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能力目标: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第21课、22课均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属姐妹篇。其中本课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展现了本时期我国在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祖冲之是十分博学和深邃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其中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是他最主要的贡献。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使学生认识祖冲之利用并发展了刘徽的“割圆术”,经过高位数字的极艰苦、繁琐的推算,终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进成果。要充分利用发挥活动与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今天,我们来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部分。我们说,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承上:指上承两汉;启下,指下启隋唐。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有哪些?又为什么会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内容。

[板书]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生平

[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问题:祖冲之和圆周率。

[板书]2.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的内容阅读一下,找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归纳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归纳](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2)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3)他设计制造的水碓(duì)磨,能同时舂米、磨面。(4)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5)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教材讲解]课本上提到的“前人创造的割圆术”,指的是刘徽创造的割圆术。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割圆术。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后面“活动与探究”一的图形,刘徽认为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其周长即愈益逼近圆周长。“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由此可以看到,刘徽已把极限的思想应用于圆周率的计算。刘徽应用割圆术,从圆内接六边形算起,边数逐步加倍,直算至圆内接192边形的面积,求得圆周率π=3927/1250(相当于3.141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据。在实际应用时,他则主张采用π=157/50(相当于3.14)。

到祖冲之时,求出了精确到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3.1415926<π<3.1415927。

同学们,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现在,我们看课后的“自由阅读卡”“算筹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竹、木、骨、铁、铜等各种材料都可以做筹,但每种筹必须一样长短、粗细。用算筹表示数字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式,也叫直式;一种是横式。人们规定用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用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如果遇到‘0’数,则空位不摆算筹。筹算的运算程序同珠算的运算程序基本一样。”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动脑筋”目下的内容:“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是他广博的知识和突出的贡献;是他以自己的努力探索和创新精神获得这个世界承认的,而不是靠

[教师过渡]祖冲之除了在数学上的成就以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

[板书]3.祖冲之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教师讲解]这一时期,东晋虞喜发现了“岁差”。以往的天文学家不知分“天周”和“岁周”,以为太阳运行一周就是“岁周”。虞喜观察到太阳从第一年冬至运行到第二年冬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冬至点上,而是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这种“天周”与“岁周”的差就叫“岁差”。祖冲之把“岁差”应用到他制订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大明历》中另一重要成果是对闰法做了新的调整,将古法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从510年开始采用,到589年废止,共用了80年没有改动。

除此之外,祖冲之创造了以机械发动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还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创造了一架“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的运输机械。西晋刘景宜创造牛转连磨,杜预发明连机碓和水转连磨。祖冲之在这个基础上前进一步,创造了水转连碓磨,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效率更加提高了。

[教师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板书]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完之后,思考两个问题:1.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齐民”的含义是什么?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

[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加强劲的指导意义。

[教师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齐民”指一般群众,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有: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且《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它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分两个小问题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板书]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据考证,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他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板书]2.《齐民要术》

[教师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对于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下面我们先看题目。

书名《齐民要术》,翻译过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是农业。在《齐民要术》序言的末段,贾思勰提到了他的写作过程,有“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于行事”之语。(要用副板书)这表明贾思勰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和积累了很多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齐民要术》的。光采集经、史、子、集里的农学资料就合计155种。书中采用农谚30多条。《齐民要术》的主要科学成就有以下几点:(1)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2)继承与发挥了传统的土宜、候应之学,对农业生产上的天时、地利、人力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地探讨。(3)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时的耕作方法与栽培技术,把许多具体经验条理化,并初步提到科学原理上来分析,并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耢等项基本操作措施。(4)将动物的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还详细记载了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5)还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现代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它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齐民要术》引用过一百五六十种书,有些书现在已经失传,幸亏《齐民要术》保留了这些书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和农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板书]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在郦道元之前,我国已有不少地理名著。如《山海经》《禹贡》等。到了三国时期,有人对当时全国的河流水道进行了专门研究,写成了《水经》一书。《水经》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137条,原文1万文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水经》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郦道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注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内容,把《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给找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描述,说出《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和文字特色。

