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_成就与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_成就与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_成就与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_成就与批判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胡春华(1978- 

),男,江西南昌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成就与批判

胡春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200083)

摘 要:逻辑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命题只有当可以

被逻辑证明或经验证实时才具有意义。该文主要评价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成就以及亨普尔对它的批判,并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意义;成就;批判 中图分类号:B81-06

Logical Positivism and Meaning :Achievements and Criticisms

HU Chun -hua

(Graduate Departmen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Abstract :Logical positiv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whose basic idea

is that a proposition is meaningf ul if and only if it can be verified logically or by sense experience.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logical positivism as well as Hemple ’s criticisms.In addition ,some reflec 2tions on the philosophical approach are provided.

K ey w ords :logical positivism ;meaning ;achievements ;criticism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6781(2007)05-0072-04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 sitivism ),又称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 ),是一个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重要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Vienne Circle ),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 )为创始人,代表人物有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魏斯曼(Friedrich Waismann )、纽拉特(Otto Neurat h )等。这一流派深受维特根斯坦(L udwig Witt genstein )、弗莱格(Friedrich Frege )、罗素(Bertrand Russell )等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自其产生以来,对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探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受到西方哲学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陈嘉映[1];卡尔纳普[2];石里克[3];涂纪亮[4]等等)。与此同时,很多哲学家也逐渐意识到这一哲学流派的缺陷并进行了批判,如Hempel [5],Quinne [6]等。本文将在回顾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些主要思想的基础上评价亨普尔(Hemp 2el )对它的批判,并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关注经验和逻辑对命题意义的决定性作用,并对什么是命题的意义作了尝试性解答,其最基本的思想是,一个命题(statement )当可以被逻辑证明或经验证实时才有意义(mean 2ingf ul ),经验的意义问题、逻辑与经验的关系问题便成为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问题,对这两方面的讨论贯穿这一哲学思潮始终。因而有了作为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思想的两个教条。

1.严格区分分析性命题(analytic t rut h )即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应等值于指称直接经验的词项的逻辑构块(logical const ruct )和综合性命题(synt hetic t rut h ),前者独立于事实(fact ),而后者依赖于事实。例如,“All bachelors are unmarried.”便是一个分析性命题,因为其意义可以根据惯例通过

?27? 嘉兴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J i a x i n g Uni versit y 第19卷第5期2007年9月Vol.19No.52007.9 

逻辑推理而得出,并不依赖客观事实。而“All swans are white.”便是一个综合性命题,由于其意义必须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判断。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康德,为其后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还原论(reductionism )(Quinne [6])即任何有意义的命题都可以还原为经验事实或数理逻辑真理。所以,逻辑实证主义高度推崇科学界的可证实原则,包括经验的证实和逻辑的证实两方面。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一个语句如果具有意义,那是因为它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者可以被逻辑证实。如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之一,这个语句便是不具备意义的假命题。随后,很多哲学家发现,很多命题是不能被经验或逻辑直接证实的,如科学界的“黑洞”“夸克”等,人们很难直接用观察句直接证实它们是否有意义。因而又有哲学家提出,一个语句意义的证实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包括间接的证实,即证实的可能性。因此,如果一个命题可以被经验或逻辑直接或间接证实便有意义;反之,如果一个命题既不能被经验或逻辑直接证实,也不能被间接证实,这个命题便不具备意义。

Werkmeister [7-8]根据维也纳学派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将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思想概括为七点:1)知识(knowledge )因其形式(form )而成其为知识,内容(content )并不是至关重要的;2)一个命题(propo sition )当且仅当可以被证实时才有意义;3)只存在经验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 );4)形而上学没有意义;5)任何探究(inquiry )都是单一科学(即物理学)的一部分;6)逻辑的命题是同义反复的(tautology );7)数学可以还原为逻辑。应该说,Werkmeister 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概括是比较全面的,体现了这一哲学流派的精髓。

