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原理

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原理

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原理

病毒灭活

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了解灭活的条件不仅对从患者分离病毒、防腐和消毒是必要的,而且和疫苗生产也有关系。病毒灭活的机理有三:

一、破坏包膜:包膜含有脂类物质,因之有包膜的病毒可迅速被脂溶剂破坏,如乙醚、氯仿或去氧胆酸钠可使病毒灭活。实际上可利用病毒对脂溶剂的敏感性来检查病毒是否有包膜。物理因子,如渗透压改变、冻融、热和干燥等都可引起包膜破坏。一般认为,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对于燥抵抗力弱,传播主要是人间直接感染,这是因为有包膜的原故。

二、病毒蛋白质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制剂都能使病毒灭活,如酚、甲醛、次氯化物、酸和碱等。加热引起变性也是有效灭活的方法。一般说病毒对热抵抗力弱,60℃几分钟就使之感染性明显降低,因此在分离病毒时,从患者取来的标本需低温保存,迅速送往实验室,长期保存最好置于-80℃以下的低温条件。

三、病毒核酸的损害:X线、γ线等电离辐射可切断核酸,紫外线可使核苷酸链上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物,而破坏病毒基因的功能。另外吖啶橙或中性红等染料可与病毒核酸结合,暴露于光线之下,可使核酸分解,而使病莓灭活。 [3]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方法:对2013年笔者参与的成分制备小组在制备病毒灭活血浆过程中发生并造成血液报废的差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差错主要发生在血浆袋与灭活器材的连接、献血标签的转移、灭活仪的使用三个环节,共12例。结论: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改进缺陷薄弱环节;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制定落实相应环节中的防范措施;控制、消除人为成因,从本质上降低差错的发生,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标签:血浆;病毒灭活;制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在我国作为一项新技术虽然得到了推广应用,但制备技术和经验还存在不足,笔者试图和同仁们分享工作中的体会,以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资料与方法 对2013年笔者参与的成分制备小组在制备病毒灭活血浆过程出现并造成血液报废的差错资料按工作环节、差错原因进行统计。 结果 血浆袋与灭活器材连接环节:渗漏5例,灭活器材与血浆容量不匹配3例;献血码标签转移环节:成品浆献血码标签缺失2例,两袋成品浆标签条码相同1例;灭活仪使用环节:灭活仪运转期间发生故障未及时发现1例。 原因分析 成品袋条码标签缺失主要与标签漏转、黏贴不牢脱落有关;献血码标签转移错误多与岗位分工不明确,操作人员混乱,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常规化核查得不到有效落实有关。两袋成品浆标签码完全相同是由于批量复制缺失的待转移标签,其中一袋被重复复制,加之批量黏贴、人-机核查落实不到位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灭活器材与血浆容量不匹的主要原因:血浆称量不准,标量分类错误;不同容量的血浆放在同一运血筐,操作人员不能明确分辨。灭活仪在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监控意识,设备运行期间缺少监控环节;二是缺乏对设备性能的了解以及处理异常情况的经验。节假日、周末、工作量较大、人员安排欠缺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体能消耗过大,注意力不集中;为追求工作进度,怕麻烦,违反操作规程,是常规性操作出问题的因素。年轻人员工作时间短,经验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都存在不足,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判断或采取预见性处理。岗位、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够细化;缺乏责任意识,对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症状有哪些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症状有哪些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死率高达50%至90%,其严重地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病死率高达50%至90%, 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那么你们知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有哪些症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会有什么症状 人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起病非常迅急,起初是发热、极度虚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情况下则会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而外出血就比较可怖了,按维基百科的说法,这种出血是全身孔洞出血,也就是说,除了我们常说的“七窍流血”之外,身体其他地方的孔洞,比如肛门、生殖器,甚至不小心扎出的小伤口,都会出血,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人体内的器官基本已经坏 死糜烂,血液奔流,无孔不出。 埃博拉病毒病怎么治疗 1、控制传播 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 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 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 2、辅助性治疗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 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 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

