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稻谷标准对比

稻谷标准对比

稻谷标准对比
稻谷标准对比

新老《稻谷》标准对比表

号项目老标准GB1350-1999新标准GB1350-2009出糙率

5个等级,增加等外级,出糙率不符合5级要求的,均为等外级。

出糙率未修改。

整精米率分为5个等级。1~5等,籼稻谷分别≥:50%、47%、44%、41%、38%;粳稻谷分别≥:61%、58%、55%、52%、49%;级差均为3%。

不符合整精米粒指标要求的,按现国粮发[2001]146号的规定,执行扣价。(整精米率每降1%,扣价0.75%)。

1定等指标出糙率、整精米率二项指标

2等级5个等级

31-5等:籼稻出糙率分别≥:

79%、77%、75%、73%、71%;

定等指粳稻出糙率分别≥:81%、

标要求79%、77%、75%、73%。

籼稻整精米率:≥50%;粳稻

整精米率:≥60%。不分等级。

分别明确了食用、饲用和其他用途稻谷卫生检验和植物检疫按国家

4卫生要求的不同卫生要求和植物检疫执行的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标准和有关规定。

5碾磨成标三米时,长度为完

整精米碾磨成标三米时,长度为完整米粒平均整米粒平均长度4/5(含)的

定义长度3/4(含)的米粒

米粒

整精米率

检验附录单独的方法标准。规范了方法和设备,提高检验结果的一致性。

将“霉变粒”改为“生霉粒”,以便与卫生标准区别。增加“净稻谷”、“互混”的术语和定义。对其他有关术语的定义进行了适当文字修改。

明确检验一般规则、检验批和判定规则。

明确等级判定的依据,其他指标执行国粮发[2001]146号文件。

增加标签标识。需标注名称、类别、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等,实现质量追溯。

6

7名词术语霉变粒

8检验规则无

9标签标识无

备注:新《稻谷》标准GB1350-2009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准大米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大米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米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对包装、标签、储存和运输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稻谷、糙米或半成品大米为原料加工的食用商品大米,不适用于特种大米、专用大米、特殊品种大米以及加入了添加剂的大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0稻谷 GB 2715粮食卫生标准 GB/T 粮食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490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5492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 GB/T5493粮油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 GB/T5494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 GB/T5496 粮食、油料检验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 GB/T 5497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GB/T5502 粮油检验米类加工精度检验 GB/T5503粮食、油料检验碎米检验法 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5682粮油检验稻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GB/T 15683 大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GB/T 17109粮食销售包装 GB/T 17891优质稻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加工精度milling degree 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以国家制定的加工精度标准样品对照检验。在制定加工精度标准样品时,应参照下述文字规定: 一级:背沟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90%以上。 二级:背沟有皮,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5%以上。 三级: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占80%以上。 四级: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占75%以上。 3.2 不完善粒unsound kernel 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米粒: 未成熟粒:米粒不饱满,外观全部呈粉质的米粒。 虫蚀粒:被虫蛀蚀的米粒。 病斑粒:粒面有病斑的米粒。 生霉粒:粒面有霉斑的米粒。 糙米粒:完全未脱皮层的米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谷 安全储藏和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谷GB1350(安全储藏和品质)—1999 前言 G B1350-1986《稻谷》实施发布12年以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新增内容: ——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主要修订内容: ——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率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再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G B1350—1986。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湖北省粮食局、广东省粮食局、上海市粮食局、国家粮食储备成都粮科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余敦明、王志明、刘光亚、管景诚、王杏娟。 稻谷G B1350—1999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谷的有关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稻谷。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T5490―19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 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 B/T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 B/T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 G 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 G B/T5495―1985粮食、油料检验稻谷出糙率检验法 G B/T5496―1985粮食、油料检验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 G 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一、置床标准 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摆盘前置床要达到高、深、干、平、直、净、齐、碎、实九字标准,即:高:置床高出地面20~30厘米,确保旱育秧; 深:置床化冻深度30厘米以上; 干:置床干爽达到旱田干土标准; 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 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置床中间及四周砖道要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净:床面干净,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石块,无长度大于5厘米的草根等杂物; 齐:砖道摆放整齐、砖面平整,与秧盘之间高度在2厘米左右。 碎:床面土壤细碎,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土块; 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人踩无脚窝。 二、置床调酸、施肥、消毒 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pH值,尤其是新建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pH值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不使用壮秧剂代替),具体方法是: 1、调酸。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以有机固体调酸剂秀地为例,置床pH值7.0以下时,360平方米标准棚用量15公斤,pH值7.0以上时用量20公斤),拌适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 2、施肥。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后拌适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 3、消毒。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三、营养土配制技术标准 1、以机插盘育苗盘土厚度2厘米,每盘土重3公斤为标准,每平方米6盘,需营养土18公斤。 2、按照每袋壮秧剂的育秧面积,确定每袋壮秧剂需要混拌过筛细土量。如某壮秧剂“机插盘育苗:每袋15公斤用于50平方米苗床”,则此壮秧剂每袋15公斤需混拌过筛细土50平方米×18公斤/平方米=900公斤。 3、配备准确的称量过筛细土的器具,先将一袋壮秧剂与需要混拌过筛细土总量的四分之一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四分之三过筛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4、壮秧剂与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测定其pH值,如pH值未达到4.5~5.5之间,再用硫酸或固体调酸剂补调到标准。 5、配制好的营养土,在摆盘前要用苫布盖严,防止药、肥、酸挥发。 四、摆盘技术标准 机插盘育苗在置床化冻30厘米以上开始摆盘,边摆盘边装土,达到标准如下: 平:盘面盘底“二平”。 厚:普通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钵形毯式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 匀:盘土厚薄均匀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 实:边摆盘边装土边用木拍子压实。 紧:盘与盘间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 直:横平竖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齐:秧盘摆放整齐。 净:秧盘上干净整洁无杂物。 垫:毯式秧盘与置床之间铺1厘米拌好壮秧剂的过筛细土。 防:摆盘后覆膜,防止盘土内的药、肥、酸挥发及水珠降落把盘土砸出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米GB