综上所述,逻辑经验主义反对形而上学,消灭形而上学也是其目的之一,主张以经验为基础,用现代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解决哲学问题,借以增加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全面把握这七个方面既有助于探索它对哲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的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借以推动哲学科学研究健康向前发展。逻辑实证主义者试图通过逻辑和句法分析的方法理解语言,以便排除一切没有意义的命题形式,形成科学的结构体系。形而上学、宗教、美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都不具备证实的可能性,自然而然被排除在有意义之列。例如:“G od loves t he world.”便没有意义,因为它既不能被经验所证实,也不能被逻辑所证明。同时,很多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伦理学不像数学真理和自然科学关系那样紧密,它仅仅是情绪(emotion )的表述、价值判断,因而没有意义。所以,逻辑实证主义对人文性的科学都是不屑一顾的,否认它们存在的地位和意义,因为情感或直觉等人文性的东西既经不起缜密的逻辑推敲,也不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事实或经验。

二、亨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自其出现以来就受到很多学者的批判,如法兰克福学派就认为其根本错误在于排除意义研究中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看重逻辑和经验事实。这种批判是从哲学文化的角度展开的,为我们批判地了解逻辑实证主义的精髓提供了有益视角。

在论文Empiricist Criteria of Cognitive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Changes 中,亨普尔集中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在论文的开头,他在肯定逻辑实证主义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截然区分以下两方面难以让人信服:1)具有纯逻辑意义的命题和纯经验意义的命题之间;2)具有认知意义的句子和不具有认知意义的句子之间。其论文的重点放在第二方面。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亨普尔首先介绍了认知意义标准的充要条件(condition of adequacy )以及两个推论:

(A )如果在某个认知意义标准下,句子N 没有意义,则N 所在的真值功能复合句也没有意义。(A1)如果在某个认知意义标准下,句子N 没有意义,则其否定形式也无意义;

(A2)如果在某个认知意义标准下,句子N 没有意义,则无论S 在这一标准下有无意义,N ?S

和NvS 都无意义。

[5]?

37?胡春华: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成就与批判

文章指出,早期经验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认知意义的普遍标准,主要是通过“观察句”(obser 2vation sentence )来检验,其主要思想是一个具有经验意义的句子应该有可能被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证实或与之相冲突,用于描述有可能被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的句子被称为观察句(observation sen 2tence )。因此,作为早期标准之一的核实性要求(verifiability requirement )可以表述如下:一个句子S 具有经验意义当且仅当它可以标示出一个观察句的有限集O 1,O 2,……O n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验哲学家又提出完全核实性要求(requirement of complete verifiability ),即一个句子具有经验意义当且仅当它不是分析性的并可以从一些有限的逻辑一致的观察句集中逻辑推导出来。所以,一个句子如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则具有认知意义:1)它是分析性的;2)它前后矛盾;3)它满足核实性要求。但是,完全核实性要求存在不少缺陷,亨普尔通过句子“All storks are red -legged.”作了说明:这个句子没有经验意义,因为它既不是分析性的,也不前后矛盾,也不能从有限的观察句中推导出来。这样一来,所有表达普遍规律的句子都没有意义了,但它们却是构成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完全核实性要求所存在的缺陷。

考虑到完全核实性要求所具有的缺陷,经验哲学家进而转向相反的方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完全证伪性要求,即一个句子具有经验意义当且仅当其否定形式不是分析性的并可以从一些有限的逻辑一致的观察句集中逻辑推导出来。但是,这个标准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惑。在此之后,他们又提出,语句的意义应该取决于其组成成分是否满足具有意义的条件。如果其组成成分满足具有意义的条件,该语句便自然而然具有意义。否则,该语句便没有意义。具体来说,语句成分应符合两方面的条件,即可定义要求(requirement of definability )和可还原要求(requirement of reducibility )。前者指语句的组成成分只有在可以通过观察词(observation term )清楚地定义时才具有经验意义;而后者指语句的组成成分只有当可以通过还原句链引出来时才具备经验意义。

最后,亨普尔经过缜密的考察发现,语句的意义其实与语言框架(linguistic f ramework )和可以作为辅助假设的命题集的理论背景(t heoretical context )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在分析语句的意义时应注重从这两方面进行考察。因此,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语句的阐释系统,在分析阐释系统特征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他认为,一个系统的认知意义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程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给阐释系统定性的时候,不应该人为地将它们划分为有意义的系统和无意义的系统两类,而更应该关注它们的以下几个特征:

(a )理论构建的明晰度和精确度(clarity and precision );

(b )就可观察的现象而言,该系统的系统力(systematic power ),即解释力和预见性;

(c )获得系统力的理论系统的形式简洁性(formal simplicity );

(d )该系统被经验证据证实的程度。

亨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主要思想的分析和批判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人们对这一哲学流派的某些错误认识,从阐释系统的视角将语句意义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笔者的几点思考

应该说明的是,对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哲学流派,我们都应该以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一个哲学流派的产生总是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可以为后来哲学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否则,新的理论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此同时,旧的理论也往往有其一定的积极面和解释力,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没有可以解释一切现象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能理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着认识活动的进行逐渐加深,进而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旧的理论。但这并不等于旧理论已经过时了,可以抛弃了。

就命题意义而言,历史上众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曾试图从各自的视角进行阐释,他们从不同侧面

?47? 嘉兴学院学报 第19卷第5期

加深了人们对意义的理解,推动着意义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莱昂斯总结了六种试图回答“什么是意义?”这一问题的意义理论:

(a )指称(或指谓)论,认为表述(expression )的意义即其所指;

(b )观念(或心灵主义)论,该理论认为表述的意义即知道和理解该表述的人头脑中联想的意念或概念;

(c )行为主义论,认为表述的意义即话语发生的特定场合的刺激或反应,或两者兼而有之;(d )意义即使用论,即表述的意义取决于语言中的使用;

(e )验证论,认为表述的意义取决于包含该表述的句子或命题的可验证性;

(f )真值条件论,认为表述的意义即它对其所在句子的真值条件所起的作用。

[9]同时,莱昂斯也指出,上面的任何意义理论都不能单独构成全面的语义学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建构全面的语义学理论提供了背景假设。逻辑实证主义也是这样。一方面,它尽管产生于理想主义(idealism )盛行的背景之下,却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科学观上来,以科学性、客观性为标准探询命题的意义,反对语言意义研究中的“前见”,打破了理想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构建新的理论研究背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科学价值;另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通过主张自然科学的哲学解决方法促进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产生。因此,它的出现应该是有它积极的理论和社会意义的,并对其后真值条件论和分析哲学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逻辑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出现,哲学领域对语言意义的探讨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繁荣局面。

当然,一种理论在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时往往容易走极端,导致偏激的结果。因此,一种理论往往有它的适用范围,其解释力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实证主义试图取消传统的形而上学,积极倡导其所谓的科学的意义证实理论,而实际上过度强调主观意识在经验证实中的作用,直至产生极度主观主义的意义观,因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科学方法论。另外,它(特别是其强式版)过度强调句子意义的完全证实性,忽略了意义研究的人文性。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本身的可证实原则也同样无法从逻辑上或任何可观察到的经验和事实所证实,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事实上,很多句子无论从经验上还是逻辑上都是不能证实的,如前文所说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这些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心智体验,而不是逻辑和经验所能解决的。因为,语言意义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人的心智的认知活动,即便是逻辑推理和寻找经验事实的过程本身也离不开人的认知参与,因而涉及心智体验的认知活动也同样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A ]∥洪谦,译.逻辑经验主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石里克.实在论与实证论[A ].洪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Hempel ,C.G.Empirical Criteria of Cognitive Significance :Problems and Changes [A ].in A.P.Martinich (ed.)The phi 2

losophy of Language (Fourt h Edition )[C].New Y ork :OU P ,2001.

[6]Quine ,W.V.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A ].in A.P.Martinich (ed.)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urt h Edition )

[C].New Y ork :OU P ,2001.

[7]Werkmeister ,W.H.Seven t heses of logical positivism critically examined I [J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37a :46,276

-297.

[8]Werkmeister ,W.H.Seven t heses of logical positivism critically examined II [J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37b :46,357

-376.

[9]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责任编辑 方土)?