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 埃博拉病毒病该怎么预防 1、主要是隔离患者,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 2、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3、保证医院的卫生环境。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12271721.html,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风险因素探析 作者:高丽台耀丽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1期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血浆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方法:对2013年笔者参与的成分制备小组在制备病毒灭活血浆过程中发生并造成血液报废的差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差错主要发生在血浆袋与灭活器材的连接、献血标签的转移、灭活仪的使用三个环节,共12例。结论: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改进缺陷薄弱环节;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制定落实相应环节中的防范措施;控制、消除人为成因,从本质上降低差错的发生,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关键词】血浆;病毒灭活;制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在我国作为一项新技术虽然得到了推广应用,但制备技术和经验还存在不足,笔者试图和同仁们分享工作中的体会,以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资料与方法 对2013年笔者参与的成分制备小组在制备病毒灭活血浆过程出现并造成血液报废的差错资料按工作环节、差错原因进行统计。 结果 血浆袋与灭活器材连接环节:渗漏5例,灭活器材与血浆容量不匹配3例;献血码标签转移环节:成品浆献血码标签缺失2例,两袋成品浆标签条码相同1例;灭活仪使用环节:灭活仪运转期间发生故障未及时发现1例。 原因分析 成品袋条码标签缺失主要与标签漏转、黏贴不牢脱落有关;献血码标签转移错误多与岗位分工不明确,操作人员混乱,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操作规程,常规化核查得不到有效落实有关。两袋成品浆标签码完全相同是由于批量复制缺失的待转移标签,其中一袋被重复复制,加之批量黏贴、人-机核查落实不到位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灭活器材与血浆容量不匹的主要原因:血浆称量不准,标量分类错误;不同容量的血浆放在同一运血筐,操作人员不能明确分辨。灭活仪在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监控意识,设备运行期间缺少监控环节;二是缺乏对设备性能的了解以及处理异常情况的经验。节假日、周末、工作量较大、人员安排欠缺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体能消耗过大,注意力不集中;为追求工作进度,怕麻烦,违反操作规程,是常规性操作出问题的因素。年轻人员工作时间短,经验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都存在不足,对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判断或采取预见性处理。岗位、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够细化;缺乏责任意识,对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埃博拉病毒调查报告

埃博拉病毒调查报告 篇一:埃博拉试卷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试卷 本试题满分100分,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多选题15题,每题4分,共6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 埃博拉病毒目前公认的具备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A 接触传播 B 气溶胶传播 C 性传播 D 以上都是 2.埃博拉出血热发病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无明显季节性 3. 埃博拉出血热最长潜伏期为 A 10天 B 21天 C 42天 D 8天 4. 医疗机构发现留观或疑似埃博拉病例后,应当 A 立即隔离,组织院内专家会诊治

疗、并同时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B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划定专门隔离病房,指定人数较少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治病例 C 立即隔离,专家会诊后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D 立即隔离,网络报告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等待疾控中心处理 5. 各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A 2小时其他类别传染病 B 6小时乙类 C 12小时丙类 D 2小时甲类 6. 飞机上出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可以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是 A 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B 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

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 C 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D 以上三种情形均可判定 7. 隔离观察期为自()起到第()天为止。 A 入境日期21天 B 与病例最后一次接触21天 C入境日期14天 D 离开疫区14天 8.北京市各区县疾控中心接到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报告后 A 应于2小时内赶赴现场对病例进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B 将调查情况通报病例现住址辖区疾控中心 C 于12小时内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区县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 D 以上均是 9.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传染性的正确

