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doc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doc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doc
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修改).doc

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一般划分五个阶段:立项论证阶段、设计编写阶段、野外调查阶段、成果报告编写阶段、成果资料汇交阶段

地质调查分类----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等,

----综合性调查;

----专项地质调查:各种比例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专

门性调查

一、地质填图方法技术

填图准备

(1)资料收集:

(2)明确填图区应着重解决的地质矿产问题:力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3)工作布臵:各组布臵应以设计为准,根据各自填图区内地质、矿产、地理及诸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有效布臵填图工作。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强调工作布臵必须以解决地质、矿产问题为目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组填图工作计划,出队之前上报项目负责人审批、备查。

(4)填图技术资料及物资准备:1:2.5万地形手图、航卫片、设计书、设计图及有关物资装备

1.1路线地质调查

1.1.1观察路线划分:踏勘路线-填图路线、检查路线

1.1.1.1踏勘路线

一般指设计阶段的野外观察路线,或地质填图开展前的统一性观察路线。

1.1.1.2填图路线

指野外调查阶段系统布臵的地质观察路线。一般有主干、辅助路线之别。

a) 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布臵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线格架。一般,每个图幅布臵3—4条连续或分段连续的主干路线。主干路线填图时必须做详细、定量的路线记录和信手剖面,并应较系统采集必要的样品。

b) 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的补充,一般做到定性的观测记录即可。对辅助路线上重要的地质现象或新发现地质体应作详细观察、记录及取样。

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或部分互换,记录内容随之作相应调整。

1.1.1.3检查路线

是指项目组自查过程布臵的路线,或围绕某一技术问题处理时的观察路线。

上述各类路线,不同路线要以不同符号区分。

1.1.2观察路线的布臵

1.1.

2.1填图观察路线一般采用穿越路线,配合采用追索路线,踏勘路线、检查路线要按具体情况而定。

a) 穿越路线: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直线平行推进法、交叉正弦曲线法和基点梅花状路线法等。

b) 追索路线:一般采用直线追索法、波浪式追索法,采用波浪式追索法时,其点距应满足设计要求。

c) 以穿越路线为主,配合追索路线时通常采用侧向追索法,侧向追索的距离不应大于该区两条路线的距离。

1.1.

2.2填图路线的布臵,不能机械平均分布。修编区和修测区要根据前人资料可利用程度插入必要的复核性路线,被利用的前人路线要用不同符号标于图上。

1.1.3地质观察点的布臵

观察点布臵要以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应布臵在岩石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处、岩浆岩的接触带、构造线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处等,尽量多定有效点。定点方法可采用两种:

1.1.3.1 “前进”定点法:适用于地质界线、各种地质现象及矿产地露头清楚、界线明显时,则可依前进方向进行定点。

1.1.3.2 “回线”定点法:适用于界线不明显、划分标志不清楚时,为使点位定得更有意义,在继续向前观测一段后,综合考虑地质现象,然后再回头确定点位。

1.1.4观察路线、观察点的控制程度

提出一定的点、线网度要求,是为了保证达到区调调查目的的措施之一,也是调查比例尺的具体体现。

例如:1:50000区调观察点线

地质中常区,一般线距500—800m左右,复杂或简单区可适当加密或放稀;观察点间距以不超过线距为原则,一般300—500m,并尽量定于地质界线上。图面上所有地质体均应有点线控制。一个图幅地质观察路线

地质路线不能只延山脊布臵,应布臵跨越山脊、山坡、冲沟的立体路线。

为确保图幅间的一致性和接图可靠,每个图幅均要向外测出1—2km (1:250000)或500m左右(1:50000)的范围

1.2地质填图基本方法

沉积岩区:岩石地层方法填图(群、组、段、层)

火山岩区:火山岩石地层-岩性(岩相)-火山构造三重填图法

侵入岩区

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填图或年代岩性单位填图法

基性—超基性岩类:一般按年代岩性单位填图法变质岩区

中深变质岩区:构造-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浅变质岩区:构造-地(岩)层法填图

第四系分布区:采用地质-地貌双重填图方法

构造:主要采用构造解析方法

矿产:异常查证、矿产检查。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1沉积岩区

(1)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

(2)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

(3)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层典为基础,可在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

(4)对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确定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对地质时代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和公开发表。

(5)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要大致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6)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应将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成矿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含矿层、蚀变带、特殊的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

(7)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与沉积成矿作用或层控

征、蚀变特征、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产状、厚度等资料,

(8)在上述内容详细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与成矿作用相关的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类型,如化学沉积作用、蒸发沉淀作用、低温热液沉积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表生富集作用、淋滤作用、风化作用等。(9)确定海陆分布位臵和范围,包括海陆分界线(古海岸线),海相和陆相沉积区与剥蚀区(古陆)的确定和分布位臵,沉积区和剥蚀区总的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沉积区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水动力状况。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

(10)利用沉积相、生物相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沉积盆地的古环境(如水深、盐度、温度、氧化还原、酸碱度)恢复。

(11)针对调查区某些沉积矿产可能赋存的层(时)段,为沉积矿产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2火山岩区

(1)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沉积岩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火山岩石地层序列。

(2)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大致查明含矿层位、矿化蚀变类型等特征。

(3)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

(4)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或收集有关年龄资料。

(5)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活动历史与成矿的关系。(6)查明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其它资料。

(7)分析火山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岩成因类型和火山喷发构造背景。

(8)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等对矿液运移和富集

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9)针对调查区火山岩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火山岩相—构造图。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3侵入岩区

(1)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岩性+时代”或“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

(2)要特别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3)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

(4)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线理和面理组构(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的性质和产状。

(6)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7)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岩体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

(8)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9)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

(10)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与成矿作用历史。

(11)针对侵入岩区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或更大比例尺的(构造)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4变质岩区

