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1-11-15[1]

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1-11-15[1]

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1-11-15[1]
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1-11-15[1]

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胡敏强,黄学良,吴在军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型大学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一般培养思路;而后在分析当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实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实践环节和多种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应当如何培养创新型电气工程人才这一课题。

关键字: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Exploration of the Personnel-Cultivating Mod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HU Minqiang, HUANG Xueliang, WU Zaiju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chool,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mmon cultivating method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firstly. And the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ng of the innovation talents, the issue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talent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deeply with the example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s, teaching modes, teaching resources, practice modes and some new cultivating modes.

Keywords: Research Universitie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ersonnel-Cultivating, Innovation Talents

0前言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1]。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主力军的培养基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和支柱,创新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作为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电气工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2]和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通过夯实理论基础、丰富专业知识、拓展前沿领域与培养一技之长相结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习与研究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当前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

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3]。

当前,不少高校都树立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也纷纷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相适应的环节,主要集中在: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制约:仍然沿用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即接受型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转变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够、方法手段更新不快,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主体性的教学尚未形成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研讨交

流合作学习不足。

2)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受到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进程的制约:通识教育中人文、社会、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仍显不足,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知识更新不快;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教材适用性、行业背景不强;专业课的课程资源不丰富且跟不上学科的最新进展。

3)创新人才的甄别遴选受到传统考试制度的制约:分数是硬指标,素质和能力是软指标;理论知识考试多、实践考察少;笔试多,口试、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标准化考试多,综合性考核少。

4)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养成受到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制约: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严重不适应;学习的应试性、功利性强,适应环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毅力、情操、素养有待加强,尤其是诚信、责任心、团结协作精神有所欠缺;国际视野与竞争意识不强、领袖意识与贡献意识不强;创新创业动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受到优质教学资源支撑不足的制约: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联系不紧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系不紧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自身的研究活动联系不紧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本专业的学科建设联系不紧密;学生课内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联系不紧密。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各高校、特别是担负精英人才培养任务的研究型大学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重要课题做持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此,我校建立了大电类公共基础平台,强化了学科基础与实践环节,解决了点与面、宽与专的关系,实现了培养电气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资源[4]

2.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了人才的知识面及水平。为了达到创新、开拓和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主干,删除重复,构建自然、人文与专业三条主线,加强知识综合和学科交叉,引入学科发展新成果,使课程体系结构更为科学和优化。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实现经典理论与学科研究新成果的融合,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体现创新与活力。

相关课程设置简述如下:

1)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思政、环生、经管等类别。这些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多学科渗透;塑造学生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和个性,促进各种能力的协调全面发展,启迪创新思维;为将学生培养成“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划分为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和电气类(强电类),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中必需的理论知识。

大电类基础课包括:电路基础、电磁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电子电路基础、微机与系统、软件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等。这些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电气信息领域中最基本的电工理论、电子理论、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理论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课程设置上强调了电气、信息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保证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在大电类平台上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以满足社会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与国外普遍采用的“EECS”的宽口径培养方式接轨。

电气类基础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包括电机学、电力电子基础、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力传动技术、电气检测技术等,主要向学生传授电机理论、电力系统理论、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理论等。

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理解专业体系、形成专业思想以及选择今后的研究方向都十分重要。学生学习完这些课程之后,可以基本把握电气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术脉络,为进一步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打下扎实基础。

3)专业课

专业课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内两到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电能生产技术概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市场概论、配电自动化及其发展、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微特电机及系统、电机设计与CAD、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智能仪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概论、电气工程新技术专题、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配用电技术等。

专业课的设置,不仅要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加速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进入课堂,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充分考虑学校在专业方向上的优势和特色,使之培养出的学生相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具“特色”和一技之长。

2.2转变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倡导研究型教学,大力推进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专题讲座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倡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学习、深入研究。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合理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发展和实现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

2.2.1 拓展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内容,在研究型大学中,课堂教学首先应当能够做到:遵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路,按照课程特点,组织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教学、双语教学以及外籍专家讲学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型大学还应进一步拓展新型课程,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讨论式教学,加快进行研讨课、案例课和以工程项目或热点课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讲座课等新型课程的改革实践。