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1-7658(2004)10-0293-04 =论著> 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的研究 王炜红 陈微娜 葛 洪 侯延文 林 玲 宋长江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36) 提要 为研究含氯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方法,依照2002年版5消毒技术规范6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含有效氯800mg/L 的次氯酸钠、10mg/L 的优氯净和50mg/L 二氧化氯对Vero 细胞生存率无影响;用0.01mol/L PBS 配制的5g/L 硫代硫酸钠中和剂对Vero 细胞生存率无影响。用含5g/L 硫代硫酸钠中和剂对含有效氯400mg/L 的次氯酸钠设计的6组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用该方法检测证明,以含有效氯400mg/L 次氯酸钠消毒剂,作用30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平均灭活对数值\4.0。试验发现,0.03mol/L 的PBS 、卵磷脂以及吐温80对Vero 细胞生存率均有影响。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剂;有效氯;灭活试验中图分类号:R187.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EST METHOD FOR INAC TIVATION OF POLIOVIRUS BY C HLOR INE -C ONTAIN -ING DISINFECTANTS WANG Wei -hong,C HE N Wei -na,GE Hong ,HOU Yan -wen,LIN Ling ,SO NG Chang -jiang (Heilongjian g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 trol,Harbin 15003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test method for inactivation of poliovirus by chlorine-containing disinfectants,laboratory obser -va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est procedures specified in 5Disinfection T echnical Guidelines 6,2002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diu m hypochlochlorite containing available chlorine 800mg/L,10mg/L You-L -Ji ng ,50mg/L chlorine diox ide and 5g/L sodi um thiosulfate neutralizer reconsti tuted with 0.01mol/L PBS had no influence on survival rate of Vero cells.The results of neu tralizer identification test,in which 6groups were designed using 5g/L sodium thiosulfate as the neutralizer for 400mg/L sodiu m hypochlori te disinfectant,fulfilled the requirement of https://www.doczj.com/doc/b612271721.html,ing this method,it was proved that sodium hypochlori te containi ng available chlorine 400mg/L with a 30min con tact time could inactivate polivirus wi th an average inacti va -tion logarithm \4.0.It was found by test that 0.03mg/L PBS,lecithin and tween 80had influence on survival rate of Vero cells.Key words p oliovirus ;neutralizer ;available chlorine;inactivation test 1作者简介2 王炜红(1958-),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大学,副主任 医师,从事病毒防治、消毒学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002年版5消毒技术规范6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株作为病毒灭活试验代表,并规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脊髓灰质炎病毒属无包膜小RNA 病毒,对外界理化因子抗力比较强,培养制备方法比较简单,在很多细胞内均可生长,用其作为评价消毒理化因子灭活指标国内外都有应用11,22。但在体外灭活试验中,很多试剂对细胞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消毒试验中的消毒剂、中和剂及稀释液等,给试验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科学评价消毒剂对该病毒的灭活效果,依据5消毒技术规范6规定的试验程序,以含氯消毒剂为对象,在实验室研究了脊髓灰质 炎病毒的灭活试验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 1.1病毒滴定方法 用Vero 细胞培养制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株(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提供)悬液,再用细胞维持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每个稀释度接种(96孔培养板)4孔,置于37e 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逐日观察结果,连续观察5d,记录细胞病变情况,计算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 50)。1.2中和剂鉴定试验132 1.2.1预备试验 分别测定消毒剂、中和剂、中和产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1取次氯酸钠、优氯净和二氧化氯系列稀释液,分别接种于已经形成单层细胞 # 293#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年第21卷第4期

《埃博拉病毒》阅读附答案

《埃博拉病毒》阅读附答案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 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