(1)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位间界面性质、叠臵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

(2)中-高级变质地层的填图单位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沉积岩和火山岩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侵入岩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3)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

(4)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

(5)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

(7)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臵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8)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地质体、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9)变质岩构造变形调查,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

(10)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

(11)注意采集不同幕次、同幕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

(12)针对变质岩区成矿预测, 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变质建造构造图。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 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2)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3)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4)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矿、表生型(风化—淋漓型、残坡积—冲积型)多金属矿等的成矿条件和成矿信息。重要的矿种应大致查明其赋存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可利用的远景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6构造调查

(1)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变质岩要求开展工作。

(2)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构造臵换、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3)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组合型式。

(4)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

(5)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臵和分布规律。

(6)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7)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8)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

(9)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

(10)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11)在造山带区的重要成矿区带,针对成矿预测,视情况编制1:50 000的大地构造相图, 全面反映调查区地质形成演化过程中(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等)的大地构造相空间位臵以及相类型。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7矿产调查

?7.3.1 异常查证

?7.3.2 矿产检查

矿产检查分为概略检查和重点检查。

?7.3.2.1 概略检查

a) 已知矿(化)点概略检查、b) 新发现矿(化)点概略检查

?7.3.2.2 重点检查

?1.3地质调查主要内容

?1.3.8生态环境调查

注意调查收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生态地质等资料,进行概略评价。条件适宜的图幅,应尽可能进行较系统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并编制相应的专题图件与报告,或在说明书与报告中辟专章论述。

总之,地质调查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工作目的合理确定

?1.4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1.4.1填图单位划分精度

?1.4.1.1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以组为基本填

图单位;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有可能时,1:25万区调才并组为群,1:5万区调才划分到层;标志层、特殊岩性层,一般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

?1.4.1.2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一般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到组,必要时可

划分岩性段、特殊岩性(层)等非正式单位。

?1.4.1.3侵入岩一般以单元或年代岩性单位作为基本填图单位,脉岩

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

?1.4.1.4变质岩一般以(岩)组作为基本填图单位,可视情况细分到

(岩)段或合并为(岩)群。古老深成变质侵入岩,可能时按年代岩性单位划分。

?1.4.2地质体标绘精度

?1:5万地质图一般只标绘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大于

皱);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一般第四系可不标绘。

?1:25万地质图,只标绘直径大于5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大于

100m、长大于500m的条状地质体;长度大于500m的断层(或褶皱);基岩区中面积小于2.5 km2,沟谷中宽度小于250m的一般第四系,可不表示。

?对小于上述规模者,可视重要性夸大或归并表示。

?地质图各种地质体或构造形迹,均要有观察点线控制,较长界线或

重要界线,要有足够点线实际控制。

?1.4.4野外观察点定点误差

?1:5万调查不得大于50m;1:25万调查不得大于100m。

?1.5 路线观测与编录具体要求

?1.5.1 地质路线观测的一般程序

?观察与研究观测点及路线所能控制范围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地

貌特征,并如实记录;取得必要的产状要素,采集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连续观测记录,并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

?1.5.1.1 观测点位臵的标定方法

?观测点的定位应在野外手图(航片)上目测标定。用GPS定点时,

应结合野外手图(航片)进行校定。

?1.5.1.2 地质界线的填绘方法

?各种地质界线的填绘应在野外现场进行,不允许在室内凭记录本

和记忆编绘。首先在航片上辩认出特征,结合现场实地填绘。填绘长度应是向观测路线两侧各延伸1/2线距长度,并转绘在野外工作手图上。若测区没有航片资料,则采用追索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野外工作手图上直接填绘。

?1.5.2 地质路线记录一般要求

?地质记录遵循描述性的原则,必须客观、真实、准确、系统反映所

观察的地质现象,不能为自圆其说而对地质现象做任意取舍。记录要具体化、数据化

?1.5.2.1 观测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能定量的尽可能定量,定性描述

要使用统一的理论、概念和术语体系。

?1.5.2.2 记录文字要通顺、清晰、易懂、避免错字、别字,如发现有

错误或笔误之处应划改,决不能涂改。要注意保持记录本的整洁。

?1.5.2.3 对文字难以表达或重要的地质现象要进行素描、摄影。

?1.5.3.1 时间、天气,同行人及分工

?1.5.3.2 目的任务:目的分为路线填图,追索检查,专题研究,剖面

测量等。

?1.5.3.3 点号:通常由四位数组成,书写在记录本中间(实测地质点

代号为D××××,航调点代号为H××××,编图利用点代号为B××××)。

?1.5.3.4 点位:所有地质点应标明公里网坐标值,并标明与已知地

形、地物点或坐标点的相对位臵和所在地的绝对位臵(地物、地貌特征)。以GPS定位时,应记录所有点的坐标值与绝对位臵。

?1.5.3.5 点性:分构造控制点、地质界线控制点(简称界线点)、岩性

(相)分界点、岩性控制点等,一律用文字说明。前3种地质点又称有效点,其比例通常要求占地质点总数的80%以上。

?1.5.3.6 描述:记录内容因地(点)而易。一般包括:

?露头情况:露头按成分可分:人工露头和自然露头;按露头可观察

描述性分为:好、较好、差;按风化程度可分为新鲜、半风化、强风化露头。

?点两侧的岩性特征:岩石名称(全名)、颜色(新鲜色、风化色),

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其目估含量、蚀变等;有效点应侧重描述地质界面的性质和特征,层面构造特征及基本层序特征;变质、变形特征;构造形态特征的运动学标志及判断依据;对一时不能准确判定其性质的地质现象要记录其可能的范围,待经过进一步工作确定其性质后对此点进行批注确定。

?产状:面理、线理

?样品:

