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笔记

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交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

各种评论相继出现:

“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机会”(胡泳、范海燕, 1997:356 )

“互联网络,这是个最民主的地方”(王小东,1997:22)

“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苏克军,1998:5)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严耕、陆俊,1998:36)。

作为网络交际主体的人在网络交际中则是“由语言构成的虚拟主体”(孟建、祁林,2002:24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1)自由性

(2)开放性

(3)虚拟性

虚拟实在是指在效果上,而不是在实质上。

(4)非人性化

★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确认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的优点:

(一)更具经济性。

(二)更具保存性。

(三)更具检索性。

(四)更具互动性。

★网络传播细可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个体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手段所进行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一)、非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非同步(nonsynchronous)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

(二)、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同步(synchronous)即通过网络实时的交流空间进行的人际交流。其基本形式有Web聊天、聊天软件(ICQ、OICQ)和互动游戏等形式。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受众的心理包括: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

2、渴望交流的心理;

3、代入的心理(指受众无力实现却又想获得虚幻满足的心态);

4、逃避心理;

5、自我表露与隐匿;

6、网上印象与表演;

7、求“异”思维与情感诉求。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既挑战语言文字,又挑战交际策略。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网络群体的形成途径:

(1)将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群体复制到网上:班级

成员相对固定、交流模式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等等

(2)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红客联盟、论坛里面、网络同居等

来源面宽、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够、易消失等

★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1、成员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2、重新赋权

3、群体压力程度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度有关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分类:

(1)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

(2)互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外的传播

★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1、内联网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Web、电子邮件、公告板、论坛、短信、ftp等

2、内联网给传统组织传播带来的影响:

(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使组织的结构由“金字塔”式变为“网络式”。

(2)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上,组织宣传活动主要是以建立网站的形式展开。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2、资源的无限性

3、传播的跨国界

4、传播的灵活性

传统媒介的传播一般特点是点对面,而在网络中,传播可以几种方式存在:点――点,点――面,面对面。

从传播的时间性来看,网络传播可以是同步传播,也可以是异步传播。

5、传播的互动性

6、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7、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8、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9、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网络不仅是媒介,它还是一种虚拟空间,一种生活平台,一种商业平台。

10、小众化

11、提供完全个性化的服务

RSS服务等

网络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新兴媒体出现以后,旧媒体都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

目前,人们对此的认识有以下几种:

1、旧媒体不会灭亡

2、网络媒体必然代替传统媒体

3、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

4、网络媒体将成为一种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将让位于网络媒体而边缘化、非主流化。

★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

1、读者被分流,发行量下降。

2、报纸的广告开始被分流。

3、由于信息越来越多地通过无纸化传递,印刷品也将不断减少,很多报社的对外承揽的印刷业务将受到网络的影响。

国内报纸电子版的现状与缺陷

现阶段一个比较成熟的报纸电子版有以下的内容:

提供报纸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提供同一集团其他媒体的内容,提供繁体字版和英文版,提供为读者服务的相关数据库,提供旧报查阅服务,提供读者信箱以方便双向交流,设立广告栏目吸引广告客户,提供热门的站点方便读者等。

★报纸如何面对网络时代

1、报道思维:由平面到立体

建立新报道模式,充分发挥报纸的优势,应对网络的挑战。

强化综合报道,应对网络信息的散碎化特征。因为经过思考和分析的新闻具有深度,具有网络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报纸除了刊载新闻外,将报道重点逐步转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上来,无疑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

2、版面编排:由线性到感性,强化新闻图片的作用活跃版面。

文字具有线性特征,在阅读时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思考。网络媒体集中了各种传播符号,拥有比旧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报纸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对“感性符号”更加重视。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篇幅加大,大量采用成组照片。

其次,标题字号普遍加大,在版面上更加突出、醒目,读者完全可以按照网络阅读习惯,先浏览标

题再有选择地详读。

第三,线条、色块、色彩的运用更加频繁。

第四,稿件的排列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编排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主流。各组新闻犹如各个网页,之间少有交叉,组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版面系统,帮助读者在简洁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以往容易使人疲劳的阅读环境和线性阅读习惯。

3、区别于网络媒体信息繁杂、良莠不齐的特点,增强自身可信度,固守纸质媒体的权威形象。

4、报纸要以自身特色求生存。

发展地区性新闻,个性化报道,平民化报道,加强时效性。

5、报业须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

加强受众地位的研究,报业应当把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创办更多的社会公共媒体作为发展的方向。