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

血浆病毒灭活的临床应用与安全输血

2011年5月第18卷第13期 医护论坛 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临床成分输血中输注血浆在疾病治疗和挽救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1]。随着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重视。虽然现在血站、医院对血液进行非常严格的病毒筛查检测,但由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以及有些病毒因受现行的检验技术限制而无法检测,从而不能完全保证临床输注血浆的安全,让输注血浆存在安全隐患。推广用亚甲蓝/光化学方法的病毒灭活技术可切断病毒经血液传播疾病,有效控制输血的风险已得到临床输血界的肯定[2]。本站为提高本市的临床用血安全于2009年1月1日起开展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方法的病毒灭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科与方法1.1标本 采集的无偿献血液400ml 全血离心制备出200ml 血浆40份,留取10cm 长充满血浆血袋上辨管为对照Ⅰ组小样(病毒灭活前)。留取加入亚甲蓝病毒灭活后的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器上10cm 长充满血浆的辨管为对照Ⅱ组小样(病毒灭活后)。检测确认HBV-DNA 为阳性2袋400ml 血液制备分离出血浆,留取10cm 长充满血浆的辨管放入专用冰箱为Ⅲ组小样(病毒灭活)。1.2仪器试剂 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德国杜邦);低温血液滤白柜(天津正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器(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批号091231-2),亚甲蓝含量为1单位mol/L ;上海通用机械集团生产医用病毒灭活箱;上海名典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蛋白测定试剂盒TP-KIT ;日本ca-5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724分光光度计;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1.3方法 在百级净化间内把血浆与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器连接,将血浆转移到的溶入亚甲蓝的血浆光照袋内后,平放在病毒灭活箱的摆架上照射灭活,摆架摆动频率为60/min ,荧光为30000~38000lux ,温度设置为(4±2)℃照射时间35min 。用低温滤白柜将光照灭活后的血浆用病毒灭活过滤器除去亚甲蓝。1.4检测方法 用对照Ⅰ组小样,对照Ⅱ组小样分别对照检测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球蛋白。检测Ⅲ组小样HBV-DNA 变化。血浆Ⅷ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期法(KPTT )纤维蛋白原, 测定采用凝固法,血浆白蛋白测定采用比色法,血浆球蛋白测定采用比浊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经滤过后亚甲蓝残留量。2结果 血浆Ⅷ因子平均值为(0.82±0.04)U/ml ,纤维蛋白原的回收率>75%,白蛋白、球蛋白的回收率>85%,免疫原性无变化。经滤过后亚甲蓝残留量平均值为(0.23±0.12)μmol/L 。检测Ⅲ组小样HBV-DNA 均成阴性。3讨论 在成分输血中,血浆的输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对经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的危险性仅少于白细胞,所以说怎样减少输注血浆的风险,是我们临床输血的重点[3]。为提高血液输注的安全性,虽然血液检测项目逐渐增加,血液检测技术不断改进,但病毒感染后的“窗口期”问题仍不能解决,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要从根本上控制经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对血浆病毒灭活,才能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严格筛选无偿献血者,严把筛选检测关,严把采供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对血浆采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应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灭活机理[4]:亚甲蓝可与病毒核酸的鸟嘌呤以及病毒的脂质包膜相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可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本文对血浆在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前灭活后分别检测了血浆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球蛋白含量符合≥50g/L 的国家标准;检测经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后的HBV-DNA 阳性血浆转为HBV-DNA 阴性,证明亚甲蓝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血浆有效成分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使脂质包膜病毒和部分非脂质包膜病毒灭活,尤其对HBV 、HCV 、HIV 等病毒灭活效果更为理想。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目前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已达99%以上,临床应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的方法大大减少了病毒感染的概率,为本市的输血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33-35.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 原则[S].2002,国药监注[2002]160号. [3]钱开诚.荧光与亚甲蓝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0,17(1):110-111. [4]房景霞,刘鑫,孙绍秋.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Ⅷ的 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5):2108-2109. (收稿日期:2011-03-21) 血浆病毒灭活的临床应用与安全输血 马春黎,宋静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血站,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目的:推广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的方法,减少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发生。方法:用亚甲蓝一次性血浆 病毒灭活过滤器和医用病毒灭活箱灭活血浆中病毒。结果: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可以灭活血浆中大多脂质包膜病毒,杀灭效果理想。病毒灭活前后血浆球蛋白、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平均水平对比符合≥50g/L 的国家标准;HBV-DNA 阳性血浆在经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 转为阴性。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技术可将血浆中病毒灭活,大大提高了临床输注血浆的安全性。[关键词]血浆;亚甲蓝/光化学法;输血安全[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a )-165-02165