?接触关系:性质及依据

?1.5.3.7点间记录:所有穿越路线均应有连续点间记录,点间记录内

容是地质点记录内容的简化,但更要突出特色。

?岩石名称(全名)描述公式:

?颜色+蚀变+构造+结构+成分+岩石基本名称

?如:浅灰色碎裂岩化片麻状中细粒角闪黑云石英闪长岩

灰白色中—厚层状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深灰色千枚状石榴二云片岩等

?1.5.3.8 地质点的记录要突出特色,即露头好、地质现象清楚的点要

详细描述,其他地质情况与其相似的点侧重记录不同之处。

?1.5.3.9 产状测量(包括各种面理、线理测量)要注明所量产状的性质

情况(如“目估测定”、“可能为×××”等)。为了了解区域构造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必须具有系统性,在路线上(特别在构造关键部位)应连续、系统地测定产状要素,其数值用倾向、倾角表

示,采用方位角如30°∠50°,并单列一行。有的面理产状(劈理等)应注明其与层理、褶皱间的关系。

?1.5.3.10 采集测试样品要注明岩石名称、采样位臵(包括地理位臵和

样品相对位臵如点北50m,×××层×××岩石下层面以上约20cm 处)、样品编号。样品编录单列一行。

?样品编号方法:样品类型+编码点号(剖面号)-样品顺序号

如:b1005-2、bPM5-4

?1.5.3.11 地质素描、照相、信手剖面: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应进行地质

素描或照相,用穿越路线填图时,主干(要)路线均应绘制信手剖面,在构造复杂区原则上每条路线均应绘制信手剖面,以便与文字配合,更好地反映客观地质现象,地质素描或信手剖面应有图名、比例尺、方位,简单的图例或文字说明,在文字记录中要有素描或信手剖面的反映,以便互相配合。

?为了使点上及点与点之间易于区分和留作补充批注用,点两侧及其

接触关系描述间间隔2—3行,点间记录间隔在5行以上。

?新点记录另启新页。

?素描图编号方法:图+点号-图序号,如:图1005-2 XXX素描图

?照片编号方法:ZP+点号-照片序号,如:ZP1005-3 XX接触关系

?信手剖面图:不编图号

?应附素描图或照片的重要地质现象包括:构造带、矿化带、岩性界

面、沉积序列等必须附素描图或短小柱状图。典型地质及构造现

象、接触关系或涉及重大地质问题的地质内容应附素描图或照片。

?素描图数量剖面一般不得少于分层数1/3;路线素描图不得少于地

质总数1/2(主干路线)——1/3(辅助路线)。

?素描图要素(图名、方向、比例尺、图例或注记)必须齐全,注明

剖面或平面;

照片登记内容:编号,拍照内容,拍摄断面注明剖面或平面。比例物应齐全,标明或标注照片方向。

?1.5.4 关于补充观察、检查、批注的记录要求

?1.5.4.1 补充观察:应注明日期、检查人。补充内容如较多时可记录

在其他记录本上,原记录处注明补充观察记录见××本××页。

?1.5.4.2 岩矿鉴定成果批注内容:野外编号、室内编号、室内名称、

名称(岩石宏观和微观特征综合分析后确定应采用的岩石名称)和影响范围批注。

?其它批注:编图及综合研究中填图单位划分、地质构造技术处理及

认识性的批注等。

?1.5.5路线小结的编写要求

?主要地质路线均应在路线调查结束后及时编写路线小结。小结要简

明扼要、突出重点,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路线工作概况(含工作量)、主要地质认识、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地质点记录格式:

D1053

点位: X= Y= Z=

GPS:X= Y= Z=

4008高点55 °方向600m简易公路边

点性:XX组(T3b)与XX单元(K2γδD)花岗岩侵入接触界线点

描述:点处为较连续人工露头,半风化

点东:XX组灰白色中—厚层状(0.3—0.7m)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状(5—8cm)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三者岩比大致为5:1:1。

砂岩具………………

点西:XX单元浅灰色片麻状中细粒斑状黑云花岗闪长岩。

岩石具中细粒似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斑晶为………………

接触关系:二者呈清楚侵入接触(图1053—1),特征为:

(1)花岗闪长岩高角度切层贯入XX组岩层,接触界面呈………………

(2)岩体边部具10—15cm宽细—微粒冷凝带,且在边部5m范围内见砂岩捕虏体,含量约……大小……形态……分布……

(3)XX组一侧具1m宽角岩(化)带……………

产状:点东20m S0 30°∠40°

样品:点东0.8m B1053-1、b1053-1 浅灰色角岩化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0.2m B1053-2、b1053-2 灰色长英质角岩

点西25m B1053-3、b1053-3 浅灰色片麻状中细粒斑状黑云花岗

闪长岩

点间地质:沿简易公路向北东蜿蜒前行,风化—半风化人工与自然露头断续(后半段露头略差),所见为:

0—500m:XX组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特征基本同点述,但三者岩比变化为6:1:2。………………

产状: 400m S0 30°∠40°

500—1200m:………………

1200m—1054点:………………

素描图格式:

?1.5.5地质调查内容的具体记录要求

?路线上以地层单位岩性组合进行描述,并选择典型基本层序描述;

剖面上以基本层序为描述单位,在露头不良或基本层序出露不全时逐层自下而上描述,并尽量结合路线描述予以完善。

?(1)露头范围内或点东、点西岩石地层单位归属和岩性组合。

?(2)基本层序类型:若点东或点西基本层序类型不同时,则分别

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基本层序进行描述。基本层序描述自上而下进行描述,各单层描述内容及顺序如下:

