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课堂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课堂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课堂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课堂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学校:XXX市XXX镇XXXX中心小学

班级:XX年级X班

教师: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会在横式中表示剩余的数,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4.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盆花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在过一段时间就是元旦劳动节了,我们学校为了渲染节日的气氛,想买一些花摆在校门口和校园内,大家请看(示课件情境图),鲜花已经运来了,但是学校对花的摆放有个要求,(示课件录音)于是同学们都安学校的要求摆花去了。你们想不想加入到摆花的行列中去呢?(想)那好,在摆之前,请先听清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每人都有一份这样的圆片,按每组摆5盆把它们摆在桌面上,看看你的这些花能摆这样的几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摆,教师巡视。(找两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摆)

汇报结果(教师示课件中的表格)

先让演示摆的同学汇报

生1:我有10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两组。(师根据生答情况填表格)

生2:我有13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两组,还剩3盆。

师填表格后提问:你这3盆花为什么不再摆一组呢?

生2:因为还剩3盆,不够5盆,不能再摆一组了。

师让摆11盆花、12盆花、14盆花的同学汇报,随机填表格,并提问其剩余的花为什么不再摆一组了。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出现了有剩余的现象?(生举手)

有没有剩5盆花的?(没有生举手)

会不会剩5盆花呢?

生:不会剩5盆花,因为5盆花可以再摆一组。

师:也就是说,绝对不可能剩5盆花是吗?(是的)

学生收拾学具

师:花摆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摆花的过程和结果列出一个算式呢?

以摆10盆花的为例让生列算式,教师课件点出算式。让学生解释算式中

10、5、2的含义。

师:这些有剩余情况的如果列成一个除法算式应怎样列式呢?

以摆13盆花的为例,找生尝试列算式,生答出13÷5=2(组)师:那剩下的3盆花应怎样表示呢?(生尝试说)

教师板书讲解

师:这样的算式如何读呢?找生尝试读,全班齐读两遍。

师:剩下的这3组如果列成除法算式应如何列式?请同学们从这3组中任选师:这些花每组摆5盆,余数分别有几呢?

生:有1、2、3、4。

师:我们的花摆完了,让我们到学校里看看同学们摆完了没有。(课件点出小组合作算式)

师:他们还摆完呢,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小组4人一起想一想,这些花按每组5盆来摆,分别能摆几组?还剩几盆?想好后,选一名同学把答案填在方框里。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借助信封中图片,按每组5盆先来圈一圈,再填结果。

一组列成一个除法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写算式,师巡视。

展示学生写的算式,并让学生读出所写的算式,教师随机点出相应的算式。

让学生观察这些除法算式,说出各部分名称,并问学生剩下的这些数叫什么数?引导得出余数,并板书。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随机点出答案。

师:他们的花按每组5盆来摆,也有剩余的情况,大家观察一下,余数分别有几

呢?

生:有1、2、3、4。

师:和我们刚才摆花时出现的余数情况怎么样呢?(生答相同,都有1、

2、3、4。)

师:为什么余数不是5呢?

生:因为5盆花可以再摆一组,所以余数绝对不会是5。

师:小精灵使了魔法,把余数给变了颜色。(师点击课件)再次点击,把除数也给变了颜色。(板书除数)大家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观察交流,教师参与。

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了余数都是1、2、3、4。

生2:我发现了除数都是5。

师:为什么除数都是5呀?

生:因为每组摆5盆。

生3:我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

让生填余数○除数,齐读一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生:余数可能是1、2、3、4、5。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师: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几?

