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竞技体育规则原则

竞技体育规则原则

竞技体育规则原则
竞技体育规则原则

在国家的民法上,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都是以主观过错作为其核心要素。过错一方面表明了侵权在道德上的可谴责性,另一方面符合责任自负、意志自由的社会观念,同时,它还是确定赔偿程度及范围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我国民法上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4个: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行为的违法性;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联系;给受害人造成了损害。体育伤害是否构成侵权,以及哪些伤害构成侵权,必须依据法律构成要件进行认定。

首先,在构成要件上,竞技体育人身伤害侵权除具备一般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外,还有自己特殊的构成要件。如主体的特殊性,一般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具有行为能力就可能因为自己的过错行为而承担侵权责任。而竞技体育侵权行为的主体是运动员,只有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之中才可能产生运动员的侵权责任。

其次,在归责原则上,如果要将竞技体育侵权责任归为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那么在认定上就会产生困难之处。因为竞技体育活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赛规则和道德准则,在认定当事人行为过错时很难以一般的过错标准加以界定。同时如果完全贯彻过错责任原则中的“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的基本法理,而忽略了自甘风险等免责事由在竞技体育侵权中的适用,就会很难圆满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无法给予受害人充分的救济,有失公平正义。'- 再次,就举证责任而言,由于竞技体育,特别是对抗性强的体育运

动项目具有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和肢体对抗,若要受害人在事故发生后,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去证明损害的发生是由于在接触和对抗中对方的过错所致,会有些强人所难。因为在高度激烈的竞技比赛中,我们很难想象要赛场上专注于比赛的双方运动员在损害发生的一瞬间去详细记录和回忆对方当时的行为状态。而如果因此就让受害方承受举证不能的败诉责任的话,难免就会与公平原则相悖。加之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赛场上的任何场景都可以通过录像回放而重现,对于一些恶意的损害行为和损害后果原本就没有必要再去举证证明什么。因此,在竞技体育侵权举证责任分配上应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由加害方就自己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最后,从产生原因上看,竞技体育人身伤害的产生,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体育运动天然就具有对抗性和风险性,它本身就是一种以对抗为手段的,在参与者之间形成竞争局面,以达到取胜或锻炼目的的活动。参赛运动员们从小就被灌输如何与对手进行身体对抗,也只有通过激烈对抗,他们才能脱颖而出,从而取胜。现代社会体育越来越职业化、商业化的背景进一步催生了体育侵权行为。日常生活中任意主体的任何行为并不会造成竞技体育上的伤害事故。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以体育道德观念为基础塑造的体育竞技行为准则也有别于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带有特殊性。与平等和尊重他人的一般社会道德准则相冲突的是,在体育世界中,球迷、教练和球员都期望在运动中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暴力触碰。传统上,如果运动员发生了碰撞,仅仅是会受到裁判或者联赛官员的处罚,此状况在一

般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竞技体育伤害侵权行为从产生原因方面有别于一般侵权行为。

在确定运动员的过错认定标准方面,除了要有客观的竞赛规则作为参考外,还应当深入探寻其他主客观条件对运动员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例如,在竞技比赛中,对于正式的夺标型比赛和平时的教学、表演赛,无论是赛场气氛或是队员心理都会有所不同。即使是构成竞技比赛中的“犯规”行为,也会因为条件及后果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例如在足球比赛中所谓的“战术性犯规”,这可以说是在实际比赛中的一个战术运用,也是被各方所允许和理解的一种“故意犯规”,但在具体施行的时候,也会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你可以选择不给对方造成任何的伤害而达到单纯阻止他的目的;也可以选择给对方造成轻微伤害,致其不能完成本场比赛来达到目的;更有甚者,可以选择给对方造成重大的人身伤害,致其就此结束运动生涯而达到目的。所以,面对同样的所谓“战术犯规”,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存在不同的认定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这些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考察在现代侵权法中自甘风险的法律效果,实际上涉及到自甘风险的性质和地位问题。自甘风险作为独立的抗辩事由,其效力就是违法阻却换言之,自甘风险原则本质上的法律效果只是阻却违法,自甘风险一旦成立,则自始不成立损害赔偿责任。

自甘风险原则更适合于竞技体育人身伤害侵权案件中,自甘风险体现了体育伤害侵权制度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体育运动不是一般的民事活动,体育运动是人类保持进步与发展的一种文化机制。如果适用

侵权法的一般构成要件,结果很可能是动则承担侵权,体育运动就无法开展。这也是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体育运动排除司法干涉的原因。所以在制度设计上,对于竞技体育侵权行为应遵循的指导性思路是: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将伤害责任合理分配,既能减少受害方过重的负担,又能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这种制度设计比之侵权法的一般构成要件,更倾向于对加害人责任的排除。而自甘风险原则正是这一指导性思路的体现。正如巴尔教授所总结,体育运动之所以成为特别责任法的一部分,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理上自始至终都很模糊的、亦存在与责任法其它领域但却为体育责任法所强调的所谓行为自甘冒险的风险认可理论”。

例如在1998年中甲联赛上海申花对广州太阳神的比赛中,足球显然己经脱离了对方球员的控制,在一个理性人看来,当时已不可能利用铲球技术来断球,但是广一州队的一名球员仍然对外籍球员莫拉特采

用了严重的铲球行为,导致莫拉特骨胫骨粉碎性骨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该案例中,该行为己经远远超出了足球比赛规则所允许的限度,构成了竞技体育人身伤害侵权行为。

同时,从一名职业运动员的角度来讲,作为运动员自身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技术应该能判断赛场上某些行为是非常规,是比赛规则所不允许的,正如美国拳王泰森在比赛中咬霍利菲尔德耳朵的行为,我们就很难将其认定为犯规战术,更不可能是无心之过,毫无疑问,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报道的我国法院首次适用“自愿承担风险”抗辩事由的案例是200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判决的一起学生在校体育活动人身损害赔偿案。案件中,原告和被告是同学,某日在校,利用午休时间与其他数名同学在学校操场上踢足球。原告作守门员,被告射门踢出的足球经过原告手挡之后,打在原告左眼,造成伤害。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左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经行左网膜复位术,网膜复位,黄斑区前膜增殖,鉴定为十级伤残。原告以被告和所在学校为共同被告起诉,请求人身赔偿损害。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认定,足球运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及人身危险性,出现人身伤害事件属于正常现象,应在意料之中,参与者无一例外地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既是危险的潜在制造者,又是危险的潜在承担者。足球运动中出现的正当危险后果是被允许的,参与者有可能成为危险后果的实际承担者,而正当危险的制造者不应为此付出代价。被告的行为没有违反运动比赛规则,不存在过失,不属侵权

行为。此外,学校对原告的伤害发生没有过错。故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姑且不详细讨论这一案件的判决法院是否依据的是自甘风险原则,但这足以表明自甘风险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我国的司法工作者所接受,或者说,在判决竞技体育侵权案件时,自甘风险原则更容易被法官所援引。

3.过错的参考因素

(1)是否违反比赛相关规则、愤例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体育比赛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泰属于自己的运动比赛规则,行业协会也会制定一些具体、明确的比赛规则。逐渐地这些比赛规则就成为承载体育职业道德精祌、为运动员共同遵守的规定,比如《足球竞赛规定》对“严重犯规和暴力行为”进行了详细说明,"国际滑雪协会制定的FIS规则",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建立的保护四分位和踢球者的"恶意侵害”规则等。虽然这些规则在法理上只是行业自治规范,并不能作为法律适用,但只有在这些行业的自治规则下,比赛才得以正常进行,体育事业才得以壮大,显然没有按照比赛的规则进行体育比赛是不被允许的。由此可见体育比赛的规则彳严然成为了竞技体育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法律”。譬如,Nabozny v.BamhiU—案屮,“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原告的守门员在禁区内已将球市市控制在手中时,被告的一名球员却猛然伸出脚来踢中他的头部。法院认为,在任何体育活动屮,运动员都负有为比赛规则