大米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米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对包装、标签、储存和运输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稻谷、糙米或半成品大米为原料加工的食用商品大米,不适用于特种大米、专用大米、特殊品种大米以及加入了添加 GB/T5496 粮食、油料检验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 GB/T 5497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GB/T5502 粮油检验米类加工精度检验 GB/T5503粮食、油料检验碎米检验法 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5682粮油检验稻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 GB/T 15683 大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GB/T 17109粮食销售包装 GB/T 17891优质稻谷 3 术语和定义 % 虫蚀粒:被虫蛀蚀的米粒。 病斑粒:粒面有病斑的米粒。 生霉粒:粒面有霉斑的米粒。 糙米粒:完全未脱皮层的米粒。 3.3 糠粉 rice bran power

通过直径1.0 ㎜圆孔筛的筛下物.以及粘附在筛上的粉状物质。3.4 杂质foreign matter 除大米粒之外的其他物质,包括糠粉、矿物质、带壳稗粒、稻谷粒等。 3.5 胚乳呈黄色,与正常米粒颜色明显不同的米粒。 3.10 籼米milled long-grain nonglutinous rice 用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3.11 粳米milled medium to short-gain nonglutinous rice

用粳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 3.12 糯米waxy rice 用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又分为以下两种: ——籼糯米:用籼型糯性稻谷制成的大米。米粒一和股程椭圆形或细长形,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 试样所含直链淀粉的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率。 3.16 互混other kind rice kernel 同一批次大米中的其他类型米粒。 3.17 色泽、气味color、odour