生:余数可能是1、2、3。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也出一道题给大家做。

找学生出题,找学生回答。

师:小精灵看见大家学得不错,想出几道题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

课件点出第一题:我会填:找学生列式并填空。

第二题:我会说:找学生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第三题:我会猜:让学生说出是按哪种包装方法包装的,并说出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大家看我们这节课学得是什么呢?生答出后,师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口答)

师:大家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高兴,因为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学会了三年级的知识,你们真得很了不起,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怎么样。(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

师:关于有余数的除法列竖式如何计算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2014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17÷2=8(组)……1(个) 7÷2=3(盘)……1(个) 23÷3=7(组)……2(个)

分数的意义(优质课)

分数的意义 慧芬 教学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单位“1”的意义,分数的 意义,并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利用广阔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渠道,了解分数产生 的背景。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 悦。 教学重、难点: 1、单位“1”概念的抽象和分数意义的归纳。 2、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数,并板书(数)。 问:这是一节什么课呀?数学课数学课肯定跟数有关,这节课就来研究数。 2、1 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数,它的本领可大了,你想知道是几吗? (1 板书)1可以表示几?(板书:一个苹果等) 这还不算什么神奇,实际上你不管说多大的数量,我啊都可以用

“1”表示,信不信?我们来试一试。(板书:56人 47个等) 3、单位“1”,及与1的区别。 (1)这个神奇的“1”与平常的1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是啊,它不仅表示单个的物体,还表示56人 47个等等的 多个物体,象这样的多个物体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 (3)那你觉得单位“1”还可以表示哪些? 4、折纸 这纸也可以用“1”表示。对折,21表示什么?再对折,4 1。 (过渡:除了这两个分数外,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二、 展开 (一) 单位“1”的教学 1、展示图。问:你能画一幅简单的图表示你喜欢的分数吗?或在老师的提供的5个图中任选一幅图表示出你喜欢的一个分数? 2、学生操作,师巡视。 3、同桌互说。问:你是怎么表示的? 4、汇报交流。问:你是怎么表示的?再问:把什么看作单位“1”? 说明(谁)占(谁)的几分之几?(板书) 5、完整单位“1” 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称单个物体,也可看作单位“1”。现在你知道单位“1”可以指哪些?一个计量单位除1分米外,还可以是哪些?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及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课堂实录及反思 片段: 师:那我们用13根小棒可以摆几棵小树? 生:我摆了三棵还多余3根小棒。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3÷5=3…3(学生表述,老师黑板板书。) 师:现在将小棒收起来(老师数1、2、3来倒计时学生坐好) 师:现在我们想一想如果16根小棒能摆几棵树? 生:可以摆三棵多余一根小棒。 师:谁能报一下算式? 生;十三除于五等于三余一 师;3和1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6里面有三个5,还剩下1。 师:那我们想一想17和18根小棒能摆几棵小树?依照老师的样子在本子上列算式。(老师下面巡视) 师:(学生表述,老师板书。) 生:17÷5=3 (2) 18÷5=3 (3) 师:对吗?你们都同意吗?怎么理解和验证它们是对的呢? 生:3×5=15+2=17 3×5=15+3=18(老师表扬)

师:听清楚了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5×3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17. 师:这个方法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观察算式,看一看余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越来越大, 师:是不是一定就越来越大呢? 生:不是 师:那在观察一下, 生:……………… 师:当除数和商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越来越大,余数就越来越大。师:我们验证一下,19÷5等于3余4,那20÷5呢? 生: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呢? 生:正好整除。 师:那21÷5呢? 生;等于4余1. 师:当除数都是5时,余数有什么特点? 生:永远不等于5而且要小于5。 师:哦,我们知道了,余数要小于除数 生:(齐读) 师: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可能会余几?