以我校为例:由工程设计与应用能力强、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负责开设“电气工程新技术专题”、“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新能源汽车”等10门左右的研讨课,采用了国外流行的Seminar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给定的选题范围内,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选题、独立研究,写出论文后在课堂上讲演,教师和其他同学就论文提出质疑并共同探讨。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始终,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接触到了学科的前沿技术,而且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开拓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2.2.2 多元化和多维化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用于评测教学活动的效果。由于以往以卷面成绩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客观反映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核办法。该办法应当遵循多元化和多维化的原则;即考核面应能涵盖本门课程培养的各种知识技能,结果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多维状态,而不是一个简单对某几个特定阶段的总评。其中多元化的考核可参考如下:

知识水平的考察可以综合卷面成绩、作业等进行评定;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考察可以综合实验、专题报告和课外竞赛等进行评定;拓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可以综合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进行评定。

多元化和多维化的考核方法难免会给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体系带来不小的难度和工作量,但他却能够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水平完整的反映出来,符合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要求。因此,值得我们去努力实现。

2.3提升教学资源

在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承担本科生主干课教学的优良传统。学术带头人在领导各自团队开展高水平科研的同时,也在教学改革和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些团队积极将科研成果运用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建立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到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多重渠道,形成了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

2.3.1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学资源,而创新的教学资源需要充分吸收学科建设和创新科研的成果。因此,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科研相长并进:1)坚持做好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为基础和保障。换言之,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不仅是研究型大学引领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需要。

2)建立一支教学与科研都追求卓越的教学创新团队,将科研成果纳入课程建设;坚持知名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他们从事高水平科研的经历将有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3)正确处理考核与晋升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完善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考核、晋升办法,确保教师教学精力投入到位。

4)推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大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建设设备完备,突出行业背景、工程案例和典型应用的教学科研联合实验室;逐步实现所有专业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5)推进本科生进入项目组、课题组,倡导毕业设计选题源自科研项目。只有亲身经历过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

2.3.2 提升教学资源现代化水平

为了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整合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我校为例:

校级层面上,建成了集学习、研究、生活等全方位支持信息的网络助学平台;集资源建设、使用、管理、成果展示为一体的课程中心。

专业层面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实现了教学全过程网络化管理;电路、电机、电力系统等精品课程搭建了网上助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大纲解读、布置作业、讨论答疑和在线测试,有力支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院建成了实验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将各专业实验室拥有的大量试验仪器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利用,为从事课外研学活动的本科生提供方便。

3强化实验和实践环节

实验和实践是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他不仅是培养学生知识延伸和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此外研究型大学还强调实验和实践环节对培养和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作用。东南大学不仅坚持实施三学期制(短学期集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而且将实验和实践环节分为两大类:专业技能培训和课外研学。前者旨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多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实践体系;后者则是针对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要求,量身定制的新型实践体系。

3.1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技能培养可以归纳为电气类和信息类两条主线,我们认为这两条主线的学时按照2:1的比重较为合适。以我校为例:针对电气类专业技能的培养,开设了电路实验、电机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电机实习、电力系统认识实习、现代制造技术工程实习、工业系统认识和生产实习等课程;针对信息类专业技能的培养,开设了电子电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微机实验,计算机综合课程

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

考虑到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专业技能不是孤立和分散的,我们遵循技能培养的一般规律,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了普适技能(实验)、专业技能(实习)、综合能力(设计)与生产实践分阶段培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和实践体系。

值得指出,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能局限在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考虑如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得到协调发展。我们的思路是:适度控制验证性实验,加强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更多采取系统设计、仿真或制作与理论分析并举的实践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质为重点,实现科研实践、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型工程师打下基础。

3.2课外研学

课外研学,即学生课外通过科学研究而学习,是我校针对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新举措。学校规定每位学生在四年中必须单独或组队通过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提交研学作品(制品、设计、报告、规划、软件等)、参加一定数量的科技讲座和发表论文等途径取得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学生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和自主科研能力的发展,开拓了学生的科学眼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素养和作风,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并最终成为一名创新型科研人员打下基础。

