程 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体感知--精读品析--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二、操作要领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 一、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04-01T02:22:03.161Z 来源:《教育学》2020年4月总第210期作者:高娜[导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初中语文教育质量得到了更全面的改善,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取得了新的成绩。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河坎子中学122500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初中语文教育质量得到了更全面的改善,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取得了新的成绩。目前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关键,如何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词汇运 用能力以及修辞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是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重视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情、意、志等方面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行,教育部尤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写作是个体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思维贯穿整个写作流程,学生只有不断思考、构思,才能写出结构严谨、构思巧妙、知识运用得当的优秀作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依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初中语文教师务要重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明确写作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语文写作教学计划,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写作自信心,实现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把握能力。词汇是语文作文的基石,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做好对学生的词汇积累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应该积极提高学生对重点词汇、高频词汇、基础词汇的积累量,另一方面应该做好相关词汇的理解教育,避免学生错用词汇、乱用词汇、用词不当等情况的出现,避免学生出现词汇错误。提高对学生写作技巧的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老师还应该积极做好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的理论教学工作,尤其是应该积极做好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学习,尤其是应该提高学生对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文体格式与要求的培训,提高学生对文体结构以及主要写作方法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构思和记录,才能使学生主动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和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写作名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并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热情,主动进行写作训练和学习,更好地投入到写作练习当中。语文教师可采取“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写作教学目标,科学地筛选阅读素材。基于此,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对文中构思精巧的句子进行勾画、摘抄,教学方法虽然简单,但能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此外,为有效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写作的兴趣,语文教师应根据写作内容科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在探讨中实现写作灵感的有效激发。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开展语文写作教学训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而主动注入自己的情感,迸发创作灵感,高效地进行语文写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设置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现今应用最多的语文写作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视对学生内心真实情感与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设置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契合中考作文拟题方向,能有效避免程序化、模式化作文。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寻找语文写作教学切入点,培养与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生活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活经历,科学地构思、创作,进而将自己的情感与见解呈现于书面,高效地进行写作。 四、构建写作评价考核机制 传统的作文评价无法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要基于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来让学生主动评价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指出不足,共同进步。 加强学生的评价考核,尤其是加强奖励机制建设以及择优选择机制建设。老师还应该积极建立起学生的作文评价机制,尤其是应该建立起学生初中阶段的全过程作文考核制度,实行积分制或是扣分制。同时还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奖励机制与优秀作文的选择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提高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写作质量的奖励,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出优秀的作文进行相互之间的学习与讨论,让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以及相互借鉴的学习氛围。同时在选择优秀作文以及奖励评选时,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自评、自选、自学,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生活实践的经验积累,为写作积累良好的素材。提高学习兴趣才能够提升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积极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在生活当中培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但是,“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我家到学校》。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和《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话题: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写成:《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理话》、《×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袁 伟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袁伟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善于发现作 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 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 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训练下,甚至对写作产生了厌烦情绪。一说作文就头痛,哪里还能写出好的作文。 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用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学生的作文,而应从学生 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作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 学策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1.发现学生作文中精妙的词、句 教育家家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 和写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作文,教师要尽 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即使学生 作文中有一点进步(包括字体的端正、字词的使用等),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我们认为, 学生只要用心去写了,在一篇作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字词使用得比较恰当,甚至某些段落 写得比较精彩。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作重点批注,并在作文讲评课上予以赏析、肯定和褒扬,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摘抄学生习作精美语句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写得好的句子、段落,但又不可能在讲评 课上对每篇作文中的精美句子段落都一一赏析。但老师又不能对这些好的句子、好的段落置 之不理。如果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还可能因为老师的漠视打击学生的写 作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摘抄学生作文中精美语句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把所有作文中的精美语句抄写在黑板上,每句话的后面注明班级、 姓名,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语句抄写在专门的摘抄本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把这些精 美的语句打印出来,张贴在学习园地,让学生课后去抄,这样学生可以不占用上课的时间。 3.编辑优秀作文本或者张贴优秀作文 如果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班上也有不少优秀作文。 这些作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反 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好的作文对全班同学能起示范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 作兴趣。 我们可以在每次作文后,把写得好的文章挑选几篇(最好有进步较大的)出来,经过教师 修改后,让学生工整地抄写一遍,然后把它编上目录,注明作者的班级、姓名,并装订成册,作为优秀作文书在学生中传阅。每次作文就一小册,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订成一大本。这 些优秀作文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为教学积累了资料。教师在放假前把一学期 来同学们入选作文的篇数统计出来,对进步最快或入选作文最多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同时 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 临近期末,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选”,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写作水平也就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还疏通了学生对作 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小说是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小说可以帮助学生走进社会,体会实际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意识。小说是学生积累文化底蕴的重要素材,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小说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标签: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新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小说教学,增强小说教学实效性,对于增强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初中语文小说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题大多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来的,理清了线索,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自然就清。这为以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做了铺垫。因此,小说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小说的线索形式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构成整个故事情节,如鲁迅小说《社戏》主要围绕“到赵庄看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有的则以空间为线索,根据地点转换组织故事情节,如《故乡》则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构成情节发展;还有的则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线索不断地演变故事情节发展,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暗线则是于勒的贫富变化,明暗两线交织并行,形象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因此,在理清线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进而寻找出作品的主要线索,以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去评说人物形象,理解感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通过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文章的思想主旨。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重点和精彩段落,要求学生从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抓住其关键词语,深入分析其作用,把握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主题。“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簡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孔乙己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二0一0—二0一一学年度上学期)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

