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想到一个问题:“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找来了小车、停表、刻度尺和充当斜面的木板进行探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影响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与小车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三: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物体下滑时的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而同一物体质量不变,高度越大势能越大,下滑速度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断定猜想二是正确的。(2)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在小车内放置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从高度相同的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由顶端下滑到底端的时间.小华测量的结果如下表,她怀疑第三次测量错误,这时她想起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对此她进行了反思: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小车的动能________,下滑时间缩短.于是修正了这一错误并进行了重新测量,发现时间仍为2.5秒。表中四个数据的下滑路程和时间都相同,即速度相同,说明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跟质量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猜想一是

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实验次数1234

小车内放置钩码的质量m/g050100150

时间t/s 2.5 2.5 2.0 2.5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将同一小车分别从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不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下滑到底端的时间。她通过测量发现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速度不同、猜想三是正确的结论。请对小华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她“速度不同”判断错误的原因是路程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不能只比较时间。正确的方法是计算出每次下滑的速度,才能下结论。

(4)小华又作出:“小车下滑的快慢还与斜面倾角有关”的猜想,你认为在斜面长度相同的条件下,她________(选填“需”或“不需”)要对这一猜想进行探究,原因是倾角是指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夹角大小代表斜面陡与平的程度,倾角越大高度

____________。

【答案】越大增大无关错误不同不需越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同一物体质量不变,高度越大势能越大,下滑时转化的动能越大,速度越大。

(2)[2]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使小车的初速度增大,增大了物体的动能。

[3][4]由表中数据可知,当质量不同时,小车滑到低端的时间相同,速度相同,说明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跟质量无关,所以猜想一是错误的。

(3)[5]小华设计的方案中,小车运动的路程不同,不能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3)[6][7]倾角是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夹角大小代表斜面倾斜程度,倾角越大高度越大,所以不需要探究小车下滑的快慢还与斜面倾角的关系。

2.小明用三根材料和厚度相同但长宽不同的橡皮条、一个弹珠,探究“影响橡皮条弹性势能的因素”。他依次将橡皮条固定在弹弓上,如图所示,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伸相同的伸长量,将弹珠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弹射出去,测得弹射的水平距离,数据如下表:

次数橡皮条橡皮条宽

(cm)

橡皮条长

(cm)

弹射的水平距离/m

1a0.52010.1

2b0.5308.2

3c 1.02014.0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来间接反映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大小,下列实验中采取的方法与这一方法不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在研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可以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B.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C.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

(2)比较第1、2次实验可知,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

________有关;比较第1、3次实验可知,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还与橡皮条的________有关;你猜想影响橡皮条弹性势能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

(3)用同种材料同厚度的橡皮条,拉伸相同的伸长量,弹性势能最大的橡皮条是

________。

A.窄而长的 B.宽而长的 C.窄而短的 D.宽而短的

(4)请你对小明的实验做出评价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弹珠被弹射的水平距离C长度宽度橡皮条的厚度D多做几次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通过弹珠被弹射的水平距离反映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大小,弹珠弹射的越远,说明皮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弹珠的动能越多,说明皮条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多。

[2]AB.电热的多少转化为液柱上升的高度,是否有电流转化为灯泡是否发光,应用的转化法与实验中的方法相同,故AB不符合题意;

C.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是类比法,与实验中的方法不同,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3]比较第1、2次实验,橡皮条宽相同,橡皮条长不同,弹射的水平距离不同,说明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长度有关。

[4]比较第1、3次实验,橡皮条长相同,橡皮条宽不同,弹射的水平距离也不同,说明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宽度有关。

[5]影响橡皮条弹性势能的因素除橡皮条的长度和厚度外,可能还与橡皮的厚度有关。(3)[6]由实验数据可知,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长度和宽度有关,在伸长量相同时,长度越短弹性势能越大,宽度越宽弹性势能越大,所以弹性势能最大的橡皮条应当选短而宽的橡皮条,故选D。

(4)[7]实验设计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但实验次数太少,使实验结论得出具有偶然性,应当多做几次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3.甲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他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分别标记出小车停下的位置。

(1)标记③是小车在_______表面上停下的位置;

(2)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选填“快”或“慢”)推理可知:运动小车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将_______;

(3)乙同学用此装置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处滑下,均在铺有木板的水平面上滑行,发现高度越高,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_______,由此可知:小车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小车所处_______有关。