4探索多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以工程见长的电气行业,既需要面向理论的创新人才,也需要面向工程的创新人才;既需要高峰的创新领军人物和科技精英,也需要善于创新实践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创新举措。

因此,即便是研究型大学,也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培养多层次的电气工程人才。

4.1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直通车

针对各方面能力出众、综合素质过硬、具备领军人物潜质的优秀学生,可引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立足强化宽厚基础,硕士阶段强化学科基础和研究开发训练,博士阶段强化创新和发明研究。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从修订培养方案入手,通过整合课程、实验和教师资源,将被培养学生的本科课程与研究生的课程、研究专题结合起来建设,提高资源综合效益,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高质、高效的直通车。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着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意识和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意愿,实行滚动考核机制,避免“一考订终身”。

4.2跨学科联合培养—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自2007年起,东南大学实施了“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该项目以培养优秀的电气工程师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电气、自动化、仪器科学三个学院的联合,由电气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部分优秀学生为对象组建实验班,在大电类平台上进行宽口径的控制

类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实验区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三个学院共同建设实验班控制类相关的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和学科资源:

1)共同构建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控制类课程平台,强化理论基础和工程基础。例如,重点建设电路、自动控制、工程设计等7门基础平台课,单独开设工科数学分析课程,增加数学选修课(包括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数学物理方法、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为研究型控制类工程师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石。

2)共同构建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工程训练平台,探索以突出工程设计、工程研讨和工程实践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3)共同构建稳定有效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集中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践时间由2周增加到9周,等等。

该项目经过近三年的实施,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表现出了与生产和工程实际更好的亲合力及由此带来的更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已初步显现。

4.3产学研联合培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工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工计划”的三个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5]。本节将就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卓工计划”的实施方法做简要说明。

4.3.1 培养目标

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电气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借鉴国外先进高等工程教育,并结合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特色和工程教育改革经验,我们将“卓工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型电气工程师。由于“卓工计划”采用学校、企业分阶段培养的模式,培养目标也可相应细分为两个阶段:

在校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具备各类基础科学和人文知识,掌握一般性和电气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能使用学习到的技术指导工程实践,了解各类科技发展;具备完备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参与团队协作,能在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在特定环境下,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分析解决电气工程的实际问题。

企业学习阶段,要求学生立足于江苏特别是南京地区的行业优势,通过广泛参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岗前培训、企业工程项目设计与研发,培养学生在设计研发、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工程服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3.2 培养模式

1)学制安排

设计型电气工程师的培养采取(3+1)+(1+1)的模式,分本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两个阶段进行。其中“3+1”对应本科培养阶段,学制四年,前三年为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第四学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经考核合格后,进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

后两年“1+1”对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学制两年。第一年进行专业知识学习(须获得28个学分),第二年进入企业从事产品生产、设计、研发等工作(﹥0.5年),经单位和学校考评合格后,在企业或学校准备毕业答辩、提交相关成果(﹤0.5年),最终取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

整个培养过程企业学习阶段工程实践时间为两年,分本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两个阶段进行,每阶段累计均不少于一年。

2)相关举措

“卓工计划”要求体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并重的观念,为此我们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使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生产。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邀请合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对专业规划、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进行宏观指导,参与制订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培养方案,以及推进校外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等工作。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与企业、行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包括培养目标、计划的制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科研协作和毕业生分配等,力争校企合作达到三方共赢,即:学校通过合作实现其人才培养目的、企业通过合作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学生通过实践实现了自我发展。

在企业学习阶段,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校外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负责学生工程实践和岗前培训的教育与考核,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指导工作;校内导师由具有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尝试让学生结合实践岗位或根据校企合作项目选题。这既可以满足企业技术开发的需求,又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锻炼了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4国内外联合培养—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诉求。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发展国际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瞄准国际一流水准,从师资的国际化、学科的国际化、学术的国际化和学生的国际化四个层次推动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人才培养,我们将国际化办学的目标定位在:通过营造国内外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军人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和国际认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体举措包括:

1)“外派”:利用海归学者、海外校友和海外进修教师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国际合作渠道,巩固和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如亚琛、巴士、俄亥俄州立、香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办学形式包括:联合培养(如3+1、2+2、1+3等)、境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校际师生交流互访、暑期游学、实习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等。

