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万立玲审稿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政策和方针的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生: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师:不错。从总趋势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师: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我国电影事业开始迅猛发展。哪位同学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影发展的情况?

生: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很好。《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11月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摄制。取材于东汉末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轰动北京,万人空巷,

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出示《定军山》剧照)。《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既往不咎,探监营救。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出示《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是一部故事片,1934年摄制。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亲抚养,仍袭父业,但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记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出示《渔光曲》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放映《风云儿女》片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导演和影星呢?

生1:电影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

生2:导演有谢飞、张艺谋、陈凯歌、张元、谢晋等,影星有巩俐、葛优、章子怡、吕丽萍、斯琴高娃等。

师:大家对当代电影及电影明星、导演非常熟悉,反映了你们这些当代年轻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建国初期,中国的电影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而“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导、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这些大家都熟悉。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生:①时效性不强。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师:很正确。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得多。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师: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家看教材,归纳一下,电视事业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生1:电视逐渐普及。

生2: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师: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生: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递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师:很好。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村村通”工程,它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000万人收听、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那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具体有哪些表现?

生1: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

生2: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以及优秀电视续剧的播映。

师:回答得很好。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

生:(学生进行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没有电视,生活就缺乏了什么)

师:的确,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电视普及

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即使是在电视发达的今天,收听广播仍然是许多人的生活需要。对于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最方便的获得信息的工具。现在我们来看看除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外的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即互联网。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师:一说到互联网我们都非常熟悉。有哪些同学会上网?

生:(学生纷纷举手表明会上网,教师请一学生讲述上网步骤并当众操作)

师:互联网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生2:还可以聊天、讨论、玩游戏。

师:很好。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而且费用低廉。还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上网用户急剧增加,由1995年的几千户发展到2000年近一千万户。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师:那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

生:不会。因为各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特色栏目,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要。如我爷爷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就喜欢听广播。

师:不错。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不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都越来越丰富。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

生:(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互联网既有利也有弊)

师:既然互联网对我们既有利也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生:(展开激烈讨论,提出各项注意事项)

师:(总结)虽然互联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正确区分网络中信息的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高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为我们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第16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4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5.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政策和方针的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师: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我国电影事业开始迅猛发展。哪位同学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影发展的情况?

教师总结提问:《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11月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摄制。取材于东汉末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轰动北京,万人空巷,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出示《定军山》剧照)。《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既往不咎,探监营救。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出示《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是一部故事片,1934年摄制。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亲抚养,仍袭父业,但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记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出示《渔光曲》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放映《风云儿女》片断)。那么大

家知道哪些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导演和影星呢?

师:大家对当代电影及电影明星、导演非常熟悉,反映了你们这些当代年轻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建国初期,中国的电影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而“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导、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这些大家都熟悉。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师: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家看教材,归纳一下,电视事业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师: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师: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村村通”工程,它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000万人收听、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那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具体有哪些表现?

师: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师:一说到互联网我们都非常熟悉。有哪些同学会上网?

师:互联网有什么好处?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师:那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

师:不错。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不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都越来越丰富。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

生:(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互联网既有利也有弊)

师:既然互联网对我们既有利也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师:(总结)虽然互联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正确区分网络中信息的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高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为我们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当堂检测: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思考报刊业的影响。

材料一我国民报(指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指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之所为。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指改旧换新),虽在穷乡僻壤,亦结数人合订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指明清时鄙视八股文选本的叫法),而服习不外乎是。

——《东方杂志》第14卷第6号材料三《清议报》1898年创刊于日本,刊式与《时务报》多有相似之处,编辑水平则更上层楼。……梁启超为该报撰写了30多篇论说文以及大量诗文。《清议报》……一面痛斥“逆后贼臣”,歌颂光绪圣德,一面热烈倡导民权,着重以“哲理”启迪国民。

材料四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情命”为宗旨,揭露清政府统治的腐朽黑暗,革命色彩鲜明。内容分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辟有社说、专论、诗话、艺苑等栏,并配合时事新闻,登载有关政治、时事、社会生活的图画,以讽刺画为主,行销盛广。——材料三、四摘自《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五《新华日报》是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个公开的日报,它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初期。在九年多的时间里,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帮助党教育了整整一代

青年,为党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是很大的。……国际上,从欧美各国政府到各种政治势力都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也是从《新华日报》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及其经验的。——《新闻研究资料》第9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促使19世纪末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因素。

