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中作业:

检查解题过程是否规范完整

环节二探究新知

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

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

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

一艘军舰从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

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

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

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课时)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课时) (习题课) ◆随堂检测 1、关于x 的方程0232=+-x ax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 A 、0>a B 、0≠a C 、1=a D 、0≥a 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其中应在左右两边同时加上4的是( ) A 、522=-x x B 、5422=-x x C 、542=+x x D 、522=+x x 3、方程x x x =-)1(的根是( ) { A 、2=x B 、2-=x C 、0,221=-=x x D 、0,221==x x 4、已知2是一元二次方程240x x c -+=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个根是______________. 5、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0672=+-x x ;(2))15(3)15(2 -=-x x ; (3)0362=+-x x ;(4)2 2510x x --=. ◆典例分析 解方程022 =--x x . ¥ 分析:本题是含有绝对值的方程,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转化的方法可以不同,请同学们注意转化的技巧. 解法一:分类讨论 (1)当0≥x 时,原方程化为022=--x x , 解得:,21=x 12-=x (不合题意,舍去) (2)当0

原方程022=--x x 可化为2 20x x --=, 令y x =,则220y y --=(0y ≥),解得12,y =21y =-(舍去), 当12y =时,2x =,∴2x =±, ∴原方程的解为2,221-==x x .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1、方程062=--x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已知1x =-是关于x 的方程2220x ax a +-=的一个根,则a =_______. 3、12、写出一个两实数根符号相反的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___. 4、当代数式532++x x 的值为7时,代数式2932-+x x 的值为( ) A 、4 B 、2 C 、-2 D 、-4 5、已知x 是一元二次方程2310x x +-=的实数根,求代数式 235(2)362 x x x x x -÷+---的值. 6、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为解方程222(1)5(1)40x x ---+=,我们可以视2(1)x -为一个整体. 然后设21x y -=,原方程可化为2540y y -+=①.解得121,4y y ==. ! 当11y =时,211x -=,即22x =,∴x = 当24y =时,214x -=,即25x =,∴x = ∴原方程的解为1234x x x x == 解答问题:(1)填空:在由原方程得到①的过程中利用_______法,达到了降次的目的,体现了_______的数学思想.(2)解方程42 60x x --=. ●体验中考 1、(2009年山西)请你写出一个有一根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 2、(2009年湖北襄樊)如图,在ABCD 中,AE BC ⊥于E ,AE EB EC a ===, 且a 是一元二次方程2230x x +-=的根,则ABCD 的周长为( )

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张洁)

一、关联认知经验, 明确研究方向 问题(1)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按照你以往的学习经验,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呢? 活动(1)请每组同学写出一些一元二次方程,为了方便观察,我们统一都写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活动(2)虽然同学们写的都是一般形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大家能够写出看起来是各式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当我们要研究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可以怎么办呢?对,分类.那么请同学试着将这些一元二次方程分分类吧. 活动(3)请每组同学领一张任务纸,讨论呈现方式后,将自己小组同学写出的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归类。学生预案: 根据已有的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分式 方程的经验,我们是按照方程的概念、解 法和应用的顺序展开研究,下面应该研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 学生预案: 分类方法可能有: (1)按等号左边多项式所含的项数分; (2)按系数是否为零分等情况; 教师预案: 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及时回应,如果 学生分类范围比较大,追问还能细分么? 例子中若含有x2+1=0,x2+2x=0则引导学 生细分为两种情况,例子中若不含 x2+2x=0,教师不急于补充,在接下来的环 节中引导学生自主写出. 经过讨论,发现当a>0时,根据b、c 正、零、负的不同取值,一元二次方程共 有9种不同的类型;当a<0时,依据等式 的基本性质可将方程变为a>0的情形,因 此我们可以直接对b、c进行分类,对这9 类情形进行解法探究. 学生预案: 类别的呈现会出现直接罗列、树状 图、列表格等不同的形式。 教师预案: 用实物投影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呈 现方式更加直观简洁。 让学生有意识的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结代数学中研究方 程的一般顺序.自主提 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让学生自己写一 元二次方程,是对定义 的一次复习,同时也是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同学的参与度和 研究兴趣的一种策略. 使学生在分类活 动中逐步认识一元二 次方程的各种形式,为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法布好局,学生在接 下来的学习中探究每 个不同形式的方程解 法,也就完成了整个单 元中解法探索的整合 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是 连贯的、系统的,知识 的建构是完整的. “列表格”是数学中 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 法,既有直观简洁的特 征,又能体现分类者的 思维顺序。这里,通过 填表加深学生对一元 二次方程各项系数的 认识,以及方程不同类 型的理解,并为后续研