?A 名称:颜色+层厚规模+粒级+胶结物成分+主要矿物+基本名称。

厚多少米。

?B 颜色:原生色、风化色。

?C单层形态:底、顶面清晰程度、几何形态(板状、透镜状、对

称、上凸、下凹)……。

?D 沉积构造(自下而上为序):底面——顶面依次描述各种沉积构

造和各自所跨厚度。描述要准确、具体、数据化)。

?E 碎屑(含生物碎屑):对于粒度大于0.5mm的各级碎屑应自大而

小逐级描述其具体形态、磨圆度、大小、分选性、排列方式(对于具定向意义的碎屑,应测量其定向面产状)、支撑性质、填隙物成分。

?F 化石(含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具体化石应分门,要描述其丰

度、埋藏、保存、分布、定向(长轴、最大面)、含量(指在一平方米该化石占总化石的百分数)。遗迹化石按生态分类(遗迹化石和遗迹相,林文球 1985 )。

?G 结核:按碎屑描述要求进行。增加结核内部构造(同心纹、放射

纹、均质块状)和外部构造(切层、顺层、、、、、、)描述

?(3)单层组合特征及基本层序类型

?(4)以基本层序为单位描述其纵、横向变化。重点观察记录以基

本层序为单位所组成的更高级别的旋回性变化。

?(5)构造变形。

?(6)蚀变、脉岩及矿化。

?(7)重点接触界面特征及接触关系。

?(8)各类样品。

?(9)各类产状、素描、照片。

?(10)影象特征。

1.5.5.2 火山岩

?:路线上以火山地层单位岩性组合进行描述,并选择典型熔岩及熔

单位为描述单位,当冷却单位出露不全时,应逐层自下而上描述,并力求结合路线观察描述予以完善。

?(1)熔岩类

?A 火山地层归属及岩性组合。

?B 冷却单位组成及类型。

?C 单层特征:

?a全名及厚度:颜色+蚀变+构造+结构+成分+基本名称。(成分主

要指斑晶参与定名时的斑晶成分)。

?b颜色:原生色、风化色、蚀变色。

?c熔岩层特征:底、顶面清晰度、单层形态。(颜色)。

?d结构:斑状、显晶质、隐晶质、玻璃质、霏细、球粒、珍

珠、、、、、、、、、、

?e构造:自底至顶依次依次描述各类构造(具体化、数据化)及所

见层厚度。

?f矿物含量及特征:主要描述斑晶含量及特征,按成分分别描述其

晶形、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分布特征、含量及后生变化。

?对于珍珠结构、球粒结构及杏仁构造、气孔构造等应分别在结构、

构造项目中描述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分布、含量及其在单层内的变化。

?D 冷却单位划分及纵、横向变化。重点是描述以冷却单位为单位所

组成的更高级别的旋回性变化。

E其余与沉积岩描述中( 5 )—(10)相同。

?(2)潜火山岩类(同侵入岩)。加强其边界形态及产状观察描

述。

?(3)火山碎屑岩类:

?未熔结火山碎屑岩:按沉积岩描述方法进行。应努力观察描述其

“韵律”特征。

?熔结火山碎屑岩:按如下要求描述:

?A 冷却单位组成及类型:(选择典型冷却单位自下而上分层描

述)。

?B 分层描述:

?(1)岩石名称:颜色+成分+特殊结构构造+基本名称。厚多少

米。

?(2)颜色:同熔结火山岩。

?(3)结构:可按火山碎屑粒级、熔结程度划分

?(4)构造:假流纹构造、斑杂构造、火山泥球构造、层理构

造、、、、、、、、

?(5)碎屑特征及含量:按粒级(集块——角砾——泥灰——火山

灰)自大而小依次描述。重点描述集块、角砾、泥灰物中可辨认晶屑、浆屑、塑性岩屑的形态、大小、成分、排列方式、分布特征、蚀变、含量,尤其注意区分塑性和刚性火山碎屑(岩屑)及各自特征。

?C冷却单位划分及其纵横向变化。

?D其余与沉积岩中( 5 )—( 10 )相同。

?必须强调,火山岩中与沉积岩中相同部分( 4 )—( 8 )中,应区

分火山岩构造与后期叠加构造,火山热液蚀变与后期热液蚀变;火山作用及准同生脉岩及后期脉岩等。重点是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脉岩及矿化,与后期叠加必须分别描述。

1.5.5.3 侵入岩(含变质侵入岩)

?以一种岩类为描述单位,点处存在不同种类岩性时,应分别描述各

种岩性。

?(1)岩石名称:颜色+蚀变+特殊构造+结构+特殊矿物+基本名

称。

?A颜色:原生色、风化色、蚀变色

?B结构:按粒级和各粒级相对组成划分。

?C构造;块状、斑杂状、片麻状、定向构造、、、、、、、、

?对于片麻状构造、定向构造应描述以下内容。

?a面理:(1)组成:显示定向的物质组分及特征(力求区分主动定

向与被动定向的组分及特征);(2)表现形式:定向分布或定向产出(长轴定向或最大扁平面定向)等;(3)形态:定向组构形态(平直、波状、、、、、、)及延伸情况(延伸稳定程度及连续性);(4)发育程度:用间隔和密度(以m或cm范围内条数来度量)可定性分为4级:;

?a)极发育(线密度>200条/m,间隔<5mm,延伸稳定,连续性好;

?b )发育(线密度>200—100条/m,间隔5—10mm,延伸稳定,连续性

较好;

?c )较发育(线密度100—50条/m,间隔10—20mm,延伸较稳定,连

续性较差;

?d )隐显(连续性差,时隐时现);