埃博拉病毒综述

“实验动物疾病学”课程论文 埃博拉病毒综述 姓名:杜开乾 学号:81120704 院系:动物医学 专业:公共卫生

埃博拉病毒 概述: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ra (Ebola virus) and translated Ebola virus. Is a very rare virus, in 1976 in southern Sultan and Congo (gold) (formerly Zaire) in the Ebora River region to find its existence after the lead。From the medical community's wid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Ebola" from the name. Is a generic term used to refer to a group of viruse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of the family of the virus. Is a can cause human and primate animals have a potent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us diseases, high mortality, in between 50% to 90%, the cause of death mainly for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ypovolemic shock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1 病原学研究进展 1.1 病毒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冰冻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血液检测有效地遏制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仍不能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目前全国年供血量约为1300万单位(200 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机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 由于HIV、HBV、HCV、HTLV 等构成经血传播病毒性风险的主要病毒均是脂质包膜病毒,故亚甲蓝光化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可取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我站目前也使用此方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1 MB光化学法技术简介 亚甲蓝又叫美蓝,是一种吩噻嗪类酸性染料,也是一种表面携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在可见光氧化损伤的作用下,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1]。可以灭活大多脂质包膜病毒,包括HIV、HCV、HBV [2]。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机理明确、效果可靠,且不影响血浆质量。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在国内外均已大量使用。 2 技术标准及依据 根据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的要求,新鲜冰冻血浆自血液采集后6 ~8 h 经分离速冻成块[3],在30℃保存1 年内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因子V 和因子Ⅷ,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差别在于凝血因子V 和因子Ⅷ,血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采集、运输、制备、保存等环节的环境温度、离体时间、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储存温度等过程质量的影响,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是提高血浆质量的有效途径。新鲜液体血浆作为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一种原料血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因此,为确保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从血液采集到血液成品这个过程的冷链和时间控制,确保分离的液体血浆、制备的冰冻血浆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质量标准。亚甲蓝病毒灭活器材必须与病毒灭活箱配合使用才具有病毒灭活的功效。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箱是一种供含光敏剂一亚甲蓝的血浆进行照射的装置,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血浆的病毒灭活,从而灭活血浆中的HIV、肝炎等病毒,保证血液安全输注的装置。 3 亚甲兰的安全性 欧洲近20年、超过1000万以上使用单位欧洲所有临床输注血浆均须病毒灭

