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普通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试述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并谈谈各方法的特点。

答:(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 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

①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②缺点:

A.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

B.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

C.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①优点:

A.可揭示因果关系;

B.可重复,可检验;

C.数量化指标明确。

②缺点: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①分为: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

②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A.信度;B.效度;C.标准化。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①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晤谈法。

②使用时应注意:取样的代表性;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③优点:运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

④缺点:A.不够严谨;B.不能揭示因果关系;C.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 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

①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 设。

②缺点:对某人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另一个人。

2.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答:(1)贡献:

①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②创办了心理学刊物《哲学研究》并发表实验室研究的论文。他使

心理学从哲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③为欧美一些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2)局限:

①他早年受宗教影响,以后长期搞哲学,哲学观点混乱,这使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

②他早期接受感官生理学教育,看重末梢器官的作用,不重视大脑中枢的作用;

③追求纯粹心理的研究,他想建立一门既不要哲学又不要生理学的心理学。

3.简要介绍格式塔学派。

答:格式塔心理学:

(1)时间:1912年-20世纪4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盛行时期。

(2)①创始人——韦特海默,德国;

②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考夫卡、柯勒;

(3)研究对象:意识的组织。

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有“完形”,“形状”,“组织”等之意,意味着―整体。它代表了该学派的主张和宗旨。

(4)基本论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①他们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之和;

②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大相径庭。

(5)研究方法:重视心理学实验 地位和作用:在知觉、学习和思维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至今仍广泛应用。

4.简述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人的心理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认识客观事物或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订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

它调节和控制着情绪情感活动。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影响着认知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和深入。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密切联系,情绪情感过程会推动或阻碍人的意志行为。

5.运用观察法经行心理研究,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

答: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经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在运用观察法时候,为了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和偏颇,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第一,每次只观察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

第二,只观察事先已经确定的被观察者的行为特征,并随时记录观察到的具体事实;

第三,利用仪器,规范记录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使观察的偏差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采用时间抽样方法惊醒观察。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被观察者同一方面进行观察,综合观察到的结论和事实,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6.试从不同角度对心理现象进行分类。

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团体心理、意识与潜意识、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

个体心理又可以分为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和个性(能力、气质、性格)。团体心理:是个体参加各个社会团体并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影响个体心理与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意识:是个体所知觉到的心理现象,即能意识到作用于外部环境、自己的目标、认识与情绪以及意志行动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等。个体不能回忆但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潜意识。潜意识: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特殊形式。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紧密联系。

健康心理:是个体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是一种不能适应环境的非健康心理状态。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有经验标准、临床经验、社会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和统计学标准。

7.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答: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以科学方法为前提,采用一套科学程序和步

骤,在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客观信息,以及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这点看,心理学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上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心理发生与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必须探讨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包括归因和交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学科学或中间科学。

8.简述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事物本来面貌反映事物,不能为了某种目的,对实验结果或事实进行某种修改或伪造。要根据个体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条件及行为表现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者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性。

(3)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具有适应功能的系统。系统分析原则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在研究个体心理现象时,也要研究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4)实践性原则。心理现象是人在自然条件下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验研究是对自然条件下人的心理现象的模拟,难以真实的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心理学研究既要有实验研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对染的心理活动的影响的研究。

9.脑功能的重要学说有哪些?

答:脑功能的重要学说有:①定位说;②整体说;③机能系统说;

④机能模块说。

10.简述鲁利亚的大脑功能机能理论。

答: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有三个机能系统组成:

①调解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也叫动力系统。其基本作用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②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其基本作用是接收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储存。

③行为调节系统。其基本作用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鲁利亚认为,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完成。

11.简述脑功能的定位说。

答:大脑皮层机能分区的思想,始于19世纪欧洲的一批颅相学家。

(1)颅相学

始创:脑功能的定位说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

观点:根据头部的隆起部位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和智力; 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作用:颅相说把人的心理官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而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

主要缺陷:在许多方面是不科学的。

A.首先,列举的许多官能没有精确的定义,也无法进行定义;

B.其次,颅骨的某些外部特征与皮层的发育程度不是严格对应的,因此,不能用颅骨的外部特征来推测 脑的发育程度,更不能以此来说明人的能力的高下。

(2)脑功能的定位说

脑功能的定位说的基本观点: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一些临床证据:

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由于人们都用右手书写、绘画、击剑,波伊劳德认为,对这些行为的控制可能是左半球。

法国医生布洛卡对一位失语症病人尸检发现左侧额叶受到损伤,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

1874年威尔尼克描述了一种新的失语症,确定语言功能是特定脑区的功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拿大医生潘非尔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用电刺激 法研究颞叶时发现,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还有科学家发现,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 饮水有关,这些发现也有利于脑功能的定位学说。

12.简述脑功能的整体说。

答:(1)始创:弗罗伦斯提出了与定位说相悖的整体说。

(2)研究方法:脑损伤法

(3)观点: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智力功能的丧失就越严重。

(4)著名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他用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 迷宫实验。实验发现,在大脑损伤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部位无关,而与损 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由此,他提出整合论,引申出两个重要原理:

①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②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部位无关。

③细胞集合理论:整合论得到40年代末出现的―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13.简述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

答:(1)代表人物:鲁利亚

(2)观点: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 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讲,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3)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第二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第三机能系统)。

①动力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其基本功能: 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②信息处理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也叫信息处理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 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基本作用:接收来自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③行为调节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如前额皮层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 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

(4)三个机能系统之间的关系:①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

联系。②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③每个机能系统又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鲁利亚研究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 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14.简述脑功能的机能模块说。

答:(1)机能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2)基本观点:

①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②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3)认知神经科学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例如,在视觉研究的领域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是两个大的功能模块,它们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合作,是视觉的神经基础。

15.什么是反射?