【答案】木板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越远高度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所受的阻力越小,移动的距离越大,而水平桌面上铺上毛巾、棉布、木板时,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则移动的距离最大,故标记③是小车在木板表面上停下的位置。

(2)[2]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3]由以上实验探究知,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移动的距离就越小,由此可知,运动小车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4]小车从此装置的不同高度滑下,则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而小车与水平面接触的

粗糙程度相同,即小车所受的阻力相同,那么小车所处的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的速度就越大,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越远。

[5]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越高,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大,即动能就越大,而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那么小车的动能越大,其重力势能也越大,所以小车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小车所处的高度有关。

4.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比较A 、B 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A 、B 两种液体,分别接入甲、乙两段电阻丝,实验中记录下A 、B 两种液体的温度。

(1)要完成该实验探究,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

(2)为保证A 、B 两物质能吸收相同的热量,对甲、乙两段电阻丝的阻值要求R 甲______R 乙(选填“>”、“=”或“<”)。

(3)小明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A 、B 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若加热过程中无热量损失,由乙图分析可知______(选填“A ”或“B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若A 的比热容为34.210J/(kg C)o ??,则B 的比热容为______J/(kg C)o ?。

【答案】秒表 = A 32.110?

【解析】

【分析】

(1)实验中需要测量通电的时间;

(2)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和电阻的大小有关;

(3)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4)根据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得出加热5分钟A 、B 升高的温度,根据

Q c m

t =

△,在质量和吸热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从而求出B 的比热容。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测量导体通电的时间,所以需要用到秒表。

(2)[2]为保证A 、B 两物质能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中甲、乙两段电阻丝的阻值要相同。

(3)[3]根据描绘出A 、B 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知,加热相同时间,A 液体升温小,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第2种方法,A 的吸热能力强;

(4)[4]根据描绘出的A 、B 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知,加热5分钟(吸热相同),B 液体升高的温度为

B 50

C 10C 40C t ????=-=

A 液体升高的温度为

A 30C 10C 20C t ????=-=

根据Q c m t

=

△可知,在质量和吸热相同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故B 的比热容 ()()33A B A B 20J 4.210 2.11040kg J kg t c c t =

?=??=???℃℃

℃℃ 5.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得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由图乙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______;

(2)第8min 时,试管内的物质为______ (选填“固”?“固液共存”或“液”)态,AB 段与CD 段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中冰熔化共用了______min ,第6min 时的内能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8min 时的内能;

(4)待冰完全熔化后,对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温度保持不变 固液共存 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6 小于 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乙可知,冰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2)[2]由图乙可知第8min时,冰处于熔化过程中,试管内的物质是固液共存状态。

[3]由于水的比热容比冰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热量下,水的升温要不冰小,所以AB段与CD段倾斜程度不同。

(3)[4]由图乙可知,冰第4min时开始熔化,第10min时熔化完,所以熔化时间持续了

10min-4min=6min

[5]第6min时和第8min时虽然温度相同,但在持续吸收热量,所以第6min时的内能小于第8min时的内能。

(4)[6]采用水浴法加热,烧杯中的水能够沸腾,冰完全熔化后全部变成水,此时对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和烧杯的水温度一致,试管力的水无法吸收热量,不会沸腾。

6.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的规律,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质量/g升温10°C所需时间/s升温20°C所需时间/s升温30°C所需时间/s

沙子306492124

水3092163220

(1)在此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温度变化量和____________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

_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请你写出比较水和沙子吸热能力的另外一种方法:__________。

【答案】酒精灯加热时间质量大于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加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它们的末温,末温低的吸热能力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采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加热时间越长,沙子和水吸收的热量越多,因此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间表示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

(2)[2][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和沙子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时,即温度变化量和质量相同时,水所需加热的时间比沙子更长,所以水吸收的热量大于沙子吸收的热量。(3)[4]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加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

间,比较它们的末温,末温低的吸热能力大。即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量,温度变化量小的吸热能力大,温度变化大的吸热能力小。

7.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甲的温度/°C

30 34 38 42 46 乙的温度/°C 10 18 26 34 42

(1)实验中应量取______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吸热多少可以通过______来反映(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2)如果甲物质是水,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乙物质的比热为_______J/(kg·°C);

(3)图中①是绘制的乙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果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再绘制出一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则曲线为图中的第_______条。

【答案】质量 加热时间 32.110? ③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控制被加热物质的质量相同。

[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为了比较被加热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转换法,通过加热时间长短来反应吸收热量多少。

