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3 大自然中的发现

3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 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4)学生观察。科学

cc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一、填空题: 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填空题: 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8、羊、狗、猫等哺乳动物,他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9、(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10、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土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其中含黏土较多的叫_______. 2._________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3.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_________托的力,这个力叫水的__________. 4.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水是非常________的,我们要_______________. 5.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10分) 1.水有一定的体积,空气也有一定的体积. () 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作用.() 3.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4.水可以变成方形的,也可以变成圆形的.() 5.自然界中只有江、河、湖、海里才有水. ()

三、选择:(每题4分,共24分) 1.( )是一种食虫植物. A、含羞草 B、霸王花 C、捕蝇草 1、如何保护土壤?不正确的做法是()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 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的做法是() A、量筒不倾斜 B、量筒微微倾斜,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 慢慢倒水 C、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吸水性较好的纸是()抗拉性最好的纸是(). A、复印纸 B、牛皮纸 C、报纸 D、餐巾纸 4、没有利用压缩空气的是() A、空气枪 B、电风扇 C、往足球里打气 D、 汽车轮胎 四、连线题:(12分)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 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 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

最新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石燕完全小学2017-2018学年度科学 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

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3~4课时 常见的工具1~2课2~3课时 任课教师:祝永恒 2017.09

2017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2018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2分,共32分)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4分,共20分)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4、为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谁做得对?() A、植树造林 B、用湿抹布擦黑板 C、组织同学宣传保护空气的活动 D、扫地时不洒水 5、材料回收利用做法正确的是() A、随地焚烧杂物 B、垃圾分类扔入不同类的垃圾桶 C、将废弃物做成装饰 D、收集废纸换再生纸 三、连线题。(每个2分,共22分) 1、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

最新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14.()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总结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3年2月25日罗文甫 一、基本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孩子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重点训练了学生能按要求有顺序地观察,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对身边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等内容进行了初步了解。 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学习“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提问——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2、猜想与假设——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能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会根据观察的现象对将来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论;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3、观察和实验——能按观察对象的变化,培养细致、敏锐和长期观察的能力;会借助工具间接地观察物体;知道对某些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尝试制定简单的调查、实验或观察计划;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会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针等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4、制作——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5、数据收集与处理——能读懂浅显的文献资料和简单的二维图表;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能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地室内采访和室外调查,获取有效信息;能在教师指导下用简单的表格统计处理数据,并用简单曲线图表达。 6、表达与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能初步构建自己的观点,并能用语言、文字、统计表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过程、结果、观点表达出来;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实验;根据观察的结果,尝试对现象做出解释。 7、评价——知道感官在观察中存在局限;能针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知道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尊重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doc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一了解记录一采集标本 一整理资料一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1 拓展延伸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得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得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得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就是表示物体得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得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得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得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得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得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得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得冷热得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得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得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得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得判断物体得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得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得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就是温度得单位。 3.摄氏温度得读与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得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 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得基本方法,掌握操作得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得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得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得各种各样得温度计并先让她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得认识与使用。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冷与热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得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得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得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得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得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得温度计,提问:您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与雷伊发明得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得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得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与以学得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与冷水中液柱得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得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得指导。 (3.)学生观察。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 )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 )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 14.(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 )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 )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 ),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 )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 A、植树造林B、乱扔废旧电池C、开展宣传活动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

湘教版本三年级科学下

第一课时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蚕宝宝的一生。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5人,分为9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教材在“指南车”卡通人的引领下,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我们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学习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7.播放课件:蚕宝宝的一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认识水 学习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学习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习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学习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 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5.知识扩展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

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冷与热 1.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现象。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2.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新版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版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年级班姓名: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1.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有)质量。 3.空气(能)流动,空气流动形成(风)。 4.将纸风车(或纸蛇)放在燃烧着的蜡烛上方,纸风车(或纸蛇)会(转动),因为燃烧着的蜡烛加热了它周围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5.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6.天平的构造(底座)(托盘)(横梁)(平衡螺母)(标尺)(游码)(分度盘)(指针)。另外附加(砝码和镊子)。 7.天平的使用: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取:取下(橡皮垫圈)。 (3)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4)调(节):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5)测(量):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到天平的(右)盘,使天平平衡。当放入最(小)砝码而天平右端仍(下沉)时,就需要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6)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

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7)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橡皮垫圈)安放到托盘支架下。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1.昆虫的特征: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如蚂蚁、蜻蜓、蝗虫、蝴蝶、蜜蜂、苍蝇、蟑螂等都属于昆虫。 而蝎子、蜘蛛、蜈蚣等都不是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3.鱼的特征: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像金鱼、草鱼、鲫鱼都属于鱼类。 而墨鱼、鳄鱼、鲸鱼都不属于鱼类。 4.鸟的特征: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像鸽子、麻雀、鸡、鸭、鹅、鸵鸟、企鹅等都属于鸟类。 而蝙蝠、蜻蜓不属于鸟类。 5.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性防水),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三年级科学上册 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 湘教版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所研究的“材料”是指可以直接制造成品的东西,如造纸用的麻、纺织用的棉纱等。共有四课:《形形色色的材料》、《我们的衣服》、《纸》、《材料的应用》。教材力图通过对几种生活常见物品制造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作。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材料可以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根据物品的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课程分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由“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引出材料的多样性。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给观察的物品分类。本课还要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按照这个标准给归纳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 3.活动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教师里的物品,判断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材料的原有认知,初步判断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第二个活动是将教室的物品按不同材料分类。经过调查、学生确定了一些常见材料,然后给物品按材料不同分类;第三个活动是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按这个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关于材料的更多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生活经验对材料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材料就是能做成物品的东西,例如:做铅笔用的木头,做杯子用的塑料等,但对具体材料的性质还很模糊,对于物品是由哪种材料制造的,只能凭借经验,还判断不准,甚至不能判断,所以本课看似简单,学生也会自以为明白,但到了具体问题上,就会出现困难,例如:橡皮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学生就很难说清楚。而本课能将学生领进材料的世界,对常见材料有个全些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 1831 )年;(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环球考察. 2.经过( 5 )年的环球考查;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3.(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 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4.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5、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6、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7、达尔文寻宝的过程: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8、指南车诞生于西汉初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总会指向南方 . 9、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第二单元 1、李时珍;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该书是我国药物学的宝 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3、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是霸王花. 4、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5、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第三单元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在许多地方它正受到人为的破坏. 2000多年前;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描述了不同土壤的颜色、黏度、含砂量等特性;还记录了各种土壤在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植物. 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 土壤成分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分离土壤的方法: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第四单元水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上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说明了流动的水有力量) 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 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如果把地球的总水量平均分成100份;海水大约占97份;在不足3份的淡水中;冰又占去了2份;可利用的淡水还不到1份. (水)把大自然装扮得更加美丽.(水)使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 地球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