让学生到国外学习、实践,不仅有机会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开阔了视野、接受了不同文化、观念的熏陶,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力争近两年内本科生境外学习的比例达到10%。

2)“引智”:每年派出2-3名教师出国研修,每年聘请1-2名海外知名学者为本科生进行短期集中授课,每年开设2门以上使用英文教材、英语授课的专业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举办高层次学术活动,不断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为广大师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窗口。

3)“共建”:积极推动与国际知名企业、实验室(如罗克韦尔、施耐德电气等)合作共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利用国际领先的产业资源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5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将各种培养策略融入到培养实践中。本文针对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一些探讨,算是抛砖引玉。因为每所学校只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牢牢把握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最终目标都是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开拓能力,从而实现教育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结果的统一。

最后,以回答心理学家B.F.Skinner的名言作为本文的结束。“——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那么我们希望剩下来的是: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编著.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M].2007.7

[3]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2

[4]窦晓波,黄学良,胡敏强.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2):1-4

[5]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s://www.doczj.com/doc/b47194447.html,/edoas/website18/24/info1277271957556124.htm

作者简介

胡敏强(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委员,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黄学良(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电磁场数值计算理论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吴在军(1975—),男,副教授,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变电站自动化、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电能质量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浙大电气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简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于1981年在国内首批建立理论电工硕士点,1996年起获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今年来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共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4篇为SCI、EI所检索,编著教材14部,获专利6项。学科实体建于电气工程学院所属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与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下设一个电工电子新技术研究所。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94年以来,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30名。 主要研究方向 电磁装置中综合物理场效应与电磁参数研究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电动车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强磁场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研究;电磁测量技术;生物电磁场仿真研究。 主干课程 网络理论;电磁场原理;电工电子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电磁场数值分析;电气测量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指导教师 教授: 王小海,杨仕友(博导),姚缨缨,陈隆道 副教授: 范承志,孙盾,童梅,陈忠根,贾爱民, 姜国均,藩丽萍,王玉芬,应群民,张伯尧, 张兆祥 高级工程师: 汤巍松,黄海龙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电力电子技术学科是我国首批设立的重点学科,设有首批博士学位(1981年)和硕士学位(1981年)授予点和电工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浙江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及浙江省重点学科。98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共17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共4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70篇,ISTP收录14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本学科负责组织了94年第一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97年11月在浙大主持承办了第二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协办了2000年第三届电力电子及运动控制国际会议。 本学科现有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正高职1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高职16人;40岁以下高职6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3人。有多位教授在IEEE、IEE、EPE、全国石化工业电气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中国电源学会、浙江省电机动力学会、浙江省电源学会等国内外著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员工培训体系介绍 (1) 新员工培训 (2) 一、开发流程培训 (2) 二、编程基础培训 (2) 三、业务知识培训 (3) 四、答辩考核 (4) 普通员工培训 (4) 一、经典案例库 (4) 二、培训讲师制 (5) 三、技术等级划分 (5) 四、培训的组织形式 (5) UC新员工培训建议 (6)