6、利用互联网把“短腿”加长,提高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

利用网络提高新闻发现能力。

利用网络增加新闻采访手段。

报网联动扩大新闻效果。

可以考虑与网站之间交换稿件、交换栏目、共建栏目等。

7、学会利用时间差,加强早间报道。

★传统的广播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

★广播如何应对挑战

1、融入网络,通过进入互联网,弥补广播的缺陷,拓展广播的功能,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

2、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广播节目生产和播出手段。

3、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4、发挥广播之所长,巩固既有的听众群。

5、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节目。

6、媒体结合,资源共享,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

“网络电视”(IPTV),是集互联网、流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利用宽带互联网和互联网协议传送流媒体数据,以电视机加机顶盒或电脑为电视接收端,为用户提供交互功能的一种崭新的数字电视业务。

★网络时代的电视传播新趋势

1、电视传播网络化

2、电视内容多样化

3、传播方式双向化

4、电视服务商业化

★网络新闻与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

1、话语权的解放与互动式信息传播

2、舆论的非中心化与个性信息传播

3、全天候新闻报道与滚动式信息传播

★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1、公信力、权威性

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3、电视新闻报道的形象可感性

4、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电视新闻的发展态势

1、创建电视新闻频道

2、“网上造浪”,新闻栏目上网

3、互动电视时代的信息互动

4、更新信息传播形式

5、构筑信息平台,传播特色新闻

首先,电视新闻要成为高密度的信息场。

其次,就是电视新闻内容与形式要生动鲜活。

6、确定电视新闻节目定位及文化品味追求

7、实施品牌战略

8、建立具有特色的电视新闻传播形式

9、注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10、突出电视新闻独有的语言特色

11、贴近受众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受众地位的改变:

1、受众本位意识增强。

受众的这种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主意识增强、个人独立性增强。

第二,平等意识加强:网络受众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维权意识渐浓。

2、新型的传受关系和角色转换。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1、个性化

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

2、主动性

网络受众的主动性也体现在使用新闻的方式上的很大转变。受众成长为独立的理性个体,网络中的受众开始思考了。

网络受众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媒体的即时互动上。

此外,受众接受指向更明确.

3、权利化

4、虚拟化

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网络对于受众接近权实现的积极意义:

1.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

2.网络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网络正在实现受众接近权

1.信息传播的另一种渠道。

2.弱势信息获得沟通交流的机会。

3.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效应。

★网络受众对网络传播过程的参与

(一)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

(二)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

(三)对网络议题的重构与制定

★网络受众新闻观念的转变

(一)追求新闻的软化和泛化

(二)追求新闻的“全时性”

(三)对新闻深度的更高要求

加强网络把关的必要性:

⒈信息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导致“噪音”掺杂其中

⒉受众所拥有的主动性增大了不良信息的点击率

⒊网络的交互性和迅速及时大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把关”理论的新特点:

1、“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尺度逐步放开。

商业网站新闻的成功使新闻媒体网站审度自身,纷纷为新闻选择重定“关卡”,抛弃过份政治化的宣传导向,力求走受众路线,向市场化过渡。

2、“把关”难度日益增大。

首先,网络的海量降低了“把关”面。

第二,十分强调速度的网络增加了“把关”的难度。

第三,网络的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

3、“把关人”角色泛化。

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互联网空间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把关人也变得复杂,参差不齐。

★把关的层次:

一种是微观的,即个别的媒体网站对于自己站点内容的把关;

另一种是宏观的,即在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

实际上,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把关人理论”实际上是指媒体所从事的把关。以上关于“把关”层次的区分,实际上也表明,在网络中,传统的“把关人”还是存在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尽管从数量上看,受众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但这并没有改变传播者的先导地位。受众最终仍可能会进入某一个微观的“把关人”的“势力范围”中。

★网络中如何把关

宏观层面的把关,仍会是政府的直接把关,这方面的方式包括:

(1)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来实现,例如,“封杀”某些网站。当然,技术的控制往往容易挣脱,人们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来绕过关卡。

(2)通过扶持重点网站来贯彻自己的意图。

(3)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本国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以改变本国在网络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使本国声音在网络中得到加强。

微观层面的把关,即一个网站的把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来把关。

(2)通过网站结构与页面的设计来把关。

(3)通过“推送”技术,例如,电子邮件、RSS、将来可能出现的相应技术,把符合自己价值观并认为是最重要的信息,送给受众。

网络新闻“把关人”的变化:

1、“案头”程序由平面、单一、线性变为立体、多元、网状;

2、“把关”永远没有终结,甚至没有“休止符”,始终处于信息流动、持续、审视状态;

3、从信息下载到筛选后的上载,“把关人”的自主意识更强,主动权更大,个性的体现也更突出,于是对学识修养、非智力因素的要求更高;

4、“把关人”的工作量更大,连续性更强,脑力与体力的消耗更多,因而健康犹显重要;

5、纠错亦是“把关”的形式之一,“删除”也是一种尽责。

★网络是否也存在议程设置的功能?