一元二次方程(6)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 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 Δ=b2-4ac 两个交点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 0 一个交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没有实数根 b2-4ac < 0 教师重点关注: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蔡县孙召镇初级中学周长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活动,并希望得到您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我要说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说教材,2、说目标,3、说教学方法;4、说教学程序;5、说评价。下面分别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学习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3、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迁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合作、探索、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类比归纳,最后抽象所学知识。 3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展示交流。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是考查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一个实际问题;问题(2):是考查黄金分割点的问题;问题(3):是考查增长率的问题。通过三个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方程: (1)x(x+10)=900 (2)x2=1·(1-x) (3)5(1+x)2=7.2 此方程的建立为下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问题中所列的三个方程 (1)x(x+10)=900,即x2+90x=900 (2)x2=1-x (3)5(1+x)2=7.2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类比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归纳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且a≠0)其中a、b、c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让学生思考: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让生合作交流讨论归纳。 3.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做一做

北师大 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同步练习

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高斯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一.选择题 1.参加足球联赛的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110场,设参加比赛的球队有x支,根据题意,下面列出的方程正确的是() A.x(x+1)=110B.x(x﹣1)=110 C.x(x+1)=110D.x(x﹣1)=110 2.如图,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试验园地的形状是长35米、宽20米的矩形.为便于管理,要在中间开辟一横两纵共三条等宽的小道,使种植面积为600平方米,则小道的宽为多少米?若设小道的宽为x米,则根据题意,列方程为() A.35×20﹣35x﹣20x+2x2=600 B.35×20﹣35x﹣2×20x=600 C.(35﹣2x)(20﹣x)=600 D.(35﹣x)(20﹣2x)=600 3.共享单车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某单车公司第一季度投放1万辆单车,计划第三季度投放单车的数量比第一季度多4400辆,设该公司第二、三季度投放单车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1+x)2=4400B.(1+x)2=1.44 C.10000(1+x)2=4400D.10000(1+2x)=14400 4.某机械厂七月份生产零件50万个,九月份生产零件72万个.设该厂八九月份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 A.500(1+x)2=72B.50(1+x)=72 C.50(1+x)2=72D.50(1+2x)=72 5.某班同学毕业时都将自己的照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1035张照片,如果全班有x名同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A.x(x+1)=1035B.x(x﹣1)=1035

(完整版)一元二次方程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归纳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2 0 (0)ax bx c a ++=≠,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也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 ①2 (0)x a a =≥ 解为:x = ②2 ()(0)x a b b +=≥ 解为:x a += ③2 ()(0)ax b c c +=≥ 解为:ax b += ④2 2() ()()ax b cx d a c +=+≠ 解为:()ax b cx d +=±+ (2)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分,平方公式,平方差,十字相乘法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2 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222 4()24b b ac x a a -+= ①当2 40b ac ?=->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1,22b x a -=② 当2 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1,22b x a =- ③ 当2 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根。 注意:虽然所有的一元二次都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但它往往并非最简单的,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用。 备注:公式法解方程的步骤: ①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2 0 (0)ax bx c a ++=≠,并确定出a 、b 、c ②求出2 4b ac ?=-,并判断方程解的情况。 ③代公式:1,2x =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法1:一元二次方程2 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 1222b b x x a a -+-== 所以:12b x x a += +=-, 221222()422(2)4b b b ac c x x a a a a a -+----?=?===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6一元二次方程复习练习题