本文根据我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介绍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第一部分介绍新员工培训,第二部分介绍普通员工的培训,最后对我们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新员工培训 华为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擅长编写千行以下的小程序,对于规模软件开发缺乏实际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规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包含:1 开发流程培训;2 编程基础培训;3业务知识培训;4转正答辩考核;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大部分员工能够掌握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编程、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的研发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开发流程培训 新员工入职三个月内,质量部会组织开发流程培训,培训形式为5天封闭培训。5天内由培训讲师带队完成一个小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详细讲解公司的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文化,培训结束进行闭卷考核。 这个培训叫做mini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基本对公司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进入项目组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项目开发。 二、编程基础培训 新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必须通过两门基础知识考试:1 编程基础;2 编程规范,试用期满进行答辩,答辩分为A、B、C、D四等,打D的为没有通过试用期,淘汰或延期转正。 1.编程基础考试 根据语言分为c/c++类和java类,每月举行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100分(满分100)为通过。 内容主要包含数据结构、c/c++编程以及公司总结的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具体包含:拷贝/构造函数、运算符/函数重载、虚函数/多态、继承、类成员访问控制、对象模型、模板、内存操作,考察点多,考试题要比面试时的笔试题难。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判断题/填空。 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进行c++基础培训,平时复习主要通过自学,课余时间为主,考试前部门答疑一次;考试试题主要从公司题库中抽取。 2.编程规范考试 编程规范考试每月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90分及格(满分100)。公司有一本整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一、专业简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装备与控制。世界电力技术的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由垄断走向竞争已成国际趋势,电力市场的运作涉及电气工程、信息、经济、管理等技术领域。电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迫切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广泛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包括电力市场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广泛交叉的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领域之一。电气装备与控制方向着眼培养机电一体化高级专业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电气装备与控制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目前我国生产的机电产品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还极少,许多领域近于空白,诸如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大型成套生产加工设备等还多数依赖进口,电气装备与控制是为国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提供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加入WTO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专业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副教授17名,所在的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本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力电子、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特点是强电

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在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本专业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专业核心课程,走进导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工作。本专业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继电保护、高压、电机及其控制、电气装备及其控制、数字信号处理器与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元件等实验室。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电机及其控制、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四个研究所。毕业生有广泛继续深造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去向,不仅在电力工业和电气产业有大量需求,还受到信息、电子、机械、运输、商检、外贸等行业及诸多高技术领域行业的欢迎。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课程。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分设电气装备的控制与设计分析、发电厂和电力系统的电气设计与运行等方面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 二、导师信息及研究方向 黄进,男,招生专业:电机与电器;研究方向: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电机控制与电气传动,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为研究生新开设并主讲课程两门。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同事一道,成功地将传统的电机制造专业改造成电机及其控制专业。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90年以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近10项。科研成果1项获国家教委科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对此,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设置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随着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使得不少高校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每年全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比例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为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创新意识差,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只有竭尽全力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资源也实现了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积极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当前,不少高校仍然秉承传统的单纯继承性教育理念,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试制度方面,都强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继承,把学生作为单纯的知识接收器,置学生于一种被动的顺从地位,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依赖消极惰性心理,形成不敢提出异议、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模式。“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否善于思考和质疑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很多高校教育恰恰不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校园文化氛围。 2.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特色不鲜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特别强调的是专业,文、理、工划分得非常分明,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没有统筹规划,存在明显的趋同性,像会计学、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工学博士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08) (一级学科:电气工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大型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掌握市场、管理、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复合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以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并依托高水平工程实践项目进行培养。导师组由浙江大学电气学院博士生导师和电气工程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组成,并根据课题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情况,在相关学科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三、学制: 普博:3.5-4年 直博:5-6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大规模交直流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分析、控制、评估;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接入与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以及电能储存技术的研究;电机、大功率变频调速与高效节能技术;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测试系统与电气控制等;系统芯片与嵌入式系统平台;智能控制系统;复杂交直流传动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技术。 五、课程学习要求 1、普博≥12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8学分 2、直博>34学分 1