目前的理论与实践,基本上对此都做出了正面回答。

从理论上看,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1)在网络里,某些信息的传播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可以飞快地繁殖。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而无疑,网络传播可以轻易地做到提高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频率与强度。

(2)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3)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这对于提高—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网络媒体为网上讨论设置议程。

首先,网络媒体报道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感知,是网络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的第一阶段。

其次,网络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对少数“议题”突出强调,引起受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最后,网络媒体对一系列议题按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

第二,公众自我设置议程并为传媒设置议程。

大众传媒不是设置公共议程的唯一机构,在互联网上,传统新闻媒介失去了对第一手材料的专有权,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修改和重新组合,成为信息操作的主体。★与传统相比,网络的议题设置至少在以下三方面呈现新的特色:

第一,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形成议题的功能。

首先,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

其次,网络能及时反映来自受众的意见和事实性信息,便利了受众对议题发展方向的左右。第二,议题本身具有特色。

首先,议题内容多元化发展。

其次,议题衍生能力强。

最后,议题影响的范围受到限制。

第三,新技术给议程设置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网络中的BBS在设置议题特别是社会形成议题上发挥着特殊作用。

其次,数字化技术使议题在网络上得以具象化。

最后,国界限制被逐渐打破。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

(1)有价值议题的流失。

(2)议题的失真。

(3)色情信息泛滥,与“性”相关议题过多。

★网络传播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极大地减少:

1、网络传播使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降低。

2、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3、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较弱一些。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为媒体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

★1994年10月14号,美国的Hotwired杂志在其网络版(https://www.doczj.com/doc/b6904837.html,)上发布了A T&T 公司等14家客户的旗标广告,开创了网络广告的先河。

★中国的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出现在1997年3月,传播网站是Chinabyte,广告主是Intel,广告表现形式为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Intel和IBM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

网络广告的特点

1、无时间、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

2、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

3、内容种类繁多,信息面广

4、及时更新,长期保留

5、交互性与主动性

6、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

7.针对性

8.多对多的传播过程

9.迅捷性

10.检索便捷

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

1、网民构成不尽理想

2、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

3、网络广告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4、自身信誉度有待提高,传播手段有待改进

5、网络广告的形式缺乏创新与想象力

★网络广告的计费标准:

CPM(Cost Per Thousand):按照每千人次访问次数作为收费单位。

计算公式:

CPM=(广告费用/受众人数)*1000

★网络新闻发展简史

1987年,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率先将它的文字内容上网,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电子报纸。

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文摘性新闻周刊)转入互联网,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报纸电子版。

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率先走上互联网,这是国内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挺进互联网。

第一个走上互联网的官方网络新闻平台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新闻中心”(1997年1月1日)。

2000年2月15日,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纸(即网络新闻媒体)《明日报》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也是全球化视野之下华语文化圈的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2000年5月8日北京千龙新闻网正式推出,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网络新闻媒体。

★网络新闻采访的概念具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为互联网媒体新闻发布而进行的采访

其二,是在互联网上进行采访

★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

1、来源的广泛性

2、形式的多样性

3、采写的即时性

4、容量的无限性

5、过程的交互性

网上采访的方式

1、了解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态

2、拓展新的新闻来源,寻找新的新闻线索

3、在网上进行调查

4、搜集背景资料

5、通过电子邮件采访

6、用QQ等聊天软件采访

网络新闻稿件来源分析

一、职业传播者采写的新闻稿

(一)通讯社来稿

(二)传统媒体的稿件

(三)网络媒体职业记者稿

二、网站约稿

三、自由来稿

四、网站整理稿

(一)“粘贴”稿

(二)电子论坛整理稿

筛选网络新闻信息的意义

新闻选择规律的内涵和要求在于:对新闻信息的容量要强中选强;对新闻传播的范围与社会效果要好中选好。

一、减除信息传播中的多种矛盾

(一)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网民有限时间的矛盾

(二)虚假信息的泛滥与网民求真心理的矛盾

(三)受众价值论与网络新闻传播的矛盾

二、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三、提升网站竞争力

(一)形成新闻报道特色的重要保证

(二)提升新闻报道水准的重要保证

(三)提升网站公信力、创建名牌网站的重要保证

★筛选网络新闻的原则

一、真实又新鲜的原则

二、及时又适时的原则

三、精练又准确的原则

四、全面又平衡的原则

选择稿件注意事项:

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2、网络新闻具有多媒体符号特征,要求编辑选择稿件的时候注意选择不同的符号,如音频、视频新闻、图片、图表等等,根据具体需要、稿件特点选择报道形式。

3、调整报道方式。

新闻网站报道方式要尽量借鉴对外报道中的成功经验。因此有人提出媒体网站要从宣传主导型转向报道主导型,要减少宣传味,增加新闻性和信息量。

★网络新闻写稿、改稿应注意的问题

1、注明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标明新闻来源常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在新闻标题后面标注来源,正文中不再提及,这种方式有助于网络用户根据消息来源判断消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帮助作出“阅读”选择;

一是在新闻报道正文前面或者后面标注来源。

2、动态新闻应尽量简短。

3、对于一段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应有相应的深度报道。

4、处理长消息和专稿的三种方法。

非事件消息和线索较多的事件消息以及专稿往往篇幅较长,不符合网络新闻用户“扫描式”阅读状态要求。编辑必须对这类稿件进一步加工。常见处理办法有三种:

一是在报道中增加小标题或关键词,使网络用户能迅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快速读完整篇报道,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详细阅读。

二是采用分层报道方式,给较长稿件写一个摘要,并加入链接;网络用户可以随时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三是提供简讯和详细报道两种形式,网络用户通过阅读简讯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全文报道。第一级页面是标题或标题加摘要,网络用户如果感兴趣可以进入二级页面看到详细的报道。

5、文中不要有大量的链接。

6、新闻报道相关链接的选择。

新闻报道的相关链接应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新闻网站提供的相关链接与新闻报道内容关联性不大,而且链接的相关报道多是自己网站的报道。

7、适应多媒体报道要求。

★网络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

一、完整传播信息

二、索引选择信息

网络新闻标题的索引选择功能主要是针对标题对网民的作用而言的。标题成为他们选择所需新闻的向导。

索引功能还表现在众多的新闻网站都将新闻标题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个方面。

三、评价引导信息

从内容意义上说,标题对新闻的评价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

从形式上说,标题对新闻的评价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手段实现的:

(一)对标题页面的选择

(二)对标题顺序的排列

(三)使用一些技术手段

四、说明报道形态

在一般的网络新闻中,对于有附图的新闻报道,编辑一般在标题的后面标注出如“图”、“附图”、“多图”、“组图”的字样。

五、丰富美化页面

标题在丰富美化页面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页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是使页面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六、体现编辑风格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可以由以下几种元素构成:

一、主题与小标题

二、准导语

准导语通常是指位于主标题之后的一段文字,它一般用于比较长或者比较重要的新闻中,以一段较为具体的话对标题作出解释或者提纲挈领地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做法、经验或问题等,作用类似于导语。

三、题图

网络新闻标题的题图,主要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图表、新闻漫画、新闻动画等几种形式四、附加元素

(一)随文部分

指在新闻主标题下标明新闻的来源、发布日期、发布时刻等内容

(二)主观标记

(三)效果字符

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1、一行实题为主

2、措辞的简洁化

网络标题制作的“维纳斯原则”:在单列的一行标题里,紧扣关键却又极具个性的一两个新闻要素,断裂其因果关系,其余的要素统统都留给新闻的正文。

3、题文分离

4、超文本链接的分布方式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一、突出亮点

(一)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新鲜的事实

(三)突出新闻事件中最具有冲突性的内容

(四)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显著的内容

(五)突出新闻事件中最反常的内容

(六)突出新闻事件中最有趣的内容

二、具体准确

标题应以“何人”和“何事”为主,尤其以“何事”为中心。

网络新闻标题的准确性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1. 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准确。

2. 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的展现要准确。

3. 对新闻事件的评述要掌握分寸和度。

4. 用词准确。

三、简洁凝练

四、新颖生动

立意要新、角度要新、语言要新。

五、亲切贴近

六、题文一致

题文一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基本内容一致

(二)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证据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一、内容的提炼与润色

(一)长短适中

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常常以空格来断句,因而必须把握好标题的长度,将表意复杂的长句化作短句。