生:可能是2…1…0…3.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最大的余数是? 生:3 师:那我们摆三角形余数会有哪些呢? 生:可能有1、2. 师:可能是3吗? 生:不可能,是3就被3整除了。 师:最大可能是多少? 生:2 师:说的真好,现在老师问你们个问题,有只青蛙拿了张车票。你们看售票员会放行? 生:不会,余数大于除数。 师:那要怎样改就可以放行呢? 生:吧余数改成6、5、4、3、2、1、0. 师:就是把余数要改为比7小的数。那要是改除数,可以怎么改呢? 生:改成10、11 师:哦,只要比余数大就可以了,对吧。 生:对。 反思: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最难理解的其实是没余数的情况和发现余数和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赵在兴老师“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听了本节课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打造绿色校园”来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 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重视学具的应用,在教学中赵在兴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突出了注重观察、强调操作的特点。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值得商榷之处: 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 4。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公开课

《分数的意义》公开课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中深刻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由整数1引入,揭示单位“1”的意义 1.板书数字1,提示单位“1”的概念。 1个苹果、一张白纸、一根绳子…… 学生回答 一群羊、一箱苹果、46人组成的一个班集体…… 师:对于数字1如此丰富的实际意义,数学家们就给它加上引号,起名叫作单位“1” 2.寻找学具中的单位“1”。 师:请大家倒出你桌上信封内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把它看作单位“1”? 3.小结:像我们刚才所说,一个苹果这样的一个物体,一张长方形纸这样的一个图形,1分米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以及由许多同样的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用单位“1”来表示。

二、研究分数的意义 1.操作学具,得出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研究分数的意义,肯定需要分数,但老师不提供分数给大家,我们研究要用的分数需要靠大家来创造。 ⑴请大家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分数的有关知识,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a.每人操作一种学具,说说所得到的分数及表示的意义,在小组内交流; 要求: b.小组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修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只平均分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一根棉线而得出相应的分数的现象; ②有平均分8个正方形方块和12根小棒而得出相应的分数的现象; ⑷引导归纳,揭示分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呢? 生:把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便得到了分数。 师:大家刚才平均分的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说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青岛版二年级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问题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解说游戏 师:伸出左手跟我数,从大拇指开始数1、食指2、中指3、无名指4、小指5,再回到大拇指按顺序数6、7、8、9、10,这样反复数下去…… 生一边数一边报数理解游戏规则 师:请你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说出你说的这个数对应的手指名字。 生说 师:你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说出来吗? 生想或说:记住了,或者发现规律了。(生答师评价:一颗代表智慧的小花送给你) 师:认真听完这节课,你就会识破其中的奥秘了。 上课?! 【设计意图:生动活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力求使枯燥的计算课焕发灵动和生机。学生自觉联系生活经验,带着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