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问题的研究,能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分析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平台。 3、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所研究的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却未能形成具体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应初中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可将零散化、碎片化的阅读整合为整体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体系,培养整合信息、批判思考的能力。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多是单篇教学为主很少引入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缺陷,提出群文阅读的准确定义,群文构建的建议及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热门话题,受到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许多学者、专家和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不断钻研探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但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教师难以讲出新意、课堂气氛僵化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既与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有关,但更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新意和活力。因此,许多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浙江的语文名师蒋军晶首先开始尝试群文阅读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师生以一个话题为中心选择一组文

章,围绕这个话题进行阅读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获得一个普遍受认可的结果。群文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目的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观点碰撞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及观点融合。群文阅读主要有两个核心概念:“群文”“话题”。蒋军晶认为,群文,“文”就是文章,是指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呈现3-8篇不等的文章。话题,即群文阅读中的“议题”。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认为,议题,是指可以议论的话题,它有两个重要特点:开放性和可议论性。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它可以进行讨论的话题。 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多在小学,在中学的比较少。中学更多的是在单篇教学时引入互文作品的某一片段进行对比,并没有形成群文型的阅读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缺乏群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缺少比较辨析的思维。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整合思维。许多教师对群文阅读了解不深,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几篇文章组合起来阅读,既缺少话题意识,文本呈现也较为随意。只看到文本之间的表面联系,而忽略它们横向的比较性,导致一些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只能停留在浅层比较,学生缺少深入思考,不能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话题的选择应以人文主题为主,读书方法次之。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城乡结合)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最新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摘要:只有真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的语文教学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自己松绑,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教学,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让学生能够张开思想的羽翼,自觉主动地到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去翱翔,去领略文学世界的无限风光,得到灵魂的陶冶,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策略 G633.3 一、进行有效备课,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一)有效备课做好备课工作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和备学生,并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留的预习作业视而不见,这导致课堂听课时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低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

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提高其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更具针对性,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整合资源 语文这门学科的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拓展利用课外资源,使其为语文教学服务。首先,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典型、最标准的范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根据教材要求向学生传输一定的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穿心能力。其次,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外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大学生视野。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文、风景等资源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说真话,表真情。 二、重视朗读效果的达成,追求朗读的“巅峰状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事实上,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仅靠“读书百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重视学生朗读的效果,让学生懂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清节奏,这些只是朗读的基本要求;而通过读出重音、人物的语气、语调和抑扬顿挫等读出情感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教师加强对朗读效果的追求,学生才能进入朗读的巅峰体验。记得七年级上期教《木兰诗》时,学生真的很喜欢这首诗,但听他们试读了几遍我都觉得不满意,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朗读效果,我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夏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夏辉 发表时间:2019-10-10T16:01:56.4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作者:夏辉[导读]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南充市高坪区阙家小学四川南充63717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而阅读是对学生语文兴趣与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中进行对阅读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作为提升初中生识字率、表达能力和沟通鉴赏能力的学科,除了讲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途径。为了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一些提升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创设形象温馨的阅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能有效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巧妙地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地呈现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媒体性情境,可以进一步强化支持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利用生活化、问题性、活动式教学情境,来不断、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注重通过阅读学习指导,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善用特定情境实施阅读学习,丰富阅读内容,积累语言素养,为后续能力和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二、尊重差异学情,巧引有效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基础、习惯、兴趣、爱好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重视他们的阅读差异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阅读目标,灵活指导他们开展有效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与作者情感,从而发展自身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并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三、传授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真知往往源自于实践,学生只有灵活运用自己的口、手、脑,靠自己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充分地将内在的动力挖掘出来,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起着引导的作用,老师只有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阅读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要想对新的领域进行独立探究就必须要有自学能力,要真正地了解学习方法。在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譬如,教材里有着两种任务(指导写作和指导阅读)的习作例文,不仅让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还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读懂课文。所以我总是在给学生布置作业之前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此举是学以致用与读写结合的体现,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优化阅读内容,提升阅读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课业不是很重,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当地拓展阅读内容。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可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采用期刊杂志、课外读物等上面的一些阅读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可以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语感,让初中生感受到大阅读的意义所在。在阅读的作业设计上,也要精心设计,只要到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益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都可以让学生阅读起来。在作业的完成方式上,可以是阅读、阅读背诵、读后感等。在阅读主体上,可以是小组合作阅读与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这样学生不但能收获阅读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同学的友情和父母的关爱,可谓一举两得。 五、开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生进行阅读后,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使学生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自身实际生活,仿照课文对石拱桥的说明顺序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通过阅读学生能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因此阅读对学生尤其重要。在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积累阅读数量,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丽颖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8,(08)。 [2]黄国鑫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J].科学咨询,2018,(05)。 [3]单吉轩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