(二)一行实题

(三)赋予标题文采

1. 活用词语

2. 借用各种古诗词、俗语、流行歌曲等

3. 翻译科技词汇

4. 借用形象、化静为动

5. 吸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

6. 用数字、符号说话

7. 标题有“戏”

8. 巧用各种修辞手法

二、形式的编排与美化

(一)字体、字号多种变化

(二)美术手段辅助变化

1.有效运用色彩

2. 合理运用题花、线条

(三)区分主页标题与网页内标题

(四)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应作特殊处理

1. 加大加粗标题+准导语的形式。

2. 新闻照片+新闻标题的形式。

3. 新闻图片+新闻标题+准导语的形式。

4. 准导语+新闻图片的形式。

★网络新闻评论一般是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所发表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

1、从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来分

(1)编辑评论

(2)专家评论

(3)网民评论

2、从网络新闻评论的载体来分

(1)网络新闻评论专栏

(2)网民即时评论

(3)网络论坛

网络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

1、网络新闻评论的交互性

2、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

3、网络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4、网络新闻评论的表达民意性

5、网络新闻评论的全面性

网络新闻评论的作用

(一)树立品牌并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1. 新闻评论能重点体现新闻网站的个性

2. 新闻评论能扩大网站的影响力

(二)满足网民需求的有效途径

★网络媒体评论一般是指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代表网站编辑部发表的评论。

★网络媒体评论类型

(一)网站评论

1. 评论员评述

2. 新闻短评

3. 编者按语

4. 新闻述评

(二)专家评论

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从形成的方式来看,包括独立式与互动式两种。★网络媒体评论的功能

(一)解疑释惑

(二)表明态度

(三)引导舆论

(四)深化内涵

★网络媒体评论的要求

对网站评论的要求

1. 观点鲜明

2. 评点有力

3. 突出时效

网络新闻评论一定要注重时效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新闻评论内容切中时事,是针对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新闻而撰写的评论;

另一方面评论文章要实时上网发布。

4. 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对专家评论的要求

1. 注意对专家的遴选

2. 注意评论选题的确定

3. 注意评论方式的选择

从时机来看,互动式专家评论适合于事件的初始阶段,在一个事件已经发生很久之后,采用独立式的专家评论更为有效。

网民新闻评论的形式

(一)网民新闻点评

(二)网友言论集

(三)网络新闻论坛

★网民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网民新闻评论的自发性与自助性

(二)网民新闻评论的群发性与互动性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904837.html,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作者:龙春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摘要:媒介效果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文主要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事件”为样本,从中介变量的四个因素来分析贾君鹏事件走红的原因。此外,还从网络受众特点出发,通过对于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浅谈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介变量媒介类型传播内容受众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效果研究分为受众研究、内容研究和效果分析三个部分。效果研究总是在传送端(媒介)和接收端(受众)之间不停钟摆。中介变量概念的引入使得效果研究逐渐从对传播两端(传播者和受众)的研究转向在传播流动过程中起过滤或折射作用的中间因素的研究。中介变量概念是对于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重新划分,增加了效果研究的科学性与开放性,研究者可以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进行,补充和丰富中介变量的内涵。此外,传播研究中历来都很重视对于受众的研究,受众是传播的终端,是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效果研究不断深入,新的领域的受众研究会备受青睐。以下则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为例,从中介变量和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两个角度来做分析。 “贾君鹏事件”简介 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文章内容只有“如题”两字。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这起迅速蹿红网络的“神奇”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由互联网扩大到现实生活。《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这起网民的集体狂欢是800名打工者为“饭钱”制造的“假”货,其实质是一起人为的网络策划事件,也可以叫做网络炒作或是网络营销。“贾君鹏事件”产生这样强大的涟漪效果可能是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的,让人不得不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贾君鹏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的策划事件,是一次蒙上了“网络恶搞”面纱的营销活动,但是 该事件从网络恶搞成功走向网络营销,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将“贾君鹏事件”视为一次网络世界的传播事件,就从中介变量概念的四个方面以及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来分析它成 功的原因。 中介变量的作用 中介变量是指那些在大众传播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的中间因素,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而又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处于因果序列中间的因素。顾名思义,中介变量之所以谓之“变量”,是因