元二次方程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工厂今年元月份的产量是50万元,3月份的产值达到了 72万 元。若求2、3月份的产值平均增长率,设这两个月的产值平均月 增长率为X,依题意可列方程( A?72G+1)2=5O B?5O(兀+ 1)2=72 C. 50 (A-1) ^=72 D. 72 (x-1) 2=50 2.若召宀是方程戈2=4的两根,则X.+A的值是( A. 8 B? 4 C. 2 D. 0 3.关于X的方程(&-5)y-4x-l =0有实数根,则a满足( A. aMl B. a>l 且 aH5 C- 且 aH5 D. aH5 4.用配方法解方程X- 2x - 5=0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X、(x+1) -=6 B、(x+2) -=9 C.(X- 1) -=6 D. (x-2) '=9 5.某商品原价为180元,连续两次提价X%后售价为300元,下列 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180(l+x%)=300 B. 80(l+x%)-=300 C. 180(l-x%) = 300 D- 180(l-x%)-=300 6.在某次聚会上,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设有 X人参加这次聚会,则列出方程正确的是(

A. x(x-l) = 10 B, x(x j)= io c. x(x+l) = 10 D. = 2 2 心是一元二次方程/+4x + 3=0的两个根,则小心 7.若 Xi, 的值是( A. 4. B? 3. C. 一4? D. —3. 8.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Mx+k=O有实数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 A.心4 B?kW4 C. k>4 D. 24 9.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mx+5(m-5)=0的两个正实数根分别为X" x:,且2xi+x:=7t则m的值是( A. 2 B?6 C?2或6 D?7 10.某种药品原价为36元/盒,经过连续两次降价后售价为25元/盒。 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36 (1-x) 2=36-25 B. 36 (l-2x) =25 C. 36 (1-x) '=25 D.36 (1-X-) =25 1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4x = 5时,此方程可变形为() A. (%+2)"=1 B- (%-2)'=1 C- (X+2/ =9 D- (x-2)' =9 1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6x+2k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A?辰 I B匕 C.Qi D. A>| 13.己知是方程X" - =0的两根,且 ⑺沪_14加+ 4)⑶?2一6川-7) = 8,贝1」a的值等于( A. —5 B. 5 C. -9 D. 9 14.如图,直线y = x+2与双曲线y二心在第二象限有两个交点,那么

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和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与应用 一年七班 唐梦雷 一、定义:(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 )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二、 起源 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已出现于古巴比伦人的泥板文书中:求出一个数使它与它的倒数之和等于一个已给数.可见巴比伦人已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并知道了求根公式。但他们当时并不接受负数,所以负根是略而不提的。 埃及的纸草文书中也涉及到最简单的二次方程,在公元前4、5世纪时,古中国也已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希腊的丢番图(246-330)却只取二次方程的一个正根,即使遇到两个都是正根的情况,他亦只取其中之一。 公元628年,从印度的婆罗摩笈多写成的《婆罗摩修正体系》中,得到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个求根公式。 在阿拉伯阿尔.花拉子米的《代数学》中讨论到方程的解法,解出了一次、二次方程,其中涉及到六种不同的形式,令 a 、b 、c 为正数。把二次方程分成不同形式作讨论,是依照丢番图的做法。阿尔.花拉子米除了给出二次方程的几种特殊解法外,还第一次给出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承认方程有两个根,并有无理根存在,但却未有虚根的认识。十六世纪意大利的数学家们为了解三次方程而开始应用复数根。 韦达(1540-1603)除已知一元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外,还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我国《九章算术.勾股》章中的第二十题是通过求相当于的正根而解决的。 我国数学家还在方程的研究中应用了内插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广泛应用 例1:下列关于x 的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5 22=+x ;(2)062=-x x ;(3)5=+x x ;(4)02=-x ; (5)12)3(22+=-x x x ;(6)2273x x = ;(7)312=+ x x ;(8)522=+y x 注意点: ①二次项系数不为“0”; ②未知数指数为“2”; ③是整式方程;④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例1:当k 时,关于x 的方程3222+=+x x kx 是一元二次方程。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浙教版