57?胡春华: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意义的阐释:成就与批判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摘要: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互联网应 用中的一个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各大公司也都投入巨额资金和高端人力。但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本文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应用有关内容,可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应用 1自然语言处理的概述 自然语言处理是使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音,形,义进行处理,即对字、词、句、篇章的输入、输出、识别、分析、理解、生成的操作和加工。主要包括自然 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两个流程。其中自然语言理解是指计算机能够理解自然 语言的意义。自然语言生成是指计算机能够以自然语言来表达给定的意图。 2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分析 2.1个性化智能推荐 个性化智能推荐以自然语言文本挖掘为基础,具有信息过滤的作用,能够以 用户档案或者历史行为记录为依据,对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进而围绕给定 物品岀发,对用户的偏好或者评分进行预测。电子商务发展过程当中,信息处理 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用户如何在快速增长的资源中对自己所需信息进行准确 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如同商家需要向用户提供精准恰当的服务一般,都 存在一定难度。推荐系统的诞生极大地缓解了这个困难。通过跟踪用户在商城的 浏览、选购、下单等行为,提供基于用户行为的商品推荐,提高商品曝光率和用 户决策效率。“猜你喜欢”、“购买过此商品的用户还购买过……”对于离不开社交平台、电商、生活服务的现代互联网用户来说,个性化推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它改变了商家与用户的沟通方式,加强了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据报道,推荐系 统给亚马逊带来了35%的销售收入,给Netflix带来了高达75%的消费,而且Youtube主页上60%的浏览来自推荐服务。在新闻服务领域,以细分化的数据分 析为基础的个性化新闻推送已经成为新闻客户端的重要方式。通过用户个人的信 息阅读内容、时长、评论等偏好,以及社交网络甚至所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机型等,综合分析用户所关注的信息源与信息核心词汇,进而进行专业的细化分析, 从而进行新闻整理推送,基本实现了新闻的个人定制服务.让平台更“懂”用户,提 升了用户体验和粘性。 2.2语音识别技术 以机器为支持来对过程进行识别和理解,促进语音信号向文本与命令技术的 转变,这就是语音识别技术的整个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确保人类的语言能 够为机器所理解,促进人类语音词汇内容向计算机可读数据的转化,从而满足应 用需求。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将连续讲话进行合理分解,建立规则以准确理解 语义。前端降噪、语音切割分帧等都是语音识别技术的重要流程,可将其框架分 为声学模型、语言模型以及解码这三个方面。在智能家居领域,普通家庭都会有 很多需要红外遥控器控制的家电,由于红外线传输会受到空间位置影响,一个可 将多个遥控设备集中于一体并且可以通过声音控制其常用功能的集成设备,能自 动切断电源,调换频道。双手没有空闲的状态下,可以通过语音来与智能音箱进

浅谈自然语言处理

浅谈自然语言处理 摘要 主要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定义,发展历史,并对其研究内容,以及目前相关领域的应用加以讨论。最后对自然语言处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 are explained,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interrelated areas of NLP are discussed.And the develop direction of NLP in the future are simply introduced. Key Words: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

0.引言 早在计算机还未出现之前,英国数学家A.M.Turing便已经预见到未来计算机将会对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他指出,在未来我们可以“教机器英语并且说英语。”同时他觉得“这个过程可以仿效教小孩子说话的那种办法进行”。这便是最早关于自然语言处理概念的设想。 人类的逻辑思维以语言为形式,人类的多种智能都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进行通信是计算机出现以来人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1.什么是然语言处理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Bill Manaris(马纳瑞斯)在1999年出版的《计算机进展》(Advances Computers)第47卷的《从人—机交互的角度看自然语言处理》一文中,曾经给自然与然处理提出了如下定义:“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定义为研究在人与人交际中的语言问题的一门学科。自然语言处理要研制表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应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模型,建立计算框架来实现这样的语言模型,提出相应的方法来不断地完善这样的语言模型,根据这样的语言模型设计各种实用系统,并探讨这些实用系统的评测技术。”这个定义被广泛的接受,它比较全面的地表达了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和处理。 简单来说,自然语言处理就是一门研究能实现人鱼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处理进行有效的通信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普遍认为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可计算的方法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级语言单位(字,词,语句,篇章等)进行转换,传输,存储,分析等加工处理的学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学,计算机学,数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处理技术已经日益成为全球信息化和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实证主义;二是科学主义。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种实证主义主要体现在其根本原则,即“经验证实原则”之中。这个原则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经验并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逻辑性”和“彻底经验论”是逻辑实证论区别于传统的实证论的关键点,也是逻辑实证论的实证性比一般实证论更强、更为严格的地方。 (1)在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或基础的问题上,强调科学知识存在着一个惟一确定的、可靠的基础。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了基础主义的科学结构理论。每个理论都具有自己概念的和经验的基础而孤立存在,理论之间的惟一关系是由中立的观察语言所提供的”[5]。 (2)在关于科学的方法和目标的问题上,强调存在着超越历史和科学内容的惟一可靠的方法和惟一确定的目标。与基础主义的科学结构理论相适应,逻辑实证主义将归纳法看作是科学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3)在关于科学进步的问题上,预设了一种“中国套箱式”的直线累积发展模式,在他们那里,科学完全成了一项累积性的事业。科学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积累、扩大或归并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关于科学理论的结构或基础,还是关于科学的方法、目标和发展模式,逻辑实证主义者都作了不折不扣的实证主义的理解。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这种科学主义的特征是,十分突出地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也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

