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3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3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3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3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

1.查资料填空。

黄鹤楼在我国________市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传始建于______________

______,历代____________。唐代颢、白,宋代陆游等诗人均有题诗。

2.根据你的初读印象,完成填空。

(1)《黄鹤楼送别》一文写暮春三月,在______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__送别______________,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2)“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汉字或词语。

(1)《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yǒu yì(),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来令人动容。

(2)爸爸对奶奶的yǐn()食起居都相当关心。

(3)mènɡ()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按要求写词语。

(1)描写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春天的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表示“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

伫立挺立屹立矗立

(1)白依然()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2)大厦()在黄浦江畔。

(3)伟大的祖国()在世界。

(4)一排排白像()的哨兵。

6.下面的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里。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环境描写

D、动作描写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2)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3)岸边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4)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7.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再从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语句抄写下来。

(1)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句子天地。

(1)白举起酒杯对孟浩然说:“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改为第三人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

a.友谊是永世不绝的长江水,是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

b.茅草萋萋,柳依依,春早带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秋高气爽,万山红遍,秋早带给人的是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终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____”。

誉满天下(称赞名誉)永世不绝(断绝穷尽)

(2)从文中加点的“终于”一词可以感到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容可用白诗中的一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一直把孟浩然当作自己的兄长和朋友,原因是敬仰他的__________和________,两位大诗人话别的情景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形容。白的诗情最后化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句荟萃。古往今来,友谊和送别是诗歌的主题之一。你能把下面的经典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古诗的题目吗?

(1)桃花潭水深千尺,。(白《》)

(2)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

(3)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

(4)亲友如相问,。(王昌龄《》)

(5)蜡烛有心还惜别,。(杜牧《》)

(6)游人五陵去,。

分手脱相赠,。(孟浩然《》)

11.妙笔生花。“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时白会想些什么呢?嘴里会轻轻地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妙语结深情

“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赠送朋友汪伦的,抒发了他与汪伦所结下的深情厚谊。

传说一年春天,白漫游到泾县,离汪伦家很近,一直敬仰白的汪伦知道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决心把白请到家里住上几天,以便向白求教。可是,要想让名扬天下的白到自己家去谈何容易。汪伦毕竟是个有心的人,知道白四处奔走,游览大好山河,喜欢饮酒吟诗,平易近人。于是,他想出了“妙语请友”的好主意。经人引见,他见到了白,恭恭敬敬地对白说:“先生好游,敝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饮,舍邻有万家酒店。能否到我家做客?”

白听汪伦所述,又从他诚实的眼神中看出了汪伦的一片真情,就欣然答应了。

白来到汪伦的家乡——桃花潭,只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株桃树,孤零零地开着花。桃花树边有座茅屋,门前挑着一面杏黄酒旗,上面写着“万家酒店”四个大字。白恍然大悟:噢,汪伦所说的“十里桃花”原来是指乘舟泛游十里才能见到一株桃花;“万

家酒店”原来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白忙说:“你很聪明,我俩就交个朋友吧!”

于是,白便在汪伦家住下了。他们每日促膝交谈,饮酒作诗,很是快活,一住就是半月。

一日,白想起与好友孟浩然在武昌有约,便告别汪伦要走。临行时,汪伦念念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白十分感动,便吟了《赠汪伦》一诗送给汪伦。两人挥泪而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几个表达友情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章开头的诗句补充完整。

(4)用“”在文中画出汪伦的“妙语”,简单写出为什么称为“妙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省蛇山的黄鹄矶上三国吴黄武二年屡毁屡建

2.(1)长江边的黄鹤楼年轻的白大诗人孟浩然(2)唐王勃四海之有知己

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4.(1)波光粼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2)繁花似锦鸟语花香桃红柳绿(3)仰望远眺凝视

5.(1)伫立(2)矗立(3)屹立(4)挺立

6.(1)D (2)A (3)C (4)B

8.(1)白举起酒杯对孟浩然说,自从他结识了孟浩然,就一直把他当作自己的兄长和老师。(2)a.万古长青的青松永不枯竭的源头b. 凄凉的感觉

9.(2)他们都不忍心说分别的话(3)烟花三月下(4)人品诗篇依依不舍难分难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2.(1)愉快地。一下子明白过来。(2)情深似海深情厚谊手足情深(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4)汪伦以他的聪明才智,巧妙用词,博得白欢喜,所以称之为“妙语”。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