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16.什么是割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功能有何重要作用?

答:(1)割裂脑研究是通过切断个体胼骶体来了解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

研究对象主要是癫痫病人。他们被切断胼骶体以防止病变由脑的一侧扩散到另一侧。由于胼骶体被切断了,两个半球功能也就分开了。左右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做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因此可以单独研究两半球的不同功能。

在实验中,分别给背时的大脑左右半球呈现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做出反应。根据背时的翻译,推出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着不同的功能。例如,先给被试呈现常见物品,如手机、积木等,使其同时投射到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然后将这些物体拿开,只在视野的左侧短暂呈现一个词,如“手机”。此时,如果让被试写下自己看到的东西,他能用左手写下“手机”。但是如果问他左手写的什么时,被试往往回答不出来。由于语言区主要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当在视野的左侧短暂呈现“手机”一词时,其映像是在右半球出现。由于“手机”的视觉形象并没有传导到左半球,被试便难以通过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目前,割裂脑实验研究发现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欣赏和艺术等。

(2)割裂脑研究对解释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胼骶体是大脑左右两半球信息传递的必经之处,进入大脑其中一侧的信息,必须经过胼骶体才能传达到另一侧。当胼骶体切断后,这种信息传递就受到阻止,原先统一的两个大脑半球成为两个独立的大脑半球。根据各自功能对其中的刺激信息做出反应,比较这些反应与常人反应之间的区别,从而揭示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不同功能。

17.用实验说明脑功能的一侧优势。

答:虽然大脑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

有明显的差异。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 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 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进入大脑任

何一侧的信息会迅 速地通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做出统一的反应。

割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 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

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

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

两半球的功能存在 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同样也起重要作用。在加工复杂程度不同的句子时,右半球上与左半球经典的语言区对应的部位也得到激活,只是激活的强度低于左半球。

18.试述大脑皮层几个主要的语言区及其语言功能。

答: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发达的脑区所

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区,即布鲁德曼第44、45 区,亦称布罗

卡区,它通过邻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这个区域受

损就会发生运动性失语症,发音器官正常,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

出现大量文法错误,阅读理解书写能力不受影响。言语听觉中枢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称为威尔尼克区,损伤这个 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病人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他刚刚听

过的句子,也不能完成听写活动。言语视觉中枢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

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病人看不懂文字材料,产生视觉

失语症或失读症。

19.简述脑整体说的基本观点。

答:(1)整体说认为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2)弗罗伦斯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功能的丧失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3)拉什利提出了两条原理:

①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②总体活动原理,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 小成反比,与受损的部位无关。

20.简述意识的含义以及功能。

答:(1)意识: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2)意识的功能:①觉知功能;②计划功能;③选择与监督功能。

21.人的意识有哪些特征?

答:意识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是人类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意识既包括对周围事物的意识,也包括自我意识。广义的意识指人的主观世界,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意识指在人脑中瞬间呈现的能够自我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内容。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在彼此社会性的联系的发展过程中,与语言一起产生的。它既是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形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概括性

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就是概括,如水可灭火,木头易燃等等。这种概括性认识只有人类才有,动物的认识没有真正的概括性。

(2)目的性(预见性)

指在事物没有出现前,就有所预见,按预见行动,这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人的行动是有目的性或预见性的,能根据预见到的结果来办事。

(3)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以概括性和目的性为前提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世界为自己服务。

(4)社会制约性

意识是在生产劳动中同语言一起产生的社会产物,其发生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意识的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然也受社会

制约。人的生活要依托于一定的社会地位,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所要求的方式来行动,其思想、情感和意志都服从于他的社会地位。

22.简述睡眠各阶段内容。

答:(1)意识的一种形式,分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①:频率波幅较低,浅睡状态,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惊醒,10 分。

②:频率更低,睡 眠锭(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放松,难被唤醒,20 分。

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 出现△波,开始进入深度睡眠,40 分。

④:△波,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难被唤醒。

REM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低波幅脑电波出现,清醒或恐惧状态,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

梦境,第一次5到10分钟,最后一次一小时。

23.什么是注意?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与监督。

24.简述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答: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A.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B.对兴趣的依从性

C.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D.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E.对人格的依从性。

25.简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的含义和特点。

答:(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被动的注意,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它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特征、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人类特有的。随意注意受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个体的间接兴趣、活动的组织性、过去经验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3)随意后注意:

它兼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随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26.简述注意的品质,并比较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

答:(1)注意的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

①注意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活动任务和知觉经验。

②注意稳定性。

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影响因素:对象本 身的特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主观状态(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意志力水平)。

③注意转移。

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 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

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明确的信号提示)