视整个文化。于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不仅是惟一种类的科学,而且也是在认识上惟一有意义的文化。具体说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有以下几个要点: (1)强调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那就是自然科学。除此以外,并不存在其他种类的科学。 (2)强调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可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构建“科学的哲学”,拒斥形而上学。 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其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对科学作逻辑分析,或者说,对科学的语言系统作句法分析。 这样一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似乎提供给我们一幅关于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截然区分的清晰画面,并且告诫人们:科学世界在认识上是有意义的世界,而人文世界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世界。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用自然科学家的眼光来理解和审视科学、哲学及其科学与其他文化的区别。这种观点虽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尤其是用数学与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及其哲学,并且进行了艰难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后来遭到了失败,但是,它对于推进和深化科学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研究还是颇有意义的。 。 然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确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其中最根本的缺陷之一,就是对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忽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如同它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那样普通显现,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这是大多普通人在第一感观中的认识。这样可以说是将语言学简单而且表面化,这是肤浅的理解,如此这样,就无法深刻的探索得语言学的本质。 那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的认识而且还很固执的笃信自己的判断 呢?这是因为视野,大众只是看到了语言在自己存在的时代,自己生活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就因为视野决定了对语言格局的把握,决定了对语言区间的把握。 语言的区间存在多样性,有历史的区间,有地域的区间,特别还有未来的区间,而种种区间间有距离,有距离也就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单从语言讲,它是用来沟通人类情感的,它是人类感情、思想、智慧的载体,而一种天然的距离阻隔了今日与历史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交流,今天与未来的传承,那么语言学作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为消除这种障碍构筑彼此对接的轨道,以一种平台使他们交流畅通。交流才是语言的本质,交流流畅是语言学的功能所在。 我们若只认识到语言学在人类语言交流的本质职能,也无法深刻的理解语言学,而只是使语言学平面化,不能使其主动影响社会交流的功能,也就削减了它的职能。我们还要在语言发展的轨迹上,以一种科学态度审视,揭示其本质。 语言不仅是讲述客观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那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在传递中发生了变化,如遗失现象,还特别的是反义现象,

这些特点也就是语言学存在的意义,那么情感就为语言的发展的隐性动力,而情感抉择是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征,是自我意识的展示。这就是我们依语言的表现特征探知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情感特征,从而解读他们的心理。

语言的发展当然不只在主观因素,还有众多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的共同特征就是:语言的不通存在,他们彼此要在碰撞中融合。例如我们中国语言,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调为基础,而就在北方语言区上也依然存在历史进程中传递下来亦然消失的语言的痕迹,特别表现在口语上,更具体讲如陕西人说“快”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连串的“音读”我们即就是用音标也无法注明。 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其研究的主体也发生变化,最早期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由此,在教育部发达历史环境下,以此沟通学习者与先贤们智慧、情感上的共鸣。而今天,我们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为何?因为今天教育的发达普及,群体间拉近了沟通交流的重心,那么彼此重合度高了,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一体化,文化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彼此的抵触融合在所难免。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引进了音标,此为国际通用。还有在文化融合中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彼此有借鉴。如字体我们由过去繁体字表象功能更强,而简化字叙述性更强。而音标的引入,还有我们语言教育的一种取向,使我们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有彼此影响。用音标字母表示词语,而且还有讲汉语总是掺杂英文单词,这已是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