最新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教学提纲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 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 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 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六、说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 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 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1)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白鹭》说课稿 王天沙

《白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抒情散文《白鹭》。说课的内容分为: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白鹭》是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首先从外形美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然后从活动美的角度写了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而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三、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再结合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如诗的特点,我主要采取设置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图片、音乐的渲染和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另外,由于我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不强,所以我还设置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在讨论后确定答案在回答,慢慢提高参与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之相应,我设置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步入新课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感染,所以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白鹭画面,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去感受白鹭之美,教师在悠扬的乐曲中朗诵杜牧的白鹭诗,引入新课。导语是这样的:“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内容(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1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说课讲解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 教案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师:咱们读古诗,不单单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这就要注意诗歌的押韵和停顿,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抽生读、师范读、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内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并根据预习提纲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吟诵古诗 二、出示预习提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1、出示“黄鹤楼春景图”。 2、品读与欣赏。 (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友人饯行呢? 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1、课件出示饮酒话别语段,并分角色朗读。 2、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4、齐读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 5、孟浩然说了几句话?观察这两句话都和什么有关? 6、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用法。 7、指导朗读。 (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找出重点字词,深入体会。 三、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1、课件出示两个段落进行对比学习。

2、找出段落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并说明意思。 3、他们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4、“凝视”、“伫立”说明了什么? 5、引读最后一段。 【总结回顾,感受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或找出文章中和古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拓展延伸】 1、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 2、搜集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别》说课稿内容(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2、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 李在友 2013年 11月 12日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出自于长篇小说水浒传,少年王冕是出自于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苏教版的编委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古典文学中体味人物,学习语文,获得情感的熏陶,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本篇课文讲述的是诗人李白年轻时在黄鹤楼送别忘年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文中描写了暮春三月,杨柳依依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课文文诗对照,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不舍之情,是一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情感启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 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阅读课的教学要在 实践中完成老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实践中学习。在语文实

践中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五年级阶段是小学高年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都有所提高,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教师就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自主解读。又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从小学一年级的《咏华山》到五年级的这篇《黄鹤楼送别》学生已学习了好几篇这样的课文,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理特 点,结合苏教版"文包诗" 这一类文章的特点,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饯行,满饮,吟出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情意目标: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维目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 成的。知识目标是基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知目标都在过程方法中实现。 三、【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 25、《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伫立暂时友谊 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仰望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 (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本文是关于黄鹤楼送别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

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苏教版】2019年春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黄鹤楼送别》示范教案

第3课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暮、锦、饯、誉、暂、谊、凝、捺、辞”等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李、孟、浩、仰、眺、酒、您、敬、若、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长亭送别》歌曲。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离别之情。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齐读,指名读。检查自学效果。 ①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②读顺诗文 ③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板书:黄鹤楼送别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记忆字形,书写生字 (一)认读 1.出示生字“暮、锦、饯、誉、暂、谊、凝、捺、辞”,指名认读。 对比识记“幕”“墓”“慕”“暮”。 强调“谊”读音yì,不要误读为yí。 “暂”读平舌音zàn,不读卷舌音zhàn。 2.出示词语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繁花似锦俯临长江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饯行:“饯”读jiàn,不读chí;意思是送别。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 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 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

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 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 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 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 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 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 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 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 话叙情”。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黄鹤楼送别定稿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索琳 (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这首《烟花三月》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先感受一下朋友离别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美文激情导入,引出诗歌及其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10:00——10:05)5分钟 1、师:送别,是一首歌,一首值得深情吟唱的歌;送别,是一首诗,一首值得用心品味的诗;送别,是一段情,一段值得用一生回味的情!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情再次学习课文——齐读课题。生读。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再读。 2、师: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你的一句话里包含的信息要完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板书:(李白孟浩然) 师评:把书读薄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概括的能力。 3、出示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就是送别时李白写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诗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对照课文理解了诗意,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你们认为这首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5、读一读“依依惜别”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 生: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二、互动探究。(10:05——10:08)3分钟 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批注或感受。 温馨提示: 1、可以从景色的描写、人物的对话、动作几个方面去找。 2、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 3、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善于倾听和补充。 三、交流展示。(交流分三模块,根据学情定顺序)(10:08——10:33共25分钟) (一)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借景抒情)(5分钟) 1、我们先来看一看另外几首送别诗: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再看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诗中并没有一个“情”字,你又从哪儿能感受到“依依惜别”之情呢?(读最后两行)“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诗就是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这就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2、文中写景的词语还有哪些?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