的学习中。】 一、 复习引入,再次唤醒已知经验 师:根据以前所学细心解答两题: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生答 师: 15根小棒,能摆几个 ?(课件示) 生答:能摆3个。 【设计意图:与课前游戏连为一体,延续游戏中与5有关的除法,做到承上启下,顺水推舟。】 师:能用算式表示一下吗? 生说:15÷3=5(根) 生说:“15÷5=3(个)(课件示)生齐读。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生答:被除数( )表示( 要分的数 ) 除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 ) 商表示(分得的结果 )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正在野营的一帮小朋友也在分东西?看看分享哪些食物? 生答 【设计意图:从已知经验出发,引入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相应数学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迁移能力。】 二、 讨论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余数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这样吧,今天我们与“5’这么有缘,咱就把这些物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 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胡湾中心小学胡静秋 案例背景: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有机地体现与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除法,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求商时因为乘法口诀掌握的不够熟练而出错,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时要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案例主题: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分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滨海园区恒兴小学杨忠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分数: 师:同学们,今天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4个数字谜,想不想猜一猜?听仔细了。“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各打一个数(板书学生的答案) 师:还认识它们吗?是什么数? 2、引入: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大家有信心学好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组图 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好,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完成例1,填上分数。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点多媒体) (2)追问:你能说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吗?(点多媒体)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是其中的几份? (3)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4)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多媒体出示,板书) (5)提问:①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点多媒体) ②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③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多媒体出示)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多媒体出示) 2、教学试一试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好,我们交流一下,我请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这个分数中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一练” (1)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作业纸上填空。 (2)好,我们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3)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巩固,深化意义 1、练习六第1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课堂实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草莓。多么诱人的草莓啊,可是这些草莓可不是让大家来吃的,今天的草莓是来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起来看幻灯片:这里有6个草莓,把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应该怎么摆呢? 生:可以摆3盘 师:这么多同学可以说摆三盘,我们一起用圈一圈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操作,每两个圈一圈,正好圈了三份。 师:请同学完整的表达一下刚才我们分的过程。 生: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分三盘。 师:有算式应该怎么表示出来呢? 生:6÷2=3(盘) 师:把这个算式的含义说一下 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生: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分三盘。 师:说得真好。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现在,我再加一个草莓,就变成了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应该怎么摆呢?想一想 师:我们不妨用刚才圈一圈的方法一起来试一试分了三盘剩下一个。还能再分吗? 生:不能,因为一个草莓不能摆一盘 师:根据这个分草莓的过程,你能列出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吗?大家拿出纸和笔一起来试一试。 一分钟后,把学生写的算式呈现在投影仪上,7÷2=3(盘)……1(个) 师:这个算式什么意思?7、2、3、1分别表示什么? 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余一个。 师::小组人一起说一说。刚才我们一公分了两次草莓,分别得到俩个算式,比较依稀按这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6÷2=3(盘)) 7÷2=3(盘)……1(个)) 生:多了一个1。师:这个“1”表示什么呢?它在算式里有什么称呼呢? 7 ÷ 2=3(盘)……1(个) ↓↓↓↓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心学习的知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二、探索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摆图形,摆三角形、四边形还有五边形。 师:那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摆一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摆一摆三角形。 师:摆三角形的要求: (1)两个同学合作,想想用你手中的小棒应该怎么摆,把你摆的结果填在你手中记录单。 (2)一组同学分别用6根和7根小棒来操作,看一看你能摆出几个三角形,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二组同学分别用8根和9根小棒来操作,看一看你能摆出几个三角形,并列出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开朗以及优良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严重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简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结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优良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 1/ 2

《有余数的除法整理复习》教学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教学实录 一、复习目标: 1、在综合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习过程: (一)、复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今天我们复习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出一个有余数的算式吗? 生:1、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师:同学这么说,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30÷4=6 (6) 师:应改为:…… 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生:(说除法算式)…… 师: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生:说出被除数、除数、商。 师: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生:说55÷6=

师:看看怎样做这道题?(让学生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习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习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1、判断以上(指学生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一个除法算式是否正确,至少得符合两个要求,第一,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第二,商乘除数加余数一定要等于被除数)2、判断练习。 24÷5=3......946÷8=5......6 18÷3=5 (3) 28÷9=3 (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习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习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师: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36÷7=()……()43÷8=()……()51÷6=()……()(四)、复习除法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分数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意义》 导入: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谈话: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猜谜游戏,好吗? 师:用以下成语各打一个数。 一分为二(1/2)百里挑一(1/100) 七上八下(7/8)十拿九稳(9/10) 同学们,真厉害。 那(1/2、1/100、7/8、9/10)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呀?那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些什么?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瞧: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口答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发现第4副图与其他3副图有什么不同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ok。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请你来说。 生回答。 师:的确是,一个月饼它是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它是一个图形,一米是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平均分。(板书1)小结: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三、内化提升,达成共识 师:这里的1和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看来呀,单位1可真神奇,那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呢?