新的粮食标准

新的粮食标准即将实施 2009-6-17 10:23:46 出处:中国网 新的《稻谷》(GB 1350-2009)和《玉米》(GB 1353-2009)、《大豆》(GB 1352-2009)等国家标准,并将分别于2009年7月1日和9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9年3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新的《稻谷》(GB 1350-2009)和《玉米》(GB 1353-2009)、《大豆》(GB 1352-2009)等国家标准,并将分别于2009年7月1日和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继去年《小麦》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后,我国粮油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又一件大事,至此,占我国粮食总产量90%的四大粮种全部有了新的国家标准。这对于提高我国主要粮食的质量、规范托市收购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满足消费和新形势下流通体制的需要,保护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质量,国家粮食局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统一计划安排,组织有关大学、科研机构、质检机构和有关专家对1999实施的《稻谷》、《玉米》及1986年实施的《大豆》等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过程中,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协调一致。本次修订的标准,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修订后的标准,既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兼顾国家、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体现优质优价,依质论价的精神。主要指标的设置和评价方法符合WTO的规则,能进一步增强我粮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一)稻谷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是调整了整精米率要求。原标准中整精米率只设一个限量并作为最低等级指标,即籼稻谷≥50.0%,粳稻谷≥60.0%。由于我国不同稻谷产区的气候和稻谷品种质量差异较大,用一个整精米率指标很难反映不同产地的稻谷质量的实际状况。修订后按照不同等级设置不同的整精米率指标,籼稻1~5级分别为≥50%、≥47%、≥44%、≥41%、≥38%,粳稻1~5级分别要求≥61%、≥58%、≥55%、≥47%、≥44%。使整精米率能更好地体现稻谷出米率和品质,有利于引导生产,促进稻谷质量的提高,体现优质优价政策。 二是规范整精米率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针对原标准中整精米率检验方法不够规范和检验仪器未统一规定,易造成检验误差大、时间长、收购现场执行难的问题,新标准对稻谷整精米率检验方法和仪器要求进行了规范。同时制定了《稻谷整精米率检验法》国家标准(GB/T 21719-2008),对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的技术要求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使用整精米率标准样品对仪器进行调校后才能用于整精米率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水稻插秧技术标准

一、格田沉淀标准 水整地沉淀15~20天后,步入格田,手指(木棍)入土一节(2厘米),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指划不成沟,说明沉淀不好,不能插秧;指划成沟,但不恢复,说明沉淀过渡,二者都保证不了插秧质量。要在最佳沉淀状态下插秧,严防边行推苗,影响插秧质量。 二、插秧技术要求 水稻插秧技术要点概括为适宜水深、田面硬度、插前三带、最佳插深、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早施蘖肥、及时防虫、适时抢早、插满插严、按序插秧。 1、适宜水深。 要求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2、田面硬度。 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节(2厘米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如沉淀不好,田面过于稀软,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势乱,插秧机推压边行苗,插后秧苗易下陷,影响缓苗和分蘖生长。田面硬度过大,插秧阻力大,容易伤苗,插秧深度变浅,插后痕迹不能及时合拢,造成漂苗、缺苗。 3、最佳插深。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厘米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厘米以上,就会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而插秧深度在2厘米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钵育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抛秧栽培钵面入土2/3(泥浆状态抛秧)为宜。 4、插前三带。 按照插秧的农时安排,有计划的在插秧前一天进行三带工作,边三带边插秧,切不可一次把插前三带工作做完,以避免肥料浓度过大造成烧苗现象发生,同时,还可以延长防治潜叶蝇的时间,提高对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米)GB1354-2009精讲

大米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米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对包装、标签、储存和运输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稻谷、糙米或半成品大米为原料加工的食用商品大米,不适用于特种大米、专用大米、特殊品种大米以及加入了添加剂的大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0稻谷 GB 2715粮食卫生标准 GB/T 5009.36粮食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490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5492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 GB/T5493粮油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 GB/T5494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杂质、不完善粒检验 GB/T5496 粮食、油料检验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 GB/T 5497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GB/T5502 粮油检验米类加工精度检验 GB/T5503粮食、油料检验碎米检验法 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5682粮油检验稻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 GB/T 15683 大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GB/T 17109粮食销售包装 GB/T 17891优质稻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加工精度milling degree 加工后米胚残留以及米粒表面和背沟残留皮层的程度。以国家制定的加工精度标准样品对照检验。在制定加工精度标准样品时,应参照下述文字规定: 一级:背沟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90%以上。 二级:背沟有皮,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5%以上。 三级: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占80%以上。 四级: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占75%以上。3.2 不完善粒unsound kernel 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米粒: 未成熟粒:米粒不饱满,外观全部呈粉质的米粒。 虫蚀粒:被虫蛀蚀的米粒。 病斑粒:粒面有病斑的米粒。 生霉粒:粒面有霉斑的米粒。 糙米粒:完全未脱皮层的米粒。 3.3 糠粉rice bran power

