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广西大学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2020年广西大学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广西大学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1.运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1)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2)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3)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千部尽职尽责地为社会服务;(4)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5)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为了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达到建成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之目标。

2.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答案】(1)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是,从历史的纵向即从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髙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另一种表现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却较高。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

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虽然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决定作用,但在思想领域的某些方面却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秀思想成果是可以继承的,既可以“古为今用”,又可以“推陈出新”。

再次,一般地说,政治和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影响最大,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已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可以指导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论述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及其辨证关系?

【答案】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表现在:

第一,现象是事物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感知;而本质则是内在的、深刻的方面,要

靠抽象思维去把握。

第二,现象是事物个别的、丰富生动的、具体的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抽象的东西。

第三,现象是易逝的、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一,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一定的本质,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即使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第二,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而同必然性相反,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首先,必然性总是和偶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其次,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再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试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客观的,其一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其二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绝对性和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形式,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形式有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双方所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有不同的规定性和特点;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他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5.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读书的关系。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中,只有那些与人的

需要有关、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才会成为人的认识对象。那些与人的实践需要无关的事物,不会成为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变革客体的实践中,使客体许多隐匿的现象暴露出来,人们才能通过分析大量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践出真知,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并且只有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和接受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

(3)对于每个人来讲,由于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去实践,接受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也源于别人的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所以,每个人不仅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好书本知识,接受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获得完全的知识。

6.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答案】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经济以较快速度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尽管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次要的,是支流。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决不能只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大好形势,迷失前进的方向。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并认真解决存在放回题,发展大好形势。决不能因为主流是好的就忽视支流。如果对存在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它就会愈演愈烈,严重地影响大好形势。

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论述社会主义事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客观事物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道路实现周期性发展。从“肯定”到“否定”是第一次辩证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是第二次辩证否定。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事物就发展到更高阶段。第一次辩证否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说明事物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不能一次到位,具有曲折性;“否定之否定”阶段保留了“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体现了一定的重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得到千百万人的拥护、有光明前途的先进社会制度。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美好的未来。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