所创设的为顾及对方运动员的安全、收敛自己行为的注意义务,如果一个运动员的行为被看作是精心策划的、故意的或者轻率到根木不顾及对方运动员人身安全的话,他就是对比赛规则的违反,应当为自己的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负责”。“从行为的角度上分析,超出比赛规则所容许的限度之行为是具有非难性的。运动员严格遵守的竞赛规则是比赛场上毎一名运动员的“生命保障线”,比赛的规则允许范围内的任何理性运动员的竞技运动一般都不具有伤害性,不具有可责难性,但运动员一旦超出了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就会被认定具有“过错”可能,因为“每一个运动员在什么范围内应该承受在比赛中受伤的风险,只有在对手的行为违反了竞赛规则,此风险才转移至对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错,有时也需要借助于惯例来判断。“处在我这样状况的合理人(不)会采取我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我的做法就是行亚惯例。”通常情况下,期待运动员作出处在同样条件下的其他同类运动员没有或者不会采取的措施来防范不太大的风险,是不合情理的,而如果运动员的行为和其他同类运动员的行为相同,则至少可以推定该行为的合理性。因此整个体育事业都已经认同的比赛行为的惯例,将其作为长期比赛经验积累的结果,也应当得到法律的尊重。所以在运动员人身侵权责任认定中,惯例也应该是法官考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是否符合比赛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违反比赛规则是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非所有违反比赛规则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违反比赛规则可能是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必要的决定性因素”,"如比赛中的“战术犯规”。虽然它是一种违反比赛规范的行为,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被各方所理解和允许。“战术犯规”主要是指“在情势紧急的情况下,通过故意犯规行为达到使对手失利或者延缓对手进攻得分的一种策略。”由此可以看出“战术犯规”具有一个法律所能容忍的合理性(为了比赛目的),而不一定被认定为运动员的过错,而视具体情况上对“度”的把握。运动员只是为了单纯性地阻止对方的进攻,应当选择采取不给对方造成任何伤害或只造成轻微伤害的犯规,而不应该以造成对方重大伤害来换取比赛战术上的胜利,这是不道德的。此处的过错认定则需要司法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另一类是体育正当业务行为,其也具有合理比赛的目的,但往往与体育人身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产生冲突。我们借助正当防卫理论中对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的知识来理解的话,可以理解为“行为人基于正当业务需要而实施的客观上有损某种法益,但是因其主观要素上正当和客观行为必需,而为法律所宽容,阻却其违法性的行为。”"譬如,篮球运动员在争抢从篮边反弹的球时肘部撞到对方运动员,致后者失去三颗门牙。"反之,倘若运动员不是出于比赛的目的,而是出于报复、泄愤等具有人身直接攻击性的目的,就不具有正当性了,比如体育暴力行为,在奥地利最高法院对球根本不在附近或根本无法接近球时却踢或打对方队员的行为的判决中,此种“对人不对球”即为体育暴力行为。

(3)项目是否属于身体对抗性

不同的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运动比赛规则,不同的体育项闷在比赛的速度、激烈程度、身体接触上都不尽相同,由此运动的注总义务也会不同。一般竞技体育分为技巧型和对抗型两类,对于田径、游泳、单车等技巧型的体育项目一般不会发生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果发生了身体接触,要么违规,要么至少是不属于该类运动形式的本质的”,所以对运动员场上的注意义务要求较髙。运动员必须按照赛场上的体育规则行为才不会引起侵权法的介入。譬如,在自行车比赛赛场上运动员以极快的速度急拐弯而撞到其他赛车,导致其他选手受伤,德国法院认为运动员里然动作笨拙但遵守了共同约定规则,受害者的这种赔偿要求是有违体育运动诚信原则的,故不被认定为过失。对丁?对抗型的体育项目,根据是否以身体搏击为运动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足球、篮球等一般对抗型的体育项目和拳击、散打、路拳道、摔政等搏击型的体育项目。在一般对抗型的体育项目比赛中,身体接触时有发生,侃这些运动的团体性、观赏性,使得运动受伤的风险加大,随之运动员的注意义务也相应降低。因为此种体育项目比赛中,在规则允许范围的的身体接触和受伤属于正常,即使是轻微的犯规也被各界和体育精神所允许,足球运动员在争抢球过程中踢到对方的小腿也不承担赔偿责任,尽管这招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一招”。除非存在严重犯规时侵权法才会介入。譬如,2006年中国超级联赛中,青

岛?名队员在与对方争球时,眼见对手已经伸头触及足球仍全力踢向来球方向导致顶球队员右眼晶体破裂,终身失明,此严重的犯规就构成了侵权。搏击型体育项目的运动模式就是以选手间互殴或击打为表现形式的,这种近身的攻击性运动方式和一般的伤害行为较为相近,往往难以分清,从而导致搏击型体育的危险性增加,为了保护在场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往往会有明确的比赛规定,在规则内说明可以击打的部位和有效的击打方式等,以便在评定运动员的行为是否为比赛允许时有章可循。因此本规则内的击打和受伤都是允许和理解的,一般会被推定为受害人同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动员可以为所欲为了,除“战术犯规”外,一旦超出比赛规则、有违反比赛精祌,运动员还是会引起侵权过错推定,有引起侵权之诉的可能。但毕竟搏击型的体育项目是竞技体育中危险系数最大的,伤害最频发的,所以运动员负有的对其他运动员人身安全的注意义务自然也会降低。但运动员注意义务的降低是存在于规则之内的,侵权法容忍范围内的伤害行为的程度和后果也应该与该比赛的激烈和对抗程度相适应。

(4)运动员自身的因素

判断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标准,即判断其是否能预结果的能力,这需要根据行为人的自身因素来决定。在竞技体育运动侵权领域中,就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形:第一,运动员的年龄、智力、阅历以及精神状况,类似于民法中的“责任能力”,根据运动员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还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来加以区分,这部分内容在民法中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笔者在此就不具体展了。第二,运动员自身身体的残缺程度和生理问题。这里主要存在于残疾人运动员之中,一般人无法想象一个正常人和一个视力有问题的残疾人在运动中对伤害事故后果的预见能力和预防能力是相同的,所以对于此类残障运动

员应尽注意义务的判断应当遵循一个类似于残障的理性运动员的行为标准,区别于常规的理性运动员的标准。第三,运动员自身的专业程度。对于职业运动员,和很多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一样,过错判断标准应适用一般职业运动员的行为标准。此处特别强调如兴奋剂等的违禁药品在竞技体育中的使用。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不仅违背体育职业道德,而且会加大体育伤害发生的几率。具体分析,兴奋剂会使运动员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自主意志相对薄弱,动作幅度较大,行为的攻击?性强。由此情况下发生的人身侵害即使没有违反比赛的规则,但从行为的主观过错上分析,类似于吸毒和酗酒,行为人对服用兴奋剂的后果有预见的前提下而仍放任自己处于此种危险境地,置对手的安全不顾,由此产生了伤害的后果。对此,行为人就存在行为的过错,应当负侵权责任。