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动力 摘要: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前沿的难题之一。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动力。因此理解自然语言理解以及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含义,阐述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及其相关应用,综述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研究方向变化并对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智能信息服务;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应用开始迈人知识处理、语言理解阶段,人们对计算机的智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能更好地同计算机交流。自然语言就是这样一个媒介。 2. 1自然语言理解的含义: 广义的“语言”是任何一种有结构的符号系统。其中, 最重要的两类语言,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而狭义的“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牛活中发展出来的用来互相交际的声音符号系统,是“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理解”即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俗称人机对话,指的就是使计算机来按照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做出相应反应的机制。它主要研究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语言交际过程,使计算机能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等,实现人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包括查询资料、解答问题、摘录文献、汇编资料以及一切有关自然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这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然语言理解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从人工智能的观点看,自然语言理解的任务是建立一种计算机模型,这种计算机模型能够给出象人那样理解、分析并回答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通俗语言)的结果。2. 1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含义: 首先, 自然语言是极其复杂的符号系统。一个人尽管可以对自己的母语运用自如, 但却无法把自己母语的构成规律、意义的表达规律和语言使用的规律用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方式彻底说清楚。传统的语言学是在没有计算机参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虽然为自然语言理解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但那是讲给人的, 真正要让语言学知识变成计算机上可操作的, 绝不是那么简单, 也不能那么模糊。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又懂语言学又懂计算机的人在正确的技术路线的指导下一起做非常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绝不是一拍脑袋想出个“绝招”就能解决的。 其次, 自然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含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语音和文字层次上,有一字多

NLP入门 实战必读:一文教会你最常见的10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附代码)

大数据文摘作品 编译:糖竹子、吴双、钱天培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一种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旨在从文本数据中提取信息。在它的帮助下,我们从文本中提炼出适用于计算机算法的信息。从自动翻译、文本分类到情绪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成为所有数据科学家的必备技能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你将学习到最常见的10个NL P任务,以及相关资源和代码。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对于处理NL P问题,我也研究了一段时日。这期间我需要翻阅大量资料,通过研究报告,博客和同类NL P问题的赛事内容学习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应对NL P处理时遇到的各类状况。 因此,我决定将这些资源集中起来,打造一个对N L P常见任务提供最新相关资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下方是文章中提到的任务列表及相关资源。那就一起开始吧。 目录: 1.词干提取

2.词形还原 3.词向量化 4.词性标注 5.命名实体消岐 6.命名实体识别 7.情感分析 8.文本语义相似分析 9.语种辨识 10.文本总结 1.词干提取 什么是词干提取?词干提取是将词语去除变化或衍生形式,转换为词干或原型形式的过程。词干提取的目标是将相关词语还原为同样的词干,哪怕词干并非词典的词目。例如,英文中: 1.b e a u t i f u l和b e a u t i f u l l y的词干同为b e a u t i 2.G o o d,b e t t e r和b e s t的词干分别为g o o d,b e t t e r和b e s t。 相关论文:M a r t i n P o r t e r的波特词干算法原文