网络传播技术 (1)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硬件: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和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线路组成。 软件: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节点的分布位置:广域网、局域网 *按介质分:有线网(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网(微波、电磁波、红外线、激光)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而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1988年9月从中国学术网络(CANET)向世界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因特网。 新一代互联网主要技术包括:IPV6、网格计算、P2P技术 网格:是利用互联网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连成一个逻辑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和应用服务(计算、存储、访问等),虚拟组织最终实现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彻底消除资源“孤岛”,最充分的实现信息共享。 P2P技术: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 WEB2.0: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逐步被淘汰的应用技术:TELNET(远程登录系统)、Gopher(信息检索) 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电子邮件、Usenet(新闻组)、WWW(万维网)、FTP(文件传送)、BBS(电子公告板)、聊天服务、搜索引擎、BT下载 第二章 矢量图:矢量图也称为向量图,矢量图是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对象的轮廓线和填充属性来描述图形的。 目前,能够在网页中直接应用的矢量图形只有FLASH动画,其它格式的矢量图形只有转换为FLASH格式才能在网页中应用。 位图:位图也称为点阵图或像素图,它由网格上的点组成,这些点称为像素。位图是连续色调图像(如照片或数字绘画)最常用的电子媒介,因为它可以表现阴影和颜色的细微层次。 GIF图像格式: 优点: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

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内容摘要〕“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沟;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数字鸿沟 前言: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 当前,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又译“数字区隔”等)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⑴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数字鸿沟表现在4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C(content)指网上内容。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上述ABCD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社会、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议。 “知沟”理论假设的文献回顾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⑵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尤其关注公共事务⑶、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他们认为印刷媒介的中产阶级价值取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 “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socialchange)的理论框架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accumulativechangemodel)。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gap)。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知沟”假设揭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SES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有人认为,,“网络传播” 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我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网络传播的劣势: 1.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 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2;.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 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 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6. 网络传播能使网络犯罪更加容易。 综上所说,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多利用它的优势做些该做的,而不是荒废时间,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浅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及特点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模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这些模式。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六度传播WAP 一、前言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信息活动时,同样会面对因各种消极信息传播所带来的非意愿后果的问题。 网络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是电子传播方式的一种,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它在促进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变革与转型的同时也改变了广大民众获取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其信息传播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若要成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利用现有的理论,探讨网络与信息传播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便于以后对网络信息传播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有效的防对措施。 二、六种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研究出来的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本文在研究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时不是孤立机械地去分解某个模式。下面介绍这几个模式。 1、以网络传播基本网络传播模式 将网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接受者、信息、媒介、噪音等进行概括,得到网络传播的一个基本模式。以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是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一个粗略的概括。 此种模式它虽然不能完全展示出网络传播的纷繁复杂,不能明确反映出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传播过程的,但是它给我们展示了网络中信息是如何流动的,可以帮助理解网络传播的过程。 2、以互联网传输速率区别的网络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鲁梦蝶生物工程学院2014级生物制药一班201412090126 对于什么是网络传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所谓网络传播,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人际、组织传播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主要是由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按照学者们的归纳,网络传播主要有以下优势: 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而传统媒体却要受版面、频道、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信息传播效率上,传统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传递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将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 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不仅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 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仅可

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 交流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 传播主体广泛。传统信息发布主体是某个具体的电台、电视台或者报社、杂志社。而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分析(开题报告).docx