脊髓灰质炎病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脊髓灰质炎病毒 导语:病毒是种很可怕的东西,它能直接的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人们常说得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得病,不但要花钱看病还折磨人的身体,一些小感冒还好,在 病毒是种很可怕的东西,它能直接的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人们常说得什么都好就是不要得病,不但要花钱看病还折磨人的身体,一些小感冒还好,在一些重大的疾病面前不管你有多少钱,你身份有多么珍贵,你都显得那么渺小。有些病甚至还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让受害者一生都活在它的阴影下。 脊髓灰质炎病毒,光说这几个字可能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这是小儿麻痹症的专业的叫法。也许有些人小的时候也曾经患过这种病,有的可能完全治好了,有的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从而留下这种病的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此类病毒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化生物特征,在电镜下呈球形颗粒相对较小,直径20~30nm,呈立体对称12面体。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外围32个衣壳微粒,形成外层衣壳,此种病毒核衣壳体裸露无囊膜。核衣壳含4种结构蛋白VP1、VP3和由VP0分裂而成的VP2和VP4。VP1为主要的外露蛋白至少含2个表位(epitope),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VP1对人体细胞膜上受体(可能位于染色体19上)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VP0最终分裂为VP2与VP4,为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等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附件2: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 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为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甘肃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甘肃省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和脊灰野病毒,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二)规范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调查处置。 二、适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VDPVs、cVDPVs和脊灰野病毒的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 三、脊髓灰质炎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病学资料表明,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 2.传播途径 感染者一般通过大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发表时间:2013-02-22T10:37:41.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余忠杰[导读] 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余忠杰(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 210003) 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为了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了加强对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的筛选外,对血液进行灭活病毒处理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但同时在灭活的工艺中也有部分凝血因子丢失,有研究表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Ⅷ、纤维蛋白原等显著低于新鲜冰冻血浆。那么对血浆进行灭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 根据相关标准[1],新鲜冰冻血浆由采集6小时内的全血分离而成,含有血液中的全部凝血因子。而在采集6小时后才进行分离的全血,电脑系统自动将其归入普通冰冻血浆。因此,灭活血浆其实是对普通血浆进行灭活,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即使这部分血浆不被灭活,也不可能成为新鲜血浆。把普通冰冻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2、冰冻灭活血浆可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采用病毒去除/灭活技术杀灭病毒能力应达到下列要求:1)病毒种类方面应能杀灭各种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HBV,HCV,HTLV,CMV等脂质包膜病毒,微小病毒B19为非脂质包膜病毒较难杀灭)。2)在数量上应能杀灭所有可能存在于血液制品中的病毒。(其要求为血液制品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其病毒滴度降低在106以上)。理想的病毒灭活与去除方法在有效的杀灭和去除病毒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制品中的有效成分及活力,这里有效的成分主要指的是稳定的凝血因子和白蛋白。 3、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适应征不同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中要求:血浆禁止用作扩容剂,禁止用于促进伤口愈合。普通冰冻血浆(F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主要区别是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但仍保留了血清蛋白及稳定的凝血因子。FFP主要的适应征为:大量输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肝衰竭、血浆置换、甲型血友病、抗凝血酶Ⅲ缺乏及其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的病人。普通病毒灭活血浆应参照普通冰冻血浆的适应征:手术、外伤、烧伤、肠梗阻等大出血或血浆大量丢失患者,以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清蛋白。 4、病毒灭活血浆适用于并非以补充凝血因子为目的的疾病 其实在临床实际输注血浆的病人中,真正为了补充凝血因子的病人为数不多,有些即使输注了也不足量,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规范中要求FF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绝大多数病人输注血浆的目的主要为补充白蛋白,因为血浆价格低廉且容易得到。对于这些病人来说,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效果无明显差别,甚至可以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那么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则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目前,我国在血浆和血浆蛋白制品的病毒灭活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经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制备的血浆已广泛用于临床,通过对病毒灭活与去除工艺技术进行试验验证,使血浆制品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同时尽可能使其有效成分损伤较小。血液制品中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或不适合病人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成分输血指南[S]2000:16-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2-13.

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

脊髓灰质炎相关知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通报和田地区发生一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疑似输入性疫 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8月26日通报,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一起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野病毒疑似输入性疫情。 通报称,此次疫情累计报告4例病例,年龄在4月龄至2岁之间,分布于和田地区的3个县市(和田市2例,洛浦县和于田县各1例),发病集中在2011年7月3日至7月19日期间。目前,4例病例中已有2人出院,2人仍在住院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病例出现后,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采集了病例标本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开展相关病例标本基因测序。8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基因测序和复核检测结果显示,相关病例感染了疑似由境外输入的I型脊灰野病毒。疫情相关溯源工作正在进行中。 脊髓灰质炎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年幼的儿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的)弛缓性麻痹。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灰野病毒是区别于疫苗病毒、外环境自然存在的能引起人类发病的脊灰病毒。目前疫苗可以预防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脊灰野病毒:又称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这里的野是没有驯化的意思,意思是可以通过感染人类,对人类造成伤害,伤害的主要部位是脊髓前角的灰质部分,造成支配肢体运动神经受损导致肢体肌肉萎缩。 我们的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是经过驯化后的野病毒,不具有或很少(百万分之一)具有对人类造成伤害的能力,但能够起到保护人类不受野病毒感染而受伤害的能力,可以称为“家病毒”。 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只要有一个国家有脊灰病毒的传播,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有感染该病的危险。受感染的人口流动,可造成脊灰病毒跨地区或跨境传播,并可在未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迅速传播蔓延。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 新鲜冰冻血浆(FFP)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伴有严重贫血的患者,也用于大量失血或凝血试验异常而需要施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以预防出血。虽然对FFP供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实验室病毒检测,但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1)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限;2)“窗口期”问题;3)新病毒的出现;4)目前我国检测病毒的种类仅为 HIV1/2、HBV、HCV;因此,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据估计,输用血浆的危险程度为10 000 U可发生75次不良反应,每1 000名患者有37起不良反应发生。1项研究在分析了48年来应用未经病毒灭活血浆和经病毒灭活血浆后发生不良反应需要救治的花费,发现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至少每年为美国节约200万美元,如果考虑非感染性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可以为英国每年节约5万英镑[1]。目前欧洲各国都已禁止使用未经病毒灭活的血浆,国内应用FFP非常广泛,但病毒灭活尚未普遍进行。目前国内外几种病毒灭活技术正