相关算法:在P yt h o n上可以使用P o r t e r2词干算法 (h t t p s://t a r t a r u s.o r g/m a r t i n/P o r t e r S t e m m e r/d e f.t xt) 程序实现:这里给出了在p yt h o n的s t e mm i n g库中使用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57531043.html,/mchaput/stemming/src/5c242aa592a6 d4f0e9a0b2e1afdca4fd757b8e8a/stemming/porter2.py?at=d efault&fileviewer=file-view-default) P o r t e r2算法做词干提取的代码: #!pip install stemmingfrom stemming.porter2 import stem stem("casually") 2.词形还原 什么是词形还原?词形还原是将一组词语还原为词源或词典的词目形式的过程。还原过程考虑到了P O S问题,即词语在句中的语义,词语对相邻语句的语义等。例如,英语中: 1.b e a u t i f u l和b e a u t i f u l l y被分别还原为b e a u t i f u l和b e a u t i f u l l y。 2.g o o d,b e t t e r和b e st被分别还原为g o o d,g o o d和g o o d 相关论文1:这篇文章详细讨论了词形还原的不同方法。想要了解传统词形还原的工作原理必读。(h t t p://www.i j r a t.o r g/d o wn l o a d s/i c a t e st2015/I CA TE S T-2015127.p d f)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一、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对此,卡尔纳普的回答是: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认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语言学教程[第五章意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义 复习笔记 I.语义学 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尤其是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 II.意义 1.意义 在语言学中,意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关于现实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的想法。 2.内涵 按照哲学界的用法,内涵和外延相对,指的是一个词所指称的实体的特性。 3.外延 外延涉及语言单位跟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它跟指称意义是一样的。 4.意义的不同类型 (1概念意义 逻辑的、认知的、外延的内容。 (2联想意义 ①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 ②社会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③感情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作者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

④反射意义:通过同一表达方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 ⑤搭配意义:通过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 (3主位意义 通过顺序和重音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主位意义是最边缘的意义,因为它只由语序及重音所决定。 5.语境论 语境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意义源于语境,存在于语境。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上下文。所有的话语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下产生的,除了话语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外,情景因素还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他们当时的行为以及情景中所存在的物与事。 上下文不仅涉及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这种搭配构成词义的一部分,即搭配意义,它也涉及特定话语的前后部分。 6.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把意义定义为说话者说话的环境以及听者的反应。 Ⅲ.指称理论 1.定义 把词语意义跟它所指称或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理论,叫做指称理论。 2.语义三角 奥格登和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理论。他们认为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概念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存在,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来感知。

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所有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有关的技术的统称,其目的是使计算机理解和接受人类用自然语言输入的指令,完成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功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丰富计算机知识处理的研究内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 一、常用技术分类 1、模式匹配技术 模式匹配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将输入的语言内容与其内已设定的单词模式与输入表达式之间的相匹配的技术。例如计算机的辅导答疑系统,当用户输入的问题在计算机的答疑库里找到相匹配的答案时,就会完成自动回答问题的功能。但是不能总是保证用户输入的问题能得到相应的回答,于是很快这种简单匹配式答疑系统有了改进。答疑库中增加了同义词和反义词,当用户输入关键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时,计算机同样能完成答疑,这种改进后的系统被称为模糊匹配式答疑系统。 2、语法驱动的分析技术

语法驱动的分析技术是指通过语法规则,如词形词性、句子成分等规则,将输入的自然语言转化为相应的语法结构的一种技术。这种分析技术可分为上下文无关文法、转换文法、ATN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是最简单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语法,其规则产生的语法分析树可以翻译大多数自然语言,但由于其处理的词句无关上下文,所以对于某些自然语言的分析是不合适的。转换文法克服了上下文无关文法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其能够利用转换规则重新安排分析树的结构,即能形成句子的表层结构,又能分析句子的深层结构。但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ATN文法扩充了转移网络,比其他语法加入了测试集合和寄存器,它比转移文法更能准确地分析输入的自然语言,但也具有复杂性、脆弱性、低效性等缺点。3、语义文法 语义文法的分析原理与语法驱动相似,但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语义文法中是对句子的语法和语义的共同分析,能够解决语法驱动分析中单一对语法分析带来的不足。它能够根据句子的语义,将输入的自然语言更通顺地表达出来,除去一些语法正确但不合语义的翻译。但是语义文法分析仍然有不容忽视的缺点,其分析的语句中有时会出现不合语法的现象,并且这类分析较为复杂,语义类难以确定,语义的规则太多……因此,语义文法技术仍需要改进措施。 4、格框架约束分析技术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