农业行业标准饲料原料稻谷

农业行业标准《饲料原料稻谷》 编制说明(送审稿) 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 1、标准制定背景 稻谷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稻谷籽粒的外形结构主要由稻壳和稻米两部分组成。稻壳的厚度为25~30μm,质量约占谷粒的18%到20%。稻壳的厚薄和质量与稻谷的类型、品种、栽培及生长条件、成熟及饱满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成熟、饱满的谷粒,稻壳薄而轻。粳稻的稻壳比籼稻的薄,而且结构疏松,易脱除。早稻的稻壳比晚稻的稻壳薄而轻。未成熟的谷粒,其稻壳富于弹性和韧性,不易脱除。稻谷脱壳之后即可得到糙米,糙米表面平滑有光泽。稻谷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我国稻谷年产量达2.0到2.1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7.5%,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6.9%,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产区遍及全国各地,主要产区分布在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品种间分布区域差异较大。黑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和安徽7省的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国内六成以上。 稻谷营养成分与国际二级玉米相当,其中稻谷的蛋白质品质、氨基酸平衡性、微量元素含量甚至优于玉米。此外玉米所含的脂肪虽高于稻谷,但玉米脂肪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不利于肉品质的提升和肉的储藏。然而稻谷的粗纤维含量比玉米高,适口性很差,营养成分的消化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直接用作饲料效果不佳,经脱壳处理后的糙米饲用价值大大提升,甚至优于玉米。但是脱壳处理的成本较高,导致糙米提供的单位重量的蛋白质的可比价格较高。因此,如果能培育出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出糙米率高的稻谷品种,作为畜禽的饲料是一条经济可行的途径。 不同品种稻谷的营养特性和营养成分有差异,其中干物质在86%左右,差异不大,粗蛋白质含量在5.3%到8.8%范围内,粗纤维含量在5.5%到12.5%范围内,粗脂肪含量在1.3%到2.5%范围内,粗灰分在3.0%到5.0%范围内,稻谷的营养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差异导致不同糙米之间的差异,脱壳后的糙米的粗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不同品种差异较大。糙米可为猪、牛、羊、鸡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69-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谷的有关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稻谷。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5490―1985 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1985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 5492―1985 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B/T 5493―1985 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 GB/T 5494―1985 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 GB/T 5495―1985 粮食、油料检验稻谷出糙率检验法 GB/T 5496―1985 粮食、油料检验黄粒米及裂纹粒检验法 GB/T 5497―1985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早籼稻谷 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

3.2 晚籼稻谷 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小或无腹白,角质粒较多。 3.3 粳稻谷 粳型非糯性稻谷的果实,籽粒一般呈椭圆形,米质粘性较大胀性较小。 3.4 籼糯稻谷 籼型糯性稻的果实,糙米一般呈长椭圆形和细长形,米粒呈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 3.5 粳糯稻谷 粳型糯性稻的果实,糙米一般呈椭圆形,米粒呈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 3.6 出糙率 净稻谷脱壳后的糙米(其中不完善粒折半计算)占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3.7 整精米 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米粒产生破碎,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整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含五分之四)的米粒。 3.8 整精米率 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3.9 不完善粒 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颗粒: 3.9.1未熟粒:籽粒未成熟不饱满,米粒外观全部为粉质的颗粒。

《夏播谷子精播栽培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夏播谷子精播栽培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 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农作物,哺育了中华文明,在古代曾是五谷之首。近年来,由于水利设施的改善,谷子面积逐渐下降,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仍是主导作物。谷子是我省第一大杂粮作物,夏播谷子种植面积万亩左右,全省平均亩产公斤,是我省重要农作物的有效补充,为我省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谷子种植,采用大播种量保证全苗,再通过人工间苗达到适宜的留苗密度的栽培方式,且从播种到收获,程序繁多,各个程序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现代谷子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在品种创新、整地播种技术改进、先进化学除草产品研发等科技成果支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新型的谷子精量播种技术,具有具有简化、省工、高效的特点,有利于全程机械化生产,是未来谷子生产发展的方向。该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地简化谷子生产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谷子种植经济效益,可为我省谷子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技支撑。为了更规范有效地利用该项技术,我省亟待制定标准化的谷子精播栽培技术规范。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任务来源