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2)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 2)学科专业课程要求≥26学分 六、培养环节要求 1、开题报告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依托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确定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论文工作的课题在电气工程学科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中选择,要充分考虑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内作出创新性成果、在技术上填补国内空白的可能性。 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及选题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难点及其解决的技术路线与方法。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计划进度等。开题报告在高水平或重大工程项目承担的主体企业公开进行 2、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在学期间至少出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一次,并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论文工作期间至少每半年在校或在学位论文主体企业单位作学术报告一次。在学期间共完成读书报告或seminar 10次。 2、实践活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学校、企业调研或进修一次,国外企业为期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国内企业半年到一年。 3、论文中期检查:开题报告1年-1.5年后,组织考查小组对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全面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不通过者,三个月后重新检查,若仍不通过,停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发表论文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时,以第一作者且浙江大学第一署名单位提交发表或录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至少 2篇且授权发明专利1项。普博:2篇论文中1篇CSCD核心期刊以上、1篇EI;直博:2篇论文中1篇一级期刊以上、1篇EI。SCI可顶替授权发明专利一项。 3、论文答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博士生完成工程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前45天交评阅人,进行隐名评审,当有1位专家的评阅意见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同意答辩时或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改后答辩,则博士生应进行认真修改,原则上至少修改3个月,重新送专家审阅,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樊继轩,张锡侯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改革要有特色,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完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04-0053-03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科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6AJG0260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男,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6副主编,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锡侯(1935)),男,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国外概况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何谓模式?《说文解字》称:“模,法也。”[1](P120)“法”即方法。“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摹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要围绕这一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其内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何文进先生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还有很多种,分析各种表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赞同使用这样的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学科简介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学科 简介 电路与系统学科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本学科紧紧围绕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重点展开,学科的发展宗旨是研发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及其设计工具,并为我国正在起飞的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级工程型研究人才。具体研发课题以七校联合国际SOC研究中心、浙江大学SOC交叉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为主进行。 主要研究方向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SOC)的设计;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学研究和相应EDA工具的研究与实现。 主干课程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导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自动化、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VLSI实现、IC设计的CAD流程等。 指导教师 教授:严晓浪(博导),何乐年,谭年熊 副教授:顾渊,王维维,吴晓波,史峥 高级工程师:沈海斌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 浙江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目前从属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从1996年起由电工一级学科覆盖为硕士点和博士点。本学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着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与横向主要科研项目共13项;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的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5部。 本学科点现有副教授2名。 本学科点曾承担并完成了HVDC系统过电压若干问题的研究、直流输电接地极技术研究、高海拔的电晕特性、利用Pockel效应测量电场、杭州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论证、GIS变电所的防雷保护研究、电机绝缘用环氧粉云母带电性能测试等科研项目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字仿真技术、直流输电中的高电压技术、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电介质理论及其应用、电气功能材料和绝缘测试技术。 主干课程 高电压工程 指导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组 2016年3月 目录 引言 (3)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6) 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7) 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7)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8) 基本思路 (8) 改革目标 (8) 4.办学模式的改革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11) 5.课程模式改革 (12)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1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4) 6.教学模式改革 (15) 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15) 教学手段与方法 (15)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16) 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16) 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17) 8.教师队伍建设 (17)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17)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17) 骨干教师的培养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 (18)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8)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18)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19)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引言 为了使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

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积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按照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院校调研分析报告及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现状,特编制本方案,以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使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渭南地区乃陕西省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立至今已近10年,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长足、重点发展汽车维修类专业,学校于****年成立“汽修教研室”。汽修教研室现共有2个专业(层次及专业方向):汽车维修(中级工班)、汽车维修(高级工班),有高级工、中级工、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培养模式。汽车维修专业已被确定为我校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 学生情况 汽车维修专业开办至今,累积毕业生达****多人,目前在校生共***人。近两年在校生人数保持**%的增长幅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以上。**%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本(外)地,主要在汽车制造、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大多数已成为企业汽车生产、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率达**%。近两年在参加的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分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1

目录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3)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3) 二、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4) 三、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第二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 (6)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6)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6) 第三章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7)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8)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9) 三、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0) 四、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参考文献 (13) 2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栾丹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发展之中,如何为“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服 务,如何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服务,是我们新的探索方向。基于对市场的考察,结合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育目标,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的总路径,并拓展到“现实化”、“社会化”、“生活化”等各个领域,以期最终实现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积极学习、创建高品质人生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成长的需要、语文学科自身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改,语文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民族化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我们都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就是语文教学在现今职业教育里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等,不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从而导致学科地位进一步弱化,成了中职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操作上也逐渐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前例,很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针对性强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这使得语文课,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课上起来又似乎没什么用处,也似乎起不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而语文真的走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终点了吗?显然不是。现今社会上大批劳动者,生活上、心理上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社会公德以及对祖国文化、文字的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一旦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痼疾”。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指数的上扬,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华宅汽车,而是建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成长之上的,是亿万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富裕、心理富足的生活愿景。 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建设文化的高地,形成对现代化的伟大促进力。而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大纲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新的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职业化的新方向、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新的教材首先应该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新的教学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现今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社会的要求、时代的特征和当今学生的心理实际。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