说的真好。 师:我们刚刚写出的这些分数,都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几份呢?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合作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合作要求: (1)小组合作时,组长要合理分配组员的任务,负责记录的同学要认真填写活动表格。(2)各小组试着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填写在表格中。 (3)活动完成后,组内的同学要互相说一说,每个分数是如何得到的? 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做分数? 教师小结: 同学们总结的真好,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表示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四、学态检测,拓展训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刘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帮助小朋友分23盆花,每5盆一组,可以分几组?,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图案,每一组摆一种,并写出算式。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列一列、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除此以外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不用小棒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里最大能填几? ×6<57, ×5<38,(想;()×6<57最接近38„„)此题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了难点。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中,刘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白乐镇中心校校长杨军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

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特色之二:关注学生成长。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特色之三:教师基本功扎实,随机变应能力强。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另外,本着教学研讨的目的,我也想提点自己个人的想法。在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课堂实录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课堂实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出示手偶)“大家好!我是兔宝宝,我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聪明,想出几道问题来考考大家(出示题卡),谁能说出小动物身上最大能填几?” 生:回答问题 2、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兔宝宝它们班要召开联欢会了,它负责布置教室,昨天它已经搬了15盆花了,大家看(多媒体展示例1中摆花的情景)它是怎么摆的?摆的结果怎样? 生:每组摆5盆,摆了3组,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可是兔宝宝看了看觉得还不够,又和小伙伴们搬来了8盆花(多媒体展示例2中搬花的情景),这回一共有多少盆花了? 生:一共有23盆花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兔宝宝布置教室,摆花盆,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23个圆片代表23盆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兔宝宝给我们提供了4种摆法(板书) 第一种:每组摆3盆; 第二种:每组摆4盆; 第三种:每组摆5盆; 第四种:每组摆6盆。 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摆法,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写一写,可以两个同学摆,两个同学列算式,边摆边思考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生动手操作)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一种摆

法?请一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用的是第一种摆法,每组摆3盆,摆了7组,还剩2盆。(展示第一种摆法) 师:选择第一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二种摆法? 生2:我们组用的是第二种摆法,每组摆4盆,摆了5组,还剩3盆(展示第二种摆法) 师:选择第二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有哪些小组采用的是第四种摆法? 生3:我们组用的是第四种摆法,每组摆6盆,摆了3组,还剩5盆(展示第四种摆法) 师:选择第四种摆法的同学和他的结果一样吗?

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 3.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热身活动 ()里最大能填几? ()×6<57 ()×7<43 ()×5<38 ()×4<31 ()×8<26 ()×9<60 你是怎么想的? 2、第一小队共有9名队员,他们打算去“野营俱乐部”参加活动。让我们一起 来为他们打理野营装备吧! 请你帮他们 9个人分一分需要的食物,用算式表示出来并用竖式计算。(1)香肠20包(2)苹果30个(3)矿泉水40瓶 二、入营训练 1、练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请学生板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出商的?(即试商过程)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进入“有余数的除法野营俱乐部”。(板书课题)

3、入门观:在进入“有余数的除法野营俱乐部”之前,必须先选择正确的门口, 否则我们将无法得到该俱乐部的通行证。 (1)判断一下这些题目做得正确吗?用手势表示。判断后说说错在哪里?(2)订正在本子上。 (3)看到这些错题,你想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结:我们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计算出来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如果同学们在计算后得出余数比除数大,那么你算的商一定错了,这时我们就 必须重新检查一遍你计算过程。 4、做练习(计算) 5、填空。 ÷8=8 ……,余数最大是(),被除数是()。 ()÷()=5……7,除数最小是(),被除数是() (关键:余数要比除数小,被除数等于除数乘商加上余数) 三、闯关晋级 1、普通营。 同学们真了不起,下面还是让我们来一起闯关吧,闯关成功我们就可以进入普通营啦! 同学们按照“三男二女”的顺序排队。第27个是男生还是女生?第39个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2、精英营 刚才已经顺利闯过了第一关,进入了普通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再闯一关,争取进入精英营吧!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例1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摆花盆活动入手,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例2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例3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4是借助于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2和例3,其重点是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法。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这节课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个典型课例,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理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什么样的情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不会繁杂混乱、喧宾夺主,冲淡课的数学味?我们联想到学生刚刚参加的旅游活动中,就有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有余数问题,既贴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于是选择了旅游这一情境,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到整堂课的始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