④注意分配。

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影响因素:活动的熟悉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2)①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转移是主动的,有目的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转移后会马上稳定。

②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某种刺激物干扰引起的,具有消极被动特点,是不自觉的,会干扰当前活动。

27.什么是注意的广度?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活动任务和知觉经验。

28.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于某一客体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2)影响因素:对象本 身的特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主观状态(主体的精神状态、主体意志力水平)。

29.什么是注意分配?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注意分配: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2)影响因素:活动的熟悉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30.什么是注意转移?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1)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

(2)影响因素: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新事物的性质和意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明确的信号提示)

31.试述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并举例说明。

答:(1)过滤器理论

①布罗德本特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②举例:某同学在打游戏时对寝室其他同学的大吵大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衰减理论

①特瑞斯曼提出的注意衰减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它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经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在强调上减弱了,并没有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

②举例:“鸡尾酒会现象”。

(3)后期选择理论

①多伊奇等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该理论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②举例:“斯特鲁普效应”。

32.简述注意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答: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该理论认为,注意的选择过程可发生在不同加工阶段,其主要假设有:一是,在进行选择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二是,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该理论使注意的选择过程变得很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33.简述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答:(1)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①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②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2)注意的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种: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较快,也不影响其他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有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34.什么是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内隐记忆的体现。

35.简述感觉的费希纳定律。

答:(1)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刺激物的物理强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引起感觉产生等量的变化。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认为最小可觉差(JND)在主观上都相等。推出,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

费希纳提出:

对数定律: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当刺 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其公式为: P= KlgI 其中:I-刺激量P-感觉量。

评价:

①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②费希纳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

③适用范围:中等强度的刺激。

36.什么是感觉阈限(感受性)?

答:感觉阈限(感受性):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37.简述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的含义,他们之间的

关系是什么?

答:(1)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2)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J.N.D),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它们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8.简述适应。

答: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

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在视觉范围内, 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①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例如:我们从阳光直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

A.暗适应过程:开始时觉得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开始能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说明视觉感受性提高了。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 30 分钟~40 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B.暗适应的机制:一般用感受器内光化学物质的变化来解释,此外可能还有神经作用参与暗适应过程。

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例如: 我们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到阳光直射的户外。

A.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明适应时间: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 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B.明适应的机制:一般用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

39.什么是闪光融合?什么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答:(1)闪光融合:由于频率增加,断续的闪光会使人们产生融合的感觉的现象。

(2)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又称闪烁临界频率,指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反映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①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的感受性也就越大。

例如:日光灯光线闪烁 100 次/秒,高速旋转的风扇等。

②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也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也上升。

40.什么是马赫带?如何解释?

答:(1)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 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2)马赫带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现象来解释。

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的现象,来自暗明交界处亮区一侧的抑制大于来自暗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 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小于亮区一侧的抑制,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更亮。

41.简述侧抑制。

答:(1)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2)侧抑制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

由于侧抑制的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视觉机制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入中枢,而且对输入信号进行加工处理,这对各种视觉现象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42.什么是感受野?

答:感受器受刺激兴奋时,通过感受器官中的向心神经元将神经冲动(各种感觉信息)传到上位中枢,一个神经元所反应(支配)的刺激区域就叫做神经元的感受野,又译为受纳野。

末梢感觉神经元、中继核神经元以及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神经元都有

各自的感受野。

随感觉种类不同,感受野的性质、大小也不一致。

43.什么是主观轮廓?

答: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还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知觉物体的形状时,首先把握的是它的轮廓。轮廓是构成一个形状的边界线,它是不同区域之间亮度上的明显变化形成的。有形状必有轮廓,但轮廓不等于形状。

主观轮廓:又称为错觉轮廓,在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的轮廓。

主观轮廓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图形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完整起来。

44.什么是普肯耶现象?

答:普肯耶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

它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光线强弱决定明度),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45.食堂里的饭菜味道不太好,有些学生就捏着鼻子吃饭,于是就舒

服一些了。请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这个现象。

答:感觉掩蔽现象起作用。

46.简述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说。

答: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否定感觉依赖外物的性质。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缺陷:穆勒认为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认识论上属于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47.简述三色说。

答: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提出,赫尔姆霍茨扩展。

(1)提出:托马斯·扬假设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

种感受器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这三种感受器分别与红、绿、蓝相对应。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各种颜色体验由不同感受器按照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2)发展:1860年,赫尔姆霍茨设想,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得到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

①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长波受纳器);

②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中波受纳器);

③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短波受纳器)。

(3)评价:①三色理论得到部分实验结果支持,它与在锥体细胞中现已发现的三种视觉色素是一致的,且能很好 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

②无法很好地解释红绿色盲和负后象及颜色对比。

因为红绿色盲患者把短波看成蓝色,长波看成黄色。根据三色理论,红绿色盲患者不应有黄色经验,而实际上他们是有黄色经验的。

48.简述四色说(颉颃理论)。

答: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是由黑林提出的四色说,黑林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 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评价:能较好的解释色觉对比,后象和色盲原因,但对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上一切颜色的 现象无法解释。

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认为,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 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49.视觉对立过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四色说(颉颃理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他称作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例如,在光刺激下,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无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

(2)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他们认为:

①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短波感受器,中波感受器,长波感受器。

②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三对对立细胞:黑-白细胞,红-绿细胞,黄-蓝细胞。

③红-绿细胞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而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

(3)在黑林的四色说中,黑-白色素是对立的,而在赫尔维奇等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对立的明度系统。

(4)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

研究发现,①在人眼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锥体,它们对光的最大吸收作用分别为440nm,530nm和570nm。这三种感受器被称为短波感受器、中波感受器和长波感受器。②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颉颃机制。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 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B.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50.为什么长时间注视蓝色以后看黄色更黄了?