[学生回答]《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其内容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方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其文字特色为这部书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教师过渡]这样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是如何写成的呢?他有那么多的资料供参考吗?下面,通过我的讲述,使我们同学们对郦道元本人和《水经注》这部书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板书]1.郦道元生平

郦道元,范阳涿鹿人(今河北省涿县)。郦道元出身于官僚世家。郦道元少年时喜欢读书和外出游览,对地理书籍和山川名胜有浓厚的兴趣。他跟随父亲在青州居住时,经常考察山川城邑,观赏草木景物,对这一地区的地理概况,了如指掌。后出任北魏东荆州(今河南境内)刺史。为了巩固北魏在这里的统治,郦道元威猛为政,如在冀州。结果引起边民不满,向皇帝告状,被令返京。返京后,有较宽裕的时间专门从事《水经注》的撰写,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杰出的地理名著。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远古时候的情况已经很渺茫,以后又经过历代的更迭,部族的迁徙,城邑的衰亡,河道的变迁,山川名称的更易。因此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考察的情况下,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所到之处,公职之余,无不详考山川,历游胜迹。由于任职的关系,他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山川河流、地理情况十分熟悉。他还畅游过长江三峡、四川、湖北等地。他还做过改镇为州时考察订正地名的工作,这些,都为他写作《水经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过渡]郦道元是善写山水景物的,文笔非常优美。那么,除了文笔优美外,《水经注》还有哪些成就和特色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2.《水经注》的成就和特色

[教师讲述]郦道元以注释为著述,通过《水经注》结束了中国古代虚构地理学的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写实地理学的时代,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成就有三项。

(1)自然地理学成就。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面。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条,在河流的编排次序上,先北后南,先内地后边疆。在河道的叙述上,是先源头后支流,最后说明在某地入某水,或在某地入海。在内容上,先叙述河道流经情况,再记述各流域内的地质、地形、土壤、气候以及物产、民俗、名胜古迹。除河流外,还记载了许多湖泊,总数超过500处。在地质地貌方面,也有大量的实际资料。还拥有大量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的资料。

(2)人文地理学成就。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中,《水经注》的贡献首先在经济地理学方面。而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的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西门豹渠、都江堰、灵渠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记载要比前人详细、丰富得多。这些内容完备而详尽,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水利史等,也有重要的价值。农业地理方面的种植、畜牧、林业、渔业、狩猎、屯田,包括原始农业,工业地理的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纸、食品等;交通运输地理方面的水上运输、陆上运输等,所有这些方面,《水经注》中都有记载。书中还记载了13个以上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犬戎、三苗等,介绍了他们的不同语言和风俗习惯。还有关于长城、坞堡、障塞、烽燧等具有战略要地和战争路线的资料。

(3)语言文学和其他方面的成就。关于语言文学方面的成就,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关于三峡的描写就是代表。另外,《水经注》在历史学、金石学、碑版学、文献学方面的内容也有记载。

《水经注》由于包罗宏富,牵涉广泛,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语言学到文字,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因此,不仅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逐步形成了一门内容浩瀚的学问——郦学。

[教师总结]到现在为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的自然科学部分就学习完了。下面,由同学们设计并填写魏晋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简表。然后和老师设计的作一比较。

[学生设计]……

(教师出示设计的表格及内容)

物朝代

主要

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冲之南朝

名数学

家、天

文学家

《缀

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

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

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

北朝

(北魏和

东魏)