因此,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场上的注意义务不是一个定值,需要结合以上的参考因素具体分析。体育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人身侵权的过错认定也需要结合主客观的标准来加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暴力侵权往往会以“对人不对球”的方式出现,也会伴

有相应的规则违反,在行为外观上比较好判断,但是也不排除运动员利用体育规则来施加暴力伤害的行为,此时运动员的主观意图“恶意”难以判断。如果加害人以运动员可以预见规则范围允许的风险适用自甘风险抗辩,明显是不公平且不合理的。而通过以上的过错的参考因素来分析加害运动员是否尽到了注意义务,判断是否存在“过错”就有一定价值。

虽然在竞技体育伤害中,运动员的加害行为比较单一、简单,但也不乏一些特殊情况存在。一些外来的因素介入到了因果关系的链条中,在因果关系的判断上需谨慎,笔者将在下面具体分析:

第一,特殊体质运动员受害的体育人身侵权。一般而言,高强度、高负荷的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体质要求较为严格。但在体育赛场上不免有特殊体质的运动员参与其中,该特殊性的体质主要源于运动员训练导致的习惯性伤痛发作、突发性或其他不知情的病症。在体育领域,运动员一旦上场比赛就应当推定该运动员各方面适宜参加此项体育运动。但是以上情况的出现往往具有不可知性,一些在正常运动员身上不会出现或轻微伤害的事故一旦发生在特殊体质的运动员身上,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损害后果。这也就是民法上说的“蛋壳头骨盖(Eggskull)”理论。通说认为“被害人的特殊体质对因果关系的成立不生影响,加害人不得主张被害人患有严重心脏病、血友病、药物过敏、如蛋壳头骨盖,而不负侵权责任。”"譬如,一名篮球运动员在球从篮筐落下时为争抢球,故意用手肘撞击来防的对方球员,致该球员心脏病发不治身亡。虽然该撞击行为不是对方球员的死亡唯一原因,没

有突发心脏病损害就会减轻,但加害的运动员行为本身已经超出了体育比赛规则的范围,应该对该行为的后果有足够的预见,其故意用手肘撞击导致的伤害是行为人间接故意过错下引起的后果,侵权法上的“责任成立因果关系”成立。但基于特殊体质的情形,根据权利受侵害与损害之间的“责任范围因果关系”成立,可以适当减少加害人的损害赔偿。

第二,战术犯规致害。战术犯规致害主要是指运动员因为比赛需要,而违反体育规则的规定致人身伤害的后果。虽然存在着客观的因果关系,但不宜为该行为承担责任。其中原因己在“过错要件中的是否符合比赛目的”一节中说明,在此就不具体展开了。由于赛事规则之多,战术性犯规的表现的多样性,判断实属不易,加之相当因果关系所需的“通常可能性”具有不明确性,往往需要法官充当“经验之判断者”。所以在具体案件中,法官判断战术性犯规致害的因果关系时,可以基于以下几点来参考:①当时比赛情势状况的紧迫性;②第三者是否知晓;③运动行为后果的严重性;④参考本体育项目领域资深运动员、裁判及专家对运动行为的剖析、意见及以往赛事经验……

自甘风险(Assumption of Risk)起源于早期的英国普"?通法,作为?项古老的规则,各国的法律都对其有相应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已经历了由宽到严的过程(主观考察从一开始的仅要求受害人意识到风险存在,扩大到要求受害人主观上已经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具有合理的判断),和从抗辩说到过错说的过程(从仅作为被告的抗辩事由,演变到将Q甘风险归于原告的过失适用比较过失来减免被告责任)。但是自

甘风险作为一种侵权损害赔偿抗辩事由,是指“受害人在明知某种具体危险状态存在,而自愿承担危险并因此遭受损失的情况下,不得请求加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一事由是从诚实守信原则引申而来,就其本质,在于自愿参加具有潜在危险活动的人,免除了被告对原告的一般注意义务或对其造成的损害的免责。自甘风险的精神在于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和行为自由的尊重。在竞技体育的伤害案件处理中,自甘风险作为一项抗辩事由已经普遍地被各国接受,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受害人同意,来自于古老的拉丁法谚“对自愿者不构成侵害”(Volentinon fitinjuria),是指“受害人容许他人侵害其权利,自己自愿承担损害结果,且不违背法律和公共道德的一方意思表示。”其理论基础在于“尽可能大的程度上由当事人就他们之间的关系状态进行约定或做出安排。”““一方邀请或允诺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当事人不得因为损害的发生而控诉行为的不当。””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实现,是一种自然法上的权利。

二、未成年运动员的监护人

由于目前运动员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许多运动员在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可能未满18周岁,有的甚至未满16周岁。那么未成年竞技运动员的人身侵权赔偿责任承担就成为一个问题。法理上,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未成年人由于不能理解或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无谨慎处理事务的能力,不具有民亊责任能力,而由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责任。但是对于体育项目非常熟悉的专业未成年运动员来说,从小就接受专业化的训练,其对体育规则、运动的危险性、体育职业道德等都已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对体育伤害的后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基本具备了识别其场上行为责任的知识能力。那是否还需要由其监护人来承担运动员人身侵权的责任呢?《日本民法典》第712条的规定:"未成年人加害于他人时,如果不具备足以识别其行为责任的知识能力,不就其行为负赔偿责任。”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28条的规定:“未满七周岁的人,对其施加丁?他人的损害,不负责任。对已满七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如果在采取加害行为时还不具有认识其责任所必要的理解力时,对其施加于他人的损害,不负责任。对瓷卩亚人亦同。”由此可见,国外立法都注重对侵权的未成年人的责任识别能力的考察,只要未成年人对其行为责任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就有承担责任的必要。未成年的运动员由于其训练的成长环境和频繁的比赛机会的熏陶,往往具有体育职业领域内的专业眼光,比起任何日常的成年人都具有更高的对场上行为责任的识别能力。此外由于未成年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长期脱离父母等监护人的照顾,监护人难以对其监管,以疏于监护为由要求监护人承担未成年运动员场上的人身侵权责任显得不合理,过于牵强。因此未成年的运动员应当对其体育过程屮的人身侵权负责,但前提是以其参加了该项运动有相当长时间,对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责任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为限。但是未成年运动员的财产水平差异较大,大多的运动员都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并具有了相当的经济赔偿能力,但也存在部分未成年运动员无法承担侵权赔

偿责任的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木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依据该规定可知,我国法定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是被监护人的财产不足支付赔偿金。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未成年运动员不具有理财和管理能力,未成年运动员的个人财产和父母的财产难以分肝。因此在未成年运动员赔偿责任承担上,可以辅之以监护人的补充责任,即在未成年运动员有自己的财产时,就由自己承担,没有财产或者自己的财产承担不足时,由监护人补充承担。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从其教书育人的角度讲也应当尽可能选任素质好、负责人的教练,为学生提供能足以保障其权益的条件。教练的任务就是要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和比赛,作为运动员比赛的后台策划者,教练对他所指导的运动员应当承担较高的注意义务,比如运动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参加比赛,比赛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等等。例如在Benitezv.NewYorkCityBoard fEducati。n中,原告是一名中学生,他有踢足球的天赋,在以往的比赛中己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案中,原告所在队的实力与对手相差悬殊,在上半场将要结束的时候,原告为了突破阻拦而扭伤了自己的脖子,BeniteZ起诉学校在这样一场实力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让球员参加比赛,而且原告在上半场中,没有被替换休息,一直到受伤,被告辩称比赛中受伤应当由自己承担