(2)[3]由表格可知,加热1min 时,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变化量分别为4°C 、8°C ,甲的温度变化量恰好是乙的一半;甲、乙质量相同,根据Q cm Δt =可知,乙的比热容为

甲的一半,甲为水,则乙的比热容为()3

2.110J/kg?C ??。 (3)[4]由温度-时间图象可知,加热4min 时,乙的温度变化量为32°C ,不考虑热损失,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将初温相同的乙物质,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加热相同时间,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Q cm Δt =可知,质量大的温度变化量小一些,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

倍,则温度变化量为原来的一半,故曲线为图中的第③条。

8.如图甲,教科书上在“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小钢球从高度为h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

(1)小钢球在滚下斜面的过程中,其动能大小是通过______大小来反映的;

(2)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是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的关系。让不同的钢球分别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是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的关系;

(3)结合实验结论,分析在图乙交通标志牌中,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不同的车型要设定不同的最高车速行驶速度的理由是______;

(4)用此实验装置,只要改变______,就可以完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5)图丙的是教科书中“小资料”栏目中介绍的一些物体的动能。若要用图丙中的数据来说明“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需要对比的三组物体是______。

【答案】木块移动的距离速度质量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行驶时危险性越大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牛与子弹(或牛与砖块、牛与运动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体验,所以通过小球对木块外做功的多少来体现小球动能的多少,即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用到的是转换法。

(2)[2]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让同一钢球(质量一定)分别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撞击木块的速度不同,所以是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的关系。

[3]让不同的钢球(质量不同)分别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撞击木块的速度相同,所以是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3)[4]机动车质量一定,速度越快,动能越大,刹车时制动距离越大,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所以要限速行驶。

(4)[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需要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据此可知必须改变的是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5)[6]由生活经验知,牛与子弹比较,牛的质量大,速度小;子弹质量小,速度大;由表中的数据知牛的动能小,子弹的动能大,说明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更大;同理牛与砖块、牛与运动员比较都有相同的结论。

9.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球和弹簧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与探究(不考虑空气阻力,g 取10N/kg ):

让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如图甲),在刚接触轻弹簧的瞬间(如图乙),小球速度为5m/s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如图丙)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 之间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其中A 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轻弹簧每受到0.1N 的压力就缩短1cm ,并且轻弹簧在全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

(1)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动能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小球机械能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所用小球的质量为_____kg ,全过程中,弹簧中弹力的最大值为_____N 。

(3)由图可知,当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小球的速度为0,此时,小球处于______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

(4)已知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 P =mgh ,动能表达式为:2k 12

E mv =;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h 为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v 为物体的运动速度,g 为常量,取10N/kg 。若本题中弹簧的原长为1m ,则本题的小球是从距离地面________m 的位置下落的。

【答案】先增加后减小 减小 0.1 6.1 非平衡 2.25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小球刚接触弹簧时,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此时小球的重力大于弹力,小球做加速运动,这一过程小球动能增大,随着弹簧的形变程度越来越大,弹力增加,当弹力等于小球重力时,小球所受合力为0,小球停止加速,此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下一时刻,小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弹力大于球的重力,小球做减速运动,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加,最低点时,小球的动能为0,重力势能最小,弹性势能最大。故小球动能的变

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小球的机械能减小。

(2)[3]弹簧每受到0.1N 的压力就缩短1cm ,由丁图可知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弹力和重力相等,此时弹簧缩短了0.1m ,合10cm 则此时受到弹力

F =10×0.1N=1N

由G mg =得出小球的质量

1N 0.1kg 10N kg

G F m g g ==== [4]小球在最低点时,弹簧的弹力最大,由丁图知此时弹簧被压缩0.61m ,合61cm 则弹力最大为

610.1N=6.1N F '=?

(3)[5]小球在最低点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弹力,此时弹力大于重力,小球受力不平衡,处于非平衡状态。

(4)[6]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小球从最高处下落,到小球刚接触弹簧,弹簧还未发生形变那一刻,不考虑空气阻力时,机械能守恒,即

212

mgh mv '= 由丁图可知此时小球速度为5.0m/s ,代入式中有 ()22

5m s 1.25m 2210N kg

v h g '===? 弹簧原长1m ,所以小球距离底面的高度

=1.25m+1m=2.25m h h L '=+弹

10.小明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时,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得它们升高的温度如表,并在图乙中作出沙子升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温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_℃。

(2)实验中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可以认为相同时间内水和沙子__________相同.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出表示水升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线。