根据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关于下达年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质监标发[]号)的要求(项目编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组织对河南省地方标准《夏播谷子精播栽培技术规范》起草、制定。 本标准依据河南省夏播谷子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相关科研成果,提出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期、播种机型选择、播种量、播种深度以及田间管理(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等方面的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结合河南省夏播谷子生产实际,简便实用。 该任务得到了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郑州综合实验站,编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河南夏谷区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领域):旱地谷子水分利用及节水减灾技术研究()等项目的支持。 、标准的编制原则和依据 ()标准编辑的原则 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及《农业标准管理方法》的要求进行编写。遵循国家现有的农业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发展农业、增加产量、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为最终目标,使制定的标准符合我省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达到技术先进,生产可行,宜于操作,力求取得经济效益、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最新国家粮油质量标准 1、稻谷(GB1350-2009): ⑴整精米率指标按1-5等级分别为: 籼稻:≥50%、≥47%、≥44%、≥41%、≥38% 粳稻:≥61%、≥58%、≥55%、≥47%、≥44% ⑵等外级:出糙率低于5等的稻谷 ⑶标签标识要求: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产地(县)、收获时间,为稻谷产品溯源提供根据和方便。 2、玉米(GB1353-2009) ⑴按1-5等容重指标分别为:≥720g/L、≥685g/L、≥650g/L、≥620g/L、 ≥590g/L等外级:<590 g/L ⑵5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能够与各主要玉米生产国家要求相一致。 ⑶不完善粒按1-5级分别为:≤4%、≤6%、≤8%、≤10%、≤15% ⑷对于水分>18%的玉米,须将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测定容重。 ⑸标识要求。 3、大豆(GB1352-2009) ⑴高油大豆按粗脂肪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22%、≥21%、≥20%,低于20%的大豆不作为高油大豆,其它质量指标与普通大豆3等相同。 ⑵高蛋白大豆按蛋白质含量(干基)指标分为1-3等分别为:≥44%、 ≥42%、≥40%,低于40%的不作为高蛋白大豆,其他指标与普通大豆2等相同。

⑶普通大豆定等指标使用完整率代替纯粮率进行定等,质量等级仍为1-5级分别为:≥95%、≥90%、≥85%、≥80%、≥75%, ⑷新标准取消东北黄大豆与一般黄大豆分类,根据种皮与子叶颜色将大豆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颜色大豆、混合大豆等,并要求黄大豆、青大豆和黑大豆中同类型大豆不低于95%,不符合要求的归为混合大豆。 ⑸我国新标准中首次对损伤粒单独进行要求,1-5等损伤粒分别要求≤1%、≤2%、≤3%、≤5%、≤8%,其中热损伤粒分别为:≤0.2%、≤0.2%、≤0.5%、≤1%、≤3%。 4、小麦: ⑴修改了小麦分类检验方法,将感官检验改为仪器化检验,建立了中国小麦硬度分类评价体系,规定硬度指数大于等于60的为硬麦,小于等于45的为软麦,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麦。 ⑵对小麦分类进行了简化,新标准中小麦分类为硬质白小麦、软质白小麦、硬质红小麦、软质红小麦及混合小麦,由原来的9类调整为5类,取消了原按冬、春季节播种的分类 ⑶适当放宽了中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制,由原来的6%调整为8%,与国际标准取得一致。 ⑷增加了标签标识要求,规定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小麦的品种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时间等,以便于小麦产品的溯源。

优质稻谷标准

优质稻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优质稻谷GB/T17891-19992000-04-01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优质稻谷的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 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加工、销售的优质商品稻谷。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和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350-1999稻谷 GB1354-1986大米 GB/T5511-1985粮食、油料检验粗蛋白质测定法 GB/T15682-1995稻米蒸煮试验品质评定 GB/T15683-1995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出糙率、整精米、整精米率、不完善粒、谷外糙米、杂质、黄粒米、色泽、气味按GB1350-1999中的3.6、3.7、3.8、3.9、3.10、3.11、3.12、3.13执行。 3.2 优质稻谷 由优质品种生产,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稻谷。 3.3 垩白粒率 米粒胚乳的白色不透明部分,包括腹白、心白和背白。 3.4 垩白米率 有垩白的米粒占整个米样粒数的百分率 3.5 垩白大小 垩白米粒平放,米粒中垩白面积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的百分率。 3.6 垩白度 垩白米的垩白面积占试样米粒面积总和的百分比。 3.8直链淀粉含量