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的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的最高次数是2;(3)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

【教学设计】2.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6.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虽然在七、八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本节内容针对的学习者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乐意并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方程观的初步形成。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 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④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第二环节: 做一做, 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 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 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 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 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 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 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 来列方程? ② 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 是多少。 活动目的: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 边长的关系 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用学生已有的知 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 述问题进行 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 C1) (2) E ?1 ni n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 1 设计思路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并能识别各项的系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极其变化规律,2. 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 二次方程的过程。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 ≠0 ,“项”和“系数”。 三、教学过程 1 1) 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方形桌面的面积是2m 2,求它的边长? 2.矩形花圃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所围的栅栏的总长度是19米。 如果花圃的面积是24m 2,求花圃的长和宽? 3. 我校图书馆的藏书在两年内从5万册增加到7.2万册, 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4. 长5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与墙 的距离是3米。如果梯子底端向右滑动的距离与 梯子顶端向下滑动的距离相等,求梯子滑动的距离。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22=x 2225)3()4(=++-x x 2.7)1(52=+x 24)219(=-x x

(二)观察以上四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1 都是整式方程; ②只含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像这样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四) 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0(0).7(0 ).6()2)(1(3).5(023).4(1).3(1 ).2(1).1(222222的常数为不等于m mx c bx ax x x x y x x x x x x x ==+++-=-=+-= ==+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 2+ bx +c=0(a 、b 、c 为常数且a ≠ 0) 注意:为什么要限制a ≠0,b ,c 可以为零吗? 并指出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六) 例2: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2)510 2.20x x +-= 2(1)109000x x --= 2(4)30x x += 2(3)2150x -= (5) 3)2(2 =+x (6)0)3)(3(=-+x x 四、归纳小结 (一)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疑点,由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 (二)教师讲解、板演例题、小结(突出重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含答案)

第十六期: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中考的重点。题型多样,一般分值在6-9分左右。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例1:方程0232 =+-x x 的解是( ) A .11=x ,22=x B .11-=x ,22-=x C .11=x ,22-=x D .11-=x ,22=x 思路点拨: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一是因式分解法;二是配方法;三是求根公式法.此题可以用此三种方法求解,此题以因式分解法较简单,此式可以分解为(x -1)(x -2)=0,所以x -1=0或x -2=0,解得x 1=1,x 2=2.故此题选A. 例2:若2 20x x --= ) A B C 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整体思想,即由题意知x 2-x=2, 所以原式=3 3 23 123222= +-+,选A. 练习: 1.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3x -a 2 +1=0的一个根为2,则a 的值是( ) A .1 B C . D .2.如果1-是一元二次方程2 30x bx +-=的一个根,求它的另一根.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 2-2x -2=0. 答案:1.D. 2.解: 1-是230x bx +-=的一个根, 2(1)(1)30b ∴-+--=.解方程得2b =-.

∴原方程为2230x x --= 分解因式,得(1)(3)0x x +-= 11x ∴=-,23x =. 3.移项,得x 2-2x=2. 配方x 2-2x+12=2+12, (x -1)2=3. 由此可得x -1=±3, x 1=1+3,x 2=1-3. 最新考题 1.(2009威海)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3)0x k x k +++=的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是______. 2.(2009年山西省)请你写出一个有一根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 3.(2009山西省太原市)用配方法解方程2250x x --=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 A .()216x += B .()216x -= C .()2 29x += D .()2 29x -= 答案:1.1; 2.答案不唯一,如2 1x = 3. B 知识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1:如果21,x x 是方程0122 =--x x 的两个根,那么21x x +的值为: (A )-1 (B )2 (C )21- (D )21+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02 =++c bx ax 的根与系数关系即韦达定理,两根之和是a b - , 两根之积是a c ,易求出两根之和是2。答案:B 例2:设一元二次方程2 730x x -+=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1x 和2x , 则12x x += ,x 1、·x 2 .