风险,陪审团支持了原告的诉请。被告不服上诉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决认为,比赛本身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被告不但没有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相反学校以及教练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危险,那么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学校就应当承担责任。最高法院确认了一审判决,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学校依然要求原告参加比赛,这样做没有充分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合理的增加了原告参加比赛时风险,而且原告几乎一直打完比赛,中间没有换人,致使原告

在身心俱疲。尽管被告以“默示风险理论”进行抗辩,但法院认为原告自愿参加比赛以及没有主动要求换人并不能免除被告的责任。

同样在Lamoriev.warnerPaCifice。llege一案中,原告同样是一个那奖学金的运动员,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受伤,医生已经建议停止参加任何体育运动,而且要进行手术,虽然该运动员已向教练和学校反应了该情况,但教练依然要求原告参加比赛,在同对方争球的时候,原告的鼻子和眼睛有一次受到伤害,俄勒冈上诉法院认为,原告的鼻子和眼睛再一次受伤是应当可以遇见到的,那么教练就应当尊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停止或替换他的比赛,但教练却无视这种情况要求受伤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因此,被告应当对原告的伤害承担责任。也就是美国业余体育中另一个判例所说的,为保障运动员的权益,被告有义务不强制运动员参加比赛,或者不能给参赛的运动员另外施加压力。

的确,作为一项具有较高专业性的活动,学校不仅要尽到较多的义务,而且与比赛相关的其他服务人员,比如教练员、医务人员等都应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学校应当为体育比赛做好一切准备,以应付可能出

现的情况,但是如果教练、指导员或是医务人员不够条件,因而导致伤情不能及时得到及时的处理,那么就应当为此承担责任。

1.受害人同意理论,即被害人允诺阻却违法。其理由是:一个邀请或同意行为发生在他身上的人,不能在因此遭受损害时控诉该行为是不当行为。它表现个人主义的精神,个人能自由决定如何处理其身体或财产等权益。《葡萄牙民法典》第340条规定:1)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在得到他人事先同意时,就是合法的;2)但倘若同意的内容违反法律或善良风俗,受害人同意不排除行为的不法性;3)倘若侵害行为是给予受害人利益所为且符合其推定愿望时,视为同意。这是一个典型的立法例。民法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允诺,依从来之意义,为一方的法律行为。然被害人之允诺,其意思非以法律效力,唯依事实上之效果为其内容,可视为准法律行为,准用关于法律行为之规定。”进而他认为体育竞赛伤害属于被害人允诺的范畴,可阻却违法。台湾学者王泽鉴教授认为:“参与体育竞赛之阻却违法系以遵守运动规则为要件,就运动规则之违反,应由被害人负举证责任。”反言之,若属犯规,则属一般侵权行为。

2.风险自负理论。它是指“被告以原告知道或至少应该知道自己所介入的风险,因此不能因风险的实现而主张权利进行抗辩的情形。这一论据今天已经被各国法律接受为被告的合理的(重要的)抗辩事由。它既存在于法官造法中亦存在于特别立法中;既存在于过失责任中亦存

在于严格责任中。”其基础是,“源于诚信原则的`禁止矛盾行为'原则阻却了受害人无视自己有意识地制造或参加了危险处境的事实向加害人就危险的实现提起诉讼的可能性。”风险自负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受害人同意的情况是极少见的,拳击运动有此特征。实际上,风险自负仅是排除了加害人的过失,并非就是受害人同意,因为竞赛中运动员并非同意身体受伤害,只是这种风险是参加比赛所必须承担的,这是一种客观危险的分担,而非主观的认同。风险自负的特征是,原告使自己介入了不确定的风险,且和被告一样希望危险不要实现。许多欧洲国家的判例都采用了这一主张。例如,丹麦最高法院1947年12月8日的一个判例,认为足球比赛中后卫对前锋犯规使之遭受伤害,但前锋应该预料到有此类犯规,因而不负损害赔偿责任,荷兰最高法院1990年10月19日第621号判决认定,被告网球赛运动员失去一球后愤怒的把球击向球网方向,却击中了原告的眼睛,但因风险自负而不负赔偿责任。在荷兰法院判例中,将体育运动的伤害归责列为“特殊的判断标准”,适用一般的体育规则。但是,对于故意犯规或明显超出犯规范围的,不适用风险自负原则。

所幸的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已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积极的努力。由梁慧星教授、张新宝教授等起草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编草案建议稿》已将体育伤害纳入侵权法的规制范畴。该草案第2条第1款规定:以损害他人为目的实施加害行为或者明知其行为会损害他人而仍实施加害行为的,为故意侵权行为;第2款规定:因未达到法律规定或社会生活的一般原则所要求的注意程度而加害他人

的,为过失侵权行为;第17条规定:受害人同意加害人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或者自愿承担危险及相应后果的,加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加害行为超过受害人同意范围的,加害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受害人同意的内容违反法律和善良风俗的,不发生免除加害人民事责任的效力;第90条规定:完全赔偿受害人的损失违反民法公平原则的要求或者违反公序良俗的,法院得相应减少赔偿的数额;第93条规定:加害人与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害。法律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案件不适用上款的规定。这一草案表明,体育伤害可视为受害人同意或自愿承担风险后果的法律事实;可以社会生活一般原则所要求的注意程度(如体育竞技规则)来判断加害人有无过失;是否超过注意义务以及超过的程度作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以及承担的程度的标准。同时,社会生活的一般原则可涵盖体育运动、体育竞赛规则的内涵,可以据以适用。

概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

概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一)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所应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是事后的追究,具有强制性、财产性和补偿性等特点。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由特定机关(法院、仲裁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民事责任予以追究而进行的判断和确认,也即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虽然这一原则是民法上既成已久的观点,有很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但因原则理论性太强,实践中很多司法人员对这一理论不重视或理解不深,虽然对于具体常见类型案件处理的结论一般也不会出现大的错误,但对于判裁、辩论的说理和法律引用、适用经常出现偏差,遇到复杂疑难案件往往无所适从。本人作为最低层法律工作者结合自己实践、体会,查找、参考了大量资料,在此对民事责任归责原则这一问题作比较全面深入的阐析、归纳,不妥之处欢迎指教。 最早的法律责任是野蛮原始的,“以复仇或报复为形式的惩罚是种最古老的保护利益和维护权利的方式——”,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是人们对法律责任的最通俗的解释,随着民事责任可替代性、文明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也是变化着的。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多规定“过错责任原则”为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但到上一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危险作业和契约关系的增多,为了更充分地保护弱者和诚信方的合法权益,平衡各方利益,又出现了“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我国的《民法通则》在确认“过错责任”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又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及“公平责任”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 因过错责任产生并主要适用于侵权领域,所以在此将两者放在一起讨论。 所谓民法上的过错,就是违法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也即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不会发生或自信可以避免的心理,也即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意和过失的区分,在刑法上对于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如故意致人重伤的定故意伤害罪,而过失致人重伤的定过失致人重伤罪,具体刑罚的规定差别很大,但在民法中,确立行为人的民事责任,一般不因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不同,不管是故意伤害还是过失致人伤害,其承担的民事责任除了刑事附带的民事赔偿案中无精神损害赔偿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在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是被公认的确立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规定。这一原则的确定,为民事主体的行为确立了标准,它要求行为人要尽到对他人的谨慎和注意,努力避免损害后果发生,即要做个“谨慎人”。在审判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要以行为人的预见能力和范围为基础,而预见能力和范围,一般根据三方面因素来确定,一是造成损害时的业务的性质;二是实施某种行为时的客观情况;三是行为人的个人才能。如一位老猎手打兔子,不远处有人,兔子未打中,却将人打伤,因其是位老猎手,具有多年打猎经验,枪法一直很好,据此分析其开枪时的心态为相信自己不会伤到人,主观过错应 为过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如果是一位新猎手,自知枪法不是很准却开枪,放任致人受伤的可能,其主观过错应为故意,是间接故意。 适用过错责任贯彻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受害人在主张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时,要举证证明加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具有主观过错,即具有故意或过失,如不能举证证明,则其主张将不能成立。由于过错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及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有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且在一些特殊领域,要探究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几乎不可能,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应而生了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适用方法——过错推定责任。