精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百分率 3.9 胶稠度 精米粉碱糊化后的米胶冷却后的流动长度。 3.10 异品种粒 不同品种的稻谷粒 4分类 根据优质稻谷的品种分为四类:优质籼稻谷、优质粳稻谷、优质籼糯稻谷、优质粳糯稻谷。 5 质量要求 5.1 分级指标 优质稻谷分级指标见表1。 表1优质稻谷质量指标类别

公粮稻谷验收标准

【法规名称】公粮稻谷验收标准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2004-05-31 【效力属性】已修正 【正文】 公粮稻谷验收标准 第1 条 本标准依粮食管理法第九条规定订定之。 第2 条 经收公粮稻谷,以当期农民自产,并经中央主管机关命名推广之稻及籼稻品种为限。 第3 条 本标准用词定义如下: 一夹杂物:稻谷以外之物质。 二容重量:一公升容量之重量。 三异型粒:不同类型之米粒。 四变色粒:米粒着色程度深及胚乳,且米粒之部分或全部变为黄、褐、黑、红等颜色,经碾成白米后仍无法去除且着色直径一公厘以上者。 五发芽粒:发芽、发根或有此痕迹之米粒。 六白垩(粉) 质粒:含有心白、腹白、背白之白粉(垩) 质占米粒二分之一以上者。 七碎粒:断裂之米粒,其大小为整粒三十粒之平均粒长三分之二以下,四分之一以上者。

八屑米:包括死米、米、严重未熟米粒等。 第4 条 经收公粮稻谷验收标准如下: 一、夹杂物:不得超过百分之零点五。 二、水分: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三。 三、容重量:?稻谷一公升重量在五百三十公克以上,籼稻谷一公升重量在四百九十公克以上。 四、异型粒:不得超过百分之五。 五、变色粒:不得超过百分之零点五。 六、发芽粒:不得超过百分之零点五。 七、白垩(粉) 质粒:?稻谷不得超过百分之七,籼稻谷不得超过百分之五。 八、碎粒:?稻谷不得超过百分之四,籼稻谷不得超过百分之八。 九、屑米:?稻谷不得超过百分之八,籼稻谷不得超过百分之六。 十、卫生要求:应符合我国相关卫生法令之规定。 前项第四款至第九款验收标准得经砻碾之糙米判定之。 第5 条 经中央主管机关命名推广之特殊用途品种,其稻谷之白垩(粉) 质粒含量未能符合前条第一项第七款者,得由中央主管机关另订品质标准。 第6 条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2009年春训班仓储人员 学 习 材 料 二00九年元月

一、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1、新质量标准发布实施时间是:1999年11月1日发布,2000年4月1日实施。 2、稻谷质量标准: GB1350——1986《稻谷》发布实施12年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相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1)、新增内容: ——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整精米: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米粒产生破碎,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成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含4/5)的米粒。 整精米率: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谷外糙米:稻谷由于机械损伤等原因形成的糙米。 (2)、主要修订内容: ——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在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3)、质量要求:

①、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等级,出糙率:一等≥79.0%、二等≥77.0%、三等≥75.0%、四等≥73.0%、五等≥71.0%。整精米率:全部是≥50.0%。水分:≤13.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②、粳稻谷出糙率:一等≥81.0%、二等≥79.0%、三等≥77.0%、四等≥75.0%、五等≥73.0%。整精米率:全部是≥60.0%。水分:≤14.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各类稻谷以三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五等的为等外稻谷。稻谷中混有其它类稻谷不超过5.0%。各类稻谷中黄粒米不超过1.0%。各类稻谷中谷外糙米不超过2.0%。 3、小麦质量标准: GB1351——1986《小麦》是1986年修订的,十几年来由于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粉加工企业要求的变化,使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购销矛盾更为突出,原标准已经滞后。新标准把原标准中小麦皮色和粒质六类分为九类,并对小麦同色比例,硬质率进行调整,把北方冬小麦、南方冬小麦、春小麦质量指标合并为一个质量指标。 分类: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和播种季节分类。 (1)、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2)、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3)、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