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2.2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运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会用根的判别式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推理的严谨性,而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最终对数学产生热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 推导一元一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3)配方(4)变形(5)开方 (6)求解(7)定解 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3x2+ 6x -4= 0 课题:22.2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运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会用根的判别式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二、自学指导一

请认真看课本P9页“探究”--P11页“例2”之前的所有内容,思考: 1、理解记忆“归纳”中的重要结论: 在方程 20()ax bx c a ++=≠0 中 ① 24b ac - >0 时,此方程有 两个不相等的 实数根; ② 24b ac - <0 时,此方程有 两个相等 实数根; ③ 24b ac - =0 时,此方程 没有 实数根. 2、了解公式法的推导过程并熟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6分钟后比比谁又快又准完成以上问题! 公式法的产生 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20()ax bx c a ++=≠0吗? 1.化1: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 的平方; 4.变形: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右边合并同类; 5.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6.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7.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自学指导二 请认真看课本P11页“例2”的所有内容: 要求: .2422a ac b a b x -±=+,042时当≥-ac b .442222a ac b a b x -=??? ??+.2 a c x a b x -=+.222 22a c a b a b x a b x -??? ??=??? ??++.0:2=++a c x a b x 解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归纳集锦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几种类型 一.传播问题:公式:(a+x)n =M 其中a为传染源(一般a=1),n为传染轮数,M为最后 得病总人数 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 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2.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 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 少小分支? 二、循环问题又可分为单循环问题1/2n(n-1), 双循环问题n(n-1)和复杂循环问题1/2n(n-3)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共比赛45场比 赛,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4.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66次,有多少 人参加聚会? 5.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次比赛,共比赛90场比 赛,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6.初三毕业晚会时每人互相送照片一张,一共要90张照片,有多少 人? 7.一个正多边形,它共有20条对角线,问是几边形? 三、平均率问题 M=a(1±x)n, n为增长或降 低次数 , M为最后产量,a为基数,x为 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

8.某电脑公司2000年的各项经营收入中,经营电脑配件的收入为 600万元,占全年经营总收入的40%,该公司预计2002年经营总 收入要达到2160万元,且计划从2000年到2002年,每年经营 总收入的年增长率相同,问2001年预计经营总收入为多少万 元? 存n年的本息和=本金×(1+年利率)n,即本 金×(1+a%)n 四、商品销售问题常用关系式:售价—进价 =利润 一件商品的利润×销售量=总利润 单价×销售量=销售额利润率= 利润 ÷进价 9. 某商店购进一种商品,进价30元.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 销售量P(件)与每件的销售价X(元)满足关系:P=100-2X销售 量P,若商店每天销售这种商品要获得200元的利润,那么每 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天要售出这种商品多少件? 10. 某水果批发商场经销一种高档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10元,每天可 售出500千克,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20千克。现该商品要保证每天盈利6000 元,同时又要使顾客得到实惠,那么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11. 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 为了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2件,如果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 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难点 2.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资源⑴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无盖方盒 ⑵每人一份印刷练习题 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⑷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1 ㈠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情境创设(大屏幕投影教材24页):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塑,使雕 塑的上部(腰上部)与下部(腰下部)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 的高度比,雕塑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设雕塑下部高xm,于是得方程 X2=2(2-x)整理得X2+2x-4=0,这是什么方程,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 程有什么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活动2㈡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问题1(多媒体课件)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学生结合手中学具思考怎么列方程 如果假设切去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盒底的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2.(出示排球邀请赛图片)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单循环比赛是指就表示每个队要和其他所有的队都赛到了,如果有4个队总共赛_______场,5个队呢?8个队呢?n个队呢? 同学们用基本线段法和定点发射法总结规律: 场数=队数×(队数-1)÷2 场数=(队数-1)+(队数-2)+(队数-3)+。。。。。。+1 列方程得x(x-1)÷2=28 整理得X2-x=56解方程可以得出参赛队数。3.学生活动,叙述概念 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