竞争规则

浅议竞争规则 黄家忠 竞争需要实力,需要道德,但最需要的是规则,只有规则才能保证竞争者充分发挥实力,促进他们实践公平、尊重等基本道德.无规则竞争一旦失控,只会将实力和道德挤压到毫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将它们彻底摧毁。 随便一个“黑电话”、一份“黑材料”,就能搅乱供求双方的信息互动,把被“黑”者和用人单位折腾得狼狈不堪,这样的竞争,能是有规则的竞争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场竞争之激烈、惨烈,远胜于一般的商场竞争。 在一个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游戏规则、甚至根本无规则可言的环境中,溜须拍马、尔虞我诈、暗渡陈仓、偷梁换柱的伎俩,必然发展成一门没有学问的学问、一种不讲规律的规律、一种玄妙莫测的“非常道”之“道”。正像几年前一位作家描绘的——“没文化的人赚了钱,智商低的人发了财。因为他们不懂规矩,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在这场如同可以脚踢篮球、手抓足球的游戏中,他们常常很容易就能赢。不懂的赚大钱,半懂的赚小钱,全懂的不赚钱。”(贾鲁生著《无规则游戏》)但是,被人“黑”了一把,坏事未尝不可以转化成“好事”,至少能让人看清人心之险恶、世态之复杂……。 “世有雷同之誉未必贤也,俗有欢哗之毁而未必恶也。”(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大意是:众人交口称赞的不一定就是贤人,世俗谤语哗然的也不一定就是坏人。) 抓基层,必须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新形势下抓好基层的关键; 依法行政,首先必须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以此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 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是关键。学习、贯彻各种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坚持依法行政,领导机关就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依法行政作为治标治本的战略任务,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行政综合治理机制和奖惩机制等,以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官难当是好事

论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侵权行为人因其环境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首要目的和功能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使受害人得到相应的民事救济,它是环境法责任体系下的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法律责任。因此,研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即法理上的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所首先要解决问题。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大都已将无过错责任原则确立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是,作为对传统归责原则的突破,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无过错责任,在国外多称为无过失责任,在国内则称为无过错责任,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此可见,环境法领域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在因人为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并致他人权益危害时,应采用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总体上看,在民法上,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实行过错责任原则是一个普遍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例外,而在环境保护法中无过错责任原则却是一个普遍和基本的归责原则。它的创立和广泛适用则是对过错责任的突破、补充和修正。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在工业化大生产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传统民法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无法给予环境侵权这一新类型的侵害充分救济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得以在环境侵权领域广泛适用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法理学价值的。 环境侵权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其有别于之处在于,环境侵权原因行为可能是主观上有过错的行为,也有可能是主观上无过错的行为。即使在侵权人主观上没有过错,甚至其排污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已经设置了相当的设备以防止污染损害的发生,尽了相当的注意,也难免会发生污染损害。"有损害就应有救济",过错责任原则却以"无过错即无责任"为指导思想,使得传统民法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在环境侵权问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它的局限性显现出来,成为其适用于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弊端。 同时,如果环境侵权行为者对其合法的排污行为不承担损害责任,结果将是由受害人自己负担损失,这种结果显然与法律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相悖离。这是因为,环境侵权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可能合法、主观上也无过错,但他毕竟实施了积极的且致人损害的行为,如果对此他不承担任何责任,反而让没有实施任何行为、多数情况下无可避让、完全暴露于环境之中的受害人承担如"祸从天降"般的损害,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正所谓"利之所生,损之所归",大多数的环境侵权行为人所进行的排污等生产行为,都是获得经济利益的过程,对其造成的损害不予赔偿,反由没有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受害人自负责任,显然也有失公平。 环境侵权对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在环境法领域,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突破过错责任的局限性,进而取代过错责任原则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奠定了相当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由过错责任原则过渡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法哲学理念的演变是分不开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领域使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也是与民法理论从个人本位发展到社会本位的历史过程相契合的。

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规则原则修订稿

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规 则原则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规则原则 一、关于归责原则 所谓“归则”(imputation),即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1] 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侵权法的归则原则在整个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也决定着一定的责任构成、举证责任的承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和方法、减轻责任的根据,等等。[2]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另外有人认为还应包括公平责任原则。[3]对于环境侵权而言,由于其具有间接性、连续性、反复性、缓慢性和累积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与一般民事侵权归责原则的不同。目前世界各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的归则原则基本都规定为无过错责任。我国亦采用该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

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通说认为这是我国环境民事侵权责任无过错规则原则的法律规定,笔者亦持此观点。但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环境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实行的是过错推定责任。[4]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从实质上看过错推定并没能摆脱过错责任原则的窠臼。如民法通则126条规定的过错推定表述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他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从这段话可以看到,过错推定时将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推给了加害人,只要其无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推定为有过错。可见,过错推定仍然认定加害人是有过错的,只不过这个过错是推定的,没有一般过错责任严格,是过错责任的特殊形式。其与无过错责任有着严格的区别,主要是实行过错推定原则的场合只要加害人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不承担责任,而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本就不考虑加害人的主观状况,即使证明了自己没有过错仍然避免不了承担民事责任,除非具有免责事由。由此可见,我国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不能和过错推定原则混淆的。 除对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是否实行无过失责任有分歧外,对于什么是过错,过错与违法的区别在哪里,理论界也时常混淆。王利明教授认为:“过错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而违法行为强调的是行为人的作为或不作为违反了法律规定,若人们的意识活动沙尚未表现为外

校园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校园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学校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在侵权民事责任的认定中,归责原则是决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的基本依据。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民事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有四种: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首先,《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学生伤害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基本依据。因为根据我国的民法通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人致人损害属特殊侵权行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既然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就只需要承担过错责任。 其次,依据《办法》“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也不能成立。《办法》第26条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或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这个规定和公平责任原则有一定区别。在我国民法中,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造成的损害事实均没有过错,而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或者受益人对受害人所受损失给予补偿。这个原则实际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责任双方均无过错;二是考虑当事人的实际财产状况;三是通过法院的判决,责令加害人对受

害人给予赔偿。 但根据《办法》第26条,学生伤害事故不能完全适用公平原则。交强险保险条例。首先,对第一个要点,《办法》只是提到学校无责任的情况,没有具体说明受伤学生自身有过错的情况,因而第一要点不完全具备。其次,公平原则的第三个要点显然也没有具备。第26条只是规定学校可以本着自愿或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那么,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主要适用什么原则呢?《办法》的第8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规定实际上将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为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首先,过错是归责最根本性的要件,无过错即无责任,所以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当事人的过失行为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判断当事人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当事人只有在其有过错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事故责任;其次,过错责任是依照过错程度确定责任范围的,在混合过错的情况下,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并加以比较,根据过错相抵规则确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因此,该条款中提到了“过错程度的比例”的问题,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还是