主要粮食质量标准模板

春训班仓储人员 学 习 材 料 二00九年元月 一、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1、新质量标准发布实施时间是: 1999年11月1日发布, 4月1日实施。 2、稻谷质量标准: GB1350——1986《稻谷》发布实施来, 对中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相适应, 需对其加以修订。 ( 1) 、新增内容: ——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整精米: 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 米粒产生破碎, 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成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 含4/5) 的米粒。 整精米率: 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谷外糙米: 稻谷由于机械损伤等原因形成的糙米。 ( 2) 、主要修订内容: ——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 即: 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统一为一个标准, 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 不在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 3) 、质量要求: ①、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等级,出糙率: 一等≥79.0%、二等≥77.0%、三等≥75.0%、四等≥73.0%、五等≥71.0%。整精米率: 全部是≥50.0%。水分: ≤ 13.5%。杂质: ≤1.0%。色泽、气味正常。 ②、粳稻谷出糙率: 一等≥81.0%、二等≥79.0%、三等≥ 77.0%、四等≥75.0%、五等≥73.0%。整精米率: 全部是≥60.0%。

《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

《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 《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谢健,修订的背景 ,, ,,,,,,,《大米》国家标准是根据当时我国的粮食供应形势所修订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粮食生产、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变,,,多年之前修订的,, ,,,,,,,《大米》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指标少、品种少等问题,亟待修订。因此,修订的申请获得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测站和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组成“《大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共同承担修订任务。,修订的原则 ?有利于我国大米产品的系列化和规范化; ? 注重与现行的《稻谷》、《优质稻谷》等相关国家标准以及我围现行有关政策相衔接; ?兼顾我国稻谷品利,品质水平及大米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导稻米优质品种的种植和企业稳步健康地发展。,修订的成果修订后《大米》国家标准(送审稿)于,,,,年,月,日在“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五次会议”上通过审定,审定意见认为:修订后《大米》国家标准的关键指标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相衔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审定意见修改后的《大米》国家标准(报批稿)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于,,,,年,月发布,,,月开始实施。,修订的主要内容与,, ,,,,—,,《大米》相比,,, ,,,,—,,,,《大米》的主要技术差异有: ?增加了“优质大米”大类; ?修订了“加工精度”和“碎米”等术语的定义: ?增加了“垩白粒率”等术语和指标: 一,,— ? 提升了保留指标的要求; ? 增加了卫生指标和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增加了判定规则; ? 具体说明如下:,(, 增加了“优质大米”大类 ,,,,,,,,,《大米》只有“大米”一个类别的产品,根据原料稻谷的种类和收获季节了分成早籼米、晚籼米、早粳米、晚粳米、籼糯米和粳糯米六种。根据食用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稻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稻谷 Paddy UDC 633.18 GB 1350-86代替GB 1350-78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销售、调拨、储存、加工和出口的商品稻谷。 1 分类 1.1 根据稻谷的粒形和粒质分为三类: 1.1.1 籼稻谷:籼型非糯性稻谷。稻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按其粒质和收获季节分为以下两种: 1.1.1.1 早籼稻谷:米粒腹白较大,硬质颗粒较少。 1.1.1.2 晚籼稻谷:米粒腹白较小,硬质颗粒较多。 1.1.2 粳稻谷:粳型非糯性稻谷。稻粒一般呈椭圆形。按其粒质和收获季节分为以下两种: 1.1. 2.1 早粳稻谷:米粒腹白较大,硬质颗粒较少。 1.1. 2.2 晚粳稻谷:米粒腹白较小,硬质颗粒较多。 1.1.3 糯稻谷:糯性稻谷,按其粒形和粒质分为以下两种: 1.1.3.1 籼糯稻谷:籼型糯性稻谷。稻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米粒呈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 1.1.3.2 粳糯稻谷:粳型糯性稻谷。稻粒一般呈椭圆形,米粒呈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 1.2 各类稻谷中混有其他类稻谷(包括籼糯、粳糯互混)的允许限度为5.0%。 1.3 稻谷中的名贵品种、杂交品种、中熟稻谷和陆稻谷以及其他特殊品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订标准或按质量分别归属。 2 质量标准 2.1 各类稻谷按出糙率分等。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表1及表2。 2.1.1 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质量指标见表1。 2.1.2早粳稻谷、晚粳稻谷、粳糯稻谷质量指标见表2。