答:这是感觉后象的负后象起了作用。

感觉后象: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在短时间内保留。

①正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例如,注视灯光后闭上眼睛,会出现灯的光亮。

②负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因为,颜色视觉的后象一般为负后象。

所以,长时间注视蓝色以后看黄色更黄。

51.试述听觉理论。

答:(1)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Rutherford提出。

主要观点: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 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

缺陷: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主要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频率高,短维纤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频率低,长维纤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能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缺陷:人耳接受最高和最低f之比为1000:1,这与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之比为10:1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20世纪40年代由冯·贝克西提出。

主要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 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提高。振动运行到基底 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缺点: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基底膜运动,却难以解释500HZ以下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神经齐射理论

20世纪40年代由韦弗尔提出。主要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52.感觉后象的定义是什么?举例说明正后象、负后象。

答:(1)感觉后象: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在短时间内保留。

(2)①正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例如,注视灯光后闭上眼睛,会出现灯的光亮。

②负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例如,颜色视觉的后象一般为负后象。

53.视觉对比含义是什么?简述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答:(1)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分为: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2)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3)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的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颜色对比使得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54.某人把“感性”二字看成“性感”,请从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

角度分别解释这两个现象。

答:

55.什么是认知?

答: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56.简述知觉的理解定义、特性及影响因素。

答:(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有:知觉选择性、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

①知觉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与对象。

影响因素:由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

②知觉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中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叫知觉整体性。

影响因素:

A.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B.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③知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因素:过去的知识经验

④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以及颜色恒常性。

影响因素: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 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的真实,又因它的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的对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憧景和热爱。展现了人的思想、灵魂的纯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道德、诚真的情感的响往和追求。 有鉴于此,艺术的认知作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审美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的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5、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以满足,并由此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快。如通过阅读作品和观看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特殊的精神产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快感,是其审美娱乐的功能的体观。 6、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答:“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一说,首先是指相对于实施美育教育之不同途径而言的。其次是指由于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艺术美又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以及艺术教育又总是以艺术美为基础,从而艺术教育便被赋于了更为不广泛的内涵而言的。尽管“艺术教育”的一种狭义理解是培养各种艺术家以及艺术专业的艺术专门教育,但艺术教育的更为广泛的自然的意义总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为一般特点,以此培养、造就人的审美理想、鉴赏能力,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熔铸完美人格等。从而使艺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具有了与美育同质之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教育的这种广义的功能,可视为美育的核心。(答案可参阅教材63、64、65页。由韩修乾老师重新组织、整理、册改、补充)。 7.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答: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

工程热力学简答题

1.何谓状态何谓平衡状态何为稳定状态 状态:热力学系统所处的宏观状况 平衡状态: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 稳定状态:系统内各点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2.说明状态参数的性质。 (1)状态参数是状态的函数。对应一定的状态。状态参数都有唯一确定的数位。 (2)状态参数的变化仅与初、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途径无关。当系统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而恢复到初态时。其状态参数的变化为零,即它的循环积分为零 (3)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为点函数,它的微分是全微分。 3.何谓热力过程 热力学状态变化的历程 4.何谓准静态过程实现准静态过程的条件是什么 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系统经历一系列平衡状态,每次状态变化时都无限小的偏离平衡状态。 条件:状态变化无限小,过程进行无限慢。 5.非准静态过程中,系统的容积变化功可否表示为 ?=-21 2 1 d v p w 为什么 不可以。在非准静态过程中pv的关系不确定,没有函数上的联系。 6.何谓可逆过程 经历一个热力学过程后,热力学系统逆向沿原过程逆向进行,系统和有关的外界都返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7.何谓热力循环 系统由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后重新回到初始状态所完成的一个封闭式的热力过程称为热力循环。 8.何谓正循环,说明其循环特征。 在状态参数坐标图上,过程按照顺时针循环的为正循环,其目的是利用热产生机械功,动力循环,顺时针,循环净功为正。 9.何谓逆循环,说明其循环特征。 在状态参数坐标图上,过程按照逆时针循环的为逆循环,其目的是付出一定代价使热量从低温区传向高温区,制冷循环,逆时针,循环净功为负。 10.何谓热量何谓功量 热量:仅仅由于温度不同,热力学系统与外界之间通过边界所传递的能量 功量:热力学系统和外界间通过边界而传递的能量,且其全部效果可表现为举起重物。 11.热量和功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相同特征:都是系统与外界间通过边界传递的能量,都是过程量,瞬时量。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普通心理学》试卷四及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卷) 专业:课程名称: 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24% 1、无意注意 2、感觉 3、再造想象 4、创造性思维 5、理智感 二、填空题18% 1、心理过程研究的是------------------------、 ---------------------和--------------------。 2、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 3、注意有存在对活动的--------------和---------------功能。 4、-----------年,心理学家---------------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的诞生。 5、人的内部感觉有------------、----------------和---------------。 6、--------------------定律提出心理能量随着刺激物的乘方函数而变化。 7、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8、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例如-------------。 9、形象记忆是-----------------------------------------------------------------------。 10、过度学习达到-------------时保持效果最佳。 11、画家擅长-------------思维。 12、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和---------------。