?e )存在多期定向组构时,按上述要求分期描述。

?D矿物含量及特征:先斑晶后基质,先长英质后镁铁质依次描述其

颜色、晶形、大小、分布、蚀变、含量等。

?(2)包体:按成因类型依次描述各类色体成分、形态(含边界清

晰度及形态)、大小(xyz值)分布、排列方式、变形特征。

?(3)脉岩:按成分从基性至酸性分别描述其形态、边界特征、长

度、宽度、主要矿物特征及分带、产状,多条脉同时产出时描述其组合样式、蚀变、变形、矿化、与区域构造关系等。

?(4)构造变形:劈理、节理、断裂(参见构造描述)。

?(5)蚀变及矿化:按蚀变类型依次描述其范围、形态、强度

(强、中、弱)。应努力区分不同期、不同类型、不同成因的蚀变的先后次序及各自特征。

?(6)横向变化:

?A岩相变化:同一岩类(岩石)因一种或几种特征发生横向渐变而

岩类未变时,应着重观察描述这些特征变化过程、范围、规律。

?B岩类变化:观察记录过程中,若发现下列情况:a同一岩类的上

述1—2项中某一特征发生突变或快速变化;b两种岩类截然接触或快速过渡,这时必须认真观察描述突变面和快速过渡带界面清晰程度、形态、产状、宽度,然后分别描述其两侧岩性结构、构造等变化特征。若二者为断层接触,则按断层要求观察记录;若二者为侵入接触,则需描述二者界面形态、穿插切割、包裹关系及烘烤边、冷凝边、褪色带与暗色带、蚀变边(带)的发育情况、宽度、延伸情况。在判断穿插与包裹关系时,尽量在三度空间内观察判断,最后根据综合特征判断二者侵入关系和接触类型。

?(7)各类样品。

?(8)各类产状。

?(9)影像特征。

?变质侵入岩观察记录,应加强变质变形观察描述。多期矿物组合则

分期从早至晚描述个矿物组合上述特征及与不同组合的矿物生长关系;多时代则分时代依次描述个时代变形要素特征及相互切割、限制关系,从而依次鉴别变余矿物与变质矿物组合、主动与被动矿物组合;对于其中各类脉岩,从观察描述其变形变质入手,鉴别变形变质岩脉(墙)和后期岩墙,尤其是对基性、超基性岩脉更应加强其变形变质研究。

1.5.5.4 变质岩

?(1)区域变质岩

?A 构造地层归属及岩性组合。

?B 逐层描述主要和重要岩性(层)特征。

?岩石名称:颜色+构造+结构+成分+基本名称。此描述基本按沉积岩

要求,补充如下几点:a结构构造内应仔细记录变余和变成两类,尤其是前者。b单层底顶面特征要注意变形变质改造影响。c应加强特征变形矿物观察记录。

?C 变形特征(分期从早至晚逐期描述)。

? a 面理。a表现形式;b形态、延伸性、间隔;c面理或新矿物组

合;d透入|改造和臵换及程度;e与其它同期傧相构造组合关系;f 期次判别。

? b 线理:表现形式;形态、延伸、连续性、密度;与其他同期编

写构造组合关系;类型;透入、改造;期次划分(与面理区分一致)。

? c 褶皱:褶皱变形面类型(层、片);尺度:波长、波幅;形

态:两翼及转折端形态、翼间角;位态:两翼产状,轴面、枢纽产状;相伴产生的面理、线理;与更大程度或同期变形构造组合关系;改造、叠加等。

?D 变质特征(分期从老到新描述):a 变质矿物组合;b特征变质

矿物特征;c变质类型;d叠加和再造。

?E 示顶构造。

?a 原生示顶构造。

?b 次生示顶构造

?C其余与沉积岩( 5 )—( 10 )相同。

?(2)热液变质岩(蚀变岩)和接触变质岩:按变质期由老到新

进行描述。

?A 岩石名称:颜色+构造+结构+特征变质矿物+基本名称(各项描述

内容同区域变质岩)。

?B 变质域范围形态及分布带性。

?C 与其他地质作用关系(构造、岩浆、岩脉等)。

?D 矿化。

?E 原岩组合。

?(3)动力变质岩

?按分布带中心到边缘逐次描述。

?A 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成分+基本名称。

?a颜色:原生色(原岩、动力变质岩)、风化色。

?c 成分:原生成分(按大类可分为xxx质);变质组合(新生矿

物)。

?d 组成:依碎块—碎粉(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系列)或碎斑—碎基

有大至小描述其形态、大小、分布形式、排列方式、成分、含量。

?B 变形组构:(各种面状、线状组构按前述面理、线理描述记录要

求进行)。

?C 形态、分布、出露宽度。

?D 蚀变、矿化。

?F 样品。

?G 产状。

H 影像特征。

1.5.5.5 构造

?(1)褶皱

?A 组成:核部、翼部地层单位及岩性组合。

?B 位态:两翼、转折端产状、枢纽、轴面产状。

?C 形态:两翼、转折端形态、翼间角、增厚或减薄、波长、波幅。

?D 从属构造:次级褶皱、断裂、节理、线理(含交面线理)。

?E 蚀变或矿化。

?F 地貌特征。

?G 影像特征。

?(2)断裂

?以主断裂面或强度形态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带。依次描述各带如下

特征:

?A 带名

?B形态、位态、宽度。

? C组成:带内构造岩组成及特征(按前述动力变质岩要求来描

述)。

?D其它面状、线状构造、牵引褶皱。

?E 脉岩。

?F 蚀边和矿化。

?G 构造序次、级别及组合样式。

?H 动力学特征。

?I 视断距。

?J 地貌。

?K 影像特征。

M 各类产状。

1.5.5.6 矿点和矿化点

?按类型从主到次描述下列内容。

?(1)类型:矿种、规模级别(矿点或矿化点)。

?(2)地质简况(邻区地质、构造基本面貌)。

?(3)含矿围岩组合及直接含矿围岩特征。

?(4)矿体或矿化带(点)形态、产状、规模。

?(5)矿石特征:(1)矿石矿物特征及组合(按侵入岩矿物特征描

述内容要求进行);(2)脉石矿物特征及组合。

?(6)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7)蚀变。

?(8)赋矿构造及特征。

?(9)矿带分布。

?(10)成因类型。

?(11)后生变化。包括矿石的改造作用(变质变形)。

?(12)其它(进一步工作建议或存在问题,远景等)。

?(13)样品。

(14)各类产状。

1.5.5.7 第四纪地质、地貌

?包括三项主要内容:划分成因类型、地貌划分、物质组成。各种成

因类型地貌均应进行微地貌划分,然后依次描述各微地貌的特征及物质组成,或者按堆积物(成因或自然)分带(层下逐次描述其几何特征和物质组成)。

?地貌描述内容:名称、形态(数据化描述几何特征)、位态(方

位、坡度)……植被、人文水系等。保存情况、叠加。

?物质组成描述内容与沉积岩描述相似,仍按组成物粒级从大到小逐

级描述。强调对于砾石、块石级碎屑的风化度、紧实度、固结度、表面特征(尤其冰积物)、填隙物成分、颜色及胶结程度描述。

?每一种成因类型地貌或一个地貌单元,要进行平面、剖面地貌全要

素素描,并用物质组成充填。形态、几何特征(量化)、保存情

况、叠加、人文、植被、耕地、居民点。一个完整的地貌单元各部分组成。如有不同,应分别填出。

?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将有关成因堆积物地质地貌划分要求列述如

下:

?(1)洪积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常用的工程地质勘探方法

2.常用的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具体工程的应用? 勘察方法或技术手段,主要以下几种: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主要有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1.坑、槽探: 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井、洞。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

2.钻探: 是指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表下地层,并可以沿孔深取样的一种勘探方法。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手段,它可以获得深层的地质资料。 3.地球物理勘探: 简称物探,它是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常用的地球物探方法有直流电勘探、交流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声波勘探、放射性勘探。 ①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简称工程物探,其目的是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各类岩、土体或地质体的密度、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等物

理性质的差别,通过分析解释判断地面下的工程地质条件。它是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探测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间接勘探方法。按工作条件分为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测井);按被探测的物理性质可分为电法、地震、声波、重力、磁法、放射性等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用的地面物探为电法中的视电阻率法,地震勘探中的浅层折射法,声波勘探等;测井则多采用综合测井。 物探的优点在于能经济而迅速地探测较大范围,且通过不同方向的多个剖面获得的资料是三维的。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在控制点和异常点上布置勘探、试验工作,既可减少盲目性,又可提高精度。测井则可增补钻探工作所得资料并提高其质量。开展多种方法综合物探,根据综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扩大物探解决问题的范围,缩短工程地质勘探周期并降低其成本。由于物探需要间接解释,所以只有地质体之间的物理状态(如破碎程度、含水率、喀斯特化程度)或某种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钻探坑探及槽探。采用钻探机械钻进或矿山掘进法,直接揭露建筑物布置范围和影响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工程地质剖面的勘察方法。其任务是: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了解岩层的完整性或破坏情况,为建筑物探寻良好的持力层(承受建筑物附加荷载的主要部分的岩土层)和查明对建筑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的岩体结构或结构面(如软弱夹层、断层与裂隙);揭露地下水并观测其动态;采取试验用的岩土试样;为现场测试或长期观测提供钻孔或坑道。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地质, 野外, 要点 地质工作包括: 1、基础性地质调查(测量),诸如:1:20万、1:5万区调-矿调,区域物、化探测量,区域水文测量等。 目的:具战略意义,提高研究程度。为开展进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和其它有关的地质工作提供依据。即总结规律、优选(缩小)靶区。 2、矿产勘查:包括特定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等。 3、矿山生产勘探。等等。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方法 1、系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根据目的任务制定“方案”编写“设计”。 2、地质测量(填图)—剖面测制,最直接的找矿方法。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区内自燃地理条件、景观,成矿地质背

景、有利地段、可能的成矿类型、地表蚀变带(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地表直接露头(铁锰冒、碎石或转石等),主成(控)矿构造及产状、规模等基本摸清,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充分依据。如:重点工作区、采用何种方法及范围、网度、方向等。 3、化探测量: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方法为主,还有水化学、汞气、植物等。包括地表面积(自由网和规则网)和剖面及钻孔原生晕等形式。关键是采样介质和层位,“代表性”和“有效性”,该加密的必须加密、该放稀的一定放稀、无意义的样不取,不做无用功。尤其大比例尺化探测量若地质人员亲自做,那更应该得心应手。最间接的找矿方法。缩小靶区,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如:槽探(异常带、高值点等),物探范围、网度、方法、测向等。大比例尺规则网及剖面一定要注意测线方向。 4、物探测量:常规高精磁、激电中梯方法为主,还有重力、放射性及瞬变电磁、SIP、V8等。注重“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多解性”(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最有力的辅助找矿方法。只有在与化探异常、矿化蚀变带、成矿有利地区(段)密切相关的物探异常才有找矿意义。注意测线方向-垂直目的体,一般要求上测量,若物化探工作只给一次工作量,一定要用到此处,化探可用GPS。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钻探技术要求