注:一类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四川、贵洲、云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北京、天津十五个省、市、区。 二类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辽宁、陕西、宁夏七个省、区。 三地区:黑龙江、吉林、内蒙、新疆四个省、区。 2.2 各类稻谷以三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五等的为等外稻谷。 2.3 实行全项目增减价的出糙率基础指标,在三等指标增加1.0%。 2.4 各类稻谷中的黄粒米限度为2.0%。 2.5 收购稻谷水分的最大限度和稻谷安全储存水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2.6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 名词解释 3.1 出糙率 净稻谷脱壳后的糙米(其中不完善粒折半计算)占试样的百分率。 3.2 不完善粒,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颗粒: 3.2.1 未熟粒 籽粒不饱满,米粒外观全部呈粉质的颗粒。 3.2.2 虫蚀粒 被虫蛀蚀,伤及胚乳的颗粒。 3.2.3 病斑粒 糙米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3.2.4 生芽粒 检验稻谷外观,芽或幼根已突出稻壳,或检验糙米外观,芽或幼根已突破种皮的颗粒。 3.2.5 霉变粒 稻谷生霉,剥壳后糙米也有霉点,胚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 3.2 杂质,包括下列几种: 3.3.1 筛下物 通过直径2.0mm圆孔筛的物质。

水稻施肥标准

水稻施肥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水稻施肥标准 1、肥效反应线 水稻肥效反应线是指水稻在N 叶期施肥,肥效反应在N+1叶较少,N+2叶较多的现象。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根据肥效反应线的原理科学施肥,确保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例如在水稻返青后叶施蘖肥,叶开始得到肥效较少,叶期得到肥效较多,而叶正是11叶品种水稻盛蘖叶位期,此期发挥肥效对促进水稻早分蘖、快分蘖十分有利。生产上要求在插秧后3~4天立即施分蘖肥。 2、施肥量与比例 ①施肥量 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 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推广测土施肥和施用配方肥。如计划产量在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用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生物硅肥5公斤/亩;6~10年稻田施氮磷钾总量为27~28公斤,生物硅肥5~6公斤/亩;11年以上的稻田施氮磷钾总量为30公斤,生物硅肥6~8公斤/亩。 ②施肥比例 常规生产田亩施肥26公斤时,尿素(46%N )10公斤,磷酸二铵 (18%N 、46%P 2O 5)6公斤,硫酸钾(33%K 2SO 4)10公斤;N :P :K 比例为 2:1:,要提高钾肥用量,使氮:钾达到1:1。 如果使用50%硫酸钾(K 2SO 4)10公斤或60%氯化钾(K 2CL )10公 斤,则N:P:K 比为2:1:或2:1:,常规生产田可以减少50%硫酸钾或60%氯化钾2-3公斤。 如果计划产量在650公斤/亩以上或高产创建时,施肥量30~35公斤, 加大钾肥用量,使N:P:K 比为2:1:~2,施生物硅肥10公斤。 种子田施肥N:P:K =2:1:~2,施生物硅肥6~8公斤,扩大硼肥、硒肥使用面积。

稻谷干燥技术规范

GB/T 21015—2007 稻谷干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谷干燥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干燥技术要求、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干燥成品质量及检验等。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连续式粮食干燥机、批式循环粮食干燥机(以下二者均简称干燥机) 干燥加工大米用稻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表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350 稻谷 GB/T 17891 优质稻谷 GB/T 6970 粮食干燥机实验方法 SB/T 10148 粮油加工机械通用技术条件基本技术要求 JB/T 10268 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 GB/T 16714 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3 基本要求 3.1 原粮稻谷 3.1.1 稻谷水分16%~25%,要求不同水分稻谷分别放置,分批进行干燥,同一批干燥的稻谷不均匀度不大于2%。 3.1.2 干燥前需进行除芒(长芒稻谷)、淸选,带芒率不大于15%,含杂率不大于2%,不得有茎干、麻袋绳、聚乙烯膜的异物。 3.1.3 其它质量指标应符合GB/T 1350、GB/T 17891规定。 3.2 干燥机 3.2.1 应选择适合干燥稻谷的专用或通用干燥机。干燥机制造安装应符合GB/T 16714、JB/T 10268及SB/T 10148规定。 3.2.2 干燥机及配套设备提升机、输送机、湿贮仓、缓苏仓、干贮仓等经试运行,能正常作业。 3.3 人员 3.3.1 干燥作业现场、控制室、热风炉房、化验室等岗位应配备固定人员。 3.3.2 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都应通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稻谷干燥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4 干燥技术要术 4.1 干燥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