名农学

《齐

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

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

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元北魏

出的地

理学家

《水

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

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

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颂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蝴蝶化石三叶虫化石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李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篇诗歌呢?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 (注意字词教学)屏幕展示读音易错易混的词语,做适当点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问: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由学生作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自主阅读的结果存在差异,此环节教师只须把握学生对诗歌了解的程度,不要求学生讲得很细、很全。 2、同学们从诗歌中了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识。那么,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集体诵读1、2节诗歌 问:这两节有什么突出的修辞方法?(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这两小节标点符号的特点) 设问 问:通过设问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苏醒神话奇幻 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3至6小节就是最好的回答。 二、研读(合作探究): 1、研读对象:3至6节 2、合作探究的目标: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难点:1.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2.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准备: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人物的生平资料;圆周率资料;摹本王羲之字帖;《兰亭集序》摹本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出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图),这些石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雕凿出来的。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板书) 感知理解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他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2、《齐民要术》 (1)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2)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包括耕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土壤肥料、植保、果树、蔬菜、动物饲养、酿造、果品加工、资源植物利用、日用品生产等。它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 3、《齐民要术》意义 《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之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二、科学家祖冲之 1.祖冲之生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化石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化石吟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yǎ卓zhuó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 1.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最突出的数学成就是() A.编制《大明历》B.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 C.编制《太初历》D.《缀术》被列入算经十书 【答案】B 2.贾思勰潜心研究农学,著成了《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 ①北方农牧生产经验①食品加工与贮藏①野生植物利用①商贾之事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答案】A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华佗──“麻沸散” C.贾思勰──《齐民要术》D.祖冲之──造纸术 【答案】D 4.祖冲之和贾思勰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有() ①注重实践①吸收前人的文化成就①书香门第的熏陶①天资聪颖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答案】A 5.王羲之的《兰亭序》所运用的书法艺术形式是() A.隶书B.草书C.楷书D.行书 【答案】D 6.“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柳公权B.米芾C.赵孟頫D.王羲之 【答案】D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王羲之B.陶渊明C.吴道子D.顾恺之 【答案】D 8.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A.胡昭B.贾思勰 C.祖冲之D.刘徽 【答案】C

9.他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水经注》 D.《清明上河图》 【答案】B 10.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此字体是由谁独创的() A.胡昭 B.锺繇 C.王羲之 D.顾恺之 【答案】B 11.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书圣”的代表作品是() A.《离骚》 B.《水经注》 C.《兰亭集序》 D.《洛神赋图》 【答案】C 12.“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出自北朝时期的农学著作()A.《缀术》 B.《九章算术》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即古人所说的“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的数字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材料二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由我国

人教版七年级《化石吟》(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化石吟》(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教材简析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古生物的图片, 让学生从视觉的效果上先睹为快,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问:这些生物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见得到吗?明确:见不到了。 提问:那这些精美的生物的图片从何而来?明确:是科学家通过对古生物的化石进行复原而来的。 提问: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对于这些遗留千古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兴趣一睹为快呢? 今天有一个人对这些化石也充满着好奇心,下面就让我们与他一起去领略这些化石的风采,出示课题。 也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 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

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中国古代史上册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课标版 4、所属章节: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20课 5、学时数:1课时 二、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缺乏主动性,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展示-质疑-指导-达标”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当堂达标五环节。 学法:自主性学习法。具体方法有探究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本,完成自主学习的填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抓住关键词,增强记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学生展示:请你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的提示问题介绍这三位科学家。 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 (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 1.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919年……北京大学某教授……离经叛道”可知此应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全盘否定儒学的现象,故应选A项;B、C两项均无法体现“离经叛道”,故排除;D项由孙中山于1905年提出,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主要是因为蔡元培( ) A.一手创办北京大学并坚持聘用陈独秀、李大钊等 B.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提出“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了“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鼓励新思想的传播,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右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为“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emocracy和Science翻译成汉语分别为民主、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4.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化运动的作用。 5.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8年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文学革命( ) A.目的是宣传革命思想 B.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 “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7.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 ,然而革命后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大旗,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对封建思想给予了致命打击。但是,新文化运 动只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8.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D.文化复兴 “兵法攻心,语曰革心”,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新文 化运动的价值在于思想解放,故选A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材料二 吴虞认为,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材料四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