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开题报告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的网络广告起步较晚,早期的网络广告只是简单的在网站上发布投放,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且鲜少有自己特点的网络广告,因此对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效果的研究和分析也比较缺乏。本文将结合网络广告的定义以及投放方式,根据网络广告效果的评估标准来分析网络广告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优劣势,并浅析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趋势。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刘倩(2010)认为,2015年传统媒体正处于变革和转型期,许多传统媒体人纷纷转行投入到互联网行业,选择开始内容创业,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纷纷下滑。 广告转化率是由美国的网络调查公司AdKnowledge在《2000年第三季度网络广告调查报告》中提出的,“转化”被定义为受网络广告影响而形成的购买、注册或者信息需求。那么,我们推断转化次数就是由于受网络广告影响所产生的购买、注册或者信息需求行为的次数,而转化次数除以广告曝光次数,即得到转化率。 3.方案进度 2015.11.20 布置毕业论文,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分析》。下达任务书。 2015.11.21-2015.12.21 收集资料, 资料主要来自图书馆、校园网电子图书期刊资料数据库,撰写主要参考文献的摘要,翻译外文参考资料。 2016.1月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并修改,最终定稿。 2016.2-3月撰写论文提纲。 2016.3-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6.5月上旬提交毕业论文初稿,指导老师检查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2016.5月中旬修改论文初稿,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二稿。 2016.5月下旬修改论文二稿,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三稿。 2016.5月底完成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 4.预期效果 以论文的形式展现。 5.参考文献 [1]刘倩.浅谈中国网络广告发展现状与趋势[J].青年文学家.2010(01) [2]郭艳.网络广告投放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大众商务.2009(10) [3]于潇.网络广告的口碑传播策略分析[J].新闻界.2007(03) [4]钱旦丹.网络广告的优势和其对传统广告的影响[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03) [5]刁乾鹤.网络广告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6]吕鸿江,刘洪.中国情景下网络广告心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05)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已享受到网络传播的快捷和高效了,这种传播方式是目前最快获得消息的方法,只要一种传播方式的产生,必然会给受众带来新的传播感受,同时每种传播方式都会伴随不同的传播效果,而网络的产生,由于它的便捷快速,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方便,却也在同时引起了负面效应,因此,网络传播的最终效果会有好坏之分,即它的双面性。 现今人们手中有能上网的手机等各种高科技智能产品,家中更有电脑时刻守候着,使人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网有着近的不能在近的关系了,人们只要登录微薄,人人等互动平台,甚至不需等待,最新的一切时事动态都尽在掌握了,我们不得不感叹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正因为这种快,才使得人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我们习惯从网上获得信息,既不需要费脑,又轻松便捷,这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传播不仅快速,它的信息包容量也是无限的,网路就想一本超级辞海一样,但它的内容又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查一个人,一件事,和任何知识概念,你几乎可以获取任何你想知道的事情。同时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报纸与电视还属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之下,网络就显得先进的多,你可以查去信息,回答信息,视听感受,互动接触。这使人们在感官享受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试想在这么大的一个信息海洋内,人们普遍习惯接受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所以他的传播效果也是显著的,它使人们习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简单和便捷。这是在网络传播效果上的优势。 再有就是网络信息的可交流性,让你在不用动身询问的时候,单用手指就可以获得你想知道的,你可以和网上任何你个与你有共同信息源的人进行交流探索而不被阻止,人不能独立存在,他必须依附人群生存才行,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在社会,而另一类人,比如宅男宅女,他们不喜欢走出去和人交流,这时网络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使他们不必觉得孤独,因为他们在网络的里了解着真实世界的动态和与虚拟世界的人保持着交流,所以说网络传播让人们聚集在一个体积很大但空间已经很小的地球村上了,他使我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内就能知道世界此时正在发生什么,让我们能轻易地知道自己想获得的信息啊,知识啊,不得不说,网络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之处。 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网络传播也不可避免,就比如刚才的宅男宅女们,虽然网络传播可以让他们不走出家门就知道外面世界的一切,但是同时他也使这样的人群变得越来越闭塞,不愿与真实生活中的人多接触。这也是网络传播所导致的负面效果,使人们在信息沟通上拉近了距离,却在现实生活中又产生了距离。有时候使人分不清真假。 其次就是在文化知识上,过去人们除了口口相传的方式,就还有书籍记载了,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在遇到学术问题时不是去请教老师就是去查阅典籍,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百度貌似已经就是这无所不知典籍了,人们习惯去敲击鼠标键盘来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并慢慢的依赖上了这种查阅方式,这使人们远离了以手翻页的习惯,同时网络传播丰富了人们的视听享受,但同时令人们远离了书本的想象世界,让我们单纯的从影视资料中获取知识,而不是在书本中畅寻自我。这也渐渐地使得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因为只要百度一下,一切尽在知晓了,谁还会去想要思考呢,这会使思绪勤劳的人越勤劳,思绪懒惰的人越懒惰。 甚至,在长期的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会影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

网络传播专业论文选题

网络传播专业论文选题 1.网络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技巧研究 2.播客、博客、维客和威客研究 3.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状及前景分析 4.网络新闻选题策划研究 5.试论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推广的阻力和动力 6.网络传播的模式分析 7.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引导研究 8.网络舆论与公众议程、传媒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9.中国网络新闻网站的发展轨迹研究 10.即时网络聊天中的人际传播特点 11.网络广告的创意分析 12.互联网“恶搞”文化探讨 13.试析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14.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主义建设 15.试论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16.媒体网站的恶俗传播思考 17.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以某某网的专题为例18.地方新闻网站困境和出路——以某某网为例 19.网络图片新闻的类型与特点研究 20.国内电视媒体网站误区和出路研究 21.试析媒体网站品牌建设 22 流氓软件的防治策略研究 23.媒体网站的营销策略分析 24.试析博客文化的核心——自由和责任 25.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以“XX事件”为例26.WEB2.0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27.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传播探索 28.网络社区语言使用分析报告研究 29.博客管理初探 30.从网络恶搞事件看网络伦理道德和法规建设 31.网络奖项研究 3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合性、互动性报道研究及探索33.网站经营与管理 34.新闻网站实例研究 35.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36.网络传播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研究 37.谈网络传媒对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二者关系的把握38.网络传播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研究 39.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关系研究 40.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研究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及效果研究