艺术概论试题库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艺术概论试题库 命题人:孟宪伟 一、选择题: 1、艺术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是( ) A.社会性B.认识性C.审美性D.科学性 2、艺术作为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全面的社会生产劳动B.经济基础C.政治D.哲学 3、在阶级社会中,艺术是( ) A.无阶级性的B.有阶级性的C.超阶级性的D.为艺术而艺术的 4、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 ) A.模仿 B.再现 C.表现 D.反映 5.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 A.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 C.政治法律制度 D.科学文化 6.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谁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A.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 )。 A.相互和谐 B.相互利用 C.宗教对艺术的否定 D.没关系 8.艺术形象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具有( ) A.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抽象和具象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9、一切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和艺术区别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是( ) A.科学性B.形象性C.逻辑性D.认识性 10、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 A.情感性 B.审美性 C.虚构性 D.形象性 11.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 A.形象 B.情感 C.思想 D.生活 A. 情感 B. 理智 C. 知识 D. 科学 12.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美称为( ) A.艺术美 B.现实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13. 符合「黄金比」的矩形比例是( ) A. 3:5 B. 1:3 C. 1:5 D. 3:7 14. 美学上的最高形式原理就是( ) A.反复 B.节奏 C.对比 D.多样的统一。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所谓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 ) A.艺术的 B.时间的 C.宗教的 D.理论的 16.意大利哲学家从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和方法论出发,主张“艺术是幻象或直觉”,““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是一种心灵活动。( ) A.克罗奇B.伯格森C.科林伍德D.黑格尔 17.德过古典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是诉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但艺术的最终根源却在于“理念”。( )

工程热力学简答题汇总汇编

工程热力学简答题汇 总

1热力系统:被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开口系统:热力系统和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 闭口系统:热力系统和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 孤立系统:热力系统和外界即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 2平衡状态:一个热力系统如果在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能够始终保持不变,则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平衡状态。 准平衡过程:若过程进行的相对缓慢,工质在被平衡破坏后自动回复平衡的时间,即所谓弛豫时间又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那么这样的过程就叫做准平衡过程。 可逆过程:当完成了某一过程之后,如果有可能使工质沿相同的路径逆行而回复到原来状态,并且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亦回复到原来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 3汽化潜热:即温度不变时,单位质量的某种液体物质在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 4比热的定义和单位:1kg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热量称为质量热容,又称比热容,单位为 J/(kg·K),用c表示,其定义式为c=δq/dT或c=δq/dt。 5湿空气的露点:露点是在一定的pv下(指不与水或湿物料相接触的情况),未饱和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湿空气,即将结出露珠时的温度,可用湿度计或露点仪 测量,测的td相当于测定了 pv。 6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 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与均匀状 态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 的概念均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 间而变化,这是它们的共同 点;但平衡状态要求的是在没 有外界作用下保持不变;而平 衡状态则一般指在外界作用下 保持不变,这是它们的区别所 在。 7卡诺定理:定理一:在相同 温度的高温热源和相同温度的 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可逆 循环,其热效率都相等,与可 逆循环的种类无关,与采用哪 一种工质也无关。 定理二:在温度同为T1的热 源和同为T2的冷源间工作的 一切不可逆循环,其热效率必 小于可逆循环。 推论一:在两个热源间工作的 一切可逆循环,他们的热效率 都相同,与工质的性质无关, 只决定于热源和冷源的温度, 热效率都可以表示为ηc=1— T2/T1 推论二:温度界限相同,但具 有两个以上热源的可逆循环, 其热效率低于卡诺循环 推论三:不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必定小于同样条件下的可逆循 环 8气体在喷管中流动,欲加速 处于超音速区域的气流,应采 取什么形式的喷管,为什么: 因为Ma>1超声速流动,加速 dA>0气流截面扩张,喷管截面 形状与气流截面形状相符合, 才能保证气流在喷管中充分膨 胀,达到理想加速度过程,采 用渐扩喷管。 9压气机,实际过程与理想过 程的关系,在压气机采取多级 压缩和级间冷却有什么好处: 每级压气机所需功相等,这样 有利于压气机曲轴平衡。每个 汽缸气体压缩后达到的最高温 度相同,这样每个汽缸的温度 条件相同。每级向外排出的热 量相等,而且每级的中间冷却 器向外排除的热量也相等。 (避免压缩因比压太高而影响 容积效率,有利于气体压缩以 等温压缩进行,对容积效率的 提高也有利) 10逆向循环:把热量从低温热 源传给高温热源。 11绝热节流:在节流过程中, 流体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就称 绝热节流。 14简述功和热量的区别与联 系:都是过程量,作功有宏观 移动,传热无宏观移动,作功 有能量转化,传热无能量转 化,功变热无条件,热变功有 条件。 12喷管的形状选择与哪些因素 有关?背压对喷管性能有何 影响?温度有何变化规律和 影响?进口截面参数(滞止 压力P0)和背压(P b);Pb ≥Pcr选渐缩喷管,Pb<Pcr 选缩放喷管。 13蒸汽压缩式制冷和空气压缩式制 冷的联系与区别。蒸汽压缩式制冷 的优点,装置上的区别及原因。 答:都是利用压缩气体来制冷,制 冷装置不用,使用的气体不同,前 者使用的是低沸点的水蒸气,后者 使用的是空气。蒸汽压缩式制冷的 优点:1,更接近于同温限的逆向卡 诺循环,提高了经济性;2,单位质 量工质制冷量较大。为了简化设 备,提高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实际 应用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常采用节 流阀代替膨胀机。 14湿空气温度与吸湿能力的关系 湿含量一定时,温度升高,空气中 水蒸气密度变大,吸湿能力下降 15朗肯循环在T-S图上表示 1-2,绝热膨胀做功 2-3,冷却放热,冷凝的饱和水 3-4,在水泵里绝热压缩 4-1,加热,汽化 循环吸热量q1=h1-h4;循环放热量 q2=h2-h3 对外做功w1=h1-h2;消耗功w2=h4- h3 热效率ηt=Wnet/q1=(h1-h2)-(h4- h3)/h1-h4 16R和Rg的意义及关系:Rg是气体 常数,仅与气体种类有关而与气体 的状态无关;R是摩尔气体常数,不 仅与气体状态无关,也与气体的种 类无关,R=8.3145J(mol·K)。若气 体的摩尔质量为M,则R=MRg 17热量(可用能)的概念:在温 度为T0的环境条件下,系统(T> T0)所提供的热量中可转化为有用 功的最大值是热量,用EX,Q表 示。 18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艺术概论试题总汇