(4)沙子在1.0~1.5min内升高的温度有明显异常,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5)小明再用50g水和100g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t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g水和100g水的Q-△t图象.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k△t.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值与对应水的__________之比相等。

【答案】(1)18 (2)吸收的热量(3)答案如图所示(4)没有及时用玻璃棒搅拌,使沙子受热均匀(5)质量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吸热升温快慢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吸热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在实验中要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就需要选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采用相同的加热器,可以使水和沙子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热量相等。在实验器材中还需要搅拌棒,沙子是固体,加热时上下沙子受热不均匀,需要不断搅拌;水是液体,加热时通过对流使其受热均匀的。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利用Q=cm△t计算,水的比热是相同的,Q与△t是正比关系,所以画出来的是过原点的直线,利用Q=k△t表示它们的关系时,k=cm,c是比热容,是一个定值,实验中改变水的质量m,就是改变了k的值。

考点: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热升温快慢

11.探究物体的动能:

(1)如图甲所示,小明先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他控制小车的____保持不变,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同一/不同)高度下滑,目的是____.通过比较____,可以比较小车具有的动能.

(2)小明在操作中发现,不用斜面而直接通过人手推小车,也可以使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若采用此方法来推同一辆小车,____(能/不能)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理由是:____.

(3)小华去掉木块,做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两次实验中小车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____(第①次大/第②次大/一样大).

【答案】质量不同改变小车碰撞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推动木块的距离不能用手推小车的速度难以控制相等第2次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是为了控制质量不变,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因此实验中他控制小车的质量保持不变,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下滑,目的是改变小车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通过比较小车推动木块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小车具有的动能;(2)不用斜面而直接通过人手推小车,也可以使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但不能保证用手推小车的速度与小车从斜面落下的速度相同,不能控制好变量.所以采用此方法不能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第二次小车上放了砝码,相同高度质量更大,重力势能更大,小车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更多.

12.铁板文蛤是南通的特色佳肴,由文蛤、佐料放在经加热发烫的铁板上制作而成,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餐馆会尽量选择热容量大的炊具.热容量的定义是: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查阅资料知道:物体的热容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比热容有关,由此同学们对相同体积物体的热容量作如下猜想:

猜想1:物体的质量越大则物体的热容量越大;

猜想2: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则物体的热容量越大.

同学们先用图甲所示装置,将体积相同的四个不同金属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将水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示数如图乙;将四个金属块同时从水中取出,快速放入四个相同的保温杯中,杯中盛有质量和初温(约20℃)均相同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出保温杯内水的末温,收集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安装装置时应先固定线夹_______(选填“A”或“B”);图乙温度计示数为

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若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完全被水吸收,则吸收热量最多的是放入了金属________的杯中的水;热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金属块.

(3)分析数据可判断:猜想1、猜想2都是_______的.请选择猜想1或猜想2,说出你对该猜想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热容量这个物理量,给比热容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99 铁铁错误猜想1:铁的热容量最大,但是铁的质量不是很大,铁的比热容不是最大物体的热容量与质量之比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用酒精灯加热时,由于酒精灯的高度是固定的,所以安装装置时应先固定线夹B;

第二空.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是99℃;

第三空.从表中数据可知,放入铁块的烧杯中水的末温最高,为48.1℃,

第四空.由于放入铁块的水的末温最高,说明铁块放出的热量最多,即热容量最大的是铁块;

第五空.分析数据可知,质量最大的铅块其热容量不是最大,比热容最大的铝块其热容量不是最大,故猜想1、猜想2都是错误的;

第六空.猜想1:由数据可知,铁块的热容量最大,但是铁块的质量不是最大的,故猜想1错误;猜想2:由数据可知,铁块的热容量最大,但是铁的比热容不是最大的,故猜想2错误;

第七空.物体的热容量与物体的质量之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

13.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______(质量/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使用规格_____(相同/不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2)实验中,通过_______(升高的温度/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在两种液体都不沸腾的前提下,小明认为要把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进行比较;小芳认为要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你认为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小明/小芳/都可行)。

加热时间/min01234

甲的温度/℃3034384246

乙的温度/℃1018263442

(4)分析上表数据得______(甲/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做冷却液,你认为选择_______(甲/乙)液体较为合理。

(5)小明认为实验过程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事实上实验过程中会有热量散到周围环境中。小明想知道热量散失的过程是热传递导致还是热传递和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他将两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等质量温度相同的热水。如果他想初步得到结果还需要怎么做?请你自己添加器材帮他设计一简单实验来探究结果____________。