市场主体在经济竞争中应遵循的市场规则

市场主体在经济竞争中应遵循的市场规则 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应遵循普遍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市场秩序就无从建立,市场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规则。 1.市场进出规则。市场进出规则是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 行为准则与规范。 市场主体进出市场规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规范。按照市场开放、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和市场主体应具备的条件,各个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合法身份。 (2)市场主体的性质规范。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根据市场的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及其组合,依法确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体企业等,并确认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 (3)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规范。如破产、歇业、兼并、收购等,要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 2.市场竞争规则。市场竞争规则是国家为维护市场各主体之间等价交换、公平竞争,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依法确立的市场竞争行为准则与规范。 市场竞争规则是市场主体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竞争关系的制度体现。它主要由三 个部分组成: (1)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诋毁以及其他违背公平竞争准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①欺骗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仿冒知名商品的行为、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伪造或冒用商品质量标志的行为、虚假广告宣传行为、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与巨奖销售行为、欺骗性价格竞争与暴利行为等。②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即不正当地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③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的行为,即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信息,对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进行恶意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的行为。④商业贿赂行为,即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以秘密支付财物或其它报偿为手段,以取得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为。⑤干扰市场正常交易,如强买强卖,利用顾客连环推销,即所谓“滚雪球制”或“老鼠会”等。 (2)禁止限制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滥用其拥有的市场优势地位和市场权力,或两个以上经营者通过协议等方式就交易价格、销售、交易条件等方面协调一致,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主要有:①附条件交易行为,即违背购买者意愿采用搭售和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交易行为。②强迫性交易行为,即采用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从事交易,以及妨碍他人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③超经济强制行为,即利用行政力量,限制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论文摘要 侵权行为是指应对于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它决定着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及怎样承担。 关于归责原则的分类,我国法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一元论说。认为侵权行为法只有一个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2、二元论说。认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将是二元制,即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3、三元论说。三元论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一般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一派认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分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认为无过错责任不是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笔者认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为“新二元论”。“新二元论”分述:(一)、强调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的归责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作为承担责任构成要件的归责原则,在过错责任原则中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及因果联系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只有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过错,又有违法行为,且损害后果与行为人的过错及违法行为有前因后果联系的情况下,行为人才承担责任。2、过错推定原则,所谓过错推定原则,指在受害人能够证明其所受的侵害是由侵权人所致,而侵权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则应该推定侵权人有过错并承担责任。我国现行民法采取了两种过错推定的方式,即一般过错推定

和特殊过错推定,两种过错推定根本区别在于抗辩事由的限定上。(二)不强调过错的归责原则。1、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指造成了他人的损害,但行为人主观上并无过错,也不能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而仍应由行为人承担的责任。2、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侵权行为人与受损害人均无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产生的情况下,立足于公平的价值观,考虑双方的情况,由当事人双方合理公平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 新二元论的意义:1、理论意义。2、历史意义。3、现实意义。 关键词:侵权; 归责; 原则 侵权行为是指应对于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它决定着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及怎样承担。 一侵权行为法的概念及核心——归责原则 什么叫侵权行为法?我国法学界普遍认为:侵权行为法是关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侵权行为的概念、种类、制裁及对侵权行为后果予以弥补的民商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侵权行为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整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调整发生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领域内的侵权行为,还对环境领域、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等发生的侵权行为予以调整,毫无疑问,侵权行为法是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财产和人身权利的重要法律规范。 侵权行为法的核心就是归责原则问题。据悉,在我国《民法典》(草案)起草阶段,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对《民法典》

论民法中的归责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4060253.html, 论民法中的归责原则 作者:王迎迎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16期 归责原则在侵权行为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决定着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赔偿范围及举证责任等问题。脱胎于加害原则的过错责任原则是当前民事法律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归责原则,涵盖了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责任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规则方式的产生使过错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因此受到修正。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变化,无过错责任规则方式产生并被广泛接受。公平责任原则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结合的产物,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有效平衡方式。 民法中的归责原则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它决定着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赔偿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等问题,对当事人的利益产生直接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司法机关在推动民事诉讼过程中,审判人员如何迅速有效的确定民事责任成为解决诉讼纠纷的关键。本文对民事归责原则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对民法中的归责原则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民法归责原则概述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一共规定了三种归责原则和方式,我们通过对立法和归责原则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明确这三个原则的基本情况。 立法现状。我国立法中对民法归责原则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中,《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条确认的是过错原则;第三款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主要是对因高空坠物、饲养动物商人等问题进行的规定,采取的是客观归责方式而对主体是否存在主观过错不予考虑,只要产生的损害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容,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公平责任原则主要体现在第132条,即:“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责任” ,公平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贯穿于民事法律制度体系中,起作用在于衡平和填补规则原则的空白。《侵权责任法》以上归责原则主要体现在第6条、第7条和第23 条。 过错责任原则。过错归责原则是在探讨责任追究过程中,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要件,行为人无过错的就无需承担责任,行为人只需对自己的故意或者过错造成损害的承担相应的责任。过错责任原则并非对加害原则的否定与抛弃而是通过对其修正和发展产生的。在承认“遭受不法侵害的权利应得到恢复”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可“原宥的行为可以免除责任”。这将过错的不同程度进行区分,行为人的主要责任依据其过错程度进行确定,并严格区分加害人过错与混合过错的情况,要求当事人依据自己过错程度承担责任。这对侵害人个圈的赔偿、恶意侵权行

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规则

广东科技报/2005年/7月/1日/第016版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规则 冯江广东百利孚律师事务所 如今知识产权不再仅是一项民事权利,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生存的首要法则。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理念已经从为权利而斗争,转变为市场而斗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了企业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主流市场。 对知识产权转化为商品的不同掌握程度,成为企业间划分等级、分割市场甚至决定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产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市场竞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调整知识产权的法律就是调整市场竞争的法律。 富人抢劫穷人的法律? 我国企业这几年来经常遭到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指控,更有国外企业滥用权利,企图借知识产权的名义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例如,两个国外竞争对手在国外划分中国某项专利市场,跨国公司利用优势地位排挤国内专利竞争者等。随着微软、思科以及DVD 专利联盟等跨国公司的行为不断遭到质疑,知识产权的滥用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制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很多人开始质疑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公正的制度,知识产权是否是专门帮富人抢劫穷人的法律。尽管不能排除局部欠缺,但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制度总体是公平的。任何规则制度都无法完美到可以绝对防止滥用,这就更需要我们多研究规则,不断制定新的游戏规则,而不要让规则被别人拿去钻了空子。除了立法制度层面外,实践中还存在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 “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孟德斯鸠语),将这句话中的“权力”置换成“知识产权”也是成立的。任何法律仅允许权利主体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之所以在知识产权领域强调权利的限制,原因在于知识产权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肩负着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与促进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的双重使命。 知识产权的权利与限制体现在保护期限、权利穷竭、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专利权中的强制许可、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限制等方面。滥用知识产权也可能会导致阻碍创新的后果,如何在知识产权所赋予的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之间寻求平衡点,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探讨的新课题。 技术垄断还是自由竞争 知识产权也是一种垄断权,权利人如果滥用垄断地位实施限制贸易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就超越了反垄断法的界限。反垄断法的基本态度是,知识产权在其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是合法的垄断权,但严格禁止滥用其权利的行为。 依照知识产权法获取的是合法的垄断地位,不是反垄断法要反对的对象。反垄断法要反对的是滥用这种垄断地位的行为,滥用行为显然是防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反垄断法上的滥用知识产权行为不是一种独立的垄断行为类型,它分别属于反垄断法上的垂直协议、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等。 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甚至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都属于法律赋予的垄断权,即排他性地享有、使用、转让或者排除损害的权利。专利通常并不影响竞争。但是,有时颁发了一些有问题的专利,即那些应被认为无效或过宽的专利,这将阻碍竞争和创新。不应有的专利可能会形成不应有的市场支配力,或不必要地增加交易成本。这可能会提高后续创新的成本或妨碍后续创新,加重研究