艺术概论试题总汇 名词解释 什么是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它是艺术家的最终劳动产 品,更是社会公众接触艺术的最主要途径. 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反 映,加工,创作等环节生产出来的作品,这才为满足社会的审美需要提 供了实在的具体的欣赏对象。 灵感: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和思维 形式,它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产生新概念或新意像的顿似 的思维方式。 意象:是有“意”的的形象和有“象”的意念的统一,意指的是艺术家的思想 感情和创作意图,“象’是具体生活中可以传达意的物象,意象并不是 意与象的简单结合,而是二者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 艺术意蕴:指在艺术作品呈现的客观存在于有限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无限,常 常只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接近不能穷尽的一种感受,未来得到艺术 作品的意蕴,欣赏者必须更全面,更深入地领悟作品的意味,就是所说 的妙悟 艺术家;是指具有艺术才能,掌握相应技术技能,专门从事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创造来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劳动者总称。 艺术语言:就是用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和体验时运用的独特表 现方式和手段,艺术家运用独特的材料和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 得这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多选题 艺术形态划分 1)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 音乐起源说简述之 劳动起源说语言信仰说巫术起源说 艺术的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认识功能社会组织功能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观点 艺术语言功能 塑造艺术形象,传达作品内容,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形象审美共鸣 中国艺术的精神 天人统一观心物统一观神形统一观文质统一观 简答题 各门各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作用 特点;1美术艺术语言特点2建筑艺术语言特点 3音乐艺术语言特点 4舞蹈 艺术语言特点 5戏剧,戏曲艺术语言特点 6电影电视艺术语言特点 7文学艺术语言特点 艺术家的主体性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1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表现艺术家首先是 个思想者 2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表现艺术家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3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宰,还表现艺术家是一个殉道者,具有献身精神艺术家的创造性 卓越的艺术素质 2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力 3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3丰富的知识修养 4高超的艺术技能 单选作家及作品 顾恺之(洛神赋图)塞上(苹果与橘子)被称现代艺术之父凡高(星月夜)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达芬奇(蒙娜丽莎)德拉克(引导着人民前进) 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乔尔乔内(暴风雨)卡拉瓦乔(水果篮)莫奈。印象日出 论述题 艺术与哲学 哲学是关系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的一些根本性的思考,不只是哲学家才思考的问题,艺术家也不例外,哲学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去观察和宇宙人生之谜,艺术家的哲学观不能不通过其作品流露出来,使某些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个别艺术家和个别艺术作品之中,更表现为每种艺术思潮,每种美学原则,每种创作方法都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 当然,也并非每个艺术家都会在作品中直白表露哲学观点,并非任何艺术