自然语言处理的单词嵌入及表征方法

自然语言处理的单词嵌入及表征方法 简介 过去几年,深度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中占绝对主流。它们在许多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完爆之前的顶尖算法。在语音识别上也有这个趋势了。 虽然结果好,我们也必须思考……它们为什么这么好使? 在这篇文章里,我综述一下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上应用深度神经网络得到的一些效果极其显著的成果。我希望能提供一个能解释为何深度神经网络好用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个非常简练而优美的视角。 单隐层神经网络 单隐层神经网络有一个普适性(universality):给予足够的隐结点,它可以估算任何函数。这是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理论,它被误解和应用的次数就更多了。 本质上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因为隐层可以用来做查询表。 简单点,我们来看一个感知器网络(perceptron network)。感知器(perceptron)是非常简单的神经元,如果超过一个阈值它就会被启动,如果没超过改阈值它就没反应。感知器网络的输入和输出都是是二进制的(0和1)。 注意可能的输入个数是有限的。对每个可能的输入,我们可以在隐层里面构建一个只对这个输入有反应的神经元(见注解1)。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神经元和输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控制这个输入下得到的结果(见注解2)。

这样可以说明单隐层神经网络的确是有普适性的。但是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呀。你的模型能干和查询表一样的事并不能说明你的模型有任何优点。这只能说明用你的模型来完成任务并不是不可能的罢了。 普适性的真正意义是:一个网络能适应任何你给它的训练数据。这并不代表插入新的数据点的时候它能表现地很理想。 所以普适性并不能解释为什么神经网络如此好用。真正的原因比这微妙得多…为了理解它,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些具体的成果。 单词嵌入(Word Embeddings) 我想从深度学习研究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部分讲起,它就是:单词嵌入(word embeddings)。在我看来,单词嵌入是目前深度学习最让人兴奋的领域之一,尽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贡献和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 逻辑实证主义,又叫逻辑经验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它作为的一个哲学运动,形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本世纪上半叶盛行于西方哲学界,在科学界和知识界也有较大影响,其成员不少是兼有科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者。他们打着“科学的哲学”的旗号,企图以数理逻辑和自然科学为装器,否认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传统哲学(他们称之为“形而上学”),并提出自己的哲学观:“哲学的唯一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1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在整个逻辑实证主义中影响最大,一般把这一学派的形成当作逻辑实证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正式产生的标志,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也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哲学上,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了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大部分流派,例如逻辑实用主义、波普尔学派、历史学派、科学实在论等,都是在批判或修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种理论能完全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同样逻辑实证主义也是如此,我们既要对该思想在哲学上所带来的积极贡献做出肯定,也要在进行肯定的同时看到其中的一些局限性。以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观的贡献与局限性。一、从哲学的性质问题上看 逻辑实证主义在哲学的性质问题上,认为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活动。哲学的目的在于为科学命题提供清楚的意义,它是一种授意活动。2哲学的授意活动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这种哲学观所强调的是哲学与科学的密切联系,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局限于逻辑分析,把哲学看成是一种分析活动,这是根本错误的。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的任务是研究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如果把哲学的任务仅仅归结为逻辑分析,那就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也否定了哲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形式,从而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哲学本身。 1卡尔纳普.《哲学和逻辑句法》[M].p.17 2唐歆.《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研究》.[C].2012.12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谢 应 光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人的心智是体验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经验主义;心智;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3-0103-05 语境是语用学中常用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化被认为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基础,这似乎与语境概念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认知语言学自有其独特的语境观。为了澄清这个问题,Langacker(1997)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认知语义学的语境基础”,说明语言意义的概念观为什么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语境概念为基础。他(1997:240)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以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但也可以把它描写为社会的、文化的和语境的语言学。本文的目的是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一、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例如,有人把语境看作是上下文,即单词或句子前后出现的语言材料;Searle把语境定义为对理解话语所必须的一组背景假设;(Ungerer&Schmid:,1996:45)Levins on(1983: 22-23)指出,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而是所选择的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产生和解释话语有关的那些特征;S perber和Wils on(1995:15)则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 虽然上述关于语境的论述也提到了理解话语时的一些主观因素,但R obins on(1997:256)指出,语用学中关于话语理解的假设一般都体现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在谈论语言时,把语言中的规则和结构假定为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假定它们是真实而独立于观察者的,把根据这种观察立场所创立的结构转变为心理的结构。认知语言学采取经验主义的语义观对客观主义持批评的态度。而Lakoff和Johns on (1980:192-193)否认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他们指出,真理是相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而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2-11-06 作者简介:谢应光(1949—),男,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Wegner 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And di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