亲子关系五大原则

亲子关系五大原则 最后我想给大家几大原则,五大原则. 一个就是方向比努力重要,方向搞错了,你做得再多,等于你犯的错误就最多,犯的罪就最多,欠的债就越多。 第二个,关系比对错重要,你会经常发现婚姻里面,两个人为什么吵架,只有一个人老说他对,你错了。你对,他错,所以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所以我想在家庭教育当中,你不要老是谁对谁错,重要的是关系。让孩子喜欢你,只有有了很好的关系,才会有很好的教育,因为很多东西不是靠嘴巴来解决的,要靠感情来完成,观念比技巧重要。各位,有时间再给你们讲儿童观,非常深刻的,可能我讲了一点点的开始。 观念很重要,怎么看待人,怎么看待孩子,为什么要允许孩子犯错呢?犯错误是孩子的资源,他必须犯,他不犯错误长不大,你要不允许他犯错误这才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很多观念比技巧重要,做到比知道重要。所以一上来我说那个“智”是知道,“慧”才是做到,你们跟我做一个体验。来,把手举起来,像我一样,把它放在自己的下巴上,把它放在自己的下巴上,好啊,你们都看一看,你们有多少人放在下巴上了?都学我,因为我说放下巴上,我没放,我放这了,你们都在这,赶紧搁这了,你们家孩子也都这么看你呢,知道吗?所以你说的,这是下巴吗,这是腮帮子,做到比知道重要,你光说不练没有用的,未来比现在重要。 各位,你的孩子今天可能并不优秀,但人生真的是一次长跑,不要信那句鬼话“输在起跑线上”目标在哪都不知道,起跑线在哪啊?最简单的道理,目标在哪里,你们告诉我。我给你讲件真事,去年美国一个常青藤的校长,到中国给高中生的父母讲怎么上美国上大学,讲了两个小时,然后中国家长举手,说校长,你讲了半天我也不明白,我们家孩子应该上美国哪所大学。校长问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家长说这不重要,你就告诉我美国哪所大学最好。美国校长说不是这样的,我们美国的孩子是你要从政,你去耶鲁,你从商去哈佛,你从军去西点,你要干什么?家长说这不重要,你告诉我哪个最好,最后打起来了。人家花200多块钱呢,听这个讲座。然后我站起来,我说各位,我来给你们确认下吧,不怨美国校长,美国校长不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的父母根本不在乎他孩子将来干什么,只在乎哪个大学有名,他觉得上有名的大学,就等于怎么样,就实现了梦想。所以今天大学生为什么毕了业就失业?因为他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再往后没有规划了。 我遇到一个英国搞中介的一个CEO,我也问他,我说,中国的孩子上英国上大学,和其他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吗?他一下子就乐了,他说你真的问到点子上了,他说我告诉你,中国的父母在英国给孩子选大学,就选排名,排前十名的我就让孩子去,我说其他国家呢?他说印度的孩子在英国选大学,哪个大学学费便宜,哪个大学允许打工,他去哪个大学,他穷人多。那日本和韩国的孩子呢?哪个大学有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哪个大学。接下来还不同,他说上了大学以后,中国的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提要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核心问题,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行为不但严重损害投资人的利益,而且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承担虚假陈述的责任形式,主要是民事责任,在民事诉讼中,规则原则决定了民事主体的举证责任。 一、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性质及归责原则 现代各国法律对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归责,以过错责任为基础,兼采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我国也不例外,采用了多元归责体系。对各类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人的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也应按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过错责任原则进行。 关于无过错责任。根据《证券法》第二十条、第六十三条、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对发行人确立的是无过错责任,也即严格责任。即无论其有无过错,一旦发生虚假陈述,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发行人应就其行为给投资人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发行人在发行市场虚假陈述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理论界观点是一致的。 关于过错推定责任。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运用,是指法律推定虚假陈述行为人有过错,从而由做出虚假陈述行为之人担负举证责任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如果其不证明或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认定其有过错。这比投资人需证明虚假陈述行为人具有过错责任更有利于保护受损害的投资人。 关于过错责任。在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确定上的基本含义是,做出虚假陈述行为之人具有过错,主观上具有可以归责的故意或者过失事由,这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 二、各类承担民事责任主体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一)发行公司。理论界的通说认为发行公司承担的是侵权责任,但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合同关系的存在,应认定为契约责任及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同时存在。股票发行成功,在投资人与发行公司之间实际上是契约关系。发行公司在发行股票过程中,实质上对投资人负有契约上的积极义务。但其在信息公开文件中进行虚假陈述时,本质上违背了对投资人的忠实义务,投资人正是基于对发行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

遇到交通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b64060253.html,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归责原则是什么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交通事故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呢?详情请看本文介绍。 一、交通安全法所涉归责原则 (一)侵权归责原则的一般理论 所谓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之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归责原则实际上是确定行为人因为何种原因对损害结果承担赔偿责任,这种原因事实就成为了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人对侵害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由于责任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的不同,又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一般侵权民事责任

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犯他人财产、人身权利,致人损害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的违法性、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而特殊侵权民事责任,不必具备一般侵权责任的四个方面构成要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了民事主体要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其特殊性在于指明法律的规定不需要全部具备民事责任一般构成要件,其责任也不限于由行为人本人承担。 从归责原则看,一般侵权损害赔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殊侵权损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为古罗马《阿奎利亚法》以来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来的法律制度中加害人承担损害 赔偿民事责任的基础。无过错责任则是伴随近代大工业发展起来的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规定的特别类型案件中,不考虑加害人有无过错,只要符合其他责任要件就要承担赔偿等民事责任,而免责和减责的事由则由法律做出明确规定。即不问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行为人造成了损害后果,就应承担民事责任。即受害人无须证明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也不得以自己无过错作为免责和减轻责任的抗辩事由,而只能依照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主张免责。 (二)对交通安全法关于归责原则规定的理解 1、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企业竞争模拟规则(难度6级)

企业竞争模拟规则 一般规则 模拟参加者要服从模拟管理者的领导和指挥,按时、按规定的方式提交决策。 参加本次模拟的有13个组,代表13个相同类型、相同规模的企业(或称公司),它 们可以生产3种产品(第4种产品在此情景中默认为不出现),在3个市场上销售。模拟情景难度属第6级(共9 级)。 各公司每期(假定一期为一个季度) 做一个决策。各公司要在管理者指定的时间以 前将决策输入计算机(在网络上运行时),或将决策交给模拟管理者(在单机上运行时)。 否则, 模拟管理者可以将该公司上期的决策作为该公司本期的决策。 公司做决策时应考虑本公司的现状、历史状况、经营环境以及其它公司的信息,综 合运用学过的管理学知识,发挥集体智慧与创造精神,追求成功的目标。 公司做决策时一定要注意决策的可行性。比如, 安排生产时要有足够的机时、人力 和原材料, 要买机器要有足够的资金。当决策不可行时, 模拟软件将改变公司的决策。 这种改变有一定的随意性, 并不遵循优化原则。