工程热力学1期末试题+答案

图 1 图2 2012工程热力学Ⅰ考题(A ) 一、简答题(共30分) 1、图1中循环1-2-3-a -1和循环1-b -3-4-1都是不可逆 循环。有人判断循环1-2-3-a -1的热效率高于循环1-b -3-4-1的热效率,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为什么?(10分) 2、有一种热机,以水蒸气为工质,循环的高温热源温度为1200 K ,低温热源温度为300 K ,循环的热效率t η。现将循环工质改成理想气体,则循环的热效率t'η与原循环热效率比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10分) 3、“水蒸气的朗肯循环中乏汽在冷凝器中凝结释放出大量热量,有人提出将汽轮机排出的乏汽直接送回锅炉可提高水蒸气循环的热效率。”请据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评估这种观点。(10分) 二、计算题(共70分) 1、一种切割工具利用从喷嘴射出的高速水流切割材料,供水压力为200kPa 、温度20℃, 喷嘴内径为0.002m 时,射出水流温度20℃,压力100kPa ,流速1000m/s ,已知在200kPa 、20℃时,3 0.001002m /kg v =,假定可近似认为水的比体积不变,求水泵功率。(10分) 2、某太阳能供暖的房屋用5×8×0.3m 的大块混凝土板作为蓄热材料,该混凝土的密度为2300kg/m 3 ,比热容0.65kJ/(kg ·K)。若混凝土板在晚上从23℃冷却到18℃(室内温度),求此过程的熵产。(10分) 3、某活塞式内燃机定容加热理想循环(图2循环1-2-3-4-1),压缩比ε =10,压缩冲程的起点状态是t 1=35℃ 、p 1=100kPa 。加热过程中气体吸热650kJ/kg 。假定比热容为定值,且c p =1.004kJ/(kg·K),κ =1.4,求:(1)循环中各点的温度、压力和循环热效率;(2)若循环压缩过程和膨胀过程均不可逆,两过程的熵产分别为0.1kJ/(kg·K)和0.12 kJ/(kg·K),求工质 经循环后的熵变; (3) 若膨胀过程持续到5(p 5 = p 1),画出循环T-s 图,并分析循环热效率提高还是下降。(10+5+5分) 4、空气在轴流压缩机中被绝热压缩,压力比为4.2,初终态温度分别为30℃和227℃。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普通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 2、思维: 3、动机: 4、感觉: 二、填空题:(16%) 5、人的心理现象形式多样,为便于研究分成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和 . 6、知觉的基本特性是、、、。 7、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将思维分为、、。 8、注意的品质有、、、。 9、似动知觉包括运动、运动、运动。 三、选择题:(20%) 10、心理学是研究。 ①人的行为科学②人的思维科学 ③人的意识科学④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了一个同学,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这种注意属于。 ①有意后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注意 12、在人的感觉中,对人的认识作用最大。 ①听觉②嗅觉③视觉④肤觉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1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 ①心境②美感③激情④应激 15、“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持性 16、智力的核心是能力。 ①想象②注意③记忆④抽象思维

17、是评价个人品德的最终依据。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18、提出需要层次论的心理学家是。 ①弗洛伊德②韦克斯勒③马斯洛④吉尔福特 19、打字员对文稿的记忆是记忆。 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 四、简答题:(24%) 20、怎样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复习或练习 21、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22、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五、论述题:(24%) 24、论述思维的本质。 25、试述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出卷人 一、名词解释:(16%) 1、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3、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题:(16%,每个空格1分) 5、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6、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8、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动景、自主、诱导 三、选择题:(20%,每题各2分) 10、④ 11、② 12、③ 13、③ 14、① 15、② 16、④ 17、 ④ 18、③ 19、②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名词解释 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典型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Δ什么是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 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其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Δ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 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简答题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空间与实体统一,空间与技术结合,风格性与象征性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4)生产劳动时间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原因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2)“准艺术”的发生(3)“准艺术”的繁荣(4)“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为什么说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

工程热力学复习重点及简答题

工程热力学复习重点2012. 3 绪论 [1]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理解热能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3]了解常用的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 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地利用热能的途径。 2.能源的地位与作用及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 热能及其利用 [1]热能:能量的一种形式 [2]来源:一次能源:以自然形式存在,可利用的能源。 如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能源,如机械能、机械能等。 [3]利用形式: 直接利用:将热能利用来直接加热物体。如烘干、采暖、熔炼(能源消耗比例大) 间接利用:各种热能动力装置,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再转换成电能, 4..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 5.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种属性 [1]过程的方向性:如:由高温传向低温 [2]能量属性:数量属性、,质量属性(即做功能力) [3]数量守衡、质量不守衡 [4]提高热能利用率:能源消耗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第1章基本概念及定义 1. 1 热力系统 一、热力系统 系统:用界面从周围的环境中分割出来的研究对象,或空间内物体的总和。 外界: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环境。 界面:假想的、实际的、固定的、运动的、变形的。 依据:系统与外界的关系 系统与外界的作用:热交换、功交换、质交换。 二、闭口系统和开口系统 闭口系统:系统内外无物质交换,称控制质量。 开口系统:系统内外有物质交换,称控制体积。 三、绝热系统与孤立系统 绝热系统:系统内外无热量交换(系统传递的热量可忽略不计时,可认为绝热)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传递也无物质交换

普通心理学答案形成性考核网上作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业一: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二元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构造主义 2、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下丘脑 B.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杏仁核 3、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存在先于本质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巴甫洛夫 B.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冯特 5、()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冯特 D.雷蒙德 6、()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 A.强刺激 B.弱刺激 C.远刺激 D.近刺激 7、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 A.反应 B.意识 C.脑电 D.神经冲动 8、色觉属于()的一种。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9、所谓(),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A.刺激 B.感觉 C.编码 D.心理