人民路五期安置房场二期工程场地 钻探技术要求 1.、终孔标志 取样孔及标准贯入实验钻孔均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5.0~8.0m,一般性钻孔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3.0~5.0m。 2、勘察方法 2.1钻探:所有钻孔(包括技术性控制孔、一般性钻孔)均进行全孔段取芯,所有岩芯均应按回次顺序排放,并加贴岩芯牌。钻探班报表应及时跟踪记录,严禁事后追记,对钻探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与现场负责人进行汇报。 开孔冲击钻进,待测得初见水位后,回转钻进,套管及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岩芯采取率:填土为80%以上,粘性土为85~100%,砂土为60~80%,强风化岩大于60%。 2.1钻孔孔径的要求应满足供室内试验的要求,钻孔孔径应为91-110mm;对软质岩或风化岩钻孔孔径91mm。 2.3遇土层变层,立即停钻,丈量机上余尺,计算土层深度。地层的分层高程误差控制在0.05m~0.1m之内。 2.4取样时保证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大于取土器废土段的长度(10cm),击入深度不允许大于取土器的有效长度 在做标贯前应清理孔底沉渣,保证孔底干净。准确记录标贯试验位置及锤击数。 2.5所有钻孔开孔冲击钻进,测初见地下水位,在终孔24小时后,

测稳定地下水位。所取水样应注明取样地点、日期、取样深度。 若发现不符合规范、规程的取样或标贯试验,现场地质员有权利废孔。 3、现场测试 3.1、标贯:在标准贯入实验钻孔中测试,每2.0m一个,必需严格执行(需进行杆长修正)。 3.2、动力触探:选5~6个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动力触探(素填土和卵石层中)。 4.、现场取样 4.1、水样:计划总共采取3组水样,水样采取前钻孔应适当洗孔。 4.2、土样:在取样孔中采取,间距2m 一个,每层土样不能小于10组。 5、现场管理 5.1、施工人员必须规范作业,文明施工。 5.2、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交付甲方。交底人:接收人:

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0-11-17T14:24:36.71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供稿作者:孙军强朱金荣[导读] 附图、附表能够更直观地说明地质勘察出的问题,它能使人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孙军强朱金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摘要:勘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优良的勘察报告无疑会给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相反,不合格的报告会给设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质量事故。笔者对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地质勘察方法勘察质量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地质工程建设的左右手。地质勘察是对地质工程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岩石、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确定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将会决定出不同的投资投入和施工管理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决定不同的工程质量。 根据调查,我国大多数的露天煤矿的边坡或排土场,都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边坡滑落,而每次的滑坡事故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如1967年新疆某露天煤矿设计采出能力为150万吨/年,虽然按照计划采出,但从第二年揭露煤层顶板开始,就发生了滑坡事故,至1982 年使整个东区(西部区尚未开发)3.5km的外工作帮全部滑落,其滑坡面积60万平方米,体积达2163万立方米,虽没造成人员伤亡,但给生产带来了巨大困难,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分析原因是由于在勘察阶段没有全面的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周边环境等做全面了解。工程地质勘察没能保质保量的做好,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建设设计阶段对边坡考虑不周。 1 在实际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做好煤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揭露和解决在露天矿生产开采阶段中的全部工程地质问题,减少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安全生产,避免生产事故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借鉴有关资料,将对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要做好以下各个步骤。 1.1 要注意编制纲要在开展现场地质勘察工作前,必须编制勘察纲要。其目的是让工作人员事先对需要勘察的地区进行必要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改区的区域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分析该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对该区域内地质水文条件的了解,确定勘察的主要手段及勘察布置。在纲要中还要详细阐述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项目概况,着重提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方法、仪器设备、勘察范围和技术要求。另外还要对参与勘察工作的人员、在勘察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勘察质量保证措施加以说明。 1.2 要选择合适的勘察测试方法勘察主要有钻探、取样和试验三种方法,它们都拥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和资金。那么如何选择既经济又合理可行的工程勘察方法呢?首先应当详细了解场地已有地质资料、沿线构造物情况、与工程建设设计人员充分交流、明确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开展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未知区域的勘察,要分阶段的多次完成勘察工作。针对不同的材料与地质结构,采取的方法有:干钻取芯钻进、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等。 1.3 要工程勘察质量控制工程勘察对于确保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了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地质勘察工作失误、失真,将会导致地基基础出现问题,一旦问题形成将会造成工程建设的极大浪费,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保证和提高勘察的质量,要严格落实质量目标考核责任制、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总体质量。不断地引入新的勘察方法手段和仪器设备,加强勘察设计的质量控制。 1.4 要及时进行资料整理资料整理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在外作业时的勘察质量。项目负责人在外测量期间,应随时对完成的每个勘探点、测试点、物探点/线等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在完全保证每一个工点、每一个工段都按照方案保质保量的完成勘察工作,就可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要坚决避免因资料或数据采集不足而影响资料整理工作的进行,甚至二次进场,这样就会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严重浪费。 1.5 要做好勘察数据的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勘察工作的灵魂体现,报告的内容将直接成为项目施工建设的指导。文字报告是勘察成果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勘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水文地质和物理地质现象等。根据勘察的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结构,提出在建设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或隐患及解决建议或加固方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列出工程地质结构的性等的分布、储量和质量评价和开采条件、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附图、附表能够更直观地说明地质勘察出的问题,它能使人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 1.6 要控制好工程地质勘察周期勘察周期作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重要因素必须满足计划要求。在制定勘察纲要时,应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勘察工作量和勘察方法、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对野外业工作、岩土试验和室内资料整理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人员和设备。树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勘察设计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养护、运营的全过程,运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进行技术方案比选,合理确定项目的功能水平,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确保勘察设计工作质量。设计阶段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最关键的阶段,要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去看待成本,不仅要重视建设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的控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价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合理、灵活地运用设计指标,达到最佳技术与经济效益。 2 结束语 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工程地质项目,需要项目负责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勘察好一个工程地质项目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勘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优良的勘察报告无疑会给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相反,不合格的报告会给设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要对勘察工作有明确的定位,重视工程地质勘察,落实管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拥有比较可靠的勘察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洪海.露天煤矿排土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方法浅析.地球与环境.2005.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规范全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局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国土资源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家财政补贴项目等)、省地质勘查项目(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和市场地勘类项目(含水工环、矿山环境治理、地灾治理、物探、测试等项目)。 第三条根据“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实行地质勘查项目分类管理。局参与国家和省重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参与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对局地勘费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市场类地勘项目局抽检,队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局(所属地勘单位)投资入股勘查的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参照局地勘费项目管理。 第二章项目的立项和确认 第四条项目的立项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立项要围绕国家和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和重要矿产勘查目标,按项目主管部门指南和要求进行。 局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矿业权的经营进行,主要安排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和能开发利用的项目,对能争取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支持,适当安排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研究,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拓展服务领域的地质环境类研究项目。 第五条项目的申报 申报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须先报局总工办。由局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对重复项目进行协调后方可上报。国家或省自上而下部署的项目除外。 局地勘费项目的立项由局统一部署。局根据财政项目预算时间要求,下达立项指南或通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经局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立项,列入下年度地质工作计划。 第六条项目的确认 地勘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任务书组织编写设计,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初审。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调查项目按要求报各主管部门审查;省地质勘查项目设计须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再按要求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设计审批后均需报局一份备案。 局地勘费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各申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编写设计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经局批准后实施。 除局地勘费项目以外,其他所有项目合同签订后,应报局相关处室备案。 第三章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完成设计的任务和工作量,并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如有工作变动,需上报各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第八条局地勘费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承担单位除按项目主管部门要求上报工作报告外,同时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 第九条局对国家及省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局地勘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第十条局参与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的野外验收,组织局地勘费项目的野外验收。 第十一条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报局总工办,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报有关主管部门评审验收。 局地勘费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先由地勘单位进行验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对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浅谈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f7735030.html, 浅谈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作者:刘亚明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10期 摘要: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作业安全的关键。搞好野外安全生产管理,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野外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 1 概述 地质勘探作业是在依法批准的勘查作业区范围内从事为矿山企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为主的工作。地质勘查项目多在自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从事野外填图、槽探、坑道、钻探、物化探、测量、勘探取样、矿产开发、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地质勘查等工作,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搞好野外地质勘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2 野外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 野外勘查作业是地质勘查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地质勘查单位的主要战场多在野外环境艰苦的地区,存在许多难以预料的生产安全隐患。如吉林省地矿局的地质勘查项目近几年来集中在新疆、西藏、青海和内蒙古等偏远山区、边境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存在气候恶劣、雨季时间长,经常会出现雷击、毒蛇咬伤中毒、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一些非洲援外项目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毒蛇蚊蝇众多,是登革热和其他传染病流行区域,还常有民族和宗教教派冲突。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给地质勘查项目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存在大量的生产安全隐患。所以,作为地质勘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野外作业的安全管理上,必须按照《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强化安全管理手段,制定周密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生产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保证野外作业人员的安全。 3 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确保野外项目作业安全的关键 项目经理是野外项目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按照“有权必有责,责权一致”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确定项目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项目安全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严格奖惩。同时,项目经理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1 要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素质。每天出队前,项目经理要进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要有针对性,要确保每个作业人员都了解其具体要求。收工后,应对一天的工作安全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总结,汲取经验和教训。每周一次的安全例会是强化安全教育和落实安全措施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日常安全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钻探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 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目录 第一章依据 (1) 第二章项目管理 (1) 第三章钻探技术要求 (4) (一)岩芯采取率 (二)回次进尺 (三)钻探过程 (四)钻探记录 (五)取样和试验 第四章复杂与特殊条件钻进 (7) 第五章水文试验钻孔 (12) 第六章终孔 (14) 第七章封孔 (14) 第八章提交资料 (15) 第九章检查验收 (15) 第十章一般安全防护规定 (16) 附录1-钻探原始记录的标准作业 附录2-钻探检查与验收 附表A-钻孔工艺技术标准 附表B-钻孔记录技术标准