在临床应用,血浆成分及其衍生物主要采用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和亚甲兰加可见光法(MBR),补骨脂素加光照血浆(PLT)已经在欧洲应用。核黄素加光照(PRT)对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成分中的病毒可能均有灭活作用,但仍处于研发阶段;除SD法外其它灭活剂的作用都是针对病毒核酸的[2]。现就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应用作一简介。 1 SD法 1.1 灭活方法SD法由纽约血液中心发明,通常用磷酸3N丁酯(TNBP)和吐温-80或胆酸钠,二者协同作用可以溶解和去除病毒的脂包膜而使其灭活。SD法处理血浆是将<2 500人份的同型、融化的FFP混合与1%TNBP和1%去污剂TritonX100,在37℃孵育4h,用蔬菜油浸出液萃取之后,用C18层析柱清除溶剂和去污剂。由此制备的血浆经无菌过滤,200ml分装,再次于-30℃冰冻保存。该法约使血浆稀释10倍,残留的微量TNBP( 1.2 优点SD通过破坏脂包膜病毒外膜结构的完整性或靶细胞受体识别位点,使之丧失感染

脊髓灰质炎防控知识要点

脊髓灰质炎防控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90%以上感染者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二、脊髓灰质炎有什么临床症状? 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2.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有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3.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时而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部分病例在临床症状好转数日后,还可能出现脑膜炎症状。 4.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有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的病人会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三、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有哪些?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者都可成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和不出现麻痹症状的患者难于发现,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 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3--5日就可从咽部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粪便排出的病毒量最多,时间也长,发病一周内粪便中病毒检出率最高,一周后排毒量逐渐减少,直至发病6周后消失,少数患者粪便排毒可持续3--4个月之久。 四、脊髓灰质炎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经粪--口传播是小儿麻痹症的主要传播途径。患者感染初期至症状出现之后6周内,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病毒,可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食物、玩具、衣物、被褥等,这些都可做为传播媒介,将病毒带给密切接触者导致感染或发病。由于感染早期咽部带有大量病毒,此期亦可通过飞沫传播。 五、哪些人群易感染脊髓灰质炎? 未曾服过小儿麻痹糖丸疫苗的5岁以内儿童普遍易患。随着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大年龄组儿童直至成人病例相对增多,病情较婴幼儿严重,瘫痪发生率与病死率较高。 六、脊髓灰质炎潜伏期为多长时间? 潜伏期一般为7一14天,最短3天,最长可达35天。 七、脊髓灰质炎如何预防? 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出生2个月后开始服用,连服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28天,1岁以内服完,4岁再服1次。在疾病流行期间,儿童要多休息,防止受凉感冒;避免与患儿接触。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混用生活用品,减少在人群聚集场所活动等,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后要严密隔离,隔离期一般为40天。患者排泄物加半量漂白粉或石灰水或5%来苏液搅拌后放置2小时后再倒掉,患者食具及衣物应煮沸30分钟或日光暴晒2小时,室内用漂白粉澄清液喷洒。或用过氧乙酸消毒排泄物、浸泡用具或洗手。 八、世界各国阻断野生脊灰病毒传播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目前主要有四项策略:一是儿童常规接种四剂次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达到高免疫覆盖率;二是在强化免疫活动期间给特定年龄组儿童服用OPV;三是通过报告和实验室检测15岁以下儿童的所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脊灰野病毒症状;四是一旦将野生脊灰病毒传播限制在某一特定地区后,开展有目标的“扫荡”式免疫活动。 浪平中学 2014-4-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