10、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等。 A.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 B.视觉、听觉、嗅觉、平衡觉 C.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11、在颜色一致的前提下,要求从一群图形“V”中搜寻图形“O”,发现“V”形数目的多少,不会影响检测出“O”形的速度。原因是两种符号的差别只是发生在原始特征的水平上。这个试验叫做()。 A.解剖实验 B.光照试验 C.视觉搜索试验 D.脑电监测实验 12、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当观察着俯视或仰视时,他知觉到同一物体的大小要比直立正视时()。 A.大 B.小 C.相等 D.时大时小 13、在物体与眼睛的距离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的大小有关系。 A.光线 B.色彩差异 C.投影 D.移动距离 14、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艺术概论试题[1]

艺术概论 本试卷共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四种方式掌握世界,即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____b______。 A. 哲学的 B. 理论的 C. 冥想的 D. 观照的 2. 把音乐看作是唯一直接表现纯洁真情艺术的人是_____C_____。 A. 贝多芬 B. 肖邦 C. 叔本华 D. 尼采 3. 《西斯廷圣母》的作者是____D______。 A. 米勒 B. 罗丹 C. 柯罗 D. 拉斐尔 4. 提出“舞蹈是身体动作表现得最丰富、最纯粹、最富变化的艺术“的人是_____D_____。 A. 康德 B. 黑格尔 C. 叔本华 D. T.M.格林 5. 《情感与形式》的作者是____C______。 A. 佛洛依德 B. 荣格 C. 苏珊·朗格 D. 瓦萨利 6. _____A_____,是戏剧动作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高度凝练化、特殊化了的戏剧性情感符号。 A. 道白 B. 道具 C. 布景 D. 灯光 7. “形式服从功能”这一至今有效的建筑美学法则的提倡者是美国建筑学家_____C_____。 A. 莱特 B. 肯扬 C. 路易斯·沙利文 D. 费希特 8. 《费加罗的婚礼》的作者是_____A_____。 A. 莫扎特 B. 比才 C. 柴科夫斯基 D. 肖斯塔科维奇 9. 奥地利威林多夫的女裸石雕像大约产生于_____B_____。 A. 十万年以前 B. 三万年以前 C. 五万年以前 D. 八万年以前 10. 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写作了《____C______》。 A. 谈艺录 B. 野性思维 C. 艺术的起源 D. 什么是艺术 11. 德国学者谷鲁斯认为无论人和动物的游戏活动都不是无目的的嬉戏,他不能同意的观点是”_____D_____”。 A. 巫术说 B. 自然主义 C. 符号论 D. 过剩精力 12. 欧里庇德斯的代表作是《_____C_____》。 A. 俄狄普斯王 B. 普罗米修斯

工程热力学部分简答题

1.均匀系统和单相系统的区别? 答:如果热力系统内部个部分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均匀一致,则该系统成为均匀系统。如果热力系统由单相物质组成,则该系统称为单相系统。可见,均匀系统一定是单相系统,反之则不然。2.试说明稳定、平衡和均匀的区别与联系? 答:稳定状态是指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但这种不变可能是靠外界影响来维持的。 平衡状态是指不受外界影响时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均匀状态是指不受外界影响时不但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而且状态参数不随空间变化。 均匀→平衡→稳定 3.实现可逆过程的充分条件。 答:(1)过程是准静态过程,即过程所涉及的有相互作用的各物体之间的不平衡势差为无限小。(2)过程中不纯在耗散效应,即不存在用于摩擦、非弹性变形、电流流经电阻等使功不可逆地转变为热的现象。 4.膨胀功、流动功、技术功、轴功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气体膨胀时对外界所做的功称为膨胀功。 流动功是推动工质进行宏观位移所做的功。 技术功是膨胀功与流动功的差值。 系统通过机械轴与外界所传递的机械功称为轴功。 5.焓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静止工质是否也有焓这个参数?

答:焓的物理意义为,当1kg 工质流进系统时,带进系统与热力状态有关的能量有内能u 和流动功pv ,而焓正是这两种能量的总和。因此焓可以理解为工质流动时与外界传递的与其热力状态有关的总能量。但当工质不流动时,pv 不再是流动功,但焓作为状态参数仍然存在。 6.机械能向热能的转变过程、传热过程、气体自由膨胀过程、混合过程、燃烧反应过程都是自发的、不可逆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可能自动地、无偿地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 7.循环热效率公式12 1q q q -=η和121T T T -=η是否完全相同? 答:前者用于任何热机,后者只用于可逆热机。 8.若系统从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历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到达同一终态,两个过程的熵变相同吗? 答:对系统来说,熵是状态参数,只要始态和终态相同,过程的熵变就相等。所谓“可逆过程的熵变必然小于不可逆过程的熵变”中的熵变是指过程的总熵变,它应该包括系统的熵变和环境的熵变两部分。在始态和终态相同的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而不可逆过程中环境的熵变大于可逆过程中环境的熵变。 9.g f dS dS dS +=;熵可能大于零,可能等于零,也可能小于零。 T Q dS f δ=----熵流,表示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与热源温差的比 值。 0≥g dS (大于时为不可逆过程,等于时为可逆过程)----熵产,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