《化石吟》优秀教案

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师范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评价) 重点生字词。 骸骨潜行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 幽yōu雅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临邑县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年级七年级学科政治 主备人 班级备课时间年月日授课人 课题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难点 郦道元和《水经注》 方法 阅读法、总结分析法 手段 历史图册、相关史料

板书设计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 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启发学生对祖冲之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及以他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过程:(一)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 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的总趋势,思考这一历史趋势与本阶段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何内在联系。2. 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让学生回忆两件中国古代在农业、畜牧业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史实,说明中国自古有发达的农业。2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可做些必要的补充说明。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提出的问题:“《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及文字特色?” 四、 五、做达标题 六、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设计并填写魏晋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简表。学生听讲 与老师共同认定目标 学生阅读思考 听讲 记笔记 学生回忆总结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做达标题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 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瓦解,人们热衷于寻找重新统一和治国的理论。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得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促使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以至兵家都应时而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时从政治斗争到思想理论斗争的许多主张,都与儒家名教相悖逆。早在曹操与袁绍等联兵反对董卓时,二人在论如何夺取胜利时曹操提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所谓“智力”,指人的才能,“道”乃指由人制订的适时而变的各类政策方针。曹操认为在群雄逐鹿中要取得胜利,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他多次下令主张“唯才是举”,不仅“盗嫂受金(者)……吾得而用之”,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本纪》),皆可录用。清谈名士嵇康不仅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还公开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鲍敬言从老庄任自然的思想出发,针对儒家所谓“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说,揭示国家、君臣以及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是暴力和征服的结果,也是压迫、贫苦和战争的根源。鲍氏对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讲的“无君而庶民定,无巨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社法,束缚下民”(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卷四十六阮籍《大人先生传》),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无君论”(《抱朴子·外篇》卷四十八《诘鲍篇》),反对国家、君臣、政治制度的存在。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算起,到鲍敬言所处的两晋之际,已有约550年的历史。鲍氏对封建专制之核心君权的彻底否定,尽管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他在理论上的勇气,反对政治压迫的实质,以及在思想意识上趋向自觉的精神,都是值得赞许的。 与“无君论’思想相辉映的,乃是“神灭论”和“笑道论”。从西晋阮瞻的“无鬼论”,到刘宋范晔的“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再到范缜的“神灭论”,北周甄鸾的“笑道论”,均针对欺骗人民的佛道教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神仙鬼神之说。特别是范缜的《神灭论》把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推向顶峰,它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的趋向自觉,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上述对封建统治理论的核心名教禁锢的突破,以及对封建统治政权核心君权的否定,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人们思想的一次相对解放,从而促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向自觉趋向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最深,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及其思想观念,最能说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自觉趋向程度。东晋葛洪曾生动地描绘了两晋南方妇女的社会生活,说她们离开织机,走出厨房,拜亲访友,周游城邑,游戏佛寺,观赏渔猎,登山临水,出境庆吊,途中有说有笑,有时甚至举杯痛饮,引吭高歌(《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这里所表现的妇女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地位,似乎同男子没有多大区别。北朝妇人主持家务,参予政治活动,以及反映妇女地位提高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显然是鲜卑习俗对北朝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它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这股历史主流对当时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少数民族风俗的习染,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掌握文化的机会,因而当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歌星以及深通儒家经典的女文人学士。她们写下了诗、赋、谏、铭、颂、书流传于后世。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两晋妇女有文集者计12人,共40卷;十六国前秦妇女有诗文集者1人,共1卷;南朝妇女有文集者计7人,共39卷,1人注书7卷。此外,有姓无名,标某氏撰文集者计37人,共106卷,其中应有一部分为妇女所作。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并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因而其思想观念也趋向自觉,从而妇女出外游学,步入仕途,从军,自由选夫等为封建伦理纲常所不容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出现。上述妇女自觉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 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化石吟》说课稿教案化石吟》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2、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3、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4、《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三、关于教法:1、朗读法: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 美。.2、联想想象法。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四、学法指导1、自觉参与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自主探究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