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修订版)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修订版)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修订版)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修订版)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讲述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并能用矛盾观点看待人生动力,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我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基本属性,理解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能力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 教学重点 本单元核心内容是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4. 教学难点 中职生由于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有限,而辩证法的矛盾观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年龄、心理、认知尚不成熟,认识问题比较片面,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这些现实问题。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依据中职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基础,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五.说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新课导入 交流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讨论: 1、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引入对矛盾概念的解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从而使课堂的导入更为自然。 环节2:教授新课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分析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授课课程:哲学与人生 授课教师:李美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授课班级 14中16-19、14中37-38 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日期 第7周 2016年4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学习提纲及练习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考点要求:6.1 了解辩证矛盾的含义; 6.2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3 理解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6.4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6.5 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6.6 理解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6.7 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促进人生发展; 1.什么是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因为矛盾双方在一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体当中,这个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也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的这个特点称为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 第一、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地面对它,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 第二、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既要看到矛盾的一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另一面。反对一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性; 第三、要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 3.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 材料2:漫画“白卷” 问题: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各类型实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矛盾观点和人生动力教案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说课稿《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 生》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讲述的是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并能用矛盾观点看待人生动力,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我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基本属性,理解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能力目标: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教学重点

本单元核心内容是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4.教学难点 中职生由于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有限,而辩证法的矛盾观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年龄、心理、认知尚不成熟,认识问题比较片面,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这些现实问题。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依据中职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基础,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 五.说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新课导入 交流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讨论:

6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首页) 课次 2 课时 2 授课班级12计应2 周次8 课型新授授课日期2014.3.31 课题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重点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难点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计算机;教板;投影仪 作业1、什么是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内因和外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创造理想人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讨论分析 小组竞赛活动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 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p.69 1、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不能回避P.69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70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72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归纳 讨论归纳 小组讨论活动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8课时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 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看教材第80页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 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

2015年职业学校“两课”评比参赛教案 参评组别:德育 参评科目:哲学与人生 参评选手:文静

2015年市职业学校“两课”评比 哲学与人生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树立积 极的人生态度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一、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课时) 一、立足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认知 学习矛盾的基本定义及其相关基本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 通过案例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2.教学难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三、学前准备 课前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相关材料:各品牌汽车的优势、各品 牌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处和弊端及人们的应对。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理 解 矛 盾 的 定 义 提问: 1、汽车的 发明,对我 们日常生 活有何利 处? 2、汽 车的频繁 使用,给我 们的生活 又带来了 哪些弊 端? 学生 课前做好 相关资料 收集工作, 课上进行 回答。 调动学生 积极性,恰当 地结合所学专 业。

学习新课人 生 发 展 中 的 矛 盾 不 能 回 避 。 提问: 汽车在生 活中给我 们带来的 利与弊是 否可以单 独存在? 为什么? 思考、回 答。 明确矛盾 的定义。 提问: 故事中所 说的“矛 盾”与我们 哲学中所 说的“矛 盾”是否一 样? 阅读 教材第71 页正文,讨 论、交流 播放视频《自相矛盾》 明确:矛 盾是时时有、 处处有。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的教案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的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D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C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四)课堂小结(2′) 根据幻灯片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

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视频、案例、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原本呆板教条的德育课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较积极,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孩纸停留在原理本身,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再继续培养,这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中职 哲学与人生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一课时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哲学知识体系看,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矛盾的观点。从学生的人生发展线索看,指向的是学生人生发展动力的问题。所以,本课时的核心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能够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这是第一课时的落脚点,也是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机结合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对待人生矛盾,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从而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态度,因为害怕矛盾,所以会激励掩盖矛盾,回避现实,把结果归结为命运不济,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正值青春期,在人生发展中有许多烦恼、困惑,如何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来正确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就成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相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均衡,二者的斗争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又由于矛盾的双方在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内,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斗争导致转化,转化是斗争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健全,所以理解起来有一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活动课堂设计方案