117  第2卷第16期传媒论坛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网络作为当今最为流行的信息传播方式,这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去完善和加强信息的指向性,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虚 拟性的特征,更好地实现人们言论的自由[1] 。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意义对于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是需要有价值的,网络的诞生,起初人们的意愿是更好地将资源进行共享,而人们却没有想象到网络的诞生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去认知网络的价值。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其也在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意识。随着网络的跟进,它也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比如年轻人通过网络打游戏,通过网络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行为,而一些中年人对于网络的需求大部分停留在工作办公上,查阅资料等,而当我们去感知网络,会发现这就会产生一定的“网络代沟”。 三、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体现 网络信息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以及去加以研究,网络信息的价值是往往会通过一些商业的价值来体现,一些网络信息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分析其中是否是具有的一定的社会导向性,以及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广告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看看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了解客户的心理,把握市场的动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加以分析。通过一定的网络传播,可以更好地将网络传播的信息被潜在消费者看到,进而会增加网络信息价值的回报率。 四、影响网络信息传播价值的因素 网络信息最好是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的,比如当我们通过网络去浏览一些信息时,就会被其中的一些信息所吸引,会造成网络信息的选择可浏览性不强。同时,网络信息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选择了一个网络信息打开时,就会发现,内容不好,并没有吸引力的,会影响网络信息的传播价值。所以网络信息的改变的因素和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也就会形成网络信息的多样性。 五、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中,一些人的不正确价值取向,需要社会的引导。在这其中人们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有意愿的信息或者网络文字、视频等,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更多的去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些共识。只有选择了大家有共鸣的东西,才能让网络信息传递的价值观变得更加的符合共性,这一点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观的导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网络信息影响力的大小跟其受众性有很大的关联,这也是社会舆论需要注 意的问题[2]。 六、网络传播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当前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渠道,看到各种不同的网络传播的资讯,而在这其中,人们的对于这些网络传播的价值观会感到茫然,会陷入一定的纠结,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体现出人们多元的价值观,这就是网络传播的选择多样性。在多元的网络传播理念中,我们对于网络价值观的传播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当我们去评判网络传播的标准性时,我们应该去让一些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审视网络传播信息的价值取向,使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七、网络传播效果的研究 当我们在进行网络传播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想一些办法来吸引用户或者浏览者的目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有时候还需要通过调查等不同的渠道来进行效果研究,网络传播效果的呈现,需要前期的不断累加,进而,可以使自己的网络传播效果更好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通过技术与管理手段增强网络传播效果,这就是我们必须去不断完善的,而与之相比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让自己的传播方法更加新颖。 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宽泛性等主要特点,可将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划分为认知层面、情感态度层面及行为层面。与传统信息传播效果相比,网络信息传播效果内涵丰富。网络环境中信息受众在信息获取中的互动性,决定网络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信息受众的参与度。只有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给信息受众带来的认知层面,对传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评价,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网络传播效果。 八、结束语总之,对于当今的网络传播,有的人认为传播的数量越多,就会越增加传播的有用性,但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网络信息传播需要有价值的信息。目前依然会有一些垃圾信息出现,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探索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不断地去完善传播的有效性,更好地将传播的内容更加优化,这就会呈现出一定的价值,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并且,不断地去进行创新,这样会出现一定的功效性。网络信息传播具有深刻的复杂性,传播价值与效果有待更多的问题探析,亟须更多的研究人员引进新的技术,使得传播效果研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邓晓旭.新闻传播学研究网络传播价值体系论[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2]邱均平,陈远,倪超群.论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 2009,2009(1):58-61. 摘 要: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我们需要不断去认识网络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网络信息的传播是新媒体艺术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必须不断去完善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要注重网络信息的正负效应。关键词:价值;信息的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6-0117-01 网络信息传播价值及效果研究 汤 颖 (浙江省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浙江 丽水 323000) 作者简介:汤颖,女,汉族,浙江丽水人。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