第一章依据 本钻探技术要求是根据《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铁路工程地质特殊岩土勘察规范》(TB10038-2001)、《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等规范,结合目前铁路勘察工作汇编的钻探技术要求。由于各勘探项目各有特点或侧重,故各项目勘探应以相关的各种现行规范和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勘探作业细则、钻孔任务书的要求为准。勘测期间各测段应根据本测段具体情况补充有关钻探技术要求。钻探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目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章项目管理 一、各勘探单位必须成立现场的勘探项目部(经理部);必须设有技术、质量、安全的专职领导,并不能擅离工地;根据机组和工点情况配足现场的专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明确的安全、质量、技术、工艺等制度或要求,如岗位责任制(含经理部和机组各岗位)、作业流程和责任人、技术工艺要求、交接班制度(含交接班记录)、作业场地的环境、安全、质量控制和自检措施等,并严格执行。现场的各勘探项目部、机组、人员必须挂牌或有明确标识。如需撤换机组、机长、记录员,必须通过现场指挥部、地路处经计室考核同意备案,否则不予验收计价。 二、各单位的机组必须按照合同项目进度、质量要求和有关钻孔孔深、孔径、钻探工艺以及施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配置足够的各项钻探、测试、试验的设备、钻具和工具。终孔直径一般大于91mm。 三、在钻探准备阶段及钻探过程中应与甲方技术人员及孔内测试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保证测试、试验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遇特殊情况通知应及时通知甲方技术人员。 四、钻孔质量检查:各单位的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履行质量自检责任,并留下自检记录随时提供甲方或监理检查。甲方的检查一般为飞行检查、中间检查和验收检查。常在被抽检的钻孔附近0.5米范围内布置检查孔,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质量核定。检查孔完工后需及时整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原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作为钻探质量评定的依据。 五、严格执行钻孔任务通知书。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附件六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实行打分制。检查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90分; 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60分为不合格。 优秀:原始资料经检查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及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