《哲学与人生》活动课堂设计方案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增强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课堂活动】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文鱼的故事》,引出主题——正视失败,让行动更有力量!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认知失败学会对话人生 (一)任务与探究——观看《中国合伙人》电影片断 学生思考:从俞敏洪的人生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失败的?谈谈你对失败的认识。 (二)知识与重点 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谁都期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但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生,而且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曾有过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经历;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也都有过一段失败的历程。可以说,成功与失败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伴随着人生的发展,伴随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过程。 (三)体验与提升

作为中职生的我们,从最初的中考失利,选择到职高,直至到未来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将面对多少失败,可能没人能数得清,但只要我们直面失败,认清它与成功的关系,积极促成它的转化,成功同样属于中职生。 活动二:接纳自己学会规划人生 (一)任务与探究 步骤1:接纳自己的行动体验。 1.发放彩色卡片,一幅空白的人生进程演示图。 2.在彩色卡片上勾画自己的人生历程折线,并标注上重要事件(画自己的人生故事)。动动手:在卡片上画出——在你的人生坐标系中,你的人生进程是如何演示的? 动动心:在讲台上说出——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步骤2:接纳自己的心理体验 带着自己的人生进程图,自愿上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包括失败的经历,描述得越具体越好,重点是如何看待失败(或如何看待成功),从失败(成功)中总结出了什么样的人生经验?走出接纳自己的重要一步。 课堂讨论: 1.如何接纳自己? 2.结合实际谈如何从失败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生活经验。 (二)知识与重点 正视、承认、分析、排除,这是把失败转变为成功的必要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就摆脱了这次失败的心理阴影,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走向成功的过程。成功不是失败的简单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深刻感悟,是对失败的超越。 (三)体验与提升 接纳自己。不管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子,不管现在的生活有多少不如意,首先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你要想把自己的楼房建设好,就要考虑你的地基问题,地基有多深,地质构造怎么样,决定了你人生的大厦能建多高!接纳自己意味着看到自己的不完善,但是要不急不慌乱,对自己有信心,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可以在现实中做出努力。接纳自己意味着接纳生命中所有真实的现象,意味着不主观、不偏执、不卑不亢;接纳自己就能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你的心中才会有爱,有力量!成功者把失败看做是激励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把每一次失败看做是走向成功的一次接近。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案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设计 张掖市职教中心王金花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情感态度观念: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道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教学难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1.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 学生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如:让学生观赏漫画《他敢剪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个叫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甲想剪乙头上的绳子,他敢吗?为什么?(2)假设乙战胜甲,夺了剪刀,乙敢剪吗?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结论:甲手拿剪刀,处于强盛一方,但他不敢剪。因为他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课题: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做到知行统一。 2.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 教学时数: 理论学时2学时 教学过程: 一、在实践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能力和才干不是天生就有的 材料: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27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1889年春节的一天,当地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完成。作完后,附近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喜结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园先生十分惊喜,遂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书。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经过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说明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勇于实践,踏实肯干,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像齐白石一样取得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学习提纲及练习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考点要求:了解辩证矛盾的含义;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理解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促进人生发展; 1.什么是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因为矛盾双方在一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体当中,这个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也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的这个特点称为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 第一、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地面对它,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 第二、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既要看到矛盾的一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另一面。

反对一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性; 第三、要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 3.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各有各的特点。矛盾的这特点叫做矛盾的特殊性。(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在分析和解决不同矛盾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依据其特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1)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2)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3)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到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外因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时,就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结合的观点。首先,委重视内固的作用。其次.注重内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外部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生活本身充满矛盾,人的一生是在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中度过的。我们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doc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看教材第80页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 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二)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请根据我们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案例

人生与哲学 教学案例展示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案作者:田小锋 职称: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彬县职教中心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分析说课讲解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分 析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授课课程:哲学与人生授课教师:李美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 材料2:漫画“白卷” 问题: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各类型实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漫画“白卷”,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做饭的实践,就写不好做饭的文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及漫画,深入思考,探究问题。 2.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板书) 教师以电磁理论的发现、发展、完善,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提供科学指导为例,讲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材料:电磁理论的创立者科学家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的图片。 人们根据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理论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说明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学生阅读材料,交流研讨,领悟哲学原理。 3.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板书) 师生共同阅读药神李时珍的材料及教材第66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事例,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