市场机制 各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与多种因素有关,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对某公司的需 求量依赖于该公司的决策及状况(包括对商品的定价、广告费、促销费用及市场份额等),也依赖于其它公司的决策及状况。同时,需求量也与整个市场的容量、经济发展 水平、季节变动等因素有关。 价格、广告和促销费的绝对值会影响需求,与其它公司比较的相对值也会影响需求。企业对产品的广告影响该产品在各个市场上的需求,可能有滞后作用。促销费包括营销人员费用等,企业在各市场的促销费影响它在该市场的各种产品的需求。 企业的研发费、工人工资会影响产品的等级,等级高的产品可以较高的价格出售。 模拟中发布的动态消息是对下期的经济环境、社会变革、自然现象等突发事件的预测,事件是否真正发生以及将造成多大影响都具有随机性,决策者要有风险意识。

民事责任归责原则范文

一.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即确定民事责任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过错原则。过错原则对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都适用。同时,《民法通则》又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这两项原则适用于特殊侵权责任。 (一)过错责任原则 1.过错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的主要特点是,以过错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只有在主观方面有过错时,才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过错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和标准,是决定因素。过错责任原则实行“谁主张权利,谁提供证据”的原则,受害人请求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时,应对加害人的主观过错负举证责任。过错责任原则,较之古代社会的加害责任原则更有利于保护自由竞争,符合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竞争制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根除封建的责任株连,因而被各国立法继承,成为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过错推定责任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证明自己主观无过错时就推定其主观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的一项归责原则。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的修正。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的关系: 联系: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是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并把过错作为民事责任的最终构成要件。 区别: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特殊之处在于举证责任倒置,即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不是由受害人举证,而是由行为人自己予以举证反驳,但是,应该注意此处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是全部举证责任的倒置,而是行为人对自己主观过错进行举证。作为受害人,他仍负有部分举证责任,如损害事实、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过错推定责任是过错责任的特殊形式。 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只有一条是对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规定,即《民法通则》第126条“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由此可见,过错推定责任的适用范围是法律特别规定的,因而是个别的,既然过错推定责任是过错责任的特殊形式,那么也没必要把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1.无过错责任原则

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讨论侵权行为法的基本问题时似乎无法不论及归责原则及其适用。惟其如此,却导致了对归责原则适用范围的不适当扩大。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归责原则在侵权行为法中的适用,应当仅限于对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考量。 归责原则的概念,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归责原则对侵权行为法之适用,在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中则常常被当作一个预设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无需画蛇添足多作限定。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对侵权行为法进行研究、对民事侵权案件进行分析和审理时,归责原则的讨论自觉不自觉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权行为法整体而言的层次。理论研究中,学者以“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为题展开论述;①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对民事侵权案件进行分析时,也常见这样的表述:“民事侵权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不承担侵权责任”。对这种以归责原则广泛用于侵权行为法、侵权民事责任的做法,似乎也少有异议。 然而这种将“归责原则”中的“责”等同于“侵权责任”、“民事责任”中的“责”的做法,运用于知识产权领域,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与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物权的保护对象相比,具有突出的非物质的特点,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相应地并不以侵害物质实体作为手段和前提。不过,由知识与载体《归责原则》的相互关系所决定,无论是知识产权人财产利益的实现,还是侵害知识产权行为人所谋求的财产利益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承载知识的物质实体的传播。因此,为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利益,人们不得不更加注重采取停止侵权这种措施。知识产权诉讼中“行为保全”制度的建立,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必要性;与这一暂时的行为保全相对应,诉讼终结时得出的停止侵权的结论同样具有首当其冲的作用。停止侵害等决定的作出,则意味着侵权行为人承担了以此为内容的民事责任。①停止侵害的责任承担,显然发生在对行为人的主观意志状态未及考虑之时。②加之归责原则中的“责”与民事责任中的“责”相等同,无怪乎有学者会着力于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侵害知识产权领域中争取一定的适用空间,并就此引发关于侵害知识产权归责原则的争议。虽然许多学者主张,在侵害知识产权领域,仍然应当坚持一元的过错责任原则或者以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相结合的二元归责原则;③但仍不乏学者认为,在侵害知识产权领域,应当分别确立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编辑本段 中西方差异 虽然西方法学家们对侵权行为法最通俗的定义是,侵权行为法是有关损害与赔偿的法律,但中国学者在肯定《民法通则》中规定的多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前提下,认为将侵权行为法定义为“损害赔偿”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由此,侵权行为法超出了损害赔偿的范围,而所谓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也似乎当然地超出了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被笼统地称为“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或者“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不过这种适用范围的“相应扩大”,却不能不说是缺乏充分依据的。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民事责任的承担,都需要符合同样的条件要求。按照大陆法系所谓“要件指向”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各种不同民事责任形式的承担,其所需要符合的构成要件《民法通则》具有很大差异。这些不同内容、不同目的的民事责任形式,尤其在是否以主观要件——对当事人主观恶意的要求——作为构成要件的组成内容方面,更有是与非的性质上的不同。中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中,有许多并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恶意为必要条件,比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等。其中“支付违约金”等违约责任的承担不以行

组织结构设计的五大要素和八大原则

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变革设计 来源:网络 当企业出现经营业绩逐渐下滑、产品质量迟迟不能提高、浪费和消耗严重、新的管理措施总是难以实施、管理效率下降、员工不满情绪增加等等诸多问题的时候,企业家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常见的思考方式会认为,这些可能是人员素质问题、激励措施问题、绩效考核问题或者是制度不完善,更进一步的,或许还会认为是企业战略不清晰、是企业执行力不够或者是企业文化需要重塑?于是,企业往往会采取执行力培训、文化重塑、战略转型、绩效管理改革、薪资改革等等手段,甚至会解聘和更换员工。 这些措施本身毫无问题,但是却往往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甚至解聘和更换员工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一、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不合适才是根源 当企业出现病症的时候,最容易被忽视但却可能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 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我们通常认为,有很多合理的组织结构模型可以供选择:例如职能制、矩阵式、事业部制、母子公司体制、超矩阵式等。所以在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企业家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采取一种耳熟能详的或者公认的组织结构形式。尤其是当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也在采用类似的组织结构时,企业家们会更加安心。 但是完美的组织结构理论这一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冰冷的现实时刻在提醒我们,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绝对正确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它是让人们有效的一起工作的工具。因此,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必然需要配合不同的组织结构。 不同的战略: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的载体,战略不同组织结构必然随之调整。就像蜗牛与羚羊,蜗牛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缩进硬壳里面,所以蜗牛需要背着房子到处走;羚羊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要快速奔跑离开,所以羚羊就需要强健的四肢。如果让羚羊背上房子,又怎么能实施快速奔跑的战略呢?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改变,组织结构也需要相应变革来适应组织的发展。在创业阶段,企业需要快速反应来保证生存,组织结构需要简单,围绕主要职能来设置部门,如果组织结构过于臃肿、部门过多,就会造成流程割裂、效率低下,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当企业发展壮大,如果仍然粗略的设置组织结构,就会造成重要职能薄弱或缺失,企业就会缺乏相应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像人小的时候,如果穿过大的鞋,就会举步维艰,怎么也跑不快;当长大成人,如果再穿小时候的鞋,跑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束缚、疼痛难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