(2)分别说明材料三、四、五中报刊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3)依据材料四,概括《民呼日报》“行销甚广”的原因。

(4)依据材料二、三、四、五,归纳报刊所具有的功能。

(1)因素:西方的影响;科举改革的影响;社会的需要。

(2)作用:《清议报》:宣传维新思想(或倡导民权、启迪国民或推动维新运动)。

《民呼日报》:宣传革命思想(或推动革命运动)。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人民群众中起了宣传、组织作用;让国外人士了解中国抗战的活动和政策。

(3)原因:适应形势;内容丰富;易于阅读(或图文并茂)。

(4)功能:传递信息;社会教化;舆论监督;休闲娱乐。

探究二:材料一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 800万,居世界第二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形成丰富多彩的网络政治生活。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政治信息,还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建议,而民意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2007-05-27 )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人民网材料三: (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今天在此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为每周22.2小时,而娱乐和沟通则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例如86%的中国网民活跃于在线下载音乐,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55%;64%的中国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而美国网民对应的比例仅为36%。

——自助学习网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你对互联网的了解或使用,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身,还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动性。

功能: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听音乐、发邮件、网上聊天等。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网络的消极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抵制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1)消极影响: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现象值得警惕;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也值得重视。

(2)抵制:①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合理运用网络;

②加强立法,加强对网络及网吧的监管;

③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D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B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B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C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5.报刊的主要功能有( D )

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开启良知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

B. ①②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C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恢复了生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下列四种报纸中,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A.《人民日报》 B.《光明日报》 C.《南方周末》 D.《文汇报》

8.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 )A.《定军山》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9.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A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中央电视台 D.南京电视台

10.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D )A.广播 B.报纸 C.电视 D.互联网

11.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C )

A B

C D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11 D B B C D C A A A D C

非选择题:12题

(1)创办者:中国知识分子。

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阶级结构变动,先进知识分子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合作探究】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⑶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3、繁荣: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进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而且比较有趣味性,应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历史知识和思想意识相结合。 【自主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中国电影历程: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

1931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文革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辉煌。 电影媒介的特点: 1. 时效性不强; 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3.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 2.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 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 1.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 费用低廉; 3.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进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进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奇异的魅力;明白得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 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关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庞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进展。难点:大众媒体的进展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确实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显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庞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显现:要紧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时期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 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 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 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 1872 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阻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纸”,成为新 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主动作用。 【合作探究】 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 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 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入侵 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格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荣的 角色,但其主动作用依旧不容忽视的,其本身确实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 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主动作用,这是不可 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 刊。 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新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布发行 的报纸。 1938年 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 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 路线、政策和方针的要紧舆论工具,还显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 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 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要紧报 刊之一。 1948年 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产生, 1949年 3月, 迁至北平(今北京),作3、 进展 (1) (2) (3) (4) 华 日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检测】 【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 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 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 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 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授课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限时训练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右图取自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 电影的情景。据图判断,以下正确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①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②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 露诧异情③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④电影初创寂无声, 旁有吹吹打打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19世纪中后期中国办报的主力军是 A.外国在华传教士B.清朝政府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D.洋务派 5.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 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D.电视引领了文明的发展趋势 6.近年来中国人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手机、互联网、数码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B.大量新事物涌现 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变化D.人们都追求时尚 7.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B.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D.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8.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③互联网进入中国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 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诗中所赞叹的是 A.高架铁路B.化学工业的进步C.电报电话D.火车的发明 10.1995年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其影响是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是人类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获取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反映了中国民生近百年来的变化,而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课分别从“报刊业走向繁荣”、“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三大不同视角展示了我国近现代以来大众传媒变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及互联网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他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法和比较法对本课进行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从而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

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万立玲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万立玲审稿人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第16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前自主学习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190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堂合作探究 知识一 报刊业走向繁荣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

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

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变式题2】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①《新青年》 ②《新民丛报》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②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③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②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师: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生:飞鸽传书烽火传信……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报纸的故乡在哪?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西汉的邸报,是官员间传阅的报纸,具有新闻传播的初步功能。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然后归纳。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生: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师:不错。从总趋势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述内容】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2、出现: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讨论商情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合作探究】1: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的报刊。 3、发展 (1)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等 (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1948年6月,《人民日

[教案]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路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