【答案】质量相同加热时间都可行甲甲用硬纸板在其中一烧杯上加盖

【解析】

【详解】

(1)[1][2]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使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

(2)[3]实验中,电加热器是相同的,相同时间内电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同,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也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4]小明和小芳的方向都可行,因为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吸热的情况,可以加热到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从而知道吸热能力的强弱;也可以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温度的变化量,从温度变化量的大小,知道吸热能力的强弱;

(4)[5]从表中可以看到,加热相同的时间,甲的温度变化量较小,那么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同,甲的吸热能力较强;

[6]要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液体做冷却液,那么需要这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

收的热量较大,即吸热能力较强,由上述可知,甲液体较合适;

(5)[7]可以用硬纸板在其中一烧杯上加盖,假设热量散失的过程是热传递和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两个烧杯热量散失的多少是不同的;假设热量散失的过程只是热传递导致的,那么两个烧杯热量散失的多少是相同的。

14.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__________两图进行实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温度计上升示数”或“加热时间”),这种研究方法叫__________;

(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

①应选择__________两图进行实验;需要的测量器材如图所示:还需秒表和 ____

②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③如图丁所示,若液体b的比热容是4.2×103J/(kg?℃),液体a的比热容是______J/(kg?℃).

【答案】甲乙温度计上升的示数转化(换)法甲丙天平加热时间 2.1×103

【解析】

【分析】

本题是通过实验操作方式考查热值、比热容的相关内容。

【详解】

(1)[1]要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需要其他实验条件一样,即加热的液体完全相同(同种液体、质量和初温相同),故需选择甲、乙两图来实验;

[2]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被烧杯中的液体吸收,液体的温度会升高,温度计的示数随之上升。而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液体的温度会升得越高,温度计示数也会升得越高,所以是通过温度计上升示数来反映的。

[3]放出的热量没法直接感知,是通过温度计的示数来反映的,这是转换法。

(2)①[4]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用相同的热源,需不同的液体,而图甲、丙中烧杯的液体不同,燃料的种类相同,所以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

[5]烧杯中液体的质量,需用天平来测量。

②[6]加热时间越长,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所以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③[7]结合题目和图丁可知,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设为m;两者的初温是20℃,末温是80℃,即温度的变化△t相同。物质b加热的时间为20min,吸收热量设为Q,物质a加热的时间为10min,则吸收的热量为Q的一半,根据比热容的公式可得

3

b

4.210J/(kg

Q

c

m t

==?

?

℃)

33

1

1

2 4.210J/(kg 2.110J/(kg

2

a

Q

c

m t

==???

?

℃)=℃)

【点睛】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15.为了比较煤油和菜籽油热值的大小,小明制定了下列的实验方案:取质量相等的小量煤油和菜籽油,分别盛装在空的酒精灯中,制成油灯。点燃后分别给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装质量相等、初温都是20℃的水)加热,通过观察水温的变化,判断两种燃料热值的大小。请根据小明的设计方案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如图是煤油燃烧完时,用煤油灯加热的烧杯中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温是96℃。菜籽油燃烧完后,用菜籽油灯加热的烧杯中温度计的读数是87℃,由此判断___的热值比较大。

(2)小明用天平测出水和煤油的质量,并根据Q吸=cm(t-t0)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利用这个热量计算出煤油的热值,发现结果与课本中给出的煤油热值相比______(偏大、偏小、相等)。分析原因:__________。

(3)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你认为两杯水的质量要大些好还是小些好?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煤油偏小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完全被水吸收,存在热散失质量大好些质量小的水吸热升温,容易沸腾,水温变化相同,无法比较两种燃料的热值

【解析】

【详解】

(1)[1]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0-

Q cm t t

=

,水的质量相同、比热容相同、初温也相同,但是煤油灯加热的烧杯升高的温度比较高,那么它的Q吸会比较大,也就是煤油灯放出的热量Q放会比较大,根据热值公式Q qm

=

,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相同,那么煤油的热值会比较大;

(2)[2][3]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没有完全被水吸收,即Q Q

>

,根据热值公式变换式

Q q m

=,拿Q 吸去计算时,得出的热值是偏小的; (3)[4][5]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0-Q cm t t =吸,质量小的水吸热升温,升高的温度比较大,很容易到达沸腾的温度,然后温度保持不变,无法比较两种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所以两杯水的质量要大些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